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為什麼打敗印度棉紡織

英國為什麼打敗印度棉紡織

發布時間:2022-07-21 19:44:06

❶ 張西平:19世紀亞洲為什麼衰落了

1、新大陸的發展對歐洲近代發展的價值
彭慕蘭在其《大分流:歐洲、中國及現代世界經濟大發展》的文章中認為,歐洲和中國、印度的分流,在19世紀一枝獨秀走向現代化最重要的原因是新大陸的發現。因為,當時的中國和西歐同樣面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生態環境之間的尖銳矛盾,而新大陸的發現從根本上緩解了歐洲發展的矛盾,從而使其開始勝出。他說:「新大陸卻有更大的潛力,大部分是由於全球性關聯的影響。首先,嚴重的傳染病削弱了對歐洲人佔領這些土地的抵抗。其次,隨著征服和人口的減少而帶來的大西洋兩岸的關系--重商主義以及特別是非洲的奴隸貿易--使所需資源向歐洲的流動自我促進,這是舊大陸區域間雙方自願貿易做不到的;這種關系甚至在工業化之前就預期初級產品輸出地和製造業發達地區之間的分工能使自身永存於現代社會中。因而這個世界的第一個『現代'核心及其第一個『現代'外圍一前一後地產生--這一全球性關聯具有重要意義,它使西歐在一種其主要特徵並非自己獨有的先進的市場經濟的基礎上,確立了某種真正獨有的東西。」
這說明,新大陸的發現緩解了在中國和歐洲同樣出現的任何自然的矛盾,廣闊的北美平原為歐洲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然資源、木材、棉花等,同時為生產率提高後的歐洲提供了難得的勞動力的新市場。同時,從非洲販賣奴隸運往美洲的種植園,這是新大陸發現後歐洲同時展開的貿易。「輸往新大陸種植園進行勞動的非洲奴隸數量之多令人瞠目,至19世紀奴隸貿易結束時代為止,被販賣的奴隸總數超過900萬。」這些被販賣的奴隸不僅僅成為廉價的勞動力,也成為新的消費者,他們總是需要衣被維持基本的生活,而這種需要又直接拉動了英國的紡織業,這樣在英國本土以外就有了一個新的市場,它和英國本土實現了經濟的互動,在非洲--英國--美洲的每一個環節上,商人們都賺夠了利潤。美洲土著人群的疾病死亡和非洲黑人輸入一起夠成了新大陸的特殊人口特點,「因此,人口下降和奴隸造成的人口恢復結合在一起,使環加勒比海地區成為一個異常巨大的緊扣市場和土地密集型產品的輸出源泉。事實上它成為第一個呈現出人們現在熟悉的『第三世界'輪廓的外圍地區:既是生產資料(在這里有會走路說話和被誘騙綁架來的工具)又是日用工業品的巨大的輸入地。」新大陸的發現,奴隸的販運成為英國經濟的增長點,新大陸廣闊的土地既緩解了英國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又為其開辟了新的市場。
2、英國的東方殖民政策是其發展的基本原因
在18世紀印度盛極一時的莫卧爾王朝(MughalDynasty1526~1857)已經開始衰敗,在其最後一個傑出的領袖奧朗則布1707年去世後,莫卧爾王朝就江河日下。英國人和法國人在印度海岸各自集結了絕大多數是由印度人組成的軍隊,在七年戰爭中,英國人徹底打敗了法國人,「這是在印度的英帝國的開端,在此後的50年中,英國控制的范圍日益擴大,1875年整個次大陸成為其正式的殖民地。」這只是印度開始衰退的第一步。長期以來,英國是印度的棉紡織品的出口國,但從把印度變為殖民地開始,角色的更換就開始了。18世紀時英國曾提高關稅限制印度棉紡織品在英國的出口,但現在他們成了印度次大陸的主人,英國棉紡織品進口印度的關稅完全被取消了,由於價格低廉,很快印度本土的紡織品就開始敗下陣來,從英國進口來的棉紡織品越來越多,印度的棉紡織廠破產的也越來越多,到1820年時已經有數以百萬計的印度紡織品工人失業,「到1833年,孟加拉……的『逆工業化'已經相當嚴重。印度失去了一種偉大的藝術,而藝術家也失去了他們的職業。現在家庭婦女的紡錘已很少在紡綿場上快速轉動了。」