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英國有那些節日習俗
1、聖誕節:英國的聖誕節是最重要的家庭節日。12月25日和26日兩天是國家法定節日。在聖誕節這天,家庭聚會並吃傳統的聖誕午餐或晚餐。人們要交換禮物,若與一家英國人今天一起,他們希望你能加入他們的活動。若聖誕節這天沒有公共交通,在12月26日節禮日這天,交通也受到限制,因為是宗教節日,教堂有特殊的活動,每個人無論如何都要去教堂。
2、新年:1月1日也是公共節日。在新年前夜人們通常會熬到深夜,迎接新年的到來。在蘇格蘭,新年前夜被看作是大年夜,甚至是比聖誕節更有節日氣氛的時候。
3、復活節:復活節沒有固定的日期,是在3月末和4月中旬之間。公共假期從星期五一直到復活節後的星期一,這時候又有特別的宗教活動,孩子們會收到巧克力彩蛋。在復活節當天,城鎮有復活節遊行。在復活節前的星期四,女王每年會訪問一座不同的大教堂,送當地居民一些金錢,被稱為濯足節救濟金,作為象徵性的禮物。
4、夜:11月5日不是公共假日,但是全英國都有篝火和焰火來慶祝1605年 議會武裝暴動的失敗。
1月 布恩之夜是全蘇格蘭舉行晚宴以紀念蘇格蘭最著名的詩人的日子。
2月 在倫敦的中國城和其他有大量中國人社區的大城鎮和城市中,要過中 國的新年。
3月 金杯,這個國家主要的賽馬盛事,在月中旬舉行。
4月 全國大賽馬會在利物浦的Aintree舉行。
劍橋/牛津劃船比賽,由牛津和劍橋大學的師生參加的劃船比賽,在倫敦的泰晤士河上舉行。
倫敦馬拉松賽在月底舉行。
5月 五朔節,在農村人們繞五朔節花柱跳五朔節舞蹈來慶祝此節。
FA杯決賽,上旬在倫敦威伯利體育場舉行。
文化節在威爾士邊境的Hay-on-Wye舉行。
查爾士花展為期4天以上,在月末舉行。
戲劇節在蘇塞克斯劉易斯附近的格林德泊恩舉行。
6月 行軍旗敬禮分列式在白金漢宮興行。
6月 有兩項重大的賽馬會。
第一周的達比賽馬會和最後一周的艾斯科特賽馬會,溫布爾登網球隊公開賽在這個月的最後一周開賽。
7月 月初在牛津郡泰晤士河上舉行。
全鞏固高爾夫球公開賽,在7月中旬舉行,每年賽程都不同。
皇家網球賽,月底在鄂二斯網球場舉行。
亨利武德列隊音樂會,月底在阿爾伯音樂廳舉行。
8月 考依期周,月初在外特的小島上舉行的劃艇和劃船比賽。
愛丁堡軍事表演,月初舉行,愛丁堡藝術節和愛丁堡節大約同時舉行。
諾丁希爾狂歡節在倫敦西部舉行,是由倫敦的加樂比社區組織的。
9月 布萊克普燈飾節在月初開幕,來自各國的燈綿延達5英里。
南漢普頓國際船展在月底舉行。
倫敦、索華舉行的索華爵士箅節和維根爵士舞節。
10月 哈德士福地現代音樂節月底開幕。
11月 倫敦至布來頓老式汽車拉力賽,市長閣下遊行及表演中旬舉行。
Ⅱ 英國怎麼過新年的
1、人們爭著打井水,深夜開門迎親友。在英國,新年似乎沒有聖誕節那麼隆重,但是根據傳統,家家戶戶都會吃一頓豐盛的除夕宴。
2、待到午夜降臨,人們就開始了傳統的大拜年活動,每個家庭都把大門打開,拿出早已經准備好的小黑麵包招待來賓。
3、英國人新年一早出門時,總會帶上一大把銅錢,不管遇到熟悉的朋友還是陌生人,都會互相贈送。他們認為這樣不但令對方一年有財氣,也會給自己帶來幸運。
英國的傳統節日:
1、St. Valentine's Day(情人節)
這個日子其實本來是教會中的一個聖人的紀念日,紀念聖瓦倫丁(St Valentine)。這位聖人據信是一個公元3世紀的人物,他後來在羅馬殉道。有傳說說,他生前曾經極力協助一些有情人成眷屬,因此他的紀念日被用作所謂的情人節。
英國人非常喜歡用賀卡來表示自己的情感,無論各種節日、紀念日、感謝等都是賀卡來表達的。因此不少英國人都會在這一天發情人卡給心上人。
2、Easter(復活節)
復活節是紀念耶穌基督復活的節日,在春分之後第一次滿月之後的第一個星期日。根據《聖經》記載,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第三天身體復活,復活節因此而得名。復活節中最有代表性的事物就是復活彩蛋和兔子啦,世人使用蛋代表重生和豐盛的生命。
