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清朝極盛時代的文化輸出,英國人是不是都不想離開
中國工業雖有數種,遠出吾歐人之上,然以全體而論,化學上及醫學上之知識,實處於極幼稚之地位。
——馬戛爾尼:《乾隆英使覲見記》,譯者:劉半農 合著者:李廣生。
對這段話的理解,不少人往往只提後半段,即「化學」、「醫學」、「極幼稚」,然後拿工業時代中國的落後,來佐證馬戛爾尼的先見之明。
在1834年公司解散前的最後幾個年頭,茶葉乾脆成了公司「從中國輸出的唯一的東西……以至國會的法令要限定公司必須保持一年供應量的存貨。在壟斷的最後幾年中,茶葉帶給英國國庫的稅收平均每年三百三十萬鎊,從中國來的茶葉提供了英國國庫總收入的十分之一左右和東印度公司的全部利潤」。(郭衛東:《論16-19世紀中葉國際貿易中的東方貨品》,《天府新論》2014年第4期)
同期的美國、荷蘭,莫不如此,早在1729年,荷蘭東印度公司輸出的中國商品中,茶葉已經佔到了85.1%。在美國獨立戰爭之前,馬薩諸塞州州長托馬斯·哈欽森估計,美國每年的茶葉消費在297萬公斤左右,相當於人均1.1公斤。
❷ 中國的茶文化改變了中美英印4國的歷史走向嗎
徹底改變中國歷史的走向的是1840年的鴉片戰爭,此後清朝完敗,共和啟蒙,於是接著就推翻了籠罩在中國大地上兩千多年的帝制,並迫使中國敞開大門,開啟了現代化工業的進程。而在這中間,有樣東西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它不僅僅嚴重影響了當時的滿清政府,還對整個世界的歷史走向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但令英國人萬萬沒想到的是,他們種樹,卻被印度人乘涼,為印度創造了大量的財富,而英國僅僅只佔了世界第三。這種東西到底是什麼?今天中國在世界上的佔比又有多少呢?
而清朝通過茶葉、瓷器、絲綢等物品在世界上是賺得盆滿缽滿。
但清朝後來簡直就是一頭大肥豬,自己的身材已經保護不了自己的生命了,還在拚命地吃。
這種對外、對內的雙重貪婪,最終導致了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起義。
而這一切的根源,都和茶葉貿易有著直接的關系。
對外,清朝賺取了西方大量的白銀,讓和他貿易的國家年年虧損。
對內,對茶農極盡壓榨之能事,造成了茶農年年豐收,卻年年食不果腹的艱難日子。
這樣的大清,註定在內外的雙重壓力之下走向死亡。
小小的茶葉,不但影響了世界的歷史走向,還影響了今天的全球化貿易。
而對於我們這個茶葉古國這段歷史,讀者您又是怎麼看待的呢?
❸ 英國如何建立了茶葉帝國
英國人的嗜好一般都是慢熱的,一開始很矜持,但一旦愛上某樣東西,就會不加節制,深陷其中。中國人對茶葉的喜愛,是從感情出發的,在商業嗅覺上和包裝推廣手段上,一直比較滯後,所以反而讓英國人後來居上。
茶和茶文化都是發源於中國的,而英國茶業的崛起背後,正是中國茶葉產業乃至經濟衰落的過程。
這篇文章將為大家展示英國從接觸茶到愛上茶,從經營茶到壟斷茶,再到失去茶葉市場壟斷地位的全過程。並且以茶葉為切入點,以英國人的視角,講述了殖民主義的興衰史。同時,英國人與茶的故事,也可以帶給我們啟示,他們從一群對茶一竅不通的外行,一度發展成國際茶葉貿易中的霸主,這個過程的內在動力是什麼呢?總結起來其實就是三個詞:嗜好、開拓與帝國:嗜好產生商機,開拓成就帝國。這個既淺顯又深刻的道理,也不僅僅是在英國人與茶葉的歷史中得到了驗證,而是無處不在。
一、嗜好:英國人如何從接觸茶到沉迷茶
1.接觸:1662年葡萄牙公主凱瑟琳嫁給英國國王查理二世,隨身攜帶了來自中國的茶葉,並把飲茶之風帶進英國宮廷,又進而傳播到英國社會。同時,作為凱瑟琳的嫁妝,葡萄牙把他們在印度的殖民地孟買送給英國,這樣英國東印度公司有了機會,可以以孟買為貿易據點,販運東方商品,包括中國的茶葉。
2.沉迷:1664年,東印度公司下了第一筆茶葉訂單,購買了100磅茶葉,這個數字到17世紀末已經達到每年數萬磅,1799年,英國從中國進口的茶葉數量高達2300萬磅。
3.鴉片戰爭:為了平衡進口茶葉的開支,英國東印度公司向清帝國販運鴉片,並引發了鴉片戰爭,清帝國戰敗後開放通商口岸,英國獲得茶葉變得更方便,茶葉進口量從鴉片戰爭前的3000萬磅,增長到1879年的1.36億磅。但需求增加也誘使中國茶農重數量,輕質量,中國茶的品質和信譽度下降。
