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英國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經濟發展相對緩慢,工業產值退居世界第三位的原因
不重視科技創新,嚴重依賴殖民地,資金向外輸出而沒有轉化為發展工業資金!
② 二戰後,英國經濟衰敗的原因
英國在十九世紀末期就被德國和美國快速趕超。龐大的海外殖民尾大不掉,成了負擔。一次世界大戰更是泥潭。所謂二戰後的衰落,只不過是這一過程的加速罷了。
1. 二戰結束後,英國沿襲二戰時的計劃體系。官僚系統過於龐大,資源集中於中央,工會勢力強大,所以經濟失去活性。
2. 經濟的快速衰落,讓英國國內政治也極不穩定。在撒切爾夫人之前,首相頻繁下台,導致政策缺乏連續性。
3. 撒切爾夫人的私有化改革雖然激活了經濟,但公共服務部門如醫療和教育體系更趨於集中,消耗大量的資源。
4. 英國金融業發達,金融巨頭的話語權也很大。為了保護金融業利益,英鎊不斷走高,導致國內製造業轉移。
5. 二戰後,英國參與了數次沖突,比如馬島海戰和伊拉克戰爭。這帶來經濟上的包袱。
除了政策方面的原因,還有許多其他的原因,比如:
1. 德國人在工作場所的紀律和效率高於英國人
2. 英國人多購房,德國人多租房。英國勞動力的靈活性低。
③ 英國為什麼受到的經濟危機的沖擊很大
隨著國際金融危機持續發展,英國虛擬及實體經濟均受到嚴重沖擊,目前英國經濟面臨半個多世紀以來最嚴重的困境。分析人士認為,這一輪經濟下滑比原先預期的更加嚴重,而且將持續更長的時間。
根據英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與前一季度相比,今年第二季度英國經濟增長速度為零,第三季度進一步降至負0.6%,創1990年第四季度以來的最大跌幅。與去年同期相比,第三季度英國經濟增幅也僅為0.3%,創1992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金融危機是導致英國經濟陷入困境的直接原因。英國渣打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李籟思表示,金融危機摧毀了「信心」和「信任」,生產者和消費者對英國經濟發展前景失去了「信心」,對英國金融業失去了「信任」,而要恢復「信心」和「信任」並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事情。
金融服務業是英國經濟的支柱產業,一旦金融業不能正常運轉,英國經濟也就隨之「失靈」。受金融危機影響,英國各大銀行一方面需要資金改善其資產負債表,另一方面也擔心借款人違約風險上升,因此放貸意願大幅下降。在銀行惜貸的背景下,英國也出現了嚴重的信貸緊縮問題,各種經濟活動隨之驟減。
面對銀行惜貸和經濟下滑程度加深的局面,英國中央銀行——英格蘭銀行行長默文·金警告說,目前英國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如何讓銀行正常運轉,促使它們恢復放貸,這比減稅、降息和財政刺激措施等都更重要,否則英國經濟還將繼續惡化。
除了金融業外,英國住房市場持續低迷,也對整體經濟造成了不利影響。根據英國銀行家協會公布的數據,今年11月份,英國各大銀行批準的住房抵押貸款約為1.78萬筆,環比下跌14%,同比下跌60%。雖然英國政府出台了包括減免印花稅在內的一攬子房市救助計劃,但仍難以扭轉英國住房市場的下滑勢頭。
此外,隨著經濟形勢惡化,英國失業率不斷攀升,而這會影響個人消費開支,使經濟增長缺乏動力。根據英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截至今年11月底,英國失業人數已經連續10個月上升,失業總人數攀升到186萬,失業率達6%,為1999年年中以來的最高水平。隨著經濟持續下滑,英國各行各業還將大幅裁員,因此,明年英國失業人數還可能進一步上升。英國國家經濟社會研究院預測,2010年英國失業率將升至7%,2011年則可能進一步攀升至7.5%。
