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達爾文資料(急用)
達爾文既是出類拔萃的人,又是普通的人。
1809年2月12日,達爾文出生在英國塞文河畔的希魯茲伯里小鎮上。他的父親羅伯特.達爾文是當地名醫。他的祖父伊拉茲馬列斯.達爾文也是位名醫,對於生物學的研究極有興趣,並且還是個提倡生物進化觀念的先驅者。
達爾文可能受他祖父的影響,從小愛好自然。他在很小的時候就想知道各種樹木的名稱,從10歲開始又搜集各種昆蟲、貝殼、鳥蛋和礦石。他對學校里教條式的課程幾乎不感興趣,就和哥哥一起做化學實驗,讀課外書。有一本名為《世界奇觀》的書,描述了古代七大奇觀,深深地吸引了他,使他做夢都想到那遙遠的地方去親眼看一看古代的奇跡,以及現有的珍貴植物。
16歲那年,達爾文和他哥哥一起進愛丁堡大學學習醫學.但是,他對醫學毫無興趣,只讀了兩年就轉學了.在兩年裡,他自己研究動植物學,和幾個志同道合的青年經常去潮水退落的沙灘上揀取動物,有時候就一起進行解剖。在暑假裡,達爾文和朋友們去旅行和打獵,使他進一步學會了觀察和搜集動植物的本領。
達爾文父親不理解自己的兒子,認為他不好好學醫卻終日游手好閑,不求上進,將來一事無成,會給家裡丟臉,就讓他進了劍橋大學基督學院,使他戴上了神學的枷鎖。
可是,達爾文沒有沿著神學的道路走到底。在劍橋大學期間,他巧遇「伯樂」——有名的植物學教授亨斯洛。亨斯洛精通植物學、昆蟲學、化學、礦物學和地質學,長期不斷地觀察和研究自然。達爾文正是由於他的幫助和指導,才成為一個真正的自然科學家。
在劍橋大學的最後一年裡,有兩件事大大地影響了年輕的達爾文。一是他讀了兩部書:德國自然科學家洪堡著的《南美旅行記》,以及英國天文學家約翰·赫歇耳著的《自然哲學人門》。這兩部著作激起了達爾文火一般的熱情,他很希望自己能在自然科學的宏大建築上添加一磚一瓦。
另一件事是,亨斯洛教授因勢利導,鼓勵達爾文努力鑽研地質學。達爾文聽從他的意見,讀了好幾本地質學著作,並且在短時期內考察了家鄉附近的地質情況,繪制了一套彩色地圖。
達爾文快畢業時,亨斯洛介紹他跟隨劍橋大學地質學教授塞奇威克去北威爾士旅行,考察了那裡的古岩層地質。在這次旅行考察中,達爾文學會了發掘和鑒定化石,學會了整理和分析科學調查的材料,並且總結出一條十分有益的經驗:某些現象如不注意觀察,即使有顯著的特徵也極容易被忽略掉。後來的事實證明,物種的起源和進化,就是一個顯著而歷來被人們所忽略的現象。
達爾文的成才走的是一條獨特的道路。他雖然受過正規的大學教育,但是他「所學到的任何有價值的東西都是從自學中得來的。」這里所說的自學,首先的和主要的就是向大自然學習。
http://www.teachercn.com/zxyw/Html/ZWSB/15203CSGjF5Sf1115121031.Html
⑵ 查爾斯達爾文大學
查爾斯達爾文大學位於澳洲北部,是北領地州唯一的一所大學,大學原名北領地大學,也是澳大利亞少數真正實現部門多元化並且提供高級中等教育機會的學院之一。大學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總學生人數大約為24,000人,分別來自60多個民族。學校有多個校區,主要是Casuarina(達爾文)校區、 Palmerston校區、Alice Springs校區和Katherine 校區,此外,一些較小型的學習中心位於Darwin Waterfront, CDU Melbourne, CDU Sydney, Tennant Creek,Yulara,Jabiru和Nhulunbuy。
CDU的歷史要起源於1950,當時沒有辦公室,沒有全職老師,只有一些老師在室外教授一些簡單的課程。後來慢慢的發展成為Darwin』s Alt Ecation Centre, 這也是CDU最早的名字。在1974年,CDU更名為Darwin Community College. 然後又更名為Darw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在1989年,在聯邦政府的幫助下,CDU又改名為Northern Territory University; 最後一次改名是在2003年,Charles Darwin University一直用的現在。
⑶ 達爾文是哪個國家的!是什麼學家啊!