二、開拓:英國人開始謀求在世界茶葉貿易中的壟斷地位
1.盜取茶種:英國人從鴉片戰爭前就試圖從中國獲得茶樹種子,但一直沒能成功,只尋獲了一些次品。
2.尋找新產地:19世紀初東印度公司的植物學家在印度阿薩姆地區發現了野生茶樹,並開始培植,19世紀中葉,阿薩姆茶開始走向市場,1888年,印度的茶葉產量上升到了8600萬磅,超過了當年英國從中國的進口量。
三、帝國:印度和錫蘭成就了英國人的茶葉帝國
1.新的帝國:1901年,印度和錫蘭出產的茶葉達到3.59億磅。可以說,正是印度和錫蘭的茶葉產業,讓英國的公司在20世紀上半葉控制了全球茶葉貿易,取代茶葉原產國中國,成了新的「茶葉帝國」。
2.帝國的失落:二戰後英國的殖民地紛紛獨立,印度1947年獨立,錫蘭1948年獨立,1972年把國名改成斯里蘭卡。這兩國在英國人打下的底子上繼續經營,印度獨立不久,茶葉年產量就達到了5.6億磅。印度繼承了英國在茶葉市場上的地位。
3.本世紀以來,中國茶葉產量重新超過印度,2008年中國再次成為世界第一大茶葉生產國和消費國,每年茶業的產量達15億磅,其中三分之一用於出口。
❹ SELENE科普貼:英式下午茶為什麼是紅茶不是綠茶
我們知道,依靠鴉片等葯用商品銷售產業的推動,大英帝國雄踞全世界霸權帝國之首,特別是在對華鴉片銷售的進程中獲利甚巨。
1840年,鴉片為英國帶來了75000英鎊的收入(約摺合今天的38億美元);
1879年,這個數字增長到了910萬英鎊(約摺合今天的220億美元)。
新近崛起的糖、茶葉、鴉片貿易產業為大英帝國那無堅不摧的海軍艦隊提供了後援資金,令它們的戰鬥力得以不斷提升。沒有印度的鴉片生意,就沒有大英帝國的繁榮發展;如果失去了印度,大英帝國在後拿破崙時代的全球霸主地位很可能就此崩潰。
然而,有一件事,英國人很不爽:
每日生活必不可少的茶葉是中國人把控著的!
乾隆統治時期,中國對歐洲的出口得到了飛速發展,在這種貿易中,茶葉所佔比重最大,自17世紀50年代茶葉被首次引入倫敦之後,英國對茶葉的需求量直線上升。在五十年內,茶葉逐漸取代了咖啡,成為英國社會中的一種時尚飲品。那個時候,大英帝國絲毫沒有意識到茶葉一直是中華帝國負責生產的。
至乾隆晚年時,中國1/7的茶葉都出口到了英國。到18世紀末,為了滿足消費者對於茶葉的需求,英國每年進口的茶葉超過2300萬鎊。
中國人採摘茶葉、烘焙、混合後,再以一個包含利潤的價格賣給英國。中國利用對這種飲品的完全控制,統治了英國人的品位達兩個世紀之久。而且,這個國家通常利用這種依賴,對英國持著粗魯無禮而不合作的態度,隨心所欲地對茶葉次品大肆抬價。
於是英國人就擔心了:
如果中國本土可以種罌粟、造鴉片,那英國人的鴉片賣誰去?同時,英國人對茶葉完全不懂。也就是說,這生意註定是賠了,將會有大量雪花花的銀子(真的是白銀啊)流入中國。
其實,早在乾隆年間,大英帝國是做出過努力的。那時我大清朝灰常強大的,英國派出使臣馬戛爾尼,按照西方外交流程與禮儀對我國進行了正式友好訪問。
1793年前後大清朝新聞聯播(如果有的話)對此進行了報道。馬戛爾尼來與皇帝談經貿合作,而乾隆皇帝將其作為「番邦使臣前來覲見」,隨手送了兩個玉如意。雙方外交人員在輕松友好的氣氛中進行了親切會晤,然後馬大人就被打發回國了。
大英帝國很郁悶:大清朝你不按常理出牌嘛~!
於是紳士們覺得要不咱們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吧。沒錯,我們自己種!茶!葉!
然而,大英帝國也很困惑:
紅茶和綠茶究竟是不是同一個樹種?
茶葉如何從一種綠色鮮葉變成了飲品?
為什麼自家殖民地、印度阿薩姆地區的紅茶品質遠遠不如中國紅茶?
印度同胞表示不服:阿薩姆紅茶怎麼不好了!?
最終,紳士們決定派間諜了解中國茶葉的秘密所在。
這個人的名字叫福鈞,是一個著名的「植物獵人」(有關植物獵人的來龍去脈,回頭再慢慢講給大家聽)。
福鈞潛入了中國。那個時候中國剛剛經過了鴉片戰爭的折騰,不得已開放了幾個城市作為通商口岸。然而作為一個「老外」的福鈞還是不可能在中國大陸地區隨便逛盪。於是他化了妝,裝上了辮子,學習中文,並僱傭了兩個跟班。
羅伯特·福鈞,不知道他裝上假辮子穿長衫會什麼樣子?
第一站:上海-杭州-安徽某地
目標:了解並盜取綠茶樹種
結果:成功
最終結果:失敗
福鈞裝扮成一個官員的模樣來到杭州附近的一個綠茶工廠。在這里他觀察了綠茶的生產過程,同時意外地發現了一個將影響英國人飲茶習慣的大秘密!
中國工人為了讓綠茶顯得碧綠好看,居然在添加不明染料!!
