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二戰德國為什麼不先拿下英國,而去進攻蘇聯
首先當時戰爭受到以下事件而無法進行對大不列顛島的登錄:
1.大不列顛空戰中德軍並沒有完全控制領空
2.英德在海上的戰爭中德軍處於劣勢,沒有制海權
3.德國當時物資不算是很多,而且敦刻爾克大撤退中英軍只是丟失了武器,人員傷亡很小
4.希特勒想的是解決了東邊的毛熊擁有大量物資後進行對英本土作戰,可惜被毛子拖住了。
Ⅱ 為什麼當年二戰德國不先搞定英國以後再進攻蘇聯
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首先,德國在空地協同方面有很大樹建,不論是裝備還是軍事理論都具有顯著的創新,其閃擊戰是德國新軍事革命的重要成果,事實證明它是非常出色的。但是德國對於海軍方面的投入嚴重不足,至少是遠遠低於陸軍和空軍,這導致德國的跨海作戰是一個短板。
其次,是德國對於英國的地緣戰略重要性認識不足,他們覺得英國力量微不足道,不能對德國統一歐洲大陸的行動造成威脅,但是事實上正是英國成為美英法的反攻基地。
第三,希特勒對於征服蘇聯的困難認識不足,他認為蘇聯是一個岌岌可危的破房子,一腳就可以踹倒,但是德蘇戰爭消費了德國的大部分戰略資源,雖然造成了蘇聯的嚴重困難,但是戰略目標沒有實現,反而拖跨了德國的經濟、消耗了德國的有生力量。
Ⅲ 二戰時德軍當時為什麼不打英國
二戰中,德軍以勢不可擋之勢橫掃西歐,希特勒佔領了法國,也就基本統治了整個西歐,此時的他的敵人似乎只剩下了孤懸海外的英國,但是德軍卻調轉了槍頭,進攻蘇聯,最終導致戰線拉大,補給困難,加上蘇聯的強大生產力和大規模的軍事反擊,最終使得德軍一敗再敗,實力受到了極大地削弱,但是為什麼希特勒面對已成孤島的英國卻放任不顧,反而樹立新敵人了呢?
其實要說英國是到希特勒嘴邊的鴨子就有點瞧不起人了,如果能打下來英國的話,相信德國是不會猶豫的,之所以沒有動手,只能是因為一個原因,那就是實力。現在的英國可以說是五大常任理事國中最不能自主的,當年的日不落帝國早已風光不在。但二戰時期的英國,依然是正兒八經的大英帝國,跟現在的英國不是一個概念。在日俄戰爭爆發前,日本和英國曾經有過短暫的結盟歷史。當時整個日本舉國上下幾乎欣喜若狂,他們形容這種感覺稱「就像是佃戶家的兒子娶了地主的女兒」。日本為英國能夠看得起自己感到十分榮幸,可見英國當時的地位。在日俄戰爭爆發的四十年後,雖然經歷了一戰的英國實力大不如前,但依然是可以調動小半個地球資源的殖民帝國。絕不是只佔有英倫三島的小小島國。
而我們如今感覺十分狹窄的英吉利海峽,這個海峽水不深,也不寬,幾十公里而已,經常能看見猛人一口氣游過去,但是在當時這個海峽可遠沒有這么簡單,英國奉行的防守策略不是將敵人殲滅在沙灘上,而是殲滅在海峽中,所以英軍最強的不是灘頭而是海洋。
與此同時德國的海軍卻有點水,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海軍與英國海軍爆發了激烈的日德蘭大海戰,最終以德國海軍慘敗告終,二戰時為了博得元首的青睞,德國海軍帶著新造的巨艦「俾斯麥號」與英國海軍決戰,卻被英國海軍數艘艦艇圍起來一頓好打,直接給擊沉了,打這時候起希特勒就對海軍不抱希望了,對短時間登陸英國也喪失信心了。
