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介紹一下英國二戰的坦克
二戰期間英國坦克
巡洋坦克
A9 (A9E1) 巡洋坦克Mk I,1935 建造數量 125輛
A10 (E1, E2) 巡洋坦克Mk II。1934 建造數量 175輛
A13 Mk I (E2, E3) 巡洋坦克Mk III,1937 建造數量 65輛
A13 Mk II 巡洋坦克Mk IV,1937 建造數量 655輛
A13 Mk III 巡洋坦克Mk V"盟約者"(Covenanter),1937 建造數量 1771輛
A15 (A15E1) 巡洋坦克Mk VI"十字軍"(Crusader),1938 建造數量 5300輛
A24 (A24E1) 巡洋坦克Mk VII"騎士"(Cavalier),1941 建造數量 500輛
A27 (A27M) 巡洋坦克Mk VIII"克倫威爾"(Cromwell) 1942 建造數量 4016輛
A30 巡洋坦克"挑戰者"(Challenger) 1943 建造數量 200輛
A34 巡洋坦克"彗星"(Comet),1944 建造數量 1186輛
步兵坦克
A11 (A11E1) 步兵坦克Mk I"馬蒂爾達"(Matilda),1936-38 建造數量 140輛
A12 (A12E1) 步兵坦克Mk II"馬蒂爾達",1938-39 建造數量 2987輛
A10 (A10E3) 步兵坦克Mk III"瓦倫丁"(Valentine), 1938 建造數量 8275輛
A22 步兵坦克Mk IV"丘吉爾"(Churchill) 1941 建造數量 7368輛(所有種類合計)
空降坦克
A17 (A17E1) 空降坦克Mk VII"領主"(Tetrarch), 1939 建造數量 177輛
A25 (A25E1) 空降坦克Mk VIII"哈利·霍普金斯"(Harry Hopkins),1941 建造數量 100輛
Ⅱ 謝爾曼坦克在二戰被虐的很慘嗎
1940年8月19日,美國開始了新型坦克的研製工作。根據M3「格蘭特」的不足,軍方要求將75mm火炮裝在旋轉炮塔上,研製代號是T6中型坦克,1941年9月,T6坦克定型並被命名為M4「謝爾曼」中型坦克。M4是在M3坦克的基礎上研製成功的,因而M4和M3,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它們的底盤總體布置和行動部分都很相似。最大的區別在炮塔上,M4坦克的炮塔為整體鑄造炮塔,圓弧過渡,尺寸上比M3的炮塔要大得多。
M4坦克的主要武器是一門M3式75mm火炮,可以發射穿甲彈,榴彈和煙幕彈。在M4系列的各種改進型車上,共裝有4種不同型號的發動機,變速箱為機械式,行動部分採用平衡式懸掛裝置,每側6個負重輪分為3組,主動輪在前,誘導輪在後。
M4坦克的型號十分繁雜,僅美國官方公布的M4系列改進型車,變型車,和實驗型車就有50多種。主要有M4,M4A1,M4A2,M4A3,M4A4,M4A6這6種型號的改進型車,主炮有75mm,76mm,90mm,105mm。
前期M4的火力雖略顯不足,但它的堅固,可靠和耐久性卻享譽軍界。在整個大戰期間,M4成為美軍坦克力量的骨幹。由於美軍不像德軍和蘇軍那樣裝備了重型坦克,M4有時也得權充重型坦克使用,盡管它根本不能勝任這個角色。
M4中型坦克
M4中型坦克(19張)
從42年開始,M4一批接一批地投入使用,以求盡快替換身有殘疾的M3。它第一個大顯威風的地方是北非戰場。當英軍撤至阿拉曼,已置身退無可退的境地時,大約四百輛謝爾曼被火速補充至英第八集團軍。在「十字軍」和「瓦倫丁」型坦克的配合下,經過五小時的炮火准備,謝爾曼率先向油料、備件嚴重不足,已成強弩之末的德軍發動沖擊。經過十二天激戰,英軍大敗德軍非洲軍團。是役,曾在沙漠中令對手望風披靡的德意聯軍坦克被擊毀二百餘輛(大多數是義大利坦克,德軍當時與英軍坦克交換比為1比4,也就是說英軍要擊毀1輛德軍坦克就要付出4輛以上坦克為代價)。沙漠之狐隆美爾從此一厥不振。而在突尼西亞登陸行動中,美國陸軍的M4坦克也緊隨登場,為將德意法西斯趕出北非作出了巨大貢獻。
此後,不論在歐洲戰場還是在太平洋戰場,隨處可見謝爾曼的身影。D-DAY最先登陸諾曼底的坦克就是數百輛謝爾曼DD水陸坦克,成為盟軍邁向勝利的先鋒。