這種染料後來被他化驗並認定是石膏粉(脫水硫酸鈣)和普魯士藍(亞鐵氰化鐵)。吃了會怎樣呢?輕則惡心反胃,重則不孕不育和終身癱瘓。按照當時英國人飲茶的劑量,喝茶喝殘廢那是早晚的事兒。
「福鈞偷偷從這座工廠里拿走了一些有毒染料……這些東西將在1851年倫敦世博會上被隆重展出……這次公共展覽會意味著這一刻的到來:籠罩在關於茶葉——英國國飲——的神話傳說之上的陰影和謎團將被暴露在西方的科技之光下,徹底消散、解除。福鈞將揭示那些中國人在無意之中犯下的罪行。這將為英國自行種植、加工茶葉提供無可辯駁的依據。」(引自薩拉·羅斯:《茶葉大盜》, P126~127)
據說這就是英國人再也不喝綠茶的原因
不過也幸虧是最終選擇了紅茶。否則按照彼時英國下午茶的習慣,茶水裡又加糖又加牛奶的。如果是綠茶,不知道會不會成了瀉葯?(關於糖在英國的歷史,請參見西敏司《甜與權力》)
當然,雖然這次探訪是成功的,但此次收集的樹種因為運輸後保存不善,全被收件人玩兒壞了,幾乎沒有存活。這樣一來,製作綠茶的物質基礎也就沒了。
福鈞一定恨死了在印度收件的豬隊友。
第二站:福建武夷山
目標:了解紅茶和烏龍茶的製作過程
結果:成功
最終結果:成功
福鈞運走了諸多綠茶樹種之後也沒閑著,他繼續來到「大紅袍」的產地——福建武夷山。在這里收集茶樹樹種和制茶技術。最終將這里的茶種移植到印度喜馬拉雅山麓,與當地阿薩姆紅茶嫁接,成為今後一個多世紀英國主要茶葉產地。
之前阿薩姆地區的紅茶香氣撲鼻,但口感太差,所以除了茶商炒作以為,普通民眾很少購買。但自從有了中國紅茶的樹種,印度一下就成了英國茶葉種植的大本營。所以,就茶文化來說,中國絕對是世界范圍內的鼻祖。
❺ 說明 有關中國近代貿易變遷的信息
鴉片戰爭前,存在著一種近代意義上的非對稱的"世界體系"。中英兩國分別在不同的區域體系中控制著體系內部的平衡,但兩國的對外戰略構想不同,各自支配的體系的性質也不同。從制度變遷的角度審視,東亞的朝貢體系有其自然的漸進式變遷的邏輯和進程。進入近代,在組織嚴密、實力雄厚的西方商業資本的沖擊下,朝貢貿易體系逐漸遜位,終以鴉片戰爭及《南京條約》為標志走向解體。作為世界歷史進程的一個縮影,東亞朝貢貿易體系的解體無疑是勞動方式變革的結果。中國被迫開放貿易並按自由貿易帝國主義的原則開放通商口岸、租界和建立海關體系,從根本上改變了朝貢貿易體系的制度框架,為條約通商貿易體制的確立提供了條件。條約通商貿易體制在很大程度上侵害了中國的主權獨立,使中國的商品市場被納入由英國構建的西方世界經濟體系。客觀而言,這一體制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以口岸為中心的近代區域市場的發展和近代市場關系的形成。
鴉片戰爭前,存在著一種近代意義上的非對稱的「世界體系」。中英兩國分別在不同的區域體系中控制著體系內部的平衡,但兩國的對外戰略構想不同,各自支配的體系的性質也不同。從制度變遷的角度審視,東亞的朝貢體系有其自然的漸進式變遷的邏輯和進程。進入近代,在組織嚴密、實力雄厚的西方商業資本的沖擊下,朝貢貿易體系逐漸遜位,終以鴉片戰爭及《南京條約》為標志走向解體。作為世界歷史進程的一個縮影,東亞朝貢貿易體系的解體無疑是勞動方式變革的結果。中國被迫開放貿易並按自由貿易帝國主義的原則開放通商口岸、租界和建立海關體系,從根本上改變了朝貢貿易體系的制度框架,為條約通商貿易體制的確立提供了條件。條約通商貿易體制在很大程度上侵害了中國的主權獨立,使中國的商品市場被納入由英國構建的西方世界經濟體系。客觀而言,這一體制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以口岸為中心的近代區域市場的發展和近代市場關系的形成。
一、鴉片戰爭前非對稱的「世界體系」
隨著美洲和通往東印度航線的地理大發現,世界商業貿易日益繁榮,並由此擴大了世人交往的范圍。多數西方學者據此認為,經濟全球化始於15世紀的歐洲,航海大發現使人類的腳步從一個大陸跨到另一個大陸之上,從而實現了從草原到海洋的革命性變革。羅伯森將15世紀初期開始的經濟全球化劃分為萌芽、開始、起飛、爭霸和不確定性五個階段。沃勒斯坦強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質上是世界歷史性的,經濟全球化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同步的,經歷了一個運用各種手段成功擴張的過程。而斯塔夫里阿諾斯則將經濟全球化的世界歷史劃分為「新興的西方世界」、「西方居優勢地位的世界」和「1914年以來西方衰落和成功的世界」三個階段序言5。無論如何界說,總是隱含的前提是存在一個以西方為中心的「世界體系」。
通常認為,西方世界體系體現了建立在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之上的民族國家之間的平等交往關系,因為和約確立了主權國家的合法邊界及對彼此國家內部事務的不幹涉原則,而英國在競爭中脫穎而出,逐漸成為掌控歐洲力量均衡體系的主導者並有效地維持著西方秩序。1713年的《烏得勒支和約》使英國成功地以強大的實力實現了對海洋及海上貿易的主宰。拿破崙戰爭後期,英國通過組建四國同盟(Concert of Europe)這一國際機制來尋求一種力量均衡,牽制和對抗以歐洲大陸專制主義為重心的神聖同盟。1815年的《威尼斯和約》給歐洲帶來了一個長達百年的西方歷史上罕見的和平,更是被許多史學家頌為「英國治下的和平」(Pax Britannica)。
