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戰英國航母數量那麼多
2戰時候,美國建造了200多艘航母,一部分提供給了英國,而大多數還是美國自己使用了,所以你所說的當時英國航母比美國多是錯誤的
2. 英國,日本,美國二戰時各造了幾艘航母德國二戰時有沒有建成過航母
1、美國,從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二戰爆發起算,美國建造了
約克城級大型航母大黃蜂號、護航航母長灘級兩艘、桑加蒙號護航航母。
埃塞克斯級艦隊航母22艘
中途島級艦隊航母2艘
獨立級輕型航母9艘
塞班級輕型航母1艘
博格級護航航母45艘
康門斯門特灘級護航航母18艘。
卡薩布蘭卡級護航航母50艘。
以上共151艘
2、日本,日本在太平洋戰爭期間只建造和改裝了大型航母大鳳號、信濃號、中型航母雲龍級3艘和護航航母大鷹號,共計6艘
如果從1939年9月1日起算,還應加上瑞鶴級大型艦隊航母2艘
累計造了8艘航母
3、英國:獨角獸號航母1艘
巨人級航母10艘
光輝級航母4艘
護航航母自建6艘
累計21艘航母
德國建造了齊柏林伯爵號航母,但沒有投入作戰
3. 二戰中各國沉沒多少艘航空母艦
曾幾何時,日本因為擁有25艘航空母艦而在大洋上,但到二戰結束時,除了擔任訓練任務的、也是最老的、噸位僅為10000噸的「鳳祥」號之外,其餘日本航空母艦均被美國海軍一網打盡。其中,二戰中世界最大的航空母艦「濃」號,下水50天尚未開始服役,就被美國潛艇擊沉。
日本海軍最後一艘大型的航空母艦「大鳳」號的「慘」,則在於它的人員傷亡。1944年6月,「大鳳」號第一次出擊,發出第一批飛機後即被美軍潛艇發射的魚雷命中艦島下方,驚人的爆炸摧毀了艦內所有較薄弱的結構,但「大鳳」號仍在海面上漂浮了1個多小時才沉沒。該艦由於「悶炸」而使人員傷亡慘重,陣亡官兵在1000人以上。
在二戰中,英國共損失了八艘航空母艦,其中沒有傷亡特別突出的,但英國航空母艦的最大不幸是開創了被擊沉的先河。
世界上第一艘被敵人擊沉的航空母艦,是英國的「勇敢」號。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這句話用於「勇敢」號身上特別合適,因為其同型姊妹艦「光榮」號是第二艘被敵人擊沉的航空母艦,1940年6月8日,「光榮」號自挪威撤退時,不幸在海上遭遇德軍「」號與「格諾森瑙號」戰列巡洋艦,於1940年6月8日被擊沉於挪威水域。
更可悲的是,在印度洋中第一艘被敵人擊沉的航空母艦也屬英國海軍,這就是「使者」號輕型航空母艦。1942年4月9日,「使者」號輕航空母艦在錫蘭海外被日本「飛龍」號、「蒼龍」號及「赤城」號航空母艦上的艦載俯沖轟炸機炸沉。這是英國在東方損失的唯一一艘航空母艦,也是沉沒在印度洋中的唯一一艘航空母艦。
4. 二戰時全球總共有多少艏航母
共有各型航母(包括輕型航母和護航航母等)280艘,主力航母共有75艘,符合這個標準的:戰列艦以及其它艦種在未完工之前臨時改變計劃以及已完工的其他艦種改裝的和二戰結束時未完工都不算的有36艘。各國航母數量美國158 日本25 英國91德國1 義大利3 法國2 各國主力航母數量德國1艘德國海軍「格拉夫-齊柏林」號航空母艦 (沒有出廠在德國投降前被鑿沉)日本25二戰期間日本有25艘航母。分別為「鳳翔」號、「赤城」號、「加賀」號、「蒼龍」號、「飛龍」號、「龍驤」號、「瑞鶴」號、「翔鶴」號、「祥鳳」、「瑞鳳」號、「龍鳳」號、「大鳳」號、「千代田」號、「千歲」號、「雲龍」號、「天城」號、「葛城」號、「信濃」號、「大鷹」號、「雲鷹」號、「飛鷹」號、「神鷹」號、「海鷹」號、「隼鷹」號、「沖鷹」號。其中自行設計建造10艘-「鳳翔」號、「蒼龍」號、「飛龍」號、「龍驤」號、「瑞鶴」號、「翔鶴」號、「大鳳」號、「雲龍」號、「天城」號、「葛城」號;由別的軍艦和民用輪船改裝而成的有15艘-「赤城」號、「加賀」號、「祥鳳」、「瑞鳳」號、「龍鳳」號、「大鳳」號、「千代田」號、「千歲」、「信濃」號、「大鷹」號、「雲鷹」號、「飛鷹」號、「神鷹」號、「海鷹」號、「隼鷹」號、「沖鷹」號。
義大利3艘義大利海軍米拉格利亞號水上飛機航母
義大利海軍天鷹級航空母艦:天鷹號、鷂鷹號(未完成)。
義大利海軍波爾薩諾號航空運輸/巡洋艦
美國34美國海軍獨立級航空母艦:
獨立CVL-22、普林斯頓CVL-23、貝勞伍德CVL-24、考佩斯CVL-25、蒙特里CVL-26、
蘭利CVL-27、卡伯特CVL-28、巴丹CVL-29、聖哈辛托CVL-30。
美國海軍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
「埃塞克斯」號(CV-9)、「約克城」號(CV-10)、「勇猛」號(CV-11)、「大黃蜂」號(CV-12)、「富蘭克林」號(CV-13)、「提康德羅加」號(CV-14)、「倫道夫」號(CV-15)、「列剋星敦」號(CV-16)、「邦克山」號(CV-17)、「黃蜂」號(CV-18)、「漢科克」號(CV-19)、「本寧頓」號(CV-20)、
「拳師」號(CV-21)、「好人理查德」號(CV-31)、「安提但」號(CV-36)、「香格里拉」號(CV-38)和「張伯倫湖」號(CV-39)。美國海軍黃蜂號艦隊航空母艦