但是蘇聯可不是老實人,巴巴羅薩行動開始時蘇聯軍隊是擺成進攻態勢的,斯大林也很清楚蘇德之間無法和平共處,一直在趕時間屯實力,所以本著能夠杜絕後患的心思,德軍才調轉槍口直奔蘇聯而去。
Ⅳ 德國為什麼不先打敗英國
我說說德軍的思路(未必完全正確)
英國和法國通過敦刻爾克大撤退撤走了以後,依然有三十餘萬部隊,而且,德國海軍實力最弱,根本無法與強大的英國海軍相比,所以唯一的辦法是奪取戰役制空權,再以空軍掩護海軍奪取制海權,最後實施登陸英倫三島。{注意:丘吉爾也注意到了這一點而加強空軍戒備}
但實際上,進攻英國不像進攻歐洲其他國家一樣,因為進攻其他國家時都有詳細的作戰計劃,但在英國上卻沒有那樣明確的計劃。
{此外希特勒消滅了英國30多萬部隊,就能使非洲唾手可得么?我不這么覺得。也許有人懷疑英國的抵抗能力和抵抗程度,但事實是英國進行了頑強的抵抗!}
而英國方面,主張綏靖政策的張伯倫下台,一貫強硬的丘吉爾上台,他的態度是堅決抵抗,絕不媾和!加上英國空軍的頑強鬥志,而且英國本土作戰,熟悉地形,位置,加上合理的部署,打敗了戰略上准備並不充分的德軍。(就算是希特勒見誘降無效後實施的海獅計劃也是很倉促的)
更無奈的是海獅計劃,實施了不到3個星期,德國就轉而攻打蘇聯(這也不是愚蠢的,斯大林看到歐洲戰火紛飛,雖然假惺惺的和德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但也在防範德國,比如將軍工重工往東移,建立「東方戰線」,增加戰略縱深等等,希特勒一方面不希望蘇聯准備過於充分不利進攻,另一方面看著英國頑強抵抗,他們很難佔領英國,英國也無實力反擊,而他認為蘇聯並不是很難對付,{這個確實不清楚,好像是德國情報部門什麼的有些問題}便攻打蘇聯)
事情就是這樣的。
類似資料很多,你可以去查。
Ⅳ 二戰時,希特勒為何不先把英國打下來,反而去打比英國還強的蘇聯
在德國閃擊法國之後,英國的實力已經大大削弱,希特勒制定了進攻英國的海獅計劃,想要跨海去進攻英國。在法國戰敗的背景下,只要德國能夠完成海獅計劃的登陸行動,攻佔英國本土的難度並不是太大。然而在經過深思熟慮之後,希特勒又停止了海獅計劃,調轉槍口發動了入侵蘇聯的戰爭。希特勒之所以放棄進攻英國,主要有以下三個重要原因。
第三個原因是德國和英國都是日耳曼人,都是資本主義國家,雙方的矛盾點並不多。希特勒是一個民族主義者,他認為日耳曼人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而英國同樣也是日耳曼人,也屬於“最優秀”的民族。而且蘇聯是社會主義國家,同資本主義國家有嚴重的意識形態分歧,無論是出於民族主義,還是出於意識形態問題,德國都必須要打蘇聯。在對待英國的問題上,希特勒並不是一定要滅亡英國,只要英國承認德國的霸權,希特勒完全可以不打英國。
Ⅵ 二戰當中德國為什麼沒有把英國攻下
因為德國海軍沒有足夠的力量運送部隊和裝備渡海作戰,而且當時歐洲就剩下英國這塊土地未被佔領,盟軍在英國集結了大量空軍部隊,防禦能力和密度遠超歐洲大陸,德國畢竟憑一己之力難以同這么過國家抗衡,況且兩線作戰有分散兵力,鑒於這一窘境,德國的策略是先完成東線作戰,後再調兵西線攻佔英國,可東線戰場縱深太大,德軍低估俄國及周邊國家實力,低估了俄國冬季的惡劣氣候影響,終於被拖垮未能如願(有點像越戰啊),有沒有足夠實力增加海軍力量,放棄攻佔英國的打算。
