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媒體如何報道鴉片戰爭

英國媒體如何報道鴉片戰爭

發布時間:2022-07-22 08:26:05

1. 第二次鴉片戰爭英國媒體對中國的看法及原因

原因:直接原因:林則徐虎門硝煙引起英國不滿
根本原因:英國企圖打開中國市場,傾銷產品,掠奪原料,把中國淪為其殖民地

經過:第一階段:從英軍封鎖珠江口到《穿鼻草約》的簽訂(1840)
第二階段:從清政府對英宣戰到《廣州和約》的簽訂。
第三階段:英軍的擴大侵略和《南京條約》的簽訂。(1842,戰爭結束)

結果:清政府戰敗,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簽訂

影響:
①政治上:鴉片戰爭後,隨著中國的領土、領海、司法、關稅和貿易主權開始遭到嚴重破壞,逐漸由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淪為半殖民地。
②經濟上:鴉片戰爭前,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在中國佔主導地位。鴉片戰爭後,隨著列強向中國傾銷產品和對中國絲、茶等農副產品的收購,逐漸把中國捲入世界市場。中國自然經濟逐漸解體,開始進入半封建社會。這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有利於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起。
③階級關繫上:鴉片戰爭過程中的巨額開支,以及對英國的戰爭賠款,最終都加到人民頭上。同時貪官土豪的勒索和盤剝,導致本已尖銳的階級矛盾進一步激化,促成太平天國運動。
④思想文化上:鴉片戰爭後有一部分知識分子開始拋棄陳腐觀念,注目世界,探求新知,尋求強國禦侮之道,萌發了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對封建思想起到了一定的沖擊作用。
⑤社會矛盾上:隨著社會性質的變化,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也由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變成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中國進入反侵略反封建的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求採納

2. 有誰知道現今英國教材是如何評價當年的鴉片戰爭其國民又如何看待

關於鴉片戰爭,英國有一些與我們歷史教科書完全不同的內容,特將其中幾篇相關的文章整合一下列示如下,讓大家看看不同的觀點:

英國政府的檔案材料表明,英國政府對華政策在1839年發生了重大轉折。在此之前,英國政府小心謹慎執行的是一項旨在爭取以和平方式與滿清政府建立平等、直接外交關系的長期政策,為此,他們居然能夠忍受滿清政府強加在他們身上的「奇恥大辱」,具體的說就是發生在1836年的「律勞卑事件」。英國政府無意支持內皮爾勛爵(Napier·Lord,當時被滿清政府有意譯為「律勞卑」)提出的強硬主張,反而大幅度削減駐華機構的預算,降低駐華商務監督的行政級別並縮小其編制。

再沒有比這一事實更能說明英國政府對華政策消極無為的特點了。在親眼目睹了英國政府對它的外交官所遭受的屈辱聽之任之以後,繼任的駐華商務監督們都不願意去招惹妄自尊大的滿清政府,他們在任期間幾乎是無所事事,整天呆在伶仃洋的小艇上,窮極無聊的打發時光。

只是當後來義律出任第四任商務監督後情況才開始改變,義律主要是出於個人的進取精神,積極執行著一項消極無為的對華政策。為了與滿清政府建立起直接聯系,他竟然違反外交大臣巴麥尊的一再指示而不惜作出卑下姿態,向滿清政府遞上畢恭畢敬的「稟貼」。蔣廷黻先生曾就此寫道:「原來英國在華的目的全在通商,作買賣者不分中外古今,均盼時局的安定。我們敢斷定:鴉片戰爭以前,英國全無處心積慮以謀中國的事情。英政府的行動就是我們所謂的『將就了事,敷衍過去』」。

關於鴉片貿易,英國政府的態度十分明確,它在巴麥尊給義律的訓令中得到了明確的表達,1838年6月15日,巴麥尊寫道:

