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歷史:英美兩國對傳統市場經濟模式各有什麼創新
兩國對傳統經濟模式的創新。
20世紀美國經濟發展模式
體制、政策與實踐
【文】南京大學商學院劉厚俊
美國經濟在20世紀全球經濟的表現中是最為突出的。無論是從實現現代化的時間,還是從現代化內涵的廣度和深度上看,美國都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與其他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相比,美國實現現代化的過程有其獨自的特點。它是由美國特定的歷史發展背景、美國經濟自身結構特性以及社會人文環境等諸多因素所決定的。
一、市場體系與企業制度
美國經濟的發展是與其成熟的市場經濟模式分不開的。美國的市場經濟模式具有以下幾個基本特徵:(1)實行自由企業制度;(2)遵循平等競爭原則;(3)大中小企業並行發展;(4)產業結構優化,地區分工合理;(5)國際化的市場經濟;(6)政府幹預程度相對較低;(7)有關市場經濟的法律制度較為健全。
關於美國的市場經濟模式,可以從兩個方面加以闡述:一是分散決策的市場經濟;二是政府對經濟的調控與管理。這兩個方面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成為美國市場經濟模式中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
美國的市場體系經過長期的發展,已經相當完善。它既包括一般商品市場,如生產資料市場和消費品市場,也包括各種特殊的商品市場,如勞動力市場、金融市場、房地產市場、技術市場、信息市場等。其中商品市場、勞動力市場和金融市場是美國市場體系中的三大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隨著經濟的高度現代化、知識化,信息市場突飛猛進,成為美國市場經濟中的特色產業和支柱產業。
健全的市場體系為美國企業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境,反過來,美國的自由企業制度則是美國市場經濟體系運行的必要前提條件。美國實行的是以私有制為基礎的自由企業制度。與西方其它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相比,其經濟自由的特點尤為突出,自由企業制度成為美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基礎和核心。它的形成既與其特殊的社會政治文化傳統密切相關,同時,由於美國幅員廣闊,早期的自然條件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長了經濟自由。美國所謂的經濟自由,實際上就是經濟資源私有,企業自由生產,消費者自由選擇購買。每個經濟行為主體的利己之心,構成了市場經濟活動的基本動力,每個行為主體的決策是高度分散的,它們依靠市場價格信號進行協調。美國的自由企業制度從兩個方面保證了市場的競爭性:一是從所有制方面,二是從企業的市場結構方面。
美國的市場體系與企業制度互為因果,相互適應,相互統一。成熟的市場體系是市場經濟各運行主體的聯結紐帶,是市場機制有效運行的保證。市場引導企業,為企業提供了有效的經濟信息和決策依據,提供了公平的競爭環境和廣闊的發展空間。自由企業制度是市場體系的必要條件,是美國市場經濟的靈魂。
二、市場競爭與科技創新
美國的市場經濟體系為企業競爭提供了制度環境。市場競爭推動技術進步。技術不斷創新已成為企業賴以生存並謀求發展的最根本的出路。
競爭是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在世紀之末總結美國市場競爭機制的時候,可以發現他既有資本主義市場競爭的共性,也有美國市場競爭的個性。共性表現在它具備市場競爭的三大基本內容,即爭奪內部資源、合理配置資源和跨國競爭。就市場競爭的個性而言,美國市場競爭的突出特點就是政府的干預程度很低,市場競爭的自由化程度較高。
市場競爭有兩面性,一方面是殘酷的和具有破壞性的;另一方面則是通過適者生存和優勝劣汰而促進生產率的提高和社會進步。在美國,只要肯奮斗,就有發展的機遇。
當美國完成工業革命的時候,它的科學技術並沒有處於世界領先地位,而是落後於歐洲國家。美國的科技是在戰後才發展起來並迅速超過歐洲的。促進美國科技飛速發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政府的大力扶持。1993年11月,美國在歷史上首次在白宮內設立國家科技委員會,該委員會與國家安全委員會和國家經濟委員會並駕劑驅,由總統親自領導,政府主要人員參加,定期討論美國科技發展的戰略和涉及的重大問題,並由政府制定計劃,組織攻關。
美國大多數科技進步和發展,是依靠政府部門的有組織的研究和開發所創造的。在R&D的全部支出中,政府直接使用的約佔1/4。其餘大部分都是由政府撥給企業、學校和其他非盈利機構使用。其中學校和非盈利機構R&D的大部分來自政府。從美國大學生所獲的學位上,可以看出政府的政策導向。例如,美國和日本授予科學和工程學位人數所佔的比例大體相近,但日本85%的學位屬於工程系列,15%屬於科學系列。而美國工程系列只佔40%,,科學系列卻佔60%。以上對比說明,美國政府在基礎研究上擔負著主要的責任,,而應用特別是開發則主要依靠企業受市場力量的推動來進行。
在高科技發展的過程中,美國也形成了世界上最多的、水平最高的科技人員隊伍。歸根結底,高科技發展要靠人。人是科技知識的創造者、發明者,也是科技知識的載體。1985年美國從事R&D的科技人員超過日、德、法三國總和,到90年代又超過日、德、法國、英四國的總和。在諾貝爾獲獎者中,美國人是最多的。
通過激烈的國際競爭,戰後以來,美國在以計算機為代表的微電子技術、新材料、生物工程、海洋工程、空間工程等各個領域,均保持著世界依靠的地位。高科技的發展是美國經濟最有力的支撐點,也是下一個世紀國際競爭的最有利的因素。
三、對外擴張與經濟增長
美國經濟現代化的過程,同時又是對外擴張的過程。二戰結束以後,美國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資本輸出國。70年代是美國對外投資快速增長時期。1970-1980年間共增長308.4%,平均每年遞增率達11.9%。80年代,受世界經濟不景氣因至少 美元匯率下跌使對外投資成本提高這兩大不利因素的影響,美國對外資本增長速度有所下降。進入90年代,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強,國家之間的經濟關系越來越密切,市場越來越開放,美國的海外經濟擴張也出現了新的發展態勢,繼續保持著全球最大資本輸出國的地位。例如,1997年美國各種形式的資本輸出為4780億美元。占當年GDP的6.6%。
美國的對外證券投資同樣擴張很快。1970年美國對外股票和債券的投資為210億美元,1980年達到621億美元,1990年猛升到3423億美元,到1997年則更增至14463億美元。美國債券投資對外擴張急劇擴大的主要原因是80年代後主要發達國家實行了有效的控制通脹的措施,使實際債券利息有所上升。同時,全世界金融業蓬勃發展,世界各主要股票市場的行情日益上漲,增加了國際上對金融資產的吸引力。同時,由於美元匯率下降,美國投資者為減少風險,改持有美元單一貨幣而轉為對外證券投資。加上現代通訊技術和電腦網路的發展提高了金融國際化的程度,使從事國際證券投資在手段上非常方便,這些都促使美國私人抓住機會,不失時機地對外擴張。
70年代以後,美國跨國公司發展很快。跨國公司已成為當代資本輸出的最主要手段。到世紀之末,跨國公司已成為美國對外擴張的主要工具。美國跨國公司的形成和發展有其得天獨厚的優勢。對外擴張除了表現為資本擴張以外,還表現為商品市場的擴張。美國是全世界最大的貿易國,進出口量長期都位於世界第一。如戰後初期的1948年,美國商品出口額佔世界出口額的21.8%,在1998年,該比率為12.7%。
政治是經濟的集中體現。經濟擴張必然要求政治上的擴張。20世紀美國政治上的對外擴張經歷了一個過程。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美國都以「中立國」的姿態出現。實行這種政策不僅可以減少參戰的代價,而且還可以通過對交戰雙方國家銷售武器的途徑,迅速積累、壯大本國的經濟和軍事力量。二戰中,美國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參戰,同英國和蘇聯一起,形成了世界反法西斯政治力量的三巨頭之一。戰後的「雅爾塔協議」構成了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美國的政治勢力也已擴展到世界各地。
戰後,在意識形態上唯一能夠與美國抗衡的是蘇聯。美國對蘇聯實施了「冷戰」政策。為了遏制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政治力量,美國於1949年4月建立了以它為首的北約組織。90年代以後,東歐巨變,蘇聯解體,雅爾塔體制瓦解,美蘇關系緩和,冷戰基本結束。世界政治格局由兩極化演變為「一超多極化」,即美國仍作為世界超級政治大國位於各國之上,但其地位受到俄、中德、日等國的挑戰,不可能獨霸世界。1990年,布希總統首次提出建立「世界新秩序」的主張。其含義是以西方大國為中心,爭取與俄羅斯與中國的合作,建立以美國為主導的、以其盟國分擔責任的國際安全體系。由此可見,美國雖然已經到它不可能恢復世界霸主的地位,但仍想以自己的優勢來操縱和控制世界事物。
軍事擴張是美國對外擴張的第三個方面。美國大體上是通過三個渠道來實施其軍事擴張的:第一個渠道是通過在海外直接建立軍事基地或派遣駐軍;第二個渠道是通過由美國參加並領導的國際組織(如北約等)來實施影響;第三個渠道是通過軍事援助來擴大其軍事影響。
綜上所述,美國的經濟增長是與美國的對外經濟、政治和軍事擴張密不可分的。這三種擴張相互交織在一起,相互影響又相互推動;成為美國經濟現代化過程的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
