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英國王室假如自辦企業,有可能成為首相的金主重掌政權嗎
作為一國之君,女王當然「擁有」全國的土地、宮殿和各項財產,但女王的財富有諸多衍生的束縛,由不得她自由處置。這源於喬治三世和政府在1760年簽署的一條協議:君主放棄對王室產業的權利。
通俗說就是不能出售。再看女王的皮草,她在加冕禮上穿的御禮袍是自己的基金會出錢做的,可袍子上的白鼬鼠皮卻是國有財產。這袍子的歸屬權又該怎麼算?她出訪加拿大時,加拿大民眾送了她一件水貂皮長大衣,這件時價5萬英鎊的皮草屬於伊麗莎白個人,還是歸入王室?統統說不清楚。
連房地產,大多數產權都不明晰。比如王室的象徵——溫莎城堡,就不算女王的私人財產,但城堡園丁培育的一品紅每年聖誕節都能賣兩三千英鎊,這筆進項又屬於女王。女王還從祖上繼承了300套房屋,但它們被分配給退休和在職的雇員居住,女王也不能隨意處置。
② 英國現在競選首相什麼的與英國皇室還有關系嗎
英國是君主立憲國家 現任國王是伊麗莎白二世女王
英國王室並不參與首相的競選活動 首相由民眾選舉產生 然後由女王象徵性的接見新當選的候任首相並對首相進行任命
首相每周進宮與女王匯報國家的情況 僅僅是匯報而已 女王只能聆聽和發表建議並不能對政府的任何決定進行干預但是自從布萊爾當選首相後 他常常利用各種借口取消向女王匯報的工作
所以在君主立憲這種虛君政治體制中 王室早已成為國家的一種象徵 而不在參與國家的管理
③ 英國首相內閣是怎樣產生的,有怎樣的權利
國會: 國會的前身,是起源於13世紀的「大會議」,是按1215年的《自由大憲章》建立的。當時正值金雀花王朝統治時期,國王約翰(綽號「無地王約翰」)與法國國王腓力二世及教皇英諾森三世發生沖突,在戰爭中遭到失敗,並因此而損害了英國貴族和市民階級的利益。大貴族們便利用這個機會對國王施加壓力,迫使他作出讓步,批准了貴族們提出的大憲章。根據大憲章的規定,要建立大會議;此後國王徵收軍役稅,事先須經大會議同意;在沒有明確的法律依據的情況下,政府不得隨意對人進行逮捕和判刑;國家不得任意侵犯教會;國家應承認倫敦等幾個大城市有自治權,等等,當時規定,大會議由僧俗兩界的大貴族組成,並從中選出25人,專門監督國王對大憲章的執行情況。這雖然是封建貴族內部的斗爭,是封建統治階級的一次權力再分配,但是它畢竟搞出來一部憲章和一個類似議會的大會議,而且產生了法的地位高於王權的概念。到了13世紀末,國王愛德華一世於1295年召集大會議,目的是增加稅收,充實國庫。這次會議不僅有僧俗大貴族參加,而且第一次吸收了下級貴族騎士和市民階級的代表與會。從此,市民階級的力量便進到了議會中來。到14世紀,僧俗大貴族,下級貴族與市民,由於身份差別與政見常有不同,就分別開會,從而形成了上下兩院,兩院制的英國國會就此基本成型。紅白玫瑰戰爭後,國會下院的力量加強。16世紀初國王亨利八世進行宗教改革,建立國教聖公會,沒收了數量很大的天主教會的財產(主要是土地),加以出賣。買者多為商人和官僚、貴族。這些人買來土地後就實行圈地,成為新貴族。於是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力量更加壯大,在國會下院中逐漸占據了主導地位。這一切都表明,英國早就形成了一種限制王權和注重議會政治的民主傳統,並且從貴族民主向資產階級民主演變。 首相: 下議院選舉,包括工黨、保守黨以及自由民主黨三個主要政黨在內的英國各政黨將會在整個英國各選區逐一爭奪每一個議席,議會選舉結束後,國王(或女王)召見多數黨領袖,邀請他出任首相並著手組閣 現任英國國王伊麗沙白二世
④ 英國王室是怎麼回事有政quan嗎資產從哪來
英國王室只是一個象徵,代表國家統一,表面上的國家元首,沒有實權,只出席一些儀式或者走場子(說難聽點)。是英國「光榮革命」後,貴族與資產階級妥協的產物。實行君主立憲制度,權力掌握在議會和首相手中,就加冕首相之類的儀式性東西出場,對首相有「警告權」,王室本身就很有錢(你想想,貴族啊!)君主立憲制後,雖然沒權力,但是每年議會會撥款給王室用於修城堡和旅遊生活什麼的,它只是一個象徵,代表國家統一的一個象徵!