關於構成您1837年11月18日、19日和12月7日來信主題的鴉片走私貿易,我必須說,女王陛下政府不能夠為了使英國臣民能夠破壞他們前去貿易的那個國家的法律的目的而進行干預。因此,這些人由於更有效的執行中國關於此問題的法律而可能遭受的損失,必須由那些因他們自己的行動造成該損失的人士承擔。

在後來英國政府決定派遣武裝部隊前來中國時,巴麥尊在發給義律的有關指示中也仍然強調:

女王陛下政府絕不懷疑中國政府有權禁止將鴉片輸入中國,並且有權查獲和沒收那些外國人或中國臣民不顧適當制訂的禁令而輸入中國領土內的任何鴉片。

當義律因為全面違反英國政府的指示而遭免職之後,巴麥尊在發給新任全權大臣的長篇訓令中重申:

女王陛下政府對於這件事情(指禁止鴉片)不提出任何要求,因為他們沒有權利這樣做。中國政府完全有權禁止鴉片,如果它願意的話,從事一項違禁品貿易的英國臣民必須承擔這樣做的後果。

對於鴉片貿易,義律的立場比英國政府走得還要遠,在他寫給外交部的信件中,充滿了對鴉片貿易的強烈譴責。他並不滿足於英國政府一般的不幹預政策,反而企圖主動承擔起制止鴉片走私的責任。他甚至提出與滿清官員一起去共同阻止鴉片走私,因為他相信,那些英國鴉片販子不大把滿清政府的輯私官員放在眼裡,他希望一旦他出現在輯私現場,有助於防止那些人的輕舉妄動。出於對鴉片貿易急劇擴大的憂慮,他還更進一步鼓吹英國政府積極干預以制止鴉片走私。在林則徐所發起的最新一輪禁煙運動中,義律代表英國政府發表了大量措辭嚴厲的通告,警告那些從事鴉片貿易的商人。義律在通告中說:

本首席監督進一步發出通知,警告所有那些在虎門以內的這種帆船、快艇或用其它方式裝配的小船中從事上述非法鴉片貿易的女王陛下臣民:如果有任何中國人因任何英國臣民或臣民們嚴重造成的死亡或任何傷害前來,該英國臣民或臣民們被正式判定有罪後,將受到重大的懲罰,如同該罪行是在威斯敏斯特的女王陛下法院管轄范圍內所犯的一樣。

本首席監督進一步發布通知,警告所有那些擁有這種帆船、快艇或用其它方式裝配的小船在虎門以內從事該非法鴉片貿易的英國臣民:如果中國政府認為適於捕獲並沒收那些船隻,女王陛下政府將決不進行干涉。

本首席監督進一步發布通知,警告所有受雇於這些帆船、快艇和用其它方式裝配的船隻在虎門以內從事非法鴉片貿易的英國臣民:對執行搜尋和捕獲任務的中國政府官員進行武力抵抗是一種非法行為,而且他們將按照這種方式承擔後果並接受懲罰,即如同上述武力抵抗是在他們本國或任何外國反對他們本國政府官員或任何其它外國政府官員一樣。

即使就是因為「林維喜案件」而被林則徐驅逐到海上四處飄迫之後,義律也沒有改變他對鴉片貿易的態度,他在給巴麥尊的信中寫道,沒有任何人比他「對於在中國沿海進行的這種強制貿易所帶來的恥辱和罪惡抱有更深刻的厭惡態度,我不知道在該貿易與海盜行為之間有何選擇」。

這些史料呈現出與道德批判完全相反的另外一幅畫面,最起碼可以說,英國政府承認滿清政府完全有權制止鴉片走私,對他們所採取的禁煙措施並不企圖干預。事實上,他們對待中國政府所頒法律的態度相當認真,上面的那些引文就反映出他們的這種態度。