四、新經濟與政企關系
「新經濟」是90年代中期提出的對美國經濟在20世紀最後10年表現的一種新概念。美國新經濟的形成,既有客觀因素的影響,也有主觀因素的推動。客觀因素中最主要的就是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在90年代初進入一個新階段。
1998年美國在國際競爭力的八大要素中,有六項列世界第一位,總體競爭力水平已連續五年居全球第一。這是美國經濟全球化的最大的優勢。美國與全球經濟的關聯度是最高的。它既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和資本輸出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和資本輸入國。
經濟全球化推動了美國以信息業為主導的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從80年代開始,特別是90年代,美國以高科技為中心,掀起了一場新的工業革命。形成了一大批高技術產業。同時,傳統工業也已被新的電子工業改造。使高科技產業代替了傳統的汽車、鋼鐵、建築等支柱產業而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導因素。
政府和企業在美國新經濟中各自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在美國新經濟形成的過程中,政企作用和政企關系也發生了 一些變化。
企業是市場經濟活動的主體,政府的作用歸根結底表現在如何充分刺激和調動企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上。美國政府一般不直接干預企業的經營活動。 政府對大公司和中小企業區別不同的情況實行不同的激勵機制。在壟斷產生以前,政府主要是不斷創造並完善企業自由競爭機制。當壟斷產生以後,政府則對他們加以控制,只允許它們獲得「合理的」利潤,限制它們牟取暴利。90年代,美國聯邦政府和州政府更加註意幫助廣大小企業向海外市場擴展,為它們提供更多的資金、保險、咨詢和法律等方面的服務。美國政府的這些政策,對小企業的發展和壯大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政府雖然在支持小企業的過程中花費了大量的經費支出,但由於小企業的發展、壯大反過來又為政府創造出更多的稅收收益,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以上說明,美國政府通過直接或間接的干預作用,激勵企業的經營活動,使它們能夠發揮潛能,為繁榮經濟做貢獻。
2. 19世紀後期以來世界經濟重心逐漸由英國轉移到美國的原因
原因有很多,美國自從南北戰爭後沒經歷什麼戰爭,當世界各個老牌的帝國英.法.德.意.西班牙跟葡萄牙還有當年的奧匈帝國(現在的匈牙利)等等這些為他們的勢力地盤z民地打個死去活來時候美國已經悄悄再和平時期慢慢發展壯大經濟,發展尖端高科技,迅速擴充膨脹自己的實力,其二美國在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都沒捲入其中所以自身沒造成損失,(除了小小的珍珠港事件)相反還大發軍火財,無論是法西S國家還是同盟國都得幾乎買完美國的高科技武器,老實說如果不是大發戰爭財美國經濟也早倒了,1928年的華爾街股市事件就夠它喝上一壺了..當二戰快結束時,各個西方同盟國在慶祝自己戰爭勝利時,美國已經在日本投兩顆彈來展示下自身的恐怖實力了,這時候的世界各國才如夢初醒,一個新的世界超級大國就這樣誕生!這些都是我個人的見解,作者可以不必選我,當增加互相交流知識,因為本人對歷史也感興趣
3. 美國、英國、日本、韓國都有哪些經典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從廢墟上爬起來的日本,像謎一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展起來,其國力增長速度之快,令世界震驚。
解開這個謎團,不僅對我國解決目前的現實問題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對我國構思長期的發展規劃、實現民族復興亦具有重要價值。
日本的經濟發展始於1955年。從1955年開始的「神武景氣」19
期間,國民生產總值年增長12%,消費熱逐漸升溫,從1957年開始,消費品的「三大神器」—洗衣機、電冰箱、黑白電視機迅速普及,進入尋常百姓家。家用工業品的增長率中,電視機達到47倍,電冰箱達到24倍,普通工人2個月的工資即可買1台電視機。日本的消費時代開始來臨。
接著,從1958~1961年,日本經濟又經歷了一場長達42個月的景氣,超過了「神武景氣」,日本人稱為「岩戶景氣」20。在這一期間,國民生產總值每年遞增10%以上。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重化學工業投資迅速增長,生產大幅度增加。鋼鐵、機械、電力等產業部門形成投資引發投資的循環過程。同時隨著工資的提高,食品消費比例下降,耐用消費品、娛樂和交際費用比重增加,娛樂消費意識上升,保齡球、高爾夫球、滑雪、旅行成為時尚,追求生活舒適成為時代潮流,日本出現了「大眾消費社會」。由於消費內容趨於均衡和一致,在將近一半的國民中產生了「中流階層意識」。
從「神武景氣」到「岩戶景氣」,日本經濟的發展,都是以內需的啟動為基礎的,而中產階級的發展壯大,為內需的成長注入了勃勃生機。在此期間,為了扶持本國產業的發展,日本實行了嚴格的進口限制政策。可見,日本經濟的起步,內需的貢獻功不可沒。
受此啟發,日本經濟學家充分認識到了提高國民收入給經濟發展帶來的強大生機。於是,日本推出了更雄心勃勃的計劃,為日本經濟不可思議的騰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60年12月27日,是改變日本國運的一天。這一天,日本池田內閣為了推動日本經濟的發展,採納經濟學家下村治的建議,通過了國民收入倍增計劃。
國民收入倍增計劃的主導思想是:用國民收入的增長來帶動經濟總量的增長,而不是像傳統的習慣那樣,用經濟總量的增長來帶動國民收入的增長。
國民收入倍增計劃的時間為10年,它把國民收入倍增作為第一目標或者核心目標—10年後實現國民生產總值及人均國民收入增長1倍以上:國民生產總值和國民收入年平均增長速度為7.8%,人均國民收入年平均增長速度為6.9%。
具體內容主要包括:充實社會資本;產業結構高度優化,提高高生產率部門在產業中的比重;促進對外貿易和國際經濟合作;培訓人才,振興科學技術;緩和二重結構,確保社會安定。這一計劃的主要目的在於使經濟達到極大的增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以及實現充分就業,消除日本的經濟結構不平衡狀況。
國民收入倍增計劃在日本實施的結果是:國民生產總值和國民收入的實際年平均增長率達到11.6%和11.5%,遠遠超過了計劃規定的目標。1967年,日本提前完成翻一番的目標,實際國民收入增加了一倍。到1970年該計劃完成之時,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已先後超過法國和德國,僅次於美國,躍居世界第二位。
通過另一組數據,我們能夠更清楚地了解日本國力迅速提升的秘密。日本經濟從20世紀50年代進入快速增長時期,在實施國民收入倍增計劃之後,日本國民工資的增長速度每年比美國快70%,到1980年工資水平就已經與美國持平。高工資提高了消費能力和國民的敬業精神,為其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勁而持久的活力,使日本成為世界經濟強國。這說明,國強民富乃是相伴而生,國強必須有民富作為基礎。
現在,我們再拿日本跟美國做一個對比。
美國的黃金發展階段是1942~1962年,其人均GDP在1942年首次超過1000美元,在經歷20年時間後,1962年人均GDP達到3144美元。日本的黃金發展階段是1966~1973年,其人均GDP從1966年的1071美元,經過7年的增長變為1973年的3348美元。
在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階段,美國和日本的政府、企業和居民在初次分配中的份額大致為1:4:5。而在經過了再分配後,1948~1962年,美國企業在國民可支配收入中佔有主體地位,雖然所佔份額有所下降,但仍在80%以上;政府和居民在國民可支配收入中的份額均較小,年均不到11%,都呈現緩慢上升趨勢,政府、企業和居民三者之間的最終分配比例關系大致為1:8:1。
1965~1973年,日本的企業在國民可支配收入中所佔份額較小,平均為7.5%;政府部門在國民可支配收入中所佔份額也不多,約佔16%左右,變化趨勢是略有上升;居民與非營利機構在國民可支配收入中佔有主體地位,占國民可支配收入的75%以上,政府、企業和居民三者之間的比例關系大致為1.5:1:7.5。22
通過對比不難發現,日本人均GDP從突破1000美元到突破3000美元,只用了7年的時間,而美國從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到突破3000美元,用了20年的時間。原因在於,日本的財富分配是向居民個人集中的,而美國則是向企業集中的。兩者相比,可以看出:日本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長比美國財富向企業的集中,更能促進消費能力的提升。同時,日本居民收入的增長,也為日本海外投資創造了條件,更有利於日本海外資源的收購和海外市場的擴張。
由此,建立在民富基礎上的日本,國力以不可思議的速度發展起來。20世紀80年代,日本在美國大肆收購,大有買下整個美國之勢,「美國正在變成日本的第41個縣」的名言在日本廣為流傳。如果不是美國動用貨幣武器給沖昏了頭腦的日本一次刻骨銘心的回擊,今天的日本不知道該多麼令人畏懼!