謝爾曼的長處在於可靠性高,易於維護和用途廣泛。有的在炮塔上加裝60管4.5英寸火箭發射器(M4管風琴);有的加裝噴火器成為噴火坦克。還有的將其主炮改為105毫米榴彈炮,加強軟殺傷能力。大戰後期則以生產裝備76毫米長身管高初速主炮的M4A3為主。而其主要缺點是火力、裝甲防禦力與德、蘇著名中型坦克相比,有相當的差距。它的汽油發動機周圍裝甲防護尤其不足,和德軍對手對壘時極易中彈起火。因此美軍給它起了個外號——郎森「Ronson」,一種名牌打火機(其廣告詞:一打就著,每打必著)。
M4謝爾曼並不是二戰中性能最佳的中型坦克,但其巨大的裝備數量加上蒙哥馬利、巴頓等名將精明的運用,使它在盟軍的武器裝備序列中佔有重要地位。巴頓將軍指揮下的美軍第三裝甲師主要裝備就是M4坦克,它們在諾曼底登陸以後的歷次戰斗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但它是二戰中性能最可靠的坦克,其動力系統的堅固耐用連前蘇聯坦克都遜色幾分,德國坦克更是望塵莫及。德國的虎,豹,黑豹坦克每行進1000千米就需要大修一次,而且必須運回廠里大修。M4謝爾曼只需要最基本的野戰維護就夠了。性能可靠,故障極少,讓美軍坦克的出勤率大大高過德軍坦克。
2服役過程
編輯
在二戰中,M4謝爾曼坦克在美國陸軍和美國海軍陸戰隊服役,也被同屬同盟國的大英國協(包含澳洲和加拿大)、蘇聯、自由法國、波蘭流亡政府和中華民國所使用。
謝爾曼的第一次參戰為1942年10月的第二次阿拉曼戰役,使用單位為英國皇家陸軍第八軍團。大英國協在歐洲戰區也廣泛地使用謝爾曼坦克來取代M3李戰車和其衍生車型,且在1944年成為裝甲部隊的主力——其他的坦克是於戰爭後期參戰的丘吉爾坦克和克倫威爾坦克。英軍曾使用M4、M4A1和M4A2,但之後的主力裝備是M4A4。M4的衍生型螢火蟲坦克是自美國援助的M4和M4A4改裝而成,被配置在裝備了謝爾曼坦克和克倫威爾坦克的部隊中,以提供較強的反坦克火力。螢火蟲最出色的一戰是魏特曼殞命之戰中,GORDON軍士單車擊毀了三輛虎式,是否擊毀第四輛魏特曼的座車仍在爭議中。此外44年6.11,第4禁衛龍騎兵團的哈里斯中尉一輛螢火蟲殲滅了5輛豹式。
雖然美國海軍陸戰隊在太平洋投入了裝備柴油引擎的M4A2,美軍驅逐戰車部隊也在非洲和歐洲投入了以M4A2底盤作為基礎量產的M10坦克殲擊車,美軍裝甲部隊長官中將雅各布·德弗斯(Jacob L. Devers)卻要求不在無行動戰區(Zone of Interior)之外投入柴油引擎的謝爾曼坦克。首次投入戰斗的美國謝爾曼是在1942年11月在火炬行動中使用的M4和M4A1,在北非戰役的過程中謝爾曼在坦克營里取代了M3李戰車的位置。雖然M4和M4A1在整個戰爭期間都繼續服役,但美國陸軍在戰爭後期更傾向使用擁有500匹馬力強力引擎的M4A3。在1944年7月,M4A1首先裝備76毫米長管火炮進入戰斗,緊隨其後的是M4A3。到戰爭末期時,美國陸軍在歐陸部署的半數謝爾曼坦克已經裝備了反坦克能力高的76毫米長管火炮,而餘下的半數謝爾曼坦克仍裝備著75毫米的短管火炮。有些部隊則混有裝備了兩種火炮的車型。第一種裝備HVSS懸吊系統的車型是M4A3(76)W NEAA又稱M4A3E8型,參加了2戰。
在太平洋戰區,M4A2坦克同樣是日軍的惡夢,在太平洋戰場上的塞班島,硫磺島和沖繩島等地的戰役里日軍基本上沒有正面火力可直接和謝爾曼系列對抗,要擊毀M4系列坦克通常得依靠隱蔽良好的反坦克炮近距離擊殺甚至是人肉特攻才能對其有效,另一種日軍採用的反坦克武器是磁鐵炸葯,美國海軍陸戰隊為此要在M4A2的車身加裝木板。
太平洋戰場加裝木板的謝爾曼
太平洋戰場加裝木板的謝爾曼
自由法軍使用的M4A2佔了相當高的比例,法國也是唯一經由租借法案接收M4A3E2「巨無霸」的國家。波蘭軍則使用了許多謝爾曼螢火蟲和裝備76毫米長管炮的衍生車型。國民政府助印遠征軍部隊則接收少量M4A2作為坦克團火力支援用車。
蘇聯偏好使用裝有柴油引擎的謝爾曼坦克,因為它製造的坦克如T-34也是使用柴油引擎。因此,它是繼大英國協後大量使用裝備有75毫米短管火炮和76毫米長管火炮的M4A2的國家。與英國不同的是,M4A2佔了蘇聯所擁有的謝爾曼坦克的大半。使用HVSS 懸吊系統的謝爾曼坦克直到戰爭末期才被接收並使用。謝爾曼坦克被蘇聯官兵稱為「Em Cha」,因為美國人寫的頂上開口的數字4類似於西里爾字母cha Ч。據老兵LOZA的回憶,謝爾曼的炮彈在火災中不會爆炸,因此安全性比T-34要好。
