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西方人的鼻樑普遍比東方人高
鼻子的形態因種族不同而有顯著差異,鼻子的不同形態,是人類與大自然抗爭的結果。
從生物進化來講,氣候越溫暖,鼻孔越寬大,鼻樑越短小。
如非洲黑人的鼻子既寬大又扁平,就是為了吸進大量溫暖而潮濕的熱帶空氣。
而氣候越寒冷,鼻孔越窄小,鼻樑越高尖。
如北歐人的鼻子既細又高,就是為了呼吸寒冷的空氣,讓冷空氣有更多的時間被加溫,以適應生存環境。
鼻型在各人種間的差異表現為
①鼻根部的寬度,由寬到窄的順序為:黑人、黃種人、白人。②鼻樑的高度:白人最高,黃種人居中,黑人最低。
③鼻尖部的大小與圓鈍:最大者為黑人,黃種人居中,白人為最小。
④鼻翼的寬度:黑人最大,依次為黃種人和白人。
⑤鼻唇角,即鼻子與上唇間的夾角;白人最小,依次為黃種人與黑人。
由此可見,種族不同,鼻子的形狀也大不相同。人類學家據此作為種族分類的依據,而同一種族中的個體差異、群體差異也是很大的。如我國漢族人種中,南方人和北方人的鼻子就有很大差異。盡管鼻型因人而有很大差異,但一般而言,白種人是細高鼻,黑人是闊扁鼻,黃種人居中。
⑵ 為什麼中國男人鼻樑普遍低 外國男人鼻樑很高
你好,這是人種基因的不同造成的,遠古的時候他們多生活在高緯度的高寒地區,鼻子高而挺,鼻子管道變長,是為了呼吸時把吸入的空氣充分變暖和不至於太冷刺激肺部
⑶ 關於黃種人、黑種人、白種人的體質
人類種族與體育運動
--------------------------------------------------------------------------------
來源:中國體育科技2001第6期 作者:李力研
摘 要:通過對歷史文獻資料的研究,分析了世界人類種族的分布、人種生物學特徵及社會學因素,探討了人類種族的差異對體育運動成績的影響。關鍵詞:種族;社會學,人類學,歷史;體育;關系;影響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識碼:
1 前言競賽規則猶如社會「立法」,應該充分體現「公平」。大體來說,體育規則對於競賽雙方都非常公平,但卻不能做到絕對公平。原因是這種體育「立法」只考慮人間的絕對差別,而不考慮相對差別。從而,因進化而導致的人種特徵在一定程度上便成了決定運動成績優劣的直接因素。本文就此現象進行討論。
2 人類種族構成 種族是帶有深刻進化特徵的產物,不同種族具有形態學上的不同特徵。大體而言,人類可分為3大人種及其若干分支(表1)。 從「尼格羅人種」到「歐羅巴人種」再到「蒙古人種」,則又有若干過渡型人種(表2)。種族是「自然」的產物,而「民族」是「文化」的結果,種族的分布也有其重要特徵。一個國家並非均勻地擁有各類種族和民族,不同的地理空間有著不同的人種,比如,非洲以尼格羅人種為主;歐洲以歐羅巴人種為主;亞洲尤其是東亞和北亞則以蒙古人種為主。在世界上的50多億人口中,蒙古人種約占總人口的41%,歐羅巴人種約佔43%,而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則只佔16%。在每一個大人種或支系人種中,都包含著眾多的民族,同時,也有一些民族是由2個甚至多個人種混血融合而形成的。人口的地區分布極不均衡,亞洲佔58%,歐洲佔17%,美洲佔14%,非洲佔10.5%,而大洋洲只佔0.5%。