這里再多舉一些例子。當有一次鄧廷楨試圖在廣州商館外面廣場絞死一位名叫何老近的據說是鴉片販子的人時引發了西方商人的騷亂。本來,鄧是想以此方式威脅那些被認為參與鴉片貿易的西方商人,而西方商人則認為這個廣場屬於他們所租用的商館,平時被他們用作鍛煉身體的場地,居然當成了廣州當局的刑場,因此非常憤怒。這場騷亂規模很大,差點導致嚴重的後果,而鄧廷楨也因為此事考慮得太欠周到,不敢向北京的皇帝報告。當事情傳到倫敦之後,巴麥尊質問那些參與騷亂的西方商人:「他們根據所說的什麼權利,認為他們自己有權干涉中國的司法官員們在一座中國城市內為執行他們上級官員的命令所作出的那些安排。」還有一次,為了管理在廣州逗留的英國水手,義律上報了他所制定出的一個章程,巴麥尊在咨詢了法律顧問的意見之後立即指出:「這些章程事實上等於在中國皇帝所轄領土內的黃浦建立了一個警察制度,將是對獨立國家所享有的絕對主權的一種干涉」,斷然拒絕批准。

皇帝罷免林則徐的理由是「內而奸民犯法不能凈盡,外而興販來源並未斷絕」,並不完全是借口。以現代反毒品走私的經驗來推導當時,我們本來應該看得更加清楚。另一方面,英國社會中反對鴉片貿易的人數非常之多,正是他們在議會辨論時把政府的戰爭議案說成是發動「鴉片戰爭」,這是我所知道的「鴉片戰爭」的第一個出處。要讓這樣的議會最後批准戰爭,必須提出充足的理由。考慮到英國政府並沒有設立宣傳部,也無法壟斷媒體,他們的理由或者說是「借口」要讓大多數議員們接受,肯定具有很強的說服力量。事實上在雅片戰爭爆發前,議會主戰派一直沒有得到足夠的支持票數,具有諷刺意義的是,最終讓英國議會通過開戰議案的即是林則徐的全面禁止貿易令。

當中英雙方處於僵持之際,林則徐向所有"海外夷人"發布通告,命令他們順從天朝。8月15日,林下令禁止一切貿易,封鎖外國在廣州的全部企業,並派兵開進澳門。義律則命令香港、澳門的英國商人及其家屬登船,駛離海岸;林進一步命令嚴禁村民供應英船任何日用品,並且派戰船封鎖英船,一旦發現上岸的外國人,一律就地正法。9月5日,義律派英商郭士立作為特使,交給林的信件之一,要求解除對英國船隻的封鎖,恢復正常貿易關系;之二則要求制止村民在英船取得淡水處投放污垢物甚至毒物。林拒絕了。下午兩點,義律發出最後通牒,得到的是置之不理。3點,英國軍艦向封鎖的中國戰船開火,以圖突破封鎖。《時代周刊》稱之為鴉片戰爭第一槍。其實這頂多隻是一場局部的武裝沖突,稱不上任何戰爭。

小規模的沖突結束之後,無論正常貿易仰或鴉片走私,在整個過程中一天也沒有停止過,區別僅在規模縮小了許多。銷毀鴉片的一個"副產品"就是鴉片價格飈升,鋌而走險的大有人在。雙方僵持數月卻沒有積極的解決不能不是林則徐的一個失誤,這種僵持除了導致英國軍艦陸續到達以增強實力之外,還被英國那些反對禁止鴉片貿易的勢力利用,致使武力解決問題的主張逐漸占上風。11月4日,英國軍艦與中國水師在穿鼻、官涌海面開始武裝沖突,至13日,此類沖突共發生六次,雙方各有損失。連同9月5日那一次沖突在內,林則徐報告朝廷稱之為"七戰七捷"。道光皇帝大喜,在朝廷昏官的一片贊揚聲中,道光皇帝12月下令禁止廣東口岸的全部對外貿易。林則徐於1840年初奉命正式封港,斷絕中外之間全部貿易往來。

中國全面禁止貿易的消息傳到倫敦,主戰派終於得到了他們開戰所需要的票數,盡管如此,在最後表決中,政府的議案僅以271票對262票的微弱多數得到通過,當然,這並不足以安慰地球另一邊的滿清政府。

