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請問英國十大賺錢的行業是什麼
12月30日 01:22 這里有個200年的中國十大暴利行業 ,可供你參考
2004年中國十大暴利行業
魏雅華
一、房地產業
暴利率**** 暴利絕對值***** 壟斷程度*** 公眾評價惡譽度*****(*星級)
從2002年第一版《中國十大暴利行業》,到2004年第三版《中國十大暴利行業》,中國的房地產業已一連三年蟬聯《中國十大暴利行業》之首。
時至今日,沒有哪一個行業的絕對利潤值,能挑戰中國的房地產業的暴利,沒有哪一個行業的利潤,能動搖甚或問鼎中國的房地產業的榜首地位。
發表於2004年10月的,2004年胡潤版的《中國百富榜》上,涉及房地產的富豪們竟占據了近半數,准確的數字為45人。而在全世界進入《全球百富榜》上的房地產富豪,不過5名。這與美國、英國及歐盟國際經濟研究機構作出的分析判斷,"中國的房地產業的暴利為全球之冠"完全吻合。
2002年進入《中國百富榜》房地產大亨為25人,2003年為35人。2004年為45人。這個數字不斷在攀升,這表明中國的財富正在加快速度,向中國的房地產業大亨們的私家錢櫃里集中。
2004年,近乎瘋狂的房價繼續快速攀升,漲幅高達13.4%,上海上漲21%,寧波上漲19.9%,天津上漲16.7%,南京上漲16.2%,重慶上漲15%,均創出8年以來的最大漲幅。
而恰恰是近乎瘋狂的房價,結束了中國歷時八年的通貨緊縮,導致了從2003年10月開始的通貨膨脹,並造成了中國越來越大的金融風險。到2004年9月,通貨膨脹的勢頭不僅未能受到遏制,反而越過了5%的警戒水位,達到了5.2%,迫使央行在10月28日宣布加息。
但是,如果細分中國的房地產業,似乎地產業的暴利遠遠高於房產業的暴利。如果說房產業的暴利率在15%到30%,那麼地產業的暴利則在150%到300%。
說到征地,你只要聽到這個「征」字,你就會明白,「征」者,戰也。此種交易絕非雙方自願的一種交易行為,乃是一種城下之盟,或稱刺刀下的交易。你再聽聽「征地補償」,什麼叫「補償」?你就會明白,此種交易絕非一種公平交易的市場行為。
二、高速公路業
暴利率***** 暴利絕對值***** 壟斷程度**** 公眾評價惡譽度 ****
2004年對於中國的高速公路業來說,是暴利如雨的年頭。2004年中國出現了煤、電、油、運前所未有的緊張狀況,隨著煤、電、油的四面著火,全國運力八方告急,公路運輸價格不斷攀升,於是,中國的高速公路業的暴利,再次浮出水面。
據新華社2004年6月30日報道,江蘇省委組織部長徐國健因賣官被「雙規」,經中共中央批准,免去徐國健的江蘇省委常委、委員職務。
據查,徐國健賣官單筆最大收入,是由原江蘇省交通廳廳長章俊元提供的,數額為200萬元。也就是說,一個交通廳廳長的位子值200萬元。
這里有兩個問題存疑: 一是一個省交通廳廳長的位子,能值200萬元,那麼, 一任交通廳廳長在任得賺多少錢,才能不虧本?至少要賺個5、6百萬吧,要不,豈非賠本賺吆喝,白辛苦一場?二是還沒當上交通廳廳長,這200萬又從何而來?一個國家公務員就是干到死,一輩子能掙到200萬嗎?可見,還沒當上交通廳廳長,章俊元就己經是個大貪官了。
看來,省交通廳廳長的位子的確很值錢,兩百多萬呢。買別墅買豪車,都夠了。這是中國建國以來,可以查到的、有根有據的、買官賣官出手最闊綽的,一筆成交了的交易。
如果統計一下中國在廳長的職務上倒下的貪官,榜首地位非交通廳廳長莫屬。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省交通廳廳長倒下了一多半。出現這樣的情況,只能歸咎於制度之弊。
關於高速公路業的暴利,讓我們再看一起也是發生在江蘇省的行賄受賄大案。
南京市檢察院反貪局偵查一處處長方賢國、偵查員李文宏說: 「高速公路建設是典型的資金密集行業,例如滬寧高速公路,每公里造價高達2,400萬元以上,平均每米至少要2.4萬元。」真是寸土寸金呀。
中國的高速公路在以驚人的速度高速發展,總里程已位居世界第二。
2004年,坐地收銀的中國高速公路進入了收獲期。據中央電視台披露,一些高速公路的收費員月薪高達八九千元,超過了國家公務員最高一級的工資。請問,一個從事如此簡單勞動的高速公路的收費員,憑什麼拿這么高的工資?是物有所值嗎?