美軍約克城級航空母艦:約克城號CV-5、企業號CV-6、大黃蜂號CV-8。
美國海軍「突擊者」號航空母艦
美國海軍列剋星敦級航空母艦:列剋星頓號CV-2、薩拉托加號CV-3。
美國海軍「蘭利」號航空母艦:「蘭利」號CV-1。
英國10暴怒號艦隊航空母艦
勇敢級艦隊航空母艦:勇敢、光榮。
皇家方舟號艦隊航空母艦
光輝級艦隊航空母艦:光輝(R.87)、勝利(R.38)、可畏(R.67)。
不屈號艦隊航空母艦:不屈(R.92)。
鷹II級艦隊航空母艦:鷹(原名大膽)、皇家方舟(原名無敵)、鷹(建造計劃取消)
法國2法國海軍「特斯特司令官」號航空母艦
法國海軍「貝亞恩」號航空母艦
5. 美國、英國在二戰結束時有多少航空母艦和巡洋艦
一、 美國的第一艘航空母艦——蘭利號 美國是最早發展航空母艦的國家之一,它對這個極具革命性艦種的關注幾乎與航母的先驅國英國、日本同步,都發軔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到20年代初期這樣一個時間段里。 與英國、日本相比,美國第一艘航母的出世要稍微晚點,但建造模式卻極其類似——都是用現有的艦種進行改裝。追溯起來,美國航母的源頭是和一艘排水量5,500噸的運煤船「木星」號連在一起的,因為美國的第一艘航母「蘭利」號就是由「木星」號改裝而來。這一工程自1919年6月在諾福克海軍工廠開始,三年後「木星」號搖身一變,並以「蘭利」號的名義出現於美國海軍現役,從而掀開了美國航母的歷史。 「蘭利」號的編號為CV-1,標准排水量提高為11,500噸,速度15節。飛行甲板採用全通型,載有飛機34架,沒設升降機。1922年11月使用壓縮空氣彈射器進行飛機彈射起飛試驗成功。 「蘭利」號服役後一直用於訓練,為美國海軍探討航空母艦的早期戰術做出了突出貢獻。1936年,它又被改裝成為水上飛機母艦(AV-3)。 1942年2月27日,在瓜達爾卡納爾島執行運送P-40戰斗機任務時,被日本海軍陸上攻擊機擊沉。 1922年9月拍攝的「蘭利」號。很有趣的是,它的艦尾有一個鴿子間,曾用來飼養信鴿,以便為飛行員領航。 二、列剋星敦級航空母艦 拍攝於1933年2月2日「列剋星敦」號照片 1942年的「薩拉托加」號,其主炮換成Mark12雙聯裝127毫米炮 在「蘭利」號之後,列剋星敦級航母也加入了美國航母的行列。 和「蘭利」號一樣,列剋星頓級航母在設計之初其原型艦也為兩艘1921年1月開工的南達科他級戰列巡洋艦,而後受《華盛頓海軍條約》的影響在竣工前改為航空母艦,分別命名為「列剋星頓」號(CV-2)和「薩拉托加」號(CV-3)。 列剋星頓級於1925年10月下水,1927年12月正式服役。標准排水量為36,000噸。採用了封閉艦首,飛行甲板長270.8米。航速34節,可載機90-120架。與英、日同期幾艘由主力艦體改建的航母相比,列剋星敦級更具有現代航母的特徵,也是最強的航母。 「列剋星敦」號1942年5月8日在珊瑚海戰役中被日本聯合艦隊第五航空戰隊擊沉。「薩拉托加」則熬過了二次大戰,後於1946年7月25日被用作比基尼島核試驗艦被炸沉。 三、 美國第一艘以航空母艦為專門設計的航母——「突擊者」號 1944年6月的「突擊者」號。圖中可見它的起倒式煙囪已經拉起,桅頂上裝了新型SP雷達及SC-2雷達。由於超重,它的127毫米炮均已拆除。 「突擊者」號(CV-4)是美國第一艘一開始就作為航空母艦設計的航母,排水量比列剋星敦級約小一半。由於受《華盛頓海軍條約》的限制(13500噸),1927年設計時為13800噸,建造時則增加了700噸。它的一個突出的特點是裝有6個帶絞鏈的起倒式煙囪,每邊3個。煙囪內部相通,能把煙氣從下風方向排走,人而減少煙氣以對飛行作業的干擾。 「突擊者」號二戰時在二線部隊主要用作大西洋飛機運輸艦、護航艦、訓練艦,1946年10月18日退役,1947年1月28日被賣出拆毀。 四、 約克城級航空母艦 約克城級是1933年開工的新一型航母,共有三艘艦,分別是:「約克城」號(CV-5,1937年建成)、「企業」號(CV-6,1938年建成)和「大黃蜂」號(CV-8,1941年建成)。和它前面的「突擊者」號相比,約克城級增大了艦體和航速,同時加強了水平和水下防護。更需要說明的是,也就是從約克城級開始,美國航母的島式上層建築和煙囪連為一體,從而形成了美國航空母艦的基本型。 約克城級在太平洋戰爭初期是美國海軍的中流砥柱。僅從中途島一役就可以斷言,它們對二戰的進程產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三艘艦中只有幸運的「企業」號看到了戰爭的結束,而「約克城」號1942年在中途島沉沒,「大黃蜂」號在隨後的聖克魯斯戰沉。 發生在約克城級三艘航母身上的故事是極其悲壯和感人的,因為在太平洋戰爭初期,幾乎就是它們這幾艘航母在支撐著美國海軍。限於篇幅我們就不在這里敘述那些往事了,以後有機會時再做補充吧。 約克城級性能: 標准排水量(噸):19,576 滿載排水量(噸):25,484 載機(架):80-90 航速(節):32.5 艦員(人):2,120. (註:「大黃蜂」號噸位上有差別。) 