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錫蘭國是現在哪個國家
斯里蘭卡,全稱斯里蘭卡民主社會主義共和國(The Democratic Socialist Republic of Sri Lanka)[1],舊稱錫蘭,是個熱帶島國,位於印度洋海上,英聯邦成員國之一。中國古代曾經稱其為獅子國、師子國、僧伽羅。[1]
斯里蘭卡的經濟以農業為主,亦為世界三大產茶國之一。其最大優勢在於礦業和地理位置,被譽為「寶石島」。斯里蘭卡是南亞區域合作聯盟的創始成員,也是英聯邦,G77,不結盟運動和聯合國的成員。還是唯一在人類發展指數[2]被評為「高」的南亞國家。
公元前5世紀僧伽羅人從印度遷移到斯里蘭卡。
前247年,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派其子來島,從此僧伽羅人擯棄婆羅門教而改信佛教,311年左右,佛牙從印度傳入斯里蘭卡。
公元前2世紀前後,南印度的泰米爾人也開始遷入。
從公元5世紀直至16世紀,僧伽羅王國和泰米爾王國間征戰不斷,直至1521年葡萄牙船隊在科倫坡附近登陸。
1587年——1588年,葡萄牙軍隊在科倫坡戰役中擊敗了斯塔瓦卡王國的進攻,從此原住民與葡萄牙人攻戰不斷。
1656年5月12日荷蘭軍隊攻克科倫坡。
1796年2月15日英軍佔領科倫坡,荷蘭人統治時期結束。
1802年英法兩國簽訂了亞眠條約,斯里蘭卡被正式宣布為英國的殖民地。
1948年2月4日斯里蘭卡正式宣布獨立,成為英聯邦的自治領,定國名為錫蘭。
1972年5月22日改國名為斯里蘭卡共和國。
1978年8月16日新憲法頒布,改國名為斯里蘭卡民主社會主義共和國。[1]
斯里蘭卡獨立後,泰米爾人於1972年成立了猛虎組織(1976年改稱「泰米爾-伊拉姆猛虎解放組織」),走上「獨立建國」的道路。
1983年7月,猛虎組織成員在北部的賈夫納半島打死13名政府軍士兵,斯里蘭卡首都科倫坡隨即爆發針對泰米爾族人的大規模暴力沖突,從而引發斯里蘭卡內戰。
1987年7月,印度和斯里蘭卡政府達成協議,印度軍隊進入斯里蘭卡執行維和任務。猛虎組織拒絕解除武裝,並與印度軍隊交火。
1990年3月,印度軍隊撤離斯里蘭卡。猛虎組織隨後發動攻勢,佔領了賈夫納半島。
1995年1月,斯里蘭卡總統庫馬拉通加夫人與猛虎組織達成停火協議。但因猛虎組織擊沉斯海軍兩艘船隻,停火協議遭到破壞。斯里蘭卡政府軍隨後佔領賈夫納城。
1996年1月,猛虎組織策劃了對中央銀行的自殺式襲擊,造成76人死亡,1000多人受傷。
2002年2月,在挪威的斡旋下,斯里蘭卡政府與猛虎組織簽署了一份永久性停火協議。
2003年4月,猛虎組織退出和談,斯和平進程宣告中斷。
2005年8月,斯里蘭卡外交部長卡迪爾加馬爾在其寓所內遭猛虎組織暗殺身亡。同年11月,對猛虎組織持強硬立場的拉賈帕克薩當選總統。
2006年7月,斯政府軍向猛虎組織發動新一輪軍事打擊,並逐步收復了猛虎組織控制的區域。
2007年7月,斯政府軍佔領猛虎組織在斯里蘭卡東方省的最後一個重要據點托皮加拉鎮,實現了對東方省的控制。
2008年1月,斯政府軍對猛虎組織發動大規模攻勢。
2009年1月,斯政府軍先後佔領猛虎組織政治總部基利諾奇鎮和軍事總部穆萊蒂武鎮。
2009年4月初,斯政府軍攻佔猛虎組織在北部的最後一個據點。26日,猛虎組織宣布單方面停火。但斯政府拒絕停火,要求猛虎組織投降。
2009年5月18日,猛虎組織最高領導人普拉巴卡蘭在北部穆萊蒂武地區被政府軍打死。19日,斯里蘭卡總統拉賈帕克薩說,斯政府軍徹底擊敗了猛虎組織,收復了該組織所佔據的「每寸土地」。
2009年5月17日猛虎組織承認與政府軍長達25年的戰爭失敗,結束與政府軍的戰斗。5月18日,斯里蘭卡政府軍在穆萊蒂武區,擊斃反政府武裝泰米爾伊拉姆猛虎解放組織最高領導人普拉巴卡蘭後,宣布斯里蘭卡內戰結束。
2018年3月6日,斯里蘭卡政府宣布,由於部分地區發生暴力事件,全國進入緊急狀態,18日已指示解除全國緊急狀態。
斯里蘭卡是印度洋上的島國,位於北緯5度55分至9度50分,東經79度42分至81度53分之間,在南亞次大陸南端,西北隔保克海峽與印度半島相望。南北長432公里,東西寬224公里,國土面積為65610平方公里。
