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英國國王是在權利法案頒布後統而不治還是責任制內閣出現後才統而不治的
權利法案頒布後,英王仍有較大的權利,比如 財政權。外交權 。但英王的權利不斷被議會削弱。 經過責任內閣制與1832年議會改革後才逐步成為虛名,無實權。
『貳』 為什麼說英國國王 不治
英國1689年頒布《權利法案》,確立議會主權,從立法權、司法權、稅收權、軍事權等方面限制了國王權利。
「光榮革命」後,英國實行議會與國王集體統治,統治方式從人治走向法治,英國社會從此進入長期穩定發展時期。18世紀,沃爾波爾成為英國歷史上第一任首相,並組閣。英國責任內閣制正式形成後國王逐漸退出內閣,真正成為「統而不治」的虛君。
當今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特點就是以代議制為基礎、以責任內閣制為核心;國王雖然在對外交往中代表英國,但是「統而不治」;議會至上,擁有立法大權;以責任內閣制為核心,內閣對議會負責。
『叄』 英國歷史上,是什麼事件使得英皇室處於「統而不治」的地位
1603年,伊麗莎白女王死後無嗣,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六世繼承英國王位,稱詹姆斯一世(1603~1625在位),開始斯圖亞特王朝統治(1603~1649,1660~1714)。16世紀後半葉到17世紀前半葉,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經濟實力日益強大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越來越不能忍受封建王權的專制統治。但詹姆斯一世和查理一世無視這些變化,堅持「君權神授」,大力加強英國國教,迫害要求"純潔"教會的清教徒,並出售工商業專賣權,恢復早已廢棄的苛捐雜稅,致使矛盾激化。1628年,議會反對派提出反映資產階級要求的《 英國歷史
權利請願書》,國王遂解散議會,實行11年無議會統治。為籌集軍費鎮壓蘇格蘭長老派(清教中的保守派)教徒起義,查理一世被迫於1640年4月召集議會,3周後又解散議會,史稱此屆議會為「短期議會」。同年11月,查理被迫第2次召集議會,這屆議會一直存在到年,史稱「長期議會」,是革命的領導中心。它的召開被認為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開始。1641年11月,議會向國王提出《大抗議書》;翌年1月,國王企圖逮捕議會反對派首領未逞,逃出首都, 8月在諾丁漢向議會宣戰,議會軍節節失利。O.克倫威爾率領的主要由信仰清教的自耕農和手工業者組成的一支騎兵隊伍,1644年取得馬斯頓大捷,扭轉戰局,被譽為「鐵軍」。1645年初,議會按照克倫威爾的要求改組軍隊,建立「新模範軍」,新模範軍在1645年6月納斯比戰役中擊敗王黨軍隊。翌年,國王被俘,第1次內戰以議會軍勝利告終。內戰期間,議會先後通過法令,沒收王黨分子土地,拍賣給資產階級,廢除地主對國王的封建義務,但農民一無所得。戰爭結束後,革命陣營內部長老派、獨立派和平等派之間矛盾激化。1647年底,查理國王逃跑,1648年2月,王黨勢力乘機又挑起內戰,在獨立派、平等派聯合打擊下,王黨勢力復被擊敗,第2次內戰結束。1648年12月,克倫威爾清除了議會中的長老派;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被斬首(見彩圖),同年宣告建立一院制共和國。資產階級共和國先後鎮壓平等派和掘土派,征服愛爾蘭和蘇格蘭,打敗荷蘭和葡萄牙。1707年,蘇格蘭正式並入英國,英國從此亦稱大不列顛。年4月,克倫威爾驅散殘余議會,12月建立護國政府,實行軍事獨裁。1660年2月,斯圖亞特王朝復辟。盡管查理二世和詹姆斯二世(1685~1688在位)力圖復辟舊秩序,但革命期間發生的社會經濟變革已不可逆轉。1679年,圍繞王位繼承問題議會分成輝格和托利兩派,是為近代政黨的起源。1688年6月,信奉天主教的詹姆斯二世國王老年得子。為阻止天主教信徒繼承王位,輝格黨和托利黨聯合行動,邀請信奉新教的荷蘭執政威廉來英國即位,11月,威廉率艦隊在英國登陸,推翻復辟王朝。1689年2月,威廉和妻子瑪麗同時登位,威廉稱三世(1689~1702在位);瑪麗稱二世(1689~1694在位)。這次政變史稱「光榮革命」。光榮革命是地主貴族和資產階級聯合專政的開始,它所宣布的《權利法案》限制王權,擴大議會權力,奠定了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基礎。 此後,英國議會君主制逐漸形成和發展,輝格和托列兩黨進行長期爭權奪利的斗爭。
不是某一件事造成的,這是長期的矛盾激化的結果
『肆』 根據材料一所學知識說明英國國王是怎樣統而不治的虛君
