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西方畫傳入中國的途徑
有這么一篇文章,不知道有沒有幫助。
明清西方油畫傳入中國研究
1768年王致誠逝世後,乾隆皇帝又招義大利畫家潘廷章進宮御用。潘氏入宮之際正趕上乾隆平定兩金川戰役勝利,為表彰有功將士。乾隆詔令畫家為這些功臣畫像,懸掛在紫光閣中。現藏德國柏林國立民俗博物館的平定兩金川功臣油畫雅滿塔爾像、阿忠保像、嘉木燦像、托爾托保像等,即出自潘廷章之手。這批作品,畫法上與王致
誠所繪蒙古厄魯特首領大致相似,雖然筆觸相對粗糙,技法上明顯地不夠成熟,但畢竟是為中國皇帝弘揚「文治武功」業績的「寫真傳影」油畫,有其中西繪畫融合、中西審美趣味互揉的特點。
從宮苑裝飾到彪炳帝皇的文治武功業績,從康熙皇帝「不怎麼喜愛肖像畫」到乾隆皇帝垂愛西方油畫「寫真傳影」,從傳教士油畫家到中國宮廷油畫家的出現,油畫在中國北方重鎮的傳播,得力於中國帝皇的藝術贊助,最突出的是油畫肖像藝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直到清代後期,仍有《旗裝老婦像》、《男人肖像》、《仕女肖像》等佳作問世。
三、中西經濟文化交流、西方移民畫家與油畫在清代南方通商口岸的傳播發展 「正當傳教士油畫家在北京忙於繪制玻璃油畫裝飾宮苑時,中國南方通商口岸廣州的油畫家也在樂此不疲地繪制玻璃油畫,所不同的是.他們為中西經濟文化交流而作。
英國學者瑪格麗特,喬丹在其著作《十八世紀的中國外銷藝術》中指出:「在歐洲和東方之間的文化交流中,眾多中國出口品所受到西方的影響是『耶穌』瓷和鏡子畫,兩者都為出口外銷而繪制,並且在很大程度上他們的裝飾取材於歐洲的銅版畫。「鏡子畫即玻璃畫。就中西文化交流而言,從西方銅版畫上尋找和臨繪所進發出來的創造感覺,是清代南方通商口岸油畫興起的根源。最有說服力的是一幅大約1790年代的中國水彩畫,描繪一位中國油畫家端坐在畫桌前臨摹一幀歐洲彩色銅版畫。從桌上備用的紙片和擦筆用過的縐狀紙團可以知道他在繪制油畫。
瑞士收藏家賴色夫婦收藏的玻璃油畫《諾曼底海景》,是一幅根據法國黑白銅版畫繪制而成的彩色玻璃油畫。賴色夫婦收藏的《搖紡輪的婦女》、《維納斯梳妝》、《牧羊女》、《江湖醫生與鄉村理發師》等,均是歐洲銅版畫的油畫復製品。所以,英國旅行家巴洛在1804年出版的《中國游記》中敘述他在廣州的見聞時說:「傳入廣州的歐洲彩色版畫,被復製得十分逼真。」
雖然臨仿是清代南方通商口岸油畫發展的早期方式,但在此基礎上煥發出來的油畫創作,奠定了油畫在中國南方盛起的基礎。賴色夫婦收藏的中國貴婦肖像,向世人展現了18世紀後期中國油畫家肖像創作造化的本領,而代表著這一創作成就的油畫家是史貝霖,他一開始是在玻璃上繪制油畫肖像而嶄露頭角的,他的現存最早的一幅玻璃油畫肖像上用英文題簽道:「史貝霖於1774年10月畫於中國廣州。」
據西方學者研究,此畫描繪的是英國船長托瑪斯·弗瑞。也就是說,中國油畫家已經開始為外國來華的航海家繪制寫生肖像,這標志著中國油畫藝術及藝術贊助人之間的關系從此建立起來;因為繼此之後現存有他題簽的油畫肖像多達十幾幅,其他畫家署款的油畫肖像也不斷涌現,恰恰說明清代廣州油畫的崛起與中西經濟文化交流的密切聯系。