3 人種形態差別人種由於「地理差異」不同而「身高」有異。人類學研究總結道:「世界人群身高的算術平均數的地理差異達40~41cm,最矮的是剛果流域的黑人(非洲俾格米人),其平均身高為141cm;最高的是非洲查德湖東南的黑人,其平均身高為182cm。世界上最矮的群體是中非俾格米人、東南亞俾格米人、南非布須曼人。最高的群體是熱帶森林界限以北的尼格羅人某些群體、蘇格蘭人、馬克薩斯群島的波利尼西亞人。」
[1]有關人種身高的分布,著名人類學家羅金斯基等人根據大量人體測量數據得出:「整個人類的平均身高,男性約為165cm,女性約為154cm,男、女身高相差平均8~11cm。」又說:「身材矮小(低於160cm)是歐洲、亞洲和美洲最北部的人(洛帕爾人、曼西人、漢蒂人、古亞細亞人、愛斯基摩人)的特點,東亞和東南亞(日本、印度、中南半島、印度尼西亞的許多民族)、中美和南美的許多群體也身材矮小。高身材的人(170cm以上)除了上述地區,還見於歐洲北部(挪威人、瑞典人)、巴爾干半島、高加索、印度西北部和北美。」
[1] 顯然,在人類學上,不同種族各有特徵,不同種族有著不同的身高。身高最高的種族是尼格羅人種和歐羅巴人種及其變種,而亞洲人種則屬於中等身材。人種身高因地理氣候差異而形成。新石器時代以來,由於人口的不斷遷徙和混血,人種身高的地理學特徵開始模糊。遷徙導致了人種的形態學特徵趨向同一,混血的結果則是出現了各種變種,比如衣索比亞人種是非洲身材最高之人種。這一人種的膚色雖屬黑色,但膚色中已帶有紅色成分,從而成為紅褐色。據考證,這是非洲大陸上的一支特殊人種。人類學家指出:「在非洲之角的東北非、衣索比亞和索馬里生活著衣索比亞人種,這是歐羅巴人和尼格羅人,即白種人和黑種人的混合類型。」
[2] 據對北非人類化石測定,「最重要的化石材料發現在阿爾及利亞-阿法盧。塔福拉爾特骨架的絕對年代為公元前8850年。塔福拉爾特人和阿法盧人大體上與克羅馬農人相近,兩者都身材高大,阿法盧人平均身高177.7cm,塔福拉爾特人的平均身高為173.3cm。」人類學家在南撒哈拉的阿謝利亞爾要塞附近(尼日河拐彎處以北)發現的人類骨架更是對早期尼格羅人種的身高特徵有著重要揭示:「顱骨很長、很高而窄(顱指數70.9),額部平直,眉弓發育中等,身長約170cm,四肢修長。」而在東非的肯亞和坦尚尼亞則發現有舊石器時代的人類骨骼化石,據測定,身高分別為175~180cm和180cm。骨骼特徵為「面部很高而窄,稍微帶突頜型,窄鼻,長頭型,身材很高。」總之,這些將近1萬~10萬年之久的骨骼化石,都「帶有衣索比亞人種的某些特徵,粗大厚重。」
[1] 不同種族間的不同形態特徵還有很多,比如面孔、鼻高、眼眶等。種族的形態學特徵是對自然環境長期適應的結果,不同的自然環境產生著不同的人種形態,不同的形態又決定著人種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比如,白色人種及其高鼻樑,來源於北歐的高寒地帶,有利於對陽光的接受和對寒冷空氣的抵禦;而黑色人種之寬鼻翼、厚嘴唇,則來源於赤道高溫環境,有利於交換空氣和散發熱量;又比如蒙古人種的「鏟型齒」特徵來源於溫帶,有利於依靠植物(果實、葉莖等)為生。以上種種提示我們不能忽略人種差別,不能忽略人種在形態及行為方面的差別。每一個個體都有其人種學依據,每個人的形態與行為都必然服從其人種學規定,尤其是體育運動,最終的能力極限總是所屬人種的能力極限。