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1882)英國博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1809年2月12日,出生於英國醫生家庭。1825年至1828年在愛丁大學學醫,後進入劍橋大學學習神學。1831年從劍橋大學畢業後,以博物學家的身份乘海軍勘探船「貝格爾號(Beagle)」作歷時5年(1831-1836)的環球旅行,觀察和搜集了動物、植物和地質等方面的大量材料,經過歸納整理和綜合分析,形成了生物進行的概念。1859年出版《物種起源(Onthe Origin of Species)》一書,全面提出以自然選擇(Theoty of Natural Selection)為基礎的進化學說。該書出版震動當時的學術界,成為生物學史上的一個轉折點。自然選擇的進化學說對各種唯心的神造論、目的論和物種不變論提出根本性的挑戰。使當時生物學各領域已經形成的概念和觀念發生根本性的改變。隨後達爾文又發表了《動物和植物在家養下的變異(The Variation of Animals and Plants Under Domestication ,1868)》、《人類由來及性的選擇(The Descent of Man ,1871)》和《人類和動物的表情(The Expression of the Emotions in Animals and Man,1872) 》等書,對人工選擇作了系統的敘述,並提出性選擇及人類起源的理論,進一步充實了進化學說的內容。
⑷ 達爾文簡介
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英國生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曾乘貝格爾號艦作了歷時5 年的環球航行, 對動植物和地質結構等進行了大量的觀察和採集。出版《物種起源》這一劃時代的著作,提出了生物進化論學說,從而摧毀了各種唯心的神造論和物種不變論。除了生物學外,他的理論對人類學、心理學及哲學的發展都有不容忽視的影響。恩格斯將「進化論」列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
1831—1836年,他以博物學家的身份,參加了英國派遣的環球航行,做了五年的科學考察。在動植物和地質方面進行了大量的觀察和採集,經過綜合探討,形成了生物進化的概念。1859年出版了震動當時學術界的《物種起源》。書中用大量資料證明了形形色色的生物都不是上帝創造的,而是在遺傳、變異、生存斗爭中和自然選擇中,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不斷發展變化的,提出了生物進化論學說,從而摧毀了各種唯心的神造論和物種不變論。恩格斯將「進化論」列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其他兩個是細胞學說,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 他所提出的天擇與性擇,在目前的生命科學中是一致通用的理論。除了生物學之外,他的理論對人類學、心理學以及哲學來說也相當重要。 [達爾文的祖父曾預示過進化論,但礙於聲譽,始終未能公開其信念。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當地的名醫,家裡希望他將來繼承祖業,1825年16歲時便被父親送到愛丁堡大學學醫。 因為達爾文無意學醫,進到醫學院後,他仍然經常到野外採集動植物標本並對自然歷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父親認為他「游手好閑」、「不務正業」,一怒之下,於 1828年又送他到劍橋大學,改學神學,希望他將來成為一個「尊貴的牧師」,這樣,他可以繼續他對博物學的愛好而又不至於使家族蒙羞,但是達爾文對自然歷史的興趣變得越加濃厚,完全放棄了對神學的學習。