史貝霖的意義並不光表現在玻璃油畫的初露鋒芒上,他作有許多布面油畫。換句話說,他是清代由玻璃油畫轉向布面油畫的重要代表性畫家,這意味著清代中國南方油畫由玻璃油畫邁入架上油畫階段,從而大大加速了清代廣州油畫發展興旺的歷史進程,為19世紀廣州架上繪畫及其畫家群的出現,起著開拓先行的作用。在布面上作油畫肖像標志著史貝霖油畫肖像藝術風格的形成和成熟。
他的最早一幅布面油畫描繪一位身份不明的英國軍人,橢圓形畫的背面標簽上清晰地寫著:「廣州史貝霖之作,1786年12月1日。」此件作品用比較地道的西方古典油畫肖像罩染法與透明畫法繪制而成,若無畫家標簽,人們很難想像這幅油畫出自中國油畫家史貝霖之手。類似此作的還有《約翰·懷特船長肖像》、《英國東印度公司職員像》等。就史貝霖現存作品編年發展特徵來看,他的油畫大體上以1786年為界分為兩個階段。
早期的油畫與他在玻璃上作畫有關,用筆比較拘謹,筆觸磨得很平,裝飾味很濃。大約從1786年起改在布面作畫,技術得到迅速提高,這時的油畫風格,呈現新古典主義特徵,已注意到人物神情氣質的表現,此種表現風格一直持續到他晚年,並且在表現技巧上顯得十分純熟老練。如他所繪哈斯堪肖像,脫盡東方人習慣線畫法塑造人物的痕跡,達到與西方畫家之作難分難辨的境地。
總的說來,史貝霖後期的肖像畫在明暗對比的處理上並不強烈,卻注意了臉部解剖結構的描繪,背景多以褐灰色或藍灰色來表現,人像背光部位後面的背景有一淺色光暈構成他晚期肖像畫的風格特徵。這種畫風一直延續到1820年代,如他的一些追隨者奎呱作的《伯內阿·費奇像》,小東呱作的《佚名美國人像》,興呱作的《海員像》,林呱作的《佚名外國男子肖像》等,表現方法均不出史貝霖左右,帶有史貝霖肖像畫風格烙印,因此這種肖像畫風被稱為「史貝霖畫風」。所以,「史貝霖畫風」是清代南方通商口岸架上油畫的早期發展階段。
自從1825年英國畫家喬治·錢納利定居澳門以來,中國南方通商口岸的油畫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具體表現為:1.錢納利及其中國弟子們在粵、港、澳三地的藝術活動促進了廣東油畫的蓬勃發展,形成廣州、香港、澳門三足鼎峙的油畫藝壇格局;2.不但廣東的油畫肖像畫風發生丕變,而且風景、人物畫風也發生劇變;3.在錢納利畫風的直接熏陶與間接影響下,新一代中國油畫家迅速成長起來,他們在中國南方其他通商口岸的藝術創作活動促進了油畫在清代南方沿海地區的傳播發展。
錢納利的中國高足叫林呱(傳為關喬昌者)。1825年9月,當錢納利踏足澳門時,他的朋友費龍在自家花園為他構築了畫室,並配備了助手為他收拾清洗畫具,這名助手就是後來口七吒廣東油畫藝壇的名家林呱(關喬昌),林呱本人也聲稱自己是「這位英國畫家的學生」。錢納利視「教學是最高的藝術」所產生的積極成果,是林呱在他的熏陶下成熟起來,林呱於1820年代為錢納利繪制的寫生肖像即是最好的證明。
盡管這幅肖像畫得比較拘謹,但由於林呱把握住了人物結構與性情神態、明暗對比關系,作品顯得扎實傳神,具有錢納利肖像畫風范,因而林呱經過十幾年的磨勵能青出於藍。1852年錢納利去世時,有人在英文《廣東郵報》上著文追悼時說:「錢納利是一位不亞於托馬斯·勞倫斯爵士的肖像畫家。一個在廣州的現代繪畫流派,是錢納利建立起來的,他的學生包括林呱及其他一些中國畫家都畫藝不凡。」
