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英國的殖民地為什麼最多
因為英國是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
科技就是第一生產力!
我們首列亞洲.往年,亞洲是英帝國攫取殖民地的頭等重要甚至首要地區.它的殖民地雖廣及世界各洲,但整個殖民帝國的人口,大部分是在亞洲,亞洲淪為它的殖民地的面積,也很可觀.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這些殖民地紛紛義旗高舉,贏得獨立.而今,它在亞洲,已是寸土無存了;亞洲因而成為當今世界上惟一沒有殘留英國任何殖民地的大洲.
其次看歐洲.歐洲原是絕大多數殖民帝國的「老巢」,它們一般都是向其他的洲擴張,很少在這里開辟殖民地.而英國,不但很早就在本洲搶占他國的領土,而且迄今仍然擁有它所稱的「Dependent terri—tory(「屬地」或「領地」),這就是位於西南歐、緊扼地中海西口的直布羅陀(Gibraltar).直布羅陀本來是西班牙的固有領土,從1704年起一直被英國佔領,迄今將近300年.由於它絕大而不可代替的軍事、政治和經濟一交通意義,盡管西班牙據理力爭,盡管雙方多年來進行了多次談判等等,英國始終拒不歸還.
其次看非洲.非洲曾是英國殖民地單元最多、地理分布最廣的洲——北非、西非、東非和南部非洲,到處都有它的殖民地.但這種日子永遠「拜拜」了.二戰後只三幾十年功夫,英國的殖民統治就已完全退出非洲大陸,僅僅在大陸以外,勉強保留個別島嶼,這就是大西洋中的聖赫勒拿(St.Helena).由於英國把孤懸遠方的另幾座小島——阿森松(Ascension)島和特里斯坦一達庫尼群島(Tristan da CunhiaGroup),同聖赫勒拿合並為一個殖民地單元,所以它的全名是「聖赫勒拿及其屬島」(Saint Helena&Dependencies).
再次看大洋洲.過去有一個時期,大洋洲曾是英國殖民地佔全洲陸地面積百分比最大的洲(整個澳大利亞大陸及附近島嶼均為其所有).而今,已經只剩皮特凱恩群島(Pitcairn Islands)一隅之地了.
最後是美洲.歷史上,美洲的北美地區,曾是英國殖民活動的「大舞台」,擁有大片的殖民地.當然,這些往日的殖民地,早已通過各種途徑、以多種方式獲得獨立.但而今,按地區單元數目說,美洲仍為英國海外殖民地數量最多的洲.南北美洲合計有7處,其中大多數在北美,共6處:百大(Bermuda)、特克斯群島和凱科斯群島(Turks and Caicos Islands)、開曼群島(Cayman Islands)、英屬維爾京群島(British VirginIslands)、安圭拉(Anguila),以及蒙特塞拉特(Montserrat);南美洲有一處:馬爾維納斯群島(IslasMalvinas),英國人叫它福克蘭群島(Falkland Islands).鑒於這個群島是阿根廷和英國長期為主權問題爭執的地方,前些年雙方甚至兵戎相見(「馬爾維納斯之戰」),我國出版的地圖上,特標明「(阿根、英爭議)」字樣,兼示其特殊情況.
Ⅱ 短短幾百年時間里擁有眾多殖民地的英國是怎麼由日不落帝國迅速衰敗的
英國衰落的內因是因為其科技水平相對的落後了。外因是兩次世界大戰和殖民地獨立。
Ⅲ 為什麼英國明明很小,卻在世界各地都擁有殖民地,被稱為日不落帝國呢
首先,簡單來說,英國軍事實力確實很強!