不僅僅是法律,還應該看得更寬一些的是,在1839年那個炎熱的夏季,中英雙方在一系列具體問題上的認識反差終於變得尖銳起來,構成了雙方沖突的主要來源。這一事實本身說明了不同價值觀念在雙方關系中的重要作用,卻一直未被重視。知識精英習慣於用實際利益、特別是經濟利益——更加通俗的說就是用錢來解釋歷史,把功利說成是歷史的唯一動機,而將其它一切都說成是「借口」和「幌子」,反映出主張經濟決定論的唯物史觀的巨大影響。但利益,只有被認定是有價值時才成其為利益,在這里更重要的是人們的價值觀念。人們總是通過它的視場來審視自身利益,這種視場猶如照相機的變焦鏡頭,同一利益既可被放大到不惜背水一戰的程度也可縮小為忽略不計。當不同價值觀念的人們面對同一事物時,事物實際上是怎樣也許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事物應該是怎樣。正是他們對應然的不同看法,提供了一條線索去探索那場戰爭的起源。

3. 第二次鴉片戰爭英國報紙如何報道

英國稱其為亞倫戰爭,否認其侵略行為。

4. 英國人如何評價鴉片戰爭

英國人沒有「鴉片戰爭」這種說法,主流學界不認為這兩場戰爭與鴉片有關,而是稱之為「英中戰爭」。英國主流史家相對忽略這場戰爭的作用。

5. 英國人怎麼看待鴉片的對華輸入和鴉片戰爭

從史料上來說,按照如今的國際游戲規則來看,大清是實行了相當嚴格甚至變態的貿易保護主義,導致英國在與華貿易之中流失了大量的白銀(中國製品可以比較順暢地進入英國市場,英國的商品卻被清廷拒之門外)。所以盡管英國政府並不鼓勵,甚至官方曾出面譴責英商走私鴉片的行為,但是鴉片對華走私卻依然十分盛行。

鴉片戰爭的導火索,實際上是林則徐1839年率兵進入澳門,將所有的在華英商全部驅逐出陸境所致。而英國政府出兵的名義,是「保護大英帝國臣民在海外的安全」,意即林則徐的軍事行為威脅到了英國在華的僑民的安全(實際上的確有此威脅)。所以英國方面從不認為這是為了鴉片而進行的戰爭,而是為了獲得在中國的平等通商權而進行的戰爭。而且英國在戰時,國內分成兩派,輿論上,是反戰派佔了上風,甚至在開戰之前,還有反對鴉片交易的英國貴格派商船不顧英國海軍禁令,執意開往廣州進行貿易而遭到英國海軍炮擊警告的。

6. 英國的歷史教科書對鴉片戰爭怎麼交代的

1、英國歷史對此事提的不多,原因:對天朝而言,這是大事,「千古未有之變局」的開端;對英國而言這事多了去了,不值得反復提;就如同,壬辰朝鮮中日之戰,對日本而言是大事;對大明而言,只是萬曆年的三大征之一,不值得寫太多;
當時,開戰派是為了保護自由貿易而戰。反對派是反對為了保護走私販而戰。當年鴉片的毒害還沒有被充分認識到。而且個人以為鴉片的毒害性被誇大了(民國,洋鴉片被土鴉片代替中國的陝北、甘肅、雲南大量種植鴉片,吸鴉片合法化,在部分地區鴉片由於其不易變質、價格較高、便於攜帶、易於分割的特點甚至於成了貨幣的替代品。(法幣貶值太快是另一個因素)。
抗戰期間,中國依然忍到了日本投降。
順便說一句,英國人當時並不禁止鴉片,《福爾摩斯》就曾經在鴉片煙管里吸過鴉片。

天朝禁止英夷長駐廣州,禁止讀中國書,禁止見天朝官員,禁止學習漢語,禁止詢問物價,禁止從非官方指定的貿易機構進行貿易,禁止自行僱傭中國雇員。 ------這絕不是平等貿易,而是對赤裸裸的對「夷人」的畸視。