事實上,西方「條約和平」秩序的建立與維持,是英國控制著歐洲的力量均衡而追求自身全球利益的結果。在金融、財政等一系列有效率的制度創新的推動下,首先誕生於英國的工業革命浪潮導致了生產力的根本性變革,「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所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經過英法「七年戰爭」,英國最終確立了在軍事上的全球優勢,事實上已經擁有了在西方體系中的霸權。拿破崙戰爭給英國造成的損失微不足道,但戰爭中的商業封鎖延緩了歐洲大陸國家工業發展的進程,也使後者在海外的商業利益和殖民地遭到巨大損失。英國海軍的迅速強盛,得以輕而易舉地以堅船利炮轟開了廣闊的海外市場,並牢牢地控制著世界局勢的發展,造就了「維多利亞時代的盛大繁榮。」英國把越來越多的國家拉入到以英國為中心的世界貿易體系中,當時的世界市場只為「最早實現民族工業化」的英國提供了發展的空間,其他歐洲國家根本沒有機會走到前邊。
「文化同質性的地區當然會存在很強的相互依賴和深刻的相互影響關系」,「某些共同價值一般被認為是增進相互依存、擴大的前提條件」。相對於西方世界體系,自唐宋以來,東方世界便形成了一個以中國為核心的、以同源文化、同質制度為根基的亞洲經濟圈。所謂「中央文明」或「中央帝國」,絕非僅僅就地理位置而言的,中國對東亞國家的影響是全方位的。費正清的「中國中心主義」或「中國世界秩序」認為,東亞在歷史上已形成了一種等級嚴明的同心圓狀的中國對外關系的網狀結構,大致與近代歐洲所發展起來的國際秩序相當。乾隆所說的「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特因天朝所產茶葉、瓷器、絲斤,為西洋各國及爾國必需之物,是以加恩體恤,在澳門開設洋行,俾得日用有資,並沾余潤」,充分表露了封建統治者天朝上國意識,清政府的貿易變成了「懷柔遐方、加惠四夷」的政治行為。論及「中國世界秩序」,經常被援引的中西之間的禮儀(叩頭)之爭,體現了主權國家之間的關系抑或臣屬與宗主之間的關系。清政府堅持「外交」禮儀,其核心在於維護固有的「外藩」對「天朝」的朝貢體制,「華夷之辨」,反映的是華夏族身份的自我認同及其與周圍其他民族的差異,處於朝貢體系之外的其他「外之邦」更是「夷上加夷」,諸如「英夷」等。但在「中國世界秩序」存續期間,中國很少利用自己的宗主地位和強大的政治經濟軍事實力奴役、掠奪和圖謀體系內的朝貢國;大多數時候,朝貢在經濟上是無利可圖的,甚至成為王朝的負擔;朝貢國遇內亂外患,還要盡責安攘保護。早在明萬曆年間,朝貢諸國分「東南夷(上)」、「東南夷(下)」、「北狄」、「東北夷」和「西戎」計142國(部族)。延至清中期前,又有增加。盡管走私貿易日盛,但基於禁海、一口通商等貿易管制政策的朝貢貿易依然是中外經濟交往的主體。
可見,鴉片戰爭前夕,如果說存在著近代意義上的世界體系,也是一種非對稱的「世界體系」。中英兩國分別在不同的區域體系中控制著體系內部的平衡,其區別則在於內斂或擴張性的戰略構想及其支配的資本體系的性質。有論者通過研究16~18世紀歐亞發展趨勢上的差異得出,歐洲的發展模式導致了許多海外帝國和爭奪流動資本的國際競爭體系的形成,而東亞模式則趨向於經濟自足的國家和鮮有為流動資本而競爭的國際體系,甚至19世紀東亞與歐洲在政治和經濟領域的大沖突,至少部分原因在於兩個世界區域早期發展路徑上的差異[9]14-15。這在一定程度上刻畫了當時非對稱體系的重要特徵。在封建權貴資本體系支配下的朝貢貿易是一種內聚型體制,以強化中心區政治經濟地位為重心,以「德治」來維系等級秩序,以守成為重任,以歸化為職守。中國經濟的自給自足性和國內市場的廣闊,使中國可以不依賴於海外市場;文化傳統上的華夷觀,妨礙了海權觀念的形成;而北方邊防的長期威脅,制約著明清政府對於海防的建設,迫使他們本能地通過閉關政策來進行自我保護。與此相對應,歐洲民族國家盡管保持著政治意義上的主權獨立與平等,但實際上存在於一個由英國占支配地位的西方世界體系中,在激烈的競爭和頻繁的戰爭中勝出的英國,以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實力為後盾推行貿易「自由主義」而追求機械化的商業運輸和生產體系在全球的擴張。不僅如此,在近代商業資本支配下的英國在歐洲主導和維護這一力量均衡,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時製造了一種樣板效應,即英國行使主導權(如海上貿易保護)是為了實現普遍的利益[14]57、66-71。英國在「自由貿易」的大旗下,牢牢控制著全球近1/3的貿易,將大多數國家拉入英國主導的貿易網,這一體系成為各國資本投向和獲取財富的唯一路徑。這種話語霸權下的「普遍利益」越是被各國所堅信,英國對這一體系的控制就越容易,代價也越低。
二、「自由貿易」的沖擊與朝貢體系的解體