林呱{關喬昌)的確是一位畫藝不凡的油畫家,他自詡為「中國的托馬斯·勞倫斯爵士」。他曾效法老師錢納利把自己創作的油畫肖像送到英國皇家美術學院、美國紐約阿波羅俱樂部、波士頓圖書館展出,其中在波士頓展出的油畫有林則徐像和耆英像,因而贏得了國際聲譽。
1850年一位訪問過他畫室的法國人在美國藝術協會發表文章道:「今年夏天,我們看了波士頓圖書館的展覽,有四至五幅中國達官顯要的肖像畫出自這位畫家之手,但願這不至使技藝純熟的歐洲畫家失寵。「事實上,林呱在藝術上的日益成熟倒真的「使技藝純熟的歐洲畫家失龐」,那就是他具有純熟的油畫技術。他的眾多油畫肖像,包括他的兩幅自畫像藝術品質之高,足與西方油畫家媲美,難怪英國旅行家唐寧記敘林呱時會說:「他曾經是住在澳門的錢納利的學生,受了錢氏的訓導,足以使他按歐洲人的式樣完美地作畫。……大多數外國人花得起錢請林呱給他們畫肖像,因為他們認為請中國人為自己畫肖像,帶回祖國會有格外價值。」
此外,林呱還擅長藝術經營,正如英國 人凡尼在他的《1848年中國和印度之旅回憶錄》中寫道:「林呱,華南著名的畫家,……他有敏銳的商業眼光。……我理解他是個相當公平的畫家,他不僅有葡萄牙和本地的顧客,也有廣州和香港的歐洲主顧。「林呱不僅在廣州設有畫肆,1840年代又在香港開設畫店,以「林呱,英國和中國畫家」、「漂亮的肖像畫家」牌號招徠中外主顧,具有很強的藝術市場競爭實力,故擁有粵、港、澳三地來華的歐美藝術消費者。可見,中西經濟文化交流一方面推動了歐美藝術贊助人對中國油畫的消費,另一方面反而加深錢納利對廣東油畫的影響,形成錢氏畫風為主導的油畫藝術新潮,因而導致19世紀中國油畫「錢納利畫派」的興起和油畫風格的丕變。
受錢納利畫風影響的畫家還有新呱和煜呱。新呱是一位活躍於19世紀中後期的風景畫家,他作風景畫喜歡藉助近景與中景的明暗對比來表現水的明快流滑質感並拉開空間層次,達到重點描繪中景光線集中區域景物的目的。他早年的油畫《辛西婭號離開伶仃洋》和晚期的《廣州商館區》、《里約熱內廬海景》組畫均採取這種形式處理畫面,與錢納利的《濠江漁歌》表現形式相類,色彩語言也酷似錢納利的《濠江一漁船及漁娘》、《澳門半山風光》雖說沒有任何文獻記載新呱與錢納利有師承關系,然而作品的形式與色彩感覺已說明了一切。
煜呱的油畫選材與新呱相似,多以粵、港、澳等地的港埠風景為描繪對象。在設色表現上,煜呱與新呱有別,他往往用黃紫或藍紫釉染雲彩,強調它們在不同環境中的色彩傾向,如在《黃埔船塢》中雲彩偏藍紫色,在《廣州商館區風貌》、《維多利亞城遠眺》中則偏黃紫色。煜呱比新呱更加註重筆觸與色彩效果造成的視覺沖擊力,那漫天涌動的雲層、波浪翻卷的海面,在他流轉自如、靈活多變的筆觸揮掃下氣韻生動,質感躍現。這種重視風景色彩質感生韻的表現與錢納利衣缽相承,只不過煜呱的筆觸比錢納利更加細膩傳神,別具匠心了,以致於西方學者認為煜呱之作可與歐美風景畫比肩。
如果說錢納利對林呱、新呱、煜呱等人發生明顯影響從而導致廣東油畫的興盛廣播和畫風丕變的話,那麼到了19世紀中後期對南昌、周呱二人的影響已大為衰減了。盡管南昌的油畫《黃埔帆影》構圖一眼望去近似錢納利的油畫《黃埔艇帆》,但南昌嗜好純度過高的色彩作畫,與錢氏格調異趣。
