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弗里曼·戴森的人物生平
他出生於英國,1947年至美國康乃爾大學研究,1951年正式定居美國,1953年成為普林斯頓高等研究物理學教授至今。戴森教授不僅是位優秀的理論物理學者,更是一位關心人類命運、嚮往無限宇宙的睿智哲人。他一生優游數學、粒子物理、固態物理、核子工程、生命科學、天文學領域,志在探索未知的世界。戴森教授早年為量子電動力學的巨擘,與諾貝爾物理獎擦肩而過。1956年發表的《自旋波》論文受到無數引用,堪稱物理學史上的重量級論文之一。戴森稱,「自旋波」或許是他一生最重要的貢獻。戴森教授於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服務四十年。
② 傳奇巨擘戴森去世,他的戴森球理論能指引我們找到外星人嗎
著名物理學家、數學家和作家,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教授弗里曼·戴森於2020年2月28日去世,享年96歲。了解戴森的朋友會知道,他是量子電動力學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以為了解戴森的朋友也知道,他有一個如雷貫耳,指引人類尋找外星人的“戴森球理論”,無論你知道與否,下文將帶你展開下戴森的簡介以及戴森球理論能否真的找到外星人!
行星撞擊碎片遮擋說
戴森球也是那種皇帝用金扁擔,金鋤頭干農活的那種想法,當然我們並不是貶低戴森,而是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的科學水平所導致的,因為我們的認知就這么點,即使是科學家也會受到時代的局限!
我們很尊重戴森的研究成果,但並不打算利用戴森球理論來尋找外星人!
③ 什麼是戴森球戴森又是誰
戴森球 :
弗里曼·戴森早在1960年就提出一種理論,即所謂「戴森球」。他認為,地球這樣的行星,本身蘊藏的能源是非常有限的,遠遠不足以支撐其上的文明發展到高級階段;而一個恆星-行星系統中,絕大部分能源——來自恆星的輻射——都被浪費掉了,目前我們太陽系各行星只接收了太陽輻射能量的大約1/109。戴森認為,一個高度發達的文明,必然有能力將太陽用一個巨大的球狀結構包圍起來,使得太陽的大部分輻射能量被截獲,只有這樣才可以長期支持這個文明,使其發展到足夠的高度。
戴森(Freeman Dyson, 1924-)出生於英國,1947年至美國康乃爾大學研究,1951年正式定居美國,1953年成為普林斯頓高等研究物理學教授至今。戴森教授不僅是位優秀的理論物理學者,更是一位關心人類命運、嚮往無限宇宙的睿智哲人。他一生優游數學、粒子物理、固態物理、核子工程、生命科學、天文學領域,志在探索未知的世界。戴森教授早年為量子電動力學的巨擘,與諾貝爾物理獎擦肩而過。1956年發表的《自旋波》論文受到無數引用,堪稱物理學史上的重量級論文之一。戴森稱,「自旋波」或許是他一生最重要的貢獻。戴森教授於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服務四十年。戴森獲得許多殊榮:倫敦皇家學會休斯獎(Hughes Medal)、德國物理學會蒲朗克獎(Max Planck Medal)、歐本海默紀念獎、以色列海法理工學院的哈維獎(Harvey Prize)等。他著有《全方位的無限》、《武器與希望》、《宇宙波瀾》、《想像的未來》、《太陽、基因組與互聯網:科學革命的工具》、《想像中的世界》等書,在科學界和大眾中都激起極大的回響。
弗里曼·戴森小時候並不是只對數理化感興趣,而是非常喜好閱讀文學作品。沒有早年打下的文科基礎,他的《宇宙波瀾》在茫茫書海中必定是波瀾不驚,而不會成為暢銷書,他的《全方位的無限》的銷路也必定相當有限。弗里曼.戴森的書幾乎每一本都好看,且不說他思考的深度,單是他的典雅文字就充滿了魅力。他的《宇宙波瀾》、《全方位的無限》、《太陽、基因組與互聯網》、《想像中的世界》已有中文譯本。此外,他還寫了《從愛羅斯到蓋婭》、《生命起源》、《武器與希望》,等等。 他和許多博學的作家一樣,在書的每章最前面均引用一段與本章主題有關的名人名言。如果沒有「讀書破萬卷」的功力,就做不到「引用如有神」。