4 氣候對身高的影響 不同人種之來源概因「環境」之差別,而「環境」因素則又以「溫度」最為突出。無論是歐洲還是東亞大陸都存在由南到北隨緯度上升而身高均值上升的趨勢。例如,歐羅巴人種的身高趨勢為北歐>東西歐>南歐>阿拉伯地區。南美印地安和非洲人的體格特徵與之相反,越是赤道向南,身高均值越高。斯汀森(1990年)所做的相關分析表明,氣溫、氣濕和降雨量與體格大小(身高、體重)呈負相關,日照、年最大氣溫變化與體格大小呈正相關。換句話說,越是生活在溫曖潮濕地區的人群,體格越低;而越是生活在寒冷、年溫差大和日照充足地區的人群,體格越高。動物學也有同樣證明,比如對老虎的研究表明:「不同的地理種群需要對付不同的氣候條件和其它條件,它們之間往往表現一些適應性的差異。」「我國的老虎,在過去呈連續分布,現在已分化成2個亞種:北虎和南虎。北虎主要分布在東北地區,亞伯里亞也偶爾有之,它體大,斑紋顯著;南虎主要分布在華南,體積小,斑紋較淺。不同地區的不同種群所表現的變異,至少有一部分具有適應的意義。就恆溫動物講,分布在高緯度上的個體常較大,分布在低緯度上的個體常較小,這有適應的意義。個體的表面積以平方而增加,而體積則以立方而增加。就是說,面積和體積的比例隨動物體的增大而減少。這樣,分布在寒冷地區的恆溫動物,軀體較大就可以相對地減少體熱的散失,這對生存有利。」
[3]動物如此,人類亦復如此,從表3和表4的數據中不難得到印證。為什麼北方人種較之南方人種身材高大,在這里就得到了合理的解釋。因為,只有身材高大,才能保溫並維持生存,這也就是歐羅巴人種高大且其膚色白皙、眼色與毛色均淺的原因。寒帶人種只有增大體積才能保存體溫,也只有白皮淺色才能吸收陽光。表3和表4的數據很值得注意,即中國人無論男女,身高、體重等諸多指標都落後於美國人,但在坐高和頭最大寬方面則又高於美國人,這一狀況決定著中國人在體育方面的能力發揮:它將在速度(田徑)和阻力(游泳)等方面影響中國等蒙古人種的競技能力,當然也會在平衡能力方面提供方便。正是地理與氣候的重大差別,人類便有了種族特徵與形態差別(表5和表6)。
5 不同人種的運動能力體育是惟一檢驗人類最原始、最基礎生物能力的文化形式。體育運動是最典型的人種「天賦」比賽。以奧運會為例,奧運會是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體育盛會,從而又是種族能力的極限競爭。人種不同,能力有異,成績自然有別。
5.1 歐羅巴人種與運動成績僅對第25屆奧運會成績進行分析足可看出種族差異。在這屆奧運會上,以中國大陸為代表的亞洲體育水平遠遠低於歐洲和美洲(表7)。亞洲運動員獲獎牌的比例只有16.93%,遠遠低於歐洲的54.48%和美洲的20.49%,亞洲的成績只高於非洲和大洋洲。亞洲地域廣闊,人口眾多,約佔世界總人口的50%,而歐美加起來人口不過10億左右。就是說,在815枚獎牌中,將近30億的亞洲人只能拿到16.93%的獎牌,而只佔總人口20%的歐美人卻拿走了74.97%的獎牌。歐洲人口不多,但運動成績突出。據統計,1975年,歐洲人口約有7億,其中,以歐羅巴人種為主,其它種族較少(表8)。歐洲人種的這種特徵很有助於解釋其在體育運動中獲得優異成績的原因。高居95.21%的歐羅巴人種以其身高馬大的體態特徵,在田徑、球類、游泳和力量(如投擲)項目比賽中占據著天然優勢。而蒙古人種亞洲支系與歐羅巴人種的混血型人口(東歐有這種人口),則為其「絕對力量」型項目的優勢發揮(如舉重、摔跤等)提供了保證。微乎其微的黑人(尼格羅人種)卻大放運動光芒,如英國的短跑運動員和法國的黑人足球運動員。
