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英國王室的權力,是如何一步步被架空的
《權利法案》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多方面限制了君主的權力,但是,國王依舊有召開內閣的權力,即在《權利法案》下確立的是二元制的君主立憲政體,但斯圖亞特王朝結束後漢諾威王朝的喬治一世二世 三世不再主持內閣會議,轉而由財政大臣主持,通過一系列的完善和創新,內閣逐漸由對國王負責轉向對議會負責,英國即確立議會制的君主立憲政體,國王王權完全被架空,國王成為象徵。
三、二戰期間,英國王室已經成了花架子在一戰剛剛結束時,有些貴族還能支撐一段時間。但老一代的貴族大量凋零,新一代的貴族數量又大幅度減少。
2. 在英國,權力是如何從君主政體逐漸轉移到議會的
約翰王壓迫貴族遭到反抗,1215年6月15日簽訂《大憲章》,是以法律形式約束王權的開始
1295年,英王愛德華一世又召集了一屆議會,史稱「模範議會」, 國王、貴族、騎士和城市富裕市民形成政治聯合,騎士代表和市民代表在根本利益上息息相關,1343年起,他們開始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單獨聚會,逐漸形成了平民院(下議院)。貴族和教會長老也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組成了貴族院(上議院)。英國兩院制便發源於此。
1640年開始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英王查理一世被送去斷頭台,稱為「議會革命「,進入克倫威爾執政時期,1688年「光榮革命」,議會反對派進行了宮廷政變,後迎取荷蘭執政威廉三世來英格蘭,與夫人瑪麗二世成為「二王」時期。這一時期通過的《人身保護法》建立了人權至上的憲法精神。
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的《權利法案》和《王位繼承法》以法律形式對國王的權利進行明確的制約;不經議會批准、國王不能征稅、不能隨意廢除法律、不能停止法律的執行。議會開始逐漸成為國家權力中心。
3. 英國君主的權力是如何由實變虛的
英國君主的權力是英國《權利法案》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由實變虛的。該法律確立了議會主權至上的原則,議會掌握了立法權,國王就不能獨裁專政了,同時有了法律的制約,國王就要守法,不能逾越法律辦事了。
這個時候的國王只有行政權。大約過了一百來年,英國國王就變成形式上的君主了,統而不治,行政權讓給內閣,國王沒有實權了。
責任內閣制要求內閣對議會負責,接受議會監督。但在現實生活中,內閣對議會負責的原則往往變成內閣對議會、主要是對下院的控制。在英國的政體中,立法權和行政權並不分立,議會下院是最高立法機關,但立法的實權操在內閣手中。
實際上,絕大多數議案來自內閣,並總是在議會優先討論,得到通過。這樣,內閣既參與立法,又負責行政,實際上使議會和君主都從屬於自己。
4. 英國政府是怎麼運作的
政體為君主立憲制。國王是國家元首、最高司法長官、武裝部隊總司令和英國聖公會的「最高領袖」,形式上有權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級法官、軍官、各屬地的總督、外交官、主教及英國聖公會的高級神職人員等,並有召集、停止和解散議會,批准法律,宣戰媾和等權力,但實權在內閣。議會是最高司法和立法機構,由國王、上院和下院組成。上院(貴族院)包括王室後裔、世襲貴族、新封貴族、上訴法院法官和教會大主教及主教組成。1999年11月,上院改革法案通過,除92名留任外,600多名世襲貴族失去上院議員資格,非政治任命的上院議員將由專門的皇家委員會推薦。下院也叫平民院,議員由普選產生,採取最多票當選的小選區選舉制度,任期5年。但政府可決定提前大選。政府實行內閣制,由女王任命在議會選舉中獲多數席位的政黨領袖出任首相並組閣,向議會負責。
政黨
(1)工黨(Labour Party):執政黨。1900年成立,原名勞工代表委員會,1906年改用現名。該黨曾於1924,1929~1931,1945~1951年,1964~1970年,1974~1979年上台執政。1997年大選獲勝,2001年6月大選後蟬聯執政。工黨近年來更多傾向於中產階級的利益,與工會關系有所疏遠。布萊爾當選工黨領袖後,政治上提出「新工黨、新英國」的口號,取消黨章中有關公有制的第四條款,經濟上主張減少政府幹預,嚴格控制公共開支,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增長,建立現代福利制度。對外主張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對歐洲一體化持積極態度,主張加入歐元,主張同美國保持特殊關系。現有黨員近40萬名,是英國第一大黨。