19世紀後期中國南方通商口岸的油畫因受西方攝影術的影響,藝術品質江河日下。周呱的油畫風景代表著這一新的傾向。五口通商之後他到上海發展,是上海開埠油畫的先行者、開拓者。他繪制了一系列黃埔江風景,代表作《黃埔江外灘風光》,作風近於煜呱和新呱,具有致廣大、盡精微的特徵,精心於江面船舶的細致描繪。
不過,周呱顯然缺乏錢納利、新呱、煜呱風景畫中常見的耐人尋味、引人入勝的景物情節,他熱衷於自然地鋪敘而忽略了景物的神彩意境的表現,象畫照片似地流於匠作習氣:這種習氣,是中國清代晚期油畫普通存在的弊瑞,如《上海的美國人居住區風景》、《黃埔江外灘風景》等均屬此流。因此,當大批西方油畫家湧入中國南方通商口岸時,清代南方通商口岸的油畫家難以與之抗衡,故清末油畫如日薄西山,衰竭了。
『貳』 魯濱孫怎樣幫助英國船長奪回船隻
魯濱孫與「星期五」幫助船長制服了那幫水手,奪回了船隻。
『叄』 大海戰II英國船長路線是上面是戰列艦還是下面
大海戰英國有4條線路,
除了50級的CV攻擊者以外,其他三條均為戰列艦。
分別是KGV線路,納爾遜線路和胡德線路。
推薦納爾遜和KGV線路,胡德不推薦,太垃圾。
納爾遜的優勢是火力極猛,但是沒有偵察機,瞎子。只能依靠隊友偵察。
KGV優勢是裝甲極厚,44這樣的頂級船也奈何不了,(NO AP)
缺陷是火力沒有納爾遜好。
但無論走什麼線路,最後都能開上頂級的獅2。
『肆』 相信大家都看過魯濱遜漂流記,還記得那個被魯濱遜救下的英國船長嗎,請把自己想像成英國船長,從你的腳度
我們打著手勢向他們表示感謝,因為我們拿不出什麼東西答謝他們.說來也巧,正當此時,出現了一個大好機會,使我們大大地還了他們的人情.當時,突然有兩只巨獸從山上向海岸邊沖來;看那樣子,好像後一隻正在追逐前一隻,究竟他們是雌雄相逐,還是戲耍或爭斗,我們也弄不清楚.同時,我們也不知道這種事是司空見慣的呢,還是偶然發生的.
但是,照當時的情況判斷,後者的可能性更大.因為,首先,這類兇殘的猛獸一般大白天不出來活動,其次,我們看到那些黑人驚恐萬分,特別是婦女更是害怕.大家都逃光了,只留下那個拿鏢槍的人.可是那兩只巨獸跑到海邊並沒有去襲擊那些黑人,而是一下子跳到海里,游來游去,好像是在游戲.後來,出於我的意料之外,有一隻竟跑到我們的船跟前來了.好在,我已早有準備.我迅速把槍裝上了dan葯,還叫佐立把另外兩支槍也裝好了dan葯.當那巨獸一進入射程,我立即開火,一槍打中了它的頭部.那傢伙立即沉下去了,但又馬上浮起來在水裡上下翻騰,拚命作垂死掙扎;然後,匆匆向岸邊游去,但由於受到的是致命傷,又被海水所窒息,還未游到岸邊就死了.
那些可憐的黑人聽到了槍聲,看到了槍里發出的火光,其驚恐之狀,真是筆墨難以形容的.有幾個嚇得半死,跌倒在地上.過後,他們見那怪獸已死,並沉到水裡去了,又見我向他們招手,叫他們到海邊來;這時,他們才壯著膽子,到海邊來尋找那死獸.我根據水裡的血跡找到了那巨獸,又用繩子把它套住,並把繩子遞給那些黑人,叫他們去拖.他們把那死了的傢伙拖到岸上,發現竟是一隻很奇特的豹.此豹滿身黑斑,非常美麗.黑人們一齊舉起雙手,表示無比驚訝.
他們怎麼也想不出我是用什麼東西把豹打死的.