印度一度發達的棉紡織品業就是在這種殖民政策和「自由貿易」的政策下被英國擊垮的,表面上亞當·斯密主張政府對貿易的不幹涉,使貿易自由的發展,實際上英國是在精心的策劃下擊垮了印度的棉紡織業,將印度從棉紡織品的出口國便成為進口國,正如羅伯特·B·馬克斯所說的:「自由貿易以及政府對經濟活動的最少干涉理論與大衛李嘉圖的相對優勢相結合,其宗旨是把印度變成以出口為目的的糧食和原料生產國。關說被取消,殖民政府顯然不會提議保護棉紡織工人,也不會推動工業化的政策(因為那樣將會有『過多的產品'與英國國內工業競爭),而『自由'市場又將確保印度的食物和原料運到英國,並確保印度人購買英國的工業品。事實上,19世紀中葉以來,印度確實消費了英國出口的產品的25%到35%。殖民政府強行推行的這種『自由貿易'原則把印度推上了淪為第三世界國家的道路。」
印度對英國的價值還不僅僅在繁榮其國內經濟上,它實際上是英國全球化戰略的一個重要部分。從軍事上來說,「印度實際上成了英國在東方海洋上的一座兵營,我們無需支付分文,就可以從那裡徵集到大量的軍隊」根據學者的統計,從1837難到1900年,這支由印度納稅人供養的歐洲式殖民軍隊共為英國的殖民戰爭打了72場不同的戰爭,這支殖民化的軍隊被稱為「維多利亞擴張主義者的天鵝絨手套中的一雙鐵拳,是工業資本主義全球化所依賴的一支主要的戰鬥力量。」
印度對英帝國的貢獻還不僅僅如此,它還成為英國財政的主要進貢國,由於英國完全壟斷了印度的外貿儲備,印度對其他國家的外貿盈餘全部轉給了英國,而印度對英國的貿易赤字正好是它對其他國家貿易的盈餘,英國通過印度將赤字轉嫁給了其他給國家。「總而言之,19世紀以英國為中心的全球資本主義體系從始至終都離不開印度的進貢。由於印度的付出,英國才能在1792-1815年間將公共開支擴大了6倍,這一支出的規模為隨後半個世紀英國在資本商品工業中的龍頭地位打下了基礎。同樣,由於印度的進貢,才可以使英國在其工業霸權地位已經動搖的情況下,不斷鞏固它在全球范圍內進行資本積累的核心地位。」
如果說對印度的殖民是英國成為19世紀世界霸主的原因之一的話,那麼,對中國的鴉片貿易則成為它的全球化戰略的另一個重要的方面。
中國的絲綢、茶葉、瓷器成為歐洲人最喜歡的商品,喝茶已經開始成為英國日常生活的必須,大量的購買中國的茶葉,白銀便開始流入中國。必須找到一種商品讓中國人購買,以解決中國和英國之間的貿易順差。在中國的傳統醫學中鴉片是作為醫用的,英國人看到這一點,從1773年開始,英國獲取了在孟加拉生產鴉片毒品的壟斷權,通過各種途徑將鴉片運往中國,開始了對中國的鴉片貿易。在19世紀30年代每年達到3400萬盎司的鴉片運進中國,同時白銀開始向英國迴流。為了在中國獲取巨大的商業利益,當中國政府開始抵制鴉片貿易時,兩個帝國的沖突就不可避免了。第一次鴉片戰爭,以中國失敗而結束,《南京條約》的簽署,使英國人獲得了2100萬元的白銀賠償和香港割讓給英國,由此拉開了西方列強對中國近一百年的侵略和掠奪。
如果說,從15世紀開始的全球化初期以中國對白銀的需求拉動了最初的世界經濟發展,那時的中國是當時世界經濟的中心,正像一些學者所指出的「正是由於中國的白銀需求和新大陸的白銀供給,才使歐洲人憑借獲取亞洲商品和進入亞洲貿易網方式使自己富裕起來。」
當時中國成為全球白銀的吸納國,白銀大量的流入中國,中國和英國之間有了大量的貿易順差後,英國用鴉片來作為平衡自己和中國貿易的重要商品,並且使用了武力的手段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後香港成為向中國進行鴉片貿易的中轉站,英國各貿易公司每年從印度進口5萬箱鴉片(650萬磅)賣給中國。19世紀後期大約有5000萬中國人吸食鴉片,中國消費著世界鴉片產量的95%。此時的英國通過鴉片貿易不僅僅在摧毀一個民族,而同時在獲取了巨大的經濟利益,換回了英國人渴望的白銀。鴉片成為19世紀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英國對中國的鴉片貿易是和它對印度的剝削與榨取聯系在一起的。「英國人從印度攫取的人力和物力資源對印度造成了沉重的稅收負擔,而這一負擔對英國保持其全球資本主義體系中的領導地位卻又必不可少。為了確保和加強這種地位,使印度能夠源源不斷地提供進貢物質成為英國面臨的一項急迫任務。正是在這種壓力下,英國才在19世紀中期向中國發動了兩次鴉片戰爭。」