這個行業在所有的層面上,都具備了暴利行業的特徵。
三、殯葬業
暴利率***** 暴利絕對值**** 壟斷程度**** 公眾評價惡譽度*****
在《2003年中國十大暴利行業》中,殯葬業暴利第一次露面,且排位第三。這一點,曾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很大震動。
盡管在2004年中,殯葬業暴利遭遇了包括政協委員和人大代表們在內的,社會各界的猛烈批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輿論風暴,盡管主管殯葬業的民政部門,也被迫作了點表面文章,但我們所看到的是,殯葬業暴利依然如故。而且,從2004年揭露出來的情況看,殯葬業暴利更加觸目驚心。
我們為什麼如此重視殯葬業暴利?首先是因為它涉及千家萬戶,涉及到公共利益。
讓我們來看看殯葬行業的市場有多大: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字,我國死亡人口每年大約有820萬人。按照低標准喪葬費用計算,假如平均每人2,000元喪葬費,那麼,可以估算出殯葬行業每年的市場是164億元。如果再算上骨灰存放、購買墓地等費用,殯葬行業的銷售總額將超過2,000億元。
如此之大的一個市場,我們能漠然視之嗎?
關於殯葬業暴利,讓我們看看2004年10月12日的,來自新華社的這條新聞:
江西南昌市審計部門不久前在對南昌市殯葬管理處審計時發現,去年全年殯葬處除工資外發放職工獎金、福利477萬元,人均約5.6萬元; 全年招待費開支61.89萬元,月均5.15萬元,佔全部公務費支出的33%; 違規列支市民政局和稅務、物價等單位人員的加班費、補貼、餐費及差旅費等11萬元。
去年,有80多名職工的南昌市殯葬管理處,收入超過2,000萬元。審計還表明,去年南昌市殯葬管理處超標准多收費52萬多元。
這里有幾個數字讓人震驚: 江西省城鎮職工去年的人均收入才6,900元。可去年全年殯葬處除工資外發放職工獎金、福利477萬元,人均約5.6萬元。殯葬職工的工資外收入,便為該省城鎮職工人均收入的8倍。中國哪個行業能望其項背? 這不是行業暴利,又能作何解釋?
那麼,南昌市殯葬處的情況,僅僅是一個個案嗎?
據《華西都市報》報道,震動自貢的「韓峰案」近期告破。
國慶前夕,四川省自貢市沿灘區檢察院將自貢市殯儀館館長韓峰特大受賄、挪用公款案移送審查起訴。檢察機關查明,韓峰利用職權,非法收受他人財物77萬余元; 挪用公款103萬元; 還有巨額財產不能說明合法來源。
當辦案人員打開韓峰租用的銀行保險箱時,這個靠死人發財的殯儀館長,在市內購買了9處門面,兩套住房,還有現金存款50多萬元,債券票據10多萬元,總「資產」居然達230萬元之巨。
讓我們再來看看這起發生在四川省廣漢市民政局的案件:
審計部門在對廣漢市原民政局長徐維清進行離任審計時,發現徐主管的廣漢市殯儀館財務混亂,兩年就用去94萬多元招待費。
反貪部門調查認定,出納王莉私人財產總額為511萬多元,有近374萬元不能說明合法來源。同時,廣漢市原民政局長徐維清,殯儀館館長廖興洪、原副館長兼會計劉開全等3人也有重大經濟問題。4人勾結並瓜分骨灰盒款118.87萬元,貪污挪用的「死人錢」總共為588.49萬元。
那麼,如此觸目驚心的殯葬暴利又從何而來的呢?
讓我們來解剖一下天津市殯葬事業管理處的《殯儀服務項目收費標准》。
按最低收費標准和最高收費標准分別進行計算,如果選用最低標准,喪葬費用只需1,200—1,500元左右。
主要收費項目有: 骨灰盒400元、殯儀車105元、火化費100元、骨灰存放費90元、裝卸屍體費30元、租用禮廳費240元等。
如果按照高標准,喪葬費用可達到20,000~30,000元左右,比如,高檔骨灰盒的價格萬元以上,殯儀車1,600元/次,租用高級禮廳告別、悼念每45分鍾1,560元、選用全自動火化爐680元。
以上所列費用都必須由民政部門下屬的殯葬管理機構收取,那麼這些費用的利潤有多少呢?
以火化費用為例,按每次火化費用680元、每年使用1,500次計算,一年就能收入100多萬元。一台日本進口的最先進的火化設備,價格在80萬元左右,包括佔地、安裝等費用,引進安裝一台高級火化爐大概需要100萬元。資金回收率是非常之高的。
骨灰盒的利潤是最驚人的,小小一個骨灰盒,價格最低的400元左右,最高的10,000~20,000元不等,樣式繁多。而實際上,一個低檔的骨灰盒成本也就是幾十元,骨灰盒的利潤能夠達到1000%~2000%。可以說,骨灰盒是絕對的暴利商品。
那麼,讓一位亡故親人「入土為安」要花多少錢,可以隨便問一位市民,哪一個能少於一萬多元?稍體面一點,便10多萬元了。
購買墓地或靈塔的費用就更昂貴了,交通不便,距離較遠的公墓,最便宜的一塊墓地也要5、6千元; 面積不過1~1.5平方米。一個平方米的商品房也才2,700多元。(2004年全國平均價)。
這些花銷都給殯葬業帶來了巨大利潤,如壽衣成本不過5、6十元,骨灰盒中用料最好的玉雕製品成本不過2,000元,卻能夠賣到3萬元。
現在看來,中國需要一部《殯葬法》來管管作為「特殊行業」的殯葬業,殯葬業的所有價格都必須進行價格聽證,因為它涉及公共利益。
殯葬暴利為何如此痼疾難愈?