3、Christmas Day(聖誕節)
聖誕節是為了紀念耶穌的誕生,而聖誕老人是來自於一個叫尼古拉斯的人,尼古拉斯出生在小亞細亞巴大拉城,家庭富有,父母親是非常熱心的天主教友,不幸他的父母早逝。
尼古拉斯長大以後,便把豐富的財產,全部捐送給貧苦可憐的人,自己則出家修道,獻身教會,終生為社會服務。他死後被尊為聖徒,是一位身穿紅袍、頭戴紅帽的白鬍子老頭。
4、Halloween(萬聖節)
萬聖節又叫諸聖節,在每年的11月1日,是西方的傳統節日;而萬聖節前夜的10月31日是這個節日最熱鬧的時刻。那一天,要舉行的彌撒儀式(Mass)是慶祝在天的全體聖人(Hallow)。
Ⅲ 萬聖節怎樣度過
和美國一樣,在10月30號這天英國的孩子們還有許多成人也慶祝萬聖節。實際上,萬聖節不請吃就搗亂的風俗起源於英國。
從前,英國的孩子相信,他們每年都有權力在一個晚上隨心所欲,恣意妄為,並且做什麼都不會被懲罰。他們還把這一晚美其名曰「淘氣之夜」。在英國的許多地區,萬聖節就是他們所選的淘氣之夜,因為在萬聖節上所玩的把戲最能體現淘氣這點了。不請吃就搗亂的風俗極有可能是從蘇格蘭傳入美國的。
但是在那之前的許多年,在英倫群島10月的最後一天是古代凱爾特人節日。凱爾特這個詞來源於凱爾特的samhraidhreadh,意為「夏末」。對於很久之前就定居於英國的凱爾特人來說,凱爾特意味著夏末冬至。第二天就是凱爾特的傳統新年。古代凱爾特人節日是自然規律的一個分界點,這晚亡者會回到他們舊處所,所有具有超自然魔力的詭異神靈群聚去困擾折磨活著的人。在中世紀天主教教會嘗試將這個異教的節日基督教化。可能是為了使得它的信徒免受罪惡的侵擾,天主教將古代凱爾特人節日定為所有聖徒之夜,在11月1日的萬聖節之前。萬聖節前夕這個詞就來源於所有聖徒之夜。11月2日則成為了凈化魂靈之日,這天所有為亡者祈禱的人會受到款待。
英國新教教會改革之後,就不再允許禱告者為洗滌內心罪惡祈禱。所以所有聖徒之夜也就和亡者的魂靈沒有太大關系了。但在蘇格蘭和威爾士,年輕人穿著要妖魔鬼怪的服裝,提著蘭瓜燈仍然能使人不斷回想起巫婆和法師。這些燈籠是大的甜菜根或是南瓜做成的。把它們中間挖空,做出鬼臉的模樣,內置蠟燭。和美國一樣,今天英國的孩子繼續在萬聖節這一天敲人家的門鎖要糖果和小硬幣,在英國南部叫Somerset的地方,傳統上人們也之為Punky之夜
在萬聖節人們也嘗試去預測將來。在古老的過去,村民會關注那些午夜時分在教堂院落徘徊的明年將死之人的亡靈。即使在今天一些運勢預告的儀式仍然會被人不自覺或半開玩笑的在萬聖節的舞會上舉行。比如咬蘋果。蘋果漂浮在水面上或者被細繩懸掛起來。玩家只能用牙齒去搶蘋果。一旦搶得蘋果。蘋果皮一定要被削得很連續,不斷落。並且把長長的蘋果皮從左肩扔出去。據說,這條長長的蘋果皮就是削皮者獲得真愛的開始。
另外一個游戲,代表一對愛人的兩個蘋果核被並排放在火上。在英國南部,如果它們被火燃燒發出短促清脆的爆炸聲並且崩裂出來,就代表這對情侶的愛是真愛;如果兩個蘋果核在一起燃燒起來,就表示這對情侶註定分手。而在英格蘭北部和蘇格蘭,預示的意義正好是相反的。
同樣在蘇格蘭,人們會在一碗土豆泥里,藏些小物品來預示接下來的一年會給他們帶去什麼。每個人都挖取一勺,他們的命運就取決於那一勺是什麼。如果得到一枚頂針說明這名婦女不會結婚,硬幣預示著財運旺盛,雞的叉骨表示他們最珍貴的願望將會實現。
在英國的很多地方,慶祝萬聖節演變成紀念福克斯之夜的形式。點篝火曾是慶祝萬聖節的內容之一,用來驅鬼和邪惡的魂靈。現在為了紀念11月5日的蓋?福克斯之夜,人們放焰火和點篝火來紀念企圖在1605年炸毀議會的恐怖據點的發現。但是在過去的20年中,萬聖節又重新從美國傳入了英國。
Ⅳ 英國是怎麼過聖誕節的
英國聖誕節是英國乃至整個西方國家最盛大的節日,和中國傳統的春節一樣,在英國聖誕節期間,中國留學生能體驗到的不僅僅是節日的氛圍,更有英國聖誕節美食和英國傳統文化在等著大家。那麼英國聖誕節都怎麼過呢?