這樣,印度--英國--中國成為英國全球貿易體系的一個完整的環節,印度向英國進貢,為保證印度能長期向英國進貢,英國用戰爭打開中國的鴉片貿易大門,而鴉片是在印度種植,從印度運進中國,印度通過出國鴉片換回中國茶葉,在將茶葉賣給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官員對當時中國--印度--英國的關系做過明確地表述,「印度通過出口鴉片,為英國換回茶葉。中國通過消費鴉片,保證了印度和英國之間的收入交換。英國通過消費茶葉,促進了中國對印度鴉片的需求。」通過對中國的鴉片戰爭,英國將鴉片的貿易由地下專為公開,由走私轉變為合法貿易,正是通過鴉片貿易,英國維持了它的霸權地位,從東方獲取了巨大的利益。當時從事鴉片貿易的英國「光榮公司獲得了巨大的收益。」通過它,英國政府、國民也獲得了難以計量的政治和經濟利益。英中貿易天平朝有利於英國的方向傾斜,不但使得印度對英國產品的消費額增加了10倍,也為英國在東方的龐大統治機構提供了直接幫助,彌補了它在印度統治的開支。同時,通過茶葉貿易中的交換和匯兌,極大地充實了英國國庫,為其國民每年帶來了600萬英鎊的收入。「
通過以上對英國在東方的經濟和政治活動,我們看到在全球化的初期,英國所以獲得霸權地位,在和東方的競爭中有落後者轉變為世界體系的主導者,這是和英國對印度和中國的殖民統治和鴉片貿易是分不開的,它是以中國和印度的國家利益的犧牲為其代價的。
3、英國的科學技術所引起的工業革命是其發展的「歷史偶合」
英國在其現代化的發展中煤炭的使用和蒸汽機的發明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到1800年,英國的煤炭產量已達0.1億噸,佔世界總產量的90%。1721年發明的蒸汽機在18世紀60年代改進以後被廣泛的運用到煤礦的抽水之中。以後,蒸汽機又被廣泛地運用到工業的其他部門,到1830年-1850年間,英國的鐵的產量從68萬噸增長到225萬噸,煤的產量增加了兩倍,從1500萬噸增長到4500噸。
我們當然承認這些新的而技術,例如蒸汽機、鐵等的發明在工業革命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不能認為這些科學技術獨一無二的屬於歐洲。彭慕蘭認為,中國人早於歐洲使用了煤,因為中國的產煤地區和當時的江南地區——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距離比較遠,從而沒有將煤運用到生產中,而英國的煤礦水多,為了抽出礦井中的水,由此發明了蒸汽機,而中國的煤礦瓦斯多,由此而沒有發明蒸汽機。他認為這些發明具有歷史的偶然性,並不能從這些技術的發明就從而證明了歐洲文化比其他地區先進。
他認真研究對比了歐洲和印度、中國在1750年時雙方自在科學技術上的特點,他認為,「總的說來,認為1750年的歐洲已經擁有獨一無二的綜合科技水平的觀點需要給以相當大的限制。」「盡管最近兩百年的工業化總的來說是勞動的節約和對資本的需求,假定這始終是重大的發明創造的理由仍是一個時代的錯誤。」彭慕蘭想要表達的是,在1750年時,歐洲在科技上並未完全的超過東方,將歐洲在現代化的勝出歸結為科技是沒有太多的根據的。在他看來,歐洲和亞洲在1750年後的分流主要是新大陸的發現和英國在東方的殖民活動,通過新大陸的發現,英國解決了人與自然的矛盾,走上了效率性的發展道路,而中國走上了勞動密集性的道路。
所以,用在全球化的一個階段歐洲人的領先來證明歐洲文化比其他文化更優秀,是完全沒有道理的,無論是馬克思還是馬克斯·韋伯等都用歐洲提前的現代化,用19世紀歐洲人的強大來證明歐洲文化的優越性,這是一種社會達爾文主義。許多歐洲人由此主張「西方中心主義」,認為,沒有基督教文化,沒有希臘文化是無法實現現代化的。正如羅伯特·B·馬克斯所說的,「這些『西方中心主義』的說法,與其說是歷史的真實還不如說是一種意識形態。因為西方興起的故事主要是:一些國家和民族從一些偶然歷史事件和地理環境中收益,在某一時間(歷史的偶合點)得以主宰他人並積累財富和實力。除此之外沒有更多的秘密。了解到西方財富、權利和特權的偶然性,那些已從中受益的人們應當為他們的好運的真實來源而感到慚愧,而那些沒有得到好處的人應振做起來,相信未來的新機會會垂青他們。」

