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英國當初是怎麼成為世界霸權的
英國1688年光榮革命推翻了封建統治,並在1689年頒布的《權利法案》中以法律形式對王權進行明確制約,確立了資產階級執政的君主立憲制,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為英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生產力,使其經濟、軍力、科技、文化迅猛發展,標志著英國的崛起。1763年七年戰爭結束後從法國手裡奪取整個加拿大,標志著英國成為無可爭議的海洋霸主,1815年擊敗拿破崙領導的法蘭西第一帝國後,英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強國,主導國際事務達一個世紀之久,這一時期,被人們稱為「不列顛治世」。
2. 英國是怎麼強大起來的是當海盜嗎
英國
United Kingdom
歐洲西部島國。全稱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面積24.41萬平方千米。人口5820萬(1993)。其中83%的人口集中在英格蘭。官方語言為英語,威爾士約1/4人口講威爾士語。居民多信奉基督教新教。首都倫敦。
地理 英國由大不列顛島(包括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士)、愛爾蘭島東北部和一些小島組成。西北瀕大西洋;東部隔北海、多佛爾海峽、英吉利海峽與歐洲大陸相望;大不列顛島南部西側,隔愛爾蘭海和聖喬治海峽,與愛爾蘭相望。總的地勢是西北高、東南低。主要山脈有奔寧山脈和格蘭扁山脈;格蘭扁山脈的主峰本尼維斯山海拔1344米,為全國最高點。主要河流有塞文河和泰晤士河。屬溫帶海洋性氣候 ,終年溫和濕潤。長年多雨霧,秋冬尤甚。
歷史 約公元前 700年以後 ,歐洲西部的克爾特人移入不列顛群島 。公元1世紀羅馬人佔領了英格蘭東南部,在倫敦築起了城堡。5世紀起 ,北歐部族紛紛入侵 ,有盎格魯人、撒克遜人、朱特人,並在此定居 。7 世紀開始形成封建制度,許多小國合並成7個王國 ,彼此角逐達200 年之久 ;其間北歐海盜屢屢入侵 。827 年威塞克斯國王愛格伯特統一了英格蘭。8世紀末遭丹麥人侵襲,並於1016~1042年淪為丹麥海盜帝國的一部分。後經英王短期統治,1066年法國諾曼底公爵渡海征服英格蘭 ,稱威廉一 世 。1215 年約翰王被迫簽署《自由大憲章》,王權遭到抑制。1337~1453年英法進行百年戰爭,英國先勝後敗。伊麗莎白一世時期(1558~1603)於 1588年擊潰西班牙無敵艦隊,樹立海上霸權,進行了一系列殖民擴張 。1640年爆發資產階級革命 ;1642年發生保王黨和議會黨人之間的內戰。1649年 5月 19 日宣布為共和國。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復辟 ,1668 年發生了「 光榮革命」 ,奠定了君主立憲制的基礎。18世紀後半 葉至19世紀前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 。1914 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 ,為世界第一殖民帝國,自稱「日不落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開始衰落。1931年被迫頒布威斯敏斯特法案,承認其自治領在內政、外交上獨立自主,殖民體系開始動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損失慘重。戰後經濟實力削弱,政治地位隨之下降;在世界反帝反殖、民族解放運動的沖擊下,英帝國殖民體系逐步瓦解。現維持著鬆散的英聯邦體系。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直由英國保守黨和英國工黨輪流執政。1979年5月,保守黨的撒切爾夫人成為英國第一位女首相。在1983年和1987年大選中保守黨連勝。1990年11月,J.梅傑當選為保守黨領袖並成為英國首相。1992年以梅傑為首的保守黨第四次蟬聯執政。1997 年 5月 ,工黨領袖T.布萊爾出任首相。1998年4月10日,英國、愛爾蘭與北愛爾蘭有關各方達成北愛爾蘭和平協議。
