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詳細介紹,關於19世紀的英國,社會現狀、生活生產之類的。要詳細啊。
18世紀下半葉,英國長期以來的技術革新出現飛躍,掀起了工業革命,從生產技術到生產方式,都開始發生質的變化。伴隨著生產方式與生產能力的巨大進步,人口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增長。英國全國人口1801年有l 574萬人,1831年有2 415萬人,1851年有2 739萬人。從1801年到1851年間,全國人口每10年的增長率依次為14.0%、18.1%、15.8%、14.3%和12.6%。而同期城市/城鎮增長率分別達到23.7%、29.1%、28.0%、25.O%和25.9%。城鎮人口增長率大大高於全國人口增長率平均數,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大量人口向城鎮/市集中,無疑給城鎮/市的住房產生了巨大的壓力。英格蘭西北部的一些城市增長特別神速。1820—1830年,利茲、曼徹斯特、設菲爾德以及伯明翰的人口增長率達40%以上。外來移民也增添新的壓力,僅僅1848年的愛爾蘭飢饉,就給倫敦輸送了lO萬個無立錐之地的窮人。城市人口的大量增長導致城市地價的急劇上漲,城市人口開始向郊區遷移,隨之,郊區按既存的階級結構重組:中上層階級遷移到西區。而工人階級集中在東區,居住在過於擁擠和惡劣的環境中。這樣在城市裡,從中世紀以來形成的居住模式逐漸被打破,形成了許多新興的富人區,也形成了大大小小的貧民聚居區。
19世紀英國城市裡存在工人住宅區、或稱貧民窟,應該是有目共睹的現象。所謂貧民區,有一個通用的稱呼叫貧民窟——,在19世紀中葉為當時人稱為「烏鴉窩」(rookeries)。這樣的貧民窟在幾乎每一個城市都以不同的模式表現出來,無論是像倫敦這樣的古老首都,還是像曼徹斯特這樣的新興工業城市。在倫敦的聖·吉爾斯(st Giles)、塞夫頓山(Saffmn Hill)、蘭特克立夫路(RatcliffeHighway)、雅克布島(Jaeob's Island)、伯立克街(Berwick Street)和派爾街(Pye Street,威斯敏斯特)、「直布羅陀」(Gibraltar);在曼徹斯特的牛津路(Oxford Road)、小愛爾蘭(Little Ireland)、議會街(Parliament Street);在利茲的靴鞋場(Boot-and-ShoeYard);在諾丁漢的長屋(Long Row)背後的陋街(shambles);在德蘭(1Xldlam)、紐卡斯爾(Neweas,tle)、蓋茨海德(Gateshead)和伯納德斯爾(BamardCastle),每個城市幾乎都有形形色色的貧民窟聚集區。
㈡ 1820-1870年英國成為頭號工業強國的原因
工業革命是發起於英國
以蒸汽機的發明為標志的工業革命推動了英國的現代化進程,經過這場革命,英國的生產力大幅提高,經濟迅速增長,為成為工業強國打下了基礎。
你搜一下「工業革命」,有更詳細的說明。
工業革命發源於英格蘭中部地區。1765年,珍妮紡紗機的出現,標志著工業革命在英國乃至世界的爆發。18世紀中葉,英國人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後,由一系列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隨後傳播到英格蘭到整個歐洲大陸,19世紀傳播到北美地區,後來,工業革命傳播到世界各國。 英國首先進行工業革命的原因主要是因為資產階級在英國的統治。其次,英國通過圈地運動,聚集了大量勞動力,同時也擴大了英國的國內市場,以及多年的海外貿易和殖民擴張,為英國積累原始資本和提供了廣闊的原料地和市場,更有先進的技術和經驗。這是後來的法國,德國等,都無法比的。然而,隨著市場需求的增大,手工生產已無法滿足需求,於是,一場機器生產革命必然爆發。 工業革命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所決定的。(1)資產階級革命廢除了封建制度,消除了不利於資本主義發展的種種束縛,為工業革命創造了重要的政治前提;(2)消除農業中的封建制度和小農經濟,為資本主義大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充分的勞動力和國內市場;(表現在英國即圈地運動)(3)資本主義原始積累過程,提供了資本主義大工業所必需的大批自由勞動力和巨額的貨幣資本(殖民);(4)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長期的發展,為大機器生產的出現准備了技術條件。 一般認為,蒸汽機、焦炭、鐵和鋼是促成工業革命技術加速發展的四項主要因素。工業革命都是以輕工業開始,向其他部門發展。在瓦特改進蒸汽機之前,整個生產所需動力依靠人力和畜力。伴隨蒸汽機的發明和改進,工廠不再依河或溪流而建,很多以前依賴人力與手工完成的工作自蒸汽機發明後被機械化生產取代。工業革命是一般政治革命不可比擬的巨大變革,其影響涉及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使人類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對人類的現代化進程推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把人類推向了嶄新的蒸汽時代
㈢ 18世紀 英國
在西洋服裝史上,洛可可藝術(Rococoart)是法國十八世紀的藝術樣式,發端於路易十四(1643~1715)時代晚期,流行於路易十五(1715~1774)時代風格纖巧、精美、浮華、繁瑣,又稱(路易十五式)。歷史進入18世紀,西歐各國由於自然科學日漸發達,且受到當時各種民主學說與中國思想、又化的影響,有了(啟蒙運動)的誕生:進而造成工業的發達,民主思潮的高漲,於是先後又有產業革命的發展與法國大革命的爆發;這些客觀形勢的轉變,對於當時藝術的發展有非常大的影響。18世紀被看成是(理性的時代)或(啟蒙運動)的時代,哲學家從過去假設上帝存在進而推論所有事物的工作,轉換為依據實驗和觀察的理性方法去推論世間的萬象,幾乎將神學從哲學中剔除,選擇傾向世俗的路線,趣味從注重高尚的教化轉向尋求輕浮的快感。藝術的風格,在音樂家莫札特、海頓,文學家蒲伯、艾狄生、福爾泰,畫家華鐸、康斯博羅中,貫穿著一種共同主題,它把理性與優美趣味同輕松、明晰、秩序井然的材料相互配合起來。洛可可的風格被歐洲人稱做造作的的藝術.在服裝上比巴洛克更顯示出女性特徵,是巴洛克藝術的續。巴洛克的折皺風格和洛可可也有很大的區別。巴洛克更規律一些,洛可可都是折皺的漸變,更為唯美化。洛可可藝術風格與巴洛克藝術風格最顯著的差別就是,洛可可藝術更趨向一種精製而幽雅,具裝飾性的特色。這種特色當然影響到當時的服裝,使得當時的服裝非常注重細節,尤其是邊角的修飾(例如領口和袖口大大的花邊).