赴英國留學,不但要學好本專業的知識,體驗西方別具一格的文化也是非常重要,現在已經臨近西方的聖誕節,你知道英國人怎麼度過聖誕節(Chrismas Day)嗎?我就來向大家介紹下英國人在聖誕節期間都幹些什麼事情。
聖誕節是西方傳統的宗教節日,就像中國的春節一樣重要。在英國,聖誕當天是公共假期,地鐵、火車等全部的公共交通都停,街上少有人煙。 英國人在聖誕節是最注重吃的,食品中包括燒豬、火雞、聖誕布丁、聖誕碎肉餅等。
聖誕節英國人除了吃,其次是送禮物。在聖誕節期間,每一個家人都有禮物,僕人也有份,所有的禮物是在聖誕節的早晨派送。有的唱聖誕歌者沿門逐戶唱歌報佳音,他們會被主人請進屋內,用茶點招待,或者贈小禮物。
Ⅳ 誰知道洋人是怎樣過萬聖節,聖誕節,復活節的
萬聖節的習俗——不請吃就搗亂
萬聖節的一個有趣內容是「Trick or treat」,這習俗卻並非源自愛爾蘭,而是始於公元九世紀的歐洲基督教會。那時的11月2日,被基督徒們稱為 「ALL SOULS DAY」(萬靈之日)。在這一天,信徒們跋涉於僻壤鄉間,挨村挨戶乞討用麵粉及葡萄乾製成的「靈魂之餅」。據說捐贈糕餅的人家都相信教會僧人的祈禱,期待由此得到上帝的佑護,讓死去的親人早日進入天堂。這種挨家乞討的傳統傳至當今竟演變成了孩子們提著南瓜燈籠挨家討糖吃的游戲。見面時,打扮成鬼精靈模樣的孩子們千篇一律地都要發出「不請吃就搗亂」的威脅,而主人自然不敢怠慢,連聲說「請吃!請吃!」同時把糖果放進孩子們隨身攜帶的大口袋裡。
另外還有南瓜雕空當燈籠的故事。這又是源於古代愛爾蘭。故事是說一個名叫 JACK 的人,是個醉漢且愛惡作劇。一天 JACK 把惡魔騙上了樹,隨即在樹樁上刻了個十字,恐嚇惡魔令他不敢下來,然後 JACK 就與惡魔約法三章,讓惡魔答應施法讓 JACK 永遠不會犯罪為條件讓他下樹。 JACK 死後,其靈魂卻既不能上天又不能下地獄,於是他的亡靈只好靠一根小蠟燭照著指引他在天地之間倘佯。
妖魔鬼怪翩翩起舞
2004年10月30日,一名手持氣球的羅馬尼亞
兒童在首都布加勒斯特參加萬聖節活動。
在古老的愛爾蘭傳說里,這根小蠟燭是在一根挖空的蘿卜里放著,稱作「JACK LANTERNS」,而古老的蘿卜燈演變到今天,則是南瓜做的 Jack-O-Lantern 了。據說愛爾蘭人到了美國不久,即發現南瓜不論從來源和雕刻來說都比蘿卜勝一籌,於是南瓜就成了萬聖節的寵物。
孩子們喜愛的節日
萬聖節是兒童們縱情玩樂的好時候。它在孩子們眼中,是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節日。夜幕降臨,孩子們便迫不及待地穿上五顏六色的化妝服,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提上一盞「傑克燈」跑出去玩。「傑克燈」的樣子十分可愛,做法是將南瓜掏空,外面刻上笑眯眯的眼睛和大嘴巴,然後在瓜中插上一支蠟燭,把它點燃,人們在很遠的地方便能看到這張憨態可掬的笑臉。
收拾停當後,一群群裝扮成妖魔鬼怪的孩子手提「傑克燈」,跑到鄰居家門前,威嚇般地喊著:「要惡作劇還是給款待」、「給錢還是給吃的」。如果大人不用糖果、零錢款待他們,那些調皮的孩子就說到做到:好,你不款待,我就捉弄你。他們有時把人家的門把手塗上肥皂,有時把別人的貓塗上顏色。這些小惡作劇常令大人啼笑皆非。當然,大多數人家都非常樂於款待這些天真爛漫的小客人。所以萬聖節前夜的孩子們總是肚子塞得飽飽的,口袋裝得滿滿的。
萬聖節前夜最流行的游戲是「咬蘋果」。游戲時,人們讓蘋果漂浮在裝滿水的盆里,然後讓孩子們在不用手的條件下用嘴去咬蘋果,誰先咬到,誰就是優勝者。