政治 英國迄今無成文憲法,它以歷來涉及國家根本問題的慣例、傳統、宣言、法案等作為行憲准則,主要有《自由大憲章》、《人身保護法》、權利法案、議會法以及歷次修改的選舉法、市自治法、郡議會法等。政體為君主立憲制。國王是國家元首 、武裝部隊總司令 、英國國教和世俗領袖,形式上有權任免首相、大臣、高級法官和各屬地的總督,召集、停止和解散議會等。但實權在內閣。在位君主為女王伊麗莎白二世,1952年2 月6日登基。
英國議會由國王(女王)、上院和下院組成。上院亦稱貴族院,由王室後裔、世襲貴族、新封貴族、上訴法院法官和教會大主教、主教組成。上院議長麥凱勛爵。下院亦稱平民院,1997年5月選舉產生的下院 ,議長為貝蒂·布斯羅伊德。英國內閣由首相 、樞密大臣和重要大臣組成。1997年5月組成的內閣,由工黨的布萊爾為首相。英國的主要政黨有:①保守黨 。前身為 1679 年成立的托利黨 ,1833 年改用現名。②工黨 ,1900年成立 ,原名勞工代表委員會 ,1906年改用現名。③社會自由民主黨。1988年3月由原自由黨和社會民主黨內支持同自由黨合並的多數派組成。其他政黨還有民主左翼、英國共產黨新黨、綠黨。
經濟 英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在西方國家中名列第五。自1981年下半年到1989年底,經濟持續8年低速增長,通貨膨脹率一度明顯下降,失業現象有所緩和。但貿易逆差不斷擴大。1990年下半年經濟進入衰退,出現經濟增長乏力,固定投資下降,工業產量出現負增長,失業上升。這次衰退是戰後最長的一次。1993年初經濟開始復甦,但勢頭微弱,年底漸趨穩定 。1992年國民生產總值3485億英鎊(以1985年不變價格計算 ) 。貨幣單位英鎊 ;匯率為1英鎊兌1.502美元(1993年平均匯率)。
英國是歐共體中能源最豐富的國家。主要有石油、天然氣和煤 ,為世界第六大產油國 。森林覆蓋面積 227 萬公頃。英國的紡織、采礦、冶金、機械等傳統工業日趨落後,產品缺乏競爭力,亟須更新改造。航空、電子、化工等新興工業較為先進。海底石油開采、信息工程、衛星通信、微電子技術等方面近年有較大發展 。主要工業品有煤 、生鐵 、原油、新聞紙、電力、汽車、合成橡膠等。
英國農業生產水平較高。全國75%的土地用於農業,大部分為私營農場。主要農產品有小麥、大麥、燕麥、馬鈴薯、甜菜等。英國1/3農場專事養殖業,主要牲畜有牛、羊、豬和家禽等。英國是 歐 洲 最 重要的捕魚國之 一 ,可 滿足本國2/3的需求量。
服務業近年來發展較快,地位日顯重要。1993年總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5%,從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的72%。旅遊業為英國重要經濟部門之一。主要旅遊點為倫敦、愛丁堡、加的夫、布賴頓、格林尼治、斯特拉福、牛津、劍橋等。
英國交通以陸路為主。鐵路運輸發達。倫敦有相當完備的地鐵網 。1993年6月20日英法海峽隧道貫通。鐵路總長1.65萬千米,公路總長36.23萬千米 ,其中高速公路3147千米。內河航運線總長3750千米。共有大小港口300多個。主要港口為薩侖沃、倫敦 、蒂斯-哈特浦爾 、米爾福德 - 黑文、格里姆斯比-因明翰 、福斯、南安普頓、奧克尼、菲利克斯托、米德維、多佛 、利物浦。年客流量在100萬以上的國際機場有12個,主要為希思羅、蓋茨維克、曼徹斯特、格拉斯哥、伯明翰。北海油田的石油大多通過水下輸油管運回陸地。輸油管道總長1686千米;輸氣管道約5330千米。