因為至今中國的殯葬業還是壟斷經營。可民政部門說,在政策上,我們己經允許民營企業進入了呀。盡管從理論上說,中國的殯葬業已作出了打破壟斷的姿態,可實際上,由於進入殯葬業的行政審批的大權,仍緊緊地握在民政部門的手中,所以中國殯葬業的壟斷經營依然故我。
還有,居然新進入的民營的殯儀館與國營的殯儀館結成價格同盟,為殯葬暴利推波助瀾,看來不立法還真的沒治。
四、駕校業
暴利率***** 暴利絕對值*** 壟斷程度*** 公眾評價惡譽度***
駕校業是首次入選《2004年中國十大暴利行業》的新興的暴利行業。我們之所以將駕校業納入暴利行業,是因為它的收入中不僅含有暴利,而且在它的收入中,還包含著太多的、明顯的非市場因素和司法權力尋租。
世界經濟的發展進程表明,當一個國家的人均收人超過500美元時,這個國家的一隻腳便己跨進了汽車時代。而中國在2003年中國的人均收入便己超過了1,000美元。在中國經濟發達的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地區,人均收入己達到了3,000~6,000美元。
所以,以2001年中國加入WTO為契機,中國的小汽車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進入了數以千萬計的中國人的家庭購物單。
當中國的小汽車每年以兩百多萬部的加速度,進入中國人的家庭的時候,中國每年至少有4、5百萬人,(甚至更多),有學習駕駛小汽車技術的市場需求。
而我們粗略地計算一下,便會發現,這個市場需求的規模超過150億元,因此而產生的暴利在50億到100億元。這是一個很驚人的數字。
關於這件事,讓我們先來看看中國私家車發展最快的北京市。
2002年北京市就出現了學車人數激增的跡象,當年北京市新增駕駛員數量就已經高達26萬人。2003年北京市新增駕駛員的數量是28.8萬名,而報名學車的人數在36萬人左右,這意味著僅去年一年,北京的駕校業供需之差,便高達7萬多人!
北京的駕校業如火如荼。
那麼,駕校從培養一個駕駛員能獲得多少利潤?一位駕校業的業內人士估算: 僅以學桑塔納的北京市最低收費2,700元為例,(北京在全國的收費是較低的,深圳竟有高達7,000多元的)刨去教練員的工資、油錢和車輛磨損折舊,1,000元的毛利應該是沒問題的。需要說明的是,在這2,700元當中,有900元是要上繳給主管駕校業的交警部門的。
於是,便出現了這樣一種情況: 如果你的父親、兄長、老公、妻子,或其它親朋好友是司機,你跟他們早己學會了一手好車技,並對交通規則有很深的理解,給駕校當教練都綽綽有餘,可你還得進駕校上學,因為你只有到駕校上學,才能拿到駕照。或你不上學也成,你只要交了這2,700元,你才能拿到駕照。
獲得駕車的技能,駕校並不是惟一的途徑,但拿到駕照,駕校卻是惟一的途徑,這又是為什麼?
在美國,你向交管部門申請駕照,你只要繳納5美元,(不要折換成人民幣,那是一種誤導),你就可以參加考試,若考試合格,第二天就能拿到駕照。
讀到此處,你會不會發出這樣的疑問: 誰為駕校業製造了這場黃金雨?
