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為什麼訪問中國

英國為什麼訪問中國

發布時間:2022-07-18 18:37:40

Ⅰ 英國侵略中國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因為從經濟發展來看,資本主義發展是需要市場需求來做支撐的,而當時英國作為工業革命開展較早的國家之一,其生產力已經比較超前了,本國的市場不能滿足生產力的提高要求,所以就必然需要開拓海外市場,對印度的開發就是典型的例子。

對中國下手的直接政治原因是因為中國當時對鴉片的限制,咱們的印象中,中國的禁煙運動是比較溫和的,但是實際上不是這樣,當時對販煙的洋人是比較苛刻甚至是殘酷的,這在他們中必然會影響到高層。

另外從兩國經濟的總體來看,中國維持著較高的出超,這也是鴉片對他們如此重要的原因。

(1)英國為什麼訪問中國擴展閱讀:

影響

清政府開始一步步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隨著中國的領土、領海、司法、關稅和貿易主權開始遭到嚴重破壞,中國逐漸由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

鴉片戰爭的勝敗反映了當時東西方科技以軍事為主的巨大差距,打破了清政府「天朝上國」的美夢,內憂外患紛至沓來,封建社會危機四伏,促使一批政治眼光比較敏銳的封建知識分子,進一步去探索和尋找中國社會擺脫困境與危機的良策。

他們以傳統經學為依託,以匡時救世為己任,對內主張整飭吏治,改革弊政;對外提倡學習西技,抵抗侵略,從而逐漸在地主階級中形成一股經世致用的社會思潮。許多有學之士如林則徐、魏源等,開始對於西方科技的進步注意,並著書介紹西方事物。

然而包括朝廷在內的絕大多數人,並沒有因鴉片戰爭而改變對西方的看法,更不用說對於向來所輕視的「夷人」學習。清廷的戰敗並沒有使其進行改革,反而繼續行保守的閉關政策,引致後來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才出現洋務運動等的自強救國運動。

Ⅱ 英國為什麼要侵略中國

為了打開鴉片銷售市場,因為清政府禁止鴉片!

第一次鴉片戰爭
1840-1842年的鴉片戰爭,是封建的中國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的轉折點。
十八世紀七十年代,英國開始把鴉片大量輸入中國。到了十九世紀,鴉片輸入額逐年增多。英國資產階級為了抵銷英中貿易方面的入超現象,大力發展毒害中國人民的鴉片貿易,以達到開辟中國市場的目的。十九世紀初輸入中國的鴉片為4000多箱,到1839年就猛增到40000多箱。英國資產階級從這項可恥的貿易中大發橫財。由於鴉片輸入猛增,導致中國白銀大量外流,並使吸食鴉片的人在精神上和生理上受到了極大的摧殘。如不採取制止措施,將要造成國家財源枯竭和軍隊瓦解。於是,清政府決定嚴禁鴉片入口。
1839年3月,清朝欽差大臣林則徐到達廣州,通知外國商人在三天內將所存鴉片煙土全部繳出,聽候處理,並宣布:「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林則徐克服了英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和不法煙商的阻撓、破壞,共繳獲各國(主要是英國)商人煙土237萬多斤,從6月3日至25日,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
面對清政府的禁煙措施,英國資產階級特別是其中的鴉片利益集團,立即掀起一片侵華戰爭叫囂。英國政府很快作出向中國出兵的決定。1840年6月,侵華英軍總司令懿律率艦只40餘艘、士兵4000多名,陸續到達中國南海海面。6月28日英艦封鎖珠江海口,第一次鴉片戰爭正式爆發,英國侵略中國的戰爭正式開始。7月初,英軍侵佔浙江定海,8月初到達天津大沽口外,直逼京畿。道光皇帝害怕了,連忙撤去林則徐的職務,任命琦善為欽差大臣。年底,琦善在廣州與英國侵略者談判。