5.2 蒙古人種與運動成績全世界大多數人口在亞洲。亞洲的絕大多數人種屬於蒙古人種。與歐羅巴人種相比,亞洲人種問題突出:身材低,體重輕,絕對力量和絕對速度不佔優勢,其天賦主要集中在與靈巧、技能和心智等有關的項目方面。為明確運動成績與種族的關系,我們可從中國競技運動項目的發展狀況進行分析討論。從1984~1996年,中國大陸一直是亞洲國家獲得奧運會金牌最多的國家。中國的優勢競技項目是乒乓球、體操、跳水、女子排球等,在人種學上有其共性,那就是以技能類項目為主,偶有輕量級的體能類項目。中國在世界體壇獲取成績的運動項目不能不說舉重,歐洲運動員普遍體大力壯,因此,中國運動員只能在輕量級舉重項目上發揮優勢;乒乓球、射擊則都是對體能要求不高而對智能、技巧要求很高的項目。中國運動員在奧運會上的成績表現,最大限度地顯現出自己的人種特點(表9)。在第23屆奧運會上,中國在10個項目上獲獎牌,其中,在前6個項目上獲得15枚金牌;在第24屆奧運會上則在9個項目上獲獎,其中,在前3個項目上獲取5枚金牌;在第25屆奧運會上,在15個項目上獲得獎牌,其中,在前7項中獲取16枚金牌。表9所揭示出的特徵是:中國的優勢項目大都是輕巧、單人且體能消耗不大的項目,集中在非對抗性的運動項目上,也包括一些對抗性較小、對抗形式比較間接的項目以及部分輕量級體能類項目,這與歐美情形大異。韓國、日本也與中國一樣,因受人種限制,很難在絕對力量和絕對速度項目上趕超歐美。可見,運動成績的高低與某國家是否科技發達、經濟富有雖有一定的關聯,但沒有必然的聯系,更多地是與人種相關。
6 競技場上的黑人討論人種與競技運動之間的關系,就不能不談黑人。黑人在人種學與體育運動中屬特殊現象。黑人在體育運動方面所表現出的天賦令人驚嘆,從田徑到球類,從速度到耐力,從跳躍到拳擊,涌現出一批又一批的璀璨明星,令其它種族望塵莫及。除長跑外,黑人的運動天賦越來越集中在美洲黑人身上,其中,美國黑人尤為突出。無論是田徑的劉易斯,籃球的邁克爾·喬丹,還是拳擊的泰森,都代表著當代人類運動的最高水平。
6.1 黑人的人種學特徵對黑人的「代謝」狀況進行研究發現,黑人的汗腺比白人要多,黑人「皮膚致冷更快,排汗機制比白種人更完善。」「在室溫37.8℃的房間里,經過做一系列指定動作後,黑人比白種人流的汗水要少一些,直腸溫度也低一些」。「在高溫中(76.5℃)停留15min後,白種人流汗107cm3,而黑人流汗170cm3」。有資料表明,在過熱條件下,黑人的熱調節功能比白種人更完善。就是說,黑人比白種人恢復正常體溫更快,非洲黑人的汗腺比歐洲人的要大。業已證明,黑人血液中所含銅元素的百分比高於歐洲人。這是因為銅在黑色素形成過程中,對二羥基苯丙氨酸起催化作用。忍受乾旱所帶來氣溫劇增的能力的差別,在嬰兒期就已顯露出來,如「由撒哈拉沙漠刮向塞內加爾和蘇丹肆虐的乾熱風,給白種人嬰兒帶來大量死亡,而對黑人的嬰兒卻沒什麼特別的影響。」[1]人在運動時體溫必然增高,一個人如果不能很好地調節體溫,體內環境便無法正常,電解質平衡的破壞會影響神經系統的正常功能。相比之下,蒙古人種和歐羅巴人種在忍受高溫方面,要比尼格羅黑人差得多。測量表明:「黑人的口裂寬度很大(與面部和頭部的大小相比),唇粘膜的延展面大,這可以加速水分的蒸發而使吸入的空氣變涼,有益於在熱帶生活。熱帶種族所特有的窄而高的頭型,比低平而寬的頭型更適宜於強烈日射的環境。」[1]相反,歐羅巴人種和蒙古人種都不具備這一優勢。足球、長跑與拳擊運動中,黑人運動員之所以人才眾多,不完全是經濟學、社會學現象,更多的還是人種學特徵所致。