(2)保守黨(Conservative Party): 主要反對黨。前身為1679年成立的托利黨,1833年改稱現名。該黨從1979至1997年4次連續執政,成為20世紀在英國佔主導地位的政黨。在1997年5月和2001年6月兩次大選中慘敗於工黨。保守黨的支持者一般來自企業界和富裕階層,主張自由市場經濟。通過嚴格控制貨幣供應量和減少公共開支等措施來壓低通貨膨脹。主張限制工會權利,加強「法律」和「秩序」。 近年來,提出實行「富有同情心的保守主義」,關注教育、醫療、貧困等社會問題。強調維護英國主權,反對「聯邦歐洲」,反對加入歐盟,主張建立「大西洋共同體」以加強英美特殊關系。強調北約仍是英國安全與防務的基石。現有黨員30多萬名。
(3)自由民主黨(The Liberal Democrat Party):1988年3月由原自由黨和社會民主黨內支持同自由黨合並的多數派組成。主張繼續維持與工黨的合作關系,推動工黨在地方選舉及下院選舉中實行比例代表制,在公共服務、社會公正、環境保護等問題上採取比工黨更「進步」的政策。現有黨員約10萬名,是英國第三大黨。
此外,英國其他政黨還有:蘇格蘭民族黨(Scottish National Party)、威爾士民族黨(Plaid Cymru) 以及北愛爾蘭一些政黨如:北愛爾蘭統一黨(Ulster Unionist Party)、民主統一黨(Democratic Unionist Party) 、社會民主工黨(Social Democratic and Labour Party)、新芬黨(Sinn Fein) 等。
議會
議會是英國政治的中心舞台,是英國的最高立法機關。政府從議會中產生,並對其負責。國會為兩院制,由上院和下院組成。自有議會以來,通常在倫敦的一座古老的建築——威斯敏斯特宮(議會大廈)舉行會議。每年開會兩次,第一會期從3月末開始,到8月初結束,第二會期從10月底開始,到12月聖誕節前結束。
憲法
英國憲法與絕大多數國家憲法不同,不是一個獨立的文件,它由成文法、習慣法、慣例組成。主要有大憲章(1215年)、人身保護法(1679年)、權利法案(1689年)、議會法(1911、1949年)以及歷次修改的選舉法、市自治法、郡議會法等。君主是國家元首、最高司法長官、武裝部隊總司令和英國聖公會的「最高領袖」,形式上有權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級法官、軍官、各屬地的總督、外交官、主教及英國聖公會的高級神職人員等,並有召集、停止和解散議會,批准法律,宣戰媾和等權力,但實權在內閣。蘇格蘭有自己獨立的法律體系。
大憲章共65條,其內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為國王與領主關系規定;第二部分為國王施政方針與程序規定;第三部分為國王與領主爭端處理規定。按照大憲章的規定,國王要保障貴族和騎士的封建繼承權,不得違例向封建主徵收高額捐稅,不得任意逮捕、監禁、放逐自由人或沒收他們的財產,承認倫敦等城市的自治權。為了保證憲章不落空,由25名男爵組成一個委員會,對國王進行監督,如果憲章遭到破壞,封建領主有權以軍事手段強迫國王履約。英國以後的憲政,追根溯源即來自大憲章,其基本精神即王權有限和個人自由。有的學者如斯托布斯就認為,整個英國憲政史,實際上是大憲章的注釋史。
司法
有三種不同的法律體系:英格蘭和威爾士實行普通法系,蘇格蘭實行民法法系,北愛爾蘭實行與英格蘭相似的法律制度。司法機構分民事法庭和刑事法庭兩個系統。在英格蘭和威爾士,民事審理機構按級分為郡法院、高等法院、上訴法院民事庭、上院。刑事審理機構按級分為地方法院、刑事法院、上訴法院刑事庭、上院。英國最高司法機關為上院,它是民、刑案件的最終上訴機關。1986年成立皇家檢察院,隸屬於國家政府機關,負責受理所有的由英格蘭和威爾士警察機關提交的刑事訴訟案。總檢察長和副總檢察長是英政府的主要法律顧問並在某些國內和國際案件中代錶王室。英國陪審團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紀,至今已經是其刑事法制根深蒂固的組成部分了。
5. 英國政治體制的權利制衡關系是怎樣的
在這里需要先介紹一下三權分立,這樣會有助於你理解接下來的部分。三權分立(checks and
balances)亦稱三權分治,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基本政治制度的建制原則。其核心是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相互獨立、互相制衡。三權分立具體到做法上,即為行政、司法、立法三大權力分屬三個地位相等的不同政府機構,由三者互相制衡。是當前世界上資本主義民主國家廣泛採用的一種民主政治思想。(我國在這方面做的不好,很不好,直接導致民告官,也就是行政訴訟中老百姓很難取勝,)