在中緬印戰區方面,M4系列有一部分提供了英國軍隊,而在印度整訓的中華民國駐印軍在1944年也接收了少量的M4A4,M4A4原先不在租借法案的清單內,但是1943年底駐印軍坦克團使用M3A3坦克與日軍交戰的經驗發現M3系列的防護力不足,因此在反攻密支那後的短暫休整期間向美軍要求更新坦克,美軍提供了援助英軍的一部分M4A2供坦克團使用,總量不超過一個連。中國駐印軍的M4A4塗裝很有特色,不單在車身寫上「突擊」,還在炮塔上畫上貓眼和貓須,在貴街曾與日軍坦克交手,並且創下成功擊殺日軍坦克的紀錄。
中國駐印軍的謝爾曼坦克
中國駐印軍的謝爾曼坦克
二戰結束後,美國基本上淘汰除了裝有76毫米長管炮或105毫米榴彈炮的M4A3E8以外的M4系列,剩餘的坦克除了棄置於各國戰場便是以軍事物資出售。在1950至1953年的 朝鮮戰爭中,謝爾曼坦克仍是美軍普遍使用的坦克。美國1954年的調查表明朝鮮戰爭期間有119起坦克間的戰斗,104起是陸軍坦克部隊參加,15起是陸戰隊坦克參加。其中M4A3E8參戰的59起(50%),M26是38起(32%),M46是12起(10%),M24是10起(8%)。其中只有24起有三輛以上的朝鮮T-34或Su-76M參戰,在這些戰斗中美方有34輛坦克被擊毀,只有15輛是不可恢復損失。而確認被坦克擊毀的T-34-85有97輛,而且美軍有18個不確認戰果。擊毀的T-34-85有39%歸於M26,12%M46,剩下的大部分由M4擊毀的。美方統計T-34的人員損失發現有75%在坦克被擊毀後陣亡,而美方的坦克乘員被擊毀死亡率在18%,這裡面當然有美國人習慣於反復轟擊被擊毀坦克的原因。戰後的謝爾曼坦克也在世界上的許多國家服役並參與了20世紀末的幾場地區性沖突。有的國家(特別是以色列)使用新型武裝加以改造,使它繼續在戰場上立威,而各種衍生型有的各國使用至1970年代後才被更新的支援車輛取代。日本所使用的M4A3E8型是根據MSA協定供給日本陸上自衛隊,直到1970年代中期才被61式坦克完全取代以色列的以色列國防軍廣泛的裝備了包含使用法制75毫米火炮的M-50「超級謝爾曼」和擁有105毫米火炮的M51謝爾曼,及其他多種的改裝及衍生車型。謝爾曼坦克也被參與第二次喀什米爾戰役和印巴戰爭(1971年)的雙方軍隊所使用。南美洲在戰後很長一段時間仍繼續使用謝爾曼坦克。智利陸軍把謝爾曼列為現役裝備直到1989年,而巴拉圭是南美洲唯一仍繼續裝備謝爾曼坦克的國家。
Ⅲ 二戰北非戰場上英國從美國得到的坦克是什麼
胡說。英國從美國得到的支援最多的就是M3坦克,M4都不是很多。要說裝甲厚,英國人自己的瑪蒂爾達坦克的正面裝甲可以無視德國人的3號和4號坦克,但是88毫米火炮是可以無視二戰任何坦克的正面裝甲的。
Ⅳ 北非戰爭的戰役過程
1941年5月,這一進攻以意軍投降而告結束。北非戰事卻是另外一種景象。根據戰區條件,軍事行動在寬50—80公里的沿岸地帶進行,並從1940年9月13日持續到1943年5月13日。北非戰局大致可分六個階段 (1942年1月21日—10月22日)——德意軍進攻。法西斯統帥部利用英軍的分散和未做好防禦准備,變更了兵力部署,於1月21日發動反攻。至1942年2月8日前,德意軍推進達600公里,進至加扎拉、比爾哈基姆一線,戰線在此一直穩定到5月底。
德意軍(7個義大利師,3個德國師,約13萬人,610輛坦克,600架飛機)再度對英第8集團軍(5個師,3個旅,約13萬人,1270輛坦克,604架飛機;司令為里奇將軍)發動進攻(「泰西」戰役),以便奪取埃及並向近東突進。它們於6月11日前攻佔了英軍各支撐點前沿線,迫其混亂不堪地退卻。德意軍圍攻托卜魯克,該城3.3萬守軍盡管有大量武器和糧食儲備,但仍投降。德意軍推進600公里後,逼近英軍在埃及境內阿拉曼附近的陣地。德意軍企圖在7月1—3日發展進攻,但未得逞。此前,由於英美間就共同實施北非戰局達成協議(1942年6月),美軍統帥部開始對駐非洲英軍提供相當大的軍事技術裝備援助,並參與准備英美軍北非登陸戰役。 1942年10月23日至11月4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北非戰爭中,英軍第8集團軍於在北非實施的進攻戰役。
由於德軍在蘇德戰場,特別是在斯大林格勒會戰中損失慘重,德意兩國法西斯領導集團被迫於1942年秋季前大幅度縮減對在非洲作戰軍隊的支援。德意軍隊已精疲力竭,武器、葯和燃料奇缺。這對英軍在非洲戰區轉入進攻,驅逐德意軍隊極為有利。