❷ 英國殖民印度工業紡織業和采礦業為主的原因

印度棉紡織業主要是以家庭為單位,生產效率低,產量少。而英國當時已經完成工業革命,進入大工業生產時代,生產效率和產量上都占絕對優勢。印度很早就成為英國的殖民地。作為資本主義國家,英國要開辟海外市場以傾銷自己生產出的富餘產品,印度是不錯的選擇。英國在印度的統治很殘暴,雖然印度有反抗英國的起義運動,但並未成功,英國勢力依然在印度十分強大、頑固。英國當局自然要消滅印度本地落後的棉紡織業,為自己的產品打開銷路。拋開殖民與被殖民的關系不談,落後的生產力也是必然要被淘汰被取代的,只是時間問題。

❸ 為什麼英國議員認為東印度公司對印度的剝削和掠奪是最腐敗、最背信棄義和最凶惡的

對印度的負面效應
一旦變成了英國殖民者的殖民地,印度就落入了苦難的深淵。英國殖 1707年至1801年的公司旗幟
民統治給印度帶來的最大災難就是毀滅了印度的傳統手工業。在18世紀中葉前,手工棉紡織業是印度最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然而到了18世紀末的產業革命發生前,上千年曾經輝煌於世界的印度手工業從此一蹶不振。英國的殖民統治沉重地打擊了印度的手工業,使千百萬的手工業者失去了生活來源,大批人因飢餓而死亡。達卡城的人口由18世紀中期的15萬下降到1840年的三四萬人。「這種災難在商業史上幾乎是絕無僅有的。織布工人的屍骨把印度的平原漂白了。」一位東印度總督曾經這樣說。英國的殖民統治還造成了印度的飢荒。英國東印度公司為了賺錢而橫征暴斂,在其統治印度東部以後不久就將田賦提高了近一倍,造成了連年的飢荒,僅1770年的孟加拉大飢荒就餓死了1千萬人,約占孟加拉人口的三分之一!「在1769年到1770年間,英國人用囤積全部大米,不出駭人聽聞的高價就拒不出售的辦法製造了一次飢荒。」在西歐殖民者到來之前,印度一直是世界上最繁榮富庶的地區之一,而在變為英國的殖民地之後,印度就成了一個被西方人鄙視的「落後國家」。從18世紀60年代起,東印度公司開始走下坡路,1813年,東印度公司對印度的貿易壟斷權被取消,同年,英政府又取消了它對中國的貿易壟斷權。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特權被取消後,來廣州十三行貿易的英國商人從原來統一由東印度公司組織而變為散商,英國政府特派官員與中國政府交涉商務事宜,使原來商人與商人之間的交涉一變而成為政府間的交涉,由此而埋下了中英兩國沖突導火線的種子。種種權力被取消後,東印度公司走向了破產的道路。1858年,東印度公司用盡畢生精力為英國聚斂到足夠的財富之後,被一腳踢開,東印度公司被英國政府正式取消,英國政府開始直接統治印度至1947年。
公司覆滅
