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英國貴族的收入從哪裡來
1·。來自於封地農民的稅收 至於瞧不起、、中國你還不了解嗎?跟英國沒啥兩樣
2。來自於自己或家族的經商的錢 或者直接從家族繼承過來的
3。某些大貴族還有來自於國家的薪水或賞賜
4。一些各種社會上的職務(很多都只是榮譽的 只掛名不幹事)有薪水
㈡ 英國貴族介紹一下歷史
對英國貴族的興趣,源自17-19世紀的英國文學作品。前些日子,看了若干BBC經典名劇,探究的慾望,變得更加強烈。還好,得到了閻照祥的《英國貴族史》,雖然是PDF格式的電子書,卻也解決了「溫飽」問題。
讀後感是談不到,按照目錄,列一些印象較深的時間與事件。
導言:世紀末的喪鍾
第一章 貴族起源(盎格魯-撒克遜時期)
千多年前,以軍事貴族的面目出現。為國王效力,履行軍職,財富主要是地產,繼承遺產要繳納捐稅。600年間,戰亂不斷,國王依戰功賞賜給將士土地,而國王自己,通常也被視為「牛」一點的貴族。
開始叫「哥塞特」,後來叫「塞恩」,詞語含義是為他人服務,地位的高低,由被服務的對象決定。彼時,很多自由農變為農奴。約6世紀起,貴族群體中注入宗教成份。
撒克遜人,是傳說中的亞瑟王的手下敗將。在《Wives and Daughters》中,漢姆雷老爺,很為自己是到英格蘭最早的撒克遜人而驕傲。其實,之前,英格蘭是凱爾特人的天地,盎格魯人和撒克遜人,是來自日耳曼的入侵者,經過長達3個世紀的征服與混合,幾個民族融為一個民族,才有了今天的英格蘭人。
刻爾(農民)與哥塞特之間的基本區別,是著名的《伊尼法典》中關於償命金的規定,後者通常是前者的6倍。勤勞且家運亨通的刻爾,就有可能成為哥塞特。大約10世紀,Ealdorman這個詞,開始專指大貴族,漸漸具備了伯爵、方伯、親王等涵義,意即地方統治者。
教會執事這一專職,可能出現在800年前後。早在6-7世紀,不列顛就形成了世俗貴族與宗教貴族關存的體制。教會貴族與英格蘭君主的聯系相當密切,從屬關系比較確定。他們,既能佈道,又能揮舞寶劍。
賢人會議成員,能參與重大決策,有司法權。
直到11世紀前期,大貴族伯爵與普通中下貴族塞恩的等級差別才終於明朗化。
第二章 封建貴族制的確立(諾曼時期)
英法兩國的封建制,存在較明顯的差異。
英:我的附庸的附庸也是我的附庸——類似於中國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法: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社會語言開始分化——上層階級說法語,下層民眾講英語。重要的文件,多用拉丁文和法文。直到1259年,亨利三世同時使用兩種語言發表文件,英語才逐漸地在上層政治領域占據了一席之地。
1086年,征服者威廉(諾曼底公爵),弄出一本《土地調查清冊》,把許多自由或半自由的農民,劃成了維蘭(農奴),因此,這本清冊,被英國人民稱為「末日審判書」。
貴族因婚嫁而獲得領地時,需向國王繳納數量可觀的轉讓費。
立憲的細胞,在諾曼登陸百年後就開始顯現,以國王與貴族的對立為表象。
騎士教育,重武輕文。經常進行比武大會,常有傷亡。得勝的騎士,有權親吻一位可愛的女士。所謂騎士精神,即貴族精神。早晨一本正經地彌撒,中午酗酒鬧事,下午洗劫教堂,晚上調戲婦女。