10月23日前,德意軍「非洲」坦克集團軍(司令為隆美爾元帥)在埃及阿拉曼以西佔領寬為60公里的防禦正面。該集團軍下轄德軍4個師和意軍8個師,總兵力約8萬人,坦克540輛,火炮1219門,飛機350架。採取縱深梯次配置,企圖依託支撐點式環形防禦與大面積布雷相結合的堅固防線,阻滯和粉碎英軍進攻。在埃及作戰的英軍第8集團軍(司令為蒙哥馬利將軍)轄10個師和4個獨立旅,總兵力為23萬人,坦克1440輛,火炮2311門,飛機1500架。戰役企圖規定;鉗制左翼德軍,由阿拉曼西南地域向西迪哈米德方向實施主要突擊,將德意軍隊濱海集團壓迫至沿海一帶,並予以殲滅。英軍巧妙進行戰役偽裝,使德軍對英軍主要突擊方向和戰役發起時間作了錯誤判斷。
1942年10月23日21時40分,經過3天的預先航空火力准備和20分鍾的炮火准備,英軍於10月23日傍晚轉入進攻。突破是在9公里寬的地段上實施的。英軍炮兵密度較小(每公里正面50門火炮),未能壓制敵人火力配系,雖經一整夜戰斗,僅楔入敵人防禦陣地。突破變成了速度異常緩慢的「蠶食」德軍防禦陣地的行動(至10月27日前英軍僅推進7公里)。
在主攻方向上,第30軍右翼澳大利亞第9師和英第51師、中路紐西蘭師和南非第1師,起初進展順利,突破敵前沿後迅速在雷區為後續裝甲部隊開辟通路;左翼印度第4師在魯韋薩特嶺以北遭敵頑強抵抗,進攻受阻。24日凌晨2時,第10軍第1、第10裝甲師奉命從正在開辟通路的雷區進入戰斗,由於雷區縱深超出預料,至日終前僅第1裝甲師的個別部隊通過雷區。25日凌晨,紐西蘭師在雷區開辟通路後,向西南方向邁泰爾亞嶺逼進,遭德第15裝甲師反擊。26日,澳第9師在戰線北端攻佔德軍部分陣地後向海岸推進,威脅德第164師側後,並擊退德第15裝甲師的反擊。在助攻方向上,第13軍對德軍防線南段發起進攻,但為德軍的雷區和炮火所阻,進展甚微。24日晨,該軍第7裝甲師和第44、第50步兵師再次發起攻擊,通過第一道雷區後為德軍火力所阻。
此後,雙方損失慘重。26日,隆美爾判明英軍主攻方向,開始將第21裝甲師調往北線。英軍進攻受挫,27日暫停進攻;第7裝甲師北調,加強主攻方向實力;第13軍其他部隊暫取守勢,僅以小分隊出擊和炮火襲擊牽制敵人。26日,義大利向非洲運送燃料的油輪全部被英國海、空軍擊沉,致使德軍油料奇缺,後勤補給陷入困境,裝甲部隊無法組織大規模反擊。29日,澳第9師和英第9裝甲旅向海岸推進,被德軍擊退。由南線調來的德軍主力第21裝甲師向北部沿海機動,企圖阻滯英軍沿公路西進。蒙哥馬利據此改變計劃,決心對腰子嶺以北德軍防禦薄弱部位實施縱深突破。31日,澳第9師進抵並控制沿海地區,切斷德軍第164師退路。德軍第21裝甲師、第90輕型裝甲師組織反擊,未果。至此,德意軍坦克僅剩200餘輛,而英軍在戰線北段尚有800餘輛坦克沒有投入戰斗。
11月2日凌晨1時,英軍按照增壓計劃發起新的進攻。經炮火准備後,第151、第152步兵旅和第9裝甲旅發起沖擊,遭德軍頑強抵抗。第1裝甲師隨即投入戰斗,次日夜從德軍第15、第21裝甲師防線接合部達成突破。4日晨,第10、第7裝甲師和印度第4師從突破口向縱深發展進攻。德軍第15、第21裝甲師余部實施反擊,但由於沒有空中掩護,大部坦克被擊毀。在沿海地區被切斷退路的德第164師余部,亦被澳第9師殲滅。隆美爾命令德意軍全線撤退。由於油料和車輛不足,部分重兵器由人力後送,道路擁擠不堪,撤退行動遲緩。英軍乘勢轉入追擊,並出動大批飛機轟炸,給退卻中的德軍以重大殺傷。6日,英軍因雨停止追擊,致使德意軍裝甲摩托化部隊順利撤退,僅意軍第10軍在退卻途中大部被殲,戰役至此結束。 1942年7月,英美首腦決定實施進攻北非的「火炬」行動計劃,並任命艾森豪威爾將軍為「火炬」行動的盟國遠征軍總司令。9月下旬,美英兩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在倫敦確定了實施「火炬」作戰計劃的細節,決定兩國軍隊於11月8日在法屬北非的阿爾及爾、奧蘭和卡薩布蘭卡實施登陸,佔領沿海主要港口,然後由阿爾及爾登陸部隊向東搶占突尼西亞,再待機與北非的英軍協同作戰,消滅在北非的德意部隊。
參加「火炬」作戰的美英軍隊共13個師,分別編成西部、中部和東部三個特譴隊。西部特譴隊由美軍巴頓少將指揮,從美國本土出發,橫渡大西洋,在摩洛哥的卡薩布蘭卡登陸;中部特譴隊和東部特譴隊分別由美軍弗雷登道爾少將和賴德少將指揮,從英國出發,在阿爾及利亞的奧蘭和阿爾及爾實施登陸。
1942年11月8日,10餘萬美英聯軍分乘664艘軍艦和運輸船分別在阿爾及爾、奧蘭和卡薩布蘭卡登陸。聯軍僅僅受到了法國人的輕微抵抗,11月11日,正在北非視察的法軍總司令、海軍上將達爾朗宣布脫離維希政府,命令法軍停火,並加入了聯軍。盟軍登陸成功後,英第1集團軍和美第2軍即繼續向東推進,以攻佔突尼西亞城和比塞大港。