17世紀形成的男子三件套裝到18世紀在款式造型上逐漸向近代的男裝發展。18世紀初鳩斯特科爾改稱「阿比」,徒型同前,收腰,下擺向外張,呈波浪狀,為了使臀部身外張,在衣擺裡面加進馬尾襯和硬麻布或鯨須。前門襟仍有一排其材較是各造型以及扣子上嵌入的圖案變化無窮,最喜用的材料是各種寶石。1715年以後,阿比的用料和色調節器比以前柔和多了,大量使用淺色的緞子,門襟上的金緶子裝飾也省略了,由於阿比變得樸素,穿在裡面的貝斯特就裝飾的豪華起來,用料有織錦,絲綢及毛織物,上面有金線或金緶子的刺綉衣長一般比阿比短兩英寸左右。襯衣袖口裝飾有薷絲或細布做的飛邊褶飾,從阿比的袖口露出來。下半身的克尤羅採用斜絲裁剪,做的址分緊身,據說緊得連腿部的肌肉都清晰可見,不用系腰帶,也不用吊褲帶。1715看以後,多用亮色的緞子,長度仍到膝部稍下一點,褲口用三四粒扣子固定。
18世紀中葉,英國進入產業革命期,男裝為之一變,典型的穿法為:夫拉克+基萊+克尤羅特
1760年,男上衣開始去掉多餘的量,衣擺不那麼向外張了,緩解緊束的腰身,變得實用多了,這種上義稱作夫拉克(frac,英國稱frock)其最大特點是門襟自腰圍線起斜著裁向後下方,這是向下個時代的燕尾服(tsilcoat)邁出的第一步,也是現在的晨禮服(moningcoat)的始祖。它的用料仍是絲綢,常有印花或條紋圖案。
1780年,英國出現了毛料夫拉克,這種樸素、實用的英國式夫拉克從此成為男服的定型。英國也確立了男裝流行的主導權。與此同時,華美的阿比隨之變成禮服。與外衣的變化相呼應,裡面的寶貝斯特短縮到腰圍線或略長一點,貝斯特的袖子也沒有了,出現了現代西式背心的前身「基萊」(gilet),基萊前片仍用華麗的面料,而平時看不見的後片則用樸素、廉價的布料或里子製作。在18世紀中葉,出現了叫魯丹郭特(redinggote)的新型外套這個名稱來自英國的騎馬用大衣ridingcoat,這時作為旅行用的外套在法國流行,有兩層或三層領子,造型很類似阿比,因此,路易十六時代,魯丹郭特常取代阿比直接穿在貝斯特外面
17世紀60年代倫敦發生了兩件驚人的事件,即1665年的大瘟疫和
1666年的大火災.大火燒毀了倫敦3/4的建築,共計12000多所房屋.
火災之後,人們對倫敦進行了重建,磚房完全取代了木結構房屋,並為
其他地方所仿效.城市磚房大都為3至4屋,高度適中,略帶一點建築
裝飾.正方當街下一面,開設飾有框格的窗子,代替了伊麗莎白時代的
直欞窗.這種有框格裝飾的窗子,每層都有,上一層比下一層小,一直
小上去.室內以布置精緻的中國傢具為時髦,並配以各種各樣的裝飾品,
銀餐具,瓷茶具和其它物品,地上鋪設印度或波斯的毛毯.中國的糊壁
紙和傢具在英國頗受歡迎.英國人原用掛毯裝飾牆面,既沉重,又不衛
生.因此輕巧,干凈的糊壁紙傳入不列顛後,英國人立即加以仿製.英
國傢具商還從中國進口椴楊,柚木,檀木,柳杉,洋蘇木,黃楊木,紅
木,烏木等,仿製精巧,結實的中國式傢具,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18
世紀中期英國最著名的傢具製造商是漆本台爾,他的一份傢具目錄上有
下列項目:
第23—25項:9把椅子,按照中國式樣製造.
第31項:一張大床,每個角上有一條龍,向上攀登,床頭板上有祠
廟,內有中國神像,兩邊有人在祈禱.
第111項:中國框架,不但在英國,而且在全歐洲,是最完善,最
宏偉的東西.中國書櫥,按照中國格式製造,十分好看①.
鄉村別墅以外觀宏偉著稱.18世紀初,英國產生了"一種人多如鯽,
聲達四壁,駁雜不純的別墅",即所謂安恩女皇式別墅.這種別墅一般
建在小山崗上,"只注重外觀的宏偉,至於內部的舒暢和便利還是其次".
18世紀中葉,一位名叫帕拉第奧的義大利建築家將意式別墅引進英國.
這種意式別墅講究舒暢便利,"前面有石的照壁,四周圍繞柏樹,……
方形的大房子,能夠舒舒服服地容納下箷裙,……前門常常居中,並且
常有一個壯麗的三角頂建在上面.屋的四邊均有大的裝框的窗戶,瓦的
屋蓋,在欄桿之後傾斜著,煙囪則紛集於四隅.每間屋的後面,都有一
所廣大而美麗的花園,裡面遍植芬芳撲鼻的古式的花木."②別墅內有
裝配考究的傢具,壁畫,餐具,漂亮的僕役,豐富的食物,名貴的美酒,
"所有的一切都顯得過於豐盛".