純手機打字,望採納
⑤ 英國王室成員有可能被選為首相嗎
首先這個王室成員到底有哪一些,現在實在是難以界定。因為在2010年的時候,英國的媒體報道,英國的伊麗莎白女王為了減少王室的開支,計劃將王室的成員,縮減成四人,也就是伊麗莎白女王本身,查爾斯王儲,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
那麼王室成員到底有哪一些呢?據公開的媒體的照片,女王及其丈夫,女王的女兒,女王的兒子以及孫子,以及他們的配偶都應該算是王室成員。
我忽然感到特別的悲辛。希望她的子孫們能夠明白她的苦心。一旦王室不存在了,這些子孫所有的榮譽和輝煌都灰飛煙滅。我忽然明白了伊麗莎白女王為什麼這么的勤勞和勤奮。她內心裡總有著憂患。
⑥ 英國分為四個地區 ,那首相是怎麼選出來的
英國首相選舉方式:
首先是由下議院選舉,大選的基本制度是簡單多數選舉制,即根據一黨所佔有的議員數量。如果一黨擁有絕對多數的議員,則此黨將組成下屆政府,該黨領袖將要成為首相。(英國主要是工黨、保守黨以及自由民主黨三個政黨)
議會選舉結束後,國王(或女王)召見多數黨領袖,邀請他出任首相並著手組閣。人選經國王/女王任命後正式成為首相。
如果沒有任何黨派擁有絕對多數席位,則合計擁有絕對多數席位的兩個或多個政黨將組成聯合政府,基本上其中最大黨黨魁將成為首相;或者單獨一黨成立政府,並通過與其他黨派非正式的聯盟和協議而得以延續。
英國女王不是選出來的,女王王位是世襲制的,女王沒有實權,只是象徵意義的國家元首。英國國家最高領導人是首相,這是由人民選舉的。
(6)英國王室如何申請首相金主政權擴展閱讀:
英國首相全稱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首相,簡稱聯合王國首相或英揆(揆,本意即宰相),英國政府首腦,是代表英國王室和民眾執掌國家行政權力的最高官員。
英國首相(Prime Minister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縮寫PM)一般情況下國會下議院的多數黨黨魁或執政聯盟的首領自動成為首相人選,人選經國王/女王任命後正式成為首相。現任首相為第76任首相特蕾莎·梅(Theresa May)。
英國內閣的首腦。按慣例由英王任命議會多數黨領袖擔任。英國確立君主立憲制後 ,1714 年德意志漢諾威選帝侯喬治一世繼承英國王位。他因不懂英語,不諳英國國務,1717年起停止參加內閣會議。
1714年,英國女王安妮駕崩無嗣,在喬治一世的前面還有五十位血緣關系和安妮女王更接近的貴族,但他們都是天主教徒,不能繼承英國王位。
喬治一世則是血緣和安妮女王最接近的新教徒貴族,所以根據1714年的遺囑繼承英國王位,稱喬治一世,成為漢諾威王室的第一位國王,也是一個母語是德文,而且無法使用流利英文的國王。他敕命輝格黨領袖羅伯特·沃波爾為內閣首領,自己並不出席內閣會議。並從此開創了英國君主不出席先例,會議改由國王令一名親信大臣主持,成為了英國首相制度的開端。
參考資料:網路-英國首相
⑦ 英國王室可以參加首相競選嗎
皇室成員甚至是國王本人是無權競選首相
1.英國國家政體屬於君主立憲制國家。在這些國家國王本人是國家的禮儀性的、象徵性的國家元首(統治者)不必競選首相,這些國家的首相是掌握實權的資產階級資本家參與競選。首相地位相當於與我國總理一級的官員
2.英國的<權利法案>)限制,皇室成員甚至是國王本人參政是受限的
⑧ 英國王室繼承製度