希特勒對盟軍的登陸行動雖然毫無准備,但他迅速就作出了反應。他命令佔領維希法國,同時用運輸機將部隊源源不斷地運往突尼西亞。德軍搶佔了突尼西亞。1942年12月9日,希特勒將在突尼西亞的德意部隊編為第5裝甲集團軍,並任命阿尼姆上將為司令。通過不斷的增援,第5集團軍逐漸擴大到轄德軍2個裝甲師、1個摩托化步兵師和2個步兵師及3個義大利步兵師的規模。阿尼姆在突尼西亞的北部山地建立了一條防線,並逐漸向南推進,以對抗英第1集團軍和美第2軍的推進。
在阿拉曼會戰中失利的隆美爾率非洲裝甲集團軍的7.8萬人(其中德軍3萬人)和130多輛坦克撤退到利比亞與突尼西亞南部交界的馬雷特防線,靠近了阿尼姆的部隊。希特勒命令隆美爾在鞏固了新陣地之後,即回國治病。他的非洲裝甲集團軍也將更名為義大利第1集團軍,由義大利的梅塞元帥任司令。
1943年1月14日,英美首腦在卡薩布蘭卡會晤,決定在北非戰場設立戰區,由美國的艾森豪威爾將軍任總司令,英國的亞歷山大將軍為副總司令。北非盟軍整編為第18集團軍群,下轄安德森指揮的英第1集團軍、蒙哥馬利指揮的英第8集團軍、弗雷登道爾指揮的美第2軍和部分法軍。亞歷山大任集團軍群司令,統一指揮盟軍在北非的全部地面部隊。
隆美爾在離任前,已敏銳地察覺到出現新的戰斗機會。當時位於隆美爾部隊正面的英第8集團軍尚未對馬雷特防線構成威脅,蒙哥馬利在攻佔的黎波里後,就忙於重開的黎波里港,要發動一場新的攻勢還需准備一段時間。而位於西面的安德森指揮的英第1集團軍和弗雷登道爾指揮的美第2軍卻威脅著他的後方。隆美爾決心利用位於兩股敵軍之間的中心地位,先以背麵包抄奇襲方式擊潰他後面的盟軍,然後調頭對付蒙哥馬利。這是一個出色的計劃,但在實施時卻遇到困難,德第5裝甲集團軍不歸隆美爾指揮,而隆美爾與阿尼姆的配合又不協調。
隆美爾的進攻計劃被盟軍破獲,但他們卻搞錯了德軍的主攻地點,艾森豪威爾的司令部和英第1集團軍司令部都認為敵軍的進攻地點是在豐杜克附近。為此,盟軍在豐杜克後面部署了重兵。
1943年2月14日,德意軍發起了代號為「春風」行動的進攻。北面阿尼姆的第5集團軍從弗德山口向美第2軍陣地發起主攻,德第10和第21裝甲師兩面夾擊,重創美第1裝甲師,攻佔了錫迪布齊德。15日,南面隆美爾部隊也攻佔了加夫薩,向費里亞納進逼。17日,隆美爾進佔了費里亞納。
隆美爾計劃從費里亞納揮戈西北,向阿爾及利亞的特貝薩挺進,以切斷英美盟軍的交通線,從而把戰術性勝利發展為戰略性勝利。不過,他雖然得到了在羅馬的德南線總司令凱塞林的支持,卻得不到阿尼姆的合作,阿尼姆控制了裝甲部隊。經過妥協,隆美爾雖然獲得了第10和第21裝甲師的指揮權,但卻不得不首先進攻東北面的勒凱夫。這樣,隆美爾面對的是英美盟軍的正面而不是背後。隆美爾不由得火冒三丈。在他看來,這意味著「離敵人戰線近得不能再近,勢必使我們去攻打強大的敵人後備軍。」
2月19日凌晨2時30分,隆美爾開始向勒凱夫方向攻擊前進。隆美爾攻佔了卡塞林隘口,接著向勒凱夫南面的塔拉推進。但隆美爾沒能攻下塔拉,他的攻勢被盟軍的增援兵力阻止了。隆美爾停止了攻擊,下令部隊撤退。隆美爾的進攻作為一次「目標有限」的出擊,可說是戰果輝煌。但他未能實現迫使盟軍撤出突尼西亞的戰略目標,盡管這一目標似乎十分接近了。英國軍事理論家利德爾.哈特說:「如果隆美爾從一開始就主持這次戰役而不受牽制就進攻特貝薩的話,這樣一個目標也許有可能實現的。如果能迅速奪取擁有大量補給儲備的美軍那個基地和中心機場,那會使盟國部隊不再可能守住他們在突尼西亞的陣地。」
隆美爾的進攻使美軍遭受了重大損失。美第2軍3萬人中有3000人陣亡,4000人被俘,260輛坦克被毀或被繳獲,這是美軍在北非戰場上遭到的最嚴重失敗。蒙羞受辱的艾森豪威爾撤換了弗雷登道爾,任命勇猛善戰的巴頓少將出任美第2軍軍長。巴頓早就渴望能與隆美爾交手,他說:「對他的書我不知讀了多少遍,研究了他的每一個戰役,自認對他了如指掌。我平生的願望就是與他捉對廝殺。」
希特勒任命隆美爾為新組建的非洲裝甲集團軍群司令,統一指揮阿尼姆的第5裝甲集團軍和梅塞的義大利第1集團軍(原隆美爾的非洲裝甲集團軍)。隆美爾獲得新權力後,決定不等蒙哥馬利來攻,即搶先向他發動攻擊。然而,蒙哥馬利從密碼破譯機獲的的情報中掌握了隆美爾這次進攻的方向和確切時間,遂從海岸把大炮和部隊調到隆美爾選擇為突破口的南部地帶,集結了進近4個師的兵力、400輛坦克、350門大炮和470門反坦克炮於梅德寧附近,建立了一道嚴密的防線。