時寒冰老師的書--中國怎麼辦——當次貸危機改變世界 !記住是次貸危機!
4. 英國對美國經濟的影響,過去和現在,具體的
美國公布疲弱PPI和製造業數據後,英債上漲
* 西班牙公債標售需求以及摩根大通業績強勁一度拖累公債下滑
* DMO標售12億英鎊2022年到期的通膨保值公債需求合理
路透倫敦7月15日電---英國公債周四上漲,受美國疲弱的經濟數據扶助,此前因摩根大通(JPM.N: 行情)業績強勁以及西班牙公債標售獲良好需求,令對避險資產的需求降低,英債一度受創.
紐約聯儲製造業調查和費城聯儲製造業指數都遠遜預期,且美國生產者物價指數(PPI)連續第三個月下滑,提振了全球債市.
9月英債期貨FLGU0收高19個跳動點,報120.89,跑贏可比德債期貨FGBLU09個跳動點.今日盤中交投區間寬至102個跳動點,為6月22日來最大.
受周三美國聯邦儲備理事會(FED,美聯儲)會議記錄帶動,英債期貨盤初一度觸及121.12日高,但在西班牙標售30億歐元15年期公債後,英債回吐漲幅.
5. 美國經濟發展史
一. 由北美荒原到大國崛起和邁向世界超級強國
美國歷史可以分為早期、近代和現當代三個時期: 早期(1492年前——1776年); 近代(1776——1898年);和現當代(1898年至今)。區別三個時期的界標是1776年美國的獨立和1898年美西戰爭。
1.美國早期發展史(公元1492年前——1776年)
這一階段的發展特點,是由原始的氏族社會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展並伴有前資本主義形態的跳躍。這一時期社會形態的發展並不是依次過渡的,它沒有經過奴隸制度和封建社會制度為主的發展階段。就生產關系的主導形態而言,它是前資本主義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開始發展的時期。就社會和政治生活狀況而言,它是以土著印第安人為主要居民轉變為以英格蘭人為主要居民的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時期。其基本原因在於已經處於先進的資本主義發展階段的英格蘭人來到美洲的影響。
期美國又可以分為三個發展階段。
1) 印第安人開發北美時期(1492年前——)
印第安人是北美大陸的最早原始居民。它們長期以來是開發北美的主力。它們的活動構成了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建立前的北美古代歷史的主流。但是印第安人開發北美的歷程是非常緩慢的。如果不是15世紀末期以來歐洲白人在北美的陸續探險和殖民,北美印第安人仍將左右著北美大陸歷史的演變。
2) 歐洲列強在北美探險、發展和殖民時期(1492——17世紀初)
這時印第安人仍是北美大陸的主要居民,但是主宰大陸命運的卻是歐洲白人。歐洲列強,主要是西班牙人、荷蘭人、法國人和英格蘭人,它們先後闖入了北美大陸建立了各自的殖民點。一般說來,西班牙人和法國人在北美的殖民帶有濃厚的封建掠奪色彩。英格蘭人和荷蘭人在北美的殖民則主要同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相聯系。
3) 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時期(1607——1775年)
在此期間,英國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先後建立了13個殖民地,從1607年的弗吉尼亞的詹姆斯城到1733年的喬治亞前後持續了126年時間。在這前後法國人在密西西比河流擁有巨大的殖民地,西班牙人則控制了佛羅里達和墨西哥地區,荷蘭人控制了紐約地區。1756-1763七年戰爭後英國人控制了加拿大和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廣大地區,成為北美大陸阿巴拉契亞山脈以東地區的霸主。
需要指出,第一,這一時期移民的主流是以英格蘭人為主體的WASP即歐洲白人盎格魯撒克遜族中的清教徒;居民中有白人、黑人移民以及原來的土著印第安人;移民中的自由移民和契約傭僕在性質上是有區別的。
在此期間,英國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先後建立了13個殖民地,從1607年的弗吉尼亞的詹姆斯城到1733年的喬治亞前後持續了126年時間。在這前後法國人在密西西比河流擁有巨大的殖民地,西班牙人則控制了佛羅里達和墨西哥地區,荷蘭人控制了紐約地區。1756-1763七年戰爭後英國人控制了加拿大和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廣大地區,成為北美大陸阿巴拉契亞山脈以東地區的霸主。
需要指出,第一,這一時期移民的主流是以英格蘭人為主體的WASP即歐洲白人盎格魯撒克遜族中的清教徒;居民中有白人、黑人移民以及原來的土著印第安人;移民中的自由移民和契約傭僕在性質上是有區別的。
第二,殖民的英國模式和西班牙模式是有不同的,前者是基本上是資本主義的拓殖,後者基本上是封建主義的商業掠奪。
第三,殖民地時期的社會性質是帶有依附性和前資本主義殘余的資本主義社會。整個說來,它基本上是英國資本主義在北美特殊條件下的移植,可以說具有北美特色。
2. 美國近代史(1776——1898年)
這一時期,是美國自由資本主義的充分發展時期。年輕的資產階級在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領土開拓等各個領域取得了決定性的重大勝利。美國鞏固地建立和擴大了資產階級的民主共和國,並逐步確立了工業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快速發展了國民經濟,在短期內成為名列前茅的世界工業大國,同時在19世紀的後30年開始了向現代資本主義階段的過渡,並在完成了大陸擴張後,開始走向了海外擴張。近代美國大體上又可分為下列四個發展階段:
1) 兩次對英戰爭階段(1776——1815年)
1775-1783年的北美獨立革命,推翻了英國在北美殖民的統治,解放了社會生產力,為美國資本主義的快速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1776年《獨立宣言》的發表是美國歷史上的里程碑,它是美國資產階級的綱領性文件,標志著美利堅合眾國的誕生和近代美國的開端。
從1783-1812年的30年間,鞏固地建立了美國的資產階級共和國體制,其中包括確立了共和制、聯邦制、總統制和穩定的聯邦憲法。1812-1815年的第二次對英戰爭在主要方面是年輕的美利堅合眾國反對欺壓它的世界工業大國的戰爭,其結果促成了聯邦政府的鞏固、美利堅民族精神的崛起、排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大外部威脅、開始了工業革命和長期的和平建國時期。
2) 西進運動、領土擴張和兩種社會制度矛盾發展激化時期(1815——1860年)
西進運動在北美獨立革命和南北戰爭之間的近百年內,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它是北美獨立革命的結果,又是南北戰爭的前奏。它早於領土擴張,活動內容比領土擴張更豐富,時間更持久。這種大規模的經濟開發和社會遷移活動,對於美國近代工業化和社會經濟活動的發展、對於美利堅民族性格的形成以及思想文化的發展都具有重大的影響。領土擴張的過程延續了半個多世紀,它既有殖民掠奪和爭斗的一面,又有在一定意義上由殖民地轉變為自由領地的另一面。
從1803年路易斯安那地區的購買到1867年購買阿拉斯加地區,在短短的幾十年間,美國的領土從230萬平方公里迅速增加到930萬平方公里,而付出的代價累計只有5,555萬美元。顯然,美國經濟大國的形成、自然條件的優越是同美國的領土急劇擴張分不開的。
在這期間美國在對歐美的政策上提出了「門羅主義」的主張,她反對歐洲對美洲事務的干預,而對美洲則充當美洲國家利益的保護人,不過「門羅主義」的提出和「門羅主義」的擴張是有區別的。
在美國西進運動和大陸擴張及早期工業化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南北兩種不同的社會經濟制度。即北部的資本主義工業和南部的種植園奴隸制農業。代表工業資產階級利益的北部主體力量要求擴大國內市場、限制奴隸制發展、補充資本主義生產所需要的自由勞動力,實行高關稅,保護民族工業的發展。代表種植園奴隸制利益的南部主體力量要求擴大種植園經濟,為世界市場生產更多的商品棉花,實行低關稅,並從英國輸入廉價的工業品。
南北兩種經濟勢力在政治上的爭斗集中反映在是限制還是擴大奴隸制的問題上。美國人民結成了廣泛的限制和反對奴隸制的統一戰線。1820年的密蘇里妥協案、1833年和1850年的妥協案,1854年堪薩斯內戰,以及1857年的斯科特判例,都是南北兩種力量斗爭的反映。1860年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的當選總統,使南方擴大奴隸制的迷夢破滅。
這樣,兩種不同社會經濟制度矛盾的發展和激化,使南北戰爭成為不可避免。在這以前,美國確立了近代的資產階級的兩黨制度。
3) 南北戰爭和戰後南方重建時期(1861——1877年)
1861-1865年的南北戰爭是美國歷史上具有決定意義的重大事件。由於林肯政府在1862年實行了解放奴隸、推行宅地法等一系列革命性措施,使戰局自1862年下半年起發生了有利於北方工業資本主義的變化。其最終結局是資產階級戰勝了南部種植園奴隸制,從而排除了資本主義快速發展的最大內部障礙。從此,美國經濟走上了迅速發展的嶄新階段。