人口數量
2017年,斯里蘭卡人口數為2144萬。僧伽羅族佔74.9%,泰米爾族15.4%,摩爾族9.2%,其他0.5%。僧伽羅語、泰米爾語同為官方語言和全國語言,上層社會通用英語。居民70.2%信奉佛教,12.6%信奉印度教,9.7%信奉伊斯蘭教,7.4%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
地形地貌
斯里蘭卡島大致呈梨形。斯里蘭卡中南部是高原,其中的皮杜魯塔拉格勒山海拔2524米,為全國最高點。北部和沿海地區為平原,其中北部沿海平原寬闊,南部和西部沿海平原相對狹窄,海拔均在150m。
氣候特徵
斯里蘭卡屬熱帶季風氣候。終年如夏,年平均氣溫28℃。各地年平均降水量1283-3321毫米不等。沿海地區平均最高氣溫31.3℃,平均最低氣溫23.8℃。山區平均最高氣溫26.1℃,平均最低氣溫16.5℃。斯無四季之分,只有雨季和旱季的差別,雨季為每年5月至8月和11月至次年2月,即西南季風和東北季風經過斯里蘭卡時。全年降雨量西南部為2540毫米至5080毫米,西北部和東南部則少於1250毫米。
區劃
斯里蘭卡分為9個省和25個縣。
9個省分別為西方省、中央省、南方省、西北省、北方省、北中央省、東方省、烏瓦省和薩巴拉加穆瓦省。[1]
主要城市
科倫坡(colombo)
科倫坡是斯里蘭卡首都,面積37.31平方公里,素有「東方十字路口」之稱,從中世紀起,這里就是世界上重要的商港之一,在世界上享有盛譽的蘭卡寶石,便是從這里源源不斷地輸往海外。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28℃。
努沃勒埃利耶
音譯「努瓦拉埃利亞」。斯里蘭卡的山區城市。位於康提東南,海拔889米。人口2.1萬(1981)。 1828年建立療養站,逐漸發展為療養城市。有公園、旅館、球場、礦泉療養所。每年四月旅遊者來此度夏,為著名避暑勝地。公路交通中心。茶、橡膠、蔬菜的集散地。
艾勒
斯里蘭卡西南的港市。人口7.7萬(1981)。十六至十七世紀為東方著名的商業中心,主要港口。水深6米以上,可泊5,000噸級輪船。為海軍基地。鐵路和公路與科倫坡連接。全國最大漁港,有現代化的冷藏設備。出口橡膠、椰子、石墨、手工藝品和香茅油;進口燃料和糧食。附近有雅拉國立公園,是禁獵區。
B. 伊斯坦布爾是哪個國家的
伊斯坦布爾所屬的國家:土耳其。
伊斯坦布爾是土耳其經濟、文化、交通中心,世界著名的旅遊勝地,繁華的國際大都市之一,位於巴爾干半島東端、博斯普魯斯海峽南口西岸,扼黑海入口,為歐亞交通要沖,戰略地位極為重要。
面積5343平方公里,市區已擴大到金角灣以北,博斯普魯斯海峽東岸的於斯屈達爾也劃入市區,成為地跨歐亞兩洲的現代化城市。公元前658年始建在金角灣與馬爾馬拉海之間的地岬上,稱拜占庭。
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將羅馬帝國遷都至此,起初稱為新羅馬,不過很快就以其創建者君士坦丁命名——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又譯康斯坦丁堡)。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為東、西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堡成為東羅馬帝國首都。1453年成為奧斯曼帝國首都。
(2)英國卡迪爾有多少人口擴展閱讀:
伊斯坦布爾效仿羅馬的模式,伊斯坦布爾的歷史半島亦被稱作有七座山丘,每座山丘頂上為帝國清真寺。最東邊的山丘坐落於薩拉基里奧角,托卡比皇宮即位於此地。
隔金角灣相望的另一座錐形山丘則是今日貝伊奧盧區的所在地。由於地勢原因,過去貝伊奧盧的建築往往需要通過護土牆來建造,道路則以階梯形式鋪設。亞洲一側的於斯屈達爾狀況相似,地勢逐漸朝著博斯普魯斯海岸下行,而沙姆西帕夏和阿亞茲馬的地形則更加多變,與岬形似。
網路-伊斯坦布爾