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的產生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確立的君主立憲政體大大削弱了國王的權力,議會及政府逐步掌握了治理國家的權力,這種政治體制雖然有其歷史局限性,但它結束了英國的封建專制制度,使得英國走上資產階級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
它代表了歷史發展的趨勢,是歷史的一大進步。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這一制度的確立和不斷完善,不僅對鞏固資產階級在英國的統治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對其他國家的資產階級建立新的制度,也有著巨大影響。
君主的統而不治
在18世紀時,國王還能運用手中的實權,恩賜官職,籠絡保王勢力,以後,王權逐漸削弱。到19世紀中葉維多利亞女王在位期間,王權大大衰落。法律賦予英王的權力,實際上都是通過議會和內閣去行使,王權成為象徵性的。君主必須根據議會意願行使行政權力。君主名義上是世襲國家元首、聯合王國武裝部隊總司令和英國國教的世襲領袖。
就法律地位而言,君主可以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級法官和各屬地的總督,擁有召集、停止和解散議會,批准和公布法律,統帥軍隊、宣戰和媾和等權力。實際上處於統而不治的地位。
與封建專制制度下擁有絕對權威的封建君主相比,立憲君主只能是依憲法而治的君主。其存在主要作為國家的象徵。
在對外交往中,君主代表英國;英王(女王)是英國國家的人格化,提供了國民效忠的對象,成為民族團結的紐帶和國家統一的象徵,現在位女王的頭銜全稱「天佑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和她的其他領土及領地的女王、英聯邦元首、基督教護教者伊麗莎白二世」就表明英王的權力;
在日常政治生活中,英王(女王)具有被咨詢權、支持權和敬告權;英王(女王)作為英聯邦首腦,還起著維系英聯邦紐帶的作用。
雖然如此,英王仍是資產階級國家政權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作為國家的象徵,英王可以在維護國家團結、調解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等方面發揮作用,或就內政、外交問題提供可資參考的意見;在特殊情況下,也還可以行使憲法賦予的某些權力。
『伍』 英國國王是什麼時候開始「統而不治」是《權利法案》頒布之後,還是責任內閣制之後
贊同一樓。我小補充一下,在權利法案之後,繼承英國國王的喬治一世是一位漢諾威選帝侯,並自小出生在德國,所以他並不會說英語,在議會的時候國王與大臣不能很好的交流,導致國王對議會不斷的厭煩,甚至長期待在漢諾威,而導致議會時大臣不能與國王有效的交流,漸漸的國王就主動放棄了議會的權利,由第一財務大臣出任內閣首腦,就是現在的首相。其實在權利法案之後,國王的權利並沒有太大的削弱,只不過有了法律的限制,直到喬治一世開始,國王主動放棄統治權利,逐漸形成了責任內閣,完全取代了皇權,英國國王也成了擺設,跟日本天皇沒什麼區別了。
『陸』 英國國王統而不治應怎樣理解
英國國王 就是和日本(倭奴)天皇是一樣的
國家人民拿他當國家元首和精神領袖
現在加拿大可能還是拿英國女王當自己國家的精神領袖
『柒』 英國國王處於統而不治的地位,為什麼不直接廢除國王
英國國王確實是統治地位,但權力被限制,同樣也沒有治理國家的權力。
不廢除國王的原因,那就是任何國家的人都有守舊的人,他們相信國王是國家的代表,雖然現在他沒啥作為了,但把它廢除是個忘主的大逆不道行動。會激起眾多守舊人士的反抗。
『捌』 英國國王統而不治是什麼意思
因為真正打理英國的是英國首相,國王說是說統一國家,但其實就是沒有實權的,就擺在那看看的,如吉祥物般的存在~這個叫君主立憲制度來著,你自己看著理解吧!O(∩_∩)O~~
『玖』 近代史上英國國王何時「統而不治」
1689年頒布的《權利法案》以明確 條文限制國王的權力,保證議會的立 法權、財政權等,但國王仍掌握行政 權。它使議會的權力超過了國王的權 力,英國君主立憲制確立。18世紀末 英國責任制內閣的形成,議會取得行 政權力的監督控制權,這樣英國成為 資產階級議會君主制的典型國家,國 王「統而不治」,只是最高權力的象 征。
『拾』 英國頒布《權利法案》,剝奪了國王權力,是國王處於統而不治的地位。為什麼這句話不對
《權利法案》的作用是一、限制國王的權力,約束英王的實際統治權,二、保證議會的立法權、財政權、司法權和軍權等
所以說這句話不對,不是剝奪了國王權力,而是限制國王的權力。當時國王還是有一定權利的。可以說那時王的權力比現在的大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