17世紀後期英國人開始對中國園林發生興趣.在此以前流行的是法
國式或荷蘭式園林,講究規則和對稱的布局.1685年威廉坦普爾爵士
發表《論園林》一文,認為中國園林有一種不規則美.1711年—1713年
作家艾迪生和詩人蒲伯分別撰文指出,自然純朴,隱而不露的中國園林
比尺寸精確,線條工整的歐洲園林,更有一種親切,庄嚴之美.經坦普
爾,艾迪生和蒲伯等人的倡導,英國園林風格發生很大變化,比例和對
稱等規則被推翻了,直線被曲徑和曲線所代替.人們在營造園林時,注
意把園中景物同周圍的田野風光聯系起來,追求"曲徑通幽處,禪房花
木深"的意境.總之,從17世紀中後期開始,在飲食,服飾,建築藝術
方面,中國文化對英國上流社會影響很大,18世紀中期這種影響達到高
潮,有關中國文化的書籍紛紛出版,諸如《中國式田園建築》(1750年),
《中國建築和哥特式建築》(1751—1752年),《中國設計新圖冊》(1754
年)和《中國房屋,傢具,服飾,機械和家庭用具設計圖冊》(1757年),
等等.桂冠詩人威廉懷特海指出:"幾年前,一切都是哥特式的;……
如今又有一種奇怪的主意佔了上風,弄得樣樣東西都是中國式的,或者
是按中國的情趣設計的;若用較為謙虛的說法,便是'半中國式'的.
桌子,椅子,壁爐架,鏡框,甚至最平常的家庭用具都得屈從這一新奇
的標准;'中國熱'真可謂風靡一時,戶外的東西更是這樣,連牛棚的
門也改成了T形或Z形,而每間牛舍的角上都掛著鈴子."①城市貧民
的住宅狹窄,骯臟.1666年倫敦大火將許多貧民住宅化為灰燼,房地產
商巴龐發明了一種新的方法,把土地劃成街道和小房子的宅基地,然後
把土地出售給工人;剩下沒有賣出的土地,他就自己蓋房子.結果倫敦
建起了許多類似鴿子籠式的密集住房.這類住宅沒有最起碼的衛生條件
和舒適,導致人們性生活混亂不堪和易患疾病.對於城市貧民而言,17
世紀是一個轉折點,居住條件日益惡化,而房租在開支中所佔的比例卻
越來越高.窮人住得越擁擠,房地產商的收入就越高.現在空間同時間
一樣,就是金錢.
貧窮農民的住宅比城市貧民好不了多少,甚至更壞,"小小的茅屋
沒有地板,只有天然的地土","門戶和窗子都不足以蔽雨雪,在下雨
天時,不平的泥地上就布滿了泥濘".
③消遣.鄉村別墅是英國上層人士的重要消遣場所,它的一個重要
功能是在大自然中開展各種體育活動,諸如散步,騎馬,打獵等.獵狐
成為上層人士最喜愛的體育活動,到了18世紀以後,甚至被認為是他們
唯一值得嘗試和注重的樂事.為此,上層人士不惜耗費巨資養著漂亮的
良種馬和優秀的獵犬,對馬兒的交配,生仔,訓練津津樂道,獵犬的價
格上漲到令人咋舌的程度.一位紳士願出50幾尼請畫家來畫他的馬,卻
只願出10幾尼畫他的夫人.獵狐危險性小而樂趣大,吸引了許多貴族女
子.她們身著獵裝,橫槍騎馬,英姿颯爽.貴族女子的加入使獵狐更為
時髦①.普通市民自耕農對獵狐亦很感興趣.但是當時的狩獵法規定,
只有年收入100英磅以上的地主才有權狩獵.許多人冒著淪為囚犯的危
險,悄悄地參加狩獵.
㈣ 從1820年到1840年間的英國,5英鎊相當於現在的多少英鎊
你好,遠不止上面2位朋友說的,估計他們可能是在猜!!從我看過的英國19世紀的歷史和小說中就能得出答案,那時候英國正如日正天(日不落帝國),經濟極為發達,採用是金本位貨幣制度,英鎊直接就等於金幣(雖然紙幣化但和黃金直接掛勾),而那時侯1英鎊等於20先令(銀幣),1先令等於12便士(銀幣),你問的這個時期,大概1便士可以買1瓶墨水,一支水筆,一沓紙可能還多一點點!!!!!這樣按購買力換算下來大概相當於現在2000多人民幣吧(可能還要多些).5英鎊就差不多是1萬多人民幣!!!!!!!!!所以那時候的一個高級職員年薪不過也才幾英鎊而已!!
㈤ 19世紀英國
當然有貧民了 而且是很多,在工業化過程中,工業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從過去的利益關聯體逐漸演變為對立的階級。工業革命中,機械大工業逐漸代替了手工業生產,工人卻由生產的主體淪為機器的附屬品。資本家為謀取最大利潤,總是千方百計增加工時,提高勞動強度,降低工資,甚至僱傭婦女兒童而且給予較低的工資。但是,資本家卻不能給予工人必要的勞動安全保障,勞動環境惡劣,工傷事故不斷,嚴重危害工人的身體健康和人身安全。「1841年受命調查煤礦工業的皇家委員會提出的報告,使得整個英國感到震驚。報告揭露出煤礦里種種野蠻景象:僱傭婦女和兒童,工時之長達到殘酷的程度,沒有安全設施,衛生條件和道德狀況普遍很差,令人惡心。關於這個報告的討論以及其他工業揭露出來的類似狀況,幾乎立即在英國文學里反映出來,它們分別從道德和美學的觀點出發,不斷地掀起批評工業主義的浪潮。」[5]工業革命以及自由放任主義所帶來的這些負面效應必然要激化勞資矛盾,並進而影響到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對此,政府本應通過勞動立法進行干預。但是,在工業時代之初的英國,自由放任主義大興其道,認為勞資雙方的契約關系是雙方自願簽訂的、法律不應干涉的關系,在履行契約的過程中如果出現了問題也應該自負其責。因此,在當時的英國,盡管出現了很多問題,但是政府的勞動立法進展遲緩,這引起了工人階級的極大不滿。
