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以什麼為主推進新經濟發展

英國以什麼為主推進新經濟發展

發布時間:2022-07-17 10:25:58

1. 英國經濟是以什麼為主的

英國作為一個重要的貿易實體、經濟強國以及金融中心,是世界第五大經濟體系,也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在過去的三十年間,政府大量減少了國有資產,並減緩了社會福利計劃的發展。英國的農業以乳畜業為主,較為集中,高度機械化,並且效益十分高:1%的勞動人口能夠滿足大約60%的食品需要。英國擁有大量的煤、天然氣和石油儲備;英國的主要能源生產大約占總GDP的10%,在工業國家是算非常高的。服務業,特別是銀行業、金融業、航運業、保險業以及商業服務業佔GDP的比重最大,而且處於世界領導地位,首都倫敦更是世界數一數二的金融、航運和服務中心。盡管英國仍是歐洲最大的軍火、石油產品、電腦、電視和手機的製造地,工業的重要性不斷下降。

英國的教育、學術研究和科學研究亦處於世界領導地位,國際知名學府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都位於英國,是美國以外全球最重要的教育樞紐。英國每年吸引不少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慕名前來升學,不僅為國家帶來豐厚的外匯,也為這個屬知識型經濟體系的國家吸納不少人才。

英國的旅遊業也相當重要:每年有超過2700萬遊客,排名世界第六,低於中國(3300萬)而高於奧地利(1910萬)。

以匯率計算,英國是世界第五大經濟體系;若以購買力平價計算,英國是世界第六大經濟體系。她的經濟在歐洲僅次於德國。

英國是全球化國家之一,根據最新調查,英國在全球化指標上排名第四。英國首都倫敦是全球兩大國際金融中心之一,和紐約齊名。

英國經濟被廣泛形容為盎格魯——撒克遜經濟。她的組成部份依次由大至小為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自1973年起,英國是歐盟會員國。

1980年代, 在戴卓爾夫人政府的管治下,大多數在1940年代被國有化的、在工業和服務業上的國有企業都被重新私有化。英國政府現在只擁有少數工商產業,英國皇家郵政是其中一例。

近幾年來,英國經濟正經歷150多年來最長的持續增長時期,自1992年以來每個季度都有增長。在通貨膨脹、利率、和失業率方面都保持了較低的水平,也使英國成為歐盟中最強的經濟體之一。因此,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英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在歐盟國家中位列第七,次於盧森堡、愛爾蘭、荷蘭、丹麥、奧地利和芬蘭。但是,與其他英語國家一樣,其收入不平衡水平高於許多歐洲國家。盡管石油收入不菲,英國仍具有世界第三大經常賬戶赤字。

盡管英國的「人均勞動生產率」近20年來顯著增長,並超過了德國的生產率,但仍落後法國工人每周35小時工作時間的水平約20%。 英國的「平均每小時勞動生產率」目前位於「舊」歐洲(15國)的平均水平

英國目前在人類發展指數中位列第16。

轉自 wikipedia

2. 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英國經濟發展的主要指導思想是什麼

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英國經濟發展的主要指導思想是以機器代人。

第一次工業革命是以蒸汽機的誕生開始的,以蒸汽機作為動力被廣泛應用於紡織行業作為標志。這一次技術革命和與之相關的社會關系的變革,被稱為第一次工業革命或者產業革命。
這是技術發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開創了以機器代替手工勞動的時代。同時帶來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最終確立了資產階級對世界的統治地位。

3. 英國工業革命初期是以什麼產業為主

棉紡織業。
英國工業革命始於18世紀60年代,以棉紡織業的技術革新為始,以瓦特蒸汽機的改良和廣泛使用為樞紐,以19世紀30、40年代機器製造業機械化的實現為基本完成的標志。
工業革命興起的前提條件是君主立憲制的確立,其次就是資本原始積累的完成。還有就是對外貿易的加重,殖民掠奪和生產技術成熟、自然科學的進步、新經濟學理論形成等。
1733年,機械師約翰·凱伊首先發明飛梭,提高織布效率一倍,英國工業革命的前奏曲開始了。工業革命的過程是發明促進發明,各工業部門發生連鎖反應。從輕工業到重工業,從工作機到發動機,互相促進、互相推動,最後形成一個機器生產的完整體系。英國工業革命,從18世紀中葉起到19世紀中葉止,大致用了一百年的時間。

