1. 伊麗莎白給萬曆皇帝的信現在在哪
由伊麗莎白二世交給了李先11念
1596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寫了一封親筆信,派使者約翰·紐伯萊帶給明朝萬曆皇帝,信中表達了英中兩國更好開展貿易往來的願望。可惜的是,約翰·紐伯萊在途中遭遇不幸,雖然信件沒有丟失,卻成了伊麗莎白一世的終身遺憾。此後,信件被英國國家博物館收藏。
2.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寫給萬曆的親筆信,究竟是怎麼回事
當時是因為中國和英國開展友好往來,伊麗莎白希望以中國進行友好往來,所以伊麗莎白給中國當時的萬曆帝王寫了這么一封信,派遣使者送往中國,但是使者在送信途中遭遇了不幸,所以這封信一直沒有送往中國,被珍藏在了英國的博物館內。
伊麗莎白非常興奮的說,我把這封代表著中英友好往來的信件送到了,我感覺非常的自豪,中國當時的主席是李先念,他鄭重的接過信件,真誠的說:“這是我收到過最珍貴的禮物,這是兩國友誼的象徵,我一定會好好的珍藏,把他傳承下去”。信件的內容其實與我們當今所見到的官方文件是差不多的,就是希望與中國建立友好關系,能夠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兩國的人民能夠安全的交往通行,不要設置障礙,大體上就是這樣的內容。
這樣的信件最終來到了中國,確實是意見非常珍貴的禮物。
3. 清朝歷史上林則徐曾發給英國女王的一封信是什麼
1840年1月18日,林則徐發出《諭英國國王書》。這封信寫得不容易啊。林則徐早就有寫信的心思了,後來跟皇上商量之後,一度打斷,所以才有1839年3月誤傳的所謂的致英王第一封信。按天朝慣例,凡皇帝諭旨涉及外國人的,一般由總督巡撫聯銜照會該國王。鑒於天朝新定《欽定嚴禁鴉片煙條例》里有外人夾帶鴉片專條,所以需要向外夷宣諭。林則徐認為,鴉片販子主要由英美兩國居多,但聽說美國沒有國王,沒法傳諭,便只好傳諭英國國王了,雖然聽說英國國王是個小女人,但畢竟是國王嘛。林則徐會同鄧廷楨、怡良寫了致英國國王照會底稿,然後給道光批紅。道光看了,覺得語句得體,同意發出。林則徐將照會底稿給袁德輝翻譯成英文,又請美國商人威廉?亨德把袁德輝的英文本回譯成中文,以兩下對照是否有誤。還不放心,他又托美國醫生伯駕另譯一份英文稿,再兩下里對照,看是否有誤。
最後,在1839年的12月16日,林公破天荒地接待了一群外國人,他們是遭難英船「杉達」號(Sanda)上的人員。鑒於了解夷情的需要,林則徐對他們竟不恥下問了,態度也很親切,雖然在自己的日記中,他照例還是要貶低他們的。該船夷生喜爾(Hill)詳細記述了接待情況。這次會見,林則徐把致英國國王照會的英譯本交付喜爾,讓他審閱。喜爾說:「他交付一封給英國女王的函件。文辭仍舊是一貫的浮誇口氣,使我不禁失聲而笑。他一看見這種情況,便問是不是不合適。我們說我們所笑的,只是文辭上的幾處訛誤。於是他便吩咐我們將信帶入裡屋,在那裡修改我們所發現的一切錯誤,並在那裡進茶點。」
喜爾為什麼笑呢?這信我們現在看了也笑:第一,把自家大皇帝誇得沒邊沒沿:「洪惟我大皇帝撫綏中外,一視同仁,利則與天下公之,害則為天下去之,蓋以天地之心為心也。」第二,擺著挖井人的姿態表揚英國國王,就像表揚孫子似的:「貴國王累世相傳,皆稱恭順,觀歷次進貢表文雲:『凡本國人到中國貿易,均蒙大皇帝一體公平恩待』等語,竊喜貴國王深明大義,感激天恩,是以天朝柔遠綏懷,倍加優禮,貿易之利垂二百年,該國所由以富庶稱者,賴有此也。」