英國議會於1701年通過《王位繼承法》,規定了王位繼承的條件,安排了王位繼承的順序,以排除信奉天主教國王復位的可能性。英國王位的繼承是根據長子繼承權來決定的,即王位應先由現任君主的長子繼承,然後才依次序輪到其他兒子,最後才輪到女兒。但是根據法律,英國王位的繼承不是自動的,1701年通過的《王位繼承法》(Act of Settlement)規定,王位應該傳給漢諾威選帝侯夫人索菲亞(Electress Sophia of Hanover)的有血緣關系的後代,而且繼承者不得是天主教徒,也不得嫁娶一名天主教徒。一些人認為該規定與英國其他法律中禁止宗教歧視的條款有沖突。不過實際上,絕大多數有資格繼承王位的人都是基督教新教徒,而且在公開場合都大多宣稱自己是聖公會成員。
此外該法案還規定,王位的繼承是由議會來決定的,而非君主本人。
繼承順序
這里列出了有資格繼承王位的前15人
目前的君主:伊麗莎白二世女王陛下
1.威爾士親王查爾斯王儲殿下(伊麗莎白二世的長子) 2.威廉王子殿下(查爾斯王儲的長子)
3.亨利王子殿下(又名哈利王子,查爾斯王儲的次子)
4.約克公爵殿下(又名安德魯王子,伊麗莎白二世的第二個兒子)
5.比阿特麗斯公主殿下(約克公爵的長女)
6.歐吉妮公主殿下(約克公爵的次女)
7.威塞克斯伯爵殿下(又名愛德華王子,伊麗莎白二世的第三個兒子)
8.路易斯公主殿下(又名路易斯·溫莎,威塞克斯伯爵的女兒)
9.王家長公主殿下(又名安妮公主,伊麗莎白二世的女兒)
10.彼得·菲利浦斯(安妮公主的長子)
11.扎拉·菲利浦斯(安妮公主的女兒)
12.林萊子爵(喬治六世的孫子、瑪格麗特公主的兒子) 13.查爾斯·阿姆斯特朗-瓊斯(林萊子爵的兒子)
14.瑪格麗特·阿姆斯特朗-瓊斯(林萊子爵的女兒) 15.薩拉·切多(喬治六世的孫女、瑪格麗特公主的女兒)
由於歐洲各國王室通婚的結果,一些歐洲國家的君主和王族也有權繼承英國王位。挪威國王哈拉爾五世是英國王位的第60位順序繼承人,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排在第182位,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二世排在第208位,荷蘭女王貝婭特麗克絲排在第806位。作為希臘-丹麥王族的後代和維多利亞女王的重曾孫,愛丁堡公爵菲利普親王排在第490位。
⑨ 英國皇室為什麼失去了政權,是什麼時候有了首相的
公元前地中海伊比利亞人,比克人,凱爾特人,先後來到不列顛。公元1-5世紀大不列顛島東南部為羅馬帝國統治。羅馬人撤走後,歐洲北部的盎格魯人、薩克遜人、朱特人相繼入侵並定居。7世紀開始形成封建制度,許多小國並成七個王國,爭雄達200年之久,史稱「盎格魯—撒克遜時代」。829年威塞克斯國王愛格伯特統一了英格蘭。8世紀末遭丹麥人侵襲,1016年至1042年為丹麥海盜帝國的一部分。其後經英王短期統治,1066年諾曼底公爵渡海征服英格蘭。1215年約翰王被迫簽署大憲章,王權遭抑制。1338年至1453 年英法進行「百年戰爭」,英國先勝後敗。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樹立海上霸權。1640年英國在全球第一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6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定了君主立憲制。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並,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並。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開始衰敗。英國於1920年設立北愛蘭郡,並於1921年至1922年允許愛爾蘭南部脫離其統治,成立獨立國家。1931年頒布威斯敏斯特法案,被迫承認其自治領在內政、外交上獨立自主,大英帝國殖民體系從此動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經濟實力大為削弱,政治地位下降。隨著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繼獨立,到60年代,英帝國殖民體系瓦解。1973年1月加入歐共體。