2004年10月26日,吉林市公安局原交警支隊車務處長古占欣等人受賄案,開庭審理。公訴機關指控古占欣,在兩年的時間內,給13所學校違規辦理駕駛證近6000個,收取賄賂210萬元。
五、電力業
暴利率**** 暴利絕對值**** 壟斷程度***** 公眾評價惡譽度***
電荒是2004年中國的一場災難,它不是天災,而是人禍。
由國家壟斷的國家電力公司,成了2004年中國電荒最大的受惠者。有人懷疑,2004年中國電荒是電力行業所刻意製造的電荒。
一方面,電力行業借電荒向煤炭行業施壓,強迫煤炭行業以大大低於市場價的價格,以比石頭還便宜的價格,以「電煤價」將煤炭賣給它,一方面,電力行業又借電荒向國家施威,強迫國家提升電價,以製造行業暴利。
提高電價是殺貧濟富,節電是讓我們再過窮日子。
只要電力行業的行業壟斷依然故我,只要國家對電力行業的行業壟斷像現在這樣倍加呵護,中國的電荒只會愈演愈烈。
中國的電荒並非自2004年始。
2003年的夏天,似乎一直在為電能過剩、電賣不出去而犯愁的中國,爆發了前所未有的大面積電荒,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中,有19個省市自治區拉閘限電。
2004年的春天,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中,拉閘限電的從19個增加到了24個。
2003年的夏天,電力供應的缺口是1,000萬千瓦/小時,原先電力部門預測,2004年中國的電力供應的缺口是2,000萬千瓦/小時,這還是留有餘地的、很富裕的估計。
可才到2004年的春天,電力供應的缺口便己超過了3,000萬千瓦/小時。人們不能不問: 這到底是怎麼了? 2003年的夏天,有的省會城市每5天要停兩天電,人們便已受不了了,可2004年的夏天,竟然有省會城市每7天要停4天電,沒電的時候比有電的時候還多。
停電的日子什麼時候才是個頭兒?在沒有電的日子中苦苦煎熬的人們問。國家電力公司回答說,到2007年再看吧。
在中國,電力行業是最賺錢、最富裕的行業。
據國家經貿委2003年1月24日公布的數字,2002年,我國510戶重點企業總計實現利潤超過2,800億元。
中國最賺錢的行業排名依次為: 電信719億元,石油644億元,電力228億元,汽車204億元,冶金200億元,石化175億元,煙草119億元,輕工113億元。
我們再來看看電力行業的平均年工資:
來自國家統計局的統計年鑒顯示: 2003年,全國職工的平均年工資為14,040元。其中,非壟斷行業的農林牧漁業職工工資為6,969元,電力、煤氣、水等壟斷行業是18,752元。
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壟斷行業與非壟斷行業職工收入的差別,並沒有隨著中國打破行業壟斷的進程而縮小,反而還在迅速擴大。
據中國統計年鑒披露,1978年壟斷行業(以金融保險業和電力、煤氣、水的生產供應業為例)與非壟斷行業(以農林牧漁業和批發零售餐飲業為例),職工平均工資的倍數關系是1.43倍,1994年上升到2.02倍,而到2000年上升到2.13倍。
工資實際差額的絕對值,由1978年的219元,1994年上升到3255.5元,到2000年高達6967元,23年間,差額增長了32倍。
如果考慮到工資外收入,上述差距還會更大。
據了解,廣州市電力集團公司一名普通職工的月工資不到6,000元,盡管此工資在各行業工資上已經是鶴立雞群,但加上獎金、住房公積金及各種補貼後,其年薪可達到15萬元,相當於全國職工年均工資的10倍。
2004年,國家審計局在審計中發現,國家電力公司4年前在武漢召開的一個內部人事幹部會議,短短3天時間,125名國電公司系統內負責人,竟然總共揮霍了304萬元,人均耗費2.4萬元。
國家電力公司是錢多的只愁沒法花的主兒。可就是這樣,電力公司還鬧著要漲價。不是殺貧濟富,又是什麼?
看上去,2004年中國所爆發的災難性的電荒,似乎是個很復雜的矛盾,其實這個矛盾並不復雜。
只要我們毫不手軟地打破電力行業的行業壟斷,將電力供應最大程度地交給市場去自然調節,缺電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不要忘記,中國是個在十年前就進入了過剩經濟時代的國家,中國不但有著讓世界上經濟最強大的國家都望而生畏的生產能力,而且,中國也不缺少資金,中國的資本己大規模地開始向國外輸出,在這樣的形勢下,解決中國的缺電,並非是件難事。
可只要電力行業的行業壟斷依然故我,只要國家對電力行業的行業壟斷,仍像現在這樣倍加呵護,偏愛有加,對民營資本與外資繼續用行政審批手段實行行業禁入,中國的電荒只會愈演愈烈。電荒的災難便永遠沒個頭。
六、有線電視業
暴利率**** 暴利絕對值**** 壟斷程度***** 公眾評價惡譽度****
從2003年7月1日起,北京市有線電視收視維護費從12元調整到18元。收視費大漲50%,此新聞發布後,輿論嘩然,有線電視作為壟斷行業及暴利行業,成為舉國關注的焦點。
「歌華有線」因資費大漲發布公告稱: 此次調價將為「歌華有線」每年帶來1.4億元的新增收益。「歌華有線」還預言說,「用戶月均消費額」 也將會大大提高。
可當「歌華有線」得意洋洋地在說這番話的時候,想到過有線用戶的感受嗎? 是誰在為「歌華有線」的暴利買單?