3月6日凌晨,隆美爾以3個半裝甲師的160輛坦克(比1個裝甲師本應擁有的還要少),在200門大炮和1萬名步兵的支持下,向梅德寧發起進攻。上午8時,當德軍裝甲部隊推進到離梅德寧約15公里的一座山脊上時,遭到了蒙哥馬利部署的近500門反坦克炮的猛烈轟擊。到中午時分,德軍裝甲部隊仍無力向前突破。英軍俘虜和偵察營繳獲的文件證實,蒙哥馬利事先就對隆美爾的行動計劃的每一細節了如指掌。下午5點,隆美爾下令取消了這次進攻。160輛坦克損失了50輛。他哀嘆說:「從一開始,我們就沒能使敵人措手不及,所以這次行動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義。」
蒙哥馬利向馬雷特防線緩慢逼近,盟軍控制了制空和制海權,德意部隊缺乏補給和增援兵力。隆美爾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部隊已頻於絕境,繼續留在突尼西亞等於自殺,他向希特勒提出了撤兵返回歐洲的計劃,但為希特勒所拒絕。3月9日,隆美爾心灰意冷地告病回國休假,永遠離開了北非,阿尼姆接過了指揮權。一心想與隆美爾較量的巴頓聞訊,大失所望。
蒙哥馬利指揮英第8集團軍進攻馬雷特防線,巴頓指揮的美第2軍也於3天前從西南進攻馬雷特防線的後方。梅塞被迫率義大利第1集團軍從馬雷特防線向北撤退。蒙哥馬利突破加貝斯隘口,從加夫薩東進的巴頓會師。英第8集團軍又佔領了斯法克斯。到4月中旬,盟軍完成了對德意軍的合圍。隆美爾的繼任阿尼姆率非洲裝甲集團群共14個師20多萬人退守突尼西亞北部,他的3個裝甲師僅剩下120餘輛坦克,作戰物資異常匱乏,沒有補給。而亞歷山大的第18集團軍群共有20個師30萬人的部隊,擁有1400輛坦克和1000多門火炮。制空和制海權也掌握在盟軍手中。
亞歷山大下達了代號為「鐵匠」的總攻令,要求部隊沿整個弧行戰線強攻退守的德意部隊。安德森的英第1集團軍擔任主攻,突入敵軍的中央防線,直取突尼西亞城;蒙哥馬利的英第8集團軍在南面,對敵軍左翼發動攻擊;布萊德雷的美第2軍在北面,打擊敵軍右翼,以奪取比塞大港為目標;法第19軍在蒙哥馬利左側和安德森右側伺機參加攻擊而擴大戰果。
下午9時30分,蒙哥馬利首先在南面發動攻擊。安德森指揮英第1集團軍在中央戰線發起主攻,阿尼姆集中其裝甲兵力的大部分來進行激烈抵抗,英第1集團軍進展緩慢。亞歷山大遂從蒙哥馬利那裡調來第7裝甲師、第4印度步兵師和201警衛旅給安德森,以增強英第1集團軍的打擊兵力。在400門火炮和戰術空軍的支援下,英第1集團軍全力猛攻,德意部隊終於招架不住,向後潰退。同時,在美第2軍的不斷壓迫下,在北面的德意軍防線也開始向內凹入。安德森指揮的英第1集團軍攻入了突尼西亞城,接著不久,布萊德雷指揮的美第2軍也攻佔了比塞大港。以後的情形,英國人莫爾希德在其《非洲的末日》中說:「德國人已經完全嚇慌了,當他們看到英國人的坦克揚長而過,簡直感到手腳無措。德軍將領已經無法下達命令,因為他已經與其部下喪失了聯系。在恐懼之中,德軍紛紛奔向灘頭,但他們發現既無船隻,又無飛機,於是軍隊就完全崩潰了。」
阿泥姆上將和梅塞元帥相繼向盟軍投降,約10萬德軍、15萬意軍被俘,只有633人從海上逃走。突尼西亞會戰以盟軍的勝利而結束了。
經過2年零8個月的拉鋸戰,北非戰爭至此終告結束。盟軍在北非的勝利,使地中海航道從此暢通,為下一步通過西西里島重返歐洲創造了條件。 蒙哥馬利長了一副鷹一樣的面孔,他那高昂並帶有濃重英格蘭鼻音的聲調讓人聽起來感到並不十分友善。他在許多方面與隆美爾有相似之處。這兩個人的性格都很孤僻,在周圍是敵人多於朋友;他倆都很專橫和傲慢,在聽命於別人時,都像一匹難以駕馭的烈馬,而當他們獲得全部指揮權時,卻又都是頭腦清醒和最有獨到見解的優秀指揮官;兩個人都喜歡體育運動,並且都不抽煙、不喝烈性酒,注重保持身體健康。
這兩個人還都比較注意培養與軍政要人的友誼,就像隆美爾一向對希特勒言聽令從和重視同戈培爾的關系一樣,蒙哥馬利也十分注重結交軍政要人。當丘吉爾到非洲視察部隊時,他在海濱浴場舒適的別墅里招待了他,並特地為他准備了在戰爭時期即使在英國國內也很難見到的法國白蘭地。
像隆美爾一直戴著那頂著名的帶有有機玻璃風鏡的帽子一樣,蒙哥馬利也戴著一頂鑲著團隊徽章的怪異的澳大利亞叢林帽來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另外,這兩個人都喜歡挑選出類拔萃、年輕英俊的軍官組成自己的參謀隊伍。在戰術方面,隆美爾擅長於運動戰,而蒙哥馬利從來就不是什麼橫掃千里的運動戰專家;但在事先精心布置好的陣地戰中,他比隆美爾要技高一籌。在情報的獲取上,隆美爾更是無法和蒙哥馬利相比。自從隆美爾失去他的無線電偵聽連後,他所能獲得的英軍消息便越來越少了。英國情報機構知道如何在情報來源上使敵人產生錯覺,大量極易破譯的情報暗示德軍:義大利人在不斷地泄露情報。隆美爾對這種欺騙深信不疑,這更大大加深了他對義大利人的鄙視。而英國諜報機構卻源源不斷地向蒙哥馬利輸送了他們所偵破的大量德軍情報,隆美爾對此卻一無所知。「隆美爾就像被蒙上了雙眼在和蒙哥馬利決斗」,一位德國軍事評論家戰後如此認為。