聖誕習俗數量眾多,包括世俗,宗教,國家,聖誕相關,國與國之間差別很大。大部分人熟悉的聖誕符號及活動,如聖誕樹,聖誕火腿,聖誕柴,冬青,槲寄生以及互贈禮物,都是基督教傳教士從早期Asatru異教的冬至假日Yule里吸收而來。對冬至的慶祝早在基督教到達北歐之前就在那裡廣為進行了,今天聖誕節一詞在斯堪的納維亞語里依然是異教的。聖誕樹被認為最早出現在德國。教皇格列高里一世沒有試圖去禁止流行的異教節日,而是允許基督教的教士對它們賦予基督教的意義重新解釋,他允許了大部分的習俗繼續存在,只是稍加修正,甚至保持原樣。宗教及政府當局與慶祝者之間的交易使聖誕節得以繼續。在基督教神權統治繁榮的地區,如克倫威爾治下的英格蘭和早期新英格蘭殖民地,慶祝活動是被禁止的。在俄國革命後,聖誕慶祝被蘇聯蘇維埃共產黨政權禁止了75年。即使是在現在一些教派里,如被基督教正統教會視為異端的耶和華見證人,一些清教徒組織,以及一些極端保守的基督教基要派,仍舊把聖誕節看作沒有聖經認可的異教徒節日,並拒絕慶祝它。
編輯本段聖誕節的慶祝
自從聖誕慶祝習俗在北歐流行之後,結合著北半球冬季的聖誕裝飾和聖誕老人神話出現了。
編輯本段聖誕老人和他帶來的禮物
聖誕節送禮物已經接近成為一個全球通行的習慣了。神秘人物帶給小孩子們禮物的概念衍生自聖尼古拉斯,尼古拉斯是一位4世紀生活在小亞細亞的好心主教。荷蘭人在聖尼古拉斯節(12月6日)模仿他送禮物。在北美洲,英國殖民者把這一傳統溶入聖誕假期的慶祝里,而Sinterklaas也就相應的成為聖誕老人或者稱為Saint Nick(聖尼克)的人物了。在英籍美國人的傳統中,聖誕老人總是快活的在聖誕前夜乘著馴鹿拉的雪橇到來,他從煙囪爬進屋內,留下給孩子們的禮物,吃掉孩子們為他留下的食物,(牛奶和餅干)。他在一年中的其他時間里忙於製作禮物和監督孩子們的行為並記錄下來。法語中聖誕老人叫做Père Noel,他和聖誕老人幾乎完全一樣,其紅白相間的衣服曾經使可口可樂公司獲得靈感,在1930年代畫出了傳遍世界的聖誕老人形象.在一些文化中,聖誕老人身旁跟隨著Knecht Ruprecht,或是稱作"黑彼得"(Black Peter)的傢伙。一些版本中,玩具作坊里的侏儒製作了節日禮物,有時聖誕老人與聖誕夫人是夫妻。聖誕季期間,在北美和英國的很多超市裡,都有小孩可以向其要禮物的聖誕老人出現。在許多國家裡,孩子們准備好空的容器,以便聖誕老人可以裝進一些小禮物,如玩具,糖果或水果。在美國,孩子們平安夜在壁爐上懸掛聖誕襪,因為聖誕老人說過要在聖誕前夜從煙囪下來把禮物放到襪子里。在其他國家,孩子們把空鞋放到戶外,以便聖誕老人可以在聖誕前夜(或聖尼古拉斯日12月5日)贈送禮物。贈送禮物不單單是指聖誕老人,家庭成員和朋友也互相給予禮物。
編輯本段送禮時間
在許多國家,聖尼古拉斯日仍然是互贈禮物的日子。德國很多地方,12月5日晚上,小孩兒們把鞋子拿出放在窗檯上,第二天早上他們將發現鞋裡放滿了糖果和小禮物。在德國,主要的送禮日期是12月24日,聖誕老人帶來禮物或放在聖誕樹下。在匈牙利也是如此,只是送禮的人是小耶和華,而不是聖誕老人。在很多地區,包括荷蘭,聖誕假日仍然保存了它的宗教性質。而在西班牙和其他一些有相似傳統的國家裡,在1月6日主顯節送禮物的人則是祭司(Magi),算命人和異教牧師。歌曲聖誕十二日道出了其中一個送禮習俗。當中描述了英國人傳統上會從聖誕節到顯現節每天互送禮物慶祝。在世界大部份地方,聖誕禮物都是在平安夜晚上或聖誕節早上送出的。直至不久以,英國人都是於節禮日送禮給朋友的。
編輯本段聖誕賀卡
編輯本段聖誕賀卡可以分:卡片式和網頁式賀卡兩種
聖誕賀卡(聖誕卡片)在美國和歐洲很流行,這也是維持遠處親戚和朋友關系的一種好方法.許多家庭隨賀卡帶上年度家庭合照,或/和家庭新聞,新聞一般包括家庭成員在過去一年的優點特長等內容。網頁式就是用編程技術做出來的網頁,效果是不錯的,現在也很流行,一般的網頁電子賀卡,都會有背景音樂,網頁素材也是非常漂亮的。現在很流行的是在網頁上填寫上名字,之後給網址發送給您的網友或者是親人朋友,上邊顯示有你自己定製的名字和祝福語!網頁賀卡,做出來的效果也是比較不錯的,隨意性很強,可以製作出很多樣式和各種背景音樂,還可以定製各種個樣的,這些都是為什麼都喜歡網頁賀卡的原因!