英國也自我標榜是三全分立的國家,可是英國因為歷史的緣固,並沒有明文的憲法,以致於立法權在三權分立的地位高於其他二權(即行政權及司法權),亦即國會通過的任何法案皆是最高的法案,並不受任何憲法章程規范。英國國會可以通過任何新法案而司法機構是沒有權力宣布該新法案為無效的。
另外傳統上英國行政的權力是源自二個方面,一是國會通過的法例(Acts),二是英皇特權(Royal Prerogative)。英皇特權是一些源自英皇保有的權力如簽署國際公約的權力,宣戰權,向國民發出護照的權力,特赦權等。英皇特權也是司法權不能挑戰的權力。所以總括的說在英國立法權是最高的權力,這個安排亦是憲法的基石。其次的是行政權而最低的是司法權。在英國,司法部門只是按著現有的法例及普通法內的案例對案件作出判決。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國會是民主選舉產生的,但首相(即行政首長)一職是英皇按慣例,委任組成國會的最大黨的黨首出任的,亦即是說執政黨在英國是手執行政權及立法權的政黨,政府很容易會運用影響力去通過一些對自已有利的法例,所以說英國表面上看似有三權分立,但是實際上行政權卻並沒有和立法權嚴格的分開,所以外‍界也有人認為英國只有二權分立,即行政權和立法權是一體,和司法權對抗。
政法系法學專業分析,忘採納。不懂的話,請繼續追問。
6. 近代以來英國的國王,議會,首相各自產生的方式和權力運作的方式是怎樣的
我來回答、
產生方式:
國王:世襲。
議會:選舉產生
首相:由議會多數黨的領袖擔任
權利運作:
國王:光榮革命後統而不治,是國家象徵,無實權
議會:議會的主要職權有立法權、財政權和對行政的監督權。另外,議會有贊成或拒絕徵收新稅和特別稅的權力。
首相:是國家實際最高領導人
7. 近代以來英國的國王,議會,首相各自產生的方式和權力運作的方式是怎樣
國王,統而不治,象徵地位,主要負責禮儀性的國家事務。君主基本上還是可以行使三個重要的權利:被咨詢的權利、提供意見的權利和警告的權利
議會是英國政治的中心舞台,它是最高立法機關,政府就是從議會中產生,並對其負責。英國的國會為兩院制,由上議院和下議院組成。
內閣首相,擁有最高政治權力,根據憲法慣例,首相享有下述各種權力:1.代表政府向英王匯報全部情況。2.代表政府在議會中為政府的重大政策進行辯護。3.向英王提出任命內閣成員和其他部長名單,也可要求他們辭職或變更他們的職務。4.主持內閣會議,決定內閣議事日程。5.向英王推薦高級法官、主教和對某些其他官員的任命。6.決定各部職權的劃分,決定部的成立、合並和廢除。7.對各部業務進行總的指導,解決各部之間的爭議
8. 英國具體的政治體制運作模式是什麼
西方所有國家都是實行議會民主、多黨制和三權分立的制度。但在具體的組織方式上不同國家又各有自己的特點。英國、德國等政治體制模式的基本特點 這類國家的政黨政治及政權構成模式在西方較為普遍,包括如英國、德國、瑞典、加拿大、義大利、日本和西歐大陸的多數發達國家。它們基本上都是屬於責任內閣制政體,是典型的議會民主制政體,其基本特點是: 1、政黨獲得權力的主要途徑就是贏得議會選舉的勝利,即獲得下院即眾議院議席的多數。議員候選人大都由政黨推薦或具有政黨背景,多黨參加的競選是體現其所謂民主制度的重要方面,一般都設定了3-5%的門檻票,並實行以多數代表制為主的選舉制度,更有利於大黨獲得多數議席。一般是由獲得下院相對多數的黨領銜組閣,並由該黨的領袖出任政府首腦。但也有議會的少數黨組閣的現象,這尤其是在多個黨進入了議會,且無一黨獲得議會相對多數的情況下更有可能。 2、國家的權力體系以內閣為核心,內閣擁有國家的最高行政權力。內閣對議會負責,受議會制約。內閣不僅擁有行政權力,而且具有立法建議權,由執政黨所控制的議會多數保證立法的通過。內閣總理或首相有很大的權力,他不僅能夠挑選閣員,決定國家大政方針,甚至可以解散議會,宣布提前進行大選。 3、總統或國王更多的是一種榮譽性職位,並無真正的實權。在這一政體中,國王均為世襲制,總統多為間接選舉產生,如由國會議員投票選舉產生。總統或國王作為國家元首更多地體現為一種象徵性、禮儀性意義,只是在特殊情況下介入政黨間的權力調解,平常較為超脫,不承擔具體責任。 4、政黨大都是一個相對嚴密的組織體系,但右翼比左翼要鬆散。政黨無論是作為群眾黨還是精英黨,大都有一個從上到下的組織系統,乃至還有一套黨的外圍組織如工會、青年、婦女組織,對本黨執政起著一種輔助作用,甚至可以對政府形成某些牽制。 5、這種政權模式的優點是,無論是體制形成還是實際運作都相對民主、公正,更有利於決策的科學和周全。但缺點是,體制或制度容易模式化,導致官僚主義,影響執政效率。
9. 英國中央政府的權力運作模式
君主立憲制 君主統而不治是虛位元首
最高權力機關是議會(有立法和司法權),首相領導內閣政府,掌握行政權,對議會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