主要作品介紹:
《宇宙波瀾》——科技與人類前途的自省
量子電動力學的第一代巨擘戴森,不僅是一位優秀的大科學家,更是位關心人類命運、嚮往無限宇宙的睿智哲人。本書是他從事科學工作五十年以來的回憶,他把科學生活比作個人靈魂的航程,浪漫而生動地記述了許多著名科學家如歐本海默、費曼、泰勒等人的風范與成就,原子爐、生命科技以及太空探索的研究歷程與爭議,同時對科技發展與人類前途有深刻的省思。
《全方位的無限:生命為何如此復雜》
戴森教授是科學界的通人,他以高超的智能和過人的勇氣,跨越科學的門檻,思索宇宙與人類心智的緊密關連。全書分成兩大部分,第一部「生命為什麼如此復雜」,作者在書中探索生命的多樣和一致、復雜和單純,一步步帶領讀者開啟生命起源的奧秘,進而推想人類的終極未來。第二部「核子冬天到又見蝴蝶」,檢討在科技高度發展的現代,人類道德倫理的困境,從軍力平衡、核武發展、星球大戰計劃,談到國際政治更涉及二十一世紀的人類命運。戴森教授以如同觀察蝴蝶自蛹之生、以致翩然起舞的精采歷程,將諸多觀點形諸筆墨,叫人大為嘆服。
《想像的未來》
一九七九年,戴森在《宇宙波瀾》中,透過個人傳記的手法,表達自己對人類處境的關懷;一九八八年,戴森在《全方位的無限》中,探討多樣的生命,並進一步深思人類、科技與道德之間的互動。在這本書中作者以他貫有的流暢思緒、優美文筆,旁徵博引並充滿想像力地預期人類的未來。本書透過文學以及科幻小說的色彩,戴森點出明日科學的命運,預測未來科技的邪惡與美好,以十年、百年、千年、甚至是無限長的時光為尺子,衡量人類的演化歷程。同時,他呼籲科技必須與道德齊頭並進。戴森想像中的未來,就像搭乘時光機器漫遊無垠的宇宙,展現在人類面前的是絢麗多彩的世界。
本書講述的是一個個生動的故事,無論是現實的還是想像的,無論是科學的還是藝術的,其用意並不在於科學技術本身。作者將人類發展物質文明的行為放在一個廣闊的時空中去考察,認為一切科學技術都有倫理特性。
④ 弗里曼·戴森 (Freeman Dyson)去世,如何評價他的貢獻
弗里曼·戴森是在英國的1923年12月15日出生,在最早時期,戴森跟隨著著名的數學家G.H.哈代在劍橋大學研究數學,而到了美國的二戰又跟隨了漢斯·貝特教授在康奈爾大學。
戴森在1956年發表的《自旋波》論文也受到了無數引用,可以堪稱物理學史上的重量級論文之一!
蒂姆·奧雷利曾評價他「沒有他的才華,世界將暗淡些許」。
⑤ 詹姆斯 戴森生於
詹姆斯·戴森(James Dyson)——工業設計師、發明家、真空吸塵器的發明者、戴森公司的創始人。詹姆斯·戴森,被英國媒體譽為「英國設計之王」。他是除維珍集團的理查德·布蘭森外,最受英國人敬重的、富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
⑥ 詹姆斯·戴森的設計師企業家
他所發明的雙氣旋系統,被看作是自1908年第一台真空吸塵器發明以來的首次重大科技突破,徹底解決了舊式真空吸塵器氣孔容易堵塞的問題。如今,這一吸塵器成為英美日澳等國吸塵器市場的老大。
憑借這個發明,戴森一躍成為億萬富翁,名列英國富人榜第37位。在他的領導下,由1200名科學家和工程師組成的龐大發明團隊,仍在致力於數字發動機、洗衣機乃至吸塵器本身的發明和革新。
戴森毫不掩飾自己的得意:「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公司,憑借長相如此另類的一個產品,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成為美國市場同類產品中的龍頭老大,實在讓人驚訝不已。我一直在絞盡腦汁地思考:披頭士後到底還有沒有別的英國人能如此成功,最後還真沒想出第二個。」
可以說,戴森在美國颳起了一股「戴森旋風」。戴森牌真空吸塵器價格高達450美元,是對手產品價格的三倍還多。即便如此,通過一些脫口秀節目的大力推介,擁有戴森牌吸塵器在美國一度成為一種時尚。此外,在英國、澳大利亞和日本,戴森牌吸塵器都穩坐市場份額的頭號交椅。