4. 為擺脫經濟危機,英國走什麼路

二戰後,英國通過一系列社會保險保障法案,早在1948年就宣布建成世界上第一個「福利國家」。然而,在70年代發生嚴重的經濟危機以後,英國與其
他歐洲國家一樣,「福利國家」持續處於「危機」之中。自1979年撒切爾夫人上台執政以來,英國對社會保障制度進行了堅持不懈的改革。
英國的一些基本經驗和做法很值得我國借鑒。比如:力圖使社會福利的增長與經濟的增長相平衡;力圖使社會保障的供給與需求相平衡;在社會保障的供給方面,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在國家、企業和個人三者關系方面,更多地讓企業和個人承擔責任等。

沉重負擔難以承受

近20年來,英國實行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社會保障支出的擴張快於經濟的增長。據統計,在1960年到1975年間,英國的GNP增長率為2.6%,而社會保障支出的年增長為
5.6%。這里,社會保障支出的增長速度要比GNP快1倍多。造成社會保障支出擴張的主要因素有:(1)人口老年化。經濟的發展和福利制度的建立使人民生
活改善,人均壽命延長。男人的平均壽命由30年代的58.4歲延長到80年代的69.8歲,婦女由62.4歲延長到76.2歲。老年人口的比率上升,意味
著處於工作年齡人口的比重下降。人口老年化不僅使退休金和養老金支付上升,而且還使得提供社會保險費收入的能力降低。(2)醫療保健支付劇增。老年人的保
健費用增加和先進醫療設備的應用,造成醫療保健支付劇增。(3)龐大的失業隊伍存在。

第二,政府承擔不了沉重的財務負擔。

英國的社會保障支付占政府支出總額的比重,在1953年為38.6%,到1982年為53.5%。從社會保障的籌資來源看,在政府、企業和個人之間,一半以上由政府承擔,1989年為52.93%,這個比率在歐洲國家是比較高的。

第三,社會保障制度的負面效應日趨突出。雖然社會保障制度對保證大多數人民的最低生活需要、長期穩定社會局勢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較高的福利容
易造成一種社會觀念:即「不幹或少干可照樣生活」,容易使部分社會成員養成坐享國家恩賜的心理,這突出表現為「貧困陷阱」和「失業陷阱」的問題上。

所謂「貧困陷阱」,即當個人所得增加時,可獲得的與個人收入水平有關的津貼下降,而卻對所增加的收入課征稅收,以致造成名義收入雖增加,而實際收入卻下降。見表1。

所謂「失業陷阱」,是指某些失業者存在一個很高的替代率,即失業時的實際收入對就業時實際收入的比率,從而失業者擺脫不了貧困,而缺乏尋找工作的動力。見表2。

表2說明,就業時的實際收入僅比失業時多近15英鎊,假如失業者認為沒必要為增加15英鎊去工作,那就失去尋找工作的動力。

改在當代利在千秋

在1997年5月的英國大選中,執政18年的保守黨終於下野,以布萊爾為首相的工黨政府上台。經過改造過的工黨,經濟和社會政策向右轉,基本上
沿襲保守的做法。工黨政府圍繞建設英國的「新生活」,推動英國經濟向穩定的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前進,在社會保障問題上,工黨認為過高的社會福利是阻礙英國發
展的重要原因。為此,實行了下述的初步改革:

其一,不增加所得稅,促進社會福利。工黨改變以往的「(提高)稅收和(擴大)支出」形象,遵從大選時的諾言,在1997年7月的新預算中,以不提高所得稅的基本稅率和最高稅率為前提,提出為期5年的削減公共支出赤字、促進社會福利的計劃。

其二,促使「不工作階層」回到社會中去。英國有5800萬人口,其中100萬成年人從未工作過。工黨政府竭力要使這個「不工作階層」參加工作。假如私人企業僱傭新職工,僱主每周可從政府機構領取若干補貼。

其三,採取積極措施,鼓勵25萬年輕失業者就業,並取消失業津貼。政府把徵收的52萬英鎊「意外收入稅」(對私有化後取得暴利的電信、航空、鐵路、供水等公共部門征稅)作為基金,用於資助青年人和單親家庭的就業。

其四,加強財政紀律,清除欺詐行為。英國有5800萬人口,卻擁有7900萬個社會保障號碼。其中,有些是合法的,比如寡婦可依靠死去丈夫的養老金生活而繼續使用其號碼,但卻有很多號碼為詐騙者所利用。為此,政府擬嚴加審核,重新登記領取養老金與失業津貼者。

其五,提出發展社會保障的新思路。政府的政策重點將不再是增加社會津貼,而是增加社會服務。

值得注意的是,工黨政府在1998年4月公布福利改革綠皮書「我們國家的新動力:新的社會契約」,大體勾畫出到2020年英國福利制度的「新藍圖」,其內容是:

首先,提出跨世紀的新福利制度的八項原則:

(1)圍繞「工作觀念」重塑「福利國家」。政府著重幫助工作年齡的公民盡量參加工作,對有工作的家庭提供稅收減免或更多的幫助。

(2)公私福利合作。政府不應壟斷福利行業,公營部門和私營部門應進行福利合作,鼓勵公民的私人養老保險。

(3)提供高質量的教育、保健和住房等公共服務。政府的職責決不僅是發放各類津貼。

(4)扶助殘疾者。將建立「殘疾者權利委員會」來維護殘疾人的權利,保證其生活補助和出勤補助的普遍性。

(5)減少兒童貧困。英國有三分之一的兒童生活在低收入的貧困家庭之中,今後5年,政府將對100萬兒童及其父母進行幫助。

(6)幫助極度貧困者。處理「社會排斥」問題,為其提供就業、教育機會。

(7)清除欺詐行為。加強監督檢查,防範冒領住房津貼等欺詐行為的發生。

(8)政府的工作重心從發放福利津貼轉向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務,使現代福利制度靈活、高效和便民。

引入競爭開源節流

從1979年5月撒切爾夫人執政起,到1997年5月梅傑政府下野為止,長達18年間,先後有四屆保守黨政府執政。

1985年6月政府公布社會保障改革的綠皮書,經過修改,同年12月政府提出關於社會保障改革的白皮書。保守黨認為,設法壓縮日趨增長的社會保
障支付,具有深遠的意義,它不僅使政府在當前,而且還使政府進入21世紀後繼續能承擔得起這筆巨額的費用。保守黨採取的措施有以下幾點:

一、實行私有化,擴大福利提供領域的市場經濟成份。

政府採取優惠出售公有住房和減少住房津貼的辦法,鼓勵住房私有化。除此以外,在衛生領域,鼓勵建立私人醫療機構,並同國立醫院競爭。在養老保險
方面,希望私人保險機構發揮更大的作用。但是私營經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不可能有更大的覆蓋面,它只能作為「福利國家」的一個補充。

二、養老金制度的重大改革

養老金支付一直是英國最大的單項社會保障項目,在1995年,養老金支付占公共支出總額的38%,或占該年GDP的10%。

按1946年國民保障法規定,凡交納國民保險費3年以上的英國公民,達到退休年齡(男65歲,女60歲)都可以申領國家基本養老金。養老金領取
者占退休年齡人口的比率從1951年的60%猛增到1979年的91%。據英國《勞工研究》雜志估計,考慮到醫療條件改善和人均壽命延長,養老金領取者將
從1985年的930萬人增至2025年的1030萬人。為適應人口老齡化的趨勢,政府在養老金方面實施重大的變革。

推遲退休年齡,壓低國家基本養老金。政府計劃在2010-2020年間將女性由原來的60歲提高到65歲,與男性持平。此外,政府強調國家基本養老金只能提供最低限額的生活費用,不能期望過高。

降低國家收入養老金的發放標准。國家收入養老金是工黨政府於1978年4月開始實施的。保守黨規定,對於現滿50歲的男人和45歲的婦女,凡已
交納和願繼續交納按收入水平支付保險金的,在20年後可按原水準領取養老金,即相當於退休前20年的平均工資收入的25%。但對於不足50歲的男人和45
歲以下的婦女,則降低其發放標准,其數額相當於在崗工作的平均工資水平的20%。

強制要求企業推行職業養老金。政府通過法律規定,從1988年4月起,所有企業,不論以往有無職業養老金,都必須推行職業養老金。職工在改變工
作單位時,有權帶走自己的職業養老金,職業養老金的下限要求能彌補因通貨膨脹而造成的貨幣貶值,職業養老金的上限則不受限制,允許職工自願交納更多的捐助
費,以提高自己的職業養老金。政府為鼓勵企業推行職業養老金,允許頭五年向國家繳納的國民保險費給予2%的回扣。

鼓勵職工獲取個人養老金。政府提倡職工與銀行、保險公司等機構掛鉤,按期交納一定的費用,到退休時獲取個人養老金。

三、採取有選擇的原則,引入市場機制改革醫療保險制度。

英國的醫療保險是社會保險制度僅次於養老保險的第二大項。英國國民保健支付佔GDP的比重,1970年4.4%,1980年升為
5.9%,1990年增至6.3%,1992年達到6.7%。另一方面,由於限制公共支出,政府撥付的國民保健費用卻未有相應的增加,廣大醫務人員抱怨待
遇低,1988年曾發生全國范圍護士的象徵性罷工。

保守黨政府在1989年提出醫療制度改革的白皮書,並在1991年付諸實施。改革的宗旨是:一方面繼續保持國民保健系統(NHS)具有廣泛覆蓋和有效控製成本的優點;另一方面在控制國民保健支付的前提下,提高國民保健系統的醫療效率和增強公眾的滿意程度。

