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英國脫歐是怎麼回事
事件簡介:
1月23日,英國首相特雷莎·梅警告稱,歐洲大陸國家如果不給英國提供合理的退歐條件,那麼它們會因英國退歐蒙受損失。
英國為德國的第三大出口目的地,僅排在美國和法國之後。在去年脫歐公投前的競選中,脫歐派認為,英國脫歐後,德國將熱衷於與其簽訂自貿協議。他們的理由是,德國向英國的出口規模遠遠高於英國向德國的出口規模。
Ⅱ 英國當初進行公投脫歐真的是民粹誤國嗎
民粹的意思其實就是以民為本,舉個簡單的例子就是如果一個政治家的施政口號聲稱自己是以民為本,那麼就可以認為他是一個民粹主義者。所以這里的民粹誤國實際上就是說老百姓認為的脫歐實際上是不正確的。但是筆者認為這其中並不存在民粹誤國這一說法。原因其實非常簡單。首先就是英國脫歐這件事實際上對於英國來說是利大於弊的。其次就是英國留在歐盟到底好不好,老百姓其實是最清楚的。最後就是尊重老百姓的意願是政治家最常使用的把戲,畢竟這樣才能讓自己的統治更加牢固。
最後就是尊重老百姓的意願是政治家最常使用的把戲,畢竟這樣才能讓自己的統治更加牢固。畢竟英國是多黨執政,所以每一個執政黨都會盡可能的收買人心,再加上英國在歐盟確實無法獲得足夠的好處,所以最終順應民意進行脫歐,也是在所難免。
Ⅲ 英國脫歐是什麼意思要到哪裡去
英國脫歐的意思就是英國脫離歐盟,獨立出來,不再受歐盟的制約。
2013年1月23日,英國首相卡梅倫首次提及脫歐公投。
2015年5月28日報道,英國政府向下議院提交並公布了有關「脫歐公投」的議案,包括公投問題的語句,並承諾將在2017年底之前舉行投票。
2017年3月16日,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批准「脫歐」法案,授權英國首相特雷莎·梅正式啟動脫歐程序。
2018年6月26日,英女王批准英國脫歐法案,允許英國退出歐盟。7月12日,英國已經發布脫歐白皮書。11月25日,歐盟除英國外的27國領導人一致通過了英國「脫歐」協議草案。12月10日,歐洲法院裁定,英國可單方面撤銷「脫歐」決定。
2019年3月12日,英國議會就修改後的「脫歐」協議進行了再次投票表決,但該協議仍然沒有通過。2019年4月10日,歐盟各國達成一致,同意將「脫歐」日期延遲至10月31日。2019年4月12日,英國前獨立黨黨魁法拉奇宣布成立脫歐黨。
2019年10月2日,英國首相約翰遜在曼徹斯特舉行的保守黨年會上發表閉幕演講,公布新「脫歐」方案部分細節。
(3)英國脫歐民調公投是怎麼一回事擴展閱讀:
某種程度上看,英國「脫歐」是全球化進程中出現的問題。一些選擇「脫歐」的英國人認為,全球化並未改善他們的生活條件,人員與資金的自由流動、科技的迅猛發展反而讓他們曾經的好日子一去不復返。他們覺得自己被全球化「背叛了」。
最早推動「全球化」理念的學者之一、英國知名社會學者馬丁·阿爾布勞告訴新華社記者:「全球化並不能被任何國家所控制,全球化進程也不會被逆轉。」他認為,各國在全球化進程中的表現與收益取決於如何對自己進行有效管理。
全球化帶來的問題無法靠「逆全球化」來解決。在當今這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英國「脫歐派」對「重新拿回主權、邊界與金錢」的熱情也沒辦法讓他們和歐盟說分就分,這才有了頻頻陷入泥潭的「脫歐」談判。
Ⅳ 為什麼英國脫歐的問題會舉行全民公投
英國是君主立憲制國家,有皇上大權力者,但最好也得問問民眾的意思,所以要公投。公投只是一個民眾投票的結果,並不完全是國家意志的體現,具體脫不脫還得談。目前來看,英國脫歐不太好,因為脫歐會被當叛徒對待,那麼以後的經濟往來合作啊什麼的,條件沒准就苛刻了,這就叫上賊船容易下賊船難。所以再來一輪公投也很有可能。
Ⅳ 英國脫歐公投什麼意思英國要退出歐洲了還是英國要解體了
英國退歐,指的是退出歐洲政治、經濟共同體這個歐盟組織,並不是退出歐洲。
這里的"歐",指的是歐洲聯盟,簡稱歐盟(EU),總部設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Brussel),是由歐洲共同體發展而來的。
Ⅵ 英國脫歐這個決定為什麼需要公投
脫歐公投完全是英國首相卡梅倫一手策劃的。
Ⅶ 英國為什麼脫歐英國脫歐對世界各國有什麼影響
近10年來,英國與歐盟的關系好像是貌合神離。我覺得英國與歐洲大陸不僅僅是海峽相隔,而且還存在著歷史形成的民族心理和文化意識形態的差異。根據英國與歐洲大陸互不信任的歷史傳統。英國脫離歐盟成為必然。英國的脫歐,不僅對歐盟,而且對英鎊,對美國,對全世界,都造成了一定影響,那麼,英國脫歐對美國造成哪些影響呢?