在劍橋期間,達爾文結識了當時著名的植物學家 J.亨斯洛和著名地質學家席基威克,並接受了植物學和地質學研究的科學訓練。 1831年畢業於劍橋大學後,他的老師亨斯洛推薦他以「博物學家」的身份參加同年12月27日英國海軍「小獵犬號」艦環繞世界的科學考察航行。先在南美洲東海岸的巴西、阿根廷等地和西海岸及相鄰的島嶼上考察,然後跨太平洋至大洋洲,繼而越過印度洋到達南非,再繞好望角經大西洋回到巴西,最後於1836年10月2日返抵英國。 這次航海改變了達爾文的生活。回到英格蘭後,他一直忙於研究,立志成為一個促進進化論的嚴肅的科學家。1838年,他偶爾讀了T.馬爾薩斯的《人口論》,從中得到啟發,更加確定他自己正在發展的一個很重要的想法:世界並非在一周內創造出來的,地球的年紀遠比《聖經》所講的老得多,所有的動植物也都改變過,而且還在繼續變化之中,至於人類,可能是由某種原始的動物轉變而成的,也就是說,亞當和夏娃故事根本就是神話。達爾文領悟到生存斗爭在生物生活中意義,並意識到自然條件就是生物進化中所必須有的「選擇者」,具體的自然條件不同,選擇者就不同,選擇的結果也就不相同。 然而,他對發表研究結果抱著極其謹慎的態度。1842年,他開始撰寫一份大綱,後將它擴展至數篇文章。1858年,出於年輕的博物學家 R.華萊士的創造性頓悟的壓力,加之好友的鼓動,達爾文決定把華萊士的文章和他自己的一部分論稿呈交專業委員會。1859年,《物種起源》一書問世,初版1250冊當天即告售罄。以後達爾文費了二十年的時間搜集資料,以充實他的物種通過自然選擇進化的學說,並闡述其後果和意義。 作為一個不求功名但具創造性氣質的人,達爾文迴避了對其理論的爭議。當宗教狂熱者攻擊進化論與《聖經》的創世說相違背時,達爾文為科學家和心理學家寫了另外幾本書。《人類的由來和性選擇》一書報告了人類自較低的生命形式進化而來的證據,報告了動物和人類心理過程相似性的證據,還報告了進化過程中自然選擇的證據。
⑸ 達爾文畢業於哪 所大學
1825年16歲時便被父親送到愛丁堡大學學醫。
因為達爾文無意學醫,進到農學院後,他仍然經常到野外採集動植物標本並對自然歷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父親認為他「游手好閑」、「不務正業」,一怒之下
於 1828年又送他到劍橋大學,改學神學,希望他將來成為一個「尊貴的牧師」,這樣,他可以繼續他對博物學的愛好而又不至於使家族蒙羞,但是達爾文對自然歷史的興趣變得越加濃厚,完全放棄了對神學的學習。在劍橋期間,達爾文結識了當時著名的植物學家J.亨斯洛和著名地質學家席基威克,並接受了植物學和地質學研究的科學。
⑹ 達爾文是怎樣完成物種起源的
達爾文。
進化論。
這六個字有多少豐富的涵義呢?
達爾文的進化論是生物科學的一次「偉大的綜合」,它標志著生物進化論思想的完整形成。從此生物科學開始進入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
它是當時歷史條件下最科學最完滿的進化理論,是現代進化論的主要理論基礎。正是在他的理論上,又加入遺傳學理論,現代科學的進化論才得以建立。
神創論和物種不變論受到空前重擊。
查理·達爾文,1809年2月12日出生在英國的希羅普郡。
他的祖父是一位醫生、博物學家、詩人。祖父曾經用詩歌表達自己的進化論思想,也是進化論的先驅者之一。他還發表過《動物學》等多種著作。
達爾文的父親是一代名醫,造詣極深,知識淵博。達爾文的母親是瓷器收藏家的女兒,愛好花草樹木的種植。
達爾文生長在一個擁有濃重的博物傳統的家庭。他的祖父與外祖父都是英國科學團體的成員,與發明家瓦特、化學家普利斯特列及工程師博爾頓關系密切。
達爾文從小喜歡大自然、很貪玩、學習成績並不好。甚至家長和老師認為他的智力比較低下,對他也不抱什麼希望。