在戰場上,騎士很少殺騎士,死的都是平民步兵。十字軍東征的路上,騎士和北歐海盜沒啥區別。騎士精神化作替私人復仇的戰斗。
騎士精神的副產品是「英雄愛美人」。12世紀起,一個婦人,在丈夫之外要有個情人,否則,就會被視為缺少魅力。
1075年,大會議規定,禁止7代之內有血緣關系的人婚配,禁止與配偶的4代之內的血親成婚。不過,1215年,教廷便將此做了修改,7代改成4代,因為,門當戶對,太不容易了。
第三章 興盛與衰落(12世紀末-15世紀)
1399年-1485年間的每次改朝換代,都由大貴族發起,都以一具國王的屍體奠基,而為此受牽連、危及身家性命、失爵丟官的貴族更多。英國的君主,事實上是選出來的,而非世襲。
1215年6月,倫敦25名貴族迫使英王約翰簽署了著名的「貴族綱領」《大憲章》。《大憲章》共有61項條款,大部分都列明一些有利於貴族的權利。例如,國王在國家所有重要事務上,包括征稅,必須徵求貴族的意見並且得到他們的同意;過往不得隨意侵犯貴族的人身自由,等等。「法律至上,王在法下」的法則,從此被人銘記。
1265年的「西門議會」,成為未來下院乃至議會制度的重要起來。1325年,英國議會歷經百年終於形成。1376年,騎士代表彼得•馬克,成為首任議長。15世紀60-70年代,貴族院正式稱為上院,平民院正式稱為下院。
15世紀後期,英國貴族制逐漸成形,最終定製。即公侯伯子男,另外,還有從男爵和騎士,勛爵是獎勵性稱呼。1301年開始,威爾士親王成為不列顛王國的繼承者的名號。
黑死病,成為封建農奴制的殺手。
玫瑰戰爭。1455年,以紅玫瑰為標記的蘭開斯特家族和以白玫瑰為標記的約克家族,多次刀兵相見。持續30年,直至紅玫瑰得勝,都鐸王朝建立。
第四章 衰落和變異(1485-1688年)
大貴族揮霍得入不敷出,鄉紳階層開始崛起。
灰、黑逐漸被視為「上色」。長期影響著本國民眾,至今未變。
長子作為家庭姓氏、家產和爵位的優先繼承人,地位格外重要。長子早夭,則由長孫繼承。若無,則次子、幼子循序漸遞。不動產一般只傳一人,其他財產女兒或可繼承。重視家庭禮節,重夫權父權,但貴族婦女有較多自由。
因涉及到財產或爵位等問題,婚戀不自由,基本上是國王或父輩定。宗教信仰也會影響到愛情與婚姻。貴族的非長子的兒子,不容易成婚,而且,在特殊的財產繼承製下,很可能變成窮光蛋。《傲慢與偏見》中的伊麗莎白姐妹,就是沒有不動產繼承權的人。
世俗貴族,文化素質低下。倒是次子、幼子,被送進劍橋、牛津;上流社會,還有一批文化名媛。
伊頓公學建於13世紀。學費很高。游學開始流行,貴族子弟去意法學習語言、文學、藝術、禮儀,經過200多年的潛移默化,前朝的佩劍騎士終於成為通曉文墨的紳士。嘿嘿。幾位知名女作家,都生活在紳士後的時代。
第五章 「貴族時代」(1688年-19世紀中葉)
英國貴族的特點是具有政治獨立性、民主意識和紳士風度。
托利黨,Tory,英國政黨。產生於17世紀末。19世紀中葉演變為英國保守黨。「托利」一詞起源於愛爾蘭語,意為不法之徒。在1679年議會討論詹姆斯公爵是否有權繼承王位時, 贊成的人則被政敵稱為「托利」。托利黨人參加了1688年的「光榮革命」。1760年,逐漸成為執政黨。到19世紀中葉,發展成為保守黨。輝格黨,Whig,是它的對立面,名稱可能是Whiggamores(意為「好鬥的蘇格蘭長老會派教徒」)一詞的縮語。輝格黨得益於1688年「光榮革命」帶來的政治變化。