美國歷史上的重要時期是1865-1887年的南方重建時期。這是南北雙方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爭取資產階級經濟民主和政治民主斗爭的繼續。它經歷了林肯、約翰遜兩任總統和國會激進派的三個重建方案階段,盡管南方重建是以南北兩種勢力的妥協而告終,但是,南方的社會經濟結構已經向著資本主義的農業緩慢地轉化,南北雙方的矛盾已經發生了相應的重要轉化,即代表兩種不同社會制度的政治勢力矛盾轉為代表維護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的不同利益集團的內部派別爭斗。
整個說來,戰後的南方經濟制度和社會政治已經發生了有利於工業資產階級和資本主義發展的緩慢變化,但是這種妥協也使美國保持了美國南北兩地的巨大差距,南方依然保留了某些奴隸制的殘余形式和勢力。
4) 近代工業化的完成和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時期(1877——1898年)
這是美國經濟發展史上的狂飆時期。美國開始了電力革命和內燃機革命為標志的科學技術革命,在世界當時的最高水準上完成了近代工業化,趕上了德國和英國成為世界頭號工業大國。與此同時,自由資本主義發展為典型的現代化企業組織、托拉斯國家,出現了普爾、托拉斯、控股公司等現代化組織,進入了現代資本主義即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階段。
在政治領域,美國形成了主要代表壟斷資本主義利益的資產階級兩黨制,隨著近代工業化和都市化的興起,以及工農運動的高漲,出現了一系列社會問題。
在思想領域,這一時期無政府主義、社會主義、進步主義、民粹主義和擴張主義思潮流行。
在外交領域,美國開始結束了早期孤立主義外交,奉行積極的對外擴張政策的轉變。
整個說來,這是一個世紀之交的大轉折時代。它開始了由自由競爭為主的時期向以壟斷為主時期的轉變;由近代農業國為主到現代工業國的轉變;由以農村為主的社會向以城市為主的社會的轉變;由早期技術革命向近代新技術革命的轉變;由自由放任到局部時期和部門的國家干預的轉變;以及由大陸擴張到開始海外擴張的轉變。
3. 美國現代史(1898——當今)
1898年美西戰爭以來的美國現代史已經整整100年了。這是美國現代資本主義即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時期。也是美國人民和進步人士反對寡頭統治,爭取民主和進步與社會平等的斗爭歷史。又是現代資本主義的不斷改革和調整的時期。美國在這一時期由世界工業大國迅速發展為1945年的世界頭號超級大國,並一直保持到今天。整個說來,這一時期美國的發展和比較快速的發展是主要的。現代美國的發展也可以劃分為以下四個發展階段。
1)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經濟高速發展時期(1898——1929年)
美西戰爭標志著美國由自由資本主義向現代資本主義的轉變,也是劃分美國近代和現代歷史的界標。美西戰爭的結果使美國名副其實地步入了世界經濟大國的行列,走上了對外經濟擴張的道路,在遠東美國制訂了「門戶開放」政策。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大發戰爭財,並於1916年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資本輸出國。
戰後的20年代美國經濟發展到新的高峰。由於美國通過西奧多·羅斯福的「公平交易」、伍德羅·威爾遜的「新自由」政策、美國的進步主義運動,以及20年代美國經濟的自由放任,現代資本主義的經濟和政治統治得到進一步的鞏固,但在這同時,也孕育著潛在的嚴重危機。
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先是中立,隨後參戰,這時在經濟和政治實力上,基本上仍然是一個羽毛未豐的新興現代化的資本主義國家,她企圖稱霸但是力不從心,在巴黎和會上受挫。戰後,美國在鞏固拉丁美洲基地的同時,開展了全球范圍內的爭奪經濟霸權的斗爭。
2) 經濟大危機、羅斯福新政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1929——1945年)
1929-1933年,美國經歷了人類歷史上空前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危機。赫伯特·胡佛總統的自願聯合政策未能制止危機的蔓延。1933年3月富蘭克林·羅斯福上台執政,實行新政。他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通過強化國家全面干預金融財政、工業、農業、公共工程、社會保障等領域,緩解了經濟危機的嚴重惡果,保護了勞動生產力,避免了美國走上法西斯主義的道路,並為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勝利准備的物質條件。
羅斯福新政的改良措施是有利於現代化發展的進步改革舉措,它的全面強化國家干預政策使壟斷主義發展到國家壟斷資本的新階段,標志著現代資本主義發展的成熟,對於現代美國歷史的發展具有多方面的深遠影響。
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先是中立,1941年底隨著珍珠港事件的爆發,參加組織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美國在經濟上發揮了民主國家兵工廠的作用;在軍事上通過組織參加一系列重大戰役作出了重要貢獻;在政治上推動了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和發展,保證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這次戰爭的結果,使美國成為得益最大的唯一超級大國,奠定了美國在戰後稱霸資本主義世界的基礎。
3) 戰後最初25年稱霸資本世界的鼎盛時期(1945——1969年)
美國在這一時期登上了資本主義世界的高峰。由於以原子能技術、宇航技術、電子計算機技術發展為標志的新科學技術革命,在美國的興起推動美國經濟高度現代化的發展。加上美國現代企業組織的新發展,國家和國際壟斷組織的新發展以及跨國公司的迅速崛起,美國成為高度現代化的超級大國,並開始向後工業社會和信息社會轉化。
60年代是美國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時期,在這期間,美國由海外擴張走向全球擴張,奉行對蘇冷戰和對華遏制政策,也與廣大第三世界國家和人民發生尖銳對抗,還與願意與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改善關系的西歐與日本發生矛盾。在對內政策上,戰後初期,美國一度強化了反共主義的麥卡錫主義反民主政策,不過整個說來,美國依然實行擴大資產階級民主體制的政策。
在經濟上,從杜魯門的「公平施政」到肯尼迪的「新邊疆」政策和約翰遜的「偉大社會」政策,都在新的條件下不同程度地繼續推行羅斯福的新政政策。而艾森豪威爾的折衷路線的「現代共和黨主義」,也沒有改變強化國家干預和福利國家政策的基本軌道。
4) 繼續超級大國地位的時期(1969年以來)
70年代以來,美國仍然保持全球超級大國地位,90年代起美國更成為唯一的全球超級大國,它的整體實力在資本主義世界依然保持超強地位。盡管美國經歷經濟滯脹和1979-1982、1990-1992年的三次經濟危機,但是整個說來美國經濟仍然在發展,80年代中期和1992以來經濟發展出現少有的好勢頭。不過為了適應滯脹經濟和國際經濟形勢的新變化,在國內經濟政策上美國面臨控制政府幹預規模和重點,強化市場經濟機制的重大調整,尼克松的「新聯邦主義」、卡特的「反滯脹政策」、里根經濟學的振興經濟政策、以及柯林頓新民主黨人刺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新經濟政策都證明了這一發展趨勢。
在外交政策上,美國實行了比較現實主義路線的重大調整。在政治和思想領域,美國的保守主義思潮明顯強化。
二. 美國歷史發展的主要特點
在美國歷史發展中,有著相互聯系和影響的五個明顯的特點。
1.年輕快速、實力最強、富有活力的大國
美國迄今建國歷史只有222年,遠較其他大國年輕。美國是世界上快速發展的大國。她有三個快速發展期:
1607-1775年在不到一個半世紀的時間里,由土著印第安人為主的母系氏族社會階段,過渡為帶依附性的資本主義性質的殖民地。
1815-1894年的80年間,美國又從一個發展中國家一躍而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化大國。
而1898年以來的一百年間,美國的現代化和後現代化水平、科學技術水平、社會物質和文化社會生活現代化水平一直領先於世界各國。美國作為實力最強的大國工業保持世界領先地位從1894年以來已整整104年了。1916年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債權國,在各個經濟領域佔有全面的優勢, 20年代美國成為汽車王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的1938年 美國占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的36%。二戰後的1948年,美國佔54.8%,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至今的53年裡美國一直是超級大國。整個說來當代美國的經濟處在歷史上繼續大發展的時期;盡管和西歐、特別是日本、德國相比70 年代以來美國和其他西方大國的發展差距一度相對縮小;作為超級經濟大國的,美國的經濟霸權雖然一度相對衰落, 但是90年代美國經濟的持續穩定地增長使美國的經濟超強地位得到鞏固。
