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兩次鴉片戰爭的目的是什麼
19世紀中期,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為了開辟國外市場、掠奪工業原料和推銷工業產品,1840年英國對中國發動了鴉片戰爭,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英法聯軍為主凶,美俄為幫凶,對中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因而從本質方面看,兩次鴉片戰爭的目的都是為了打開中國市場.
故選B.
『貳』 英國發動鴉片戰爭,主要目的是什麼
同學,主要目的是為了發展英國的資本主義經濟,掠奪原料與獲得市場。你開港與協定關稅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這些。要是對英國沒有利益我打劫你干毛?
而能體現這個的就是協定關稅了。同學你想,英國當時開放的通商口岸比中國多了去了,他的利益被誰侵略了么?但是沒人,也沒人敢和他協定關稅。
『叄』 鴉片戰爭爆發的直接 原因 :虎門銷煙。根本 原因 :英國為了開辟國外市場,推銷工業品 。
根本原因還有掠奪原材料
『肆』 英國為什麼要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
英國發動鴉片戰爭原因是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英國為了擴大原料產地、商品市場,迫切要求打開中國的大門。
第一次鴉片戰爭(First Opium War)英國經常稱第一次英中戰爭(First Anglo-Chinese War)或「通商戰爭」,是1840年至1842年英國對中國發動的一場戰爭,也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閉關鎖國後的清朝逐步落後於世界大潮,但是在外貿中,一直處於貿易順差地位。 為了扭轉對華貿易逆差,英國開始向中國走私毒品鴉片,獲取暴利。
1838年(道光十八年)冬,道光帝派湖廣總督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東查禁鴉片。林則徐到任後,嚴行查繳鴉片2萬余箱,並於虎門海口悉數銷毀。為打開中國市場大門,英國政府以此為借口,決定派出遠征軍侵華,英國國會也通過對華戰爭的撥款案。1840年6月,英軍艦船47艘、陸軍4000人在海軍少將懿律(Anthony Blaxland Stransham)、駐華商務監督義律(Charles Elliott)率領下,陸續抵達廣東珠江口外,封鎖海口,鴉片戰爭開始。 雖然這場戰爭只是鴉片戰爭的一部分,但有時也經常把它稱作鴉片戰爭。這場戰爭一直是斷斷續續進行,其間的一系列戰斗和軍事行動相互之間並無關聯。
戰爭前期中國軍民奮起抵抗,沉重打擊英國侵略者,但是腐朽的封建制度抵抗不住英國的侵略,戰爭以中國失敗並賠款割地告終。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中國開始向外國割地、賠款、商定關稅,嚴重危害中國主權。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喪失獨立自主的地位,並促進了自然經濟的解體。同時揭開了近代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歷史新篇章。
『伍』 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主要目的是
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主要目的是打開中國商品市場。
鴉片戰爭(Opium War),即第一次鴉片戰爭(The First Anglo-Chinese war)。英國經常稱其為第一次中英戰爭或「通商戰爭」,是1840年至1842年英國對中國發動的一場侵略戰爭,也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國政府以林則徐的虎門銷煙等為借口,決定派出遠征軍侵華。1840年6月,英軍艦船47艘、陸軍4000人在海軍少將懿律(George Elliot)、駐華商務監督義律(Charles Elliot)率領下,陸續抵達廣東珠江口外,封鎖海口,鴉片戰爭開始。
(5)鴉片戰爭目的英國為了開辟什麼擴展閱讀:
鴉片戰爭的軍費在中國和英國兩國的財政中的佔比。 清王朝每年的財政收入,大約在4000萬兩白銀。具體到1840年,中國的財政收入是3904萬兩。
鴉片戰爭的軍費佔中國全年財政收入的70%以上。 而英國那一年的財政收入是15540萬兩。也就是說,英國的財政收入是中國的整整4倍!對英國來說,這場戰爭,只花掉它全年收入的8%。
這樣的戰爭,再打下去,中國顯然要破產,而英國毫無壓力。 一個國家的財政能力最能代表它的國力。任何一項國家能力,包括軍事力量,都離不開財力的支撐。「財政能力真正體現一個國家能在多大范圍內動員其經濟資源。」因此財政收入比GDP總量更能代表一個國家的實力。
中國是大國,英國是小國。當時中國的人口是4.1億。而英國是1500萬。也就是說,中國的人口數是英國的27倍左右。然而英國的財政收入是中國的4倍,也就意味著,英國的人均財政收入是中國的109倍!