英國為世界第五大貿易國。商品和勞務出口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3。與8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關系。主張多邊的貿易體系和世界貿易的進一步自由化。主要出口機械、汽車、航空設備、電器和電子產品、化工產品、石油等;進口原材料和食品等。最大貿易夥伴為歐共體。1992年同歐共體的貿 易佔英外貿額一半以上 。其次是其他西方國家、北美、經合組織成員國、石油輸出國家、發展中國家、東歐及獨聯體國家。德國是英國最大出口國和進口國。其次是美國。英國的對外投資絕大多數投在發達國家。英國的對外援助國有印度、孟加拉國、巴基斯坦、幾內亞、馬拉維、莫三比克、尚比亞、烏干達等。外國在英國的投資絕大多數來自發達國家。美國幾乎佔一半。
文化教育 實行5~16歲兒童的義務教育制。國內基本無文盲。中小學分公立和私立,公立學校學生免交學費;私立學校師資條件和設備都較好,但收費高。高等學校有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愛丁堡大學等。主要報刊有《每日快報》、《每日郵報》、《每日鏡報》、《每日星報》、《太陽報》、《泰晤士報》、《衛報》、《每日電訊報》、《觀察家》、《經濟學家》等。英國主要通訊社有路透社、新聞聯合社、交換通訊社。英國廣播事業歷史悠久,業務發達。英國廣播公司創辦於1922年,1936年即播放電視節目。
對外關系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 ,英國國力衰落 ,殖民體系瓦解,英聯邦日趨鬆散。面對戰後形成的兩極體制,英國於 60 年代中期調整其外交國防政策 ,將防務重點放在歐洲。1973年英國參 加 歐 洲共 同體 ,自 此歐洲在英國外交中佔有「優先地位」,但英國也不放棄向美國靠攏,在重大問題上積極支持和配合美國的政策主張。1991年以後,隨著東歐劇變、蘇聯解體,戰後兩極體 制 的終結 ,英國積極調整外交政策,以圖在新格局中繼續發揮大國作用。
英 國與中國於 1954 年 6 月 17 日達成互派 代辦的協議,1972年3月 13 日兩國簽訂了升格為大使級外交關系的聯合公報。80年代以來,兩國關系有較大發展,高級互 訪不斷增多。1984年12月19日,中英兩國政府簽署《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確認中國於1997年7月1日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並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自1992年10月港 督彭定康提出香港政治體制方案以來 ,中英在香港問題上出現分歧,致使兩國關系發生困難。1993年12月15日,港英當局不顧 中方反對,單方面將部分政改方案提交立法局,嚴重 損害了中英關系。兩國簽訂的其他重要協定有:避免雙重征稅和 防止 偷稅漏稅協定,空間合作諒解備忘錄,第二經濟技術合 作協定、促進和互相保護投資協定,關於優惠貸款安排的備 忘錄、中英大氣科技合作備忘錄、1991~1993年中英文化、教育和科技合作交流計劃,新的衛生合作協議等。1992年中英貿易額達19.4億美元。
英國主張加強同西歐的關系,支持歐共體,贊成建立共同體統一大市場,但反對建立超國家的「歐洲聯邦或邦聯」,對歐共體、社會憲章持保留態度。1988年英國與歐共體其他11國的貿易佔英外貿總額的1/2 。1989 年雙方貿易總額為1812.927億美元。1993年8月英國批准馬斯特里赫特條約 。
英國與美國有傳統的合作關系。1979年保守黨上台,兩國關系進一步加強,英視美為主要盟國。冷戰後,特別是柯林頓上台以來,英美特殊關系持續淡化,兩國在一些涉及切身利益的問題上有分歧 。美在英共有駐軍3萬人 ,有10個軍事基地,其中潛艇基地1個,空軍基地9個。
英國同第三世界國家特別是英聯邦國家有著傳統的密切的經濟合作和貿易關系 ,英向 120 多個國 家提供雙邊援助,英在非洲特別是南部非洲 ,仍有重要利益 ,英海外投資的15%在非洲 。英關注東南亞地區的局勢 ,重視東盟的作用。英國同東南亞及中東國家來往明顯增多。
