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英國中學教育怎麼樣
到英國留學可以選擇寄宿學校,英國的寄宿學校歷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紀,最初以教授聖經為主,再慢慢發展成學校。寄宿制學校在英國發源後發展並復制到其他國家。大家可以看到雖然英國各個學校發展歷史不同,但都擁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蘊,有自己的故事和傳承。
英國中學保持非常嚴謹的質量控制體系,英國私立學校評估監督機構(ISI) 每兩三年評估學校的教學、住宿和福利,並有非常嚴格的標准。所以家長可以放心把孩子送到英國私立學校。英國的課堂非常嚴格地秉承了小班教學的理念,同時英國寄宿學校以其嚴謹的教學態度和嚴格的教學質量而聞名。小班授課的英國老師熟知每個學生的性格能力和特點,因材施教,在生活上也緊密關懷學生的成長。
Ⅱ 英國中學留學:如何選擇合適的學校
學生及家長在選擇英國高中時要把握「四看」:一看國際生比例。國際生比例越小越好;二看學校升學率。升學率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學校實力。三看家庭經濟實力。在學習費用上,「公」「私」相差巨大;第四看孩子自律能力。每個人的情況不同,也可以登錄文都國際教育官網進行一對一的咨詢。
擇校同時不要忽略學區房
英國某權威調查公司一項調查比較了英國各地公立小學的平均考分和周邊英國房產房價。該調查結果顯示,學校的標准成績考試(SATS)分數每提高10分,周圍住房的售價就會增高3.3%,也就是5860英鎊。這說明,一個學校的整體水平的提高將引起父母們聚集效應,從而抬高了該地區的房價。
據統計,在英格蘭排名靠前的小學附近,住宅房平均價格為英鎊,比同區其它位置的房價高出42%。最近,英國外來移民家長們似乎也擠入爭搶英國學區房的行列。據報道,根據倫敦西區某房產公司提供的數據,在70%的外國買家中,為子女讀書買房的華人佔了60%。
倫敦西南的Wimbledon、Richmond和Kingston-upon-Thames、Orpington以及北部的Golders
Green,到Brent
Cross以及東六區的Hornchurch,因環境好、犯罪率低、排名靠前的學校多,受到置業者青睞,不光房價居高不下,租房價格也堪比倫敦市中心的某些黃金地段。以Kingston-upon-Thames為例,學區房價就有明顯偏高的走勢。而近期數據顯示,該區學區房三室的房子大概55萬鎊到70萬鎊左右,比同區其它住房高出約7.4%。
另外,英國學區房的價格會隨季節變化周期性的波動,因此建議有意購買英國房產學區房的家長要把握時機提前考慮。據了解,在英國房產購房的中國人大多數都是那些來英國讀中學或大學的學生,他們在家庭的資助下「以買代租」。另一類中國人在英國買房則是投資移民,英國現在鼓勵投資移民,投資英國房產也成為實現移民的方式之一。
Ⅲ 留學英國中學怎麼選學校 英國最好的中學有哪些
英國中學排行:1.薩里郡英格蘭美國學校,2.阿詩維爾學院
,3.布蘭德爾中學,4.多肯郡博士山中學。具體你可以去華@&通看下哈
Ⅳ 如何選擇好的英國高中
英國高中大致可分為政府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這兩種性質的學校在很多方面有著較大區別。比如說教學管理。公立學校的學生規模一般在2000名~10000名不等,平均一個班大概有20名學生,教學管理上比較寬松,要求學生有較強的自律能力,接近英國大學的學習氛圍。
而私立高中的人數最多在1000人左右,少的只有100人。私立高中常常採用6~10人的小班制,以確保高質量的授課,管理上也相對嚴格。在一些寄宿制私立高中,學生如果想外出還需監護人的同意。
