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關於斯科特的冒險精神是否值得
斯科特被英國人稱為20世紀初探險時代的偉大英雄。1910年6月1日,他帶領探險隊離開英國,向南極點發起沖刺。當時,挪威人羅阿爾德·阿蒙森也率領著另外一支探險隊向南極點進發。兩支隊伍展開了激烈角逐,都想爭取「國家榮譽」。結果阿蒙森隊於1911年12月14日捷足先登,而斯科特隊則於1912年1月18日才抵達,比阿蒙森隊晚了一個多月。不幸的是,在返程途中,南極寒冷天氣提前到來,斯科特隊供給不足,飢寒交迫。他們在嚴寒中苦苦拼搏了兩個多月,終因體力不支而長眠於皚皚冰雪中。
早在最後一次南極遠征之前,斯科特就已經是英國的民族英雄。他在1902-1904年間首次進行南極探險,相關游記《發現之旅》曾是英國最暢銷的書。而他最後一次南極探險的悲壯故事更是激勵了一代代英國人。
『貳』 為什麼斯科特被公認為最偉大的南極探險家
因為斯科特是最早到達南極的探險家之一。並且為了南極探險失去 了寶貴的生命。
斯科特:最悲愴的南極著名探險家
今天,設在南極南緯90度的科學實驗站取名為阿蒙森一斯科特站,這是為了紀念最早到達南極的兩名探險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國人斯科特。當年,他們各自率領一支探險隊,為使自己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到達南極的人而進行了激烈的競爭。
結果,阿蒙森隊捷足先登,於1911年12月14日到達南極,斯科特隊則於1912年1月18日才到達。最後,阿蒙森隊安全撤回,而斯科特隊的五名最後沖擊南極的人卻永遠地留在了那裡……
斯科特是一名英國皇家海軍上校。他在海軍服役時,表現優良。退役後,曾與沙克爾頓一起組織過探險隊。沒有任何跡象暗示他是一位英雄,他的臉同千千萬萬英國
人一樣,冷峻、剛毅,毫無表情。青灰色的眼睛,緊閉的嘴巴,面容上沒有任何浪漫主義的線條和一絲輕松愉快的色彩。他出征過印度,征服過許多島嶼,還到過非
洲,參加過無數次世界性戰役。不過,他的那種鋼鐵般的意志還是被人們感覺到了。他要去南極探險,由於資金缺乏,他獻出了自己的全部財產。年輕的妻子替他生
了一個兒子,可仍不能打消他要去南極的念頭。
1910年6月1日,斯科特和他招募到的三十幾名探險隊員離開了英國。踏上了征服南極的漫漫征途。
1.壞消息:阿蒙森已趕到了他們前面
斯科特和他的探險隊員們於1911年1月底,到達了紐西蘭的埃文斯角,這里是極地的邊緣,長年被冰雪所覆蓋。他們在這里建起了一座木板屋。12月和1月在這里算是夏季,一年之中,也只有這段時間,每天太陽會出現在天空中幾個小時。
每當太陽出來的時候,他們就會抓緊時間工作:試驗機動雪橇、練習滑雪和馴狗,同時,也為以後的遠征建造倉庫。一個探險小組從西面帶回了一個不好的消息,他
們在途中發現了阿蒙森的冬季營地。斯科特立刻明白了:現在,除了嚴寒和危險以外,還有另一個人在向他挑戰,要奪去他作為第一個發現地球最後秘密的人的榮
譽。這個人就是挪威人阿蒙森。斯科特在地圖上反復測量,當他發現阿蒙森的營地比自己的營地更向南極點靠近了110公里時,他完全驚呆了、但是他沒有氣餒。
「為了大英帝國的榮譽,我必須振作起來!」他在日記中寫道。