英軍卻於1841年1月7日突然在穿鼻洋發動進攻,攻陷沙角、大角炮台。1月中旬,琦善被迫答允英國全權代表義律提出的割讓香港、賠償煙價600萬元、開放廣州等條件。琦善私允英軍條件,違背了清廷的指示精神,後來受到嚴懲。但在26日,英軍卻不待中國政府同意就佔領香港。清政府得知沙角、大角炮台失守後立即對英宣戰。2月下旬,英軍攻陷虎門炮台,水師提督、愛國將領關天培與守軍數百人壯烈犧牲。5月,英軍逼近廣州城外,清軍全部退入城內。下旬,新任靖逆將軍奕山向英軍乞和,與英國訂立了可恥的城下之盟——《廣州和約》,規定由清朝方面向英軍交出廣州贖城費600萬元。
英國政府不滿足義律從中國攫取的利益,改派璞鼎查為全權公使,增調援軍,擴大侵華戰爭。1841年8月下旬,璞鼎查率英艦自香港北犯,26日攻陷廈門。9月英軍侵犯台灣。10月攻陷定海、鎮海、寧波。1842年5月,英軍繼續北犯,6月攻陷長江口的吳淞炮台,寶山、上海相繼失陷。接著,英軍溯江西上,8月5日到達江寧(南京)江面。腐敗無能的清朝政府命令盛京將軍耆英趕到南京,於29日與璞鼎查在英國軍艦上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第一次鴉片戰爭到此結束。
與清朝統治者相反,沿海各地人民始終堅持了反對侵略的斗爭。1841年5月廣州北郊三元里一百零三鄉人民群眾圍殲英軍的戰斗,是人民群眾自發抗英的高峰。
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結果,外國資本主義從中國得到了割讓香港,賠款2100萬元,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口通商,以及協定關稅權、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等一系列特權,嚴重損害了中國的獨立主權。《南京條約》簽訂後,美國、法國接踵而來,乘機索取特權,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鴉片戰爭標志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從此中國開始經受更加深重的苦難,中國人民面臨著更為復雜曲折的斗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

英法資產階級第一次聯合侵略中國的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是英、法資產階級對清朝發動的一次侵略戰爭。這次戰爭是第一次 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因此稱為第二次鴉片戰爭。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法、美等國的資本主義經濟有了進一步發展,迫切要求向 外侵略擴張,以便尋找新的市場和原料產地。英國資產階級原以為憑借《南京條約》就 可以迅速打開中國市場,獲取巨額利潤。但由於中國自給自足的社會結構沒有改變,對 外國商品的進入有頑強的抵抗作用,英國的工業品沒能佔領中國市場。為了向中國傾銷 商品和掠奪中國的廉價原料,英國想通過擴大對中國的侵略戰爭,打開中國的市場。

咸豐四年(1854年),英國借口《望廈條約》中有12年可以修約的規定,援引片面 最惠國條款,要求全面修改《南京條約》,以進一步擴大鴉片戰爭中所得到的權益,得 到法國、美國的支持。清政府拒絕了「修約」的要求。英、法、美未達目的,叫嚷要訴 諸武力。但當時英、法正與俄國進行克里米亞戰爭,無力在中國開辟新的戰場,美國也 因國內局勢不穩,不可能發動侵華戰爭,「修約」問題便暫時擱置起來。咸豐六年 (1856年),美國借口《望廈條約》屆滿12年,要求全面修改條約,得到英法的支持。 清政府再次拒絕了這一要求。英國認為,只有採取強大的軍事壓力,才能從中國取得更 多的權益。於是,英、法兩國各自尋找發動對華戰爭的借口。

1856年,英國終於製造了一個「亞羅號事件」。「亞羅」號是一艘走私鴉片的中國 船。1856年10月8日,廣東水師在黃埔逮捕了船上2名海盜和10名涉嫌船員。英國駐廣州 領事巴夏禮借端生事,說該船是英國船,要求中國方面放還人犯並道歉。兩廣總督葉名 琛屈服於英國的壓力,同意交還人犯。但巴夏禮拒絕接受。10月23日,英國軍艦悍然開 進內河,挑起戰爭。葉名琛不作任何准備,反而下令不準放炮還擊,致使英軍長驅直入, 迅速將內河沿岸炮台攻佔,並一度沖入廣州城內。廣東人民和部分愛國官兵對進犯的英 軍進行了堅決的抵抗和打擊,迫使英軍於1857年1月20日退出珠江內河,撤往虎門口外, 等待援軍。 1857年春,英國政府任命前加拿大總督額爾金為全權專使,率一支海陸軍前來中國, 同時,建議法國政府共同行動。