Ⅶ 二戰德國為什麼不先打英國
1.希特勒初期認為德國和英國有許多共同利益,應該是同一條戰線上的戰友而非敵人。所以一直沒有佔領英國的計劃。
2.後期英國參戰以後,由於德國沒有可以同英國抗衡的海軍,所以一直都是靠空軍攻擊英國,其目的也是迫使英國退出戰爭。當時德國對英國的情況是:海軍拼不過,陸軍無法登陸,空軍損失慘重。當然海獅計劃差點摧毀了英國人抵抗的決心。如果海獅計劃能夠堅持下去用不了多久英國人就會投降。
3.英國人的情報機構做了大量的假情報欺騙德國和蘇聯,使兩國相信對方要攻擊自己,只不過希特勒相信了,而斯大林沒相信。因此希特勒決定先發制人攻擊蘇聯,同時停止了馬上就要取得勝利的海獅計劃,使英國免於崩潰。
總的來說沒有打下英國原因是:希特勒對戰局判斷的失誤(放棄了海獅計劃)。英國情報機構的勝利
Ⅷ 希特勒為何不先把英國打下來,而去打比英國還強的蘇聯
簡單來說就是一時半會兒打不下來了,所以只能去打蘇聯了。如果當時希特勒可以有足夠的實力把英國攻打下來,他一定會去的。本來希特勒確實沒有打算攻打蘇聯的,但是英國總是一直攻打不下來,並且自己也是節節敗退了。
德國現在還不想對美國有什麼樣的歹念,所以德國也沒有攻打美國的那些艦船。英國現在有了美國物資的幫助,也可以在長時間的跟德國耗戰下去了。德國可以說現在也是沒有什麼辦法了。但是想到蘇聯的國家物產資源也是挺不錯的,所以就堅持攻打蘇聯了。
剛開始也確實在蘇聯上攻打的挺順利的。不過後來英國也對蘇聯發起了一些援助。總之,希特勒當時沒有直接攻打英國是因為打不下來。攻打蘇聯也是不在計劃之內卻不得不做的事。歡迎大家一起來探討。
Ⅸ 二戰德軍為什麼不先打英國而去打蘇聯
因為德國海軍無法和 英國海軍比擬。只是一個重要的決定性因素。
德國確確實實 想過打到英國本土去。為此希特勒 於納粹高官們制訂了——海獅計劃。一個龐大的登陸作戰。你知道,要從歐洲打到英國,中間隔著 一道風急浪高的英吉利海峽。而要通過這道海峽就需要 一支強大的海軍——而且實力必須能蓋過 英國 ,這個老牌海軍霸主。
不錯,德國人的確用 「閃電戰」佔領了法國——擁有世界第三海軍的強大國家,並搶佔了他的重要軍事港口,但是,英國的「弩炮」作戰計劃 使得法國海軍解除了武裝,喪失了戰鬥力。
德國依靠法國海軍來充實自己海軍力量的 夢想 破滅了。那既然要登陸,就必須用兩犧作戰。但是兩棲作戰的前提是,擁有 絕對的 制海權和制空權。既然德國海軍已經不可能利用法國海軍的力量以英國皇家海軍決戰並置對方於死地,雷德爾海軍司令就把這個任務交給了戈林。
但是不列顛空戰以後,英國扳回了空中的劣勢。而且 德國陸軍 也沒有 兩棲作戰的經驗,就算有,那海軍也沒有足夠的戰艦和船隻來運輸 龐大的 軍隊。
就像鄧尼茨後來說的:「開戰時德國海軍還沒有做好在海上迎擊敵人的准備。」由於 不能有效的 摧毀 英國皇家海軍的有生力量,因此「海獅計劃」被無限期的推遲。。。。。到後來轟炸英國成了 進攻 蘇聯的「煙霧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