東印度公司的破產不是偶然的,其原因有三: 1.公司職員貪污走私成風,使公司總收入銳減。 2.因公司對印度人民的橫征暴斂,造成印度人民不斷起義。而公司要鎮壓起義,就需大筆開支。這樣就造成了惡性循環,使公司限於重重危機之中。 3.東印度公司是商業壟斷資本的代表,而工業資本在英國迅速發展壯大,商業資本逐漸失去了它往日的地位。這點,也是公司垮台的最主要原因。 東印度公司對印度的行政管理成為英國公務員制度的原型。1813年公司的壟斷地位被打破後公司漸漸脫離了貿易業務。1857年印度民族起義後公司將它的管理事務也交付給了英國政府,印度成為英國的一個直轄殖民地。1860年代中,公司在印度的所有財產交付政府。公司僅幫助政府從事茶葉貿易(尤其是與聖赫勒拿島)。《東印度公司股息救贖法案》生效後公司於1874年1月1日解散。《泰晤士報》評論說:在人類歷史上它完成了任何一個公司從未肩負過,和在今後的歷史中可能也不會肩負的任務。 在1987年,有咖啡商人成立了一間名為「東印度公司」的有限公司,並於1990年申請以原東印度公司的紋章作為自己的商標。但專利局則指「使用這個紋章的公司不能稱呼自己為『東印度公司』,但到了1996年,該公司更為自己成立了網站。該公司現時仍以「東印度公司」的名義售賣聖赫勒拿島的咖啡,並有出版一本介紹東印度公司歷史的書。但是要注意的是,盡管該公司聲稱成立於1600年,但它與原公司在法律上完全沒有關系。
歷史印記
1、擴張大英帝國領土。 2、殖民掠奪,積累商業資本。 3、戰略要地,北指阿富汗,南指東南亞,東指中國。成為有力的戰略支撐點。 4、加深殖民化,成為英國工業品的銷售市場,支持了國內資本主義的發展,從而推進了殖民化浪潮。 5、排擠了歐洲其他殖民大國。 6、東印度公司統治為日後帝國政府的直接統治管理積累了經驗。
對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評價
東印度公司與今天的跨國公司並不相同。都是從自己政府那裡獲 東印度公司位於英國總部的大樓
得貿易獨占權而且擁有軍隊(包括艦隊),在殖民地建立政府機構,對殖民地進行殘暴的政治統治、經濟掠奪以至於販賣奴隸、毒品的軍政經合一的殖民機構。它們產生和存在於16世紀末到19世紀上半期,對各 國資本主義原始積累起了重要作用。 16世紀末17世紀初,先後有葡、英、荷、丹、法等國在東半球的印度、印度尼西亞、馬來亞等地成立東印度公司。至於為什麼都取名「東印度公司」,這和哥倫布錯把美洲當作印度並以訛傳訛有關。1492年,哥倫布航行到達今天中美洲的西印度群島,錯把它當作印度,把當地土人當作印度人(今天仍把美洲原住民稱為印第安人,在英文里與印度人是同一個單詞)。以後人們發現錯了(哥倫布本人至死不承認自己錯了),但仍然將錯就錯,把真正的印度(甚至印度尼西亞等一些東南亞國家)叫做「東印度」,把美洲加勒比海的島嶼叫做「西印度」,上述這些殖民公司的名稱就由此而來。 荷、英、法為什麼都在東半球設立東印度公司,這是因為17——18世紀,這三國是世界上主要的殖民國家(還有西班牙,不過它主要在西半球擴張),它們在東半球的爭奪尤其激烈,爭相成立東印度公司是它們之間爭奪的重要表現和手段。最後,英國取得勝利,英國東印度公司也最有名。 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和逐步完成,自由競爭、自由貿易已成為新興工業資產階級的強烈要求,這種特權公司已不適應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的要求,18世紀中期,先後被各國政府解散。