C. 目前世界上有8個公開承認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分別是美國、俄羅斯、法國、英國、中國、印度、巴基斯坦、北
美國是奧本海默、俄羅斯是伊戈爾·瓦西里耶維奇·庫爾恰托夫、法國是弗雷德里克·約里奧·居里
英國是約翰·科克羅夫特爵士、中國是鄧稼先。
剩下的印度、巴基斯坦、北朝鮮(還沒有造出)原先都是無核國家,他們的研製過程都是在暗中進行的,無法查到具體的負責人。
D. 幾何之父卡迪爾的詳細資料
勒內·笛卡爾(Rene Descartes,1596年3月31日—1650年2月11日),著名的法國哲學家、科學家和數學家。生於法國安德爾-盧瓦爾省,他對現代數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因將幾何坐標體系公式化而被認為是解析幾何之父。他還是西方現代哲學思想的奠基人,是近代唯物論的開拓者提出了「普遍懷疑」的主張。他的哲學思想深深影響了之後的幾代歐洲人,開拓了所謂「歐陸理性主義」哲學。1649年笛卡爾受瑞典克里斯蒂娜女王之邀來到斯德哥爾摩,但不幸在這片「熊、冰雪與岩石的土地」上得了肺炎,並在1650年2月去世。
基本信息
個人概況
姓名:勒內·笛卡爾外文名:Rene Descartes國籍:法國出生地:安德爾-盧瓦爾省出生日期:1596年3月31日逝世日期:1650年2月11日
個人背景
職業:哲學家、科學家和數學家畢業院校:普瓦提·埃大學
其他信息
逝世地:冰島
目錄
1人物簡介
2生平經歷
3基本學說
4人物貢獻
5人物影響
6人物評價
1 人物簡介
2 生平經歷
3 基本學說
4 人物貢獻
4.1 哲學方面
4.2 數學方面
4.3 物理方面
4.4 天文學方面
5 人物影響
6 人物評價
回到頂部意見反饋
人物簡介折疊編輯本段
勒內·笛卡兒1596年3月31日生於法國安德爾-盧瓦爾省的圖賴訥(現笛卡爾,因笛卡兒得名),1650年2月11日逝世於瑞典斯德哥爾摩,是世界著名的法國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他對現代數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因將幾何坐標體系公式化而被認為是解析幾何之父。他還是西方現代哲學思想的奠基人,是近代唯物論的開拓者且提出了「普遍懷疑」的主張。黑格爾稱他為「現代哲學之父」。他的哲學思想深深影響了之後的幾代歐洲人,開拓了所謂「歐陸理性主義」哲學。堪稱17世紀的歐洲哲學界和科學界最有影響的巨匠之一,被譽為「近代科學的始祖」。[1]
生平經歷折疊編輯本段
勒內·笛卡爾
勒內·笛卡爾
勒內·笛卡爾於1596年出生在法國都蘭省海樂村。少年時期他上過一所環境優雅的耶穌會學校──尖塔中學。二十歲在普瓦提·埃大學獲得法律學學位。雖然笛卡爾受過良好的教育,但他卻認為除了數學以外,任何其它領域的知識皆是有懈可擊的。從此,他沒有繼續接受正規教育,而是決定漫遊整個歐洲,開闊視野,見悉世面。由於笛卡爾的家庭經濟富裕,足以使他囊滿無掛,悠哉游哉。
從1616年到1628年,笛卡爾做了廣泛的游歷。他曾在三個軍隊中(荷蘭、巴伐利亞和匈牙利)短期服役,但未參加任何戰斗。觀光過義大利、波蘭、丹麥及其它許多國家。在這些年間,系統陳述了所發現真理的一般方法。五十二歲時,決定用此方法將世界做個綜合性的描述。當時定居荷蘭。此後的二十五年一直生活在那裡,選擇荷蘭是因為那裡有更多的思想自由,還可以躲避巴黎社會的紛擾。
1629年寫了<思維指南錄>一書,概述了他的方法(但是這本書從未完稿,也許從未打算發表,直到他去世五十多年後他的第一版才問世)。在1630年到1634年期間,笛卡爾運用自己的方法研究科學。為了學到更多的解剖學和生理學知識,親自做解剖。在光學、氣象學、數學及其他幾個學科領域內都獨立從事過重要研究。
笛卡爾本想在一本題為《世界》的書中介紹他的科研成果,但是當該書在1633年快要完稿時,獲悉伽利略因擁護哥白尼的日心說被義大利教會的權威們宣告有罪。雖然笛卡爾在荷蘭未受到天主教權威的迫害,但是還是決定謹慎從事,收書稿進篋入匣,因為在書中捍衛了哥白尼的學說。在1637年發表了最有名的著作《正確思維和發現科學真理的方法論》,通常簡稱為《方法論》。