光榮革命,是英國一場和宗教有關的非暴力宮廷政變,發生在1688年到1689年。當時,支持議會的輝格黨人與部分托利黨人為免信奉天主教的詹姆士二世傳位給剛出生的兒子,而把詹姆士二世廢絀。在廢絀國王之後,他們把王位傳於原本的繼承者,詹姆士二世的女兒瑪麗和時任荷蘭奧蘭治執政的女婿威廉。威廉帶兵進入英國,未發一槍,使詹姆士二世倉惶出逃。議會重掌大權,而威廉亦即位成為威廉三世。因為這場革命未有流血,故史稱光榮革命。至此,英國議會與國王近半個世紀的斗爭以議會的勝利而告結束。
貴族含義發生變化。真正意義上的英國貴族,一直最少,但穩定性在歐洲首屈一指,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最穩定的貴族體制。
1707年,蘇格蘭合並於不列顛,1800年,愛爾蘭合並於不列顛。
資產階級革命後,在英國,幾乎無貴族不富。看了一下統計表,《傲慢與偏見》中的達西,也就是大地產者中的中等。幾乎所有的大地產,都是靠舊的繼承製保留下來的。
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是從農業革命開始的。貴族們發展農業、礦業、交通運輸業。托馬斯•科克培養優質綿羊而聞名1837年被封為伯爵。
上院的權利不表現在上院而表現在下院。
拜倫曾任上院議員,雪萊出身於從男爵家庭。
英國貴族不像法國貴族那樣喜歡群聚和沙龍,而是喜歡庄園。「每個人的房舍,都是他們的城堡。」
威斯敏斯特公爵的發家史(現英國首富)。1703年,他的先祖才成為男爵,1874年,便爬到了公爵的位置。
1722年,喬治三世提出,議會通過了《王室婚姻法》。18世紀末-19世紀初,貴族離婚率4%,平民離婚率萬分之一。所以,貴族們的婚姻生活還是相當不安定的。
算六章 真正的衰落(19世紀後期至今)
1872年,產生無記名投票法。
1876年,出版《英格蘭的貴族》,不久,再版,更名為《大不列顛和愛爾蘭的大地產者》。它,是1000年來第一本說明土地佔有的不合理情況的專門著作。
1894年開始徵收遺產稅,致使大地主們雪上加霜。資產階級進入貴族,爵位換財富,財富換爵位。
20世紀20年代開始,出現中產階級新貴。一戰、二戰中,死傷諸多貴族,甚至有老貴族斷了血脈。這,與他們受的愛國主義、民族主義、帝國主義教育有關。
大貴族的地產銳減。
丘吉爾不願意自己偉大的名字被陌生的稱號取代,只接受了嘉德勛章。
麥克米倫也曾拒絕封爵。當然,最後,他還是要了世襲伯爵的稱號。
英國貴族存在的時間,超過10個世紀,可是,直到1998年英國議會改革,世襲貴族才算壽終正寢。他們是「世界史上少有的能夠在適當的時候作出適當退卻的階級」。「英國之所以在現代化的社會轉型方面取得成功,避免了革命的震盪,贏得了社會的平穩發展,英國貴族的遠見、勇氣和妥協精神是不可抹殺的
㈢ 英國的貴族由來
貴族起源
(盎格魯-撒克遜時期)千多年前,以軍事貴族的面目出現。為國王效力,履行軍職,財富主要是地產,繼承遺產要繳納捐稅。600年間,戰亂不斷,國王依戰功賞賜給將士土地,而國王自己,通常也被視為「牛」一點的貴族。 開始叫「哥塞特」,後來叫「塞恩」,詞語含義是為他人服務,地位的高低,由被服務的對象決定。彼時,很多自由農變為農奴。約6世紀起,貴族群體中注入宗教成份。
撒克遜人,是傳說中的亞瑟王的手下敗將。在《Wives and Daughters》中,漢姆雷老爺,很為自己是到英格蘭最早的撒克遜人而驕傲。其實,之前,英格蘭是凱爾特人的天地,盎格魯人和撒克遜人,是來自日耳曼的入侵者,經過長達3個世紀的征服與混合,幾個民族融為一個民族,才有了今天的英格蘭人。 『