在此之前,法國借口「馬神甫事件」正在向中國交涉,進行敲詐勒索。於是接受英 國建議,派葛羅為全權專使,率軍參加對中國的戰爭。

1857年10月,額爾金和葛羅率艦先後到達香港。11月,美國公使列衛廉、俄國公使 普提雅廷也趕到香港與英法公使會晤,支持英法的行動。12月,英法聯軍5000多人編組 集結完畢。額爾金、葛羅在27日向葉名琛發出通牒,限48小時內讓城。葉名琛以為英、 法是虛張聲勢,不作防禦准備。12月28日,聯軍炮轟廣州,並登陸攻城。29日,廣州失 陷,葉名琛被俘,解往印度加爾各達,1859年病死於囚所。

英、法聯軍佔領廣州後,四國公使糾結北上。1858年4月,四國公使在白河口外會 齊,24日即分別照會清政府,要求派全權大臣在北京或天津舉行談判。英、法公使限定 6天內答復其要求,否則將採取軍事行動。美、俄公使佯裝調解,勸清政府趕快談判。 清政府不能正確判斷英、法下一步的行動,又指望美、俄調停,既不作認真的戰爭准備, 又沒同侵略軍作戰的決心。

1858年5月20日上午8時,額爾金、葛羅在聯軍進攻准備完成之後向清政府發出最後 通牒,要求讓四國公使前往天律,並限令清軍在2小時內交出大沽炮台。上午10時,聯 軍轟擊南北兩岸炮台,各台守兵奮起還擊,打死敵軍100餘人。 但是由於清朝官吏臨陣逃跑,後路清軍沒有及時增援,致使炮台守軍孤軍奮戰,最 後各炮台全部失守。聯軍隨即溯白河上駛,到達天津,還揚言要進攻北京。清朝統治者 感到戰守兩難,立即派出大學士桂良、吏部尚書花沙納前往天津議和。

6月26日和27日,中英《天津條約》和《中法天津條約》分別簽訂。美、俄兩國則 在此之前就分別與清政府簽訂了《天津條約》。這些條約規定了公使駐京、增開商埠以 及賠款等內容。此外,俄國還趁火打劫,在5月底迫使黑龍江將軍奕山簽訂了《中俄璦 琿條約》,割去了黑龍江以北6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天津條約》簽訂後,英法聯軍退出天津,准備來年進京換約。1859年,英國派普 魯斯為公使到中國赴任和換約。普魯斯和法國公使布爾布隆於6月中旬帶領艦隊和海軍 陸戰隊開到大沽口外。清政府安排英、法公使由北塘登陸進京換約,普魯斯斷然拒絕, 堅持要清政府拆除白河防禦、乘艦帶兵入京的無理要求,並限期撤防。

1859年6月24日晚,侵略軍炸斷攔河大鐵鏈兩根。25日,英國艦隊司令率10餘艘戰 艦、炮艇突襲大沽炮台。此時大沽炮台經蒙古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整頓,加強了兵力, 改善了武器裝備。面對侵略軍的野蠻進攻,守軍奮起反擊,激戰一晝夜,擊沉、擊傷英 法軍艦10餘艘,斃傷侵略軍600餘人,英國艦隊司令何伯也受重傷。聯軍受此挫敗,狼 狽逃出大沽口。

英法聯軍在大沽戰敗,使英、法政府大為惱怒。額爾金、葛羅再次成為全權代表, 分率英軍1.8萬人和法軍7000人,氣勢洶洶地殺向中國。1860年4月,侵略軍佔領舟山, 5月、6月佔領青泥窪(大連)和煙台,封鎖渤海灣,完成了進攻天津、北京的部署。