市場競爭的加劇,還造成了大批窮人,社會出現了不平等和貧窮現象。到19世紀晚期,英國國內有近百萬人失業,急需政府出面予以救濟。在自由資本主義發展的鼎盛時期,資產階級藐視人權,不把失業工人和窮人當做人來看待,認為貧困是由於「個人懶惰」所致,因而應由「個人負責」[6]。以這樣的思想觀念為指導, 1834年,在工業資產階級的推動下,政府制定了一部《濟貧法》。這部法律規定,在各地建立濟貧院,凡無生活來源、需要社會救濟者必須進入濟貧院。但是被救濟者在濟貧院內被迫從事繁重體力勞動,裡面的生活條件又極為惡劣。「如果接受救濟的人生活得同自食其力的人一樣好,那麼這種救濟制度就會從根本上使所有人喪失勤奮努力、刻苦自勵的精神,如果真的實施這種制度,那麼作為其補充,就需要一種有組織的強迫勞動制度,來迫使那些沒有自立動機的人像牛馬那樣幹活兒。」[7]可見,這部濟貧法實際上把「救濟窮人」變成了一種「懲治窮人」的手段[8] ,其最終目的是為了擺脫濟貧稅負擔和為資本主義生產提供充足的勞動力來源。大量工人失業和貧困對政府和資產階級構成了強大壓力。這一事實迫使政府開始認識到,貧困問題是社會原因造成的,政府理應承擔起救濟貧困的責任。
自由資本主義的發展導致了在經濟領域里出現了無序、惡性競爭,生產與資本高度集中壟斷及其他不利於經濟發展的行為。這在當時奉行經濟自由主義哲學的人看來是很正常的。他們認為,個體的自由競爭和自由放任有利於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一切經濟事務由市場主體去自我管理和調節;管的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主張政府應充當「守夜人」的角色。但是自由放任主義已經不適應新的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在總體上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不利於政府宏觀目標的實現。工業社會中嚴重的政治、經濟、社會問題迫使政府改變統治策略,不斷加強中央集權,對政治、經濟、社會事務實行積極的國家干預政策,進行政治和社會變革,否則將危害社會穩定和國家統治。正如德國比較法學家茨威格特指出的那樣,「19世紀的英國其國際地位因為拿破崙的戰敗而比以前任何時候都更強大,但是國內卻陷入了嚴重的社會和政治危機時期。工商業已成為經濟活動的中心,擁入城市的工人不斷增加,但議會兩院仍由極其保守的世襲貴族、主教和土地貴族把持著。這時,由於拿破崙戰爭弄得精疲力竭的歐洲大陸對英國工業所能提供的出口市場十分有限,因而英國的失業人口猛增,工資下降。而土地所有者卻實行穀物的關稅制,以抑制糧食的廉價進口,這進一步加深了民眾的苦難。飢餓、罷工使英國的進步力量開始認識到,如果想要避免革命,就必須進行政治和社會的改革。」[9]整個19世紀英國的政治、社會和司法改革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進行的。
城市:
倫敦 那裡的貧民區骯臟、擁擠
伯明翰(Birmingham)-英格蘭工業重鎮
利茲
曼徹斯特
設菲爾德
18世紀下半葉,英國長期以來的技術革新出現飛躍,掀起了工業革命,從生產技術到生產方式,都開始發生質的變化。伴隨著生產方式與生產能力的巨大進步,人口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增長。英國全國人口1801年有l 574萬人,1831年有2 415萬人,1851年有2 739萬人。從1801年到1851年間,全國人口每10年的增長率依次為14.0%、18.1%、15.8%、14.3%和12.6%。而同期城市/城鎮增長率分別達到23.7%、29.1%、28.0%、25.O%和25.9%。城鎮人口增長率大大高於全國人口增長率平均數,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大量人口向城鎮/市集中,無疑給城鎮/市的住房產生了巨大的壓力。英格蘭西北部的一些城市增長特別神速。1820—1830年,利茲、曼徹斯特、設菲爾德以及伯明翰的人口增長率達40%以上。外來移民也增添新的壓力,僅僅1848年的愛爾蘭飢饉,就給倫敦輸送了lO萬個無立錐之地的窮人。城市人口的大量增長導致城市地價的急劇上漲,城市人口開始向郊區遷移,隨之,郊區按既存的階級結構重組:中上層階級遷移到西區。而工人階級集中在東區,居住在過於擁擠和惡劣的環境中。這樣在城市裡,從中世紀以來形成的居住模式逐漸被打破,形成了許多新興的富人區,也形成了大大小小的貧民聚居區。
19世紀英國城市裡存在工人住宅區、或稱貧民窟,應該是有目共睹的現象。所謂貧民區,有一個通用的稱呼叫貧民窟——,在19世紀中葉為當時人稱為「烏鴉窩」(rookeries)。這樣的貧民窟在幾乎每一個城市都以不同的模式表現出來,無論是像倫敦這樣的古老首都,還是像曼徹斯特這樣的新興工業城市。在倫敦的聖·吉爾斯(st Giles)、塞夫頓山(Saffmn Hill)、蘭特克立夫路(RatcliffeHighway)、雅克布島(Jaeob's Island)、伯立克街(Berwick Street)和派爾街(Pye Street,威斯敏斯特)、「直布羅陀」(Gibraltar);在曼徹斯特的牛津路(Oxford Road)、小愛爾蘭(Little Ireland)、議會街(Parliament Street);在利茲的靴鞋場(Boot-and-ShoeYard);在諾丁漢的長屋(Long Row)背後的陋街(shambles);在德蘭(1Xldlam)、紐卡斯爾(Neweas,tle)、蓋茨海德(Gateshead)和伯納德斯爾(BamardCastle),每個城市幾乎都有形形色色的貧民窟聚集區。
希望可以解決你的問題 !