Ⅳ 英國為什麼有那麼多殖民地呢
主要就是靠海上艦隊,通過征服海洋的力量貿易全世界,才打下那麼多殖民地,號稱日不落帝國
Ⅳ 英國為什麼有那麼多殖民地
這不,回歸了,有的是買的(低價,當時香港不也是英國的殖民地嘛,高價了乾脆就打)
現在殖民地不多了,有的是搶的想當年(約17世紀)英國首先(不是第一個)進行資產階級革命
革命以後英國的階級矛盾和社會性質發生了改變
生產力得到提升
從而開始了英國的殖民掠奪活動
因為當時整個世界還處於封建統治的大背景下
所以英國得到的好處頗多
殖民地有的是打的
Ⅵ 英國為什麼能成為殖民地最多的國家
作為老牌帝國主義,英國和西班牙在世界上都曾有過大量殖民地。不過,他們的結局卻不太一樣。就英國而言,英國的殖民地最多時曾是其本土面積的110倍,殖民地人口數是本土人口的8倍。到一戰前夕,英國控制的勢力范圍達到全世界面積的1/4。二戰以後,這些殖民地紛紛獨立,目前,英國的「原殖民地」主要有三大類:王室領土、海外領地和英聯邦國家。雖然獨立者眾多,但留在英聯邦內的國家,許多都還赫赫有名。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是英國的三大孝子,養育了大量的英國後裔。是英國最成功的殖民地。這三個國家與英國相對最具有類似性,人口組成類似,(加拿大有大量法國後裔,以英國後裔為主。)文化類似,社會制度類似,等等還有其它的眾多類似。比如,都是沿海或島嶼國家,擁有便利的海運。英國,面積24 .42萬平方公里,1995年人口5850萬。人口密度為240人每平方公里。 2004年人均GDP 28350美圓,2004年人均GDP世界排名9。加拿大,面積997萬平方公里,1995年人口2973萬。人口密度為3人每平方公里。2004年人均GDP 23930美圓。2004年人均GDP世界排名18。澳大利亞,面積768 .2萬平方公里,1995年人口1810萬。人口密度為2 .3人每平方公里。2004年人均GDP 21650美圓。2004年人均GDP世界排名19。紐西蘭,面積27萬平方公里,1995年人口364萬。人口密度為13人每平方公里。2004年人均GDP 15870美圓。2004年人均GDP世界排名25。可以說,英國殖民地相當成功——即使它放棄殖民地也是因為投入和產出的利益計算而主動採取的措施,而不是逼迫放棄。
再看看西班牙。西班牙的殖民地主要是美洲殖民地(西屬美洲),指從15世紀末到19世紀,西班牙在美洲擁有的殖民地的統稱。從1492年哥倫布登陸美洲開始的三個世紀里,西班牙在美洲大陸和加勒比海地區就不斷地進行著征服和殖民,先後佔領了大部分加勒比海島嶼(西印度群島)、墨西哥、南美大部、中美洲地區、北美西部太平洋沿岸(直達阿拉斯加)和北美中部內陸。在19世紀初期,西屬美洲陸續爆發了獨立運動,西班牙因此丟失了在美洲大陸的殖民地。1898年西班牙在美西戰爭中的失利,更使其丟失了加勒比海上的古巴和波多黎各等地,並最終結束了在美洲的殖民統治。那些由原西班牙殖民地轉化而成的新國家基本上都繼承了西班牙的語言和宗教,並成為了現在拉丁美洲的一部分(拉美還包括有巴西等原葡屬地區)。可以說,英國和西班牙的殖民統治一個大獲全勝,一個潰不成軍,那麼,都是殖民統治,為什麼會有這天懸地隔的差距呢?這原因首先當然是英國採取「間接統治」的方式,設法令殖民地在政治上與經濟上達到自立。在非洲和印度,英國仍保留了許多原有的土邦國(如印度的海得拉巴國、克什米爾國,非洲的布干達王國、巴蘇陀王國、桑給巴爾蘇丹國,中東及東南亞的一些酋長國和蘇丹國)。在被劃為英皇直轄殖民地的地區,也保留了原有的部落、鄉村等行政機構(比較極端的例子是,英國征服德蘭士瓦和奧蘭治自由邦之後,保留了兩國原來實行的種族隔離制度,以作為對兩國原來的布爾人統治集團的讓步),並任用當地人為次級地方官員。當地的語言和文化也得以保留和傳授。