槍聲和火光早就把另一隻巨獸嚇得泅到岸上,一溜煙跑回山裡去了.因為距離太遠,我看不清它倒底是什麼東西.不久我看出那些黑人想吃豹子肉,我當然樂意做個人情送給他們.對此,黑人們感激萬分.他們馬上動手剝皮.雖然他們沒有刀子,用的是一片削薄了的木皮,但不一會兒就把豹皮剝下來了,比我們用刀子剝還快.他們要送些豹肉給我們,我表示不要,並做手勢表示全部送給他們;不過我也表示想要那張豹皮.他們立刻滿不在乎地給了我.他們又給了我許多糧食,盡管我不知道是些什麼東西,但還是收下了.接著,我又打起手勢向他們要水.我把一隻罐子拿在手裡,把罐底朝天罐口朝下翻轉來,表示裡面已空了,希望裝滿水.他們馬上告訴自己的同伴,不久便有兩個女人抬了一大泥缸水走來.
我猜想,那泥缸是用陽光焙制而成的.她們把泥缸放在地下,然後像第一次那樣遠遠走開.我讓佐立帶了三隻水罐上岸去取水.那些女人也和男人一樣,全都赤身**,一絲不掛.
現在,我有了不少雜糧,又有了水,就離別了那些友好的黑人,一口氣大約又航行了十一天,中間一次也沒有登岸.
後來,我看到有一片陸地,長長地突出在海里,離我們的船約十三、四海里.當時風平浪靜,我從遠處經過這海角;最後,在離岸六海里左右繞過這小岬角後,又發現岬角的另一邊海里也有陸地.這時,我已深信不疑,這兒就是維德角,而對面的那些島嶼即是維德角群島.但岬角和島嶼離我都很遠,我不知該怎麼辦才好.如果刮大風,那我一個地方也到不了.
在這進退維谷之際,我鬱郁不樂地走進艙房坐了下來,讓佐立去掌舵.突然,那孩子驚叫起來:"主人,主人,有一隻大帆船!"這傻小子以為他原來的主人派船追了上來,幾乎嚇昏了頭.我卻很清楚,我們已駛得很遠,他們決不可能追到這兒來.我跳出船艙一看,不僅立刻看到了船,而且看出,那是一艘葡萄牙船;我猜想,那是駛往幾內亞海岸販賣黑奴的船.但當我觀察那船的航向時,我才知道,他們要去的是另一個方向,根本沒有想靠岸的意思.因此,我拚命把船往海里開,並決心盡可能與他們取得聯系.
我雖然竭力張帆行駛,但不久就看出,我根本無法橫插到他們的航路上去;等不及我發信號,他們的船就會駛過去.
我滿帆全速前進追趕了一陣子,就開始感到絕望了.然而,正當此時,他們好像在望遠鏡里發現了我們.他們看到我的船是一艘歐洲小艇,因此,一定以為是大船遇難後放出的救生艇,所以便落下帆等我們.這給了我極大的鼓舞.我船上本來就有我們原主人的旗幟,我就拿出旗幟向他們搖起來作為求救的信號,同時又鳴槍求救.這兩個信號他們都看見了,因為,後來他們告訴我,槍聲他們雖然沒有聽到,但看到了冒煙.他們看到了信號,就停船等我們.他們的這個舉動真是仁慈極了.大約過了三小時光景,我才靠上了他們的大船.
他們用葡萄牙語,用西班牙語,用法語,問我是什麼人,但他們的話我都不懂.後來,船上有一個蘇格蘭水手上來叫我,我便告訴他我是英格蘭人,是從薩累的摩爾人手下逃出來的.於是,他們便十分和善地讓我上了船,並把我的一切東西也都拿到大船上.
誰都相信,我竟然能絕處逢生,其喜悅之情,實在難於言表.我立刻把我的一切東西送給船長,以報答他的救命之恩.但船長非常慷慨.他對我說,他什麼也不要,等我到了巴西後,他會把我所有的東西都交還給我.他說:"今天我救了你的命,希望將來有一天別人也會救我的命,說不定哪一天我也會遭到同樣的命運.再說,我把你帶到巴西,遠離自己的祖國,如果我要了你的東西,你就會在異國他鄉挨餓,這不等於我救了你的命,又送了你的命嗎?不,不,英國先生,我把你送到巴西,完全是一種慈善行為.你的那些東西可以幫助你在那兒過活,並可做你回家的盤費."他提出這些建議是十分仁慈的,而且一絲不苟地實踐了自己的許諾.他給手下的船員下令,不準他們動我的任何東西.後來,他索性把我所有的東西都收歸他自己保管,還給我列了一張清單,以便我以後要還.清單中連我的那三隻裝水的瓦罐也不漏掉.