刻爾(農民)與哥塞特之間的基本區別,是著名的《伊尼法典》中關於償命金的規定,後者通常是前者的6倍。勤勞且家運亨通的刻爾,就有可能成為哥塞特。大約10世紀,Ealdorman這個詞,開始專指大貴族,漸漸具備了伯爵、方伯、親王等涵義,意即地方統治者。
教會執事這一專職,可能出現在800年前後。早在6-7世紀,不列顛就形成了世俗貴族與宗教貴族關存的體制。教會貴族與英格蘭君主的聯系相當密切,從屬關系比較確定。他們,既能佈道,又能揮舞寶劍。 賢人會議成員,能參與重大決策,有司法權。 直到11世紀前期,大貴族伯爵與普通中下貴族塞恩的等級差別才終於明朗化。 封建貴族制的確立(諾曼時期) 英法兩國的封建制,存在較明顯的差異。 英:我的附庸的附庸也是我的附庸——類似於中國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法: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社會語言開始分化——上層階級說法語,下層民眾講英語。重要的文件,多用拉丁文和法文。直到1259年,亨利三世同時使用兩種語言發表文件,英語才逐漸地在上層政治領域占據了一席之地。 1086年,征服者威廉(諾曼底公爵),弄出一本《土地調查清冊》,把許多自由或半自由的農民,劃成了維蘭(農奴),因此,這本清冊,被英國人民稱為「末日審判書」。
14世紀的英國騎士
貴族因婚嫁而獲得領地時,需向國王繳納數量可觀的轉讓費。 立憲的細胞,在諾曼登陸百年後就開始顯現,以國王與貴族的對立為表象。 騎士教育,重武輕文。經常進行比武大會,常有傷亡。得勝的騎士,有權親吻一位可愛的女士。所謂騎士精神,即貴族精神。早晨一本正經地彌撒,中午酗酒鬧事,下午洗劫教堂,晚上調戲婦女。 在戰場上,騎士很少殺騎士,死的都是平民步兵。十字軍東征的路上,騎士和北歐海盜沒啥區別。騎士精神化作替私人復仇的戰斗。 騎士精神的副產品是「英雄愛美人」。12世紀起,一個婦人,在丈夫之外要有個情人,否則,就會被視為缺少魅力。 1075年,大會議規定,禁止7代之內有血緣關系的人婚配,禁止與配偶的4代之內的血親成婚。不過,1215年,教廷便將此做了修改,7代改成4代,因為,門當戶對,太不容易了。興盛與衰落(12世紀末-15世紀) 1399年-1485年間的每次改朝換代,都由大貴族發起,都以一具國王的屍體奠基,而為此受牽連、危及身家性命、失爵丟官的貴族更多。英國的君主,事實上是選出來的,而非世襲。 1215年6月,倫敦25名貴族迫使英王約翰簽署了著名的「貴族綱領」《大憲章》。《大憲章》共有61項條款,大部分都列明一些有利於貴族的權利。例如,國王在國家所有重要事務上,包括征稅,必須徵求貴族的意見並且得到他們的同意;過往不得隨意侵犯貴族的人身自由,等等。「法律至上,王在法下」的法則,從此被人銘記。 1265年的「西門議會」,成為未來下院乃至議會制度的重要起來。1325年,英國議會歷經百年終於形成。1376年,騎士代表彼得·馬克,成為首任議長。15世紀60-70年代,貴族院正式稱為上院,平民院正式稱為下院。 15世紀後期,英國貴族制逐漸成形,最終定製。即公侯伯子男,另外,還有從男爵和騎士,勛爵是獎勵性稱呼。1301年開始,威爾士親王成為不列顛王國的繼承者的名號。 黑死病,成為封建農奴制的殺手。 玫瑰戰爭。1455年,以紅玫瑰為標記的蘭開斯特家族和以白玫瑰為標記的約克家族,多次刀兵相見。持續30年,直至紅玫瑰得勝,都鐸王朝建立。衰落和變異