「約克城」號 「企業」號 「大黃蜂」號 五、 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 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在美國航母歷史中占據著十分突出的地位,這是我們下面所以要細說它的原因。 美國的戰史學家大都同意這樣一種觀點:在太平洋戰爭中海軍航空兵扮演了重要角色,而其中埃塞克斯級航母起了顯著作用。它們給海軍航空兵注入了機動性、持久力和攻擊力,使盟國海軍從日本艦隊手中奪取了太平洋的控制權,確保了盟軍部隊以排山倒海之勢直逼日本本土。埃塞克斯級是美國海軍歷來所建數量最多的一級航母,也是蒸汽時代所建數量最多的一批主力艦。 △ 建造背景 二次大戰爆發前,雖然美國己有5艘航空母艦,但當時戰列艦仍被視為海上力量的中堅,航空母艦只是一種海上浮動機場,從上面起降偵察機和尚未證明其威力的攻擊機。艦載航空兵的戰略、戰術以及它的作用還依然處於理論性爭論之中。在美國的造艦計劃中,航空母艦也不佔據主要位置。二次大戰爆發之初,在大西洋進行的一些戰斗活動使航空母艦的擁護者也沒有充分理由來為其觀點進行辯解,因為英國的「勇敢」號、「光榮」號和「皇家方舟」號航母均先後被擊沉了。 然而,隨著歐洲戰事的進展和日本擴張野心的日益暴露,美國深感有加強航母建造的必要;在羅斯福總統的大力支持下,美國國會決定於1940財年建造11艘、1941財年建造2艘埃塞克斯級航母,但到日本人偷襲珍珠港時,卻只有5艘開工。珍珠港事件導致了美國海軍造艦思想的徹底變化。一夜之間,航空母艦取代了戰列艦而成為主力艦,殘留在太平洋上的美國海軍力量斷然以航母為核心組成了抗擊兵力。這時,美國人才痛切地感到,航母數量的不足和艦載機的陳舊過時,使他們不得不以劣勢兵力與占優勢的日本艦隊抗衡。「列剋星敦」號、「約克城」號、「黃蜂」號和「大黃蜂」號在1942年相繼戰沉,在一段時間內,美軍在太平洋上曾經只剩下了「企業」號一艘可以戰斗的航空母艦。在此危急情況下,美國決定加速建造埃塞克斯級航母:1942年財年再提供10艘、1943年提供3艘、1944年提供6艘。與此同時,為了滿足戰爭急需,羅斯福還提出了將正在建造中的克利夫蘭級巡洋艦迅速改建成輕型航母的計劃,並大力改建和建造數級護航航空母艦。 △ 設計與建造 早在1937年約克城級開始服役時,情況己表明這些標准排水量為19900噸的航母已不能滿足要求。當時,正在設計中的新式艦載機的尺寸、重量和性能都要求海軍建造更大型、更有效和具有更好甲板防護的航空母艦。30年代未,在設計埃塞克斯級航母時其標准排水量被確定為20000噸。然而,美國海軍對該級艦提出了一系列令設計師們深感棘手的要求,其中最主要的包括:1、有較大的飛行甲板,以便額外搭載1個艦載機中隊;2、艦體較大,以便儲備更多的航空汽油(24萬加侖,約克城級為17.8萬加侖);3、增加裝甲厚度:沿吃水線處增至101.6毫米,主要艙壁增至76.2毫米;4、推進系統的功率增至15萬軸馬力,以達到30節航速的設計要求;5、增加機庫甲板面積,以便儲備更多的飛機部件和引擎等; 6、增加艦上的防禦武器。顯然,這些要求是無法在一艘標准排水量僅為20000噸的艦體內實現的。 埃塞克斯級吸取了先前各級航母的優點,並在航母的防護上也有了改進。這主要包括:艦體分隔成更多的水密艙室,這種結構使該級艦中的某些艦只在戰爭中雖屢遭重創,但沒有一艘被擊沉。 該級航母批准建造的總數為32艘,但實際建成24艘。二戰期間共有17艘建成服役,它們分別是:首艦「埃塞克斯」號(CV-9)、「約克城」號(CV-10)、「勇猛」號(CV-11)、「大黃蜂」號(CV-12)、「富蘭克林」號(CV-13)、「提康德羅加」號(CV-14)、「倫道夫」號(CV-15)、「列剋星敦」號(CV-16)、「邦克山」號(CV-17)、「黃蜂」號(CV-18)、「漢科克」號(CV-19)、「本寧頓」號(CV-20)、「拳師」號(CV-21)、「好人理查德」號(CV-31)、「安提但」號(CV-36)、「香格里拉」號(CV-38)和「張伯倫湖」號(CV-39)。戰後建成7艘,分別為:「普林斯頓」號(CV-37)、「塔拉瓦」號(CV-40)、「奇沙冶」號(CV-33)、「萊特」號(CV-32)、「菲律賓海」號(CV-47)、「福吉谷」號(CV-45)和「奧里斯坎尼」號(CV-34)。 埃塞克斯級航母的建造規模充分反映了美國巨大的工業潛力。太平洋戰爭之初,美國就決定集中力量按照埃塞克斯級航母的標准設計方案進行批量生產,從而使造船廠能夠採用流水線作業。此外,在諸如鋼型和鋼板、艦上設備、機械以及武器各等方面也都實行了高度標准化。高射武器的生產幾乎全部集中在製造127毫米炮、「博福斯」40毫米炮和「厄利孔」20毫米炮。由此,該級航母的建造周期極大地縮短了,有幾艘只用了14一16個月便建成服役。 △性能與武裝 該級航母的標准排水量全為27200噸,滿載排水量34880噸。艦長(全長)265.79米,飛行甲板長262.13米;艦寬28.35米,飛行甲板寬29.26米;平均吃水7.01米。 推進裝置:4部齒輪傳動式渦輪機,8個鍋爐,4軸,15萬軸馬力,航速32.7節。燃料載量6300噸,續航力15000海里/15節。 