改革的內容如下:

一是引入競爭機制。強調公民有權自行選擇醫院,各醫院根據病人多寡獲取相應的醫療保險費用,此舉迫使國立醫院努力提高醫療水平,改善醫療服務,以吸引更多的病人。

二是擴大地方保健當局的許可權。地方保健當局從提供醫療服務到幫助公眾挑選醫院,與醫院簽訂合同,分配國家下撥的醫療保健基金。

三是嚴格全科醫生的審核,賦予全科醫生的財務自主權。按英國的習慣,患病者初診由全科醫生負責,然後視病情確定是否轉到醫院。政府規定,全科醫
生可自行支配大約20%的人均醫療費用的轉帳收入,以用於添置必要的醫療與診斷設備,改善醫療條件。然而,對於全科醫生的審核很嚴,需要有診療過7000
名(到1992至1993財政年度升至9000名)病人的實踐經驗。

四是醫院必須要獲得「受委託者」(Trust)的地位。醫院要獲得醫療收入,必須與地方保健當局、全科醫生和私人醫療機構簽訂合同,以便獲得
「受委託者」的地位,從而可自主地管理可支配的醫療保健費用,可自由僱傭醫務人員,並允許獲得相當於可支配的醫療費用的6%的贏利。「受委託者」須支付使
用資本設備的費用,可以自行保留計劃外的贏余和由議會規定的財務借貸范圍內的自由借貸。

經過上述的改革,醫院和全科醫生的服務水平有所提高,公眾的滿意程度得到提高,國民保健支出總額逐漸得到有效的控制。見表3。

改革實效尚待檢驗

從撒切爾夫人上台算起,英國歷屆政府對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持續進行了20年。其中,有幾點值得注意:

第一,與貝弗里奇報告相比較,英國社會保障制度現已發生重大的變化。

1942年牛津大學經濟系教授貝弗里奇受政府的委託,制定了在英國實行社會保障的計劃。二次大戰後,工黨艾德禮政府以貝弗里奇報告為藍本,通過一系列法案,將英國建成「福利國家」。


經過20年的改革,英國社會保障制度已發生重要的變化。首先,「普遍性原則」弱化,「有選擇性原則」加強。以往,不分貧富均享有社會津貼大平等權利。如
今,政府發放津貼的著眼點是幫助有工作的低收入者,而對有工作能力卻未從事工作的則減少津貼。其次,在「平等」和「效率」的權衡上,政府加重「效率」的砝
碼,力圖在保障基本社會需要的前提下,努力提高「效率」。再次,更多地發揮市場經濟的作用,讓企業和個人在社會保障的融資方面承擔更多的義務。最後,政府
的管理重心將逐漸從發放社會津貼到提供優質的社會服務。

第二,從改革的實際情況看,已取得若干明顯的成效,但也存在不可忽視的問題。

改革的成效突出表現為:通過「開源」(拓寬社會保障的收入來源)和「節流」(減少社會保障支付),英國的社會福利發展逐漸與經濟的增長相協調,
福利過快增長的勢頭得到抑制。英國的社會保障支付佔GDP的比重,在1970年到1980年的10年間增長了5.6個百分點,而在1980年到1995年
的15年間只增長5.8個百分點。

然而,英國社會保障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比如,在21世紀隨著人口老年化的趨勢發展,社會津貼支付的增加,社會保障的財務危機將繼續存
在。還有,高福利造成的社會問題依然存在,「干與不幹一個樣」的負面效應僅僅是有所減弱,貧富分化仍然很大。現任工黨政府雖然提出很好的改革新思路,但還
缺少具體的措施,這些措施能否奏效尚待時間的檢驗。