電話鈴終於響了,從觀察高地傳來消息:太陽出來過了。幾個月來太陽第一次在這寒季的黑夜裡露了1小時的臉。太陽的光線非常微弱、慘淡,幾乎不能使冰冷的空
氣復活。不過,僅僅是看到了太陽這一點,就足以使人歡笑。為了充分利用這一段有光線的時間,探險隊緊張地進行准備。機動雪橇在前面開道,後面跟著的是西伯
利亞矮種馬和愛斯基摩狗拉的雪橇。斯科特預先將他們要走的整個路程劃分為幾段。每走兩天設置一個貯藏點,為以後返程的人儲備好新的服裝、食物以及最重要的
煤油。
盡管斯科特的計劃制訂得十分周密,但還是沒有奏效。經過兩天的行程,機動雪橇全都出了毛病,變成一堆無用的累贅;西伯利亞矮種馬的狀況也不像預期的那麼好。
1911年11月1日,他們分成幾組出發。這支奇特的探險隊開始有30人,然後是20人、10人,最後只剩下五個人。斯科特走在隊伍最前面,他始終用毛皮
和布塊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只露出胡須和一雙眼睛,看上去像個野人。一隻手牽著一匹西伯利亞矮種馬的籠頭。在他身後是一個同樣裝束、同樣姿態的人。
他們夜裡鑽進帳篷,為保護西伯利亞矮種馬,他們還朝著迎風的方向築起了雪牆。第二天一早,他們又重新登程,懷著單調、荒涼的心情,走在這千萬年來第一次被人類呼吸的冰冷的空氣中。
天氣始終十分惡劣,有時他們一天只能走30公里。時間越來越寶貴,因為他們知道還有另一個人正在向同一目標挺進。在這里,每一件小事都可以釀成危險。一條
愛斯基摩狗跑掉了,一匹西伯利亞矮種馬已不願進食,所有這些都使人惴惴不安,因為在這荒無人煙的雪原上,一切有用的東西都極其珍貴,活的東西更是無價之
寶。
與此同時,全隊的健康狀況也出了問題。一些人得了雪盲症,另一些人四肢凍傷。飼料越來越少,西伯利亞矮種馬越來越精疲力竭。最後,這些矮種馬剛剛走到比爾
茲莫爾冰川I腳下就全部死去了。他們曾溫柔地撫摸過它們無數次,可現在卻不得不去把這些忠實的牲口殺掉。他們把這傷心的地方叫做「屠宰場營地」。就在這鮮
血淋漓的地方,一部分探險隊員離開了隊伍,向回走去,而另一部分隊員則要去作最後的努力。
他們每天走的路越來越少,雪都結成了堅硬的冰碴。他們不能再滑著雪橇前進,必須拖著雪橇走。堅硬的冰凌劃破了雪橇板,走在像沙粒般硬的雪地上,腳都磨破
了。12月30日,他們到達了南緯87度,即沙克爾頓到達的最遠點。最後一批支援人員也必須返回了,只有五個選拔出來的人可以一直走到極點。斯科特將不合
適的人挑出來。這些人不敢違拗,但心情沉重。目標近在咫尺,他們卻不得不回去,把榮譽讓給其他夥伴。他們互相又握了一次手,用男性的堅強隱藏起自己感情的
激動。被挑選出來的5個人是:斯科特、鮑爾斯、奧茨、威爾遜和埃文斯,他們將寂寞地走下去。
斯科特最後幾天的日誌顯示,他們越來越感到不安。不過,希望的火花也在日誌的字里行間閃亮。斯科特越來越起勁地記錄著走過的路程:「只要再走150公里就
到極點了,可是如果這樣走下去,我們真堅持不了了。」兩天以後的日誌是:「還有137公里就到極點了,但是這段路程對我們來說將非常困難。」之後,又突然
出現了充滿信心的聲音:「只要再走94公里就到極點了!即便不能到達那裡,我們也已走得非常非常近了。」
2.終於到達了南極點,但還是晚了一步