但是,蒙哥馬利和隆美爾都同樣清楚地認識到,機械化戰爭的勝負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後勤供應。所以,他倆都強烈地要求自己的統帥部盡最大可能向非洲戰場運送更多的作戰人員和武器裝備。顯然,蒙哥馬利在這方面占據了絕對的優勢。英、美的戰爭機器開足了馬力,大批船隊涌過地中海,為英軍運來大量的武器裝備和後勤物資。第8集團軍的實力與日俱增。丘吉爾告訴蒙哥馬利第10軍正在組建中,並且還有300輛「謝爾曼」型坦克預計在9月初從美國運到北非。
隆美爾最終作出了「一生中最難作出的抉擇」,那就是向英軍進攻。這實際上可以說是最後的「生死一搏」了。因為這時裝甲軍團的坦克數量還不到英軍的一半,所剩燃料甚至還不夠行駛160公里,而英軍還牢牢控制著制空權。
Ⅳ 二戰時期,美國一共損失了多少輛謝爾曼坦克有何依據呢
M-4「謝爾曼」,是二戰時期美國在M3基礎上研製生產的中型坦克,擁有M4A1、M4A2、M4A3、M4A4、M4A6等多種型號的改型車,裝備的坦克炮有75、76、105毫米。
有戰後的紀錄認為,M-4「謝爾曼」超過了大名鼎鼎的蘇聯T-34中型坦克,生產量逼近了5萬量,約為49234輛,創造了西方中型坦克生產史上的奇跡。
由於沒有蘇軍M-4A2「謝爾曼」中型坦克戰損單獨的統計數據,事實上可視為美援的輛M-4A2「謝爾曼」中型坦克,在東線殘酷的作戰中全都戰損或報廢了。
因此,綜合西線美軍M-4系列坦克戰損6151輛、英國軍隊戰損4477輛(不包括英軍在北非戰損的M-4坦克)、自由法國軍隊的549輛(不包括波蘭流亡政府和中國軍隊戰損的M-4坦克),以及東線蘇聯軍隊戰損的輛,整個二戰時期,M-4「謝爾曼」系列坦克的戰損大概有15279輛,實際數量應該是比這個數據還要大。
Ⅵ 二戰期間英國在北非戰場,使用的是什麼坦克
crusader巡洋坦克、二戰中英國生產最多的Churchill(丘吉爾)步兵坦克、英國陸軍M3「格蘭特」Mk.Ⅰ中型坦克和英軍的能發射17磅炮彈的牽引式反 坦克 炮。
Ⅶ 二戰中美國的M4 謝爾曼 系列坦克在性能上遠不及德國和蘇聯製造的坦克.為何還被稱為二戰最優秀坦克之一拜
1939年在大戰爆發的威脅下,美國開始大力整頓三軍武備。 一種中型坦克投入設計研製,這就是M3「GENERALLEE」。 在最初的設計中,該型坦克的主炮口徑為37毫米。當設計快完成時,德軍全面佔領了法國。波蘭和法國戰役大大震動了M3的設計人員,他們意識到37毫米口徑已遠遠落後於實戰需要,於是把一筆把主炮口徑改成75毫米。但已設計好的炮塔無法容納這么大口徑的火炮。 無奈中只好在車體上打主意:在車體的右前方裝了一個類似瘤子的突出物,75毫米主炮就裝在那裡面。這種修補式設計令主炮的水平轉動方向角只有幾度。除了主炮方面的先天不足外,M3的裝甲設計也有嚴重缺陷,其車體和炮塔主要採用鉚接,一旦被擊中,鉚釘就被震得象霰彈一樣在坦克里到處橫飛。當時已是1941年中,英國武器采購團正在美國見啥買啥,以應付戰時之急需。盡管M3並不是一型成功的設計,英國佬還是匆匆訂購一批,稍加改進,裝上英國的通訊設備就運往北非(該型坦克在英國被稱為「GENERALGRANT」)。 美國人深知M3的不足之處。馬上開始一輪新的設計工作。首先設計一個全新的炮塔以容納75毫米甚至更大口徑的火炮。其次改進車體結構,使整車高度降低,並將鉚接改為焊接或鑄造。這樣就推出又一新型號的中型坦克——M4「GENERALSHERMAN」(謝爾曼這稱呼也是由英國人叫起)。 在整個大戰期間,M4成為美軍坦克力量的骨幹。由於美軍不象德軍和蘇軍那樣裝備了重型坦克,M4有時也得權充重型坦克使用,盡管它並不能完全勝任這個角色。 從42年開始,M4一批接一批地投入使用,以求盡快替換身有殘疾的M3。它第一個大顯威風的地方是北非戰場。當英軍撤至阿拉曼,已置身退無可退的境地時,大約四百輛謝爾曼被火速補充至英第八軍。在「十字軍」和「瓦倫丁」型坦克的配合下,經過五小時的炮火准備,謝爾曼率先向油料、備件嚴重不足,已成強弩之末的德軍發動沖擊。經過十二天激戰,英軍大敗德軍非洲軍團。是役,曾在沙漠中令對手望風披靡的德軍PzKwⅢ、Ⅳ型坦克被擊毀二百餘輛。沙漠之狐隆美爾從此一厥不振。 此後,不論在歐洲戰場還是在太平洋戰場,隨處可見謝爾曼的身影。