在入學標准上,申請公立高中,通常需要提供中學階段的成績單、教師推薦信、語言能力證明(如雅思成績)等,學校根據這些材料衡量學生是否達到入學要求。
私立高中的入學程序相對比較靈活,除了審核上述「標准化」文件之外,往往會讓學生參加內部入學筆試(英語和數學)。而針對具有不同特點和潛質的學生,學校會採用比較個性化的入學面試,學習成績並非唯一判斷標准。
怎樣如何選擇好的英國高中?選公立高中還是私立高中?專家建議, 學生家長要學會「四看」:
第一、看國際生比例。國際生比例越小越好。英國高中的規模一般在幾百人左右,如果國際生過多,學生很難融入純正的英語環境。一般好的學校,國際生的比例都長期控制在10%以內。
第二、看學校升學率。說到底,中國學生去英國讀高中,是為了將來進知名大學,升學率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學校實力。
第三、看家庭經濟實力。在學習費用上,「公」「私」相差巨大。國外學生就讀英國的公立高中,需要每年支付5000英鎊左右的學費,加上生活費,一年大概要13萬~15萬元人民幣。不管是英國學生還是海外學生,如果要進入私立學校就讀,收費都在15000~30000英鎊/年不等,算上生活費,一年總費用約30萬~40萬元人民幣。
第四、看孩子自律能力。如果孩子的自律能力、自理能力較弱,就讀公立高中就會吃力一些;如果孩子比較自立成熟,那麼在家庭經濟允許的情況下,兩類學校都可以考慮。
Ⅳ 英國中學教育系統有兩類學校,你知道是哪兩類嗎
英國的中學教育屬於義務教育的范疇,這個等級的公立學校有三種形式:綜合學校、語法學校和現代中學。綜合學校是英國中等學校的主要形式。它不詢問優劣、智力高低,吸收所有適齡兒童。學校除了講授一般文化科目外,還將高年級學生分成多個小組,根據適應性進行教學。有些人重點學習學術和科學性質的課程,為以後的公共考試做准備。部分以工藝和技術訓練為重點,離開學校後准備就業。現代中學專門培養機智的孩子,這些孩子的教育到16歲就結束了義務教育階段。這種學校的學生只能感到自卑,所以這種「分教」制度被批評不符合平等原則。
英國公立學校的招生原則是根源規則,家庭學校附近的適齡兒童一般可以免費入學。少數公立大學招收國際學生。英國的公立學校有很多種類型,其中語法學校是與中國重點高中概念最相似的類型。進入語法學校需要學生參加考試,學校對入學的要求比普通公立學校高。
Ⅵ 英國高中成績是什麼評價標准!
高中生留學英國A-Level成績評分標准如下: A-Level的海外考試由劍橋大學考試院統一負責,每門課程均有多次考試機會,最終成績以最好的一次計算。考試成績分為A、B、C、D、E、 U6個等級,A最優,E通過,U不及格。 英國大學錄取標准只需要3門課程的成績。獲得A-Level3門D可進入一般大學,B可進入較好大學,A就有資格進入牛津、劍橋。A-Level成績也相當於中國的「高考成績」。
Ⅶ 英國高中留學,如何擇校的問題。
英國高中留學擇校可以遵循以下幾個步驟:
1、確定自己申請的院校類型
英國的高中又私立和公立之分,公立便宜,但對學生的英語要求和獨立能力相對比較高;私立比較貴,但是各方面照顧得比較周到,家長比較省心。
私立又分為走讀和寄宿私校,走讀的學生需要住寄宿家庭,寄宿學校一般會有完善的寄宿管理團隊(很多寄宿制學校的宿舍並不是自己的,而是租用第三方的宿舍,也沒有很完善的管理和監督,學生相對比較自由)。
另外,英國還有一類學校叫sixthformcollege,是專門為那些准備考大學的學生設立的,有點類似於國內的考前沖刺班,我們QE的college就有點類似於這種性質,只是我們同時為孩子們提供了很多參加活動的機會,但至於參不參加取決於學生自己。
確定自己出國留學的目標,選擇適合自己的學校類型,對於學生們來說很重要。
2、在合適自己的院校類別中,選擇自己中意的學校
可以參考排名和英國私立學校檢查機構ISI的檢查報告,賽選出5-8所你自己比較中意的院校。
3、查找之前自己目標院校的錄取標准和升學情況
前者是幫你自己確定自己的沖刺、平行、保底院校,後者是通過之前數據的分析,為自己今後的學習確定目標。