<方法論>是用法文而不是用拉丁文寫成的,一切有文化的人都可以通讀,包括沒有學過古典語言的人。在《方法論》中附有三篇論文,在這三篇論文中笛卡爾給出了用自己的方法做出發明的例子。第一篇<光學>論文中,笛卡爾提出了光的折射定律(但是這個定律在此之前就已被威勒勃勞德·斯內爾發現);討論了透鏡和多種其它光學儀器;描述了眼睛的功能及病態的原因;提出了一種光的學說,後來為克里斯琴·海更斯系統闡述的光波學說揭開了序幕。第二篇論文第一次用現代的觀點來探索氣象,討論了雲雨風,正確解釋了彩虹的形成原因。批駁熱是一種不可見的流體組成的觀念,指出熱是一種內在運動形式的正確推論(但是這個推論以前已由弗朗西斯,培根和其他人提出過)。在第三篇論文中,笛卡爾介紹了解析幾何。這是一項重大的數學進展,為牛頓發明微分開辟了道路。
笛卡爾哲學的最大有趣之處來自他的方法。笛卡爾十分留心被普遍接受的大量錯誤的概念,決定要達到恢復真理的目的,就須得從零開始做起。因此開始懷疑老師教給他的一切,包括所有最崇高的信仰,所有的常識觀念,甚至外部世界的存在,連同自己的存在。
這自然就引出了一個問題:怎樣才能消除如此普遍的懷疑來獲得一切事物的可靠知識呢?笛卡爾用形而上學觀點進行了一系列創造性的推論,證明出使自己滿意的結果:由於自己的存在(我思我在),上帝才存在,外部世界才存在,這就是笛卡爾學說的起點。
笛卡爾方法具有雙重意義。第一,把「什麼是知識」這個認識論的基本問題置於他的哲學體系的中心。早期的哲學家力圖描寫世界的本質,但是笛卡爾教導這樣的問題若不和「我怎麼能知道?」聯系在一起,就得不出滿意的回答。
第二,笛卡爾認為,不應該從信仰開始而是從懷疑開始。(這恰好與聖·奧古斯丁及大多數中世紀神學家的看法相反,他們認為信仰第一)。這樣笛卡爾確實得出了正統神學的結論。但是讀者對他的倡導方法遠比對他得出的結論還要更為重視(教會擔心他的著作會起破壞性作用不是沒有理由的)。
勒內·笛卡爾
勒內·笛卡爾
笛卡爾在哲學中強調精神和物質之間的區別,在這方面他提倡徹底的二元論。這個區別以前就有人提出過,但是笛卡爾的論著引起了對該問題的哲學討論。所提出的問題從那時以來就引起了哲學家的興趣,但是尚未得到解決。
笛卡爾的物質宇宙觀也很有影響。認為整個世界──除了上帝和人的心靈之外──都是機械運動的,因此所育的自然事物都可以用機械原因來解釋。否認占星術、魔法以及其它迷信形式,同樣否認了對事物所做的一切目的論的解釋(也就是他尋找直接的機械原因,否定事物的發生是為了某種遙遠的終極目的的認識)。由笛卡爾的觀點可以看出,動物從本質上講就是復雜的機械,人體也受通常的力學定律所支配。從那時起,這就成了現代生理學的基本觀點之一。
笛卡爾提倡科學研究,認為把它應用於實踐會有益於社會。覺得科學家應避免使用模糊不清的概念,應該努力用數學方程來描述世界。所有這些聽起來倒很合乎現代要求,但是笛卡爾雖然自己也親自做觀察實驗,但是卻從未強調過實驗在科學方法中的極其重要性。
早在笛卡爾幾年之前,著名的英國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提出要搞科學研究,並且會從中受益。笛卡爾「我思我在」的著名觀點也並不新奇,聖。奧古斯丁早在一千二百多年前就提出過(當然用詞不同)。同樣,笛卡爾對上帝存在的「證明」也只不過是聖·安瑟爾姆(1033──1109)最先提出的實體觀點的一種變體。1641年,笛卡爾發表了另一部名著《冥想錄》,1644年,他的《哲學原理》問世。這兩部著作都是用拉丁文寫成的,1647年又有譯本問世。
雖然笛卡爾是一位文筆精練語句華麗的散文體作家,但是他的文風復古,令人瞠目不解。的確,他的話聽起來常常使人感到他是一個中世紀的學究,也許是他採用理性主義方法的原因。而弗朗西斯·培根雖然比笛卡爾早生三十五年,卻完全具有現代的風格。
笛卡爾的著作清楚地表明了他是上帝虔誠的信徒。他認為自己是一個良好的天主教徒,但是教會的權威不喜歡他的觀點,他的著作被列入天主教的禁書之列。即使在信奉新教的荷蘭(當時也許是歐洲最寬容的國家),笛卡爾也被指控為無神論者,他同教會的權威發生了矛盾,不勝煩惱。