為應對經濟下滑,英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財政刺激措施,英格蘭銀行也大幅下調利率。今年10月份,英國政府承諾拿出5000億英鎊(1英鎊約合1.47美元),救助銀行等金融機構。英國政府還根據歐盟統一安排,出台了相應的一攬子經濟刺激方案。此外,英格蘭銀行在最近兩個月里連續大幅降息,目前其基準利率僅為2%,創1953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分析人士認為,這些措施雖然對刺激英國經濟增長有一定積極作用,但短期內難以扭轉英國經濟下滑的勢頭。渣打銀行預測,英國經濟將連續5個季度出現負增長,到明年第四季度,英國經濟才會出現微弱復甦勢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則預測,今年英國經濟增速將僅為0.8%,明顯低於前年的2.8%和去年的3.0%,明年英國經濟增速將為負1.3%。
④ 西方的經濟大蕭條是為什麼產生的對世界產生了什麼結果
1929年的10月份發生了近代經濟史上最嚴重的一次股災,從1929開始到1933年結束,是所謂的大蕭條時代。那麼又是什麼原因使得這次股災嚴重的打擊了西方經濟,進而影響了西方政治與社會呢?讓我們重新審視那個歷史事件,從中尋找答案,得出有益的啟發。
大蕭條時期的人們
下一場風暴正在路上
大蕭條對於西方經濟來說雖然破壞力很大,然而大蕭條也促使新經濟發展模式的誕生,就是政府主導下的對自由經濟的干預,其中貨幣的投放是政府經濟政策的重中之重,2018美國的M2應該已經達到了13.9萬億美元,這是1929年不可想像的數值,可見在凱恩斯主義指導下,西方經濟的貨幣投放量多麼驚人。然而有一利必有一弊,持續增發的貨幣雖然解決了自由經濟發展所需的大量貨幣,促進了經濟的發展,解決了上世紀初的全球性通貨緊縮問題,然而凱恩斯主義又催生出了一個更大的問題就是貨幣的膨脹化,如果說通貨緊縮會傷害經濟的發展,那麼通貨膨脹會引發社會動盪,進而變革。
在全球一體化的當代,通貨膨脹問題已經是一個全球性問題,現在面臨的已經不是通貨不足,而是貨幣過度發行,這才是事關多數人財富的大事。自由競爭下財富會相對集中,當達到又一個貧富差距的高峰期時,凱恩斯重生恐怕都沒法解決問題。
⑤ 為什麼二十世紀的英國經濟客易遭受國際市場變化的沖擊
20世紀20年代,由於英國在經濟方面的一些原有的痼疾,使得它的經濟較之其他新興資本主義國家更客易遭受國際市場變化的沖擊。而這又極大地影響了英國的政治、外交和軍事政策,束縛了其軍事的發展。
⑥ 英國為什麼走向了衰落
二戰時候英國本土被轟炸太厲害,而且戰後很多殖民地趁機獨立,導致不能吸血。而美國本土沒有經歷戰火,大發戰爭財。
⑦ 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世界貿易地位下降的原因
整個19世紀,英國出口過分集中在幾個處於工業革命前列的基本或重要的工業部門,即像棉紡織業、鐵器業和金屬冶煉業等幾個「老」工業。這些行業產品的出口贏利一直占出口總利潤的2/3。可見,英國出口贏利的繁盛取決於出口市場對這幾個「老」工業部門的依賴。但是,到20世紀,隨著從蒸汽機時代向電子時代的轉變,生產技術的日新月異,「過分委身」於這幾個工業,暴露了英國經濟的弱點,也導致了在國際競爭中逐漸處於弱勢,新的工業化國家(如美、德)利用科學技術優勢而發展了新興工業(如化學工業等),英國沉重的包袱使其經濟難以向更新興的工業調整,從而失去了技術「領袖」或「世界工廠」的地位。英國經濟這種過分維持幾個傳統工業部門,而不是利用新技術優勢走出困境的特點,嚴重地影響它對外貿易的均衡。19世紀50年代,英國出口產品在歐洲北美傳統市場曾佔40%以上,但在1870年開始下降,到1910年下降到不足30%。與此同時,通過技術改造的德、美生產的產品卻日益受到青睞,甚至打入英國市場。
19世紀末以來,英國海外貿易模式的特徵或弱點制約了英國進一步發展的後勁.是後起現代化國家要引以為戒的;
一是,由於英國始終把工業品出口集中在幾個工業革命率先發展的重要部門.到19世紀下半期,這些舊工業產品只能出口到西歐和美國之外的初級生產國家。英國對幾個重要工業部門的重點生產雖保證英國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的工業領導權,但這種技術早熟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導致了「過分依賴」的後果。在技術不斷革新、工藝不斷進步的20世紀,這種「過分依賴」損害了對需要技術進步潛能的新工業投入,致使英國生產力和外貿地位優勢減緩了下來。
二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海外貿易的模式影響了英國和德美的現代化進程和工業的對比:英國只能在一些舊工業(紡織業、造船業、重型工程業和鐵金屬業)佔有競爭的優勢地位,而這些優勢似乎只是基於勞動力比較密集的陳舊的工業技藝;而德美這兩個後起之秀卻依靠科學技術發展自己新興工業。工業優勢的對比和競爭的格式制約了英國海外貿易的現代化進程。