英國首相,代表英國王室和民眾執掌國家行政權力的最高官員,英國政府首腦。一般情況下國會下議院的多數黨黨魁或執政聯盟的首領自動成為首相人選,人選經國王/女王確認並任命後才正式成為首相。
1721年,輝格黨(Whig)領袖華波爾爵士(Sir Robert Walpole)被英王喬治一世(George I)任命為內閣首領,是為英國首相一職之始,但職位正式名稱並非首相(Prime Minister)。
1905年,坎貝爾-班納文爵士(Sir Henry Campbell-Bannerman)獲任命為英國首相。在任命他的英王敕令上,首相(Prime Minister)一字首次出現,成為一個正式的英國官銜。
首相可向國王/女王提名政府內閣成員,亦可提出解散下議院的請求。
英國歷任首相名單
羅伯特·沃波爾1721年04月04日-1742年02月11日輝格黨
威爾明頓伯爵1742年02月16日-1743年07月02日輝格黨
亨利·佩爾漢姆1743年08月27日-1754年03月07日輝格黨
紐卡斯爾公爵1754年03月16日-1756年11月16日輝格黨
德文郡公爵1756年11月16日-1757年06月25日輝格黨
紐卡斯爾公爵1757年07月02日-1762年05月26日輝格黨
比特伯爵1762年05月26日-1763年04月16日托利黨
喬治·格蘭維爾1763年04月16日-1765年07月13日輝格黨
白金漢侯爵1765年07月13日-1766年07月30日輝格黨
查塔姆伯爵(老皮特)1766年07月30日-1768年10月14日輝格黨
格拉夫頓公爵1768年10月14日-1770年01月28日輝格黨
諾斯勛爵1770年01月28日-1782年03月22日托利黨
白金漢侯爵1782年03月27日-1782年07月01日輝格黨
謝爾本伯爵1782年07月04日-1783年04月02日輝格黨
波特蘭公爵1783年04月02日-1783年12月19日托利黨/福克斯-諾斯聯合內閣
小皮特1783年12月19日-1801年03月14日托利黨
亨利·埃丁頓1801年03月17日-1804年05月10日托利黨
小皮特1804年05月10日-1806年01月23日托利黨
格倫維爾勛爵1806年02月11日-1807年03月31日Whig/Ministry of All the Talents(聯合內閣)
波特蘭公爵1807年03月31日-1809年10月04日托利黨
斯潘塞·帕西瓦爾1809年10月04日-1812年05月11日托利黨
利物浦伯爵1812年06月09日-1827年04月10日托利黨
喬治·坎寧1827年04月10日-1827年08月08日托利黨
戈德里奇子爵1827年08月31日-1828年01月22日托利黨
威靈頓公爵1828年01月22日-1830年11月22日托利黨
格雷伯爵1830年11月22日-1834年07月16日輝格黨
墨爾本子爵1834年07月16日-1834年11月17日輝格黨
威靈頓公爵1834年11月17日-1834年12月09日保守黨
羅伯特·皮爾爵士1834年12月10日-1835年04月18日保守黨
墨爾本子爵1835年04月18日-1841年08月30日輝格黨
羅伯特·皮爾爵士1841年08月30日-1846年06月30日保守黨
約翰·羅素勛爵1846年06月30日-1852年02月23日輝格黨