編輯本段聖誕節的娛樂
很多國家裡,商業機構,學校以及組織團體會在聖誕節前幾周舉行聖誕聚會和舞會.一些組織還會有聖誕遊行表演,表演有時會包括基督降生的故事.這種表演在拉丁美洲尤其常見.一些團體還會有露天唱詩活動,如訪問鄰居家歌唱聖誕歌曲.有時人們輯由假日喚起人關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參與特別的義工工作,或是進行慈善籌款活動。在聖誕節或平安夜,人們經常會准備一盤豐盛的聖誕大餐來享用,菜一般都是所在國家裡的傳統菜色.很多地區,特別是東歐,家庭聖誕大餐前人們會禁食一陣.很多國家裡,糖果和宴請也是聖誕慶祝的重要一部分。
Ⅵ 美國人英國人怎樣過萬聖節
做南瓜燈!把花園鼓搗成墓地!
Ⅶ 萬聖節和復活節的習俗
復活節,是西方兩個最重要的節日之一(另一個是聖誕節)。每年在教堂慶祝的復活節一般定為每年過春分月圓後第一個星期日(3月21日至4月25日之間),如果月圓那天剛好是星期天,復活節則推遲一星期。因而復活節可能在從3月22日到4月25日之間的任何一天。照此法推算,2005年的復活節應該是3月27日。
復活節是基督教紀念耶統復活的一個宗教節日。每年春分過去,第一次月圓後的第一個星期日就是復活節。早年在基督教會中對復活節的日期曾經有過爭議, 引起一時混亂,直到公元325年,教士會議才決定整個教會統一在一天慶祝復活節。復活節有不少傳統的慶祝活動,蛋就是復活節最典型的象徵。古時人們常把蛋視為多子多孫和復活的象徵.因為它孕育著新的生命。後來基督教徒又賦予蛋以新的涵義,認為它是耶穌墓的象徵,未來的生命就是從其中掙脫而出世。復活節人們常把蛋染成紅色,代表耶穌受難時流的鮮血,同時也象徵復活後的快樂。還有一種古老的習俗,是把煮熟的彩蛋送給街頭的孩子們做游戲。他們把彩蛋從山坡上該下:誰的蛋最後破,誰就獲得勝利。全部彩蛋都歸他所有。美國白宮每年也玩這種游戲,只不過是把蛋放在草坪上滾動而已。兔子也是復活節的象徵。因為兔子繁殖力很強,所以人們也把它視為新生命的表現者。人們常常繪聲繪色地給孩子們講復活節彩蛋是兔子下的,並把彩蛋放在花園里,讓孩子們玩找蛋游戲。現在每逢復活節.美國大小糖果店總要出售用巧克力製成的復活節小免和彩蛋。這些彩蛋小的和雞蛋差不多,大的競有甜瓜那麼大,孩子們吃起來津津有味。送給親戚朋友,也不失為上佳禮品。復活節的傳統食品是肉食,主要有羊肉和火腿。它們都具有一定的涵義。據《聖經》說:上帝要考驗亞伯拉罕,讓他把獨生子以撤獻為播祭。亞伯拉罕果真照辦,在他舉刀要殺以撤時,上帝命天使阻止了他。這時,亞伯拉罕正好發現一隻公羊,便把它取過來獻為燔祭,代替了他的兒子。因此用羊祭祀,是過節的一個老傳統。羔羊則象徵著耶穌的獻身。至於吃火腿,據說是英國人遺俗,以示對猶太人禁止肉食這一規矩的蔑視。後來此風便被英國移民帶到美國。
復活節慶祝活動從四旬齋開始。四旬齋從聖灰星期三到復活節剛好四十天,是自我反省、悔過的日子。
在復活節當天,西方國家人們所贈禮品主要是雞蛋。教堂、學校或大戶人家在這天一清早就把煮熟的雞蛋藏在樹穴、草叢或山石後面,邀請前來聚會的孩子們四處尋找,成為一天的主要活動。一年一度的美國白宮滾彩蛋活動經常被電視台實況轉播。人們還把雞蛋染成五顏六色的,以增加喜慶氣氛。後來又發展到把巧克力、糖果等做成雞蛋模樣,包上各色彩紙,互相贈送。因為雞蛋在西方象徵著死後又要復甦的生命。
復活節中最具代表性的吉祥物就是彩蛋和兔子了,這裡面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舊時復活節前40天禁食雞蛋。有一年復活節來臨時,一位母親為了給孩子們一個驚喜,便將煮好的雞蛋著上顏色藏在門外的草叢里,並告訴孩子們那片草叢中有復活節的驚喜。孩子們興高采烈地仔細尋找,突然從草叢里躥出一隻兔子,而彩蛋也隨即暴露出來。於是孩子們到處叫喊:「復活節的驚喜是兔子給我們帶來了彩蛋(Easter Egg)」。