美國富有活力表現在美國私人經營和國家、集團、私人壟斷所有制兼顧;市場經濟為基礎兼顧政府幹預。
美國是壟斷主體的民主共和制國家(以壟斷資本民主為主體的利益集團化,政治民主化趨勢)。
實行自由主義為指導的思想多元化(以個人主義、自由主義、資本主義、共和主義為主體的思想多元趨勢)。
推行向全球開放的吸收外來移民政策;推進美利堅文化為主體的多元文化(以基督教新教為主體的世界各教派林立趨勢。
以WASP文化為主體各族文化共存和交融的趨同存異趨勢)
2.外來移民持續不斷的國家
3.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的典型國家
在資產階級國家中美國是民主共和制的典型國家。它是資產階級的主體民主,錢袋民主。神化美國的資產階級民主制,把它說成是唯一優越的制度,顯然是一種偏見。而認為這種民主完全是子虛烏有,甚至十分反動,也是一種偏見。
美國的民主制包括共和制、聯邦制、成文憲法、兩院制、總統制、兩黨制、司法制、選舉制等特色。在國家政權形式方面,美國實行的資產階級共和制,而不是像英、荷、日本那樣的君主立憲制。
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相互關系方面,美國實行的是二元聯邦制,而不是像英、法、日那樣的單一中央集權制,它比聯邦德國、加拿大的聯邦制更典型。
在憲法形式方面,美國實行的是以修正案作為補充形式的穩定的成文聯邦憲法,而不是像英國那樣的不成文憲法或者像法國那樣幾經更替的成文憲法。
美國的權力結構是三權分立相互制衡。在立法機構方面,美國實行的是由各州選民選舉產生的參議院和眾議院的兩院制,而不像英國那樣的上院和下院,也不像聯邦德國那樣上院由州任免,法國參議院由間接選舉產生。
在行政權力方面,美國實行的是總統制而不是像英國、日本那樣的首相或總理的內閣制,也不像法國那樣由總統任命總理的組閣制。
在司法權力方面,實行的是逐級法院制和專項法院制度。
在政黨制度方面,美國實行的兩黨制,而不是像法國和義大利等多數資本主義國家那樣實行的多黨制,或日本那樣的名義上多黨制實際上的自民黨的一黨制,以及英國那樣的工黨和保守黨的兩黨制。在美國還以第三黨作為兩黨制的補充,它排除了任何第三黨執政的可能性。
在選舉制度方面,美國則實行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員的直接選舉制。
美國還是統治集團內部民主爭論的主體民主制。多年來在內政外交和社會經濟文化等領域的政策上,在有利於美國國家利益的范圍內允許存在各種傾向的爭論。例如在政府職能上的大政府和小政府之爭,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制之爭等。
美國的資產階級民主在特定時期還以非民主的法西斯手段為補充。在本世紀30年代出現過法西斯思潮的泛濫,在50年代初期出現過麥卡錫主義的橫行,但是,它們不是統治階級維護長治久安的明智之舉。
美國資產階級的民主擴大有一個過程。例如獨立和自由權力的擴大,由契約傭僕白人身份到白人自由民身份,由黑奴到自由黑人身份,由非自由人的印第安人到具有公民權身份的印第安人。在參政權問題上,選舉權的限制逐步縮小和取消,參政人由少數政治活動家參政到某些中下層代表人物的參政, 由白人到黑人再到印第安人,由男子到婦女。還有經濟平等權力的擴大,表現在市場經濟領域中的公平、公正和公開,反托拉斯立法和公平競爭法規的制定,還有通過社會福利保障機制實行財富的再分配等。
美國的政治生活中也有資產階級的民主和改革傳統。它可以追溯到17世紀初的殖民地自治議會和1620年的外來移民的「五月花號公約」。
從1776年的獨立宣言到1878年的聯邦憲法和1791年的憲法前10條修正案即權利法案。從傑斐遜民主思想到傑克遜的民主政治。
從1863年的解放黑人奴隸宣言,林肯關於「民有、民治、民亨」的政府的葛底斯堡著名演說,到1866年的給黑人以充分民主權利的憲法第14條修正案。
從19世紀末的平民黨主義到20世紀初的進步主義運動。
從西奧多·羅斯福的「公平交易」到伍德羅·威爾遜的「新自由」,再到富蘭克林·羅斯福的新政和1941年的大西洋憲章、「四大自由」。
從杜魯門的「公平施政」到肯尼迪政府的「新邊疆」政策和林登·約翰遜政府的「偉大的社會」政策,直到柯林頓政府的「新民主黨人」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大眾爭取民主權利的改革措施。
4.商品經濟和壟斷資本主義充分發展的國家
美國是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的典型;也是私人壟斷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的典型;以及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的典型。可以這樣說,作為資本主義的工業化國家,美國是後起的,作為現代資本主義壟斷組織的國家,美國又是老牌的。它是一部典型的商品經濟和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史。
美國現代化的發展和現代化生產方式和組織相同步,認為美國的商品經濟發展都是資本主義性質從而需要加以排斥,顯然把現代化的發展進程和資本主義的性質相混同,但是認為這種發展沒有美國特色,不符合美國資本主義的利益也是不對的。
5.對外開放和社會機制不斷調整的國家
這個問題可以概述表現為以下四點:第一,人口流動的王國;第二,對外貿易的超級大國;第三,門戶開放的國家;第四,不斷進行改革和政策的國家。
美國是一個典型的開放國家。從北美殖民地時代起,美國就和對外開放結下了不解之緣。沒有開放,北美大陸不可能在17世紀早期就出現資本主義制度;沒有開放既不會有美利堅共和國的誕生,也不會有美利堅民族的形成。美國自由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北美大國的形成是和美國對外開放、對內搞活分不開的。在現代史上,沒有開放也就沒有20世紀美國的大發展。
美國不僅是一個外來移民的國家,而且是一個國內居民頻繁流動的王國。它是美國商品經濟高度發展和連續不斷的外來移民潮的產物,又是推動美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因。流動中的北美大陸表現為居民遷移分布的不斷變化,以及都市化的迅速發展和城市、農村居民人口分布的急劇變化。它反映了美國人口重新分配的遷移率。
商品經濟的高度發達為高遷移率提供了客觀經濟前提;西進運動和大陸擴張是高遷移率的強大動力;近代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又有力地推動高遷移率的發展;交通運輸和通訊事業的先導又為高遷移率創造了有利環境;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和美利堅民族的創新精神都是高遷移率的推動因素。美國良性的人口頻繁流動有利於美國經濟現代化的進程;有利於美國社會和思想文化多元化的發展;有利於美國的合理布局和整體發展;也有利於人口素質的提高。
作為從貿易立國到對外貿易的超級大國,沒有對外貿易就沒有美利堅共和國的建立;就不會有美國現代化的快速發展;就不會有超級大國的形成。在貿易大國的進程中,美國採取了自由貿易和保護貿易兼顧和交替的政策。作為開放型的美利堅共和國的一個重要表現是,自20世紀以來,美國基本上推行門戶開放式的外交政策。從對華門戶開放到全球門戶開放政策,充分顯示了在全球經濟現代化和政治民主化進程中,這種政策對於國際關系產生的深遠影響。
至於不斷進行改革和政策調整,我們將在後面幾講中詳細闡述。美國的改革開放之路告訴我們,美國在短短的不到400年內,從荒原發展為世界頭號超級大國,得力於改革開放;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美國特色。在現代資本主義國家中,美國的改革開放執西方世界之牛耳。
6. 美國和英國自由市場經濟模式的背景
(1)第一小問的模式創新,依據材料一「,英國通過推行自由貿易,建立起全球市場,並逐步確立起自由市場經濟模式」可以得出英國是自由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模式;「美國在20世紀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幹預的手段」可以得出美國是政府幹預經濟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模式.第二小問的歷史背景,結合所學可知,英國的背景是資產階級統治在英國的確立;工業革命首先在英國成功;亞當•斯密《國富論》的自由經營、自由競爭和自由貿易思想.美國的背景是美國民主制度;羅斯福新政;凱恩斯主義.
(2)本小問的變化,依據材料二,結合所學可知,第一次是由私有經濟占優勢變為公有制經濟占絕對優勢(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開始形成).第二次是由單一公有制變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由計劃經濟體制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故答案為:
(1)創新:英國:自由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模式;美國:政府幹預經濟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模式.背景:英國:資產階級統治在英國的確立;工業革命首先在英國成功;亞當•斯密《國富論》的自由經營、自由競爭和自由貿易思想.美國:美國民主制度;羅斯福新政;凱恩斯主義.