與西班牙的統治方式相比,英國的統治方法無疑更加有利於長久保持對殖民地的控制,並使其在獨立之後仍願意與英國保持政治和經濟上的聯系。而西班採取的則是直接統治的方式,盡力將殖民地在政治和經濟上與宗主國結為一體,大力灌輸宗主國的文化與生活方式,以便同化盡可能多的非洲人,或者至少也要使被統治民族對統治民族緊密產生密切的認同感。當地的社會制度和風俗習慣幾乎得不到保存,當地語言在教育系統中很少應用。這些政策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使殖民地國家的受教育階層(通常是當地的上等富有階層)感到自己的命運與宗主國休戚相關,並擯棄土著生活方式。這種做法導致殖民地人民出現分化,獨立後往往不能保持政治上的穩定。
當然,二者殖民地所以有這樣的不同結果,更重要的原因還在於:英國對殖民地的經濟政策是決策的自主性和交易的自願性的完全市場經濟政策;而西班牙對其統治的殖民地則是採取政府指導下的所謂重商主義經濟政策——換言之:英國殖民政策是完全市場經濟,而西班牙則是有計劃的市場經濟。後者與前者的不同在於:一是政府對經濟生活的強力干預和全面控制,二是把盡量多地積累貨幣財富作為國家目標。
我們可以看到:英國對殖民地的經濟是放手讓商人去操作,政府極少插手,經營方式也是公司制——譬如東印度公司。這里的決定性因素,是自由市場經濟制度的確立。早在1215年的《大憲章》中,英國已經開始對國王的征稅權作出限制。1688年「光榮革命」以後,國王的壟斷特權被國會立法所終止,作為市場經濟基礎的私有產權制度得以確立,英國政府逐漸減弱了對經濟的控制和干預。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1776年出版《國富論》,可以說是對重商主義最後的致命一擊。《國富論》弘揚「看不見的手」(即市場)在資源有效配置中的作用,同時指出: 「一個國家的經濟只有在最自由和寬松的狀態下才能得到最好的發展,一切國家干預都有可能對經濟造成破壞。」 由斯密《國富論》開創的古典經濟學理論正是改變了整個世界的18世紀產業革命的先聲。因此,歷史學家阿諾德·湯因比的叔父、老阿諾德·湯因比在1884年出版的《產業革命》一書中就已指出,產業革命的實質,既不是發生在煤炭、鋼鐵、紡織工業中引人注目的變革,也不是蒸氣機的發展,而是「用競爭取代了先前主宰著財富的生產和分配的中世紀規則」。
反觀西班牙,16世紀初,它憑借從事航海活動的先發優勢和擁有歐洲最強大的陸軍和海軍,一度成為海上霸主和歐洲最大的殖民國家,並且在查理第五的統治下建立了橫跨歐洲大陸的哈布斯堡王朝。但是重商主義政策並沒有給西班牙帶來持久的經濟繁榮和海上霸權。這是因為:第一,雖然西班牙政府在殖民活動中攫取了大量財富(據歷史記載,1503~1660年間西班牙從美洲殖民地取得的財富多達白銀18600噸和黃金200噸)。然而這些財富並沒有被投入生產活動,相反,為了維持歐洲最龐大的軍事力量,財政卻經常處於入不敷出的狀態。從1575年到1647年,西班牙皇室六次宣布破產(諾斯和托馬斯:《西方世界的興起》)。第二,大量貴金屬的流入一方面造成了物價飛漲,民生凋敝,另一方面助長了窮奢極欲的社會風氣和好逸惡勞的懶惰習氣,而農業生產一直停滯不前,製造業也沒有能夠發展起來。第三,政府對經濟活動的廣泛干預,造成了普遍的尋租條件。由於「看得見的腳踩住了看不見的手」,「重商主義時代乃是一種腐敗的尋租社會」(布坎南等編:《關於尋租社會的理論》)。這樣,西班牙經濟在16世紀後期「馬爾薩斯災禍」再次襲來和經濟衰退重現時一蹶不振。1588年「無敵艦隊」大敗於英國海軍,更標志著西班牙海上霸權的喪失。1596年菲利普二世去世以後,西班牙淪落為二流國家。它重新走上發展的道路,已是1975年獨裁者弗朗哥去世以後的事情。14~18世紀的法國歷史,也向我們講述了相同的故事。