復活節也是向你所關懷的人送鮮花、盆景、胸花等的節日。許多去做禮拜的人這天也向教堂獻上花束。成人們則往往互贈賀卡或小件禮品。禮物大多與再生有關系:如巧克力彩蛋、復活節小兔子、帶絨毛的小雞等。
最傳統的復活節饋贈風俗是,人們在復活節時給孩子們送去活的小雞、小鴨、小兔子等,但有的孩子太小往往不能細心地喂養這些小動物,所以變通的做法是,送孩子這些小動物的布絨玩具或其它替代品。
在西方國家,每年的十月三十一日,有個Halloween,辭典解釋為「The eve of All Saints'Day」,中文譯作:萬聖節之夜。
關於萬聖節,人們或多或少都有了一定的感性認知:知道萬聖節期間,許多公共場所乃至居家院落,都會布置上很多裝璜,諸如各式鬼怪呀、南瓜燈呀、還有黑貓以及巫婆的掃帚之類;孩子們會穿上每年不一樣的萬聖節服裝,拎著南瓜燈的提簍去挨家挨戶地討糖,說是「trick or treak」。除此之外,你還想多知道一點嗎?我們在此簡單介紹一下萬聖節的由來與習俗。
一、萬聖節的由來:
關於萬聖節由來的,傳說最多的版本認為,那是源於基督誕生前的古西歐國家,主要包括愛爾蘭、蘇格蘭和威爾士。這幾處的古西歐人叫德魯伊特人。德魯伊特的新年在十一月一日,新年前夜,德魯伊特人讓年輕人集隊,戴著各種怪異面具,拎著刻好的蘿卜燈(南瓜燈系後期習俗,古西歐最早沒有南瓜),他們遊走於村落間。這在當時實則為一種秋收的慶典;也有說是「鬼節」,傳說當年死去的人,靈魂會在萬聖節的前夜造訪人世,據說人們應該讓造訪的鬼魂看到圓滿的收成並對鬼魂呈現出豐盛的款待。所有篝火及燈火,一來為了嚇走鬼魂,同時也為鬼魂照亮路線,引導其回歸。
在中世紀的中歐,曾有過基督教摧毀異教徒的歷史。可是新年夜前的祭祀慶典從未真正消除,不過以巫術的形式出現。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現在的萬聖節里,還留有巫婆的掃帚、黑貓、咒語等痕跡。
二、Halloween一詞的產生:
很多民族都在萬聖節前夜有慶典聚會,這又被叫做「All Hallow E'en」、「The Eve of All Hallows」、「Hallow e'en」,或者「The eve of All Saintas'Day」。最終約定俗成演變成了「Halloween」,中文意譯成了萬聖節之夜。
三、「Trick or treat」的傳說:
孩子們今天著裝挨家要糖的習俗,據說起源於愛爾蘭。古西歐時候的愛爾蘭異教徒們,相信在萬聖節前夜鬼魂會群集於居家附近,並接受設宴款待。因而,在「宴會」結束後,村民們就自己扮成鬼魂精靈,遊走村外,引導鬼魂離開,避邪免災。於此同時,村民們也都注意在屋前院後的擺布些水果及其他食品,喂足鬼魂而不至於讓它們傷害人類和動物或者掠奪其他收成。後來這習俗一直延續下來,就成了孩子們取笑不慷慨之家的玩笑。
至於南瓜燈也至少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是人挖空了南瓜又刻上鬼臉點上燭火用以驅散鬼魂的;另一種說是鬼魂點上的燭火,試圖騙取人們上當而跟著鬼魂走,所以人們就在南瓜表面刻上一個嘲諷的臉面,用以調笑鬼魂:哼!傻瓜才會上你的當。傳說因為首用南瓜的是一位愛爾蘭人Jack,所以人們又將鬼臉南瓜燈叫做Jack-O-Lantern。
四、現在的萬聖節萬聖節流傳到今天已經完全沒有了宗教迷信色彩,它成了一個孩子們的節目,也是年輕人化裝舞會的節目。
社會對節日的活動也一直做著正面的引導:要求大人教育孩子們不做恐嚇性的惡作劇,也要求大人帶孩子一起出門(一般是大人架車停在路邊,小孩去敲門討糖)。大人應該要求孩子只許去門口有節日布置的並點了燈的人家,否則不去打擾。另外討糖過程的始終必須站在大門口等待,不許進屋,討回的糖也要交大人檢查後才許吃。對接待孩子的人家也要求不給自家製作的食品也不給未包裝的食品。