4、申請的時候,對於沖刺類院校,可以參加他們的內測,對於平行和保底院校,可以選擇參加並提交Ukiset考試成績。
5、最後在拿到offer的院校中再根據offer條件做篩選,比如有些學校給的是pre-a level的offer,有些學校給的是A-level的offer;有些學校的學費貴,有些學校學費略微便宜……
Ⅷ 英國留學的中學選擇
四個都是寄宿學校. 在英國寄宿學校的教學質量還是比較有保障的, 同學的家長一般是中產階級以上, 老師也比較嚴格, 相信能熏陶到一些英國的文化底蘊. 這四個學校都是基督教學校, 這在英國很正常, 基本上也就是早上要唱贊美詩, 有的學校用餐前會禱告什麼的. 除了Wychwood School是女校以外, 其他都是男女混校. 其實英國中學的情況是, 成績最好的學校(也可以說大多數學校)都是男女分校的(主要指私立, 根創校年份有關系), 少數一些很好的公立學校是男女混校(但無住宿).
Queen Ethelburga's College和Gresham's School 這兩個學校比較大, 成績比較好, Queen Ethelburga's在約克, 生活環境不錯, Gresham's School在的Norfolk是個比較鄉下的地方,但是對學校里的生活應該沒影響,很多寄宿學校都開在這種地方。這兩個學校都提供IB文憑,IB文憑可以理解為A-level的替代品,學的人不多但是世界各國都承認,如果你有打算換國家建議選擇IB. 從這個情況上來看這兩個學校國際學生都不會少,中國學生人數不明。
Wychwood School,Saint Felix School這兩個學校相對比較小,比起來Wychwood School成績不錯接近前兩個而Saint Felix稍遜。而且Wychwood School所在的牛津環境比較好。價錢上來說Wychwood School比其他幾所學校都要便宜一些。大的學校課程提供會比較豐富,選擇小學校的時候建議你先看好有沒有自己想要選的課程(比如A-level可選課程非常多,一般學校只會選一些來教,當然英語數學之類的每個學校都有)
選擇到英國去讀中學,應該原本成績還不錯吧。那在中國再多學些英語,去了那邊沒必要特別讀語言,學校都會有相應的語言課給國際學生,寄宿學校和同學在一起的話,很快就能適應了。
最後想說,英國有幾個老牌女子中學教學質量很不錯,不過我不太清楚你的選擇要素(比如男女混校,價格,還是地理位置等等),但是建議你可以了解一下,比如The Cheltenham Ladies' College,Roedean School什麼的
Ⅸ 英國中學與美國中學的比較
一、教師常用的教學技巧
1.提問。提出問題主要集中在研究過程上而不是講授上。提問的第一個技巧不是問「為什麼」,而問「是什麼」。「為什麼」的問題易導致學生們消極、抵觸的應付;而「是什麼」的問題則會鼓勵學生在不必進行裁決的情況下細致地觀察,並樂於開放式討論。如「你看見什麼?」「你聽到什麼?」「你常這樣做嗎?」等等。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們提高他們的認知技巧,而且可以幫他們恰當地、健康地分析處理各種行為模式。第二個提問技巧是把課堂上的注意力集中在學生回答的異同點上。如:「還有人(不)是這樣認為的嗎?」之類的問題,這樣可以讓學生了解自己和他人,分享別人的情感和想法,創造一種心理上的安全感,承認彼此的差異,增強他們的自尊和自信。
2.對話。在美國人眼裡,交流是一種目標。學生常常就一個建設性的問題在小組中進行積極的討論。對話經常圍繞出現在孩子們生活中一些事情展開,如生日、和朋友們發生的爭執或其它引起他們關心的新聞。討論不需要大人督促,老師只作為輔助者來啟發思路。在整個活動中,學生學會了真正地去傾聽別人的講話,並且會去思考如何以一種有益的方式來響應別人或問一個能夠加深討論度的問題,而不是僅僅去想輪到他們應該怎麼發言。