第一、英美關系可能得到進一步發展
特朗普的意圖可能是減少防務義務,同時也能夠控制北約,而北約成員德國是一個製造業強國。如果美國不能夠控制北約,那麼。德國有可能會整合歐洲的國家資源,美國就會面臨一個製造工業上的對手,這也特朗普振興製造業的經濟政策不相符合的。
由此看來,英國脫歐不僅對歐盟一體化遭受產生影響,同時也對美國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Ⅷ 英國將開啟艱難的脫歐談判 蘇格蘭欲再次獨立公投是怎麼回事
2017年3月28日,蘇格蘭議會以69對59票的結果支持蘇格蘭首席部長斯特金第二次獨立公投的投票,暗示著蘇格蘭將在2018年秋或2019年春舉行新的公投,但英國首相表示,現在不是獨立公投的時機。
自2016年6月英國舉行了公投決定離開歐盟,英國首相特蕾莎.梅已於2017年3月29日正式啟動里斯本條約第50條,真正拉開脫歐序幕。歐盟委員會主容克表示,英國和歐盟的談判將是「非常、非常、非常困難」的。
Ⅸ 英國為啥要脫歐公投
如果只有組織所給的權益,而無相應的義務,就太劃算了。只可惜,天下沒有這種免費的午餐。於是,聰明的英國人退而求其次,作如此盤算:歐盟既帶來更多安全和利益,若能減少一些義務而仍留在裡面,豈不妙哉?卡梅倫首相為脫歐公投大開綠燈時,大概打的就是這個主意。這場豪賭的預定結果是:留歐派勝出,英國繼續待在作出重要讓步後的歐盟之內。可隨著公投臨近,原本絕對少數的脫歐派竟開始占上風,英鎊對美元匯率隨之暴跌,卡梅倫是否在懊悔——難道押錯了寶?
脫歐公投作為近來最熱門的話題,直接肇因是十年來歐盟經濟的萎靡不振,近年來折騰不停的歐債危機,歐元區高居不下的失業率,以及近兩三年歐盟東部成員國甚至法國、比利時所面臨的難民危機等。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政治立場保守的小黨獨立黨趁火打劫,竭力鼓噪退出歐盟。幾年間,這個寂寂無名的脫歐專業黨行情暴漲,陡然間成為世界媒體的聚焦對象。也是在這種形勢下,卡梅倫為爭取脫歐派選票以獲連任,去年大選期間作出了舉行脫歐公投的許諾。他今年2月在歐盟峰會上討價還價,迫使歐盟允諾給予英國「特殊地位」以換取其留歐,回國召開內閣會議後宣布6月23日舉行公投。對脫歐派政客來說,這無疑是大好消息。他們聲稱,歐盟權力太大,對各國主許可權制太多,歐盟法令事實上已高於英國國家法令,歐洲法院事實上已凌駕於英國最高法院之上;金融危機後歐盟引入的金融交易稅降低了英國的金融競爭力;歐盟成員國太多,眾口難調,在與域外國家簽訂自貿協定時難以取得進展,而退出歐盟,英國便可以獨立推行其貿易戰略,貫徹其貿易主張;同樣重要的是,只有退歐,才能管控好早已使其大傷腦筋的歐盟移民問題。
但這只是脫歐派的觀點。一些獨立智庫認為,英國退歐將引發嚴重的經濟後果,如企業投資下滑、內需萎縮、金融流動性下降、銀行借貸成本上升等;這又將導致英鎊對歐元匯率走低,進一步引起進口成本上升和通脹等問題。在全球化時代,脫歐絕非一個孤立事件,而是將產生全球沖擊。正如新晉倫敦市長薩迪克汗所言:「一旦『脫歐』,對美國、日本、中國等國家企業的在英商務和德國、法國、西班牙、義大利等已同英國開展的經貿合作都將產生影響。」此外,光解除與歐盟的契約關系就得花兩年時間,之後與歐陸各經濟體進行種種談判以重建貿易關系,又得花五年時間。馬拉松式的談判本身就是不穩定因素,對英國經濟將產生負面影響。同樣需要考慮的是,在與歐盟關繫上,脫歐將意味著一種雙輸局面,不僅英國損失嚴重,歐盟也將出現振盪,其他成員國將起而仿效,最後分崩離析也未可知。從英國看,退歐也將帶來國家分裂的新風險。蘇格蘭不同於英格蘭,歷來親歐,希望留在歐盟,脫歐勢必給本已十分活躍的獨立運動火上加油。