5. 英國的資本主義經濟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雖然在14世紀和15世紀,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如義大利北部的佛羅倫薩就已經稀疏地出現了資本主義的最初萌芽,並在16世紀西歐一些國傢具備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基本條件,但是直到17世紀40年代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才真正開始資本主義發展的新的時代。在資本主義歷史發展的第一個階段,英國資產階級並沒有立即建立起與資本主義經濟關系和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先進生產力,它們沿用的還是封建社會母體內成長起來的現存的社會生產力。在經濟上,它們並不是依靠生產力的發展求得資本的積累,而主要是依靠政權的強制力量,進行在國內以「圈地運動」和在國外以瘋狂的殖民掠奪為主要形式的「原始積累」。資產階級是以血與火的文字寫就了它們經濟發展初始階段的歷史。處在初期階段的資本主義經濟關系並不穩固,作為這一經濟關系軸心——僱傭勞動對資本還處在「形式隸屬」的階段。
從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末,是自由競爭資本主義的發展階段,也是自由競爭資本主義轉向壟斷資本主義的階段
以蒸汽機的發明及其廣泛使用為標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是歷史無代價地饋贈給資產階級的一份「厚禮」。實現了自然力代替人力的變革,導致近代機器製造業的蓬勃興起和交通運輸業的革命性變革。確實,在1760年之後的不到一百年的歷史中,英國就實現了以機器大工業為主體的工廠制度取代以手工技術為基礎的工廠手工業的革命,創立了物質文明進步的奇跡,使英國率先成為以機器大工業占據優勢的先進的工業國。1848年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彪炳千古的《共產黨宣言》中深刻地回顧了這一歷史成就,他們指出:「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繼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之後,18世紀後半期,美國和法國也先後取得了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19世紀中葉,德國、俄國和日本也經歷了不同形式的資產階級革命。這些國家在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後,也相繼完成了產業革命,普遍建立了自由竟爭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
1 ,工業革命:17世紀40年代
蒸汽機的發明-瓦特
2 ,第二次工業革命:18世紀60-70年代-電力的廣泛使用。
3 ,科技革命,即第三次工業革命-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和使用。

6. 英國經濟轉型時哪些行業會很大的發展

英國伯明翰經濟轉型的啟示
英國伯明翰在100多年前的工業革命早期曾享有「世界工廠」和「工業革命搖籃」的稱譽。憑借其豐富的煤鐵資源迅速發展起龐大的現代冶金和機械製造工業,一躍成為當時的鐵路機車、蒸汽機和船舶製造中心。

從製造中心到會展商旅城市

19世紀80年代,隨著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動,德、美等國家的先進城市加快發展新興產業,而伯明翰卻固守傳統工業,導致經濟發展絕對優勢的逐步減弱。進入20世紀後,特別是經歷30年代的世界經濟危機和兩次世界大戰,隨著英國國家經濟地位的衰落,伯明翰的資源日益枯竭,經濟狀況進一步惡化。可以說,在舊有優勢失去的同時,新的優勢遲遲沒有建立,是這一時期伯明翰衰落的一個重要原因。

自二戰後30多年時間,伯明翰開始進入「停停走走」、漫長而曲折的轉型階段。結構調整最初主要在工業內部進行,在經歷了五六十年代短暫的製造業黃金發展期後,由於技術創新乏力、工業設備更新緩慢和企業管理方式落後,工業競爭力一再削弱,到了1970年代以後失業率高達25%;特別是1973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機,更對其工業造成了全面打擊。在資源環境的壓逼下,伯明翰開始實施產業轉移計劃,推動產業結構調整的重心逐步由工業內部轉向服務業。

從1970年代末起到現在,伯明翰經濟轉型漸入佳境。在全球性產業結構調整浪潮的沖擊下,伯明翰在調整製造業產業結構、發展高科技產業的基礎上,重點推動第三產業發展,加快完善城市綜合服務功能,整個調整持續了近20年。至1980年代末基本完成由製造業為主向服務業為主的轉變,初步實現了經濟轉型、重新復興。

目前,這座曾以製造業聞名於世的工業城市,一改昔日馬達轟鳴、煙囪林立的舊城模樣,展現給人們的是一座恬靜優美、富有深厚文化內涵的會議、展覽和商業旅遊城市的新形象,最終確立了服務業的主導地位。《2007—2008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顯示,伯明翰在全球500個城市排名中居83位。

走出多產業化發展格局

伯明翰的經濟轉型沒有簡單地推行「去工業化」戰略,而是實施產業多元化戰略,即加快由傳統製造業單一的產業格局,轉變為製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和新興產業等多元產業共同發展的產業格局。

1、明確產業定位,轉移扶持目標。把加快形成以服務業為主的多元化經濟體系作為目標,強化政策導向作用,推動經濟轉型,形成健康的經濟生態。大力發展金融業、商業貿易、專業咨詢、會議展覽及旅遊業等第三產業,使現代服務業成為城市經濟的主要支柱。與此同時,始終保持一定的製造業比例,重點扶植汽車、機電等優勢製造產業,不斷調整優化製造業產業結構並積極引進管理、研發和營銷等價值鏈高端部門,加快航空、化工、石油等企業,加快從規模生產向高端設計、集成、概念化產品和附加值更高的品牌化產品方向轉變。

2009年,伯明翰服務業增加值已佔經濟總量的80%,對整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98%,而其製造業總產值仍佔英國製造業總產值的20%。