㈥ 請簡單介紹一下19世紀的英國
19世紀英國社會與文化淺析
一、引言 英國,一個歷經千年滄海桑田、風起雲涌的古老國度,一個見證了人類蹣 跚學步、茁壯成長的滄桑智者,一個堅毅不屈、站在大西洋上翹首觀世界、看 未來的猛士。他走過邪風冷雨,帶著他那份沉甸甸的回憶,帶著他那份獨有的 氣質與底蘊,正一刻不停歇地朝著更輝煌的明天前行。驀然回首,那一長串深 深淺淺的歷史腳印中,每一步都述說著一段不一樣的卻都一樣驚心動魄的歷史 歲月,或傷感悲痛,或感人至深,或發人深省······ 輕撣灰塵,打開那幅已微微泛黃的厚重歷史畫卷,「大英帝國」「日不落帝 國」「維多利亞時代」在光芒閃爍,訴說著英國在 19 世紀的燦爛輝煌。19 世紀 的英國,經濟上、國土上、文化上、政治上,都經歷了無數的變革,從一個小 小的島國一步步壯大,成為領土遍及世界各洲,影響世界的大帝國。在19 世紀, 它流了血,流了淚,也收獲了財富,取得了進步,脫胎換骨。在當時的世界上 乃至整個人類歷史上,19 世紀的大英帝國都是一個無法超越的神話。
二、經濟發展
(一)工業生產的快速發展 1801 年以後,英國在與法國長達14 年之久的戰爭之後最終大獲全勝。英國 的皇家海軍控制了海權,對外貿易成倍增長,商業空前繁榮。戰爭的勝利擴大 了英國的殖民地范圍,成為了英國的原材料供給地和商品傾銷地,不但為英國 工商業發展提供了廉價原材料還為工業製成品提供了廣大的市場,為工業發展 創造了有利環境。 在工廠日夜不停的機器喧囂聲,英國生產效率不斷提高,生產力成幾倍甚 至幾十倍的速度飛速發展。工業產值在英國經濟中的比重也日益上升,到19 世 紀中期,英國已成為世界上工業化程度最高的國家,這也使得英國在世界上的 經濟地位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倫敦成了世界的金融、貿易中心。19 世紀50~ 70 年代,是英國自由貿易資本主義發展的鼎盛時期,史稱 「維多利亞時代」。 在這期間,英國工業革命已經完成,英國鋼鐵產量佔世界總產量一半以上,進 出口貿易佔世界總額的 1/3 以上。1850 年,英國生產了世界煤產量的 60.2%、 鐵產量的50.9%、加工了世界棉花產量的46.1%。這個漂泊在浩瀚海洋上的小小 島國成了不容小覷、名副其實的 「世界工廠」。
(二)城市化與人口增長 在飛速發展的工業帶動和促進下,曼徹斯特、伯明翰、舍菲爾德、格拉斯 等一大批工業城市迅速崛起,大量農村人口湧向城市,英國城市化進程極其快 速。到1851 年,英國城市人口已超過了農村人口,初步實現了城市化。城市化 文明隆重地登上了人類歷史文明的舞台。農村文明漸行漸遠,農村的生活方式、 生活理念也逐漸淡出人們視線,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全新的生活模式與理念。鐵 路網在英國土地上星羅棋布,貫穿大江南北,讓人際交往、信息傳遞更加的方 便更加頻繁。在19 世紀的一百年中,英國總人口增加了3 倍,人均收入卻增長 4 了4 倍,這就說明了19 世紀的英國社會是在向前發展的,生產力的不斷提高讓 解決人民溫飽,奔向更加富裕的生活充滿了希望。
(三)萬國博覽會 19 世紀中期,工業的飛速發展與繁榮讓英國在世界的經濟實力與綜合國力 如日中天,英國人對自己的實力以及所擁有的財富極為自豪。為了向世界展示 強盛的英國,萬國博覽會(亦成為「水晶宮博覽會」)於 1851 年 5 月 1 日在倫 敦海德公園一座完全由玻璃和鋼管搭建而成的建築物內舉行了。 萬國博覽會以世界文化與工業科技為主題,展期為 1851 年 5 月 1 日至 10 月 11 日,歷時 5 個多月,吸引了 6039195 名參觀者。展館長約 563 米,寬約 138 米,建造費時僅九個月,後被移動並且重建於倫敦南區的塞登哈姆,這個地 區後來也因此被更名為水晶宮。展出了包括軌道、牽引機、高速汽輪船、起重 機、廚具用品、鐵製品、以及來自美國的收割機等萬余件展品。 維多利亞女王與阿爾伯特親王在「燦爛光輝的玻璃頂下舉行了他們的工業 和和平的凱旋式」。博覽會開幕的前兩天,維多利亞女王在日記中寫道:「我們 什麼都能做。」這句話淋漓盡致、完完全全的表現出了英國人對自己的自豪與滿 足,以及他們對未來,對人類科學的滿腔希望、虔誠信服。
(四)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問題 「Every coin has two sides.」經濟的初期發展往往都是一把雙刃劍,有 利也有弊。19 世紀的英國,經濟發展、工業發展相當迅速,人們尚未意識到或 者尚未想出合適策略來適應並解決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種種問題,以下是當時最 主要的兩個問題:
1.階級剝削 在資本主義發展中,工人階級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中流砥柱,但也是深 受剝削壓迫的弱勢群體。 「血汗工廠」 頻頻出現,工人階級,特別是中下層 工人階級生活條件並未從經濟社會發展中獲得多少好處。社會財富分配不公, 貧富差距越拉越大,貧困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城市貧民的數量居高不下,他 們的生活用「凄慘」二字來形容毫不為過。
2.環境污染 工廠的「三廢」讓生態環境滿目瘡痍。倫敦的大地上插滿了「大煙管」,日 夜不停歇的朝著天空排著滾滾濃煙,這些煙遇水汽後便變成霧,倫敦也就在 19 世紀成了「聞名於世」的「霧都」。當時,一個英國工程師在形容英格蘭西部地 區冶鐵業的情形時說:整個地球好像從里往外翻,它的內臟全部都被挖出來扔 得到處都是,整個大地上到處都堆滿了煤渣。