3.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提供了一個讓學生變成某個人的機會。這個方法可以讓參與者從他人的角度去看問題,思考處理問題的其它方法,並以此來發現結果。學生們先自己表演自己,然後再觀看其它同學怎樣去扮演自己,從而獲得對自我的了解。
4.社會實踐。實踐包括觀察現象、資料收集、報告結果和得出結論幾部分。例如,把同學們分成小組,每個小組發一組卡片,要求是「用這些卡片搭一個三層的房子,注意內部相互間的關系」。
5.模擬。模擬是一種娛樂方式,使學生們對某一問題產生經驗,從而展開討論。當學生來到學校,老師可能會說:「今天長著棕色眼睛的同學要受到特殊照顧,他們排在隊伍的最前面,首先選擇體育器械。而長著藍眼睛的同學則要最後選擇,並且,只有在學校的加餐足夠多的情況下才能得到加餐,在休息期間還要把房間打掃干凈。」然後在整整一天時間內,老師和同學都在進行這種模擬活動。自然,這立刻激發了同學們的強烈感受,他們急於要討論一下他們的想法和感受,從而展開了關於公正、偏見和歧視的話題。老師問:「你們在生活中什麼時候有這種經歷?如果你必須天天像這樣生活你會怎麼樣?其它還有什麼地方有這種事情發生?對於偏見和歧視我們能做些什麼?」
6.有意識地幻想。幻想是一個用腦子創造存在的或不存在的形象的過程。幻想是為了讓學生對自己的性情、能力和潛力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和看法。
7.藝術表達。藝術是另一種交流方式。學生可以通過折紙、畫畫、雕像、音樂等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二、布置作業
都說美國學生的作業很少,都說美國教育重在培養學生的創造性,讓我們看看美國老師都布置給學生什麼樣的作業,再看看學生怎樣完成它們。
(一) 史學科作業
1.關於「公民權利」要求:在3到5頁紙之間,列印出來,要雙空行,至少用3種資料來源(如網上,書籍等),至少有5句引文。對比以下四人關於黑色美國(BLACK-AMERI-CA)的觀點:BOOKER T.WASHIGTON(布克·華盛頓),W.E.B.DUBOIS(杜伯依斯),MARTIN LUTHER KING,Jr(馬丁·路德·金),MALCOLM X(馬爾科姆·X)。在你的論文里,應該控制關於他們生命的故事,我不想讀傳記。但是需要把每個人介紹一點,在你的文中還必須加入貼切的材料。然後,討論他們關於黑色美國的觀點,要把你的想法寫進去。還要把你的引文或材料的來源列出來,比如某某網頁、某某書。
美國中學的課程設置立足於滿足所有學生,體現了「滿足所有學生所有需要」的辦學宗旨。學分制、選修課以及分層次教學有利於個性化教育,使不同能力的學生都得到相應發展;但是,其課程設置的弊病也是顯而易見的。由於課程名目繁多,土次不分,過分強調實用,使大量非學術性課程沖淡了基礎文化課程,被批評為「大雜燴」和「自助餐」課程。由於實行學分制且畢業要求降低,有些學生避難就易,盡量挑選服務性或娛樂性的課程,因此,降低了中學畢業生的標准。
在這種背景下,為了確保學生的競爭力和美國國家的優勢,防止教育質量和培養人才水平的下降,核心課程就被提上議事日程並加以實施,全國核心課程標准也得以形成。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里根總統提倡、老布希總統傳承、柯林頓總統堅持的新聯邦主義在美國興起,在其它方面都主張簡政放權,實行「小政府,大社會」,但在教育方面,這幾屆政府卻都在努力實現美國教育的國家化,加強國家對全國教育的影響作用,突出表現在對全國共同核心課程標準的認定及嚴格推行上。