2、利用原有基礎,發展新興產業。其一,運用市場機制淘汰落後的傳統產業,對紡織、造船、機械等日益呈現頹勢並逐漸萎縮的製造業、煤炭採掘業果敢「斷腕」,利用老工業遺留的要素環境優勢推進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比如發揮鐵路、公路、水路、國際機場等交通優勢和原有的工業基礎,發展旅遊會展、軟體、工程設計、環境治理等產業。其二,運用高新技術、新工藝改造傳統產業,促進產品更新換代並形成新的主導產業。比如投入巨資對鋼鐵產業進行技術改造,極大地豐富提高鋼材品種和附加值,使其獲得了生機。此外,還在原有的工業廠區耗資5億英鎊,興建了集購物、娛樂與觀光為一體的商務中心,使該地區經濟再現了新的繁榮。

3、培育創意園區,建設知識城市。目前,伯明翰已形成三個特色鮮明、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文化產業區,即伯明翰媒體地區、卡迪夫藝術綜合體地區和珠寶產業園區。1986年成立的伯明翰研發園,積極依託其學科理論和科研優勢,促成產學研結合,推進新興高科技產品研發和成果轉化,至今已孵化30多家高新企業,居英國第四位。同時,還將「建設知識城市」列入城市發展規劃,通過教育和職業培訓,為新興企業提供合適的勞動力。

4、投資硬體環境,改善軟體環境。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環境質量,優化城市形象,培植產業發展要素。如1976年建成了國家展覽中心,1984年修建了國際機場;特別是1991年啟用的國際會議中心,直接為伯明翰市貢獻了18%的海外市場份額。2003年9月,修整後的布林商業街重新開張,直接創造了8000個就業崗位,並帶來每年1.8億英鎊的收入。同時,通過提升政府服務,解除公司經濟活動中的限制條款,加大金融扶持力度,推行稅收優惠政策,完善了創新創業和公共服務環境。

5、推進產城融合,加快轉型發展。一是改造運河,發展旅遊。「運河游」是歐洲熱門的旅遊項目。伯明翰的運河水道比威尼斯還要長,通過運河旅遊資源的價值開發,帶動了房地產、零售、賓館、休閑、文化等產業的振興,有效地提升了城市的商務環境和品牌效應;二是保護發掘歷史遺跡衍生產業。如重新啟用了關閉多年的老穆爾街火車站,使該地區恢復了活力;三是扶持文化,提升內涵。通過對創意文化的扶持,把文化因素融入城市經濟發展,使商務旅遊,會展和觀光經濟得以拓展從而促進了城市經濟的轉型。

伯明翰經驗的典型意義

伯明翰的經濟轉型經驗對我們具有積極的借鑒價值。

1、大力實施產業多元化戰略。目前世界先進城市經濟轉型的成功模式主要有三種,即產業多元化戰略、產業更新戰略(建立不依賴原有資源的全新產業群)、產業高端環節戰略(從「製造基地」到「總部基地」)。伯明翰立足自身的城市特點除舊布新,利用並改造老工業基礎,以形成健康的經濟生態,走出了多產業化發展格局。事實說明,合理的產業結構能夠帶來生產性消費和生活性消費的合理平衡,並形成穩定的需求,維持相對平衡的就業率,從而保持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從伯明翰的經驗看,生產性服務業在推動經濟轉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是推進「二、三產」融合發展的基本動力。而目前國內城市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後,在一定程度上阻斷了生產、流通、消費領域的高效率、集約化運行,制約了製造經濟的轉型。隨著現代市場經濟的深化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以生產性服務業引領經濟增長必將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

3、繼續加快推進「退二進三」。伯明翰在經濟轉型過程中,沒有「去工業化」,也沒有完全放棄傳統製造業,而是立足優勢工業「退二進三」,在對傳統產業揚棄的基礎上實施優勢提升。實踐證明,「退二進三」是加快轉型發展的有效途徑,但在實際工作中,要把「退二」與「進三」統籌起來抓,把握節奏,突出重點,整體推進。

4、著力推進產城融合發展。伯明翰高度重視產業轉型和城市建設的同步推進,高度重視科技和文化這兩個具有決定性、基礎性、廣泛性和產業性因素的培育,穩步推進產城有機融合、協調發展,加快實現城市經濟轉型。應進一步深化產學研體系建設,以滿足人才和企業的需求為主導,構建完善創新創業載體和公共服務平台,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能力,為城市轉型發展提升創新支持。進一步加快發展產業基礎設施、生活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基礎設施建設,優化城市形象,為產城融合發展提供硬體基礎條件。在加快發展文化信息產業的同時,著眼促進新老城聯動發展,充分挖掘利用其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進一步推進旅遊業發展,加快形成文化經濟的特色。