一個國家在世界市場的地位,成為該國在國際體系中地位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在鴉片戰爭前夕,非對稱「世界體系」中兩個中心國家的海外貿易活動呈現顯著的差異。重商主義者托馬斯·孟不但提出對外貿易是「財富的准則」,且進一步指出「遠處的貿易對於本國是最有利的」。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進一步為英國的海外擴張和推行所謂的「自由貿易」提供了理論依據。歷經「光榮革命」和產業革命的英國,由「商業上的霸權造成了工業上優勢」,最終於18世紀末出現的強力機械裝置,在世界經濟史上劃出了一個時代,即原先各個相互分離的區域性市場逐漸連接成全球性市場,「各民族的原始封閉狀態由於日益完善的生產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間的分工消滅得越是徹底,歷史也就越是成為世界歷史。在機器大工業這一代表生產力發展方向的生產體制誕生以來,對世界歷史進程產生了至少三方面的深刻影響:一是適應機器大工業生產需求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包括銀行金融體制、市場規則等,逐漸鞏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主導地位。二是生產實踐活動的外延擴展突破了民族國家的疆界,越來越多的區域性生產實踐活動被納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世界性的生產體系之中,「消滅了各國以往自然形成的閉關自守的狀態。三是世界歷史的時代,主要體現在世界交往的普遍發展基礎上的勞動方式的改變。封建社會自給自足的農本經濟即使是發展到「康乾盛世」這一巔峰,依然無法容納生產力的要求;與自給自足的農本經濟相適應的朝貢貿易體系,在生產力突飛猛進和世界市場面前,自然無力阻擋打著「自由貿易」旗號的堅船利炮的沖擊。作為世界歷史的一個縮影,東亞朝貢貿易體系的解體無疑是勞動方式變革的必然結果。
從制度變遷的角度看,東亞的朝貢體系有其自然的漸進式變遷的邏輯和進程。長期以來,朝貢貿易體系一直是維系「中國世界秩序」的關鍵和連接東亞各國政治經濟關系的紐帶。濱下武志甚至提出,東亞沿海地區以朝貢體系為核心的「具有多樣性卻又整合得很好的經濟商業圈」,「即使在歐洲國家殖民統治達到頂峰的時候,它們也不得不尋求與東亞這個傳統朝貢貿易體系整合起來。」[9]13隨著朝貢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和清政府影響力與控制力的式微,這一體系的內生性發展機制遭到破壞,鴉片貿易、鴉片戰爭則使得這一進程具有了強制性制度變遷的因素。正如彭慕蘭所言,鴉片戰爭既非來自海外的中國現代性的起點,亦非一個內生的現代性遭受挫折的關鍵時刻[19]序言6。
在明清之際海外通商基礎上,18世紀清王朝海外貿易得到進一步發展,其主要原因在於歐洲市場對中國商品需求激增。清政府曾實行過「時開時禁,以禁為主」的海外貿易政策②,但即使在禁海期間也沒有完全斷絕與外國的貿易往來。在整個18世紀,中國一直是世界上白銀的「最終的歸宿」。為擴大對中國商品的進口,西歐各國的東印度公司在18世紀前期繼續向中國輸入大量白銀;尤其是清朝「弛海禁」後的一個時期中,到達粵海關的東印度公司船隻所載貨中,9/10是銀貨。乾隆年間,關稅收入已佔清政府財政收入的1/10,特別是粵海關的稅收發展極快,自1783年以來,躍居戶部稅關之首,至嘉慶年間已相當於全國財政收入的1/4。同樣,自18世紀中葉始,英國東印度公司已逐漸將其在亞洲的貿易中心轉向中國,英國對華貿易在整個中西貿易中占絕對優勢地位,而中國在海外貿易中保持著順差。與此同時,私人貿易在政府主導控制貿易的情境下發展很快,貿易規模大大超出了清王朝的控制范圍。由此,朝貢貿易體系在外力的作用下實際上已開始遜位。
在制度建設方面,1685年清政府設立粵海關③,專司管理進出口貿易和關稅征繳。經過從官商到公行的演變,在清政府的嚴密控制下,廣州十三行只是封建權貴資本的一個具有公辦色彩的派出機構,規章制度建設滯後,組織體系較為鬆散。最為重要的因素在於,在農本經濟高度發達、封建專制高度集中的清王朝,商人、商業資本或資本主義萌芽的因素在統治階級中幾無話語權,封建權貴與商人、民眾在海外貿易方面的利益非但不一致,且存在著嚴重的限制和管制。誠如彭慕蘭所言,由於主要的亞洲帝國都不依賴商業稅收,它們從來不需要給商業財產以安全保證;中國政府沒有興趣為其臣民的海外掠奪提供直接的軍事和政治援助[19]183、190。而西方商業資本的代表,東印度公司式的合股公司的創立,是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一步。作為商業組織,它們比以前的各類實體都更有效[11]89。東印度公司以資本為紐帶擴大和維護了歐洲國家的社會基礎,為其國家(王室)與民眾之間達成利益一致創造了條件。自18世紀60年代始,「東印度公司由一個商業強權變成了一個軍事的和擁有領土的強權。」[20]168在組織嚴密、實力雄厚的西方商業資本沖擊下,迂腐的中國封建權貴資本根本無法抵擋。以鴉片戰爭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為標志,朝貢體系逐步解體。