達爾文進入教會學校,但對聖經的學習不感興趣。他喜歡曠野或沙灘上的各種自然物品,還喜歡釣魚、上樹摸鳥蛋,搜集其他的物品。
更令大人生氣的是,他喜歡打獵、養狗和捉老鼠,以致父親生氣地訓斥他:「你這樣下去,會給我們這樣的家庭丟臉的。」
16歲以前,達爾文上的都是著名的學校,但是卻什麼都沒學到,然而腦子里也有了這樣的觀點:大自然是上帝所造,上帝為了人類的生存特意創造了地球,而地球的物種一經上帝創出,永不改變。
1825年,16歲的達爾文被父親送去愛丁堡大學學習醫學,繼承祖業。然而達爾文不喜歡醫學,甚至有暈血症。在這一段時期,他主要的收獲是閱讀了馬克的進化論的書,還掌握了許多生物學知識。
父親又把兒子轉入劍橋大學基督教學院學習神學,希望兒子能成為一名體面的牧師。但是,1828年,達爾文剛進神學院時成績還很好,沒多長時間,他就開始厭惡神學,又要換學科。
父親生氣了,不再管他。就這樣,達爾文在劍橋度過了3年。這3年用達爾文自己的話說是「完全浪費」了,他與一些富家的浪子賭博、打獵、酗酒、遊玩。
然而這3年他還是有收獲的,那就是認識了一位植物學教授亨斯洛和一位地質學家塞奇威克。他更加喜歡研究生物與地質了。
1831年達爾文離開劍橋之前,曾經跟塞奇威克到北威爾士地區進行地質考察。這次考察中,他實際運用並掌握了科學的思維方法:由事實得出一般的結論,要歸納並抽象分析。
1831年8月,達爾文一生的重大轉機來臨了。英國海軍的「貝格爾」准備航行去南美進行考察,主要是測繪地圖和考察水文。船上缺一名博物學者。於是,亨斯洛教授推薦達爾文去。就這樣,達爾文興沖沖地赴任了。
據說多虧了亨斯洛教授,因為船長和達爾文的父親開始都不很同意。
1831年12月27日,「貝格爾」號艦駛出英國的德翁港,穿過大西洋到達南美洲,先到達巴西,在南美洲海岸停留約兩年,再從南美洲西海岸的加拉帕戈斯群島橫渡太平洋駛向紐西蘭和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島,然後從印度洋繞過好望角,穿越大西洋再回到巴西。
這樣,環球航行歷時5年,到1836年10月回到英國。
每到一處,達爾文積極地採取各種生物和地質標本。他看到:首先,在南美彭巴的地層中發現了巨大古代動物化石,這種動物有著很多現代動物的集合特徵。其次,加拉帕戈斯群島的大多數生物都具有南美生物的特徵。特別是群島中每個島嶼的生物只是稍稍不同。他考察了14種地雀,發現這些鳥類和南美的差不多,他進一步證明了這些地雀確實來自南美,它們發生了一定的變化是為了更好地適應環境。
另外,在南美大陸時,達爾文觀察到了一條清晰的線索:密切近似的物種,自北向南,順次更代。
而賴爾的《地質學原理》更幫助了達爾文。他接受了地質漸變的觀點。從書中,達爾文深刻地理解了比較歷史方法。
物種如此多種多樣而連續漸變式的不同,使達爾文認為只能假設物種逐漸變異。
達爾文在這5年中建立了物種漸變進化的萌芽。他說:「當我作為一個自然學者在皇家軍艦上航行時,在南美洲看到某些事實,有關生物的地理分布和古代與現存生物的地質關系,我深深被這些所觸動。」這些都成為神秘的物種起源問題的曙光。
達爾文最直接的想法是:上帝創造這些如此相似、如此繁瑣、如此費精力而不經濟的花樣物種干什麼?
再回到英國時,達爾文已經儼然一位成熟文雅的紳士了。他訓練有素,知識豐富,而且很有風度。父親高興極了。
通過考察報告的整理,達爾文成為遠近聞名的地質學家。1838年,達爾文當選為地質學會的秘書。
這時,他還沒有找到嚴謹可信的進化論解釋和證明,但進化論的觀點卻越來越明晰堅定了。
1838年,達爾文組建了自己幸福和睦的家庭,他與青梅竹馬的表姐埃瑪結婚。他們家庭十分親密無間,只是由於近親結婚的原因,致使達爾文的兒女出現生理缺陷,使老人常常增添煩惱和不安。
達爾文的家境殷實而富裕,長輩給了他們很多錢,這使得達爾文能夠隨心所欲地進行研究工作。婚後,他們定居在倫敦鄉下的唐村。在那裡,達爾文進一步整理資料,研究進化論。
就在1838年,《人口論》躍入了達爾文的眼簾。《人口論》是馬爾薩斯(1766~1834年)的著作,這是有關社會問題與人類問題的研究。