(2)變化:第一次:由私有經濟占優勢變為公有制經濟占絕對優勢(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開始形成).第二次:由單一公有制變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由計劃經濟體制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7. 關於英國經濟
英國和法國雖然是二戰中的勝利國,但由於兩過站二戰中表現出來的成績令人相當不滿,而因為美國和蘇聯的成熟,兩者在政治上除了擔任兩大理事國外,沒有任何成就。而經濟方面,因為二次工業革命進行得差不多了,而兩個國家也沒有破到家的境況,所以也沒有能立起來,經濟發展都極為緩慢,失去了一戰時超級強國的地位。二戰後,英國的經濟受到嚴重創傷。主要是英國依賴美國的援助來恢復發展經濟。美國的主要政策就是《馬歇爾計劃》。經濟模式的特徵:由以前的國家過多干預向自由主義轉變,國家資本比重下降,私人資本重新得到加強;經濟計劃程度下降,自由市場作用增大;國家干預減弱,自由競爭加強。「多市場、少政府」的轉變已成為英國經濟發展的趨勢。
二戰後,法國淪為二流國家。因此法國加大了政府幹預的力度,以實現調整經濟結構和加快經濟發展的目標。經濟模式特徵:政府通過提高國有企業比重和制定經濟計劃對社會經濟進行全面指導和調節,並且利用財政、稅收、價格等手段,使計劃達到預期目的。法國的政府幹預模式,不僅使法國成為西方國家中惟一實行有明確經濟發展計劃的國家,重要的是使經濟保持了快速發展。1951—1981年法國國民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率為4.8%,超過美國和英國。
比較英、法、德、 的經濟運行模式。
英、法、德、的經濟運行模式各具特色:英國的自由市場經濟、法國的混合經濟、西德的社會市場經濟。三國都根據自身的國情制定經濟政策,都強化了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在不同程度上依靠國家政權的力量,促進經濟復興,並持續增長,成為世界上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8. 荷蘭·英國·美國在經濟體制創新方面的貢獻
貢獻:荷蘭建立起一系列現代金融和商業制度;英國推行自由貿易,並逐步確立起自由市場經濟模式;美國推行羅斯福新政,政府大力干預經濟。共同特徵:對市場經濟進行創新和發展。
共同作用:建立起世界霸權,促進了人類文明的演進。
希望對你有幫助
9. 英國在金融危機時的第九經濟模式是什麼
這個我還真知道,等我慢慢寫哈,俺正好研究的,保證全網你都找不到。
1636年 荷蘭鬱金香崩盤
1720年9月英國南海泡沫崩盤 其中1717年到1720年三年間為投機狂潮上升階段
第一次經濟危機 1788年
繁榮期 1789年—1792年
英國紡織業發展 銀行貸款使籌集資金更主容易,工業投資迅猛增長,投資品需求旺盛,生產能力迅速擴大,出口不斷增加
第二次經濟危機 1793年
1792年末,物價開始下降,破產事件開始增加。1793年英國對法國宣戰,英國對法國及歐洲大陸的出口嚴重萎縮,物價急劇下跌, 到1794年,工商業的狀況開始好轉。
繁榮期 1795年
第三次經濟危機 1797年
1794年到1795年,英國農業歉收,糧價飛漲,工業品的需求下降。
繁榮期 1798年—1800年 1806年—1809年
好景持續了12年
第四次經濟危機 1810年—1814年
1809年英國農業再度歉收,國內市場嚴重萎縮。1810年物價下跌40-60%。正在市場一片恐慌之際,1811年春,美英開戰,美國再次對英國實行禁運。雪上加霜的打擊。
繁榮期 1815年
英美戰爭結束,英國商品對美國輸出額從1814年的8000英鎊激增至1330萬英鎊。於是,英國工業空前繁榮。
第五次經濟危機 1816年
1816年,英國對美輸出額下降了28%。同時,由於軍事訂單下降,黑色冶金業和煤炭工業第一次生產過剩,原來每噸高達20英鎊的鐵價跌至8英鎊。
繁榮期 1817年—1818年
1817年至1818年在英國推銷的外國公債數量達到3800萬英鎊。巨額資金外流讓外國增加了購買能力,英國工業的剩餘生產能力才被部分吸納。
第六次經濟危機 1819年—1822年
1819年,英國經濟陷入了第六次經濟危機。全國食品消費量比1818年減少三分之一。1819年破產事件超過1815-1816年危機的最高點
繁榮期 1824年
這次危機持續很長時間,直到1824年才出現新的繁榮。
第七次經濟危機 1825年
供大於求 1825年下半年,物價終於開始下跌 這場危機使紡織工業設備開工率下降了一半,紡織機械如花邊機的價格下跌了75%-80%,
繁榮期 1826年—1828年 1834年—1836年
。
第八次經濟危機 1837年—1843年
1837年,美國的經濟恐慌引起了銀行業的收縮,由於缺乏足夠的貴金屬,銀行無力兌付發行的貨幣,不得不一再推遲。這場恐慌帶來的經濟蕭條一直持續到1843年。
繁榮期 1843年—1845年
英國啟動了新一輪繁榮。這一輪繁榮的主要成因是冶金和機械製造技術的飛速進步。
第九次經濟危機 1847年—1850年
1847年秋,鐵路投機終告破產,英國第九次經濟危機開始了。許多線路停目鋪設,干線鐵路的工程進展大大放慢。恰在鐵路危機爆發之際,又出現英國和中歐、南歐地區農業嚴重歉收。
繁榮期 1851年—1854年 1855年—1856年
第十次經濟危機 1857年—1858年
1857年12 月英國的工業產值下降了一半,但存貨卻增加了。紡織工業、冶金工業、煤炭工業都大規模停工、減產,物價急劇回落。美國的冶金工業和紡織工業減產20%-30%,鐵路建設工程量縮減一半,許多煤礦關閉,煤價大幅度下跌。
第十一次經濟危機 1867年—1868年
事實上,早在1864年,英國鐵路建設規模就縮減了40%,造船業也在1864年達到生產的最高峰並開始收縮。英印貿易逆差在1864年高達3200萬英鎊,黃金外流嚴重,1867年春,英國棉花紡織工業生產縮減20%-25%,絲織品輸出減少23%。毛紡織業出口1868年比1866年下降30%。生產下降幅度最大的是英國的重工業。1867年鐵路建設比 1866年下降30%。1866年中,蘇格蘭地區137座煉鐵爐大半停止生產。造船業從1865年到1867年下降達40%。
繁榮期 1865年—1872年
從1865年到1873 年,美國鐵路投資約20億美元,其中在英國籌集的資金約佔一半。如此大規模的鐵路建設給英國重工業提供了強勁的需求,使英國經濟走出危機。從1868年至1873年,英國鋼鐵出口值增加一倍多,從1760萬英鎊增加到 3770萬英鎊,煤出口值從540萬英鎊增加到1320萬英鎊, 1871年德國戰敗法國,獲得法國豐富的煤鐵資源和大量戰爭賠款,德國政府大量投資重工業,德國經濟迅速繁榮起來。
第十二次經濟危機 1873年—1879年
維也納交易所危機引發了第十二次世界經濟危機,倫敦、巴黎、法蘭克福、紐約金融市場的一片恐慌,鐵路股票紛紛下挫。1873年9月,美國最殷實銀行之一的傑依—庫克金融公司因鐵路投機破產,紐約股市狂瀉,5000家商業公司和57家證券交易公司相繼倒閉,這次危機主要是重工業危機,輕紡工業受影響相對較小,各國皆然。危機期間的投資擴張只能意味著生產能力的進一步過剩,從而意味著更大規模危機的來臨。只是這次危機持續時間長,物價下跌幅度大,走向壟斷的過程更加自覺。卡特爾、托拉斯、辛迪加等壟斷組織形式就是在這一時期發展起來的
繁榮期 1879年—1881年
美、德兩國先後採取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將經濟優勢轉變成政治優勢了。歷史是相信強權的經濟上的優勢才能有保障。從1879年到1883年,美國共建成鐵路近5.3萬公里,約占同期世界鐵路建築量的50%,重工業主要產品產量則增加了一倍
第十三次經濟危機 1882年—1883年
1882年,美國鐵路建設退潮,引發世界經濟史上的第十三次經濟危機。銀行及投資者紛紛拋售鐵路股票和債券。鐵路投資驟然萎縮。從1882年到1886年,批發物價指數下降24.1%。蕭條持續了四年之久。英國經濟早在1882年就開始下降,美國鐵路退潮後,危機加深了。危機期間,鋼產量第一次下降,達15.9%,棉花消費量縮減了19.7%,造船業下降最嚴重,達62.8%。1882年失業率為2.3%,1884年增至8.1%,1886年更達10.2%。法國的嚴重程度僅次於美國。1882年聯合總銀行,里昂和羅爾銀行倒閉,震驚全國。同年企業倒閉達7000多起。從1884年到1886年,破產企業數和失業人數都進一步增長。從1882年到1885年,進出口連續幾年下降,出口共下降13.6%,進口共下降15.2%。煤、鐵的產量,棉花的消費量都大幅度下降了。
繁榮期 1886年—1889年