6.2 美洲黑人的移民殖民運動以前,美洲大陸並沒有黑人。黑人主要分布在非洲和澳大利亞以及亞洲阿拉伯半島。美洲板塊上生活的則是印第安人,屬於蒙古人種或其變種。美洲黑人是歐洲人販去的非洲奴隸(表10)。從非洲遷徙去的黑人大多是高大身材的尼格羅人。歐洲殖民主義者將黑人遷徙到美洲,不是為了移民而移民,而是為了輸送勞力。尼格羅人種到了美洲之後,為今後的種族混血、體質類型和體育運動奠定了基礎,這也是為什麼美洲黑人身材高大的原因,從北美到南美都服從這一規律。北美黑人在籃球、田徑和拳擊項目中大放異彩,南美黑人則在足球、跳躍方面蓋世無雙。美洲高度發達的經濟條件更是催化著黑人之身高發育。速度離不開力量,但也離不開人體身材之是否高大,同樣步頻,高大運動員一定跑得更快。除舉重外,力量型運動亦復如此。
6.3 黑人在速度類項目中的表現 100m賽跑的成績代表著人類的速度極限。1988年,加拿大的黑人運動員約翰遜創造過9.83s的世界紀錄。1989年,年僅20歲的美國黑人運動員伯勒爾(L.Borrelly)創造了100m跑9.94s的好成績。而1989年,美國黑人運動員金多姆(Kingdom)2次刷新110m欄的世界紀錄。黑人運動員不僅在速度方面佔有優勢,而且跳得更高。1989年7月30日,古巴黑人運動員索托馬約爾(Sotomayor)跳過2.44m的橫桿,創造了跳高世界紀錄。黑人的運動天賦與其生理特徵密切相關。肌肉活檢顯示,黑人運動員的肌纖維進行無氧呼吸的百分比較高,因而他們在短跑中耗氧不多。黑人腳底屈肌強度約150~200kg,而白人只有50kg左右。若以同樣的腿部蹬力作用地面,黑人的彈力竟比白人高出3~4倍。因此,黑人短跑運動員所向披靡,戰無不勝。
6.4 黑人在耐力類項目中的表現從起源到進化,黑人長期生活在非洲高原,造就了這一人種的最大吸氧能力,黑人在耐力項目中同樣出色。肯亞黑人運動員在中、長跑項目中長期居霸主地位,22歲的肯亞運動員艾倫(P.Ereng)曾在第24屆奧運會上奪得男子800m跑桂冠;同年,在世界室內田徑賽中,又以1min44.85s的成績打破了由英國運動員科伊(S.Coe)保持多年的1min44.91s的室內800m跑世界紀錄;在蘇黎世國際田徑大獎賽中,他則創造了1min43.16s的最好成績。肯亞運動員卡路基(J.Kariuki)和考茨(P.Koech)在第24屆奧運會上分別奪取了3000m障礙賽的金牌和銀牌;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田徑大獎賽中,卡路基又以8min5.35s的成績刷新了肯亞運動員羅諾(HenryRono)保持了11年之久的8min5.40s的世界紀錄。其它國家的黑人運動員也有非凡表現。摩洛哥黑人運動員奧伊塔(S.Aouita)被人譽為「摩洛哥快車」,他創造了5項中長跑世界紀錄,他不但以3min30.63s跑出了1500m的最好成績,而且又以7min29.45s的成績創造了3000m跑的世界紀錄。耐力運動與人的心肺功能有關,更與神經內分泌對體溫之調節有關。黑人長期生活在地球南北回歸線之間的高溫熱帶,具有耐熱和調節溫度的生物學優勢。
6.5 黑人的劣勢游泳可謂水中「田徑」,它既是速度比賽,也是耐力比賽。然而,在這一項目中,黑人卻無任何優勢,高水平國際大賽中很少有黑人運動員出現,即使有,也多是混血黑人,且水平不高。何以如此?這與黑人的肌肉結構特徵有關。在水中,白人肌重僅為1.5g/cm3,而黑人則為11.3g/cm3,黃種人介於兩者之間。因此,黑人的飄浮問題不易解決。黑人在舉重項目中同樣不具備「天才」。原因很簡單,黑人屬於四肢修長型人種,手持重物舉到頭頂,修長的四肢等於增大了阻力,吃虧不少。這一點就大大不如蒙古人種以及東歐各國蒙古-歐羅巴的混血人種——「五短身材」,圓筒體形,力大而易於舉重發力。摔跤亦然,黑人由於身體修長,身體重心偏高,從而不穩,極易被人摔倒。