在朝貢體系的演變過程中,不能不提及鴉片貿易與鴉片戰爭。18世紀後期,英國每年從中國進口的茶葉多達1500萬磅。在英國人離不開這種飲品的同時,英國經濟也開始依賴茶葉,「提供了英國國庫總收入的十分之一左右和東印度公司的全部利潤」[21]3。例如,1784年前的多數年份,英國財政部對茶葉徵收的稅率高達100%以上。但茶葉消費的大眾化導致英國的白銀急速流出,1710-1759年間英國向中國支付了2600萬英鎊的白銀,而其出口所得僅為900萬英鎊[22]21。然而鴉片貿易的出現開始改變英國的財政困局。1773年,鴉片為英國東印度公司帶來了3.9萬英鎊的利潤。20年後,每年向中國出售鴉片所獲利潤激增到25萬英鎊。英國依靠毒品開始扭轉中英貿易不平衡的狀態。在1806-1809年間,中國為鴉片支付了700萬兩白銀[22]23。1814-1838年,僅流至印度的白銀,每年從132萬余兩猛增至614萬兩。1833年,英國議會廢止了東印度公司在中國的壟斷特權。隨著所有商人都可以經營對華貿易,一年之內,出口到英國的茶葉翻了4倍,為平衡茶葉貿易而進行的鴉片貿易也急劇增長。1834年,1.8萬箱鴉片從印度運到中國,3年之後升至3萬箱。鴉片對中國社會造成的毀滅性影響怎麼說都不過分,而鴉片戰爭「留下了西方幾個世紀以來以無恥的手段對待東方的永久的、令人難堪的象徵」[22]26、序言2,英國標榜的「自由貿易」是以堅船利炮作為交易尺度的。正如馬克思一針見血地指出:「到底什麼是自由貿易呢?這就是資本的自由。排除一些仍然阻礙著資本自由發展的民族障礙,只不過是讓資本能充分地自由活動罷了」,「任何時候只要我們仔細地研究一下英國的自由貿易的性質,我們大都會發現:它的『自由』說到底就是壟斷」。
三、條約通商體制的形成
在國際體系中,國際機制是民族國家在國際互動中為維護和增進國家利益與安全,協調彼此關系而建立的各種規則和制度,而條約作為正式的國際協議對國家行為具有重要的制約作用,在安全、經濟和環境領域,條約成為廣泛的國際規制中的一個核心結構性元素。英國為避免因「軍事費用過大」,「帝國戰線太長」,「直到最後被完全拖垮」的窘境,通過國際條約來維持既有的國際秩序是重要的選擇。因此,鴉片戰爭期間,英國接受清政府的和談要求是體面的做法。
根據《中英南京條約》及隨後於1843年簽訂的細則性附約《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後條約》,中國被迫開放貿易並按自由貿易帝國主義的原則建立通商口岸和租界,即廣州、廈門、福州、寧波和上海五個口岸開放通商。後為國內風起雲涌的農民起義所迫,清政府面對英國、法國、美國領事聯合在各自租界徵收關稅的事實,設立了海關總稅務司,並在各口岸的海關設立一個外國稅務司。這一海關體系的建立,為條約通商貿易體制提供了一種制度化的保證。
盡管條約是主權國家平等協商、相互妥協的產物,但仍然掩飾不了強勢國家的意志與利益,因為國家的實力(尤其是工業和軍事實力)是國家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實力弱的一方必然在國際上受制於強國。條約通商貿易體制的確立在很大程度上使中國喪失了主權獨立,使中國的商品市場被納入由英國構建的西方世界經濟體系:在各口岸設立的外國稅務司,職位與中國的海關官員相同,但事實上掌握著更大的權力;原先的公行制度廢除後,各口岸一時洋行甚眾,在中國的對外貿易中占據統治地位,它們通過支配和控制買辦階層來開展在華進出口貿易;在關稅征繳方面,英國進出口貨物應繳納的稅率須由雙方議定,即協定關稅。英國對華輸出商品的稅率,總體上「值百抽五」,其中棉花、棉紗、頭等和二等白洋布、本色洋布、斜紋布等平均稅分別定為5.56%、5.56%、6.95%、5.56%、5.56%、6.01%,只相當於鴉片戰爭前的中國自定稅率的1/4,這對於以出口初級產品為主的中國損害極大。由於英方不同意,清政府始終未能自主調整自己的海關稅率。更為嚴重的是,英國等列強還享受較大的治外法權,各通商口岸皆準許英國派軍艦一艘駐守,保護英商對華貿易,此後更發展為在許多中國口岸設立租界。五個口岸城市均地處東南沿海,為清朝內外交通的要道,且多為歷史文化名城,商賈繁昌,是自古兵家必爭之地,控制這幾個戰略要點不僅能夠在這些富庶區域開辟市場以獲取顯著的經濟收益,而且占據了能夠發揮自身強大的海軍優勢、從海洋進攻大陸腹地的軍事跳板;更深層次的影響還在於,這些口岸素有開放貿易的傳統,民眾也被認為更易「歸化」,在中西文化交匯中更易接受西方「自由貿易」等代表資本利益的價值觀念,更易將西方的市場交換規則移植至東方農本經濟的體系中,進而傳播並敦促東亞國家效仿「日不落帝國」樣板的輝煌與發展道路。有學者指出,國家層面的領導權,是一個支配國引領多個國家組成的體系向預期的共同利益方向發展,這導致支配國領導權和財富分配權的膨脹,從而大大降低了軍事征服成本。
英國在條約通商體制下獲得了驚人的利益,但這一利益主要通過鴉片貿易而取得。《南京條約》生效後,英國商品蜂擁至中國,對華出口總量和貨值陡然增長。1842年為96.9萬英鎊,此後連續增長至1845年的239.5萬英鎊[5]721-722。英國商人無視中國市場的實際需求而傾銷各種商品,甚至包括鋼琴和吃西餐用的刀叉,最終導致英國商品在華滯銷嚴重,對華出口從1846年起呈現連年下降的趨勢,同時由於江南大部分富庶地區尤其是長江下游的河運網為太平軍攻佔,各口岸無法開展正常的國際貿易,1854年曾跌到100萬英鎊。而《南京條約》第4款規定「以洋銀六百萬圓償補」鴉片販子,相當於變相糾正禁煙銷煙的「過錯」,承認鴉片貿易的合法地位;1858年《通商章程善後條約》明確規定了鴉片進口稅率及交易范圍,意味著鴉片貿易為合法貿易。資料顯示,英國對華鴉片貿易數量連年攀升,1842年為33508箱,1845年為39010箱,1849年為43075箱,1852年為48600箱,1853年為54574箱,1854年為61523箱,1855年為65354箱[25]626。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之後4年,英國出口中國的商品佔中國進口商品的7/8。但從商品結構來看,1870-1890年間,中國每年進口的鴉片價值約800~1200萬英鎊,是最大的單項進口貨物[14]252、249,「英國政府在印度的財政,實際上不僅要依靠對中國的鴉片貿易,而且還要依靠這種貿易的不合法性。