1860年8月1日,英法軍艦30多艦,集結於北塘附近海面。北塘沒有設防。8月12日, 聯軍在北塘登陸,迅速佔領北塘西南的新河、軍糧城和塘沽,切斷了大沽與天津之間的 主要交通線。8月21日,聯軍佔領大沽炮台。僧格林沁所部退至北京東南的張家灣、通 州(今通縣)一帶。聯軍乘勝佔領天津。

清政府立即派人至天津乞和,英、法聯軍不予理睬,進逼通州。清政府又派怡親王 載垣、兵部尚書穆蔭為欽差大臣,到通州求和,英、法聯軍提出極為苛刻的條件。9月 18日,聯軍攻陷張家灣和通州,21日陷京郊八里橋。僧格林沁等撤往北京城。咸豐帝令 其弟恭親王奕 留守北京,負責求和事宜,自己從圓明園倉皇逃往熱河(今河北承德)。

英法聯軍略經整備,即於10月6日進攻北京,同日,闖入圓明園,在大肆搶劫之後, 將圓明園燒毀。大火延燒3天,煙霧籠罩北京全城。接著,侵略軍還搶劫了萬壽山、玉 泉山、香山等處許多著名建築中所藏的大量文物珍寶。

10月13日,聯軍占據安定門,北京陷落。 10月24日,中英《北京條約》簽訂;25日,中法《北京條約》簽訂;11月14日,中 俄《北京條約》簽訂,割佔中國領土40萬平方公里。至此,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中國 再次損失了大量主權和領土,向半殖民地道路又前進了一步。其中,鴉片貿易合法化、華工出國及允許外國人前往內地傳教,都使中國的社會矛盾更趨激化。

清軍在歷時4年的抗擊英法聯軍的戰爭中最終失敗,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政 治腐敗、反動,實行對內鎮壓人民起義、對外妥協投降的反動政策。其次是清軍武器裝 備落後、作戰方法笨拙也是導致失敗的重要原因。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英法侵略軍已 裝備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武器(如發射圓錐形彈丸的線膛後裝步槍、線膛後裝火炮以 及便於淺水航行的蒸汽炮艇等),而清軍的裝備卻仍停留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的水平 (仍是鳥槍、抬槍和發射球形彈丸的前裝炮及冷兵器),加之炮台構築仍是露天式的, 經不起侵略軍炮火的轟擊。作戰方法上,英法聯軍注意水陸協同作戰,以強大炮火掩護 陸軍登陸,陸上戰斗採取散兵戰術,而清軍則固步自封,墨守陳規,忽視陸地縱深設防, 不懂散兵戰術,所以一敗再敗。清政府卻對此渾然不知,這也從一個方面證明了清王朝 和以它為代表的中國封建制度的沒落。

http://hi..com/007cn/blog/item/58759052556f580e0cf3e3b4.html

Ⅲ 英國為何要同中國進行貿易往來清政府為什麼對此嚴加拒絕

英國在早期與中國的貿易中一直是貿易逆差,洋人很喜歡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等典型的東方產品,而封建社會的中國是小農經濟,自給自足,很少需要英國生產出來的產品,所以氣急敗壞的英國向中國傾銷了鴉片,中國出現了大批煙民,白銀大量外流,英國也改變了對中國貿易逆差的窘境。
但是鴉片這玩意現在叫毒品,對人的身體殘害很大,而且很容易上癮,一旦吸食上很不容易戒掉,大批的吸食者為此傾家盪產,可想而知對當時的社會造成了多大的影響,社會不穩定,動盪,對於清政府而言總歸不是什麼好事,而後在一些大臣的強烈建議下,清政府就開始戒煙了。。。。。

Ⅳ 英國為什麼要遠涉重洋侵略中國 歷史

林則徐硝煙,中國閉關鎖國,中國龐大的銷售市場是外因,主要原因是工業革命以後,機械大生產,產量增加,又因為英國自身國內市場狹小,為了打開外國市場,傾銷商品,掠奪廉價原料,所以急需打開中國市場,實現利益的最大化。