1983年,以著名學者加德納為首的全國高質量教育委員會提出:每個中學生都要學習4年英語、3年數學、3年自然科學、3年社會科學和半年計算機科學。1987年,美國聯邦教育部確立了聯邦普通教育的標准,並指出「課程標准雖然只有一個,但教學方法卻應是多種多樣、因人而異的」,還補充了2年外語、2年體育和半年藝術為必修課。這樣,中學必修的核心課程增加到8門。1990年,擬定了2000年美國教育的六大目標,發表了《2000年美國——教育改革戰略》,提出了「新的世界標准」,1994年柯林頓政府的《2000年目標:美國教育法》報告獲得通過。
(三)注重學生個性和多方面發展
美國現當代的高中教育明顯受到進步主義教育思潮的影響。進步主義對傳統教育的教師中心、教室中心、教材中心、脫離社會生活實際和兒童身心發展需要的弊端進行了深刻批判。提出「全兒童」的概念,反對唯智主義。可以說,強調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興趣和需要、鼓勵學生個性發展和自我表現,注重造就學生健康的人格以及多方面的發展是美國高中教育的又一特點。這一特點體現在教師對待學生的態度、學校生活的組織、教學的方式以及對學生的評價等許多方面。美國學校較少教師權威,課堂教學多採用討論式,學生可以自由發言,課堂氣氛很寬松,除了課堂設置上考慮了學生的多方面需要外,美國中小學在教學的組織和方式上也很重視學生的個性差異,不搞一刀切,提倡個性化教育,比如按程度編班,實行個別化教學和分層次教學,力圖讓每個學生都能學有所得。與世界上許多國家的中小學生相比,美國學生的課業負擔輕得多,不僅上課日程短,而且每天在校時間短,因此可以有充分的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
美國中小學生能夠有一個寬松的學習環境,發展自己的個性和才能,和進步主義的教育觀、人才觀密切相關。在美國,無論是家長、教師還是學生都並不過分看重分數,更不以分數作為評定學生的唯一標准,更普遍看中學生的實際才乾和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同樣,用人單位聘用人員並不主要看重應聘者的學歷或在校成績,而更看重實際工作經驗。所有這些,都為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多方面發展提供了良性發展的土壤。
(四)強調診斷評價和多元評價
在美國,雖然特定的歷史、文化和社會背景形成了美國基礎教育包括高中教育地方分權管理的特殊模式,但美國歷屆中央和地方政府都高度重視對教育的管理,以便對教育進行監控、診斷和調整。在美國,有全國統一的SAT(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和 ACT(American College Test)考試,美國每年的大學入學考試既是對學生素質的考核,也是對學校辦學質量的一次檢查;同時,在美國現有許多官方和非官方的團體與組織定期和不定期地對全國各地的中學教育進行綜合調查和評估。合格者可以繼續得到不同渠道的資金支持,幾次綜合評估不合格者將被定為「失敗學校」,不能再享有資助,甚至還會被關閉或重組。另外,各州和地區還每隔3年舉行一次檢查性的考試和評估,內容主要包括必修的核心課程所要求的基本內容,以及時把握高中各年級學生對共同的核心課程的掌握情況。
從這些評估中,可以看出美國教育評價的特點:診斷和多元。通過多方面、多渠道的診斷評價可以把握各學校學生的學業成就水平,可以把握一所學校學習環境建設的質量,也可以把握該學校辦學的社會與經濟效益,從而採取繼續扶持或限期改正甚至關閉重組的措施。
(五)學生學業水平不夠理想
學生學業水平不夠理想一直是長期以來困擾美國高中教育的一個問題,也使得美國高中教育屢屢受到批評和指責。無論是以冷戰為背景的50年代,還是以激烈國際競爭為背景的80年代,兩次大的辯論都是由於學生學業水平問題引發的。尤其是80年代的著名報告《國家在危機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把美國在國際競爭中的失利歸結為基礎教育,認為美國中小學生的學業表現遠遠落後於其它工業國家。這些批評主要表現在:在各種國際學業比賽中,美國學生幾乎總是最後幾名,功能性文盲大量增加,不少高中畢業生缺乏起碼的讀寫算能力,大學入學考試成績一年不如一年等等。