客觀上分析,條約通商體制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以口岸為中心的近代區域市場的發展和近代市場關系的形成。盡管各口岸均是傳統的地區商業中心,但這些地區的商業繁榮是建立在封建農本經濟的小生產基礎上的,而一口通商與公行制度更是束縛了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條約通商體制的形成,確實在國人的觀念和傳統貿易體系中出現了基於市場的商品生產、商品交換關系和工商經濟,在行會組織的基礎上產生了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市場秩序與貿易規則,進而為近代民族資產階級的產生和近代產業工人的儲備創造了條件。
條約通商體制對近代中國的深遠影響,不僅在於對制定該條約主導權的控制體現了崛起的英國霸權的利益和意志,成為其攫取和維護自身利益的工具——沃勒斯坦的世界體系理論認為,一國在獲得霸權地位後,即開始奉行自由貿易政策,這是因為霸權國佔有最領先的技術,最具比較利益的優勢,是最具成本效益的生產國,因而也就成為國際經濟體制中自由貿易的最大受惠國;而且在於該條約標志著經濟意義上的朝貢貿易體系解體的契機已經來臨,盡管該條約及1844年的《中法黃埔條約》屬於雙邊條約,但經過以後的《中日馬關條約》等擴展,條約通商的關系具有了多邊的性質,並且亞洲國家間也開始簽訂一些通商及友好條約,從根本上改變了朝貢貿易體系的制度框架,開始演變為條約通商體制;更重要的是,作為近代中國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該條約深刻地動搖了清王朝在東亞體系或東亞國際秩序中的主導地位,開始越來越多地受到來自體系內外的挑戰,長期以來維持東亞體系的國家之間的等級秩序走向瓦解,國內傳統的經濟秩序與原有的社會生活遭到重大挑戰和破壞,包括「中國在戰爭失敗以後被迫付給英國的賠款、大量的非生產性的鴉片消費、鴉片貿易所引發的金銀外流、外國競爭對本國工業的破壞性影響、國家行政機關的腐化」等,迫使封建權貴資本集團的部分先進分子開始思索探求社會變革之路。恰如歷史學家柯文(Paul A. Cohen)所言,19世紀的中國「是一個長期以來自身經歷著重要變化的中國,一個充滿最基本的矛盾與沖突的中國。
四、結論與啟示
「一個國家將通過領土、政治和經濟擴張得來的謀求國際體系的變革,這種努力要到為進一步變革所付出的邊際成本等於或大於邊際收益的時候才會停止。隨著英國的經濟強盛和軍事發展,不僅會追求與其國力相稱的政治影響力(包括控制他國的領土和行為以及世界經濟),也能夠通過發動大規模霸權戰爭來挑戰東方固有的朝貢體系,獲取「戰爭工業化」的巨大收益。鴉片戰爭及條約通商體制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經濟根由。馬克思曾深刻地分析過歐洲資本主義向全球的擴張:「美洲金銀產地的發現,土著居民的被剿滅、被奴役和被埋葬於礦井,對東印度開始進行的征服和掠奪,非洲變成商業性地獵獲黑人的場所——這一切標志著資本主義生產時代的曙光。這些田園詩式的過程是原始積累的主要因素。接踵而來的是歐洲各國以地球為戰場而進行的商業戰爭。這場戰爭以尼德蘭脫離西班牙開始,在英國的反雅各賓戰爭中具有巨大的規模,並且在對中國的鴉片戰爭中繼續進行下去。事實上,霸權國家的殖民擴張不僅有血腥的軍事侵略,更多的是打著諸如「自由貿易」、「自然秩序」等旗號進行經濟侵略,近代中國從朝貢貿易體系向條約通商體制的變遷歷程,便是最好的註解。工業革命以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全球的擴張,「各國人民日益被捲入世界市場網,從而資本主義制度日益具有國際的性質」。貿易形態的演變,本質上是勞動方式或生產方式變遷的表現形式。
「近代化的核心是資本主義化」,條約通商體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的機器大工業的要求,反映了一些以市場交換為基礎的國際貿易的普遍規則,對近代中國的市場發育、近代民族工業的誕生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然而,西方霸權國家通過主導和控制市場規則的制定權,動輒使用武力或武力相威脅,迫使落後國家接受和遵從其設定的「游戲規則」,無視落後國家關於變革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的合理要求,「合法」地控制和把持著世界財富分配權,從來就沒有改變過。
❻ 近代英國為什麼對中國茶葉那麼有興趣
眾所周知,中國作為茶葉故鄉和發源地,在茶葉種植和出口一直獨占鰲頭。
而在西方國家的飲料世界中,首推的就是咖啡了,其次是牛奶、果汁,最後才是茶葉,其中也不乏一些花卉和果乾製作而成的花茶。但仍然有很多西方人對於中國的茶葉並不感興趣。但又為什麼在19世紀時,英國要大量進口中國茶葉呢?