他也看到,我的小艇很不錯.他對我說,他想把小艇買下來,放在大船上使用,並要我開個價.我對他說,他對我這么慷慨大度,我實在不好意思開價,並告訴他,他願出多少錢都可以.他說他可以先給我一張八十西班牙銀幣的錢(這種西班牙銀幣都打上一個"8"字)到巴西可換取現金.到了巴西,如果有人願意出更高的價錢,他願意全數補足.他又表示願出六十西班牙銀幣買下佐立.這錢我實在不能接受.
我倒不是不願意把佐立給船長,而是我不願意出賣這可憐的孩子的自由.在我爭取自由的逃跑過程中,他對我可謂忠心耿耿.我把不願出賣佐立的原因告訴了船長,他認為我說得有理,就提出了一個折衷的方案:這孩子如果成為基督徒,則十年後還其自由,並簽約為仆.基於這個條件,我終於同意了,因為佐立自己也表示願意跟隨船長.
去巴西的航行十分順利,大約二十二天之後,就到達了群聖灣.現在我擺脫了困境,該打算打算下一步怎麼辦了.
船長對我慷慨無私的好處,真是記不勝記.他不僅不收我的船費,並出二十枚歐洲流通金幣買下我的豹皮,四十枚金幣買下獅子皮.我小艇上的一應物品,立刻如數奉還給我;我願出賣的東西,他又都通通買下,包括酒箱、兩支槍、剩下的一大塊蜜蠟,(其餘的我都做成蠟燭在旅途中點掉了.)簡而言之,我變賣物品共得了二百二十西班牙銀幣;帶著這筆錢,我踏上了巴西海岸.
我到巴西不久,船長把我介紹給一位種植園主;這人與船長一樣正直無私.他擁有一個甘蔗種植園和一個製糖廠.我在他家住了一段時間,了解了一些種甘蔗和製糖的方法.我看到,在巴西的這些種植園主生活優裕,他們都在短時期內就發家致富了.所以我想,如果我能獲得在巴西的居留證,我也要做個種植園主.同時,我決定設法把我寄存在倫敦的那筆錢匯到巴西來.為了獲得入藉證書,我傾囊買了一些沒有開墾過的土地,並根據我將要從倫敦收到的資本,擬定了一個經管種植園和定居的計劃.
『伍』 小飛俠彼得潘讀後感小報怎麼畫
讀書筆記是大家平時在讀書時把自己的讀書心得,內容鑒賞,探討主題,評論人物,評品語言或者讀後感記下來,也可以摘抄下你感興趣的精美語句,語段,詞語。下面是板報網小編精心為大家整理的讀書筆記摘抄感悟,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和幫助。
所有的孩子都要長大,只有一個例外——他就是英國的詹母斯·巴里筆下的小男孩彼得潘。
彼得潘是個頑皮、淘氣、會飛翔、勇敢、有紳士風度、又有些傲氣的小男孩,他住在一個叫做「夢幻島」這樣的可愛小島上。據說要是小孩子死了,他陪著他們走一段路,小孩子就不會害怕了。
有一天,彼得潘的影子被溫迪家的「狗保姆」娜娜叼回家中。晚上,彼得潘來找自己的影子,找到影子後他想方設法地把影子粘上,就哭了起來。哭聲把溫迪吵醒了,彼得潘告訴溫迪原因後,溫迪細心的把他的影子縫了上去。
後來彼得潘、小仙女可鈴鐺、溫迪、還有她的兩個弟弟約翰和邁克爾飛向夢幻島後,開始了冒險的旅途。他們看見了美麗可愛的美人魚小姐,陰險毒辣的海盜船上的船長霍克……在夢幻島上彼得潘和朋友們一起和霍克船長展開了殊死決斗,最終彼得潘贏得了勝利。
每個孩子都想飛翔,也幻想著自己的「夢幻島」。彼得潘有著很大的勇氣,我看了這本書後在想像中描繪著自己心中的彼得潘。
永遠不長大得男孩,沒有了愛情,便沒有了煩惱,飛翔在夜空中,身邊跟隨著詭異的小精靈,飛翔的身影和著自由的笑聲,成就了男人的夢想,也變成所有女孩的噩夢。