艦上裝有12門127毫米高平兩用炮,用以對付遠距離目標。至於高炮數量,在整個戰爭期間變動較大,各艦不一,但總的是威力逐步增大。第一批埃塞克斯級航母建成時,每艦裝有8座四聯裝40毫米「博福斯」炮,共32門;並裝有46門單管20毫米「厄利孔」高炮。到戰爭後期,埃塞克斯級航母上的40毫米「博幅斯」高炮增至68門,20毫米「厄利孔」高炮增至55門。 △艦載機 最初時的航空大隊由以下中隊組成:2個戰斗機中隊(36架)、1個偵察轟炸機中隊(18架);1個俯沖轟炸機中隊(18架)、1個魚雷機中隊(18架)、1架擔任聯絡任務偽俯沖轟炸機,共計91架飛機;另有9架備用(戰斗機、俯沖轟炸機和魚雷機各3架)。隨著雷達的發展和廣泛應用,對偵察機的需要日益減少,於是到1944年偵察轟炸機中隊和俯沖轟炸機中隊合並,共計24架俯沖轟炸機,原先12架偵察轟炸機的空額則由戰斗機替補,總數仍為91架。至1945年夏,典型的埃塞克斯級航母的航空大隊包括:1個戰斗機中隊(36一37架)、1個戰斗轟炸機中隊(36一37架)、1個俯沖轟炸機中隊(15架)和1個魚雷機中隊(15架),總計103架飛機。 不僅在二戰後期是美國海軍主力,而且在戰後漫長的冷戰時代里,埃塞克斯級航母也顯現出頑強的生命力,在古巴危機、十年越戰、入侵巴拿馬等戰事中都有它的蹤影。直到1991年最後一艘埃塞克斯級航母「列剋星敦」號(CV-16)退出現役,埃塞克斯級時代才宣告結束。 圖為埃塞克斯級第10艦「黃蜂」號,拍攝於二戰後期,此時還採用的是直通式飛行甲板,較為完整地顯示了該艦最初的風貌 圖則是埃塞克斯級第7艦「倫道夫」號( CV-15)在戰後的模樣。戰後,大部分埃塞克斯級航母都擔當了反潛航母的使命,並分批進行了現代化改裝,將直通式飛行甲板改成斜角飛行甲板。如圖的景象較全面地展示了50年代美國反潛部隊的構成狀況:航母居中,前面和兩側則分別是潛艇和弗萊徹級驅逐艦,空中為反潛機 六、 輕型航空母艦和護航航空母艦 前面已經說過,珍珠港事件後,美國總統羅斯福提出了將正在建造中的克利夫蘭級巡洋艦迅速改建成輕型航母,並同時建造幾級護航航母的計劃,這就誕生了我們下面要說的幾型航母。 ▲ 輕型航空母艦 1. 獨立級 在美國海軍忙於建造埃塞克斯級航母時,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急需投入新的航空母艦兵力來對付強大的日本聯合艦隊,為此決定將正在建造的輕型巡洋艦克利夫蘭級抽出9艘改建成獨立級輕型航空母艦。該級艦均趕在1943年服役,後隨埃塞克斯級一道,縱橫太平洋戰場。除2號艦「普林斯頓」號於1944年10月24號在菲律賓海戰中被擊沉,其餘各艦均安然無恙。戰後,因獨立級不符合搭載噴氣飛機的要求,除3艘外(2艘於租借給法國海軍,1艘賣給西班牙海軍),全部於1963年前退役拆毀。 9艘艦分別是:「獨立」號(CVL-22,1951年退役)、「普林斯頓」號(CVL-23,1944年戰沉)、「貝勞伍德」號(CVL-24,1960年退役)、「考佩斯」號(CVL-25, 1959年退役)、「蒙特里」號(CVL-26,1970年退役)、「蘭利」號(CVL-27,1963年退役)、「卡伯特」號(CVL-28,1989年退役)「巴丹」號(CVL-29,1959年退役)、「聖賈辛托」號(CVL-30,1970年退役)。 獨立級標准排水量為11000噸,艦長189.9米,航速32節,載機45架。 2.塞班級 以巴爾的摩級重巡洋艦改建的塞班級沒能趕得上戰爭。共有兩艘艦:「塞班」號(CVL-48)於1946年建成,1975年退役;「賴特」號(CVL-49)1947年建成,1977年退役。 其外形酷似獨立級,但排水量稍大。在一段時間內被用作飛機運輸艦,後又用作指揮艦。 ▲ 護航航空母艦 與輕型航空母艦改建自戰斗艦只不同,護航航空母艦則是由商船改裝而來,因此屬於更為小型的航母,用於為商船護航。它們一般是在運輸船隊前方展開,用艦載機偵察、攻擊潛艇,或引導水面艦只實施攻擊。護航航空母艦除護航外,還時常擔負運輸船的角色。 二戰期間,美國憑借雄厚的工業實力,共建造了124艘護航航母,其中有38艘提供給了英國皇家海軍。護航航母艦種代號最初為AVG,後改為ACV,不久又改為AVE。 1. 「長島」號(AVG-1) 由於是由商船簡單改裝而來,所以「長島」號及所有護航航母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徵:簡易而且簡陋 美國海軍的第一艘護航航空母艦。1941年由「莫麥克梅爾」號貨船改裝而成、1946年退役。 標准排水量7886噸,總長150米,寬21.2米(水線)、31.1米(最大),8500馬力,航速16節。裝備有127毫米單管炮1座,20毫米炮2座,76毫米單管炮若干。載機21架,艦員970名。 2. 射手級 1941年,美國根據租借法開始實施援英造艦計劃,用C3型標准貨船改建成5艘射手級護航航空母艦,分別為:「射手」號、「欺騙者」號、「軍馬」號、「沖擊者」號、「復仇者」號。除「軍馬」號被美海軍留下用作訓練艦外,其餘4艦均於1942年3月轉交英國。 射手級標准排水量8200噸,總長150米,寬20.2米,8500馬力,航速16.5節,裝1座127毫米炮,2座76毫米炮,10-11座20毫米炮,載機15架,艦員555名。 