既然英國搞脫歐公投,不妨看看歐盟的來龍去脈。經歷過羅馬帝國滅亡後無數次戰爭尤其是20世紀兩場至為慘烈的「世界」大戰後,同屬一個文明或文化、宗教等同屬一個體系的歐洲各國終於意識到,民族國家並非神聖,而是使各國陷入深深分裂、戰爭災難不斷的根本原因,將來更可能使歐洲再次面臨大規模戰爭的滅頂之災。為了避免再次發生大戰,也為了應對蘇聯集團的地緣政治壓力,各國應該聯合起來。於是,1950年法德率先建立了「煤鋼聯合體」,之後擴大為西歐聯盟、歐洲自然貿易聯盟,後來又擴大為歐洲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最終改名為歐洲聯盟。隨著時間推移,歐洲超國家組織獲得越來越多的權力,以至一度出現了這種預測:歐盟不久就將實行統一的外交政策;只要各國一如既往朝更緊密聯盟努力,讓渡更多權力,歐盟終將變成一個擁有單一主權、單一軍隊的「歐洲合眾國」。
現在看來,這種預測太樂觀了。僅從英國看,其對歐盟的態度從來就是半心半意的。想當年,二戰硝煙未散,丘吉爾就呼籲成立「歐洲合眾國」,可出於對一個夕陽殘照的帝國的幻想,再加與美國的特殊關系,他從一開始就主張英國自外於「合眾國」。在他看來,英國雖是歐洲國家,但也是遍布全球、無比「榮光」的日不落帝國的中心,既如此,像法、德等那樣作為成員國加入所謂「合眾國」,與自己的高貴身份是不般配的。可隨著歐陸經濟蓬勃發展,蒸蒸日上,晾在一邊的英國著急了,態度起了變化,從1961年起竟三次申請加入「合眾國」。因戴高樂反對,前兩次申請均遭拒絕。他反對的理由是,加入組織的英國將是一匹美國安插進來的「特洛伊木馬」,因而最終將沒有歐洲,只有一個唯美國馬首是瞻的「大西洋共同體」。晚至1973年,英國才正式成為歐共體的一員。
讓人大跌眼鏡的是,在組織外苦苦徘徊了十幾年,眼巴巴盼望著被接納,可加入後僅僅兩年,英國就要脫歐!1975年脫歐公投當然未獲通過,直接肇因是1973年的石油危機引發歐洲經濟的暫時困難。如果說英國人勢利眼,只能同甘不能共苦,也許並不公平。其荒謬表現有更深的原因。與英國人打交道,發現他們提到歐洲大陸時,往往不說「歐洲大陸」這個詞,而直稱「歐洲」,就好像英國與歐洲相對待、英國人不是歐洲人似的。這種用詞看似無心,實則暴露了一種集體無意識。考慮到大英帝國曾經的「榮光」,這種身處歐洲卻自外於歐洲的心態就更容易理解了。但從根本看,是地緣格局使英國與歐陸之間註定只能是一種若即若離的關系。地理上的英國並非歐陸的一部分,而只是西北隅的島國。把它與大陸分隔開的只是英吉利海峽。海峽寬約240公里,最窄處僅34公里,但即使橫貫多佛海峽的海底隧道早已運行,加強了英國與大陸的聯系,兩者間仍隔著大海,聯系終歸有限;在沒有隧道和其他現代交通手段的時代,聯系更是少得多。
這種距離不近也不遠,使歷史上的英國既能享有政治獨立,又能與之保持千絲萬縷的聯系,既能一定程度地避開歐陸的戰禍,又能方便地吸納先進的大陸文化。事實上,在歷史上大多數時期,相對於歐洲大陸,英國文化是落後的。這必然反映到語言上。中古英語大體上是一種未開化的「部落」語,現代英語雖然先進,但這很大程度得歸功於大陸語言——源自法語、拉丁語的詞彙佔比竟高達60%以上。及至伊麗莎白女王時代,經濟發展終於使英國文化煥發光彩,破天荒為歐洲貢獻了莎士比亞,可最著名的莎劇如《哈姆雷特》《羅密歐與朱麗葉》《威尼斯商人》等,不僅地點設在大陸,以大陸人為主角,而且從中可清楚地看到,地處偏遠的英國人對歐陸文化是何等嚮往。當然,英國文化對大陸的貢獻也是巨大的,尤其是現代商業和體育文化,但誰能否認,英國基督教,甚至音樂、繪畫等統統源自歐洲大陸?甚至獨樹一幟的英國哲學也與歐陸哲學有一種剪不斷理還亂的糾葛。
與歐洲同屬一個文明的事實解釋了為何英國不否認其為歐洲的一部分,而地緣格局和英聯邦遺產等又使它享有一般歐盟大國不可能享有的特殊地位,如保留貨幣主權,不加入申根組織,不參與旨在加強政治一體化的動議等。若卡梅倫賭博成功,英國留歐,其從歐盟得到的特殊待遇只會更多。但其他成員國做何感想?如果英國果真退出歐洲,歐盟在全球的分量勢必明顯下降,一些心懷不滿的成員國或將仿效英國,蘇格蘭會進行第二次退英公投,甚至威尼斯也可能退出義大利(威尼斯一直有脫意運動)。即便是前者,「合眾國」也將離歐洲更遠。若是後者,則本可能實現的「合眾國」之夢,將變成一個慘淡而遙遠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