就是那句話: 都是壟斷惹的禍。
按說,「歌華有線」是一家上市公司,一家股份制公司,那就不應該再是官商了,可他還是紅頂商人,不過是穿了便衣而已。
因為他還在吃獨食,一個偌大的北京,就此一家,別無分店。真是讓人嘖嘖稱奇,全世界很難找到有著1350萬人口的,如此之大的城市,竟只有一家有線電視網運行商的。他是壟斷行業的壟斷企業。
這也就難怪裝電話的初裝費早就取消了,可有線電視的初裝費還照收不誤。有線電視可比電話「牛」多了。
「歌華有線」 有線電視收看維護費漲了價,全國的有線電視網都看得眼紅,緊隨其後,都要漲了,我們開始還以為那隻不過是北京的事,「歌華有線」的事。原來一年收144元,現在一年收216元。不但一年收一次,還沒看電視先收錢。收電費水費暖氣費都沒這么「牛」。
僅靠價格聽證,公眾仍然不能從有線電視運營商那裡獲得物美價廉的服務。盡管有線電視的收視費在不斷上漲,但有線電視的服務並不能讓公眾滿意。
有些地方的有線電視訊號經常斷線,弄得人火冒三丈。還得准備個101天線,好收看無線電視,讓人產生的聯想是,用著電燈還得准備個煤油燈。收視的清晰度也不是個個頻道都能讓人滿意,連中央電視台的重要頻道,也會發生無論如何就是搜索不到的情況。
七、醫療業
暴利率**** 暴利絕對值**** 壟斷程度***** 公眾評價惡譽度*****
2004年,中國醫療業的暴利、葯價虛高的問題,再次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而醫療業也已連續兩年入選《中國十大暴利行業》。今年再次入選。
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價格上漲的巔峰是葯品。二十年來,工資上揚了10~20倍,而醫葯費用上漲的幅度在100倍到200倍!它的漲幅不但大大高於工資上揚的水平,而且大大高於同一時期國民經濟增長的水平。
八、教育業
暴利率**** 暴利絕對值**** 壟斷程度**** 公眾評價惡譽度*****
最近,教育亂收費的問題再一次成為中國的焦點話題,起因是在10月26日舉行的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部長周濟批駁了日前流行的「教育亂收費(十年)2000億元」的說法。他認為,這個數字只是一個推斷,建議不要把個別學校的問題通過乘法變成整個教育界的問題。
九、教材出版業
暴利率**** 暴利絕對值**** 壟斷程度**** 公眾評價惡譽度****
如果我們砍掉「教材出版」這一塊,那對於我們的出版業真是一場滅頂之災。「教材出版」竟然佔到了中國圖書出版的80%。(在發達國家,「教材出版」約占圖書出版20%)中國出版業幾乎可稱作「教材出版」業了。
十、網路游戲業
暴利率***** 暴利絕對值*** 壟斷程度** 公眾評價惡譽度**
在2003年10月發布的福布斯《中國內地富豪榜》上,名不見經傳的陳天橋突然出現在第6的位置上,成為中國財富增長最快的財富新星。
2. 英國成為世界強國的原因
掠奪和工業革命相互促進 技術提高,更容易打敗別人促進 打敗別國後的掠奪資金,又可以技術提高 資本主義的原始階段充滿血腥的 揭密:清朝落後西方的真正原因 清朝人口4億,在小農經濟條件下,是很難再次飛躍突破的,而清朝沒有象西方那樣掠奪,可想後果如何。就是後來的洋務運動,也是在本土上老老實實的一步一步來的,盡管有很大成績,詳見我的慈禧mm 萬歲萬歲萬萬歲,但速度依然趕不上西方的。洋務運動是經濟改革,後來,中國有兩次實行君主立憲的機會,但因為洋人的直接或者間接的破壞而失敗,這里說的間接原因是指洋人支持中國的「革命」活動。清朝落後西方的原因很多,過去我說了儒家文化問題,這次說說西方強盛的內幕。 在哥倫布發現美洲500年的紀念日,波士頓的一家博物館用實物圖表和數據顯示,從15世紀以來,有3000多萬印第安人被入侵者殺害.一位印第安人領袖譴責說:「這是滅絕種族和悲痛的500年哥倫布紀念日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悼念日,是一個十分黑暗的日子。」 19世紀的美國教科書這樣寫到:「哥倫布是個莊重的人,謙恭有禮,言行謹慎,他的道德無可指責,是一個堪稱楷模的教徒。」在美國,哥倫布被給予全美洲「移民之父」的尊稱,以哥倫布命名的州、城市、鄉鎮、郡縣、大專院校、歷史景點多達70多處。 對於以上這兩種對哥倫布的不同評價,為什麼會存在如此截然相反的觀點呢? 這就是歷史觀的問題。歷史是隨意打扮的小姑娘,在國外如此,中國也這樣,世界都如此。分辨歷史真偽是不容易的事。對哥倫布的評論,美國的印第安人和教科書都不能算錯,但都不全面。美國教科書要培養孩子的愛國主義,如果孩子知道美國的黑暗歷史,會愛美國么?印第安人的悲慘經歷,被歐洲人用傳染病屠殺,這個歷史不能忘。是的,歐洲人使美國成為最強的國家,但哪不是印第安人的國家。不只是印第安人遭受屠殺,還有黑人。美國和歐洲的發家是多麼殘酷和血腥,而我們的教科書卻少有揭示真相的,只是責怪清朝如何落後。