「復仇者」號、「沖擊者」號分別於1942年和1943年戰沉,「射手」號和「欺騙者」號則於戰後送還美國。 3. 博格x威廉親王級 與射手級相同,也是用C3標准貨船改建成的護航航空母航。不過,與射手級相比,它的主機改為蒸汽輪機,飛行甲板拓寬,機庫空間擴大,升降機增為2台。原計劃改造24艘,但實際上只改建了20艘,餘外4艘用於桑加蒙級。按同一計劃,還直接建造了20餘艘,兩者統稱博格x威廉親王級。美國留下了其中的11艘,其餘的則轉讓給英國。 4. 統治者級 1943年5月到1944年2月英國皇家海軍租借的最後一批護航航空母艦,原先屬於美國海軍威廉親王級,共26艘,大小和射手級相似,但裝備有所改善。由於完工時間較晚,除為船隊護航外,還擔任了支援登陸作戰和輔助航空母艦的任務。 鑒於美國造船能力趨於飽和,該級艦的改造有14艘由加拿大船廠完成。 5. 桑加蒙級 1942年用油船改建的護航航空母艦,當時C3貨船船體不足,而戰事的發展又急需護航航空母航。考慮到根據1936年商船建造計劃建造的油船船體較大、航速較快,便將其中4艘改建為桑加蒙級。桑加蒙級建成後即參加盟軍在北非的登陸作戰,從而開創了護航航空母艦作為艦隊航空母艦使用的先例。 6. 卡薩布蘭卡級 數量最多的一型美國航母,共有50艘。更為驚人的是,它們誕生於一年之內,這不能不令人們對美國的工業實力表示驚嘆。在戰爭期間,卡薩布蘭卡級既作為護航航母使用,有時也充當運輸艦,其中的5艘在戰火中戰沉,而大多數則看到了勝利的那一天。 7. 科芒斯曼特灣級 按油船船體建造的一級護航航空母艦,主要尺寸和外形與桑加蒙級十分相似,煙囪布置在中部偏後的兩舷,島式上層建築相當簡單。首艦於1943年1月23日登記注冊,1944年11月服役。原計劃建造35艘,二戰結束後有16艘被取消建造計劃,最終完工的為19艘。 七、 中途島級航空母艦 1953年11月拍攝的「中途島」號。這時,它的飛行甲板布置還和埃塞克斯級大體相同 中途島級航母是二戰期間美國海軍為了增載入機數量而建造的一級大型航空母艦,於1942年8月登記注冊。前2艦「中途島」號、「福蘭克林?D?羅斯福」號建成於1945年,第3艘「珊瑚海」號則建成於1947年。 中途島級航母沒能來得及趕上參戰,第二次世界大戰便結束了,不過,在隨後的歲月里,它卻作為主力參加了朝鮮戰爭、中東危機以及海灣戰爭。「中途島」號一直服役到1991年8月,是美國海軍歷史上服役時間最長的航空母艦之一。 該級艦標准排水量45000噸,總長295.2米,寬34.5米(水線)、41.5米,航速33節,載機80-145架,艦員4140名。 1974年,已經過第二次現代化改造的「中途島」號,其升降機移到了艦島前後和左舷尾部,並改成斜角飛行甲板 八、 戰後美國建造的第一級航母——福萊斯特級 福萊斯特級共4艘,於50年代服役,是美國戰後建造的第一級航空母艦,為裝備新式噴氣式戰斗機專門設計。 該級艦首次採用蒸汽彈射器,飛行甲板吸取英國航空母艦的設計經驗,將傳統的直通式飛行甲板改為斜角、直通混合布置的飛行甲板,使整個飛行甲板形成起飛、待機和降落3個區,可同時進行起飛和著艦作業,從而形成了美國當今空母艦的基本模式。 4艘艦分別為:「福萊斯特」號(CVA-59,1955年建成)、「薩拉托加」號(CVA-60,1956年建成)、「突擊者」號(CVA-61,1957年建成)、「獨立」號(CVA-62,1959年建成)。 1992年,「福萊斯特」號改用作訓練航空母艦,「突擊者」號於1993年退役,「薩拉托加」號於1994年8月退役,「獨立」號於1988年完成為期34個月,耗資8億美元的延長服役期改裝計劃後,駐泊日本橫須賀基地,成為美國海軍第一艘以遠東為基地的航空母艦。1998年,「獨立」號退役,福萊斯特級成為歷史。 美國海軍原來打算建造8艘福萊斯特級航空母艦,後來4艘因為設計上作了一些改進,歸入小鷹級航空母艦。 「福萊斯特」號 「薩拉托加」號 「突擊者」號 「獨立」號 九、小鷹級航空母艦 小鷹級共4艘,分別是「小鷹」號(CV63),「星座」號(CV64),「美國」號(CV66)和「肯尼迪」號(CV67),均於60年代服役,是繼福萊斯特級之後美國建造的最後一級也是最大一級常規動力航空母艦。 在艦體結構上,它比福萊斯特級的艦島小,位置更靠近尾部,全艦整體結構更為合理,機庫面積增大。升降機的位置改為前2台後1台,左舷前部1台改為後部1台,大大改善了艦面飛行作業狀況,而且這種布局作為標准設計為以後所有航空母艦採用。 目前,小鷹級中只有「小鷹」號仍在美國海軍服役,而其餘3艦的「美國」號於1996年8月退役,「星座」號於2003年8月7日退役,「肯尼迪」號則作為訓練艦使用。 十、美國第一艘核動力航空母艦——「企業」號 「企業」(CVN65)號為美國海軍第一艘核動力多用途航空母艦,1958年至1960年建造,當時造價4.5億美元。1961年11月加入大西洋艦隊服役,1965年至1990年部署在太平洋艦隊,1990年至1994年進行為期4年的更換核燃料和現代化改裝後加入大西洋艦隊,母港設在弗吉尼亞州的諾福克海軍基地。標准排水量73570噸,滿載排水量93970噸,艦長342.5術,飛行甲板寬76.88米,載機約90架,由8台A2w型核反應堆為4台齒輪傳動式汽輪機提供蒸汽,航速33節,更換一次核燃料可連續航行20萬海里。