德比伯爵1852年02月23日-1852年12月19日保守黨
阿伯丁伯爵1852年12月19日-1855年02月06日Peelite/聯合內閣
帕爾姆斯頓子爵1855年02月-06日1858年02月20日輝格黨
德比伯爵1858年02月20日-1859年06月12日保守黨
帕爾姆斯頓子爵1859年06月12日-1865年10月18日自由黨
羅素伯爵1865年10月29日-1866年06月28日自由黨
德比伯爵1866年06月28日-1868年02月27日保守黨
本傑明·迪斯雷利1868年02月27日-1868年12月03日保守黨
威廉·格萊斯頓1868年12月03日-1874年02月20日自由黨
本傑明·迪斯雷利1874年02月20日-1880年04月23日保守黨
威廉·格萊斯頓1880年04月23日-1885年06月23日自由黨
索爾茲伯里侯爵1885年06月23日-1886年02月01日保守黨
威廉·格萊斯頓1886年02月01日-1886年07月25日自由黨
索爾茲伯里侯爵1886年08月03日-1892年08月15日保守黨
威廉·格萊斯頓1892年08月15日-1894年03月05日自由黨
羅斯貝利伯爵1894年03月05日-1895年06月25日自由黨
索爾茲伯里侯爵1895年06月25日-1802年07月12日保守黨
亞瑟·貝爾福1902年07月12日-190年12月05日保守黨
亨利·坎貝爾-班內南爵士1905年12月05日-1908年04月07日自由黨
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1908年04月07日-1916年12月07日自由黨
大衛·勞合喬治1916年12月07日-1922年10月23日National Liberal/聯合內閣
安德魯·伯納爾·勞1922年10月23日-1923年05月22日保守黨
斯坦利·鮑德溫1923年05月22日-1924年01月22日保守黨
拉姆賽·麥克唐納1924年01月22日-1924年11月04日工黨
斯坦利·鮑德溫1924年11月04日-1929年06月05日保守黨
拉姆賽·麥克唐納1929年06月05日-1931年08月24日工黨
拉姆賽·麥克唐納1931年08月24日-1935年06月07日National Labour/國民內閣
斯坦利·鮑德溫1935年06月07日-1937年05月28日保守黨/國民內閣
尼維爾·張伯倫1937年05月28日-1940年05月10日保守黨/國民內閣
溫斯頓·丘吉爾1940年05月10日-1945年05月23日保守黨/聯合內閣
溫斯頓·丘吉爾1945年05月23日-1945年07月26日保守黨/過渡政府
克萊門特·艾德禮1945年07月26日-1951年10月26日工黨
溫斯頓·丘吉爾爵士1951年10月26日-1955年04月06日保守黨
安東尼·艾登爵士1955年04月06日-1957年01月10日保守黨
哈羅德·麥克米倫1957年01月10日-1963年10月19日保守黨
道格拉斯-霍姆爵士1963年10月19日1964年10月16日保守黨
哈羅德·威爾遜1964年10月16日1970年06月19日工黨
愛德華·希思1970年06月19日1974年03月04日保守黨
哈羅德·威爾遜1974年03月04日1976年04月05日工黨
詹姆斯·卡拉漢1976年04月05日1979年05月04日工黨
瑪格利特·撒切爾1979年05月04日1990年11月28日保守黨
約翰·梅傑1990年11月28日1997年05月02日保守黨
托尼·布萊爾1997年05月02日在任工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