1月14日,希望變成了確有把握的事:「只要再走70公里,我們的目的地就達到了!」從第二天的日誌里,已經可以看出他們那種喜悅和幾乎是輕松愉快的心情:「離極點只剩下50公里了,不管怎麼樣,我們就要到達目的地了!」
1月16日,他們清晨啟程,出發得比平時更早,為的是能早一點看到無比美麗的秘密。中午,他們5個人已走了14公里。他們熱情高漲地行走在荒無人跡的白色
雪原上。可是突然之間,鮑爾斯變得不安起來,眼睛緊盯著雪地上的一個小黑點。他不敢把自己的猜想說出來:可能已經有人在這里樹立了路標。
沒有多久,他們發現雪地上插著一根滑雪柱,上面綁著一面黑旗,周圍是營地的殘跡。在這嚴酷的事實面前也就不必再懷疑:阿蒙森在這里扎過營地了。千萬年來人
跡罕至的南極點競在35天內兩次被人發現,這在人類歷史上是不可思議的事。他們恰恰是第二批到達的人,僅僅遲到了一個多月,但是對人類來說,第一個到達者
意味著擁有一切,第二個到達者什麼也不是。「歷盡千辛萬苦、風餐露宿、無窮的痛苦和煩惱,這究竟是為了什麼?還不是為了這些夢想,可現在這些夢想全都破滅
了。」斯科特在日誌中寫道。淚水從他們的眼睛裡奪眶而出。盡管精疲力竭,這天晚上他們還是夜不成眠。他們像被宣判了的死囚,失去了希望,悶悶不樂地繼續走
著那一段到極點去的最後路程。他們誰也不想安慰別人,只是默默地拖著自己的腳步前行。
1月18日,斯科特上校和他的四名夥伴終於到達了南極點。他不再是第一個到達這里的人,這里的一切並沒有使他覺得十分耀眼。他只用冷漠的眼睛看了看這塊傷心之地。「這里看不到任何東西,和前幾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單調沒有任何區別011——這就是斯科特關於極點的全部描述。
他們在那裡發現的唯一不同尋常的東西,不是自然界,而是對手留下的,那就是飄揚著挪威國旗的阿蒙森的帳篷。阿蒙森還留下一封信,等待不相識的第二名的到
來,他相信這第二名會隨後到達,所以請他把那封信帶給挪威的哈康國王。斯科特接受了這項任務,他要忠實地完成這一最冷酷無情的職責:在世界面前為另一個人
完成的業績作證,而這一事業卻正是他自己夢寐以求的。
他們怏怏不樂地在阿蒙森的勝利旗幟旁邊插上了英國國旗,然後就離開了。他們身後刮來凜冽的寒風,斯科特懷著不祥的預感在日記中寫道:「回去的路使我感到非常可怕。」
回程異常艱難,並終於要了他們的命回來的路程危險增加了十倍。他們還必須順著自己原來的足跡走回去。在幾個星期的行程中,他們必須小心翼翼地絕不離開自己原來的腳印,以免錯過事先設置的貯藏點,那裡儲存著食物、衣服和煤油。錯過了貯藏點,就無異於走向死亡。
他們心中鋼鐵般的意志也已鬆懈。來時他們滿懷希望,這希望體現了全人類的好奇和渴求,也給他們增添了無窮的力量。現在,他們僅僅是為了使自己的皮膚不受損
傷、為了自己的肉體能生存下來、為了沒有任何光彩的回家而斗爭。說不定在他們的內心深處,與其說盼望著回家,毋寧說更害怕回家。
閱讀那幾天的日誌是可怕的。天氣變得越來越惡劣,寒季比平常來得更早。他們鞋底下的白雪由軟變硬,結成厚厚的冰凌,踩上去就像踩在三角釘上一樣,每走一步
都要粘住鞋。刺骨的寒冷吞噬著他們已經疲憊不堪的軀體。在陰森寂寞之中始終只有這么幾個人在行走,他們的英雄氣概不能不令人欽佩,最能證明這-一點的莫過