英國和西班牙殖民地不同結果的歷史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歷史教訓,那就是:一些所謂「政府主導型的市場經濟」以及它們所實行的「出口導向」政策,是無法長久的,這種體制和政策安排在發展初期是有效的,但是到了更高的發展階段上,就必須及時進行制度改革和政策調整,減少政府幹預,實行進一步市場化,否則會引來種種惡果。
Ⅶ 英國曾經幾乎殖民了全世界,為何現在大家對其並沒有過多的仇恨
英國在海外的殖民地開始於1868年,鼎盛時期除南極洲以外的各大洲都有英國的殖民地,之所以現在這些獨立後的殖民地和英國沒有過多的仇恨,是因為英國對殖民地的統治方式與法國、葡萄牙、西班牙、德意志帝國、比利時等這些殖民國不同,這些國家採取的是「直接統治」,而英國的政策與之相反,採取的是「間接統治」方式。
有觀點認為,英國的統治無疑更加有利於對殖民地的控制,使其在獨立後仍願意和英國保持政治和經濟上的聯系。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英國和日本分別是亞歐大陸東西兩端的兩個島國,先後都有對外殖民的經歷。可是,我們發現,東亞東南亞很多國家,對日本都非常反感和討厭,有的甚至充滿了仇恨。可是,被英國殖民的國家,卻能夠在脫離英國統治之後繼續做朋友,有的甚至繼續和英國做同盟。
Ⅷ 英國現在還有殖民地嗎為什麼很多以前英國的殖民地都能獨立了
現在殖民時代已經過去了 所以英國很多在海外的領地都不叫殖民地了 只是名義上屬於英聯邦
英國現代領土糾紛還是有的 比如阿根廷曾經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和英國為了爭奪馬爾維納斯群島 爆發了馬島海戰 英國打贏了戰爭但是阿根廷至今仍然沒有放棄對馬島的主權要求
之所以英國的殖民地都獨立..這要多虧了希特勒
就是因為老希的納粹德國把英國打下世界第一的寶座.當然也有美國的原因..使得英國對海外殖民地控制力下降..所以這些地方才接連鬧獨立
Ⅸ 英國為什麼那麼多殖民地
簡答的說是由於當時英國的航海技術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在伊麗莎白打敗無敵艦隊之後,世界航海霸主的寶座就已經從西班牙讓位給了英國。而且歐洲的政策是「誰先發現、誰佔有」
從自身原因講源於政府強有力的支持,伊麗莎白就曾就作為股東參與海外劫掠。
從外部原因看,16、17世紀中,即葡萄牙、西班牙之後先後崛起了荷蘭、英國、法國等世界性的航海大國。但由於西班牙和葡萄牙早期建立的殖民地由於自己的政策原因,使得殖民地與母國間的矛盾比較尖銳,所以這給了英國可乘之機。荷蘭自稱汲取先前的教訓,放棄殖民地的佔有權,而只是壟斷貿易權,所以英國奪取荷蘭的殖民地就相對容易。法國由於重心放在了歐洲大陸,所以對外殖民地擴張並沒有向英國那樣積極。東方的中國雖然航海技術也很領先,但保守的政策以及政府的怠慢也給了英國稱霸世界的條件。
所以,英國擴張的殖民地遍布全球,並自稱「日不落帝國」!
Ⅹ 英國曾殖民過那麼多國家,為什麼沒幾個國家記恨它
這主要是因為雖然英國在當地進行了殖民統治,但是他並沒有消除當地的一些文化習俗。而且並沒有採取一些非常殘忍的手段來消滅當地人,並且他們也會通過使用當地人來管理殖民地。所以雖然英國曾經有過很多的殖民地,但是後來由於英國的國力下降,使得他並沒有能力管理這些殖民地,所以使得這些地方的人紛紛獨立建國,並且成為了英聯邦的國家。
所以我們現在看到很多的英聯邦國家和英國之間的關系依然非常的密切,這主要是因為在這些地方進行過殖民統治。所以這些國家並不會仇恨英國,反而和英國之間的關系已經貿易變得越來越緊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