1649年,笛卡爾接受了瑞典女王克里斯蒂的慷慨之邀,來到斯德哥爾摩做她的私人教師。笛卡爾喜歡溫暖的卧室,總是習慣晚些起床。當得知女王讓他清早五點鍾去上課,他深感焦慮不安。笛卡爾擔心早上五點鍾那刺骨的寒風會要了他的命。果不出所料,他很快就患了肺炎,1650年2月,在他達瑞典僅四個月後,被病魔奪去了生命。
笛卡爾從未結婚,但卻有一個女兒,她不幸早年夭折。
笛卡爾的哲學受到了他的同時代人的強烈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他們感到其中有循環推理。後來的哲學家指出了他體系中的許多缺陷,今天沒有誰會捍衛他的體系。但是一個哲學家的重要性並不完全取決於他的體系的正確性,更重要的是看他的思想──更確切地說是別人從他的著作中吸取思想的精華──是否具有廣泛的影響,基於這一點,笛卡爾無疑是一位重要的人物。
笛卡爾至少有五個觀念對歐洲思想有著重大影響:①力學宇宙觀;②對科研的積極態度;③在科學中強調使用數學;④提倡在初期採取懷疑主義;⑤重視認識論。
在估價笛卡爾的整個影響時,我還考慮到了他那令人難忘的科學成就,特別是解析幾何的發明。就是這個因素,我才確定把笛卡爾的名次比伏爾泰、盧梭和弗朗西斯·培根這樣傑出的哲學家的名次排得高些。
基本學說折疊編輯本段
勒內·笛卡爾
勒內·笛卡爾
17世紀前期在笛卡爾生活的法國,為神學服務的經院哲學敵視科學思想,用火刑和監獄對付先進的思想家和科學家。批判經院哲學,建立為科學撐腰的新哲學,是先進思想家的共同任務。笛卡爾和F.培根一樣,打出了新哲學的大旗。他們指出經院哲學是一派空談,只能引導人們陷入根本性錯誤,不會帶來真實可靠的知識,必須用新的正確方法,建立起新的哲學原理。從他們起,哲學研究開始重視科學認識的方法論和認識論。經院哲學以聖經的論斷、神學的教條為前提、用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法進行推論,得出符合教會利益的結論。這種方法的基礎是盲目信仰和抽象論斷。笛卡爾指出,我們不能盲從。我們已有的觀念和論斷有很多是極其可疑的,我們處在真假難分的狀態中是不可能確定真理的。為了追求真理,必須對一切都盡可能地懷疑,甚至像「上帝存在」這樣的教條,懷疑它也不會產生思想矛盾。只有這樣才能破舊立新,這就是笛卡爾式懷疑。這種懷疑不同於否定一切知識的不可知論,而是以懷疑為手段,達到去偽存真的目的,所以被稱為「方法論的懷疑」。他把懷疑看成積極的理性活動,要拿理性當作公正的檢查員。他相信理性的權威,要把一切放到理性的尺度上校正。他認為理性是世間分配得最均勻的東西,權威不再在上帝那裡、教會那裡,而到了每個人的心裡了。這是對經院哲學的嚴重打擊。
笛卡爾認為,凡是在理性看來清楚明白的就是真的。復雜的事情看不明白,應當把它盡可能分成簡單的部分,直到理性可以看清其真偽的程度。這就是笛卡爾的真理標准。這是在認識論上應用理性主義,即唯理論。笛卡爾是17世紀唯理論的創始人,他並不完全排斥經驗在認識中的作用,但認為單純經驗可能錯誤,不能作為真理標准。在他看來,數學是理性能夠清楚明白地理解的,所以數學的方法可以用來作為求得真理的方法,應當以這種方法找出一些最根本的真理來作為哲學的基礎。笛卡爾從哥白尼、伽利略的新科學中借來的帶有機械論性質的方法,曾經對哲學的發展產生積極作用,但也不可避免地帶來形而上學思想方法的弊病。
笛卡爾把他的體系分為3個部分:①「形而上學」,即認識論和本體論;②「物理學」,即自然哲學;③各門具體科學,主要是醫學、力學和倫理學。他把「形而上學」比作一棵樹的根,把「物理學」比作樹干,把各門科學比作樹枝,以此表明哲學的重要地位,但也指出果實是樹枝上結出的,以表明科學的重要意義。笛卡爾的「形而上學」中有新的思想,也有不少經院哲學的殘余。他的「物理學」擺脫了經院哲學,是典型的機械唯物主義,是對哲學的新貢獻。笛卡爾本人是傑出的自然科學家,他把變數引進數學,將幾何學和代數學結合起來,創立了解析幾何學。他認為數學是其他一切科學的理想和模型,提出了以數學為基礎的、以演繹法為核心的方法論,對後世的哲學、數學和自然科學的發展起了巨大作用。他在物理學上提出了動量守恆的觀念;他以物質的渦旋運動說明太陽系的生成,成為I.康德宇宙起源說的淵源。這些科學成就都超越了機械論的局限。