美國高中學生學業水平的低下與美國平時高中教育中的「四無」現象,即無統一課程標准、無教師權威、無作業、無考試密切相關。為了扭轉這一局面,美國採取了很多改革措施:一是普遍提高了高中學生的學業標准,有了明確的硬性的學分要求。在《高中高年級學生年——國家的使命》報告中要求每一位高中畢業生必須修滿32學分,而不是過去的24學分,同時還要求學生完成過一項高質量的項目,在定點的工作單位見習過,在社區服務和大學課程准備方面完成過一項研究計劃;二是確定了核心課程,除了傳統的英語、數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計算機技術外,還增加了外國語、藝術作為核心課程;三是建立了全國性的課程標准和學業評估制度,並在《2000年的目標:美國教育法》中加以法律化,可見美國對中小學生學業質量的關注和重視程度。
二、美國高中教育的啟示
如前所述,美國高中教育的得失為我國提供了許多可以借鑒的地方:1.中國的高中教育在知識的傳輸方面具有美國高中教育所不及的優勢,同時也有過分注重現成的知識,太多地面向過去的缺陷,這使得中國的高中教育往往不能夠迅速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和生活。如何使中國的高中教育迅速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培養出與時俱進的現代人才,是中國高中教育不能迴避的重大課題。2.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日益要求把核心技能的培養作為重建高中階段教育體系的基礎,用綜合技能代替單一職業技能。這是國際高中階段教育發展的普遍趨勢,也在美國的高中教育中有了明顯的反映。所謂核心技能包括硬技能和軟技能,硬技能指閱讀能力、計算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計算機應用的能力;軟技能指普遍的公民道德和敬業精神、團隊合作工作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因此重視核心技能的培養應成為中國高中教育與國際高中接軌的重中之重。3.滲透職業教育是加強普通高中教育與職業教育相互銜接與溝通的主要途徑,主要形式是課程銜接,即在普通高中開設職業教育課程。在這方面美國綜合中學兼顧升學和就業的課程設置可以為我們提供有效的借鑒,但同樣值得借鑒的是普通高中教育滲透職業教育的目的在於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加強核心技能的培養。4.強化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強化診斷評價和多元評價的理念,真正貫徹以學論教的理念。在這方面,美國高等學校選拔學生的多元標准,美國高中學生關於學生作業的理念,美國高中減輕學生作業負擔的舉措,都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鑒。
21世紀的競爭將首先是教育的競爭,教育的競爭又將首先是基礎教育的競爭。高中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一環,它的成敗不僅對個人的發展極為重要,而且決定著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因此,吸收和借鑒別國高中教育的長處,就顯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外國中小學教育》2005年第8期
主題: 美國教育何以失敗?