『陸』 魯濱遜漂流記里船長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守信用、講誠信的人
《魯濱遜漂流記》是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的一部長篇小說作品,主要講述了主人公魯濱遜因出海遭遇災難,先被海盜攻擊,再到種植園,最後漂流到無人小島,並堅持在島上生活,最後回到原來所生活的社會的故事。
『柒』 《魯濱遜漂流記》五個人物形象是什麼
《魯濱遜漂流記》五個人物分別是星期五、佐立、海盜船長、英國船長、魯濱遜,人物形象分析如下:
1、「星期五」人物形象
星期五是一個野人,有一次在沙灘上差點被另一個部落的野人吃掉,但魯濱遜最後救了他,正好當天是星期五,所以魯濱遜就給他命名為「星期五」。也由於他們之間的真摯友誼他才得以存活下去,並回到了家鄉。
星期五是一個樸素、忠誠的朋友和智慧的勇者,他知恩圖報,忠誠有責任心,適應能力強,他和魯濱遜合作著施展不同的技能在島上度過了許多年,星期五的到來讓魯濱遜圓了歸家夢,自己則做了魯濱遜的助手。星期五要求上進,很快就融入了文明人的生活,是個樂觀,可愛的人。
2、「佐立」人物形象
佐立:天真、調皮,真誠的小奴隸形象。
佐立一直對魯濱遜忠心耿耿,當他們沒有水喝了的時候佐立主動要求一個人上荒島去取水,魯濱遜問他為什麼要自己去,他回答說「如果野人來了他們把我吃掉你就可以逃走。充分表現了佐立對主人的真誠、忠心,不怕犧牲的精神。
3、「海盜船長」人物形象
海盜船長是個心腸歹毒,心狠手辣但又十分謹慎的海盜,他懂得選賢任能,他重用魯濱遜為他打漁,放任他隨意出海,給魯濱遜製造了逃脫的機會。
4、「英國船長」人物形象
英國船長是個守信用的人,他的船員反叛他,將他捆綁,把他丟到魯濱遜的荒島上,後來被魯濱遜和「星期五」救下,答應送魯濱遜回國,聽他支配。之後與魯濱遜和被俘的船員想了一個對策,將大船奪回,一起回了國。
5、「魯濱遜」人物形象
17世紀中葉,魯濱遜·克魯索出生在英國一個中產階級的家庭,他本可以按照父親的安排,依靠殷實的家產過一種平靜而優裕的生活。然而。一心想外出闖盪的魯濱遜卻當上了充滿驚險和刺激的水手,航行於波濤洶涌、危機四伏的大海上。
後來遭遇船難而流落荒島,英國流亡貴族魯濱遜在極度與世隔絕的情況下,運用水手時代訓練而來的地理方位標示、天象人文觀測、日移與潮汐變化登計法等與奧妙的自然搏鬥,同日,記錄下自己的荒島生涯,並隨時等待時機逃離絕境。
魯濱遜在自製的日歷星期五這一天,救下了食人族男孩星期五,星期五是被食人族作為祭祀的祭品帶到荒島上來的,無法再回到他的部族。
隨著兩個人的朝夕相處,魯濱遜面對一個與自己不同種族、宗教及文化的人,慢慢改變了自己,兩人發展成亦父亦友的情誼。這份文明世界所缺少的友誼成為魯濱遜後來經歷20多年荒島生活的精神支柱。
『捌』 《魯濱遜漂流記》五個人物形象是什麼
《魯濱遜漂流記》五個人物分別是星期五、佐立、海盜船長、英國船長、魯濱遜,人物形象分析如下:
1、「星期五」人物形象
星期五是一個樸素的人,忠誠的朋友,智慧的勇者。他知恩圖報,忠誠有責任心,適應能力強,他和魯濱遜合作著施展不同的技能在島上度過了多年。星期五的到來讓魯濱遜圓了總督夢,自己則做了魯濱遜的奴僕。