人物貢獻折疊編輯本段
哲學方面 折疊
勒內·笛卡爾
勒內·笛卡爾
笛卡爾強調科學的目的在於造福人類,使人成為自然界的主人和統治者。他反對經院哲學和神學,提出懷疑一切的「系統懷疑的方法」。但他還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原則,強調不能懷疑以思維為其屬性的獨立的精神實體的存在,並論證以廣延為其屬性的獨立物質實體的存在。他認為上述兩實體都是有限實體,把它們並列起來,這說明了在形而上學或本體論上,他是典型的二元論者。笛卡爾還企圖證明無限實體,即上帝的存在。他認為上帝是有限實體的創造者和終極的原因。笛卡爾的認識論基本上是唯心主義的。他主張唯理論,把幾何學的推理方法和演繹法應用於哲學上,認為清晰明白的概念就是真理,提出「天賦觀念」。 笛卡爾的自然哲學觀同亞里士多德的學說是完全對立的。他認為,所有物質的東西,都是為同一機械規律所支配的機器,甚至人體也是如此。同時他又認為,除了機械的世界外,還有一個精神世界存在,這種二元論的觀點後來成了歐洲人的根本思想方法。
最著名的思想就是"我思故我在"。意思是:「當我懷疑一切事物的存在時,我卻不用懷疑我本身的思想,因為此時我唯一可以確定的事就是我自己思想的存在」。這句被Descartes當作自己的哲學體系的出發點的名言,在過去的東歐和現在的中國學界都被認為是極端主觀唯心主義的總代表,而遭到嚴厲的批判。很多人甚至以「存在必先於意識」、「沒有肉體便不能有思想」等為論據,認為Descartes是「本末倒置」、「荒唐可笑」。Descartes的懷疑不是對某些具體事物、具體原理的懷疑,而是對人類、對世界、對上帝的絕對的懷疑。從這個絕對的懷疑,Descartes要引導出不容置疑的哲學的原則。
數學方面 折疊
勒內·笛卡爾
勒內·笛卡爾
笛卡爾對數學最重要的貢獻是創立了解析幾何。笛卡爾成功地將當時完全分開的代數和幾何學聯繫到了一起。在他的著作<幾何>中,笛卡爾向世人證明,幾何問題可以歸結成代數問題,也可以通過代數轉換來發現、證明幾何性質。笛卡兒引入了坐標系以及線段的運算概念。笛卡爾在數學上的成就為後人在微積分上的工作提供了堅實的基礎,而後者又是現代數學的重要基石。 此外,現在使用的許多數學符號都是笛卡爾最先使用的,這包括了已知數a, b, c以及未知數x, y, z等,還有指數的表示方法。他還發現了凸多面體邊、頂點、面之間的關系,後人稱為歐拉-笛卡爾公式。還有微積分中常見的笛卡爾葉形線也是他發現的。
物理方面 折疊
在物理學方面,笛卡爾也有所建樹。他在<屈光學>中首次對光的折射定律提出了理論論證。他還解釋了人的視力失常的原因,並設計了矯正視力的透鏡。力學上笛卡爾則發展了伽利略運動相對性的理論,強調了慣性運動的直線性。笛卡爾發現了動量守恆原理。他還發展了宇宙演化論、漩渦說等理論學說,雖然具體理論有許多缺陷,但依然對以後的自然科學家產生了影響。
他還用光的折射定律解釋彩虹現象,並且通過元素微粒的旋轉速度來分析顏色。
天文學方面 折疊
笛卡爾把他的機械論觀點應用到天體,發展了宇宙演化論,形成了他關於宇宙發生與構造的學說。他認為,從發展的觀點來看而不只是從已有的形態來觀察,對事物更易於理解。他創立了漩渦說。他認為太陽的周圍有巨大的漩渦,帶動著行星不斷運轉。物質的質點處於統一的漩渦之中,在運動中分化出土、空氣和火三種元素,土形成行星,火則形成太陽和恆星。
他認為天體的運動來源於慣性和某種宇宙物質旋渦對天體的壓力,在各種大小不同的旋渦的中心必有某一天體,以這種假說來解釋天體間的相互作用。笛卡兒的太陽起源的以太旋渦模型第一次依靠力學而不是神學,解釋了天體、太陽、行星、衛星、彗星等的形成過程,比康德的星雲說早一個世紀,是17世紀中最有權威的宇宙論。
笛卡爾的天體演化說、旋渦模型和近距作用觀點,正如他的整個思想體系一樣,一方面以豐富的物理思想和嚴密的科學方法為特色,起著反對經院哲學、啟發科學思維、推動當時自然科學前進的作用,對許多自然科學家的思想產生深遠的影響;而另一方面又經常停留在直觀和定性階段,不是從定量的實驗事實出發,因而一些具體結論往往有很多缺陷,成為後來牛頓物理學的主要對立面,導致了廣泛的爭論