於負責科學研究的威爾沙博士。他在離死亡寸步之遠時,還繼續進行著科學觀察,雪橇上除了一切必需物品還拖著16公斤的珍貴岩石樣品。
然而,人的勇氣終於漸漸被自然的巨大威力銷蝕。他們的腳早已凍爛;食物的定量也越來越少,一天只能吃一頓熱餐,身體非常虛弱。一天,夥伴們可怕地發覺,他
們中最身強力壯的埃文斯突然精神失常了。他站在一邊不走了,嘴上念念有詞,不停地抱怨所受的苦難。怎麼辦?把他拋棄在這沒有生命的冰原上?不。可是,他們
又必須迅速趕到下一個貯藏點,要不然……從日誌里看不出斯科特究竟打算怎麼辦。2月17日夜裡一點鍾,這位不幸的英國海軍軍士死去了。那一天他們剛剛走到
「屠宰場營地「,重新找到了上個月屠宰的矮種馬,第一次吃了較豐盛的一餐。
現在只有四個人繼續走路了,但下一個貯藏點帶來的是新的失望。儲存在這里的煤油太少了,他們必須精打細算地使用這些燃料。他們繼續拖著自己往前走,而奧茨
的腳指已經凍掉了。風颳得比任何時候都厲害,3月2日,他們到達了下一個貯藏點,再次感到可怕的絕望:那裡儲存的燃料又非常之少。
從日誌中,人們可以覺察到斯科特是如何盡量掩飾著自己的恐懼的,「上帝保佑呀!我們再也忍受不住這種勞累了。唯願上帝保佑我們吧!我們現在已很難期望人的
幫助了。」不過,他們還是拖著疲憊的身子,咬緊牙關,絕望地繼續向前走去。奧茨越來越走不動了,越來越成為朋友們的負擔。一天中午,氣溫達到零下40攝氏
度,他們不得不放慢速度。奧茨心裡明白,這樣下去,他會給朋友們帶來厄運。他向負責科學研究的威爾遜要了十片嗎啡,以便在必要時加快結束自己的生命。他們
又艱難地走了一天,奧茨要求留在睡袋裡,把自己的命運和他們的命運分開。他們堅決拒絕了,盡管清楚這樣做無疑會減輕大家的負擔.奧茨只好用凍傷了的雙腳踉
踉蹌蹌地又走了若干公里,一直到宿營地。
清早起來,他們看到外面是狂吼怒號的暴風雪。奧茨突然站起身對朋友們說:「我要到外邊走走,可能要多待一些時候。」誰都知道這意味著什麼,誰也不敢阻攔。大家只是懷著敬畏的心情感覺到:勞倫斯?奧茨,這個英國皇家禁衛軍的騎兵上尉正像一個英雄般向死神走去。
現在,只有三個疲憊不堪的人吃力地拖著自己的腳步,穿過那茫茫無際、像鐵一般堅硬的冰雪荒原。他們疲倦至極,不再抱任何希望,只是靠著迷迷糊糊的直覺支撐
著身體,邁著蹣跚的步履朝前走。3月21日,他們離下一個貯藏點只有20公里了,但暴風雪颳得異常兇猛,他們無法離開帳篷。他們現在只能在兩種死法中選
擇:餓死還是凍死。四周是白茫茫的原始世界,三個人在小小的帳篷里阿註定的死亡進行了八天斗爭。3月29日,他們知道再也不會有任何奇跡發生了,於是決定
不再邁步向厄運走去,而是驕傲地在帳篷里等待死神的來臨……
『叄』 斯科特 接受 這項任務體現了他怎樣的精神境界
他們不想放棄,明知道已經失敗,但他們還是要走完,體現了斯科特他們的高尚品質。
也同時體現出了他們一行人的紳士風度,仍坦然面對失敗的可貴精神。
『肆』 羅伯特·福爾肯·斯科特的人物評價
斯科特被英國人稱為20世紀初探險時代的偉大英雄。1910年6月1日,他帶領探險隊離開英國,向南極點發起沖刺。當時,挪威人羅阿爾德·阿蒙森也率領著另外一支探險隊向南極點進發。兩支隊伍展開了激烈角逐,都想爭取「國家榮譽」。結果阿蒙森隊於1911年12月14日捷足先登,而斯科特隊則於1912年1月18日才抵達,比阿蒙森隊晚了一個多月。不幸的是,在返程途中,南極寒冷天氣提前到來,斯科特隊供給不足,飢寒交迫。他們在嚴寒中苦苦拼搏了兩個多月,終因體力不支而長眠於皚皚冰雪中。