1964年8至10月,「企業」號航母在核動力導彈巡洋艦「長灘」號和「班布里奇」號的護航下,組成世界上第一支全核動力特混艦隊,進行了史無前例的環球航行,途中沒有加油和再補給,歷時64天,總航程32600海里,充分顯示了核動力的巨大續航力。該艦曾參加對古巴的海上封鎖以及越南戰爭和科索沃戰爭,先後四次更換核燃料。現隸屬於大西洋艦隊,執行任務時搭載第3艦載航空聯隊,裝備各型艦載機78架。 作為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航空母艦,它的設計和建造對美國尼米茲級第二代核動力航空母艦有著重要影響。 十一、尼米茲級航空母艦 尼米茲級是目前世界上排水量最大、載機最多、現代化程度最高的航空母艦,也是繼「企業」號核動力航母之後,美國第二代核動力航母。 首艦「尼米茲」號於1975年服役。該級艦的艦體和甲板採用高強度鋼,可抵禦半穿甲彈的攻擊,彈葯庫和機艙裝有63.5毫米厚的「凱夫拉」裝甲,艦內設有23道水密橫艙壁和10道防火隔壁,消防、損管和抗沖擊等防護措施完備。能夠承受3倍於埃塞克斯級航母受到的打擊。它能夠進行遠洋作戰奪取制空和制海權,攻擊敵海上或陸上目標,支援登陸作戰及反潛等。 該級艦現有9艘在役,1艘在建,是美國海軍現役航空母艦的中堅。 9艘艦分別是:「尼米茲」號(CVN68)、「德懷特?D?艾森豪威爾」號(CVN69)、「卡爾?文森」號(CVN70 )、「西奧多?羅斯福」號(CVN71)、「亞伯拉罕?林肯」號(CVN72)、「喬治?華盛頓」號(CVN73)、「約翰?C?斯坦尼斯」號(CVN74)、「哈里?S?杜魯門」號(CVN75)、「羅納德 ?里根」號(CVN76)。 另外,第10艘艦「布希」號(CVN77)也早在2001年就開始建造,目前部分艦首已被拼裝在一起,整體工程已完成約30%。它將是美國海軍最後一艘尼米茲級核動力航空母艦,價值近40億美元,預計於2006年完工,2008年加入美海服役!! 回答時間:2011-10-24 2:44:03
6. 二戰英國航母有哪些
英國二戰時的航母數量在所有交戰國中排名第二(31艘以上,僅次於美國)。
具體分別為:
大中型航母:暴怒號、勇敢號、光榮號、皇家方舟號、光輝號、勝利號、可畏號、不屈號、無敵號、鷹號;
輕型航母:獨角獸號、巨人號、復仇號、尊敬號、戰神號、光榮號(62/R.62 )、海洋號、凱旋號、特修斯號、帕爾修斯號、勇士號、庄嚴號、華麗號、可怕號、列維坦號、有力號、仙座號、半人馬號、英格蘭號、競技神號、壁壘號。
7. 二戰英國航母列表
英國二戰時的航母數量在所有交戰國中排名第二(31艘以上,僅次於美國)。
具體分別為:
大中型航母:暴怒號、勇敢號、光榮號、皇家方舟號、光輝號、勝利號、可畏號、不屈號、無敵號、鷹號;
輕型航母:獨角獸號、巨人號、復仇號、尊敬號、戰神號、光榮號(62/R.62
)、海洋號、凱旋號、特修斯號、帕爾修斯號、勇士號、庄嚴號、華麗號、可怕號、列維坦號、有力號、仙座號、半人馬號、英格蘭號、競技神號、壁壘號
美國二戰時的航母數量在所有交戰國中排名第一
埃塞克斯級:共24艘
列剋星敦級:2艘
獨立級:9艘
塞班級:2艘
中途島級:三艘
護航航空母艦(共建造了124艘護航航空母艦,其中有38艘提供給了英國皇家海軍)
博格級
11艘
其中「攻擊者」提供給英軍
卡薩布蘭卡級49艘
桑加蒙級4艘
科芒斯曼特灣級
19艘
8. 二戰英國航母
這個問題太大了,二戰英國主要四級航母,加上護航航母一共32艘。
一、攻擊者級護航航空母艦
1,簡介
該級艦與後續的埃米爾級同屬於美製博格級護航航空母艦。攻擊者級採用的是C3商船的船體,但是與前幾級基於C3船體的護航航空母艦相比改造幅度更大。它與復仇者級相比其有更大的機庫、更長和更耐用的飛行甲板、更好的防護和使用了渦輪機作為動力(而非柴油機)。它與前幾級的護航航空母艦相比還增加了一座飛機升降機。該級艦的機庫甲板是原來商船的主甲板。在該級艦建造過程中還為未來安裝4聯裝40mm高炮留出了空間,同時在建造期間安裝的單聯裝20mm高炮也被雙聯裝20mm高炮取代。
性能數據
滿載排水量:15,390噸、14,170噸
標准排水量:11,420噸
全長:495.67英尺
型寬:69.5英尺
吃水:25.5英尺
飛行甲板長:466.67英尺
飛行甲板寬:78.45英尺
鍋爐:2台F.W.型D-285psi577F鍋爐或4台海軍3缸鍋爐
主機:1台Allis-Chalmers或Westinghouse85轉Parsons渦輪機
槳軸:1
馬力:8,500-9,350軸馬力
續航能力:26,340海里@15節、23,664海里@17節
最大航速:18(商船)、16.5(最大17.6)
甲板裝甲:6英寸木製飛行甲板
主炮:2門5英寸/38倍徑火炮(2X1)
重型高炮:16門40mmBofors高炮(8X2)
輕型高炮:20門20mmMk5Oerlikons(20X1)
載機:18-24架(復仇者、劍魚或梭魚+野貓、F4U或地獄貓)
對空雷達:Type291(1944年加裝)
對海雷達:Type132、Type272A/S、Type86TBS
航海雷達:無
火控雷達:無
艦員:908水手&空地勤人員