6.6 黑人現象的社會學分析黑人在體育運動中的表現確實如同謎團,深深困惑著人們。因為導致這一人口總數不多但運動成績極佳的黑人現象,因素實在復雜。面對這一問題,這里試做討論。體育比賽,基本上服從「優勝劣汰」和「物競天擇」的自然規律。最直接的證據就是體育的規則是完全開放而公開的,而規則的「公平」性最大限度地吻合了自然法則。人類的法則只有接近自然法則,則其合理性才會充分體現。體育比賽中的規則設計,大體上考慮的是「絕對比賽」,而沒有考慮「相對比賽」。考慮相對比賽所引發的問題似乎比「絕對比賽」引發的問題還要嚴重。所以,天下人從不因為規則的這一「絕對」現象而抱怨。而且各種項目對於不同人種來說,總是既有利又有弊。比如,籃球、排球,還有大多數田徑項目,身材越高越有利;而體操、舉重等項目,則身高越矮越有利。正因為如此,利弊相互抵消,才又使「絕對比賽」的競賽法則為天下人普遍接受。承認了這一前提,我們才能對黑人現象以及黃人問題找到「內在」關系,才會了解其接近實質的內容。體育的人才結構都是「選擇」的結果。比如打籃球,不是誰想打就能打出名堂來的,而首先是誰最適合於打籃球才有可能被這一游戲所選擇。層層選擇的結果,就出現了打籃球的都是大個子。與之相應,體操與舉重都是小個子。美國的社會價值與動物社會中的「優勝劣汰」非常接近,進而體育中的絕對成就(如「第1」、「成功」和「勝利」等等)觀念更是強化著人們的「適者生存」。這樣,所有適合於從事某項體育運動的人才,都會通過它的人種規定而得到最好的「選擇」。黑人主要就是通過這一途徑得到了「擇優競選」,從而在田徑、拳擊、籃球、橄欖球等需要身高、力量和靈活的項目中大放異彩,而身高、體重一點都不差的白人,同樣不能將之動搖。這也可以說明,何以在希特勒面前是歐文斯這樣的「有色人種」為美國、為人類、為有色人種爭得了榮譽。其它有色人種大概也很想從希特勒眼皮下爭得榮譽,然而,因為天賦不夠,連白人也戰勝不了,美夢自然無法實現。當然,正因為黑人天然具備這樣那樣的優勢,必然同時也註定他具備與之相應的劣勢。黑人由於身材高、重心高、四肢長,在摔跤、舉重和體操等項目方面都沒有優勢。這樣的劣勢自然無法得到這類項目的「擇優」,「擇優」只能傾向於與之相反的蒙古人種或東歐人種。
⑷ 為什麼外國人鼻樑骨高
嚴格講應該是歐洲北美人種鼻樑高,鼻樑高鼻孔小符合他們居住地域的氣候條件,那裡天氣比較寒冷,這種鼻子結構可使吸入的氣體能更好地預熱。相反,非洲黑人鼻孔大,鼻子氣道短,更有利於熱量散發。這是百萬年來進化的結果。
⑸ 歐洲人為什麼是高鼻樑同是亞洲人的印度人眼窩會很深,不要跟我扯些有的沒的,要用科學的角度回答!
1、因為歐洲人的始祖生活在寒冷的高山上,進化成高鼻樑有利於吸進去的空氣不至於太冷,深眼眶擋住飄雪而不至於雪水一下子流進眼裡。中國人的祖先生長於高原地帶,風沙猛,所以眼眶比較平,不容易積藏沙子。黑人源於非洲,為適應氣溫和氣壓的問題,進化出大鼻孔,大嘴唇。
2、舊石器時代的印度先民,主要靠狩獵和採集維持生存。他們逐食物之源而遷徙,一般居無定所。後來,他們學會用火燒烤食物,並用動物皮毛和樹葉遮蔽軀體。他們也開始馴服野狗。大約在距今12000--8000年這一期間,印度先民開始種植穀物,馴養家畜,製作陶罐,同時學習縫紉衣服。考古學家們在印度各地,特別是在印度西北部和德干高原,均發現了大量新石器時代的打磨精緻的石制工具。這一事實說明,印度先民的分布已經相當廣泛。印度地域遼闊,物產豐饒,對於遠古人類來說顯然是一片樂土。除了夏季炎熱之外,印度的自然環境是十分優越的。由於自遠古時代起就非常適宜人類生存,印度對不同地區的人類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從非洲、大洋洲和歐亞大陸,先後有不同的種族侵入或移居印度。