早在最後一次南極遠征之前,斯科特就已經是英國的民族英雄。他在1902-1904年間首次進行南極探險,相關游記《發現之旅》曾是英國最暢銷的書。而他最後一次南極探險的悲壯故事由奧地利作家茨威格寫成傳記《偉大的悲劇》,使其影響了更多的人。
『伍』 為什麼說斯科特的悲劇是偉大的悲劇
因為斯科特是一個具有無畏的探索精神,強烈的榮譽感和責任感、使命感,堅韌頑強的意志,戰勝困難的豪邁氣概,直面現實接受失敗的理性精神,誠實的人格品質的偉大探險家。斯科特失敗背後所體現的偉大精神,特別是與自然頑強搏鬥、以無比的勇氣戰勝困難的豪邁氣概,這種精神是人類的偉大財富。
按常理,斯科特等歷經艱險終於到達南極點,實現了追求的目標,應該是成功的,但悲哀的是他們不是第一個,也就失去了行動原本所追求的意義;特別是在沮喪心情下不斷走向歸途時,絕望心理籠罩著整個集體,實為一起悲劇。但是,斯科特等人頑強走向困難並戰勝困難的意志和勇氣、為集體甘願犧牲個人的精神、接受失敗的科學精神、忍受失敗的屈辱甘為勝利者作證的胸懷、熱愛祖國親人的人生態度、為集體榮譽而甘於獻身的探索精神的意義,是遠遠大於失敗的,是「悲劇」之外的「偉大」體現。這也是作者寫本文的目的,斯科特等人在悲劇中表現出來的偉大是人類精神的驕傲,這是事件的偉大之處。
參考資料:http://www.5156e.com/page/07-05-14/23938.html
『陸』 斯科特為什麼要接受「這項任務」
英國人普遍講求紳士風度,主張誠實、守信,坦然面對成功和失敗。這種文化傳統熏陶下的斯科特,不能不接受這項為他人的業績作證的任務。正因為他的這一行為,其人格才顯得無比的高尚,贏得了人們的尊敬。
『柒』 茨威格為什麼稱斯科特一行為偉大的悲劇
斯科特等歷經艱險終於到達南極點,實現了追求的目標,應該是成功的,但悲哀的是他們不是第一個,也就失去了行動原本所追求的意義;特別是在沮喪心情下不斷走向歸途時,絕望心理籠罩著整個集體,實為一起悲劇。
但是,斯科特等人頑強走向困難並戰勝困難的意志和勇氣、為集體甘願犧牲個人的精神、接受失敗的科學精神、忍受失敗的屈辱甘為勝利者作證的胸懷、熱愛祖國親人的人生態度、為集體榮譽而甘於獻身的探索精神的意義,是遠遠大於失敗的,是「悲劇」之外的「偉大」體現。
這也是作者寫本文的目的,斯科特等人在悲劇中表現出來的偉大是人類精神的驕傲,這是事件的偉大之處。
斯科特決策失誤的證明
《紐約時報》登載的有關所羅門研究結果的文章引發了讀者的來信,該報後來發表了其中幾封。信中指出,阿蒙森和他的隊友面臨的是同樣寒冷的天氣,他們成功的原因只不過是准備更加充分,因而成為登上南極大陸的第一人。
他們此次 去南極極點被稱為"偉大的悲劇"他們的精神很偉大他們充分表現出一名敢於為人類獻身的英雄的精神與對事業的執著和偉大的集體主義.
95年前,英國海軍上校羅伯特·福爾肯·斯科特帶領探險隊向南極點發起挑戰。遺憾的是,他未能實現自己第一個到達南極點的壯志,並在返回途中因供給不足在飢寒交迫中全軍覆沒。95年後,劍橋大學首次向世人公開了斯科特在走向死亡前寫給家人的書信,以紀念這位英國探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