人物影響折疊編輯本段
笛卡爾的學說有廣泛的影響。他的「我思故我在」,強調認識中的主觀能動性,直接啟發了康德,成為從康德到G.W.F.黑格爾的德國古典哲學的主題,推動了辯證法的發展。正如他的解析幾何引出微積分一樣。經過他改造的「上帝」觀念,也鼓勵了B.斯賓諾莎對它作進一步的改造,把「上帝」等同於自然,用唯物主義克服二元論。在笛卡爾以後,為了克服他所造成的困難,人們作出了種種努力。在「笛卡爾學派」中,N.馬勒伯朗士站在唯心主義一邊,強調上帝的作用,認為人們的認識完全依賴於上帝。G.W.萊布尼茨也用上帝的「前定和諧」來說明身和心的無聯系的一致。另一些人則站在笛卡爾「物理學」的機械唯物主義一邊,克服他的「形而上學」中的唯心主義,把唯物主義的第二種形態發展到高峰。這就是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
人物評價折疊編輯本段
笛卡爾在哲學上是二元論者,並把上帝看作造物主。但笛卡兒在自然科學范圍內卻是一個機械論者,這在當時是有進步意義的。
笛卡爾是歐洲近代哲學的奠基人之一,黑格爾稱他為「現代哲學之父」。他自成體系,熔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於一爐,在哲學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笛卡爾的方法論對於後來物理學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他在古代演繹方法的基礎上創立了一種以數學為基礎的演繹法:以唯理論為根據,從自明的直觀公理出發,運用數學的邏輯演繹,推出結論。這種方法和培根所提倡的實驗歸納法結合起來,經過惠更斯和牛頓等人的綜合運用,成為物理學特別是理論物理學的重要方法。作為他的普遍方法的一個最成功的例子,是笛卡爾運用代數的方法的來解決幾何問題,確立了坐標幾何學即解析幾何學的基礎。
笛卡爾的方法論中還有兩點值得注意。第一,他善於運用直觀「模型」來說明物理現象。例如利用「網球」模型說明光的折射;用「盲人的手杖」來形象地比喻光信息沿物質作瞬時傳輸;用盛水的玻璃球來模擬並成功地解釋了虹霓現象等。第二,他提倡運用假設和假說的方法,如宇宙結構論中的旋渦說。此外他還提出「普遍懷疑」原則。這一原則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對於反對教會統治、反對崇尚權威、提倡理性、提倡科學起過很大作用。
笛卡爾堪稱17世紀及其後的歐洲哲學界和科學界最有影響的巨匠之一,被譽為「近代科學的始祖」。
E. 說明巴格達在當時區域性貿易中的地位
你沒說具體時期,我就定位在阿拔斯王朝時期。巴格達位於兩河流域地區,土壤肥沃交通便利。向東受到波斯、天山西域、唐朝等國家進行絲綢、茶、陶器等輸入。向西以大馬士革為交通要點向東輸送阿拉伯世界、埃及及地中海周邊國家的玳瑁、駱駝、象牙、琥珀等輸入,位於歐亞大陸的要道及絲綢之路的樞紐,人口發達,與東西方貿易往來甚密,在8世紀時是不亞於長安的貿易大都市。
F. 葉門是個什麼樣的國家
國名:葉門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Yemen)
國慶日:5月22日(1990年)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約為3∶2。旗面自上而下由紅、白、黑色的三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組成。紅色象徵革命、勝利,白色象徵神聖、純潔及對美好未來的希望,黑色象徵過去的黑暗年代。
國徽:由鷹和國旗等圖案組成。舒展雙翼的鷹代表力量,也象徵人民對美好未來的展望。鷹胸前的盾面上繪有著名的古跡馬里卜水壩和傳統經濟作物咖啡樹等圖案,這既表明了葉門作為世界文明古國之一的悠久歷史,也表明了其農業特點。兩面國旗弧懸於鷹兩翼之下,鷹爪下的綬帶上用阿拉伯文寫著「葉門共和國」。