公共場合以及居家周圍的節日布置都是自願的。鬼臉南瓜燈、白網黑蜘蛛等,都是節日的裝點,已全然沒有駭人之鬼魅色彩。有的女學生還端端在這時候會買一對南瓜或者鬼骷髏的耳環來佩帶。如果有哪家的布置做得過分恐怖了,會遭到有關方面的制止,媒體也會令其暴光,讓公眾指責。
萬聖節的服裝,也是萬人萬相,不是單調的大鬼小鬼了。有許多渠道教授人們如何製作萬聖節服裝。比如說製作最簡單的鬼服就用一張白床單頂在頭上,別忘了扣兩個洞留出眼睛就是;若是要扮演魔術師,就穿上黑衣黑褲,再戴上黑禮帽,並在禮帽與頭頂之間藏一隻絨毛小兔備用;還教大人如何把孩子打扮成小天使,白衣白褲,再從背後怎麼綁一個手電筒在頭上;也有教如何把孩子打扮成他們喜歡的卡通形象的。當然服裝、道具業的商人們,就更有文章可做了。
學校在萬聖節是不放假的。有時學校出面組織晚會,有時不甘寂寞的學生們也會自己主辦小型晚會;而朋友、家人間互寄賀卡祝萬聖節快樂則成為每年十月間流行的習俗。如今網際網路的發達使得送萬聖卡更為方便經濟,有的網站還別出心裁地設計了各種具有聲響動畫效果的萬聖卡。
總之,萬聖節已成為西方人一個很普通的季節性節日。有很多人將此看作秋的結束以及冬的到來。萬聖節一過,人們就開始期盼感恩節、聖誕節乃至新年了。
Ⅷ 萬聖節應該怎麼過
1、萬聖節怎麼度過更有意思,我們可以先去看看國外的朋友是怎麼玩的,國外的朋友在萬聖節這天都會有歡聚慶典,也稱之為「Halloween」,他們過節都會帶點他們的傳統元素,化裝舞會、鬼怪的裝扮,誇張的表情,看著都挺嚇人的。之所以這樣怪誕,就像我們過春節時總少不了福字的固定元素一樣。
2、國外的朋友過萬聖節必有傑克燈,也就是我們常見的南瓜燈,傳說愛爾蘭有個酒鬼傑克因為生前干盡壞事所以被撒旦懲罰永遠提著燈籠,所以萬聖節就有了專屬的傑克燈。傳說最初的傑克燈是由胡蘿卜雕刻成的,後來為了方便操作,傑克燈就由南瓜替代了胡蘿卜。現在我們看到的傑克燈都是由南瓜做成的,因此南瓜燈就成了萬聖節的重要標志。
3、外國人過萬聖節的還經常玩一個叫做咬蘋果的游戲,就是不能用手拿,只能用嘴咬的一個游戲,游戲獲勝者可以得到一個獎勵。當然這有一個神話傳說,據說是羅馬人因崇拜水果女神而創造的一個游戲,後來游戲越傳越廣,成了人們的一個萬聖節的傳統游戲。
4、國外過萬聖節最不可缺少的游戲還有一個「不給糖果就搗蛋」。在這天,小朋友們要裝扮成各種小精靈或者小鬼怪去挨家挨戶的討要糖果吃,如果不給糖果就各種搗蛋,這個節日活動來源於中歐習俗,因為習俗活動特別受孩子歡迎,久而久之就流傳了下來。
中國人怎麼過萬聖節
看過了國外的朋友怎麼度過萬聖節,是不是很想了解我們中國是怎樣過萬聖節的呀,對於西方的傳統節日,我們會保留一定的西方元素,然後發展屬於自身的活動內容,也就演變成不一樣風格的中國式萬聖節。
西方的傳統節日傳到我國,就會變成一個熱鬧的節日活動,總是脫離不了聚會和唱歌,人多聚集在一起總是會這樣,所以在萬聖節決不可缺少的活動就是化妝舞會和各種萬聖節party。
Ⅸ 萬聖節由來中英文介紹
萬聖節的由來中文介紹:
萬聖節是諸聖節的俗稱,本是天主教等基督宗教的宗教節日,時間是11月1日。天主教把諸聖節定為彌撒日,每到這一天,除非有不可抗拒的理由。
否則所有信徒都要到教堂參加彌撒,緬懷已逝並升入天國的所有聖人,特別是那些天主教歷史上的著名聖人。
緊隨諸聖節之後的是11月2日的諸靈節,這一天緬懷的則是已逝但還未升入天國的靈魂,信徒們會祈禱他們早日升天。
萬聖節前夕,在每年的10月31日,是西方的傳統節日。許多亞洲地區的人將萬聖節前夕誤稱為萬聖節。
萬聖節前夜源自古代凱爾特民族的新年節慶,此時也是祭祀亡魂的時刻,在避免惡靈干擾的同時,也以食物祭拜祖靈及善靈以祈平安渡過嚴冬。
萬聖節的由來的英文介紹:
Halloween is the common name of all saints' day. It is originally a religious festival of Catholicism and other Christian religions.