7. 英國人如何評價鴉片戰爭

於鴉片戰爭,我們從小看的是同樣的歷史教材,我們都知道1840年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正是因為鴉片戰爭,我們從傳統的封建帝國走向了半封建半殖民地,鴉片戰爭是西方列強為了掠奪東方財富的不義戰爭,所以我們比較容易在鴉片戰爭這個方面產生一些共識。

8. 英國人是怎麼看待鴉片戰爭的

在英國,人們已將這場戰爭遺忘。這場中國視為近代史開端的戰爭,在當時的英國社會引發的波瀾,可能比清廷內部還要大。戰爭發動前,英國各界關於戰爭道義、成本的議論非常多,戰爭勝利後更是帶來極大震撼。英國人萬萬沒想到,大清帝國如此不堪一擊。
當時,英國人很喜歡中國的瓷器、茶葉、絲綢等,中國市場並不需要英國的商品,貿易因而出現逆差。需要強調的是,中國並不反對進口商品,它與亞洲各國的貿易比較通暢,對洋玩意兒很感興趣,像地圖、武器以及鴉片。

英國選鴉片而不是別的商品來彌補逆差,主要出於經濟上的方便,鴉片就在殖民地印度種植,成本很低。19世紀開始,英國意識到鴉片可以用作麻醉片,中國人也有消費需求。他們預感到這是一大商機。
1793年英國馬戛爾尼使團來中國請求通商失敗是轉折點,由於沒有完成任務,馬戛爾尼等人回國後非常失望,他們消極地向西方介紹中國,由此而形成的負面看法主導著討論中國的話語空間,最終被英國人吸收了。

另外,英國新教教會的傳教熱情非常高,自我道德感非常良好,對已知的中國文明越來越不耐煩、不寬容。最關鍵的因素還是經濟利益,英國與中國交往的目的是要實現非常具體的經濟目標,英國人希望中國市場開放解決經濟問題,而恰恰又在十九世紀二三十年代,英國社會沒有更多耐心。
當時,英國國內的輝格黨贊成出兵,而托利黨反對,理由多是基於「道德」因素。其實,托利黨的反對有為了攻擊而攻擊的因素。英國體制下,打或不打還是要由議會決定。雖然贊成票與反對票差距很小,但並不影響戰爭的進行。
反對派會計算戰爭花費,更會考慮「道德」問題。如《泰晤士報》提到,「要保護一個『非法的麻醉片的貿易』而打仗」十分不義,這會讓國家在世界以及歷史上的名聲不好。「英國人如果打鴉片戰爭,以後還有什麼臉跟中國談文明?」19世紀的英國看上去挺有道德感。
清軍主戰派不很了解英軍諸如武器、艦船等情況。英軍有一些武器是全新的,甚至有的武器就是為了這場戰爭而發明的,比如復仇女神號(Nemisis),它不受風勢影響,能入淺水河,對清軍水師破壞力極大,它是英國政府在極秘密的情況下設計出來的。
更令人吃驚的是,戰爭打了三年(1839-1842),幾千人的英軍竟然沒有遇到後勤補給的問題。補給大多來自中國內地居民提供的吃穿。英軍攻打寧波時的一個冬天,士兵與附近的人民沖突不斷,當地人被迫提供食物。另外,在廣州,不少民眾也自發幫助,當導游、搜集情報等等,只要英軍給錢。這體現了中英雙方的「務實」行為,雙方很「現實主義」,民眾要掙一點錢,而英軍需要食物、情報,二者一拍即合。
普通的英國士兵或指揮官如何看待第一次鴉片戰爭?士兵不太考慮戰爭是否合法。他們多數人沒想到清軍會那麼弱,同時非常震撼一些滿人士兵的頑強抵抗,描述的語氣五花八門,有人輕松,也有人看到,那些中國士兵僅僅是因為技術落後,就那麼容易地被殺死了,實在令人沮喪、壓抑。在英國,你可以去很多地方查看軍隊的檔案,通過一些書信、日記等文獻感受更個人化的理解。
一個例子說有3000名清兵願意投靠英軍,不為錢財,只因不喜歡滿人,在他們眼中,滿漢差異大過華夷之別。當時不少漢人對滿人的制度系統很不滿意。我不敢說這是種族主義的因素,至少是有民族之間的沖突。之所以有漢人願意幫英軍,可能是「務實」的考量。
19世紀中葉的英國在全球都有戰爭,譬如英阿戰爭、英緬戰爭。而鴉片戰爭對英國的象徵意義更大。此前,英國眼中的中國是個大帝國,但通過戰爭把天朝打得一敗塗地,英國人的民族信心爆棚。他們萬萬沒想到,清軍比英軍落後那麼多。而同時,因為英國勝利的事實,國內此前的很多反對意見銷聲匿跡?。因為成功人們就忘記了曾經的懷疑。這是個很奇怪的現象。
19世紀英國的對外戰爭史上,鴉片戰爭不會占據比較重要的位置。戰爭范圍畢竟比較小,英國出兵沒超過1萬人,重要性不如1857年印度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起義。長期以來,西方人的世界歷史觀念里,中國是個邊緣的存在。英國人更關心大英帝國在印度、中東、非洲的活動。
英國一些觀察者認為鴉片戰爭前中國很封閉,是英國用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其實18世紀的清朝並不忽略或蔑視外來物品,他們盡量地在了解,這關繫到自己的權威以及經濟利益。還有人認為,封閉的清朝需要英國打開,他們太誇大英國的重要性了。如果說鴉片戰爭是中國百年「屈辱」史的開端倒符合事實。