作者單位系中國科學院有機合成工程研究中心

7. 英國「新經濟制度」的保障是什麼

英國的經濟體制為資本主義經濟體。
是典型的自由資本主義國家.英國大多數的企業都是實行民營化的,並且英國政府對於經濟的管控程度並不是那麼強.但同時,英國的經濟制度也有福利化的色彩,在某些情況下英國政府也會根據情況對某些企業實行國有化.
英國,全稱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本土位於歐洲大陸西北面的不列顛群島,被北海、英吉利海峽、凱爾特海、愛爾蘭海和大西洋包圍。
英國由大不列顛島上的英格蘭、威爾士和蘇格蘭,愛爾蘭島東北部的北愛爾蘭以及一系列附屬島嶼共同組成的一個西歐島國。除本土之外,其還擁有十四個海外領地,總人口超過6400萬,以英格蘭人為主體民族。
英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歐洲四大經濟體之一,其國民擁有較高的生活水平和良好的社會保障制度。作為英聯邦元首國、歐盟、申根公約和八國集團成員國、北約創始會員國、英國同時也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
1688年的光榮革命確立英國君主立憲政體,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首先完成工業革命,國力迅速壯大。18世紀至20世紀初期英國統治的領土跨越全球七大洲,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號稱日不落帝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取得了勝利,但國力嚴重受損。到20世紀下半葉大英帝國解體,資本主義世界霸主的地位被美國取代。不過,現在英國仍是一個在世界范圍內有巨大影響力的大國 。

8. 英國主導經濟全球化的原因是什麼

理由:葡、西最早支持開辟了新航路。政治:資本主義君主立憲制確立;經濟:率先完成工業革命。 城市化進程加快;新型交通方式的出現;新型娛樂傳媒的出現;世界市場形成。

總的來說

英國是經過了近3百年的圈地運動,讓很多農民流離失 所從而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英格蘭國家銀行的成立 取代了之前以國王的名義借債而滿足皇室的需求 為英國發展累計了資金(國債),當然還有他們的殖民政策也是囤積了大量的資金,這樣就滿足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最重要的兩個要素---資本和勞動力

而且同時期的國家相比 英國比較注重保護本國市場,而且把資金進行在投資,而其他的國家不是享樂就是做貿易賺差價,從而導致自己貿易逆差。(這就是為什麼英國後來會向中國輸入鴉片的原因了。)

正是因為英國注重開發市場和保護本國市場,所以他們的貿易越來越大,而同時歐洲其他國家因為宗教的迫害導致大量的技術人員流失,而這些人很多都來到了英國,英國收留他們的同時也要求他們傳輸自己的技術。而隨著工藝的提升,市場的擴大,需求不滿,一系列的發明也就隨之而生了。我想你也應該知道吧,什麼約翰·凱伊發明飛梭,詹姆士 ·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紗機,瓦特製成第一台蒸汽機等等 這就造成了英國的工業革命和崛起。

由於工業革命使社會生產力急速的提高,產品的批量生產 促使他們要開拓更多的市場,(剛才說他們向中國輸入鴉片 就是因為他們的產品在中國沒有銷路)所以他們更渴望佔領更多的殖民地。最後英國有 日不落帝國之稱 也和他們經濟的快速發展有很大的關系。 這種情況 一直維持到 2戰,這場世界大戰導致英國經濟後退,領先的地位喪失殆盡。

大概就是這樣的情況,簡單來說 政治上 圈地運動-勞動力,長期奉行的殖民主義-資金 和保護並且接納先進的技術人員,這樣一系列的政策 是工業革命的基礎 和以後發展壯大不可缺少的條件。

經濟上主要是 在加上對本國市場的保護,對國外市場的開發 生產的飛速發展等等

9. 英國的經濟是怎樣發展的

‍‍

英國的經濟發展戰略: 上世紀90年代末工黨上台執政後,布萊爾政府基本承襲了保守黨的經濟政策,出現了二戰後首次不因政府更迭而大幅度改變經濟政策的局面,保持了政策的穩定性與連續性。工黨政府加大了改革力度,主要從福利和醫療制度、上議院世襲貴族特權、教育制度等方面進行了重大改革,並以此來推動英國經濟的發展,在促進經濟發展方面提出了新舉措: 面向未來,著眼科技,向知識經濟轉型。英國決心在21世紀成為知識經濟型的社會,為此在1998年底正式發布了《我們有競爭力的未來:創建知識經濟》白皮書,將促進知識經濟發展作為制定工業、科技和貿易政策的新基石。主要做法包括:加大科技投入,鼓勵大學等研究機構與企業界聯合,向商業化研究發展,將知識向實用技術轉化。政府努力促進企業界的聯合,使企業形成在競爭基礎上的合作,提高整體競爭能力。