一嘆。 同樣的,日本的發家也是血腥的,而我們的主流媒體少有揭露,以為日本勤奮或者其他什麼。 過去和現在的西方人都一樣,為了自己的利益,過去實質的把黑人當奴隸,現在用「貿易」和「文化」來奴役其他國家的人。所謂的人文主義或者民族自由是對自己的統治階級內部說的。 人文主義 :文藝復興時期新興資產階級的世界觀和價值取向。它既是這一時期資產階級反對封建斗爭的思想武器,也是這一時期資產階級新文化運動的指導思想,其主要內容有:用人性反對神性;用個性解放反對禁慾主義;用理性反對蒙昧主義;主張中央集權,反對封建割據。 個人主義: 一般來講,個人主義是用於描述在理論或實踐上強調個體,而不是群體,甚至亦可能不利於群體的概念。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直接相對;也與全體主義(或極權主義)相對,並與獨我論相關。 個人主義強調個人個性,自由,權利和平等,政治上反對國家對個人事務的干預,經濟上強調私有財產權和自由市場經濟。 奴隸貿易:十六至十九世紀歐洲殖民主義者將非洲黑人掠往美洲作為奴隸的骯臟買賣交易。美洲大陸「發現」以後,大批印第安人被歐洲殖民強盜虐殺,為了彌補美洲勞動力不足,歐洲殖民主義者從非洲掠販黑人充當奴隸。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法美等國先後參與奴隸貿易。十六至十九世紀七十年代,被販賣到美洲的黑人共約一千五百萬,加獵奴和販賣途中死去的人數,非洲損失的人口約在六千萬到一億。奴隸貿易給歐洲和美洲殖民國家帶來了巨額財富,成為歐美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卻將億萬非洲黑人拋向死亡的深淵或置於奴隸制枷鎖之下。 1492年10月1日,一位帶著西班牙國旗的義大利人在被海水打濕的甲板上,看到了綿延不絕的被森林覆蓋的土地浮現在茫茫的海水之上。這個名叫哥倫布,一方面他是功勛卓越的美洲大陸的發現者,另一方面他又是臭名昭著的殖民掠奪者。然而他並不知道自己發現的是一片新大陸,他簡單地認為這只是通往東印度的捷徑。哥倫布第一次登上美洲大陸時,土著的印地安人歡迎了他們,他們在沙灘上進行了最初的交易,歐洲人用廉價的玻璃製品換取印地安人昂貴的寶石。這時候的哥倫布和他的追隨者顯然滿足於類似的欺詐行為,他們和印地安人相處的不錯。當哥倫布第二次來到時,他的身份不再是一個發現者,而是一個征服者。按照他和西班牙王室的協議,他成為了西印度群島的總督,以及他所發現海域的海軍上將。哥倫布開始了血腥統治,他的繼任者更殘暴,最終, 100多萬印地安人分別被打死、累死、餓死、凍死和病死,印地安人在西印度群島悲慘地接受了滅絕的命運。 消息傳到歐洲,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法國人和英國人、荷蘭人和其他歐洲人紛紛漂洋過海,像蚊子似的一團團地擁向了神秘的美洲大陸,開始了無情的征服狂潮。聶魯達在詩中把他們稱作一群戴著假牙和假發的人,這群殖民掠奪者在此後的300年裡,使4000萬人口的印地安人下降到了900萬人口,將田園詩般的印地安世界變成了恐怖的人間地獄。與此同時,西班牙從美洲運回了250萬公斤的黃金和100萬公斤的白銀,英國和法國以及其他歐洲國家,也同樣掠走了大量的金銀財寶。 總之,中國和西方的差別擴大是多方面的因素。儒家文化導致輕視科學, 此外,還有科舉制度,有才能的即使當不了官,也做文人,很少研究和生產有關的學問。馬克思說,生產力進步很小,封建制的生產關系也自然沒有必要改變。而歐洲是貴族獨掌大權,那些有才能的人沒什麼事干,就搞蒸汽機玩,不自覺的推動社會的進步。 清軍曾經吃過武器落後的大虧,努爾哈赤就是被袁崇煥用火炮炸傷而死,清軍作戰也需要火炮呀?那麼為什麼在乾隆的時候,外國人把大炮送上門來不研究呢?這個很簡單,實際上是沒條件, 大炮或者沖鋒槍之類的,要一定冶金,物理和化學等知識才能研究出來的,而清朝和明朝的自然科學幾乎是空白,原始的火器還可以,但象西方後來高級的火器就不行了。康熙時代和俄國人打仗,清朝也用火器,但哪個時候俄國的火器也不怎麼樣,後來就不行嘍。不過,慈禧新政後就不一樣了,哪個時候清朝為美國製造了兩艘萬□貨輪呢。詳細的見樓下帖子。 有人常說中國落後是閉關鎖國,實際上,清朝與西方的交流與以前相比反而是增加了,清朝的欽天司一般由外國人擔任,紅樓夢中提到了法蘭西。如果真是閉關鎖國和外國交流貿易很少的話,林則徐又怎麼會說, 鴉片貿易會使朝廷幾無充餉之銀?其實,中國的落後, 在一定程度上是文化傳統和政治制度的滯後,只不過是在清朝時候積累爆發而已。 中國的政治制度,從秦朝確立,漢朝鞏固,朝代的完善,到清朝的時候發揮到了極至, 也就是所謂的最「專制」。封建的政治制度鑄就了中華文明,而當時的歐洲正處在黑暗中,連羅馬帝國時代都不如,但是, 因為中國的這種制度太優秀了,以至於在幾千年之間只需稍加改進而已,沒有必要進行大變革。而歐洲窮則思變,英國經過反復動亂,才確立了立憲制。法國的大革命更亂,今天吉倫特,明天雅各賓,弄的民不聊生,最後拿破倫時期才安定下來。歐洲經過動亂而煥發出新的生機,中國卻還坐在封建社會這輛舊馬車上吱吱呀呀的前進,這多半辦要感謝儒家。後來,清朝也實行洋務運動的經濟改革,以及慈禧新政的政治和經濟改革,但都被洋人破壞了,洋人不希望中國強大的。可恨的是,一些中國的野心家也來幫助洋人破壞,,,,除了上面這些,西方因為掠奪而成為爆發戶,這也是一個重要原因。美國後來獨大,更是靠發戰爭財。至於老實發展自己的, 如韓國,一場「金融風暴」錢就被搶走了。這世界還是黑社會好發財啊。