二,勇敢級航空母艦「勇敢」號航空母艦
概況
英國皇家海軍的勇敢級航空母艦是由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建造的勇敢級大型輕巡洋艦的一號艦「勇敢」號和二號艦「光榮」號改裝而來。這種大型輕巡洋艦航速快,火力強(標准排水量16500噸,航速32節,裝備4門15英寸口徑主炮),但是裝甲只相當於同期輕巡洋艦的防護水平,後來證明這種軍艦幾乎難以使用。按照1922年簽訂華盛頓海軍條約規定,條約准許各締約國利用規定必須廢棄的主力艦船體改裝兩艘3萬3千噸級航空母艦。但是英國方面並沒有現成合適用來改裝的船體,英國海軍於1924年選中「勇敢」號和「光榮」號改建為航空母艦(即勇敢級航空母艦)。勇敢級航空母艦與在1922年6月到1925年8月期間進行改裝的暴怒號航空母艦(最初是勇敢級大型輕巡洋艦的三號艦,1918年建造中途被改造為航空母艦)類似的設計,但做了些改進。
勇敢級航空母艦擁有了全通式的飛行甲板,雙層機庫,上層機庫前有個短距的飛行甲板,用於飛機直接從機庫中起飛(後來證明並不實用)。但是與「暴怒」號不同的是在艦體右舷裝備了艦橋、桅桿和煙囪一體化的島型上層建築,飛行甲板也做了相應改進。與同期美國、日本用條約規定廢棄的主力艦船體改造的較大型的航空母艦相比,較小型的勇敢級航空母艦顯示了在條約時代使用更多較小型航空母艦的種種優點。但也有明顯的缺點:搭載飛機的數量較少,艦用和飛機用的燃油貯油量小。該級兩艘航空母艦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全部損失。
[編輯本段]各艦概況
艦名:勇敢(HMS COURAGEOUS)
建造船廠:阿姆斯特朗(Elswick)船廠
開工日期:1915.3.29;下水日期:1916.2.5;完工日期:1916.11.4
備註:最初作為大型巡洋艦建造,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曾擔任快速布雷艦和訓練艦
1921年除役,預定拆毀
1924.6.12-1928.5.5期間在達文波特船廠改裝為航空母艦,1928年2月21日在改裝結束前重新服役。
1939.9.17 被德軍潛艇U-29擊沉於愛爾蘭西南FastRock海域附近
艦名:光榮(HMS GLORIOUS)「光榮」號航空母艦
建造船廠:哈蘭&沃爾夫(Belfast)船廠
開工日期:1915.5.1;下水日期:1916.4.20;完工日期:1917.10.14
備註:最初作為大型巡洋艦建造,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曾擔任訓練艦
1921年除役,預定拆毀
1924.2.1-1930.3.10期間在達文波特船廠和羅塞斯改裝為航空母艦
1934.5.1-1935.7.23期間進行進一步改裝
1940.6.8 被德國戰列巡洋艦沙恩霍斯特號與格諾森瑙號擊沉於挪威海域
性能數據
設計排水量:16,500噸(巡洋艦);19,230噸(改為航空母艦後)
滿載排水量:22,690噸(巡洋艦);27,000噸(改為航空母艦後)
全長:239.6米/水線長:229.6米
型寬:24.7米(設計時);27.3米(改裝後)
吃水:7.6米
飛行甲板:長213米;寬24.3米
動力:18台Yarrow鍋爐,Parsons蒸汽輪機,主機輸出功率90,000軸馬力,槳軸4
最大航速:32節(設計時);30.5節(預期改裝後),實際29.5節
續航能力:5,850海里/16節
側舷裝甲帶:2英寸-3英寸(51-76mm)垂直(設計時);3英寸-1.5英寸(76-38m)(改裝後)
甲板裝甲:1.5英寸-0.75英寸(38-19mm)(設計時);2英寸-0.75英寸(51-19mm)(改裝後)
機庫裝甲:1英寸(25mm)
火炮:16門4.7英寸(120mm)/40倍徑QFMkVIII(16×1);單聯裝炮塔16座(改裝後);16門4.7英寸(120mm)/40倍徑QFMkVIII(16×1);單聯裝炮塔16座(1939~1940)
防空炮:2門76mm(12磅)QFHAMkI(2×1);單聯裝炮塔2座(設計時);4門40.5mm(2磅)/40倍徑MkVIII(4×1);單聯裝炮塔4座(改裝後);24門40.5mm(2磅)/40倍徑MkVIII(3×8);8聯裝炮塔3座;4門40.5mm(2磅)/40倍徑MkVIII(4×1);單聯裝炮塔4座(1939~1940)
載機:24-48架(最後一次改裝後)
艦員:1100-1200(作為航空母艦)
三,光輝級航空母艦
光輝級航空母艦(ILLUSTRIOUS CLASS)是英國海軍建造的一型航空母艦。
概況
光輝級航空母艦是英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設計的一級新型航空母艦,1936年英國通過建造兩艘2萬3千噸級航空母艦預算。1937年海軍預算中計劃建造另外兩艘同級航空母艦。這一新型航空母艦與之前英國建造的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有很大不同,機庫和飛行甲板都有裝甲防護。因為英國皇家海軍認為其將在北海和地中海岸基飛機的航程內作戰,而英國的艦載機卻不具備陸上戰斗機的優良性能,為抵禦轟炸機的優勢英國海軍決定給航空母艦盡可能提供有效的保護。