⑧ 英國在二戰過後衰落的原因是什麼
計劃經濟。
作為最早的本錢主義國家,英國的經濟發展曾經長期居於歐洲和世界的領先地位,它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是世界上第一個實現工業化的國家,尤其是在 19世紀上半葉,英國的工業在世界上幾乎居於壟斷地位,主要工業品的產量遙遙領先於其它國家,號稱「世界工場」。在1840年,英國的工業生產佔全世界的 45%。到1870年,盡管歐洲其它國家和美國的工業也有了很大的發展,但英國在世界工業生產中仍佔有1/3的份額。然而,好景不長,到19世紀70年代以後,英國開始進入了經濟發展相對緩慢的時期,其增長速度明顯低於其它主要本錢主義國家,先後被美國和德國趕上。進入20世紀以後,英國的經濟也一直是發展滯緩、步履維艱,即使是在二戰之後整個西方世界普遍的繁榮時期,英國的經濟仍無多大起色,到60年代又先後被法國、日本趕上。到80年代,甚至連原先很不起眼的義大利也幾乎趕上了英國。
歷史上,英國具有典型的公私混合型經濟體制特徵。1945年7月,具有社會主義傾向的英國工黨出人意料地在大選中獲勝,工黨在下議院獲得398個席位,而守舊黨僅得209席。工黨由此單獨組閣,成立了由工黨領袖克里門特•艾德禮為首相的戰後英國首屆政府。工黨政府剛一成立,就決心實行一系列的改革,以振興戰後的英國經濟和改善社會狀況。工黨政府改革的主要內容就是企業國有化、經濟計劃化和推行福利國家制度。在實行國有化方面,英國政府除了原已收歸國有的電話、電報、地鐵、發電站以外,還將煤礦、鐵路、電力、煤氣、運河、船塢、醫院、英格蘭銀行、航空及鋼鐵業收歸國有。國有化的方式是由國家向原業主支付償金。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英國國有企業地位顯著上升。1981年,英國最大 10家公司(企業)按營業額排序,國有化公司佔3家,按職工人數排序,國有企業佔6家。國有企業主要集中在如下部門:英國郵政局、國家煤炭局、英國鐵路局、英國航空和宇航公司、英國機場辦理局、英國港務局、英國貨運公司、國家公共汽車公司、英格蘭運輸局、英國鋼鐵公司、英國國家石油公司、英國製造公司、電力委員會等。英國國有化企業的發展並沒有代替私營公司在英國經濟中的主導地位。而國有化的目的一是利用國家的力量維護英國整個經濟機制的正常運作,鞭策戰後英國經濟的恢復和增長;二是幫手調整英國國內經濟生活中的各種關系,盡可能地爭取社會平等。與國有化彼此關聯的是工黨政府實行了必然程度的經濟計劃化。艾德禮政府從一開始就奉行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通過對財政、金融、貿易和部分生產的控制,主動地指導和調節經濟發展。福利國家制度是戰後初期英國工黨政府諸項改革舉措中影響最大的一項。1946年8月,通過工黨政府的努力,英國國會通過了國民保險法。該法在以往有關法令的基礎上進一步提供了「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保險項目,規定凡已就業而未達退休年齡的職工都須參加保險,以便在失業、退休、懷孕、工傷、疾病、死亡的情況下能夠享受津貼和補助。1946 年11月又通過國民醫療保健法,在英國的居民從此享受免費醫療。同年還通過了住房法,該法規定地方當局負責集資修建房屋,解決戰後房荒;同時對房租實行限制,以掩護租戶的利益。1948年5月。國民援助法出台,規定由於種種原因而無力繳納社會保險金的貧困者,可得到政府的救濟。上述所有的社會保險和福利補助的基金來源於投保職工交納的保險費、企業主上繳的保險費和國家的預算撥款等三個方面。工黨政府的福利政策使戰後英國普通居民的生活得到相當程度的改善。 1948年,艾德禮宣布英國已經建成了福利國家。
雖然,這些國家干預辦法對於戰後初期英國經濟的恢復和復興有極大的促進作用,但其毛病也很快顯露:效率低下,包袱沉重,也因此,到1951年,由於工黨政府的內外政策不如人意而使守舊黨通過大選重新上台執政,這種國家干預政策遭到質疑。1951年10月,守舊黨組成由丘吉爾為首相的新政府,從此開始了長達 13年的守舊黨執政時期(在此期間丘吉爾、艾登、麥克米倫和霍姆相繼出任首相)。守舊黨政府終止實行工黨原先准備實施的鋼鐵工業和國內運輸業的國有化計劃。同時繼續推行福利政策,只是在必然程度上減少了一些國家在國民保健方面的開支。丘吉爾政府還按照戰後英國經濟恢復的實際,結束了產生於戰時的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嚴格控制,使英國的經濟能更好地發展。50年代前期,英國的經濟呈現繁榮,其國民生產總值位居本錢主義世界第二位。而然進入50年代下半期和60 年代上半期,與實行完全自由經濟的聯邦德國、法國以及日本經濟的迅速發展比擬,英國的經濟發展相對緩慢。