(五)第一次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爆發 周期性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經濟重要特點,每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一定 狀態,經濟危機便會席捲而來。英國,作為一個最早進行產業革命,工業化程 度最高的國家,第一次經濟危機理所當然的在英國爆發。
1.爆發原因及背景 資本主義機器大工業的發展是周期性經濟危機的重要原因。18 世紀末19 世 紀初,英國國內也曾多次出現生產過剩的現象,但是由於當時資本主義機器生 產發展尚不充分,這種危機僅限於局部地區及部門。1825 年以前,英國經歷了 一個短暫的工業高漲階段。1825 年的工業產值比1820 年增長了大約 1/3,當時 生產水平的生鐵量增加了 58%,棉花消費量增長了 39%。但是,國內外市場卻 6 沒有隨著相應擴大。那時拿破崙戰爭結束不久,再加上歐洲農業歉收,歐洲市 場縮小,一片蕭條。從前局部的生產過剩、供過於求的現象轉變成周期性和普 遍性的生產過剩危機。正如《資本主義周期性經濟》一書中所說:「英國在歐洲 市場的商品銷售遇到了很大困難,出口額從 1814 年的2690 萬英鎊下降到1825 年的1460 萬英鎊。對美國和中南美洲的出口也從1815 年的1580 萬英鎊減少到 1340 萬英鎊。同時,國內市場由於工人的實際工資下降而受到極大限制。1824~ 1825 年期間,工人的實際工資僅相當於 1792 年的 4/5 左右。生產和銷售之間 嚴重的脫節,使經濟危機不可避免地爆發了。」
2.經濟危機造成的經濟損失 在這次經濟危機中,英國工業生產和對外貿易都遭受了沉重打擊。3549 家 企業、80 家銀行破產,英格蘭銀行的黃金儲備從1824 年3 月的1390 萬英鎊驟 跌至1825 年12 月的 120 萬英鎊。棉花、羊毛、生絲、煤的消費量銳減,出口 額減少了 16%。失業率驟然上升,並導致人口外流。但是當時德、法、美等國 工業革命尚未完全展開,所以,1825 年的經濟危機還不具周期性。
二、政治上的三次議會改革
(一)1832 年議會改革
1.第一次議會改革的時代背景
19 世紀初,英國的責任內閣制的框架初步形成。但是在1832 年以前,國王 在首相和內閣成員選舉中任然享有一定主權(例如1827 年在任命首相坎寧·哥 德里奇以及1828 年任命首相威靈頓時,都是國王自己的選擇。)。在喬治四世在 位期間,英國內閣越來越獨立於王權,並向議會下議院靠攏,實際上,內閣才 7 是當時英國行政決策主管。尤其在首相羅金漢姆和首相福克斯當政時期,他們 從不將國王視為「一國之主」,也不把自己當做國王的「僕人」。首相,從國王 的「總管家」變成了英國的真正主人。首相與內閣之間的微妙而緊密的關系讓 他們同享利益、共擔風險,而擁有皇室血統的國王卻越來越被疏遠。 1830 年,在法國「七月革命」的影響推動下,民主運動鋪天蓋地一般席捲歐洲, 勢不可擋。從1830 年末到1831 年初幾個月里,上下議院收到全國各地總共645 份請願書。但威靈頓公爵為首的托利黨認為現行制度已經非常完善,甚至還公 開宣稱堅決反對改革,寸步不讓。當時,英國國內民眾間施行改革的呼聲震天, 這就註定了托利黨在同年的選舉中必然慘敗。
2.法案頒布過程、內容
國王威廉四世(1830——1837)任命輝格黨領袖格雷組閣。格雷內閣於1831 年 1 月成立了以羅素勛爵為首的四人小組,負責起草改革議案,同年 6 月 7 日 獲國王批准成為法律並生效。內容大致包括三個方面:一、對議席分配做出調 整。取消了人口未達到2000 人的56 個「衰敗選區」的議席,人口在2000 至4000 的31 個選區分別減少一個議席,空出143 個議席給大型工業城市和較大的郡縣, 下議院總人數則不變。二、重新規定了選民財產資格。在降低選民財產資格後, 除了大銀行家、大商人、大工廠主有選舉權外,大批手工作坊主、小商人和部 分佃農也獲得了選舉權。三、規定了選民登記程序,縮短了時間。選舉時間從 15 縮短到2 天。
3.意義
1832 年的議會改革可謂是雷聲大,雨點小,經過如此大規模的運動多番周 折而換來的改革,卻收效甚微。馬克思也曾批評說:「恐怕還從來沒有一個像這 樣強大的、看來似乎成功的人民運動得到這樣微不足道的表面結果。」雖然工人 8 是改革運動的主力軍,但是改革並未改變工人們艱苦的生活,並未帶給他們真 正的民主權力。中盡管如此,1832 年的議會改革任然具有不可磨滅的歷史意義。 這次改革削弱了國王、貴族、上議院的勢力,促進了政黨組織的完善和兩黨制 度的形成,是英國議會君主制發展的一個重大轉折點。激發了人們深入選舉改 革的信心和決心,一種內閣與國王、政黨、社會輿論、上下議院之間的新型權 力關系逐漸形成。
(二)1867 年議會改革
1.第二次議會改革的時代背景
進入19 世紀60 年代後,工人階級政治積極性再次高漲,議會改革燃起了新 的希望。1861 年,英國各地工會組織紛紛要求改革制度。1864 年,積極支持英 國工人爭取選舉權的「第一國際」在倫敦成立。1865 年,「全國改革聯盟」成立, 力爭改革選舉制度。馬克思亦積極支持工人爭取選舉權的斗爭,他認為結束資 產階級壟斷性統治的時機尚未成熟,最大限度的擴大資產階級民主才是切實目 標。在第一國際、「全國改革聯盟」等組織以及馬克思等人的支持下,大規模的 改革運動在英國曼切斯特、格拉斯哥、伯明翰等各大城市轟轟烈烈的展開。聲 勢浩大的改革隊伍行進在各大街頭和公園,議會的改革已成了大勢所趨,勢在 必行。
2.法案頒布過程、內容 當時的首相是反對改革的保守黨的德比,但是擁有較高政治聲望及地位的 財政大臣本傑明·迪斯累利審時度勢,深知識時務者為俊傑,應順應天勢民意。 於是本傑明扮演改革派以籠絡人心,於1867 年3 月18 日向下議院提出改革議 案,在做部分修改後,8 月通過上議院批准以及維多利亞女王(1837——1901) 9 簽署後生效。1867 年的改革法案對議會席位做了再一次調整,取消了46 個「衰 敗選區」,空出52 個選區給大工業城市和郡。伯明翰、曼切斯特、倫敦以及其 它中型城市席位有所增加。改革議案基本去除了「衰敗選區」,小資產階級和上 層工人階級獲得了選舉權。