1886年以後,鐵路建設再一次高漲。從1885年到1892年,全世界修築的鐵路線達19萬公里,是上次高潮的近一倍。其中美國就修築鐵路 7.5萬公里,比上次高潮多一半。這一時期還開始了電氣革命,電燈、電話、電車、電動機等不斷問世,形成一個又一個新產業。但這一輪產業革命的領導者已經不再是英國,而是美國。
第十四次經濟危機 1890年—1893年
1890年3月,德國股票市場暴跌,此後股價連續下降兩年多。從1890年到1891年,破產事件約1.5萬起,鐵路建築規模縮減了60%。適逢農業歉收,危機更加嚴重。美國從1893年1月到8月,工業股票平均市價下跌近一半 金屬和金屬製品價格指數下降44%,紡織品價格指數下降了26%。
繁榮期 1894年—1899年
德國經濟於1893年開始復甦,美國於1895年回暖。1892年至1893年宮起,是俄國一次高漲,從1890年到1900年,俄國鋪設了22600公里的鐵路。外國資本湧入俄國迅速而持續的擴張,導致經濟的繁榮。美國鋼材價格的不斷下降,使一切鋼製品,如機器、工具、鐵軌、橋梁、機車、輪船等的需求都迅速擴張,從而帶動了國內新一輪經濟繁榮。
第十五次世界經濟危機 1900年—1903年
1899年夏天一場金融危機席捲俄羅斯,隨之工業生產陷入危機。在俄羅斯有大量投資並向俄羅斯大量出口的法國、德國、比利時等國最先跟進,英國尾隨其後。美國1900年生產已經開始下降,市場信心開始失穩,1901年5月,紐約股市暴跌。但很快又上漲。1901年和1902年,美國的固定資本投資還在繼續,生鐵、鋼和煤的產量都有所增長, 直到1903年,美國才爆發全面危機,並轉入蕭條。
日本在1900年爆發了第一次經濟危機。
第十五次世界經濟危機 1900年—1903年
1899年夏天一場金融危機席捲俄羅斯,隨之工業生產陷入危機。在俄羅斯有大量投資並向俄羅斯大量出口的法國、德國、比利時等國最先跟進,英國尾隨其後。美國1900年生產已經開始下降,市場信心開始失穩,1901年5月,紐約股市暴跌。但很快又上漲。1901年和1902年,美國的固定資本投資還在繼續,生鐵、鋼和煤的產量都有所增長, 直到1903年,美國才爆發全面危機,並轉入蕭條。日本在1900年爆發了第一次經濟危機。
繁榮期 1905年—1906年
1905年美國最後一個擺脫危機並迅速轉入高漲。帶動這一輪高漲的主要因素仍然是鐵路和重工業建設。1905年至1907年,美國建成了25000公里鐵路,使用了860萬噸鋼軌,生產了2萬台蒸汽機車和69萬節車廂。這一時期,一些新興工業崛起,如電力、汽車、化學等。大量歐洲資本通過提供短期信貸來資助創業投機,這一輪高漲的新建生產能力大部分都是在 1906年到1907年建成投產的,由此帶動原材料價格的飛漲。1907年鐵的最低價比1901到1905年間的最低價上漲了39.2%,銅價上漲了一倍,鉛價上漲了92%。
第十六次世界經濟危機 1907年-1908年
1907年到1908年,美國破產的信貸機構超過300個,負債達 3.56億美元,大多數銀行則停止支付現金。30多家鐵路公司倒閉,在美國,這次危機引起的生產下降比以往任何一次都嚴重。以月度數字計算,鋼產量下降近60%,生鐵38%,機車69%,貨車車廂75%,新建鐵路量46%。1908年,新建築合同減少23%,鋼托拉斯所屬企業一半以上停工。失業人數超過以往各次。英國1907年,黑色金屬消費量減少20%,生鐵產量下降11%,鋼產量下降19%,新建船舶噸位減少48%,棉花消費量下降14%。從1906年到1909年,生鐵價格下跌25%。德國1907年,黑色金屬消費量縮減20%以上,鋼產量下降13.1%,已竣工商船噸位減少三分之一,建設業損失最慘重,業務量縮減36%,與此相應,水泥等建材工業產量下降近一半。輕工業損失也不小。棉紗和棉布的出口減少18%,棉布價格下跌23% 黑色金屬的價格竟提高了14% 法國1907年,法國的工業生產下降了6.5%。其中絲紡工業危機最嚴重,絲織品出口減少了24%。
繁榮期 1909年—1912年
1909年起,美國、法國經濟開始復甦並很快進入高漲階段,德國到1912年才走向高漲,英國則更晚。然而,這一輪經濟高漲的主要動力卻是軍備競賽
1913年新一輪經濟危機已初露端倪。但1914年夏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各國轉入戰時計劃經濟,危機遂告消失。
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4年—1918年
人類歷史上的一次浩劫。歐洲是這次戰爭的主戰場,英、德、法、俄等帝國主義國家為爭奪霸權互相拚死廝殺,元氣大傷,唯獨美國在戰爭中增強了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一躍為資本主義世界名列首位的經濟大國。
繁榮期 1923年—1926年 1927年—1928年
1920年坎宮-1921年離宮以後,資本主義國家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發展時期,生產的高漲刺激了其信用的膨脹。從1923-1929年,美國有價證券的發行額達490億美元,僅在1928和1929年間,就發行有價證券180億美元。證券交易所瘋狂的、規模空前的投資使證券價格不斷上漲。
第十七次經濟危機 1929年—1933年30年代大蕭條:美國工業生產在1929年6月達到最高峰,10月間工業生產指數開始迅速下降,市面也逐漸衰落下去。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證券平均價格1923年初不過98美元,1929年初漲到306美元,1929年9月達到了最高峰,漲到365美元。10月20日紐約證券交易所破產,特別是23日、28日和29日連續發生大破產,有價證券的行市狂跌不已。在驚恐不定的幾天內,第一流有價證券的行市竟下跌了40-60%。不少證券持有人迅即破產,使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生產水平大約後退到1908-1909年。1931年9月,英國被迫放棄金本位制,宣布英鎊貶值,震動了世界各國 宣告了主張「放任主義」的資本主義經濟理論的失靈。危機表明,資本主義單靠本身內在的力量已經不容易從危機中爬出來了。於是,鼓吹通過加強「國家干預」來刺激經濟和保持「充分就業」的凱恩斯主義便應運而生。
繁榮期: 1934年—1935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 1939年—1945年
第十八次經濟危機 1948年—1949年
1948年8月開始至1949年10月結束。這次危機是美國經過了戰後短暫的繁榮後的突然爆發。危機期間,美國工業生產指數下降了10.1%,失業率達到7.9%,道• 瓊斯工業股票的平均價格下降了13.3%。這次危機是由戰爭時形成的高速生產慣性同戰後重建時,國際國內市場暫時縮小的矛盾造成的,危機導致了著名的馬歇爾計劃的出台。
第一次石油危機 1972年—1974年
發生在1973年前後。當時國際油價從3美元/桶沖到11.65美元/桶,造成美國經濟滯脹。美國標准普爾指數從1972年的117.44點跌至1974年的69.72點 跌幅達40%;日經225指數也從1972年的5236點下跌到1974年的3764點,下跌了29%。
第十八次經濟危機: 1973年—1975年 高物價 高通脹率 70年代滯脹經濟危機 發生的以滯脹為特徵(生產停滯或緩慢發展和通貨膨脹並存的現象)的嚴重世界性經濟 1974年日本批發物價上升了31.4%,消費物價上漲了24.3%。為了抑止高物價,日本政府採取了緊縮信用的金融政策,導致企業產品大量過剩,工業產值急劇下降。1974年日本工業產值下降20%,130萬人失去工作,出現了經濟滯脹。
繁榮期 1977年—1978年
第二次石油危機 1979年—1981年
發生於1979年至1981年。當時,國際油價從20美元以下飆升至39美元/桶
第十九次經濟危機: 1979年-1982年
高物價 高通脹率 1979-1982年,在西方世界發生了更嚴重的世界性經濟危機。它於1979年7月從英國開始, 接著波及歐美大陸和日本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1979-1982年危機期間, 危機時間之長創戰後新記錄, 一般都達三年之久; 工業生產下降幅度除日(4.1%), 法(7.4%)外, 其他大國都在11.8%-22%之間; 企業倒閉率和失業率均創戰後新記錄, 失業人數共達3200萬人, 美國失業比例高達11%以上; 物價持續上漲, 消費物價年增幅均超過兩位數, 而利率居高不下, 英國一度優惠率高達21.5%, 通貨膨漲率和高利率率均創戰後歷史最高水平; 世界貿易萎縮, 國際債務危機加深;使發展中國家國際收支逆差擴大,要求延付債務國家1980年只有6國, 1982年增加到40國.