2、「佐立」人物形象
佐立:天真、調皮,真誠的小奴隸形象。
佐立一直對魯濱遜忠心耿耿,當他們沒有水喝了的時候佐立主動要求一個人上荒島去取水,魯濱遜問他為什麼要自己去,他回答說「如果野人來了他們把我吃掉你就可以逃走。充分表現了佐立對主人的真誠、忠心,不怕犧牲的精神。
3、「海盜船長」人物形象
海盜船長是個心腸歹毒,心狠手辣但又十分謹慎的海盜,他懂得選賢任能,他重用魯濱遜為他打漁,放任他隨意出海,給魯濱遜製造了逃脫的機會。
4、「英國船長」人物形象
英國船長是個守信用的人,他的船員反叛他,將他捆綁,把他丟到魯濱遜的荒島上,後來被魯濱遜和「星期五」救下,答應送魯濱遜回國,聽他支配。之後與魯濱遜和被俘的船員想了一個對策,將大船奪回,一起回了國。
5、「魯濱遜」人物形象
魯濱遜身上強烈的獨立自強精神,這種精神在古今中外一直是一個真正的成功者的必備的素質。
魯濱遜是一個充滿勞動熱情的人,堅毅的人。在這荒無人煙的孤島上生活了28年,直至27年時,遇見了食人族男孩星期五。
面對人生困境,魯濱孫的所作所為,顯示了一個硬漢子的堅毅性格與英雄本色,他敢於同惡劣的環境作斗爭。
『玖』 求一戰中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
匈帝國的費迪蘭大公是狂熱民族主義分子?
恰恰相反,塞爾維亞才是真正的罪魁禍首。
請注意,薩拉熱窩是奧匈帝國的領土,斐迪蘭大公在自己國家領土演習何錯之有?塞爾維亞借口威脅國家安全而刺殺他,這本身就很可笑的邏輯。如果那樣正確,全世界就不要有軍事演習這個詞存在。他們刺殺費迪蘭大公的目的是妄圖分裂薩拉熱窩。費迪蘭大公為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殉國,他才是真正的愛國主義者。他說如果自己上台,將大大提高各民族的權利,削弱長期以來奧地利和匈牙利人掌管權力的格局。這樣一來,塞爾維亞分裂奧匈帝國的圖謀必將破滅。這也是他遇刺的真正原因。
PS:當年塞爾維亞的獨立就時靠奧匈帝國。而塞國之所以猖狂,就是因為他在2次巴爾干戰爭取勝,分得若干好處,目空一切,反咬恩人一口。
塞爾維亞這種愚蠢的行為才導致了世界大戰的爆發。
前南斯拉夫總統鐵托,想必大家不會陌生,他是塞爾維亞的民族英雄。但多少人知道,他曾經為奧匈帝國,為自己的權利而戰斗?他在回憶錄中說,塞爾維亞的「愛國」行為是可恥的。而當時在奧國的塞爾維亞人,絕大部分為奧國而戰,就算被俘虜也不投降塞國。當時他們被俄俘虜,俄國人看到他們是塞爾維亞人就勸他們為塞國戰斗,結果沒一個人同意。所以說,塞爾維亞是不得奧匈帝國同族的民心的,在一戰立即被消滅是咎由自取。
這樣看來,英國、法國、俄國是為了一己私利,德國也是,藉助費迪蘭大公遇刺為理由妄圖稱霸世界。美國後來的參與同樣是。而戰爭最大的受害國是奧匈帝國。當一戰結束後,奧匈帝國強制性分裂,無數奧匈帝國子民為止哭泣。
塞爾維亞雖然在一戰後撈足了好處,但多行不義必自斃。他們不知道歷史的懲罰在等著他們。看看後來蘭斯拉夫的分裂,科索沃戰爭,歷史終究沒有饒過塞爾維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