『陸』 英國人發動鴉片戰爭的目的是什麼
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6月28日-1842年8月,清朝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二年)是中國和英國就貿易和司法沖突引發的一場戰爭,戰爭的導火線是英國商人在中國廣東海域走私鴉片二十多年不止日盛,林則徐於1839年在廣東強行銷煙,中英矛盾逐次升級,而戰爭以中國失敗並賠款割地告終。由此簽署的《南京條約》是近代中國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除賠款外,將香港島永久讓與英國,並使英國得到領事裁判權。
英國方面經常稱第一次鴉片戰爭為第一次中英戰爭(或「通商戰爭」)。雖然這場戰爭只是鴉片戰爭的一部分,但有時也經常把它稱作鴉片戰爭。這場戰爭一直是斷斷續續進行,其間的一系列戰斗和軍事行動相互之間並無關聯。
英國完成工業革命後,需要一個廣大的市場作為貨品出口地,而中國剛好符合此條件,能成為英國廣大商品的傾銷地。由於中國出產的茶葉、絲綢、瓷器等奢侈品在歐洲市場十分受歡迎,英國人希望中國能開放貿易。但英國出口的羊毛、呢絨等工業製品在中國由於不能建立有效的銷售渠道而根本無法進入中國市場,乾隆皇帝甚至認為中國什麼都不缺乏,沒必要與英國進行貿易,這使中英貿易為英國帶來龐大的貿易逆差(入超)。而英國在18世紀開始實行金本位貨幣政策,而清廷則以銀作為貨幣,由於與中國的所有貿易需以銀兩折算,令英國需要從歐洲大陸購入白銀作貿易用途,金銀一買一賣,令英國人利潤受損。稅率方面,中國對英國的入口貨需要抽百分之二十的高稅率,同時由於海關官僚的腐敗,使得除稅率之外還產生大量不可預估的費用,英國對此大為不滿。
為了擺脫貿易逆差,英國從其殖民地印度走私鴉片來華。由於吸食鴉片會上癮,故中國歷代亦嚴格控制其入口。清廷於雍正年間已明令禁煙。但鴉片販子不顧禁令,賄賂清廷官吏,勾結國人,在廣州附近的零丁洋利用特製快艇進行鴉片武裝走私。由於走私鴉片利潤甚豐,鴉片走私來華日益嚴重,由道光元年(1821年)的四千餘箱,到道光十八年(1838年)間已猛增到四萬零二百箱。令英國出超,並反使中國入超[3]。「鴉煙流毒,為中國三千年未有之禍」[4]。鴉片大量輸入,使中國每年白銀外流達六百萬兩,令中國國內發生嚴重銀荒,造成銀貴錢賤,出現通貨膨脹,令清廷財政枯竭,國庫空虛。鴉片貿易嚴重敗壞社會風尚,摧殘了人民的身心健康,同時更破壞了社會生產力,造成東南沿海地區的工商業蕭條和衰落。鴉片流毒甚廣,從王公大臣到平民百姓,吸毒者日眾,為害中國國人身心健康,軍隊也吸食鴉片,身體變得虛弱,失去作戰能力。鴻臚寺卿黃爵滋上奏道光帝要嚴禁鴉片,痛陳[5]:
「上自官府縉紳,下至工商優隸以及婦女、僧尼、道士、隨在吸食。故自道光三年至十一年,歲漏銀一千七八百萬兩。自十一年至十四年,歲漏銀至二千餘萬兩。自十四年至今,漸漏至三千萬兩之多。此外福建、浙江、山東、天津各海口,合之亦數千萬兩。以中國有用之財,填海外無窮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漸成病國之懮,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臣不知伊於胡底!」
由於鴉片的危害日趨嚴重,使得朝野上下,禁鴉片的呼聲日趨高漲。1838年底,清朝道光帝頒布禁煙令,並派欽差大臣湖廣總督林則徐前往廣州負責執行,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虎門銷煙。1839年3月,林則徐抵達廣州後,勒令外國煙販交出所有鴉片,並承諾不要再販賣,保證「嗣後來船永不敢夾帶鴉片,如有帶來,一經查出,貨盡沒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6],並於6月3日-6月25日將大部分法律上屬於英國人的鴉片庫存全部銷毀。英國人把中國人的禁煙行動看成侵犯私人財產,覺得不可容忍,促成戰爭的爆發。
『柒』 英國發動牙片戰爭的目的是什麼
佔領中國市場,試圖控制中國的經濟命脈,打開封閉的中國大門,動搖這個稱霸東方數千年的大國。當事流入中國的鴉片雖然是很大量,但並不構成傾銷,因為其價格並不因為數量的激增而降低,反而跟黃金價格相同,原因是英國對海外銷售鴉片所得的利潤要徵收很重的稅收,當事英國的稅收很大部分是從銷售鴉片取得的,而中國清政府當初也極力反對鴉片的流入,所以對鴉片商人徵收很重的關稅,所以鴉片的價格不降反升,甚至出現走私鴉片進入中國。鴉片商和英國政府為了在鴉片上取得更大的利潤,不得不強硬打開中國的大門,借題發揮,反動鴉片戰爭。
『捌』 請問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主要目的和直接目的分別是什麼
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主要目的,是工業革命的完成需開拓更多的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
英殖民主義直接目的:為了發展壟斷資本主義,開辟殖民地市場,傾銷鴉片,掠奪發展中國家廉價的工業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