為此,英國政府也進行了一系列經濟調整。好比,國有企業私有化。這一改造浪潮最早源自英國。英國是一個老牌的本錢主義國家,二戰以後英國經濟逐漸走下坡路。為提高經濟競爭力,英國戰後歷屆政府先後對國有企業進行了多種形式的改革,其基本辦法是對國有企業實行私有化及股份制改造。其做法從80年代末到90 年代初逐漸影響到世界大多數國家,形成所謂私有化浪潮。英國國有企業改革主要是政府通過制定私有化政策加以推行。其發展大體經歷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1979年-1986年):主要對包羅石油公司、天然氣海岸設施、宇航公司、電報電話公司、鐵路、旅館、全國卡車公司等在內的虧損不太嚴重、仍可獲利、且大多屬競爭行業的企業實行私有化。具體做法是:(1)企業公開上市;(2)整體出售給私人企業;(3)職工內部持股。總起來看,該階段改造的規模相對較小。第二階段(1987年-1991年):主要涉及虧損較為嚴重的國有企業,以及公用事業和自然壟斷性行業。包羅:天然氣公司、航空公司、機場、鋼鐵、供水、造船、電力、全國公共汽車公司等。與第一階段不同,第二階段主要以將國有企業出售給私人企業,其它則採用股份公開上市及職工持股的措施。從改造的規模看,該階段比第一階段擴大了近一倍。
在這樣改造過程中,為包管整個改造進程的平穩性,英國政府採取了多種相關配套辦法。其中最為重要的是: 特別股權部署及照顧職工和分散的小額股東的權益。所謂特別股權部署是指:政府保存一部分國有股權暫不出讓。其目的在於防止某些行業或私人企業利用國有企業私有化改造,採取惡意收購或兼並國有企業的不良做法,同時也在於制約企業的個別經理人員利用私有化改造轉公為私,乘機擴大個人利益,使國有資產流失。所謂照顧職工和分散的小額股東的權益,重點在於合理確定職工持股購股方案,一般讓本企業職工持有本企業總股份的10%左右。總體上看,英國國有企業改革值得必定及借鑒的經驗主要有:(1)化大為小,區別對待。政府按照具體情況,對虧損的大企業自己進行劃分,按照各部門具體的盈虧情況劃分為若干個小公司,以區別對待。由於一個大型企業的虧損,不等於其各部門一概虧損,因此區別對待的優越性在於:政府能夠把有限的資金用於那些因虧損而急需改造的部門中去,從而降低了國企改造的成本,並增加了企業扭虧為盈的機會。(2)逐步推行,相對平穩。整個改造過程分階段實施、按步驟進行;重視可行性研究及前期准備;實際推行中先易後難,由小到大;改造的形式不拘一格:整體出售、內部收購、股票上市、國有民營等多種形式綜合使用,同時注重各種改革辦法之間的彼此銜接配套。由於政策可行、辦法有效,通過10多年的私有化改造,英國國有企業的經濟效益得到普遍提高,其中英國最大的40家被改造的國有企業全部取消了虧損,企業盈利增幅較大。同時政府也甩掉了一些財政包袱,使財政收支狀況有明顯好轉,政府通過出售國有企業,直接獲得的總收入超過600億英鎊。國有企業職工的收入也有較大增長,加上股票收益,使職工參與企業辦理的意識增強,企業的經營辦理機制也相應地得以改善。此外,股份制改造也得到英國社會各階層及廣大人民的支持,表示在社會公眾持股人數大增,由300萬人上升到1000萬人。
雖然,英國私有化改造取得必然成效。然而,國家干預政策終究使得英國錯過最好的發展時期,因而跟一直實行完全自由經濟的美國、德國和日本比擬力,也就只能望塵莫及了。從中,我們也不難看出:計劃經濟雖然可以集中財力,取勝一時,但其違背人性違背市場的頑疾,終究會拖累整個經濟——英國是這樣,GDP曾經是韓國三倍的朝鮮也是這樣。
⑨ 生產力改革最開始是英國,為什麼現在英國落魄了呢
因為英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就已經被其他國家給超過了。
就比如美國的總統上台以後就對英國實施了很多的政策,在大客機項目上收取了英國很高的關稅。英國現在已經沒有什麼收入可言了,但是還想著打造航母繼續跟在美國後面在各個世界耀武揚威。英國的國防部長還聲稱要遣派航母巡邏,以增強英國在海上的地位,我覺得英國現在的軍事力量在世界上已經沒有多少話語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