Ⅳ 3,1792年,英國以給乾隆祝壽為由,派馬嘎爾尼使團前往中國.說明馬嘎爾尼使團訪的背景

馬戛爾尼使團訪華指的是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英政府想通過與清王朝最高當局談判,開拓中國市場。同時搜集情報於是派喬治·馬戛爾尼等人訪問中國的事件
然而,由於中英兩國政治、經濟結構的截然不同,而雙方政府為了維護本國的社會制度和歷史傳統,在各自的利益上採取了互不相讓的頑強抗爭態度。因此,在這次外交活動中雙方的沖突便不可避免地爆發了。並由此導致外交談判的失敗
英國希求通商
17世紀英國通過資產階級革命確立資本主義制度。
在18世紀60年代,英國發生工業革命,資本主義處於上升階段,伴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英國迫切需要開辟新的市場和廣闊的原料產地。「因此,英國派遣一個使節團到中國訪問,自然它是為了商業目的而去的。事實上,中英兩國交易往來的情況確實也應當有所改變,自從英國初到中國開辟市場之日起,以及以後兩國發生貿易關系以來,沒有一件事情有助於改善英國人在中國的地位,而其他歐洲各國商人在中國的處境卻都比英國人好得多。」[6] 正因為如此,英國政府期望通過馬嘎爾尼使團訪華,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改善中英之間的關系和現行貿易體制,擴大雙方的通商。
當時,廣州一口通商不能滿足其對華貿易的需要。1787年(乾隆五十二年),英國國王應東印度公司的請求,派遣凱思·卡特為使臣,前往中國交涉通商事務,並謀求建立外交關系。使臣在中途病死。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英國又派遣馬戛爾尼使團訪華,其目的是想通過與清王朝最高當局談判,取消清政府在對外貿易中的種種限制和禁令,打開中國門戶,開拓中國市場。同時,也是為了搜集有關中國的情報,估計中國的實力,為英國資產階級下一步的行動提供依據[2] 。
英方希望跟中國建立新的外交關系,並達成下列協議:
英國派遣駐中國使節。
准許英國在舟山和天津進行貿易,並仿效澳門先例,在舟山附近指定一個小島,供商人居留和存放貨物。
允許駐在澳門的英國商人居住廣州。
英國商品在中國內河運送時,爭取免稅或減稅[7] 。
馬戛爾尼使團出發時,內務部長敦達斯還特地告誡:「您一到便要受到接見,您要服從中國朝廷的禮儀,既不要損害自己君主的尊嚴,又不要被禮儀上的小事束縛住手腳。」敦達斯的囑咐既包含了外交常識,又非常具有政治含義,其實就是要求使團不要因小失大。
十八世紀中後期,在歐洲發生了改變世界歷史發展進程的工業革命,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迅速崛起,而工業革命起步最早的英國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高速的發展使英國越來越迫切地需要更多的海外市場。於是,英國人把眼光轉向了東亞,在那裡有一個在義大利人馬可波羅筆下被描述成幾乎便地黃金的神秘古國——中國。盡管在此之前,葡萄牙、荷蘭、俄國曾經十五次遣使企圖打開中國國門未果,但英國人仍然相信,以他們強大的經濟、科技實力為後盾,他們的使團一定能夠成功。就這樣,由馬戛爾尼率領,抱著打開中國市場的雄心壯志的英國使團,打著為中國當時的滿清政府乾隆皇帝慶賀八十壽辰的幌子,於1792年來到了中國。但是,之後所發生的事情令馬戛爾尼和他的國家大失所望。
在中國,馬戛爾尼使團被中國政府也就是當時的滿清帝國政府看成是與其他來朝貢的國家(主要是藩屬國)無二的來訪者。因此,中方在覲見皇帝的禮儀上以傳統的「三拜九叩」大禮來要求英人,而以平等的大國使節自視的馬戛爾尼當然嚴詞拒絕,雙方的「禮儀之爭」就此開始。經過針鋒相對的交涉,中方讓步,馬戛爾尼以單腿下跪之禮覲見乾隆皇帝。隨後,在英使與中方官員的正式談判中,英方提出了有關通商的一系列要求,要旨如下:(1)在舟山地區和廣州附近各劃出一島和一塊地方供英國商人居留;(2)將寧波和天津開口貿易;(3)英商於廣州與澳門間的運輸貨物,免徵稅或減少稅收;(4)准許英國在北京常駐使節。當時正處於封閉狀態下的中國滿清政府一方面認為「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貨物,以通有無」,另一方面認為英人劃地居留通商的要求已侵害中國的領土主權,總體上傲慢無理,觸犯天朝國威,全數拒絕。乾隆皇帝為顯示國威,還命大臣陪同英國使團沿運河游覽。馬戛爾尼及其隨從人員藉此收集了大量關於中國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的情報,隨後返回英國。這就是「馬戛爾尼使團訪華事件」的簡要情況