The time is November 1. Catholicism regards all saints' day as the mass day. Every day, unless there is an irresistible reason.
all believers will attend the mass in the church to remember all the saints who have passed away and ascended to heaven.
especially those famous saints in the history of Catholicism. Following the festival of the saints is the spirit Festival on November 2, which remembers the souls that have passed away but not yet ascended to heaven.
Believers will pray for their early ascent to heaven. Halloween, on October 31 every year, is a traditional western festival.
Many people in Asia call Halloween by mistake. Halloween comes from the new year's festival of the ancient Celtic people.
It is also a time to sacrifice the dead. While avoiding the interference of evil spirits, it also worships the ancestors and good spirits with food to pray for a safe winter.
(9)英國人怎麼度過萬聖節的擴展閱讀:
萬聖節前夜是一年中最鬧鬼的時候,各種妖魔鬼怪、海盜、外星來客和巫婆們紛紛出動。在基督紀元以前,凱爾特人在夏末舉行儀式感激上蒼和太陽的恩惠。
當時的占卜者點燃並施巫術以驅趕據說在四周遊盪的妖魔鬼怪。後來羅馬人用果仁和蘋果來慶祝的豐收節與凱爾特人的10月31日融合了。
在中世紀,人們穿上動物造型的服飾、戴上可怕的面具是想在萬聖節前夜驅趕黑夜中的鬼怪。盡管後來基督教代替了凱爾特和羅馬的宗教活動,早期的習俗還是保留下來了。
孩子們帶著開玩笑的心理穿戴上各種服飾和面具參加萬聖夜舞會,這些舞會四周的牆上往往懸掛著用紙糊的巫婆、黑貓、鬼怪和屍骨,窗前和門則吊著齜牙咧嘴或是面目可憎的南瓜燈籠。
Ⅹ 英國人主要過什麼節
New Years Day
新年,元旦,1月1日
St.Valentine's Day
聖瓦倫丁節(情人節)2月14日
St. Patrick's Day
聖帕特里克節,每年3月17日—是悼念愛爾蘭的守護神聖帕特里克的節日
All Fools's Day or April Fools's Day
愚人節4月1日
Good Friday
耶穌受難日(復活節前的星期五)
Holy Saturday
聖星期六(是Easter的前一天)
Easter
復活節(春分月圓後第一個星期日,4月)
Easter Monday
復活節後的星期一
Holy Thursday
耶穌升天節(復活節後的40天的星期四)
Pentecost也稱為White Sunday
聖靈降臨日(是Easter後的第7個星期天)
May Day or Labour Day
五一勞動節
the Spring Bank Holiday
春假(英國5月最後一個星期一)
Mother's Day
母親節(5月第二個星期日)
Memorial Day
陣亡將士紀念日(美國,5月26日)
Independence Day
美國獨立紀念日(7月4日)
the Summer Bank Holiday
夏季公假(英國,8月最後一個星期一)
Columbus Day
哥倫布日(10月12日)
Halloween
萬聖節前夕(10月31日)
Hallowmas
萬聖節(11月1日)
Armistice day or Veterans Day
第一,二次世界大戰的停戰紀念日(11月11日)
Thanksgiving Day
感恩節(在美國是11月的第二個星期一)
Christmas Eve
聖誕節前夜(12月24日)
Christmas Day
聖誕節(12月25日)
Boxing Day
節禮日(聖誕節次日,如遇星期日,推遲一天)
其他還有:
國慶日:英國的國慶日期並不固定,而是以國王的正式生日為國慶日
銀行節:5月的第一個星期一及最後一個星期一,8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一(全國性的假日,並不僅限於銀行)
閱兵日:6月份的第二個星期六
節禮日:1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