幾年前,詹姆斯·戴森在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面前彎腰,接受英國王室授予的最高榮譽。他聽見女王問他是做什麼的,於是告訴她,自己是戴森牌雙氣旋吸塵器的發明者。「真的嗎?」女王驚訝地說,「王宮里用的都是這種吸塵器。」
英語中有句古諺:需要是發明之母。這話用在雙氣旋真空吸塵器的發明上一點沒錯。1978年,31歲的戴森已是三個孩子的父親。他們一家人居住在一個滿是塵土的農舍里,家裡有一台破舊的胡佛牌真空吸塵器。有一天,這台吸塵器又壞了,喜歡鑽研的戴森決定自己動手修理。拆開吸塵器後他發現,他遇到的是自吸塵器1908年問世以來就未解決的簡單問題:當集塵袋塞滿臟東西後,就會堵住進氣孔,切斷吸力。
一開始,戴森研製了幾百個模型後都沒有成功。換作別人,或許早就中途放棄了。但戴森沒有,他意志堅定、永不言輸,哪怕背負高息銀行貸款,戴森還是用5年的時間,在研製了5127個模型後,發明了不需集塵袋的雙氣旋真空吸塵器,引發了真空吸塵器市場的革命。
雙氣旋的創意,是從另一個發明中得到啟示的。戴森在生產自己發明的「球輪」手推車的廠房裡也遇到過同樣問題———風道里的過濾器,經常被各種塑料顆粒堵住。同事建議他安裝一台工業用吸塵器以清除這些顆粒,為節省下13.4萬美元的費用,戴森自己做了一台:他用鋼板焊了一個直徑9米的圓錐,利用風扇將塑料顆粒吸到裡面。塑料顆粒在離心力的作用下被甩到一側,干凈的空氣在另一側進入風道。這套裝置的效果非常好,戴森又用同樣的方法製作了一套小型的,將它裝進了胡佛牌吸塵器里,從此再也沒有發生氣孔被堵住的情況。
1983年,戴森製造出自己的第一台吸塵器樣機。這台非常具有後現代色彩的粉紅色產品,被命名為「G-Force」。此後,戴森開始在英國和歐洲尋找合作夥伴。然而,意想不到的困難出現了。由於集塵袋生產和銷售在當時的歐洲是個不小的產業,有10億英鎊的產值。在市場利益驅動下,業內人士紛紛選擇維持現狀,對戴森的新發明敬而遠之。戴森竟找不到一個合作者。他的公司曾一度接近破產。
但戴森把永不放棄當作人生信條。1985年,他帶著吸塵器產品來到日本,尋找合作對象,沒想到雙氣旋吸塵器在日本受到意想不到的歡迎。1986年,日本開始銷售G-Force。1991年,這一發明獲得了日本舉辦的國際設計博覽會大獎。在日本,擁有一台G-Force成為有錢人身份的象徵。
1993年,戴森在英國開設了研發中心和工廠,戴森牌吸塵器開始迅速佔領英國市場。如今,戴森的公司已成為國際性的家電設計製造公司,產品在全世界37個國家銷售,公司收入的90%以上來自真空吸塵器。為了革新,戴森公司僱用了1200名科學家和工程師。去年3月份,戴森的公司又推出了新一代球形吸塵器TheBall作為雙氣旋吸塵器的換代產品,為此戴森公司投入5000萬英鎊科研資金。
⑦ 埃絲特·戴森的人物概述
(1951— )Esther Dyson
生日: 1951年7月14日
出生地:Zürich , Switzerland 蘇黎世 , 瑞士
埃絲特·戴森埃戴產業控股公司董事長,個人凈資產500億美元(1999年),被稱為域名女主人。1998年,戴森受命擔任非贏利性准政府組織網際網路已分配名稱及數字管理公司(ICANN)的臨時董事長,負責研究如何注冊域名的工作。雖然自1993年以來,該公司一直沒有進行這項工作,但是他們並沒有放棄。戴森成功地籌集到65億美元的贊助用於研究。
·從1974年起,Esther Dyson就作為一個IT業觀察家跟蹤和預言高科技領域未來的變化。她現在負責編寫很有影響力《Release 1.0》商務通訊,並且主辦每年3月在亞利桑那州Scottsdale舉行的PC論壇。
·2002年Upside商業周刊認為Esther Dyson她是全球「數字化精英100人」中名列第12位,是第二任ICANN主席,第一位、第三任即現任主席是「互聯網之父」 Vinton G. Cer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