貴族城堡
(1485-1688年) 大貴族揮霍得入不敷出,鄉紳階層開始崛起。 灰、黑逐漸被視為「上色」。長期影響著本國民眾,至今未變。 長子作為家庭姓氏、家產和爵位的優先繼承人,地位格外重要。長子早夭,則由長孫繼承。若無,則次子、幼子循序漸遞。不動產一般只傳一人,其他財產女兒或可繼承。重視家庭禮節,重夫權父權,但貴族婦女有較多自由。 因涉及到財產或爵位等問題,婚戀不自由,基本上是國王或父輩定。宗教信仰也會影響到愛情與婚姻。貴族的非長子的兒子,不容易成婚,而且,在特殊的財產繼承製下,很可能變成窮光蛋。《傲慢與偏見》中的伊麗莎白姐妹,就是沒有不動產繼承權的人。 世俗貴族,文化素質低下。倒是次子、幼子,被送進劍橋、牛津;上流社會,還有一批文化名媛。 伊頓公學建於13世紀。學費很高。游學開始流行,貴族子弟去意法學習語言、文學、藝術、禮儀,經過200多年的潛移默化,前朝的佩劍騎士終於成為通曉文墨的紳士。嘿嘿。幾位知名女作家,都生活在紳士後的時代。 「貴族時代」(1688年-19世紀中葉) 英國貴族的特點是具有政治獨立性、民主意識和紳士風度。 托利黨,Tory,英國政黨。產生於17世紀末。19世紀中葉演變為英國保守黨。「托利」一詞起源於愛爾蘭語,意為不法之徒。在1679年議會討論詹姆斯公爵是否有權繼承王位時, 贊成的人則被政敵稱為「托利」。托利黨人參加了1688年的「光榮革命」。1760年,逐漸成為執政黨。到19世紀中葉,發展成為保守黨。輝格黨,Whig,是它的對立面,名稱可能是Whiggamores(意為「好鬥的蘇格蘭長老會派教徒」)一詞的縮語。輝格黨得益於1688年「光榮革命」帶來的政治變化。
貴族家庭
光榮革命,是英國一場和宗教有關的非暴力宮廷政變,發生在1688年到1689年。當時,支持議會的輝格黨人與部分托利黨人為免信奉天主教的詹姆士二世傳位給剛出生的兒子,而把詹姆士二世廢絀。在廢絀國王之後,他們把王位傳於原本的繼承者,詹姆士二世的女兒瑪麗和時任荷蘭奧蘭治執政的女婿威廉。威廉帶兵進入英國,未發一槍,使詹姆士二世倉惶出逃。議會重掌大權,而威廉亦即位成為威廉三世。因為這場革命未有流血,故史稱光榮革命。至此,英國議會與國王近半個世紀的斗爭以議會的勝利而告結束。 貴族含義發生變化。真正意義上的英國貴族,一直最少,但穩定性在歐洲首屈一指,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最穩定的貴族體制。 1707年,蘇格蘭合並於不列顛,1800年,愛爾蘭合並於不列顛。 資產階級革命後,在英國,幾乎無貴族不富。看了一下統計表,《傲慢與偏見》中的達西,也就是大地產者中的中等。幾乎所有的大地產,都是靠舊的繼承製保留下來的。 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是從農業革命開始的。貴族們發展農業、礦業、交通運輸業。托馬斯·科克培養優質綿羊而聞名1837年被封為伯爵。