Ⅵ 英國威廉王子為什麼在我國兩會期間訪華

威廉王子自己提出訪華。
此次威廉王子訪華,也是自英國女王1986年訪問中國之後,英國王室主要成員再度訪問中國大陸,備受外界關注。據英國媒體報道,中國駐英大使劉曉明2月24日在出席華人保守黨2015新春晚宴時透露,最初是英國劍橋公爵威廉王子提出訪華的想法。
報道援引劉曉明的話稱:「我首次見到王子是在牛津,當時我們參加一個中國中心的剪綵儀式。他告訴我,希望有一天能去中國訪問。去年他收到了中國貴陽一個環保討論會的邀請,他已經表示出了興趣,因為王子一直致力於環境和動物保護,可惜時間不允許。正好今年是中英文化交流年,他去啟動GREAT創意英倫盛典開幕式,這是一個很好的結合。所以首先他表示了意向,我們熱烈歡迎。」

Ⅶ 1840年鴉片戰爭英國為什麼會打開中國的國門的

內因:清朝人仍沉浸在天朝上國的迷夢中,根本不知道世界大勢,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全都落後於西方列強。當英國人發動戰爭後,清朝君臣並未認識到事態嚴重性,而是將英國人當成蠻夷,在軍事上失利後,於是簽訂了南京條約,清朝統治者認為這是一種安撫蠻夷的手段,並未感到自己受到了不公正待遇,相反覺得以區區一個香港島,開放幾個港口就安撫住了蠻夷,穩定了朝貢制度,沾沾自喜。
外因:英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工廠生產力過剩,必須尋找新的市場,中國自然是最理想的市場,可是,清朝人還沉浸在天國迷夢中,不屑與英國人全面通商,英國人很郁悶,加之中國的瓷器,茶葉出口量大於進口英國商品量,英國人無錢可賺,只得大量走私鴉片到中國謀取暴利。林則徐的禁煙正好給了英國人發動戰爭的借口,所以用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的國門

閱讀全文

與英國為什麼訪問中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民調多少人反對君主立憲 瀏覽:605
中國當代名家名著有哪些 瀏覽:656
英國拍賣玉璽多少錢 瀏覽:185
英國王子的房子叫什麼 瀏覽:320
印度的牛糞有什麼好處 瀏覽:446
義大利婚禮有哪些固定的傳統 瀏覽:535
英國首相入院後情況如何 瀏覽:730
伊朗有什麼好的學校值得留學 瀏覽:325
中國八大傳媒類學校哪個更好 瀏覽:217
越南服金幣可以兌換多少人民幣 瀏覽:174
英國皇帝有名無實是在什麼時候 瀏覽:46
中國路橋國外工資多少 瀏覽:537
英國atas什麼能出結果 瀏覽:693
義大利mgm電機是哪裡生產的 瀏覽:80
越南為什麼快速撤軍 瀏覽:612
從丹麥運生蚝到中國用什麼方式 瀏覽:419
去越南河內玩大概多少錢 瀏覽:462
義大利人為什麼喜歡吃葡萄 瀏覽:994
伊朗的人口出生率是多少 瀏覽:61
伊朗為什麼怕步伊拉克後塵 瀏覽: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