英國歷史
http://..com/question/3695403.html?fr=qrl3
簡述
產業革命即工業革命。工業革命的標志是蒸汽機的使用。英國人瓦特在已有蒸汽機的基礎上,發明了高效能蒸汽機。19世紀40年代,整個歐洲和美國都普遍使用了蒸汽機。蒸汽機帶動著紡織機、鼓風機、抽水機、磨粉機,造成了紡織、印染、冶金、采礦的迅猛發展,創造了人們以前難以想像的技術奇跡。
意義
蒸汽機的出現和廣泛使用,也推動了其他工業部門的機械化,引起了工程技術上的全面改革。在工業上,導致了機器製造業、鋼鐵工業、運輸工業的蓬勃興起,初步形成了完整的工業技術體系;在科學上,促進了熱力學理論的建立。工業革命是一場以技術革命為中心內容的社會變革,在這場變革中,科學技術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造成了社會生產力的巨大進步,第一次凸顯了科學技術的生產力功能。
詳細介紹
http://..com/question/12311070.html?si=1
3. 17世紀,英國王權由弱變強是為什麼
你是英國完全由弱變強是為什麼17世界完全英國完全由弱變強,是因為統治者加強了通策及權。
4. 歐洲絕對主義王權在英法兩個國家如何體現的
在現代英國政治制度中,王權是個獨特的社會現象.它是英國政體中一個不可分
割的組成部分,起著國家的象徵與最高代表的作用.但它又沒有實權,在實際的決策
與行政過程中幾乎不發揮任何作用.現代英國王權是指君主立憲制的表徵,是在長期
的歷史演變中形成的,是典型的漸進變革的產物.因此,研究英國王權在歷史上發展
的過程,有助於理解英國君主立憲制形成的歷史與社會、文化機制.
英國近代以來的崛起和強大,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而其中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憲政體制的形成與完善,無疑是其最重要的結構性和制度性支撐.近代英國作為世界上第一個三權分立憲政體制國家,應該被看作是英國貢獻給現代世界政治的最大制度創新.近代英國正是通過憲政體制創新引領時代潮流,並迅速崛起為歐洲強國、乃至世界強國的.從歐洲的歷史來看,英國崛起時人口不過2000多萬.英國先是在1588年消滅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接著又打敗了「海上馬車夫」荷蘭,最終在18世紀後期的七年戰爭中打敗法國,而成為世界霸主.並且,隨著憲政體制的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在英國日漸成熟,工業革命首先在英國發生,新技術開始不斷涌現.1765年瓦特改良了蒸汽機,1768年阿克萊特發明了水力紡織機,1779年克萊普頓發明了走錠紡織機,1784年卡特萊特發明了動力紡織機,等等.而代表經濟自由放任和市場經濟成熟理論的著作——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也正是在1776年出版的.英國長達幾百年的興盛史,充分證明憲政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動作用.可以說,英國所走過的憲政之路是成功的,經驗是可貴的,對後世影響是巨大的.研究英國憲政體制的形成與發展,可以更好地認識近代英國的崛起,
5. 中古英國王權是如何一步步得到加強的
黑暗的西歐中世紀,教權與皇權相互勾結 對立,英王並不擁有軍隊,是後來14 15世紀資本主義發展了,教權阻礙了其發展,英王與資階有共同利益合作。
英國13世紀就有了議會。
我記得老師講過,一次有個國王得罪了教皇被開除教籍國王為此跪在教皇門前冰天雪地三天三夜,才得原諒。教皇加冕國王 。
這一時期封建制建立發展衰落。國家長期分裂統,15世紀才通過加強皇權剪除大封建主勢力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