制定政策、法規以規范和培育市場。政府內部實行改革,提高工作效率,同企業界發展夥伴關系。吸引風險投資,發展基礎研究。加強與國外研究力量的合作,加大參與歐盟科技框架計劃的力度,重視吸引海外投資。增強企業活力和競爭力,促進高技術企業的發展。政府運用政策來保證和鼓勵平等的競爭,鼓勵擴大再生產,對用於擴大再生產的利潤部分酌情減免稅收。在刺激投資和促進企業、特別是高技術企業發展方面,採取鼓勵措施,實施信息產業戰略,幫助企業適應信息時代的產業發展。綜合運用財政和貨幣政策,避免經濟過熱和衰退,確保經濟平穩健康運行。英國財政大臣布朗把英國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實現經濟穩定增長稱之為「英國模式」,並作為一個經濟增長的成功範例推薦給其他國家。工黨上台執政以後實行貨幣政策改革,由英格蘭銀行獨立決定利率,從而遏制了通貨膨脹,同時政府擴大支出保持了寬松的財政政策。目前,為防止經濟過熱現象,英國開始出台宏觀調控措施,主要是由英格蘭銀行採取漸進式加息的貨幣政策。工黨執政以來,英國經濟實現了穩定增長,GDP年均增長2.7%,物價低於2%,失業率降至30年來的最低點,成為惟一未陷入衰退的西方大國。

‍‍

10. 以英國為中心的資本主義經濟體系

新貴族即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貴族和資產階級本身。源新航路開辟以後,歐洲的主要商道和貿易中心從地中海區域轉移到了大西洋沿岸。英國人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拓展對外貿易,進行殖民掠奪。在此期間,制呢業等工場手工業得到很大發展,還出現了資本主義方式經營的牧場和農場。由工場主、商人、銀行家和農場主等組成的新型資產階級成長起來。有些貴族雖然保留了貴族頭銜,卻也從事一些資本主義性質的經濟活動,他們被稱為新貴族。新貴族有兩種人:第一是原來的封建貴族,但是他們實行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第二種是資本家,但是為了有政治地位,而買了封建貴族的名號。「君權神授」下的英國查利一世命喪斷頭台17世紀時,英國國王竭力推行封建專制,鼓吹「君權神授」,認為國王的權力是神授予的,不可違抗。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權利受到侵害,他們利用議會同國王斗爭。(註:英國議會形成於13世紀,分上、下兩院,傳統上有批准國王征稅等行動的權利。17世紀時,許多新興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代表成為下議院的議員。當時英國國王根本不把議會放在眼裡,不允許他們議政。國王查理一世上台後,專橫有增無減,任意征稅,還一度關閉議會。他還把持出售肥皂、鹽、酒、煤等商品的專賣權。)領袖克倫威爾在戰場上克倫威爾是一名新貴族,英國內戰爆發後,他率領一支起兵抗擊王軍,逐漸成為議會軍的領袖。幾年以後,經過反復斗爭,克倫威爾率領議會軍隊打敗了國王軍隊,取得了最後的勝利。1649年,查理一世被推上斷頭台,英國成立了共和國。共和國時期,克倫威爾掌握了政權,擔任「護國主」,實行有利於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政策。(克倫威爾去世於1658年。)(註:關於此部分,詳見「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介紹)

閱讀全文

與英國以什麼為主推進新經濟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的疫情為什麼一直嚴重 瀏覽:152
中國以前有什麼恐龍 瀏覽:388
如何寫中國夢 瀏覽:964
疫情印尼航班什麼時候恢復 瀏覽:657
印尼什麼游戲火 瀏覽:954
二戰義大利侵犯了哪些國家 瀏覽:546
中國女皇在哪個省 瀏覽:211
印尼羊肉薄餅怎麼做 瀏覽:965
在英國留學生如何求職 瀏覽:690
印度舞有哪些曲目 瀏覽:167
英國人為什麼不踢正步 瀏覽:726
印度的戰斗機都是哪些國家的 瀏覽:953
越南有多少個美國人 瀏覽:997
印尼寬頻怎麼選擇 瀏覽:437
中國財務大咖齊昊哪個大學畢業 瀏覽:670
印度匯豐銀行在哪個城市 瀏覽:282
英國人對水過敏怎麼辦 瀏覽:702
巴厘島哪裡可以兌換人民幣印尼幣 瀏覽:69
越南到濟南運費每噸多少錢大概 瀏覽:711
哪些義大利的服裝品牌賣給中國 瀏覽: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