❹ 為何英國人可以叩開中國大門葡西荷三國不行

1.鴉片是英國進入中國的決定性因素,英國人用印度鴉片扭轉了三個世紀以來西方對中國的貿易逆差,並用印度的供應和雇傭兵贏得了鴉片戰爭。歐洲在十八世紀中旬基本上學會了製造瓷器,消耗了印度的紡織工業,並緩解了來自東西方貿易的白銀流出。

2.但是茶葉,這種莫名其妙的葉子,不能在歐洲的土壤上生長。如果不是中國人對鴉片成癮的發展,東西方之間的貿易逆差就不可能解決,大英帝國也不可能實現霸權。最終,是英國創造了在印度毒品生產和中國毒品消費之間建立殖民地經濟和政治制度的「奇跡」。

3.擴大殖民主義的三個先決條件,英國的黃金時代始於1750年左右。英國人及時避免了革命的消耗,放棄了在歐洲爭奪霸權。在擴大海外貿易和殖民化的同時,他們利用美國的閑置土地和非洲的廉價勞動力創造財富並將其運回歐洲。與此同時,他們發展了國內經濟,完成了原始積累,工業革命也開始了。

❺ 當年英國人如何征服印度

中英鴉片戰爭前240年,按西元紀法是1600年,這一年的12月31日,英皇伊麗莎白一世授予一個公司皇家特許狀,給予它在印度貿易的特權而組成,這個公司便是「倫敦商人在東印度貿易公司」,簡稱為東印度公司。

(1600年,圖為設在倫敦的英國東印度公司總部大樓)

八年之後,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第一個貿易點建成,位置在印度西部的港口城市蘇拉特(往南250公里便是孟買)。再過兩年,又在孟加拉灣建立了第一所工廠。

1612年,東印度公司打敗了在印度的競爭對手葡萄牙人,這勝利贏得了當時印度皇帝的注意。當時的印度,依舊是穆斯林王朝統治,而因為此時的皇帝自稱祖先是蒙古成吉思汗的後裔,所以印度史上一般稱其為「莫卧爾帝國」(莫卧兒即蒙古的印度讀音)。

莫卧兒皇帝及其後妃(即泰姬陵的主角)

1615年,

英皇詹姆斯一世派使者拜訪了莫卧兒皇帝,成功地獲得了皇帝授予東印度公司獨一無二的定居和建立工廠的權利。作為交換,公司願意向皇帝提供歐洲市場上的貨物和珍品。這次旅程非常成功,賈汗吉爾向詹姆斯一世回信道:

「我向所有我統治的王國和海港下令,接受任何英國商人作為我的朋友。他們可以在任何他們願意的地方居住,享受無限制的自由。不論他們到達哪個海港,葡萄牙或其他人不準打擾他們。我的總督和長官會給予他們自由。為了加固我們之間的熱情和友情,我希望陛下下令您的商人,用他們的船運來各種珍品,??願我們的友誼永恆。」