上院的權利不表現在上院而表現在下院。 拜倫曾任上院議員,雪萊出身於從男爵家庭。 英國貴族不像法國貴族那樣喜歡群聚和沙龍,而是喜歡庄園。「每個人的房舍,都是他們的城堡。」 威斯敏斯特公爵的發家史(現英國首富)。1703年,他的先祖才成為男爵,1874年,便爬到了公爵的位置。 1722年,喬治三世提出,議會通過了《王室婚姻法》。18世紀末-19世紀初,貴族離婚率4%,平民離婚率萬分之一。所以,貴族們的婚姻生活還是相當不安定的。真正的衰落(19世紀後期至今) 1872年,產生無記名投票法。 1876年,出版《英格蘭的貴族》,不久,再版,更名為《大不列顛和愛爾蘭的大地產者》。它,是1000年來第一本說明土地佔有的不合理情況的專門著作。 1894年開始徵收遺產稅,致使大地主們雪上加霜。資產階級進入貴族,爵位換財富,財富換爵位。 20世紀20年代開始,出現中產階級新貴。一戰、二戰中,死傷諸多貴族,甚至有老貴族斷了血脈。這,與他們受的愛國主義、民族主義、帝國主義教育有關。 大貴族的地產銳減。 溫斯頓·丘吉爾不願意自己偉大的名字被陌生的稱號取代,只接受了嘉德勛章。 哈羅德·麥克米倫也曾拒絕封爵。當然,最後,他還是要了世襲伯爵的稱號。英國貴族存在的時間,超過10個世紀,可是,直到1998年英國議會改革,世襲貴族才算壽終正寢。他們是「世界史上少有的能夠在適當的時候作出適當退卻的階級」。「英國之所以在現代化的社會轉型方面取得成功,避免了革命的震盪,贏得了社會的平穩發展,英國貴族的遠見、勇氣和妥協精神是不可抹殺的
㈣ 英國貴族的收入來源有哪些
英國是一個非常重的階級社會,上層階級的中產階級是很明顯的。這種差異化並不僅僅是收入方面的不同。
和我們國家一樣的是。不管在古時候和當今,高層階級的收入來源都是不一樣的,只不過是時間從過去做到了現在。最早的貴族,收入主要來自於封地,土地的收入主要來源於農民支付的地租。注意這里的農民不一定是莊稼。英國的一些土地,特別是北方的土地,不能發展農業,因此一些農民只發展畜牧業。
嗯,大概就是這樣了。
㈤ 英國貴族地位開始沒落是在光榮革命前嗎
不能完全這么說。
英國在資產階級革命前夕,貴族已經分野成舊貴族和新貴族,新貴族是資產階級化的貴族,他們在革命中不僅沒有沒落,反而登上了歷史舞台,成為主角。
㈥ 英國貴族的現狀,簡單描述一下大致狀況,不要大篇章的,謝啦
貴族大多沒落了,現在貴族為了生存,也不不得像一般人從事生產,學習各種生存之道,說白了,貴族只是一種精神符號,只能說明你祖上輝煌過,但是這一切與你無關。而英國很多成功人士,也往往會被授予貴族頭銜。
㈦ 19世紀英國沒有大的革命,為什麼貴族在經濟上突然沒落了
先說結論:英國貴族在19世紀的沒落並不是突然發生的,而是在資產階級革命後,土地貴族在各方面力量均敵不過資產階級,在斗爭中失敗所得到的結果。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發生在17世紀,推翻了君主專制,建立了君主立憲制國家,但革命並不徹底,英國的土地貴族在國家政權中仍佔有相當的地位,擁有不小的權力。然而,土地貴族的權力與其在當時的經濟地位是不相稱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他們終將會被代表更先進生產力的資產階級擊敗。