Lvyuan 張貼於2000-09-20 18:46
美國教育何以失敗?(香港明報 2000-09-20)
究竟哪一種制度比較好?康奈爾大學的約翰·比索教授對美國學生的成績做了深入的研究。
首先,美國中學生的畢業率比很多國家低(只有3/4左右)。其次,在一些國際性認可的考試中,美國中學生的成績明顯比很多國家差,但美國經濟卻表現強勁,所以教育的"成敗"可能不足為懼。 但比索教授指出,我們要明白,美國,尤其在大學及研究院,吸引大量外國學生,亦吸收大量移民,因此,可彌補一部分經濟損失,美國的成功,主要依靠一些科研天才,不斷革新,保持在生產力上的國際領導地位。比索教授預測,到2010年,美國每年因教育而帶來的經濟損失,將超過2000億美元。
美國的教育何以失敗?原因之一是美國學生花在電視上的時間比很多先進國家多一倍以上,而美國父母對子女的滿意程度又偏偏較其它國家高。這是怎麼回事呢?因為很多學生在校內成績都不錯。美國大學錄取學生,除了一般性科目可以依賴SAT之外,很多都依賴學生的校內成績。於是,校長們便給老師壓力,要減低不及格率,增"甲等"比例。美國校內人人成績"優異",但在國際性大賽中,卻有很多人不及格。
比索教授還發現,由於學生將來入大學,頗受校內成績影響,刻苦讀書的人,將會被同學排擠。這種現象,是因為失去了公開考試,改用校內成績而產生的。
總括而言,美國因為取消"壓力巨大"的公開考試,而在教育和經濟上,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而這個經驗,或者很值得我們借鑒。 另類書生
楊振寧博士在中國科協2000年學術年會的特邀報告現場記錄整理(摘自廣州網易)
不同的社會,不同的國家,將有自己不同的道路.美國教育出的學生在國際競賽中常居後列,但美國的經濟在最近,特別是新經濟發展很成功。以前覺得日本能在經濟上趕上美國,但經濟危機後,到現在日本還沒有恢復元氣。現在有個看法:美國經濟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他們培養的學生考試不及格。 這個看法有道理嗎??有,但不全是,有一定的道理。
今後三十年,面臨的新事物、新形勢,亞洲的教育哲學要從美國的教育哲學中吸取自己所缺少的長處,是中國人更具有進取心、更活躍、更自信,面對21世紀的挑戰。
小草
美國是一個以保障個人自由,尊重個人意志為立國宗旨憲法精神的國家。這種思想體現在教育體系之中就形成了一種基本上放任自流的傳統。美國的教育在物質環境,設施設備方面堪稱一流。然而在小學、中學階段對學生不施加半點壓力、不鞭策,不樹立榜樣,不提倡效仿先進的寬松式精神,其結果只能是貽誤大多數孩子的前程。
但是,美國的教育也有值得借鑒的地方,比如美國的中等教育比較重視學生的發展,能通過各種途徑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注意努力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創造性、競爭性、適應性和積極參與的意識,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總體素質。相比之下,我國教育的弊端就暴露出來了。我們的教師在課堂上比較重視知識傳授,把學生當作裝知識的容器,而忽視了盡量多的激勵學生的思考。
lvyuan
不錯,中美兩國的教育各有長處,我們應當學習人家先進科學的方面,但同時要防止照抄,要吸取當年學老大哥的教訓。
美國高中與其他國家的高中不一樣。美國高中生除上核心課程外,開始有選修課,如辯論課、攝影課、演講課、駕駛課等。學生也可以拿到駕照,但不能開車。學校里有學生顧問,會與當地ASSE代表一起,幫助學生選課。除此之外美國的高中還有辯論俱樂部、校報俱樂部等。美國學校里有運動隊,除了體育課,還有比賽。以上只是舉例,並不是每個學校都有這些課程。在學校里,每個班有家庭教室,當上課鈴聲一響,學生跑向不同的教室。學校有班車接送學生上下學。
。
他們上課內容都超淺 而且很慢 學生上課說話打鬧都是超常見的 而且學校對老師的要求很高不準對學生這個不準對學生哪個的 但是也有厲害的保安(SECURATY)