第三,夷商中一些壞蛋販賣鴉片,國王請給管管,因為天朝法度很嚇人的:「諒貴國王向化傾心,定能諭令眾夷,兢兢奉法,但必曉以利害,乃知天朝法度斷不可以不懍遵也。」第四,中英貿易中,中國貨都是利人之物,英人離了斷斷不行;英國貨都是供玩的東西,可有可無,而且還有害人之物。天朝如果不是出於公心,早關門大吉不跟你們玩了:「中國所行於外國者,無一非利人之物:利於食,利於用,並利於轉賣,皆利也。中國曾有一物為害外國否?況如茶葉大黃,外國所不可一日無也,中國若靳其利而不恤其害,則夷人何以為生?又外國之呢羽、嗶嘰,非得中國絲斤不能成織,若中國也靳其利,夷人何利可圖?其餘食物自糖料、薑桂而外,用物自綢緞、瓷器而外,外國所必需者,曷可勝數。而外來之物,皆不過以供好玩,可有可無,既非中國之需,何難閉關絕市!乃天朝與茶絲諸貨,悉任其販運流通,絕不靳惜,無他,利於天下公之也。」
第五,貴國王若能把那些鴉片產地掃除,就會有好報的,多福多子:「貴國王誠能與此等處,拔盡根株,盡鋤其地,改種五穀,有敢再圖種造鴉片者,重治其罪,此真興利除害之大仁政,天所佑而神所福,延年壽,長子孫,必在此舉也。」(林則徐不知道,他寫信的當口,人家小丫頭尚沒有結婚呢。而且後來,所謂快樂的女王、幸福的女人、延年益壽長子孫,所有這些她都擁有了――1901年,維多利亞在兩個兒子、三個女兒、一個外孫的親情包圍中,溘然長逝,她的壽命是82歲)第六,再次嚇唬英國王,配合俺大清禁煙,否則「我天朝君臨萬國,盡有不測神威。」最後給英國女王下令,好像面對天朝一七品知縣似的:「接到此文之後,即將杜絕鴉片緣由速行移覆,切勿諉延。」
1840年1月18日,林則徐的致英王照會,託付給了英船「擔麻士葛」號船主彎喇,讓他帶往倫敦,問題是,林公如此慎重、經歷過諸多周折的這么一封唬人的信函,英國外交部拒絕接收。英國拒絕得也對,人家在天朝自有官方代表義律,而天朝政府非得托民間代表遞送,傲慢程度絕對不低於天朝政府的大英政府當然不願意接受,何況那信根本就是大爺發給孫子的,英國政府接了,相當於自認孫子了。不過,這份大爺信雖然為英國官方所拒收,但對於英國傳媒,則是絕好的報料了,《英國人》全文發表了此信,供英國人民開心取樂。特拉維斯?黑尼斯三世和弗蘭克?薩奈羅這兩個+++對此信評價曰:「林則徐蒼白的語言,無力的威脅,看起來非常可笑。這次事件被搬上了舞台,成為流行的喜劇,在其中,英國商人在廣州的遭遇被用來取樂。他們揮舞著滑稽的、誇張的手槍,把自己打扮成海盜。在遙遠的中國發生的鴉片戰爭成為倫敦的笑料和一種娛樂。」
4. 英女皇伊麗莎白給明神宗寫了一封信,為何400年才走到
因為路途遙遠且艱辛!明神宗年間也就是16世紀,我國對於英國來說,還是一個神秘又強盛的東方古國,但是從英國到我國的距離卻非常的遙遠,伊麗莎白女皇的這封信,如果想要順利的到達明神宗的手中,需要跨越很長的路程,而且一路上可謂是驚險萬分,稍有不測信封就不能成功到達。再加上當時的海上裝備還沒有如今這樣發達,所以伊麗莎白女皇的那封信在使者跨越大西洋時就沉入了海底。
綜上所述,正是因為海上路途遙遠和交通不便利、設備落後的原因,伊麗莎白女王寫給明神宗的這封信,400年才成功抵達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