英王詹姆士一世

1698年,東印度公司買下位於孟加拉灣恆河口岸的加爾各答。加爾各答在莫卧兒帝國眼裡只是一個小村莊,

無非是多生產一點大米和黃麻而已,然在英國手中,卻成了東印度公司的貿易總部。

來自印度全國的的糧食和工業原料,從這里源源不斷地運回英國,從中獲得了豐厚利潤。

加爾各答

而隨著資產累積越來越大,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其他據點也發展起來,譬如馬德拉斯(印度東南沿海,原為一個普通漁村,發展成為英國獲取南印度棉紡織品和手工藝品的基地),譬如孟買(印度西海岸的海港,原為葡萄牙殖民地。1661年被作為葡萄牙公主的嫁妝轉贈給英國)

東印度公司的生意越做越大,資本雄厚的他們在加爾各答修築了一個巨大的堡壘,建立軍隊,訓練印度人幫助他們打仗。這一切,終於引發了英國與印度的戰爭。

1757年,一場戰爭終於在孟加拉王公與東印度公司之間發生。

孟加拉這邊其實有法國人的支持,而東印度公司則買通了不少孟加拉將軍。戰爭發生之際,孟加拉有七萬大軍,法國人送來53尊大炮和40名炮手,東印度公司這邊只有900個英國兵和2000名印度人。

可是戰斗一打響,突然一場傾盆大雨,孟加拉軍和法軍的槍炮火葯受潮,失去效力,而英軍的槍炮火葯都預先蓋上了防水布,保持完好。於是,當雨停之後,戰爭便成了英軍利用火器對孟加拉人的密集射擊,而孟加拉的部分將領乘機叛變,轉到英國這一邊。

這一戰,英國人以22人死亡、53人受傷的代價,擊潰了孟加拉的7萬大軍(實際上打死打傷500餘人)。

此時,距離中英鴉片戰爭爆發,尚有83年。大清國正是乾隆皇帝在位,他對大陸南邊發生的這些事,幾乎是一無所知,而且也根本不想知道。

❻ 舉例說明英國工業革命和印度民族大起義之間的關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英國進行工業革命後,對工業原料特別是棉花的需求大增;同時更需要為工業品特別是棉織品尋求廣大的市場。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英國加強了對印度的侵略,以掠奪其棉花和強占棉織品市場。結果,造成印度手工棉紡織業的破產。給印度人民帶來深重災難,從而引發了1857——1859年的印度民族大起義。

❼ 9年級歷史英國怎樣毀掉印度棉紡織業

英國引入機器生產,由於簡易量大能特點,導致印度傳統紡織業崩潰。很多國家都有類似的經歷!

❽ 19世紀上半期英國棉紡織業「取代」印度棉紡織業的主要原因

分析英國棉紡織業「取代」印度棉紡織業的主要原因要從英國方面和印度方面來分析,對於英國方面主要是英國完成了工業革命,使得英國的棉紡織業迅速發展。而此時期,印度的棉紡織業仍然採用手工生產。

閱讀全文

與英國為什麼打敗印度棉紡織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什麼泡麵好吃 瀏覽:564
為什麼伊朗拒絕美國會談 瀏覽:608
義大利面怎麼做才好吃最簡單的 瀏覽:680
在哪裡兌換印尼盾 瀏覽:311
伊朗內陸機票怎麼買 瀏覽:575
伊朗哪個國家最好玩 瀏覽:307
疫情有什麼國家幫助中國 瀏覽:778
印尼小胖子來自哪裡 瀏覽:295
印尼幣1元等於多少人民幣 瀏覽:57
中國第一條超級公路在哪裡 瀏覽:234
中國姓李的演員有哪些 瀏覽:807
中國一流哲學家有哪些 瀏覽:988
怎麼炒黑胡椒義大利面 瀏覽:811
為什麼印尼的快餐有腳臭味 瀏覽:834
義大利古代建築有哪些 瀏覽:255
印度首富對嚴重疫情幫助多少錢 瀏覽:182
騎馬怎麼下中國戰場 瀏覽:94
印度一瓶卵磷脂多少毫升 瀏覽:477
義大利知名女裝品牌有哪些 瀏覽:376
印尼什麼手串最好 瀏覽: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