現代印度人,基本上就是這些種族的混血後裔。即使在今天,印度的人種依然相當復雜。因此,印度歷來有人種博物館之稱,也有人類學的天堂之說。西方一些大學的人類學專業,即以印度作為學生進行實習和研究的基地。可以說,目前印度為數不少的部落民,基本上是尼格羅人、原始澳大利亞人與蒙古人的後裔,而印度人口的主體卻是地中海人、阿爾卑斯迪納拉人與北歐人的後裔。印度最主要的種族是地中海人。然而,地中海人並不是一個統一的族群。他們可以分為三個類型,即膚色淺黑的古地中海人、膚色黃褐的所謂正宗地中海人以及東地中海人或稱閃米特地中海人。古地中海人血統主要存在於今南印度的泰盧固人與泰米爾婆羅門中。地中海人曾廣泛分布在印度次大陸的中部、北部和西北部。學術界普遍認為,他們就是公元前三千紀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的創造者。印度河文明是印度文明史與世界文明史上極其重要的一章。因此,它的創造者自然擁有受人尊敬的歷史地位。但是,由於印度河文明尚有許多不解之謎,因而它的創造者又多少帶有一些神秘性。他們也被稱為達羅毗荼人。今天南印度的泰米爾人、泰盧固人、馬拉雅蘭人和巴基斯坦的布拉灰人等就是他們的後裔。對印度文明產生重大影響的外來種族還有阿爾卑斯迪納拉人。這一種族來自南歐沿亞得里亞海岸綿延的迪納拉山脈,而該山脈是阿爾卑斯山脈的東南段。阿爾卑斯迪納拉人的膚色比地中海人白皙。在今比哈爾邦與奧里薩邦以東和阿薩姆邦以西的地區主要的種族血統就來自阿爾卑斯迪納拉人。在古吉拉特邦,孟加拉、奧里薩和卡納塔克邦古爾格縣,都可以看到他們的後裔。他們已經與地中海人融合在一起。阿爾卑斯人其實又是高加索人種的一個分支。類似亞美尼亞人的體貌特徵,在印度帕西人身上十分明顯。印度擁有尼格羅人種、原始澳大利亞人種、蒙古人種和歐羅巴人種。高等種姓來自入侵的雅利安人,皮膚偏白。低等種姓來自被征服的當地土著,皮膚偏黑。 白色人種從身體外表特徵看,印度人膚色表現黝黑。從這一表象看,很多人認為印度人是黑種人。然而劃分人種的外表特徵除膚色、頭發形狀、面部等特徵外,還有其他許多主要依據,如骨骼。骨骼不同,人種不同。以頭顱骨為例,頭顱骨周邊近橢圓形的是白種人;頭顱骨周邊呈三角形的是黃種人;頭顱骨周邊近似方形的為黑種人。而印度人的頭顱骨周邊近似橢圓形。從這一主要區分依據看,印度人膚色雖然表現黝黑,但不是黑種人,而是白種人。其次,從印度人原居地看,印度人原是居住在黑海和裏海附近的雅利安人,大約在距今4000多年前遷往今日的印度半島。印度半島大部分在北緯10°-30°之間,地處熱帶,熱帶強烈的太陽輻射,使今天的印度人皮膚變得黝黑。可見印度白種人的皮膚黝黑,是通過人類遷移後,在新的環境影響下表現出來的。白種人不一定是金發碧眼的,像阿拉伯人,印度人都是白種人。由於他們的國家地處低緯度,所以皮膚中的黑色較多,故看起來較黑。還有歐洲南部義大利等國家的黑發黑眼的人也是白種人。金發碧眼的白種人,多分布在北美洲,北歐。美國,英國,法國較為典型。歐洲南部,東歐,西亞,北非,大洋洲,南美洲也有部分金發碧眼的人種,但是由於通婚,文化同化等關系,血統成分有所變化。
⑹ 為什麼外國人的鼻子那麼高
據日本Livedoor新聞網9月4日報道,法國的哲學家巴斯卡魯曾說過,如果埃及女王的鼻子再低一點,歷史將會改變。然而研究表明事實上歷史並不會因為她的鼻子高低而發生任何變化。據說鼻子的形狀會因人所居住地區的氣候不同而進行不同的進化。
從生物進化來講,氣候越溫暖,鼻孔越寬大,鼻樑越短小。