光輝級航空母艦排水量與「皇家方舟」號大體相當。飛行甲板比「皇家方舟」號短18米。其最大的特點:採用裝甲飛行甲板,以抵禦450公斤炸彈的攻擊。光輝級航空母艦獨特的裝甲飛行甲板設計為其提供了很強的生存能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實戰經驗驗證了這一點。但作戰實踐暴露了最大缺點:艦載機數量不足。與「皇家方舟」號擁有雙層兩座機庫不同,光輝級只有一層機庫,艦載機只有36架,曾遭到激烈批評。其實這個缺陷不象想的那樣嚴重,後來,改進了飛機的搭載方法,增加了飛機的搭載量。「不撓」號在建造過程中,對原設計做了改進,在原設計機庫下面加了半層機庫,削減機庫的側壁裝甲,並把機庫高度從4.88米減到4.27米。與此同時,1938年和1939年預算中擬定建造同級兩艘航空母艦的計劃,基於上述原因被撤銷。在後續改進型上,增加排水量,第二層機庫加大從而增加了載機數量。光輝級航空母艦為了提高防空能力,在飛行甲板邊緣四角各配置了兩座114毫米高炮炮塔。裝有79Z型對空警戒雷達。
[編輯本段]同級各艦概況
光輝級航空母艦同級艦4艘。1937年初,1936年預算計劃建造的兩艘同級艦「光輝」號和「勝利」號動工,1939年下水。同年1937年預算中計劃建造另外兩艘同級艦「可畏」號和「不撓」號(改進型)動工,「可畏」號趕在「勝利」號之前下水,「不撓號」在1940年下水。
光輝號(HMS Illustrious R.87)
建造船廠:維克斯.阿姆斯特朗船廠(Barrow),1940.5.21完工。
「光輝」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多次受傷。
1940年11月「光輝」號的艦載機空襲塔蘭托,擊沉戰列艦1艘,擊傷戰列艦3艘。重創了義大利艦隊。
1941年1月「光輝」號在馬爾他以西海域被德國俯沖轟炸機命中6顆炸彈,駛往美國諾福克船廠修理至11月。
1944年「光輝」號駛抵錫蘭,與美國「薩拉托加」號航空母艦組成第70特混艦隊在東印度群島作戰。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光輝」號加入英國太平洋艦隊編入第57特混艦隊參加了進攻日本的作戰。沖繩戰役期間遭到神風自殺飛機攻擊而受傷。
1947年進入後備役,1948年重新服役作為訓練航空母艦
1954.12.15退役;1956.11.3出售解體
勝利號(HMS Victorious R.38)
建造船廠:沃爾森德船廠(Vickers),1941.5.15完工。
「勝利」號服役後加入英國本土艦隊。1950年-1958年進行現代化改裝後的勝利號
1941年5月,「勝利」號參加圍殲德國戰列艦「俾斯麥」號的作戰行動。
1942.11.20租借給美國海軍,在諾福克船廠進行改裝。1943.2-1943.8期間加入美國太平洋艦隊在太平洋戰區作戰。
1944年4月3日,「勝利」號參與「鎢作戰」,重創躲在挪威峽灣中的德國戰列艦「提爾皮茨」號(Tirpitz)。
四,巨人級輕型航空母艦
1.簡介
所屬國家:英國
武器分類:航空母艦
軍種分類:海軍
排水量:18,300 噸(滿載);
尺度:192x24.4x7米;
最大尺度:211.8x24.4x7米;
動力:蒸汽輪機,4台鍋爐,2軸,40,000馬力,25節;
編制:1300 人;
武器:6組2 pound 防空炮,32門20mm防空炮或12—21門40mm防空炮;
載機:37架。
2.項目:
該級航母曾大量建造,性能介於艦隊航母和護航航母之間。航母的設計適合所有大船廠,特別是商船船廠和沒有航母建造經驗的船廠。該級航母的大多數因建造時間太遲,沒有在二戰中發揮作用,但許多艘在戰後出現在國外海軍中。
3.設計:
設計目標是簡單和易於建造。單層機庫,沒有裝甲,輕型防空炮,採用巡洋艦主機。
4.更改:
較早的艦安裝了20mm炮,但後來的艦採用了更有效的40mm炮。該級艦的兩艘為航母支援艦,不能起降飛機。
5.使用:
有幾艘在戰爭後期部署在太平洋,但沒參加什麼作戰行動。戰後,該級航母扮演各樣的角色;一線戰斗航母,試驗航母,訓練航母等。
[編輯本段]相關資料
巨人號輕型航母(Colossus)由Vickers-Armstrong, Tyne 建造。1942年6月1日開工,1943年9月30日下水,1944年12月16日完工。1945年進入太平洋,但戰爭即將結束。1946年放回英國,同年7月23日退役,1946年8月6日租界給法國。1949年開始經常部署在中印地區海域。1951年正式賣給法國。1957-58年進行了改裝:增加了狹窄的斜角甲板,彈射器和防空炮拆除。改裝為反潛/訓練航母。1968 年再次進行了改裝,改裝後主要擔負反潛任務,配備24架反潛直升機。1974年1月22日退役,隨後賣出。1978年拆毀.
除此之外還有個鷹級,不過造艦計劃取消了。
希望幫到你,還有問題就追問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