3. 英國崛起的過程
光榮革命後的英國開始挑戰歐洲頭號強國路易十四法國的霸權,連續投入兩場遏制路易十四稱霸歐洲的戰爭,即九年戰爭(1689—1697)和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701—1713),並取得了巨大成功。
之後,英國在保證歐洲大陸力量格局基本均衡的同時,主要通過成功的海外擴張穩步壯大力量,當1740年前後歐洲大陸局勢再度出現動盪之時,英國返回歐洲再次抵制復興的法國稱霸大陸的野心。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1740—1748)和七年戰爭(1756—1763)中,英國與西班牙以及與法國之間的戰事都爆發於歐洲戰事開始之前,由此產生的結果也就自然超出了歐洲,擴展到全世界。
英國不僅通過七年戰爭維持了歐洲大陸均勢格局的穩定,還再度摧毀了法國和西班牙的海上力量,奪取了法國在北美大陸和印度的幾乎所有殖民地。
工業革命之後讓英國成為經濟強權,1815年徹底打贏第二次百年戰爭後,英國又開始自稱日不落帝國,維多利亞時代的大英帝國步入了全盛時期,1938年英國及其殖民地人口達4.58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四分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大英帝國完成最後一次的大規模海外擴張。英國經國際聯盟的批准對原本屬於奧斯曼帝國的巴勒斯坦和伊拉克進行委任統治。
而前德國殖民地-坦噶尼喀、喀麥隆部分地區、西南非洲(即今天的納米比亞)和新幾內亞也被劃入英帝國的版圖(其實西南非洲被歸由南非管理,而新幾內亞則由澳大利亞統治)。
不過一戰之後英國在萊因蘭和二戰之後在西德的佔領區就不被認為是大英帝國的一部分。
4. 1929年經濟大蕭條期間有哪些人暴富了他們是怎麼做的
美國,德國,英國,法國
美國在大蕭條中大幅獲利的,是大農場主,大牧場主和大資本家原因:羅斯福政府要求縮減耕地,屠殺畜牧,減少生產。而損失部分,政府出資補償。因為土地,畜牧,產品掌握在大資本家,大農牧場主手裡,所以他們依靠原有資本獲利。
容克資本家和軍火商。前者是危機時,魏瑪政府給予高額補助意圖扭轉頹勢,但是無果。後者則是希特勒要大炮不要黃油的口號導致的。
英國是利用海外殖民地廣闊,利用主權換特權的辦法,承認殖民地主權,但保留特權,傾銷商品。法國則是利用對外放貸收取高額利息的方法。但是能夠獲利的依然是大資本家。
一,大蕭條(TheGreatDepression),是指1929年至1933年之間發源於美國,並後來波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其中包括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和日本等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危機。這一危機具有持續時間長,范圍廣,破壞力強的特點,其根源在於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也就是生產社會化和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之間的矛盾。
二,大蕭條是現代社會持續時間最長的經濟蕭條,不僅導致了長期的大規模失業,也改變了社會關系,摧毀了執政政府,幫助納粹黨上台,最終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三,英國在大戰以前已是債權國,但它將來自海外投資和貸款的收入用來支付長期的入超。相反,美國則通常都是貿易順差,而且由於國內政治原因使關稅保持在高水平,這種貿易順差也就被加大。
四,此外,20世紀20年代,因不少國家支付戰爭債務,金錢源源不斷地流入美國;美國的黃金貯藏量在1913年至1924年間從19.24億美元增加到44.99億美元,即世界黃金總貯藏量的一半。有好幾年時間這種不平衡都是因美國在國外的大規模貸款和投資而被抵消;1925年至1928年間,美國平均每年的對外投資總額達到11億美元。