12 13世紀教皇權利頂峰,有權廢除君主。後期才文藝復興 啟蒙運動 宗教改革 資階興起 教皇權利衰落。
14 15世紀封建社會內部新興城市的中等階級反王權的強大力量。
哎亂七八糟說了一通,希望對你有幫助。
6. 英國是如何成為世界頭號殖民帝國的
新航路開辟以後,英國也走上了對外殖民擴張的行列,先後打敗荷蘭,法國等.18世紀後半期英國成為世界頭號殖民帝國,號稱「日不落帝國」。
英國最初試圖經過俄羅斯打通東方貿易路線,為此於1533年成立了莫斯科公司,不久之後發現俄國與東方沒有直接商業往來,於是轉而尋找西北航線,試圖經北美洲北部前往東方。
1588年英國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後,開始了對北美洲的殖民,建立了哈得孫灣公司和新英格蘭殖民地。1600年英國商人建立了英國東印度公司,隨後開始了在印度的擴張。
(6)英國的王權是如何強大的擴展閱讀
1688年,英國通過光榮革命推翻了本國的封建統治,隨著1689年《權利法案》的頒布,英國正式以法律的形式,對王權進行了明確的制約,並確立了資產階級執政的君主立憲制。
可以說,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為英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生產力,最終,使得英國在經濟、軍事、科技、文化方面都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同時,也標志著英國的崛起。
7. 英法王權是怎樣加強的拜託了各位 謝謝
英、法王權的強化 【封建體制的變革——封君封臣制的解體】 西歐中古鼎盛時期政治制度的主體框架——封君封臣制的實際內容,到14世紀時已多半喪失,只剩下1副軀殼。由於土地繼承、分割、轉讓、買賣等各種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經濟活動的出現,封君封臣制愈來愈難以付諸實施。隨著商品經濟關系的沖擊,封建主們越來越要求按照自己的願望,而不是封主的要求來行使在封土上的權力,使封君封臣之間繁雜的權利義務關系逐漸廢弛,整個封土製趨於解體。軍役是封臣向封君所盡義務中最主要的1項,然而它先是被兵役代役稅,如英國的「盾牌錢」所代替,後因貨幣貶值、物價上漲而使代役稅變得微不足道,交納義務也在地產頻繁易手的過程中慢慢地淡化掉了。14世紀,英法兩國軍隊的組成方式都有變化,軍隊中那些具有騎士身份的成員,雖名義上仍然有為封君服軍役的義務,但為使他們服從指揮,長期安心作戰,國王必須付給他們軍餉。作戰的主力也漸由騎士組成的騎兵向小市民組成的步兵轉換。 封建貴族雖然仍是整個社會上最有權勢的階級,但其維持自身地位的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他們不再以赳赳武夫的姿態出現在民眾面前,而是力圖通過大學等各種教育,成為有文化的統治者。貴族內部的分化也相當嚴重,在庄園衰敗,收入下降的影響下,相當1部分中小貴族從上層社會中消失了。其餘的人則紛紛投靠王室,以充任各種官職來維持自己的地位,其中不乏有因做官而飛黃騰達者。那些獨立性甚強的封建大貴族,在國王時而拉攏、時而打擊下,漸漸失去了割據稱雄的能力。有不少貴族世家破落乃至絕嗣。但由於同王室和上層社會有著多方面的傳統聯系,大貴族仍是當時統治階級中的顯貴集團和官僚貴族階級中最傲慢的成員。
8. 中古英國王權是如何一步步加強的
英國王權加強的時期 是 都鐸王朝的亨利八世 時期 。具體請查閱「君權神授」
9. 英國歷代國王的王權是如何傳承的歷代國王之間的關系是什麼
一世二世並不一定連著,主要看他們的父母是怎樣取名字的。比如亨利七世之後的國王亨利八世繼承了他父親的名字,他便被稱為亨利八世。亨利八世的長子亨利早夭,他的幼子愛德華繼位,又因為愛德華之前已經出現5位名為愛德華的英國國王,愛德華便被稱為愛德華六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