3.意義 雖然廣大的城市下層工人以及全部的農業人口並未獲得選舉權,議會選舉 制度的民主化任務認為結束,但是大多數工人境況得到好轉。1867 年的議會改 革在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史上意義是極為深遠的。
(三)第三次議會改革
1.二次議會改革的時代背景
1880~1885 年英國爆發嚴重經融危機,失業率暴漲至歷史最高點,社會矛盾 日益激化。愛爾蘭掀起了民主自治運動的高潮,蘇丹更是爆發了馬赫迪抗英大 起義,英國在非洲東北部的殖民擴張也遇到了困難。在這種內憂外患的情況下, 執政的格拉斯頓自由黨政府陷入困境。
2.法案頒布過程、內容
約瑟夫·張伯倫為自由黨激進派代表,他趁機聯合在野的保守黨給政府施 壓,促使格拉斯頓政府提出兩個新的議會改革法案——《人民代表制》法案以 及《重新分配議席》法案。《人民代表制》於1884 年12 月通過議會。該法案對 選民范圍進一步作出了調整擴大,選民增加了1 倍,擴大到450 萬人。「房主選 舉權」擴大到了各郡縣,部分工農業者也也有了選舉權力,但是未成家立業、 依靠父母生活的男子以及全部的婦女、家庭傭人都沒能獲得選舉權。《重新分配 議席》於1885 年1 月通過議會。它取消了72 個人口未達到1.5 萬城市單獨選派 10 議員的權利,並將之並入其它郡縣。按照每5.4 萬人分配1 個議員席位的標准將 全國劃分為617 個選區。全國22 個城市以及劍橋、牛津大學仍然保留2 個議席, 其它各選區均實行單一選區制,即一個選區只能有一個議員代表。
3.意義
這次議會的改革讓議席分配更加合理公平,對人口密集的工業城市的工人 有一定好處,一定程度上讓工人階級以及部分農業人員參與到了國家政治中, 對改善工人的處境和推動資本主義發展有著促進作用。
三、19 世紀英國現實主義文學
(一)興起和發展
19 世紀30 至40 年代,經濟飛速發展,社會也進行著巨大變革的,一種新 型文學——現實主義文學,開始出現在英國文壇。它注重對生活的觀察、體驗, 力求貼近真實生活,最大限度的反應人們的生活狀態和面貌。在浪漫主義文學 漸漸消退的時候逐漸佔領英國文壇,19 世紀40 至50 年代達到鼎盛。
(二)特點
批判現實主義文學與憲章運動關系密切,可謂是密不可分。並且具有小資 產階級文學特點,由於大部分作家均出生於小資家庭,故其作品也很大程度上 反映了小資階級的生活。在這些現實主義文學作品之中,大部分都塑造了一個 奮斗不息的積極的小資形象。雖然此類文學作品幽默諷刺,反對暴力性革命、 主張社會改革、擁護道德批判和道德感化。此外,不少優秀女性作家在文壇也 占據一席之地,例如蓋斯凱爾夫人、喬治 · 艾略特、勃朗特姐妹等優秀的女 11 性現實主義文學作家。
(三)代表作家。
1、奧斯汀 奧斯汀(1775——1817)生於英國一個牧師家庭的奧斯汀天生就對文學有 著非常濃厚的興趣。她生活一個鄉村小鎮上,終生未婚。在她短暫卻充實的一 生里一直鍥而不舍的追求著自己的文學之夢,完成《理智與感傷》、《勸導》、《曼 斯菲爾德庄園》、《艾瑪》、《諾桑覺寺》、《傲慢與偏見》等六部小說。她的小說 主要描寫了鄉紳家庭里女性的婚姻與生活,以一種輕快活潑又風趣詼諧的方式 體現了女性世界的酸甜苦辣,著重描寫少女從懵懂與盲目走向認識現實、認識 自我的過程。奧斯汀也因此被譽為描寫女性意識的卓越作家。
2、薩克雷 薩克雷(1811——1863)薩克雷父親是東印度公司一名官員,自四歲喪父 後,年幼的薩克雷繼承了父親巨額遺產,常常出入於上流社會,過著公子哥生 活。1833 年將家產揮霍殆盡,先後任《弗雷澤雜志》和《笨拙》雜志專欄作者。 在他的一生中寫過大量小說,例如《彭登尼斯》、《亨利·埃斯蒙德》、《紐克姆 一家》、《弗吉尼亞人》,中篇小說《巴利·林頓的遭遇》 ,短篇小說集《 勢利 眼集》等。最具代表意義的要算是以辛辣諷刺見長的長篇小說《名利場》,它真 實的再現了1810~1820 年攝政王期間英國上流社會之間勾心鬥角與腐敗丑惡。 這部小說篇幅宏大,情節跌宕起伏,是文學史上獨一無二的瑰寶,薩克雷也因 此在文壇上與狄更斯齊名。
3、蓋斯凱爾夫人 蓋斯凱爾夫人(1810——1865)蓋斯凱爾夫人自幼受到父親文學修養和宗 12 教信仰的影響,並且進入當地一所女子學校學習。蓋斯凱爾夫人夫人一生發表 過六部長篇小說(包括《瑪麗·巴頓》、《北與南》、《露絲》、《克蘭福德》、《西 爾維婭戀人》、《夏洛特·勃朗特轉》)。處女作是發表於1848 年的《瑪麗·巴頓》, 這部作品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工人階級的悲慘的生活與命運,在19 世紀英國文學 上佔有重要地位。
4、勃朗特三姐妹 夏洛蒂(1816-1855) 代表作是世界著名女性著作之經典——《簡·愛》。這 部作品雖不能說是巨作,但也稱得上是文學史上一顆璀璨的明星。 從女性要求 獨立平等的角度,展現了英國19 世紀上班也社會現實。揭露了當時的為慈善事 業的殘暴本性,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物慾橫流金錢至上的本質;同時也表達了 婦女要求平等地位同樣待遇的思想,為婦女解放運動奠定了一定思想基礎。 艾米麗(1818-1848)《呼嘯山莊》是艾米麗唯一一部小說,但是僅此一部 已經奠定了她在文學史上不可動搖的地位。《呼嘯山莊》被成為是「最奇特的小 說」,艾米麗以其「心靈中非凡的熱情」和她繼拜倫之後無人可比的「強烈的情 感、憂傷、大膽」震撼了越來越多的人們的心靈。 安妮 (1820-1849) 安妮的代表作《艾格妮斯·格雷》,雖然比起《簡·愛》 和《呼嘯山莊》在文學上的地位稍遜一籌,但是也是一部反映當時現實生活的 一部不可多得的優秀作品。