五,當然,這種情況最終加強了不平衡,不可能無限期地繼續下去。由於支付款到期,債務國不得不減少從美國進口的商品,美國某些經濟部門,尤其是農業也就受到了損害。此外,有些感到必須拖欠欠款,這就動搖了美國的某些金融公司。
六,美國經濟的不平衡與國際經濟的不平衡一樣嚴重,其根本原因在於工資落後於不斷上升的生產率。從1920年到1929年,工人每小時的工資只上升了2%,而工廠中工人的生產率卻猛增了55%。同時,農民的實際收入也由於農產品價格的不斷下跌、租稅和生活費用的日益上升而正在減少。
七,1910年,每個農場工人的收入還不到非農場工人收入的40%,而到1930年時,這一比例已低於30%。農村的這種貧窮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因為當時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五分之一。
八,美國銀行業的弱點是促成1929年股票市場崩潰的最後一個因素。當時,有許多獨立的銀行在經營,有些銀行缺乏足夠的財力來戰勝金融風暴。因此當一家銀行倒閉時,恐慌傳播開來,儲戶便會紛紛趕到其他銀行去提取存款,從而也就引發了一個破壞整個金融結構的連鎖反應。
5. 英國資產階級是如何崛起的越詳細越好,大概脈絡也行,主要原因及事件
英國資產階級是在歐洲的商業中心因為新大陸的發現,由義大利轉到了英國,英國商人在大航海時代積累的大量的資本,蒸汽機的發明,開創了英國的工業時代,英國因為由原始資本的積淀,利用大工業崛起的。英國的圈地運動及蒸汽機的發明是英國資產階級興起的開始,處死查理一世,標志著英國資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台。
6. 概括分析英國和美國成為世界經濟強國的原因
英國原因:率先進行技術革命,開展工業革命;走符合時代潮流、契合自 身發展階段的現代化路徑。美國原因:重視科技創新,提高自主創新能 力;利用制度推動科技創新。
7. 英國為什麼要到處殖民有了殖民就能發財嗎
兄弟,你問這個問題那是因為你不明白殖民的這個原理。
你的意思是說殖民地也算是英國領土,英國是在賺自己的錢。
其實不是這樣的,殖民者是不把殖民地的人民當作自己的國民的,就像小鬼子佔領中國不把中國人當自己人對待一樣,實行三光政策。
殖民地的任務就是:為殖民者提供廉價的原材料,因為殖民地的政權在殖民者手裡,你必須虧本、甚至白送殖民者工業原料和各種資源,你不送人家拿槍突突你。這樣英國的工業品幾乎是在0成本的情況下生產出來的。
這就是刺刀下、亡國奴的生活,人家侵略這讓你幹啥你就要幹啥。英國開發殖民地就是為了榨取財富、控制海上要道、榨取廉價的工業原料還有掠奪廉價勞動力。因為英國不可能拿自己本國公民做奴隸,所以就用殖民地的人做奴隸。
傾銷商品只是為了將殖民地土著民眾,也即是被征服的民族手裡最後一點錢、最後一點隱藏的財富榨取出來。
呵呵,全是手寫的
8. 英國以前是不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英國是近現代史上很重要的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英國的出現,那麼也就不可能有現在的美國。在大航海時代,荷蘭,葡萄牙,西班牙等都是當初的海上強國,但最後卻成全了英國,英國的無敵艦隊直接橫行世界。當初航海的國家有很多,為什麼只有英國成功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英國的眼光,英國放眼的是世界地圖,而當時其他國家就為了歐洲海洋在鬧來鬧去,只為了眼前的海域。另外英國由於海外掠奪獲取了大批的資金和財寶,很多科學家都在英國出生,造就英國的工業革命,足以支撐起大規模的戰爭,航海技術的發達也讓英國佔領了一片片土地。在亞洲就有印度,緬甸,中國香港,澳大利亞等,所以說英國是日不落帝國,但兩次世界大戰直接將英國打殘了,美國取代英國成為世界霸主,英國是靠戰爭發財,但顯然美國在學習英國的時候也學會了這個,還用到了極致。
9. 英國憑啥稱霸世界幾百年呢
英帝國曾號稱「日不落帝國」,一度豪橫世界三百年。巔峰時期,統治過世界四分之一的土地和人口。那麼,作為一個人口不過幾千萬的小小島國是怎樣做到的呢?其實英帝國在海外擴張上還是有它的獨特之處和智慧招法的,在東印度公司運作上,就可窺視一斑。
東印度公司的成功,也讓聰明的英國人摸索到一條屬於自身特點的全球擴張之路。英國盡量避免像西班牙和葡萄牙那種簡單粗暴的掠奪方式,而是像東印度公司這樣,一步一步掌控住殖民地區的經濟和貿易,進而征服整個地區。
實踐中,英國人嘗到了甜頭,這種方式不但統治成本最低,也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殖民效果。因此,這種辦法,成為英國人最常用的主要征服方式,也是英國人的高明之處,更是它能夠征服世界,成為世界霸主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