馬爾薩斯認為,人類為了資源和生存而展開了斗爭和競爭,既可導致消極的後果又可以產生積極的作用。如果不加控制,人口將以幾何級數增長,而糧食只可能以算術級數增長,這種比例上的失調終究會導致人口過剩,那麼會發生飢餓、瘟疫來平衡控制。
這種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觀念猛然間打動了達爾文。達爾文說:「1838年10月,即我開始系統研究的15個月之後,我偶爾閱讀馬爾薩斯的《人口論》,本來是為了消遣,並且由於長期不斷地觀察動物和植物的習性,我已具備很好的條件去體會到處進行著的生存斗爭,所以我立刻覺得在同等環境條件下,有利的變異將被保存下來,不利的變異將被消滅。其結果大概就是新種的形成。於是我終於得到了一個據以工作的理論。」
就這樣,在賴爾與馬爾薩斯著作的影響下,達爾文於1842年寫成了一個提綱。1844年,他又寫了一個較長的提綱,以自然選擇為基礎的生命進化論已經初具規模。
但是,達爾文又過了10年才重新考慮這個問題,他是一個嚴謹的人,要繼續觀察並研究人工選擇與變異。為此,他做了不少實驗。他要寫一個理由充足、邏輯清楚的巨著。
1857年,達爾文在給阿沙·葛雷的信中比較全面地論述了這個問題。然而意外的事情發生了,因為進化論的思想已經廣為流傳,所以很多人認識到了這一問題。賴爾就催促達爾文抓緊時間。等達爾文動手的時候,他收到了一封信和一篇論文。
一位名叫華萊士的青年生物學家請達爾文發表意見,並請在有價值的前提下推薦發表。達爾文仔細一看,竟然是自己20年來思考的問題。最令人驚訝的是,有很多詞和句子都彷彿是達爾文自己說的。
後來,他得知華萊士比自己小14歲,也考察過群島物種並且讀了《人口論》。難怪如此。於是,達爾文准備放棄自己的計劃了。他認為讓華萊士發表文章即可。這種胸襟是很讓人贊嘆的。
當賴爾得知此事之後,便把華萊士的論文和達爾文的兩個提綱都發表了,然後勸說達爾文加緊寫作,就這樣,一部險些流產的劃時代巨著誕生了。
1859年11月24日,《物種起源》終於出版。全名是《論通過自然選擇的物種起源,或生存斗爭中最適者生存》。由於是提綱已先發表,人們早就拭目以待了,初版本1000多冊著作被搶購一空。
達爾文的進化理論,是以自然選擇為核心的進化理論。達爾文指出:生物具有普遍的變異現象。達爾文用家養的變異和自然的變異相對比,用極其豐富的資料證明了這一點。
物競天擇,生物具有普遍的生存斗爭現象。生物按幾何級數繁殖,這樣勢必造成生存的競爭。每種生物的產生,其個數都要比生存下來的生物要多得多。種內斗爭、種間斗爭、生物同環境的斗爭是三個主要生存斗爭方面。
自然選擇是中心理論。自然對所有的變種都進行了選擇,並且讓最適應的生存下來。這些倖存的變種留下的後代最多。對於進化來說只有那些可遺傳的變異才是重要的。達爾文論證了自然選擇比人工選擇更優越。人工選擇產生的後果和「自然」在地質時期內累積的成果相比,是微不足道的。自然比人工遠遠要高明得多!
盡管達爾文闡釋了生物進化的動力和結果,但是由於遺傳學尚未建立,所以達爾文的論證是在核心論證上缺乏深度的。而且,斗爭性在達爾文的理論中過於強調,而協作性顯然有些薄弱。
《物種起源》打擊了神創論和物種不變論,在歐洲引起軒然大波。
首先,來自宗教的攻擊最多。達爾文不愛辯論爭吵,只是接著研究理論。因為他只想在證據十分確鑿的前提下發表著作,以使人們信服地接受。
赫胥黎成為達爾文進化論的鬥士。在英國1860年牛津會議上,赫胥黎給威爾伯福斯主教為代表的神創論以有力的回擊。他的講話使很多人支持進化論。而且赫胥黎還提出:「人猿同祖。」
達爾文的進化論中沒有涉及人類進化的問題。後來,赫胥黎、海克爾、斯賓塞發展到人類問題,開始解釋人在自然中的位置。由於華萊士不同意將進化推廣到人,所以達爾文獨立地研究。1871年,他發表了《人類的由來及其性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