繁榮期 1983年—1989年
1983-1990年間西方發達國家出現了80年代經濟的恢復和快速發展的好勢頭,西方世界經濟一度回升
第三次石油危機 1990年
1990年爆發了海灣戰爭,當時國際油價從20美元/桶左右飆升至42美元/桶。這次高油價持續時間並不長,與前兩次石油危機相比,對世界經濟的影響要小得多。
第二十次經濟危機 1990年—1992年
90年代初經濟危機 1990年7月起, 美國首開危機記錄, 很快波及加拿大、日本、歐洲和澳大利亞等西方國家。直到1992年底, 美國才走出低谷, 而西歐、日本等國仍蒙受嚴重陰影 1991年和1992年, 西方經濟僅分別增長0.7%和1.5%。即使走出底谷較早的美國, 自1991年3月到1992年12月, 經濟增長只是2%的年率。1991年, 西歐國家破產企業高達17.9萬家,1992年增加到22.2萬家; 1992年西方國家失業人數達3000萬人, 西歐失業率1992年為9.4%、在危機期間, 財政赤字和外債大幅度增加 歐共體國家的債務則高達3.8萬億美元, 占國內生產總值62%。
八十年代債務危機 1981年—1982年
1981年,危機從墨西哥開始。其到期的公共債務本息達到268.3億美元,墨西哥無力支付本息,要求國外銀行准許延期 支付,但是遭到拒絕。政府不得不在1982年夏宣布無限期關閉兌匯市場,暫停償付 外債等措施,從此爆發了債務危機。其後,巴西、阿根廷、秘魯等國家也相繼告急。如果拉美國家 發生倒帳,作為債主的西方幾百家大銀行將不堪設想。
1990年以來,世界先後發生多次經濟危機:美國1987年危機 1990年的日本房產泡沫 1994-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機以及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等涉及范圍較廣、影響較大的金融危機
美國1987年危機 1987年—1992年
1987年10月19日,又是一個「黑色星期一」,道指當天狂跌508點,日跌幅達22.61%,道指從前日收市的2246.74點跌至1738.74點收盤。這一日跌幅排道指有史以來的第二高。美國爆發的這一「股災」,也引發了全球股市的同步暴跌。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以美國為首多國部隊發動了海灣戰爭。這次危機經歷約兩年半的始發階段(即1987年10月至1990年初),再經歷了為時三個季度的惡化階段(1990年),又經歷了歷史約兩年半的危機後期階段,共歷時五年又三個季度。
日本房產泡沫 1990年
日本在20世紀90年代暴發的經濟危機,被稱為是日本「失去的十年」。此次危機以1991年初四大證券公司舞弊丑聞被曝光為暴發點,經濟形勢急轉直下,從泡沫景氣轉為衰退和蕭條。
墨西哥金融危機 1994年—1995年
亞州金融危機 1997年—1998年
互聯網泡沫危機 2000年—2001年
回顧三百年世界經濟歷史 迄今為止出現的以滯脹為特徵(生產停滯或緩慢發展和通貨膨脹現象)的嚴重世界性經濟 分別是1973年至1975年 第十八次經濟危機 1979年至1982年第十九次經濟危機
一般來說,出現經濟危機時市場需求減少,消費低迷,導致物價指數下降,CPI降低,高速通貨膨脹的現象不會出現,除非某些特殊因素 比如戰爭 濫發貨幣等。
像這種靠年代內驅力帶動的高膨脹率 在繁榮期通過工資福利的提高帶動的旺盛需求來消化,通脹造成的貨幣貶值還可以通過工資福利的提高來抵消 但是危機年代裡碰上高通脹的問題,情況就變得尤其惡劣,百業蕭條,原料價格上升導致企業成本上升,大部分中小企業舉步維艱 面臨停工半停工破產倒閉的危險,失業率大幅上升,工作沒有保障,工資會福利會縮水減少,而且手中的錢因通脹而變得不值錢。捂緊錢袋子不敢消費,除了基本的生活花銷外,其他的消費市場必定萎靡,進一步加劇了蕭條。
為什麼會在這兩個經濟危機年代出現高物價高膨脹的現象,通過年代的相關性規律性就很容易解釋得通,物價該漲的年代必漲,該跌的年代必跌。大道致簡的道理,正如三百年世界經濟的繁榮衰退往返循環一樣,有高峰就有低谷,並且按照預定好的年代執行,該漲就漲,該跌就跌。正如調好的鬧鍾,到了那個點比必被激發敲響。
兩次滯脹經濟危機現象引起世界各地經濟學家和史學家的討論和爭執,經濟學界和史學界迄今眾說紛紜,試圖解釋和解決脹漲危機現象,「正如沒有一個認真負責的醫生現在能夠告訴你根治癌症的辦法, 對停滯膨脹這個現代病症, 經濟專家們現在也沒有能夠就一種令人滿意的醫治辦法達成一致意見。提出的對策都有很大的爭議, 而且許多對策產生的副作用比病症本身還要糟糕」 保羅•薩繆爾遜在他的<<經濟學>>中如是說。國內學術界對滯脹的討論, 迄今仍在繼續。除了對它的內含和實質各持己見外在原因的探討方面, 經濟學界主要的看法有: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政策產物論。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發展變化論、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條件下,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激化論等。史學界還有滯脹新規律說。
用世界經濟運行規律就可以解釋得清清楚楚
第十八次經濟危機: 1973年—1975年 高物價 高通脹率 高失業率 通過年代相關性可以看出經濟衰退 工業產值大幅下降 造成大量失業 是1973年到1974年下行內驅力帶動下降的 而高物價高通脹率是通過1974年到1975年上升內驅力拉動帶高的,
在經濟滯脹期間,西方世界發生了1973-1975年世界性經濟危機。這次危機從英國開始, 擴及美國、西歐和日本。在這期間, 西方發達國家工業生產普遍持續大幅度下降, 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工業下降了8.1%, 其中鋼下降14.5%, 小汽車下降了18.6%; 企業破產嚴重, 最初兩年內西方十國資本在100萬美元以上的企業倒閉12萬多家; 股市行情慘跌,英國高達52%, 超過了三十年代大危機水平; 固定資本投資減少,房屋建築投資下跌更慘;失業人數劇增, 1975年全失業人數達1,500~1,800萬人;物價繼續上漲。1974~1975年間, 消費物價指數上漲聯邦德國為11.1%, 英國則高達43.9%。由於滯脹的加劇、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貨幣體系的瓦解, 和中東石油戰對發達國家的打擊,都使1973-1975年危機比起戰後至70年代前的西方經濟危機要嚴重得多。1974年日本批發物價上升了31.4%,消費物價上漲了24.3%。為了抑止高物價,日本政府採取了緊縮信用的金融政策,導致企業產品大量過剩,工業產值急劇下降。1974年日本工業產值下降20%,130萬人失去工作,出現了經濟滯脹。
第十九次經濟危機: 1979年—1982年 高物價 高通脹率 高失業率 ,經濟發展停滯下滑則是由1980年到1981年下行內驅力直接導致的,高物價高膨脹是由1979年至1980年和1981年到1982的上升內驅力帶動攀高的,由內驅力規律看出1981年到1982年的上升能量不如1979年到1980年上升能量大,況且隨後的1983年的內驅力勢必會把高物價高膨脹拉下來。
1979-1982年,在西方世界發生了更嚴重的世界性經濟危機。它於1979年7月從英國開始, 接著波及歐美大陸和日本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1979-1982年危機期間, 危機時間之長創戰後新記錄, 一般都達三年之久; 工業生產下降幅度除日(4.1%), 法(7.4%)外, 其他大國都在11.8%-22%之間; 企業倒閉率和失業率均創戰後新記錄, 失業人數共達3200萬人, 美國失業比例高達11%以上; 物價持續上漲, 消費物價年增幅均超過兩位數, 而利率居高不下, 英國一度優惠率高達21.5%, 通貨膨漲率和高利率率均創戰後歷史最高水平; 世界貿易萎縮, 國際債務危機加深; 使發展中國家國際收支逆差擴大,要求延付債務國家1980年只有6國, 1982年增加到40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