作業的話 一般都是看書就會寫的 也不是很多 在學校有課本然後再簽一本給你帶回家 學期末的時候上交
上課的時間 應該是標準的早八上點下午三點 一般下課前10分鍾學生就坐不住了 剩下兩分鍾的時候就都在門口站著准備往外沖了 有的學校一節課90分鍾一天4節 有的45分鍾8節課 課間6分鍾 可以去自己的櫃子(LOCKER)那東西去下一個教室 有不穿校服要去SSN(不知道是什麼的簡寫)遲到有星期四學校(THURSDAY SCHOOL 懲罰是在辦公室坐一天什麼都不讓干)課間出教室要老師簽字小紙條和PASS
收費好像PUBLIC SCHOOL都不怎麼收費的吧 我不是很清楚 但是有一年年底的時候欠了學校35塊錢補交
其它 美國學校沒有班級只有年級 比如說我在CLASS OF 2006 就是跟我同年級的2006年畢業的這一屆 而且你去上課也不一定都是本年級的 可能跟12歲小孩一起學美國歷史 然後跑去跟18歲的人一起學經濟 怎一個混亂了得
現在高中女生黑人流行性感裝 白人流行睡衣裝
樓上說的家庭教室容易誤導 其實只是一般教室叫做(HOME ROOM)不知道什麼時候應該去 反正我從來沒去過
學校有早中飯 入學的時候給你一個號碼 去食堂(像小餐廳的環境 絕不像國內學校的食堂)拿上自己要吃的東西(1塊25管5個ITEM 要更多的話再付錢的)全校學生分兩撥吃飯 (FIRST LUNCH, SECOND LUNCH 人多的話會不會分三撥??)不到時間不讓回教室 因為另外一撥學生正在上課 也有免費的午餐 不知道什麼人能得到 反正我都很少去吃午飯(都是垃圾食品 漢堡皮薩之類的 還可以再拿飲料和COOKIE) 也有的老師會在教室里賣吃的和飲料 25分一個COOKIE那樣子
周末可能有學校之間的橄欖球比賽 要提前買票
學校的老師一般都很好 學生的話。。沒見識還自以為是而且愛抱怨。。只讓人期待趕緊上大學『『
★ 英國學生獨立能力強。在獨立學習方面,英國學生要高於台灣學生。英國的每個中學生都能夠去圖書館查閱文獻,尋找自己需要的信息來完成一個比較正規的Project。Project的漢語意思是「計劃」、「設計」、「規化」。實際上類似台灣的「科研論文」。英國中學生的Project完全從學生的興趣和社會實際出發,題材極為廣泛。從理化生實驗、數學建模到英國的歷史、地理;從環境保護到關愛生命;從反恐到世界和平;從政治到經濟……,應有盡有。有些Project有理有據,不亞於台灣大學生的畢業論文。
★ 英國學生的獨立生活能力也強於台灣學生。不分擔家務勞動的學生很少見,他們從小就幫助父母擦汽車、剪草坪。小學生打工的也很多,送報紙是最常見的了,錢雖然掙得不是很多,卻擁有了面對社會、獨立處理問題的機會。到了假期,加油站、快餐店、超市,到處都有中學生在忙著幹活。一個假期下來,不但能掙幾百英鎊,更重要的是他們變得自信、老練。
★ 英國學生的團隊意識強。在英國,人們普遍推崇Team spirit——團隊精神。團隊精神是指一個人與大家協同工作的能力或態度,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合作能力。英國學校歷來都很重視對學生進行「團隊精神」教育,在公共場所或集體活動中,個人必須服從大家。如果哪個學生為了自己出風頭而連累了大家,他就會被一致斥為「沒有團隊精神」。
★ 英國學生的身體素質好。體育不但是英國中學的重要課程,而且每天下午四點鍾開始,大部分學生又都出現在運動場上。大量的體育鍛煉,加上合理的充足營養,使英國學生大都身強力壯、精力充沛。那種肌肉發達、動作靈活的運動員型學生到處可見。就連女生對體育也十分熱衷。體育好、學習好的學生才備受同學們的推崇。
★ 英國學生的探究精神強。英國學生做事十分開放,敢想敢幹,不受條條框框的束縛,他們認為「只要不被禁止,就可以做」。所以,成功的機會也相對較多。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行動。他們不迷信課本、不迷信權威,也不像台灣學生那麽關注問題的答案、關注他人的看法。對問題不但有自己的見解,而且特別注重科學論證。注重在探究中尋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