自然地理:面積531869平方公里。位於阿拉伯半島西南部,西臨紅海,北部和沙烏地阿拉伯接壤,東與阿曼為鄰,南瀕亞丁灣和阿拉伯海,扼地中海與印度洋交通要沖,隔曼德海峽與衣索比亞和吉布地相望。海岸線長2000餘公里。全境以山地高原為主,沙漠地區炎熱乾燥。
人口:1648萬(1997年)。絕大多數是阿拉伯人。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伊斯蘭教為國教,什葉派的宰德教派和遜尼派的沙裴儀教派各佔50%。
首都:薩那(sana』a)
簡史:葉門有3000多年文字記載的歷史,是阿拉伯世界古代文明搖籃之一。公元前14世紀到公元525年,先後建立麥因、薩巴和赫米葉爾三個王朝。7世紀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16世紀初葡萄牙人侵入,1789年英國佔領了屬葉門的丕林島,1839年又佔領了亞丁。1863—1882年英先後吞並哈達拉毛等30多爾酋長領地,組成「亞丁保護地」,將葉門南方的大部分領土分割出來。1918年,奧斯曼帝國崩潰,葉門建立了獨立的穆塔瓦基利亞王國,成為阿拉伯第一個擺脫殖民統治宣告獨立的國家。1934年,葉門王國在同沙烏地阿拉伯王室的戰爭中失敗,英國乘機迫使其簽署不平等條約,承認英國對南部葉門的佔領,葉門被正式分割為南北兩方。1959—1963年英國先後將葉門南部的六個蘇丹國拼湊成「南阿拉伯聯邦」,後「亞丁保地」宣布加入。1963年南部人民在「民主陣線」領導下,舉行大規模的反英武裝斗爭。1967年獨立,成立葉門民主人民共和國。隨著國際形勢的發展,兩國加快了統一的步伐。1988年雙方簽署了南北居民自由過境和共同開發邊界地區石油、礦業資源的協議,揭開了加快統一的序幕。1990年5月22日,阿拉伯葉門和民主葉門議會討論了塔茲統一協定草案,並決定5月22日為統一後的葉門共和國的誕生日。
政治:1994年9月28日議會通過憲法修改案,取消總統委員會,改為總統制。議會由原阿拉伯葉門協商議會和民主葉門最高人民委員會組成。部長會議(內閣)行使行政權。
外交:對外奉行中立、不結盟政策。主張睦鄰友好,和平共處,不幹涉內政,以和平方式解決分歧的原則。支持民族解放運動,反對種族歧視和種族隔離政策。努力同各國發展友好關系,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已同100多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是阿拉伯國家聯盟和阿拉伯議會聯盟成員國。
與中國關系:1956年9月24日,阿拉伯葉門與中國建立公使級外交關系,1963年2月13日升格為大使級。1968年1月31日與民主葉門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 葉門統一後,中也兩國建交日期確定為1956年9月28日。
G. 資本主義的最終目的是什麼
壟斷資本主義階段是資本主義的最終目的。資本主義由封建社會發展過來。封建社會是地主將土地租給農民播種,租期內土地由農民掌控,但要定時向地主交地租和其它稅。資本主義改為農業工人到農業資本家的農場幹活,之後拿錢離開,不掌控土地。
資本主義里資本家與工人之間是僱傭關系。資本主義指資本主導社會經濟和政治的意義,並無准確定義,不同經濟學家有不同定義。一般而言資本主義是一種經濟學或經濟社會學制度,在這樣制度下絕大部分生產資料歸個人所有,並藉助僱傭勞動手段以生產工具創造價值。
在封建社會末期,商品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封建社會自然經濟的解體,引起小商品生產者的兩極分化。資本的原始積累加速了這種分化,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的基本條件是:一方面,產生大批失去生產資料而不得不出賣自己勞動力的無產者;
另一方面,巨額的貨幣和生產資料集中在少數人手裡轉化為資本。所謂資本原始積累,就是強制地使勞動者同他們的生產資料分離的歷史過程,而對農民土地的剝奪是全部過程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