如非洲黑人的鼻子既寬大又扁平,就是為了吸進大量溫暖而潮濕的熱帶空氣。
而氣候越寒冷,鼻孔越窄小,鼻樑越高尖。
如北歐人的鼻子既細又高,就是為了呼吸寒冷的空氣,讓冷空氣有更多的時間被加溫,以適應生存環境。
鼻型在各人種間的差異表現為:
①鼻根部的寬度,由寬到窄的順序為:黑人、黃種人、白人。②鼻樑的高度:白人最高,黃種人居中,黑人最低。
③鼻尖部的大小與圓鈍:最大者為黑人,黃種人居中,白人為最小。
④鼻翼的寬度:黑人最大,依次為黃種人和白人。
⑤鼻唇角,即鼻子與上唇間的夾角;白人最小,依次為黃種人與黑人。
由此可見,種族不同,鼻子的形狀也大不相同。人類學家據此作為種族分類的依據,而同一種族中的個體差異、群體差異也是很大的。如我國漢族人種中,南方人和北方人的鼻子就有很大差異。盡管鼻型因人而有很大差異,但一般而言,白種人是細高鼻,黑人是闊扁鼻,黃種人居中。
本文整合自環球健康、知網。
⑺ 西方人的鼻子為什麼比東方人的高
人類鼻子的形狀為了適應各自地區的自然環境,從而進化成最為合適的形狀。
根據北德克薩斯州大學的研究人員發表於2016年6月《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雜志上的論文,越是生活在北歐等高緯度地區的人鼻子越是高而修長。與此相反的是,在赤道附近生活的人鼻子則更扁平。
而影響鼻子形狀的包括各個地區的溫度及濕度,也就是自然環境有很大影響。
鼻型在各人種間的差異表現為:
1、鼻根部的寬度,由寬到窄的順序為:黑人、黃種人、白人。
2、鼻樑的高度:白人最高,黃種人居中,黑人最低。
3、鼻尖部的大小與圓鈍:最大者為黑人,黃種人居中,白人為最小。
4、鼻翼的寬度:黑人最大,依次為黃種人和白人。
5、鼻唇角,即鼻子與上唇間的夾角:白人最小,依次為黃種人與黑人。
由此可見,種族不同,鼻子的形狀也大不相同。人類學家據此作為種族分類的依據,而同一種族中的個體差異、群體差異也是很大的。如我國漢族人種中,南方人和北方人的鼻子就有很大差異。
⑻ 西方人的鼻子為什麼比東方人的高如題 謝謝了
鼻子的形態因種族不同而有顯著差異,鼻子的不同形態,是人類與大自然抗爭的結果。 從生物進化來講,氣候越溫暖,鼻孔越寬大,鼻樑越短小。 如非洲黑人的鼻子既寬大又扁平,就是為了吸進大量溫暖而潮濕的熱帶空氣。 而氣候越寒冷,鼻孔越窄小,鼻樑越高尖。 如北歐人的鼻子既細又高,就是為了呼吸寒冷的空氣,讓冷空氣有更多的時間被加溫,以適應生存環境。 鼻型在各人種間的差異表現為 ①鼻根部的寬度,由寬到窄的順序為:黑人、黃種人、白人。②鼻樑的高度:白人最高,黃種人居中,黑人最低。 ③鼻尖部的大小與圓鈍:最大者為黑人,黃種人居中,白人為最小。 ④鼻翼的寬度:黑人最大,依次為黃種人和白人。 ⑤鼻唇角,即鼻子與上唇間的夾角;白人最小,依次為黃種人與黑人。 由此可見,種族不同,鼻子的形狀也大不相同。人類學家據此作為種族分類的依據,而同一種族中的個體差異、群體差異也是很大的。如我國漢族人種中,南方人和北方人的鼻子就有很大差異。盡管鼻型因人而有很大差異,但一般而言,白種人是細高鼻,黑人是闊扁鼻,黃種人居中。
⑼ 歐洲人為什麼都是高鼻樑、深眼眶
因為歐洲人的始祖生活在寒冷的高山上,進化成高鼻樑有利於吸進去的空氣不至於太冷,深眼眶擋住飄雪而不至於雪水一下子流進眼裡。中國人的祖先生長於高原地帶,風沙猛,所以眼眶比較平,不容易積藏沙子。黑人源於非洲,為適應氣溫和氣壓的問題,進化出大鼻孔,大嘴唇。
這是至少幾十萬年形成的,整容也未必能完全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