盡管歐洲人並不喜歡喝茶,但英國人卻除外。英國人非常喜歡喝茶,尤其是在起床前倚在靠背喝上一杯熱茶,被看作是生活上最大的享受。但也喝錫蘭所產的紅茶,裡面會加糖牛奶或者奶精。每日的下午茶更是必不可少。
英國飲茶史劃時代意義的一年是在1662年。這一年人稱「飲茶皇後」的葡萄牙公主凱瑟琳嫁給英國查理二世。當年的陪嫁其中就有221磅的紅茶和精美的中國茶具。在紅茶貴重堪比銀子的世代,皇後高雅的品飲使得貴族們紛紛效。直到十九世紀英國人在印度北部偶發現漫山遍野的野茶樹,至此茶葉開始變得比啤酒還便宜(據講是東印度公司派人去武夷山偷取的茶種並且私雇一百多名茶農和茶工到印度,在大吉嶺試種成功),從英格蘭的多佛到阿伯丁,幾乎全英國都開始流行喝茶。
《傲慢與偏見》中有這樣一段對茶的描寫:「茶壺送來書房時,房間里利己彌漫著沁人心脾的芳香。一杯茶落肚後,整個深心得到了極好的慰藉。慢慢細雨中散步歸來,一杯熱茶所提供的溫馨美妙難以形容」。
工業革命也推動了這種新飲料的流行。工業化帶來的生產,大批的工人揮汗如雨的工作,查的解渴性、消毒、保健性以及到後來能感受得到的廉價型,得到了國家中主力勞動階層的熱烈擁戴。茶取代了諸多飲料,開始獨占鰲頭。
十七世紀時英國東印度東印度公司首次來到廣州運茶,而繼設立了辦事處和商館,委託代購中國茶葉。壟斷經營帶來的利潤是巨大的,茶葉業務快速發展,18世紀開始,茶葉已經取代絲綢稱為中國出口第一大宗了。
紅茶在英國的崛起離不開英國人的支持,也有為了商業利益和出口貿易,後來印度引進了茶樹工業,至此名印度橫空出世,稱為紅茶出口第一大國,英國殖民地的紅茶逐漸成為了主流,歐洲紅茶市場逐漸擺脫了對中國依賴。
可想而知,平靜的茶葉生產引進到如今英國每天大約要喝掉1.65億杯茶的背後其實隱藏著更多不為人知的秘密。
❼ 改變了中英印美4國的歷史的東西是什麼
徹底改變中國歷史的走向的是1840年的鴉片戰爭,此後清朝完敗,共和啟蒙,於是接著就推翻了籠罩在中國大地上2000多年的帝制,並迫使中國敞開大門,開啟了現代化工業的進程。而在這中間,有樣東西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它不僅僅嚴重影響了當時的滿清政府,還對整個世界的歷史走向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但令英國人萬萬沒想到的是,他們種樹,卻被印度人乘涼,為印度創造了大量的財富,而英國僅僅只佔了世界第三。這種東西到底是什麼?今天中國在世界上的佔比又有多少呢?
小小的茶葉,不但影響了世界的歷史走向,還影響了今天的全球化貿易。
❽ 英國是怎樣從無到有,取代中國茶葉的霸主地位的
中國不但是茶和茶文化的發源地,還曾經是世界最大的茶葉出口國。茶葉在宋之後,就已經取代了瓷器和絲綢,成了我國對外貿易的第一出口和創收產品。在明朝時,世界上50%的白銀都被中國通過貿易給賺了過來。到了清代,中國也是世界上GDP總值最大的國家。我們僅僅拿英國從中國進口的茶葉數據就一目瞭然了。
對於後來印度、斯里蘭卡的獨立,以及美國茶的崛起,世界茶市場又迎來了新的市場角逐。
讀者您認為,在未來100年內,誰將會是茶葉帝國里新的“武林盟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