有資料說這是「中國人民」站起來、反對帝國主義的開端。不恰當,中國走向民族國家至遲要到20世紀初。鴉片戰爭時的「中國人民」不是一個統一、團結的實體,帝國內部政治、社會、文化形態十分復雜。
辛苦整理,望採納

9. 英國歷史教科書上是怎麼描述鴉片戰爭的

清朝政府閉關鎖國,阻礙正常了正常的貿易,同時清朝政府傲慢,不肯給予英國平等的外交地位,不肯與英國建立外交關系.同時還派了林則徐去破壞正常的貿易,嚴重損害了英國商人的正當利益.所以英國被迫發動戰爭來保衛自己的利益.

10. 英國揭秘鴉片戰爭真相了嗎

中國國內多數描述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文字會提到:英國議會下院1840年4月通過英國政府對華戰爭法案。

一種說法是,1840年4月7日起,英國議會下院經過3天辯論,以271票對262票的微弱多數,通過內閣與中國開戰的提議。

鴉片戰爭是中國百年屈辱的開始。關於那場戰爭,每個細節都值得探究。

今年4月,現任首相特雷莎·梅未經議會批准即下令派四架空軍戰斗機參與對敘利亞的空襲,與當年巴麥尊下令軍艦開赴中國海域如出一轍。

本文來源:新華網

閱讀全文

與英國媒體如何報道鴉片戰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古代建築有哪些 瀏覽:253
印度首富對嚴重疫情幫助多少錢 瀏覽:180
騎馬怎麼下中國戰場 瀏覽:92
印度一瓶卵磷脂多少毫升 瀏覽:473
義大利知名女裝品牌有哪些 瀏覽:374
印尼什麼手串最好 瀏覽:342
英國商科讀研怎麼畢業 瀏覽:491
中國的重汽豪沃怎麼樣 瀏覽:950
英國藍短貓可以干什麼 瀏覽:912
在英國凡士林是什麼 瀏覽:401
伊朗為什麼用拖車 瀏覽:419
中國功夫運動員有哪些 瀏覽:298
伊朗的後院叫什麼 瀏覽:881
英國扣船會怎麼樣 瀏覽:534
硫磺島在中國的哪個位置 瀏覽:504
中國注冊足球球員有多少人 瀏覽:680
三國時印度叫什麼名字 瀏覽:875
越南人為什麼被稱為船佬 瀏覽:89
中國文化的特質主要有哪些 瀏覽:931
印度人主要吃什麼植物油 瀏覽: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