5、喬治·艾略特 喬治·艾略特(1819-1880)原名瑪麗·安·埃文斯,生於沃里克郡一個農村 家庭。對宗教有著虔誠的信仰的喬治·艾略特曾進入過兩所女子學校學習。她 心地善良,終生熱衷於慈善事業。於1859-1876 年間創作了《亞當·彼得》、《弗 洛斯河上的磨坊》、《織工馬南傳》和《米德爾馬契》《丹尼爾·德薩達》等7 部 13 長篇小說。她的早期作品主要描寫了19 世紀初期單純質朴的鄉村生活,而後期 作品則牽涉到重大歷史事件及政治社會內容。描寫細致入微,人物刻畫也非常 的生動傳神。
四、19 世紀英國的對外殖民擴張
(一)英國1800~1880 期間的殖民擴張
工業發展,財富積累,英國統治世界的野心如無法控制的烈火,很快在世 界各地熊熊地燃燒起來。1801 年,愛爾蘭被合並,英國正式更名為大不列顛及 愛爾蘭聯合王國。地大物博而又相對落後的亞洲大陸成為了英國一個主要戰略 對象,淪陷的印度成為英國巨大的原材料提供地和廣大的市場。19 世紀中期, 英國利用鴉片發動了兩次侵華戰爭,並參與鎮壓了太平天國運動。1758~1759 年 間,印度爆發愛國的民族大起義,但是由於當時的英國擁有著較之先進的軍隊, 大舉鎮壓起義隊伍,此次起義以失敗告終。1876 年,保守黨 B.迪斯累里內閣為 維多利亞女王加冕,維多利亞女王成為印度女皇。此後英國又稱為大英帝國(或 英帝國)。英國繼續擴大在伊朗、緬甸、南非、埃及、東非以及紐西蘭、澳大利 亞等地的侵略,此外,英國還在南美洲大舉投資,南美洲也被列入「狩獵」范 圍。1867 年,加拿大成為英國第1 個自治區域。
(二)1880~1900 年間英國的殖民擴張
19 世紀末期,英國的殖民擴張主戰場轉向非洲。在從法國手中奪得蘇伊士 運河的控制權後,英國於 1882 年佔領了埃及,緊接著在 1899 年佔領了蘇丹。 英國埋頭苦戰在非洲戰場,與其他殖民國家激烈爭奪者東非、中非及西非的土 14 地。1884 年~1885 年召開的柏林會議實際上是帝國列強們的分贓大會,英國「滿 載而歸」。 帝國主義分子 C.J.羅得斯提出修建一條從開普敦到開羅縱貫非洲大 陸的大鐵路,也就是所謂的「二 C 計劃」(開普敦和開羅的英文寫法第一個字 母都是「C」),以便加緊侵略南非。1899 年英布戰爭爆發,英國吞並奧蘭治和德 蘭士瓦。19 世紀末,在亞洲戰場上,緬甸、阿富汗淪為英國殖民地。1900 年, 英國參與鎮壓了中國義和團運動,並染指中國西藏。
英國的殖民地。英國的殖民地在眾多貪婪的殖民擴張國家中是最大的,遍及世界各洲,掠 奪來的財富不計其數。其土地之廣,無國能及,成了名副其實的「日不落帝國」。 殖民擴張既是讓人痛恨又讓人所震驚,對英國人來說,19 世紀的大英帝國是英 國人歷史上最值得驕傲的神話。
五、結論 綜上所訴,19 世紀的英國在政治經濟文學等方面上都進行了巨大的變化。 政治上三次議會改革讓英國的政治制度更加民主化,讓更多人民參與到國家政 治中,這在資本主義社會國家中起著典範作用;經濟上來說,在19 世紀上半葉 英國已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讓英國面貌煥然一新,隨之而來的便是城市化同 樣也產生了種種問題,例如階級剝削、工業污染、經濟危機等等;文學上,19 世紀 30~40 年代,社會發展中產生了種種黑暗,曾經風靡一時的浪漫主義文學 漸漸褪色,以揭露社會陰暗面的諷刺性現實主義文學應運而生,40~50 年代達到 高潮。 19 世紀的英國,危機與變革並存——在危機中進行變革,而在變革中又產 15 生新的危機,繼而又是新的變革。英國在危機與變革中取得進步,並逐步登上 世界巔峰,了解19 世紀的英國對生活在充滿危機與改革的世界我們來說有著重 大意義。 總而言之,19 世紀的英國從政治經濟等方面不但有了量變,甚至有了質的 飛躍,讓英國從平庸到脫穎而出,成為了資本主義世界的先驅,當時世界的霸主。
㈦ 1820到1850英國處於世界霸主的原因
其實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模式在維多利亞時期是不是太顯著的。
從經濟上看:1.英國氣候相比大陸國家較差,註定農業基礎薄弱,國家要富強就要發展商業。而發展商業的必然就是堅強的軍隊和政治力量。因此在當時來講商品經濟支撐的國家比農業經濟支撐的國家要有擴張性的多(看看小日本)
2.席捲歐洲的黑死病,對英國影響較小。雖然當時看不出苗頭,但是如果在上3代中有人非自然死亡,對後代繁衍影響巨大。(衛國戰爭後的俄國)英國從一個人口小國一舉躍居歐洲人口大國前列,有了堅強的勞動力基礎。
3.當時歐洲大陸強國橫行英國只能把眼光放在遠洋殖民地,沒想到因此發了大財
4.由於傳統商路(絲綢之路)崩潰,經濟中心西移而英國一下子叢歐洲的邊緣國家到了中心國家
政治上:
1.歐洲大路混戰多年,唯一漁翁得利的就是英國
2.3次海戰的全勝,打敗了所有的殖民對手
3.歐洲先進的軍事科技,使得英國在對殖民地戰爭中以壓倒性的優勢戰勝土著民族
4.對中國戰爭的勝利,中國是當時東方的絕對霸主,是中亞的政治平衡支柱,東亞各國的從屬對象,南亞的宗主國(經濟,軍事,文化)
即便是在歐洲也是各國公認的世界最強大國家,直到英國擊敗清政府那一刻歐洲列強才真正看到自己成為世界列強的地位,英國才真正意義上稱霸世界
㈧ 18世紀英國當時的經濟、政治是什麼樣的
十八世紀英國已經進入了資本主義工業化大生產的時期,政治上是君主立憲制,由議院負責。
㈨ 英國為什麼能在十九世紀成為世界第一強國
形成原因:工業革命推動了經濟的發展。17世紀資產階級革命後英國國力逐漸開始強於其他封建國家,開始擁有廣闊的海外殖民地和海外市場,再加上資本主義得到更充分的發展和18世紀的圈地運動的發生,使得18世紀的英國最先爆發了工業革命並在19世紀中期完成工業革命,成為世界上最早的工業國。 特點:以自由經營、自由競爭、自由貿易為主要內容的自由主義經濟思想。國家支持拓展海外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