《穀物法》損害了新興的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利益來成全地主階級,遭到激烈反對。全英國各地興起了反穀物法運動,建立了反穀物法同盟。經過長期的、激烈的斗爭,在經濟上居於優勢地位的同盟最終於1846年成功廢除了穀物法。穀物法的廢除沉重打擊了土地貴族在議會中的勢力,表明資本成為了國家的最高權力。但值得一提的是,在反穀物法的斗爭中,當資產階級發現本來與他們站在一邊的無產階級不僅要求廢除穀物法,還要求更多的工人權利,更高的工資以及實現《人民憲章》時,他們立即調轉槍口鎮壓了無產階級。這實際上也表明,雖然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在對貴族的斗爭中有共同利益,但雙方的矛盾也是不可調和的。
㈧ 英國貴族庄園經濟興衰及原因
1,農奴的銳減,大量廉價勞動力喪失。
2,經營方式的轉變。
3,國家司法的增強。
主要是這三個方面,你自己拓展吧。
㈨ 英國現在還存在著貴族,他們有哪些收入來源呢
作為理財師我需要到處轉轉,了解一些經濟的情況,我去過英國,所以我了解一些英國的現在社會情況,英國是一個紳士的國家,也是一個發達的經濟體,英國的貴族和王室一樣,是一種象徵,英國的貴族情況主要有下面幾點:
第一、英國貴族一直存在,跟英國的王室是一樣的,他們的延續得到英國民眾的支持,因為這是一個英國文化的代表,所以英國貴族一直存在到現在。
第二、我們需要注意的一點是,英國的世襲貴族存在的時間,超過10個世紀,可是到了1998年的時候,因為英國議會需要改革,所以世襲貴族才算壽終正寢,但是大家注意只是世襲貴族消失,並不是英國現在封的貴族消失。
我們現在說一下英國貴族的收入來源,其中主要包括幾個方面:
第一、英國目前的貴族,大部分是一些給國家做出貢獻的精英人才,比如科學方面有重大突破的科學家,對英國有卓越貢獻的政治家,經濟學家等,他們本身有自己的收入,貴族只是一個頭銜和封爵,
第二、英國的貴族收入來源跟很久以前的封建社會分封制不同,現在的貴族只是一種榮譽頭銜,各行各業的人才,都有可能得到英國女王的加冕,所以他們的收入大部分是自己的行業所得,跟自己的頭銜基本沒有關系。
第三、當然現在應該還有一些當時留下的舊貴族,他們可以得到國家的一些工資和獎勵,不過隨著這些人的老去,將來的貴族不會在有這樣的國家獎勵。
綜合上面的情況,大家可以看出英國的貴族,已經是一種榮譽,是一種象徵,並不是以往大地主、大資本家的那種形象,所以現在的貴族,你完全可以看做是社會精英人員,在做出重大貢獻以後得到的一個獎狀。
㈩ 英國現存的貴族靠什麼收入
英國貴族的收入來源,其中主要包括幾個方面:
第一、英國目前的貴族,大部分是一些給國家做出貢獻的精英人才,比如科學方面有重大突破的科學家,對英國有卓越貢獻的政治家,經濟學家等,他們本身有自己的收入,貴族只是一個頭銜和封爵,
第二、英國的貴族收入來源跟很久以前的封建社會分封制不同,現在的貴族只是一種榮譽頭銜,各行各業的人才,都有可能得到英國女王的加冕,所以他們的收入大部分是自己的行業所得,跟自己的頭銜基本沒有關系。
第三、當然現在應該還有一些當時留下的舊貴族,他們可以得到國家的一些工資和獎勵,不過隨著這些人的老去,將來的貴族不會在有這樣的國家獎勵。
綜合上面的情況,大家可以看出英國的貴族,已經是一種榮譽,是一種象徵,並不是以往大地主、大資本家的那種形象,所以現在的貴族,你完全可以看做是社會精英人員,在做出重大貢獻以後得到的一個獎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