D-DAY最先登陸諾曼底的坦克就是數百輛謝爾曼,成為盟軍邁向勝利的先鋒。 M4坦克的型號十分繁雜,僅美國官方公布的M4系列改進型車,變型車,和實驗型車就有50多種。主要有M4,M4A1,M4A2,M4A3,M4A4,M4A6這6種型號的改進型車,主炮有75mm,76mm,105mm。 M4的火力雖略顯不足,但它的堅固,可靠和耐久性卻享譽軍界。巴頓將軍指揮下的美軍裝甲師主要裝備就是M4坦克,它們在諾曼底登陸以後的歷次戰斗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1945年春,美軍有16個裝備有M4中型坦克的裝甲師參加了對柏林的總攻。/環球軍事論壇 謝爾曼的長處在於可靠性高,易於維護和用途廣泛。有的在炮塔上加裝60管4·5英寸火箭發射器;有的加裝噴火器成為噴火坦克。 還有的將其主炮改為105毫米榴彈炮,加強軟殺傷能力。大戰後期則以生產裝備76毫米長身管高初速主炮的M4A3(在街上見到那輛就屬此型)為主。而其主要缺點是火力、裝甲防禦力與德、蘇著名中型坦克相比,有相當的差距。它的汽油發動機周圍裝甲防護尤其不足,和德軍對手對壘時極易中彈起火。因此美軍給它起了個外號——「Ronson",一種名牌打火機。 M4謝爾曼並不是二戰中性能最佳的中型坦克,但其巨大的裝備數量加上蒙哥馬利、巴噸等名將精明的運用,使它在盟軍的武器裝備序列中佔有重要地位。 基型車主要戰術技術性能:戰斗全重36·25噸,最高時速25英里,主機:430馬力的克萊斯勒六缸汽油機,同步變速器,水平彈簧懸掛裝置。 前裝甲厚2英寸,炮塔裝甲厚3·2英寸。75毫米主炮一門,·30機槍兩挺,有的裝備·50高射機槍一挺。 「由於在波蘭戰役第一階段的出色表現,狼穴電令由我負責最後的總攻。在給狼穴的復電中,我要求馬上給我增加裝備。在所列裝備清單的第一行赫然便是『JU-87斯圖卡』……」 摘自《PanzerGeneral作戰日記》 M51謝爾曼坦克 盡管M50謝爾螺坦克具有與蘇制T-34/85和T-54/T-55坦克成功交戰的能力,但由於埃及於60年代初開始接受裝有較大威力火炮的蘇制ИС-3重型坦克,以色列決定對謝爾曼坦克進行再改造。 最初以色列對法國105mm CN-105-F1式火炮表示關注,該炮炮管長是口徑的56倍,發射破甲彈的初速為1000m/s。然而該炮裝在謝爾曼坦克的炮塔上有些過長,初速太高,車內也缺乏所需的後坐空間。於是以色列向法國布爾日兵工廠提出修改CN-105-F1式火炮的要求,最終導致縮短炮管 長度1.5m,使初速降至可以接受的800m/s。以色列稱這咱改進型火炮為D1504式坦克炮,炮管長度為口徑的44倍,使用以色列研製的炮彈。 M51坦克以M4A1型謝爾曼坦克為基礎,安裝康明斯公司338kW(460馬力)柴油機、E8型水平螺 旋彈簧懸掛系統和改進型轉向裝置、傳動裝置及排氣裝置,使用較寬的履帶和炮塔防盾,對炮塔 尾艙和彈葯儲存箱進行改進以便安放新型105mm火炮用的105mm炮彈。其他改進項目包括用小型緊 湊的直流以發電機代替原來的大型蓄電池充電機、在主要武器上方安裝1個白光/紅外探照燈、炮 塔兩側安裝2具煙幕彈發射器。在樣車試驗後還為火炮加裝了炮口制退器。 改制1輛M51型謝爾曼坦克大約需要25000個工時,戰斗全重將增加到39t,公路最大速度為45km/h,行程270km。 該坦克在1967年初的以敘邊界沖突中第一次參加戰斗,隨後用於1967年中東戰爭和1968~1970年的沖突戰爭中,1973年的中東戰爭也有使用。M51坦克曾成功地與敘利亞和埃及的蘇制T-62坦克進行過交戰。 105mm D1504式火炮可以發射OCC 105F1式非旋轉穩定的空心裝葯破甲彈、60式榴彈、發煙彈和教練彈。破甲彈與法國AMX-30主戰坦克配用的彈相同,初速為905m/s,破甲深度為360mm/0°或150mm/60°。 M4A3(76)W HVSS主要性能數據列表 戰斗全重 33650kg 車長7.54m 車寬3.0m 車高2.97m 引擎Ford GAA 最大速度 公路/越野:42/n.a. km/h 最大行程 公路/越野:161/n.a. km 乘員5人 火力裝備 76mm Gun M1A1,M1A1C or M1A2 ; 2x.30 caliber MG M1919A4 彈葯76mm:71發 ; 7.62mm:6250發 裝甲13-178mm 爬坡度 31度 通過垂直牆高 0.61m 越壕寬 2.3m 涉水深 0.91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