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英國的君主立憲制有什麼特點和作用
特點:①在君主立憲制政體下,國王是國家元首、聯合王國武裝部隊總司令和英國國教的世襲領袖。但君主處於「統而不治」的地位,而作為國家的象徵的地位更為突出。②國家權力的中心在議會,議會是國家最高立法機關,由內閣掌握行政權並對議會負責,法律上賦予英王的權力都由內閣和議會行使。
作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確立的君主立憲政體大大削弱了國王的權力,議會及政府逐步掌握了治理國家的權力,這種政治體制雖然有其歷史局限性,但它結束了英國的封建專制制度,使得英國走上資產階級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它代表了歷史發展的趨勢,是歷史的一大進步。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這一制度的確立和不斷完善,不僅對鞏固資產階級在英國的統治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對其他國家的資產階級建立新的制度,也有著巨大影響。
㈡ 英國三權分立有哪些作用呢
英國是君主立憲制, 美國才是典型的三權分立的國家. 作用……(如下)
孟德斯鳩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了洛克的分權學說,主張必須建立三權分立的政體,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的原則組成國家。他說:「要防止濫用權力,就必須以權力約束權力。」「當立法權和行政權集中在同一機關之手,自由便不復存在了,因為人們將要害怕這個國王或議會制定暴虐的法律,並暴虐地執行這些法律」 .他還根據英國的政治制度說明各種權力之間的制衡關系,指明立法機關由兩部分組成,可通過相互的反對權相互鉗制,立法機關的兩部分都受行政權的約束,而行政權亦受立法權的約束,彼此協調前進。
孟氏的分權理論與洛克的分權理論相比有重大的發展,孟氏的三權劃分比洛克更明確,且比較合理,更重要的是,孟氏不僅說明分權,而且進一步說明了權力行使過程中發生矛盾沖突時如何解決,不僅在政治上起到了鼓舞資產階級革命的作用,而且對未來國家如何防止權力濫用,如何對權力進行有效的制約提供了參考模式。
首先,從三權分立的目的看,無論對於該理論的創始人還是運用該理論的國家來講,三權分立就是為了制約權力,防止權力濫用,防止某一國家機關或者個人的獨裁和專制,從而保證國家政治上的穩定。孟德斯鳩認為「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一條萬古不易的經驗。」 「如果同一個人或者是由重要人物、貴族或平民組成的同一個機關行使這三種權力,即制定法律權、執行公共決議權和制裁私人犯罪或爭訟權,則一切便都完了。」而制約權力的終極目的是保障人民的權利。因此,無論對於社會主義國家還是資本主義國家對權力的制約都是一種實在的需要,只是資本主義國家制約權力的本質是維護資產階級的整體利益,而是社會主義國家制約權力的本質是為了真正保障人民的權利。
其次,從三權分立的內容看,在英國資產階級與封建貴族分享政權的事實已成為歷史以後,按分權理論建立的資本主義的國家機關,都根據國家權力的表現形式將其分為立法、行政、司法機關,這三種國家機關分別行使不同的國家權力,並使之存在相互制約關系。在資本主義國家裡,資產階級掌握國家政權,行使國家權力,很難說這三種權力是分立的,就連代表的代議機關實際上也是有產者的論壇和表決器,但是現代資本主義國家的三權分立仍然是資產階級為維護其整體利益,為保證國家權力有效、正常運行而採取的一系列方法模式。
再次,從三權分立的功能來看,在國家生活中,它大體發揮了以下幾種功能:1、區分功能。現代美國憲法學家柯爾文曾把三權分立總結為四個要點:政府有立法、行政、司法三種固有的獨特的職能;這些獨特的職能應由三個分別配備人員的政府部門各自行使;三個部門在憲法上應該是平等、互相獨立的;立法部門不能把權力委託給他人。此種說明為許多學者所接受,特別在美國這個說明具有一定的權威性。現代大多數國家在實踐上都有立法、行政、司法三種國家機關的設置(包括社會主義國家),使得國家職能得到合理的區分和實現,這的確是有目共睹的。2、平衡功能。國家權力在區分的前提下,根據其職能配置不同的權力機制,使得它們中的任何一個部門的權力都是有限的,不致使某一部門因權力過大而導致權力運行失衡。3、制約功能。立法、行政、司法職能的差異,機構的分離,職權的劃分,相互間權力運行的牽制,使得三種權力能夠達到有效的制約。4、補救功能。當三種機關中的某一機關在行使權力不當招致社會不滿時,其他的機關可以行使權力,挽回影響和損失,從而維護國家的整體利益。
資本主義國家採用三權分立的方法和手段確實起到了制約權力、防止專制的目的。如美國兩百多年以來,分權、制衡、總統不得連任兩屆以上的思想,一直指導著美國的政治生活,保持了美國政治的長期穩定。社會主義國家採取「民主集中制」以及「 議行合一」制度來保證權力的純潔性和人民性,但對如何防止某些人或某些機關打著人民的旗號濫用權力卻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
由於社會中沒有任何一種權力可以與國家權力抗衡,國家權力之間的相互制約就顯得尤為重要。可以說,三權分立的合理內核就是「以權力制約權力」,即通過國家機關內部的互相制約,使之更好地協調配合,更充分地發揮自己的作用。
三權分立原則作為一種學說,最先由英國資產階級思想家洛克提出。在封建專制獨裁統治下,皇帝或國王的權力至高無上,總攬立法、行政、司法大權。17世紀,英國發生資產階級革命。1689年10月英王威廉接受了《權利法案》,1701年6月簽署了《王位繼承條例》。這兩個法案確立了英國以三權分立為原則的君主立憲政體。洛克在已經存在的政治現實基礎上,提出了立法權和執行權(行政權)的分立,並指出,立法權高於行政權,他講的立法權和執行權分別指國會和英王。因此,洛克所謂的分權,就是分掉代表封建貴族的國王特權,把立法權、司法權一項項奪過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他的分權理論在政治上具有顯著的進步意義。
㈢ 從國家機關的角度來看,英國為何種政體,其有何特點
解:英國的政體是君主立憲制
特點:1、國王是沒有實權的最高代表領袖,議會掌握實權;
2、 通過立憲,樹立人民主權,限制君主權力、實現事實上的共和政體;
3、君主立憲制與一個國家的國情和文化傳統有著密切關系,它具有一定的進步性,同時也 有一定的妥協性,落後性,局限性。
㈣ 英國政體具體形式以及利弊
一、政體的主要類型;
(1)君主立憲 :德國:君主掌握國家主要權力,議會無實權聽命於君主。
英國:君主無實權。統而不治。確立議會主權,國王權力受到議會限制
(2)民主共和:A。美國 總統、立法、司法三權分立
B.法國 由總統和內閣共同掌握。總統和內閣共同向議會負責。
二、建立的因素
(1)古希臘的城邦民主制奠定了近代民主的基礎:①民主政治體制 ⑵民主運作方式
(2)古代羅馬的法學體系為近代民主制奠定了法律基礎
(3)人文主義思想,近代資產階級啟蒙思想提供了思想基礎,
(4)各國先進的資產階級政治家和思想家借鑒了古代民主政治並參考近代資產階級思想家的政治構想,根據本國實際情況進行大膽的創新。
(5)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建立民主制政體成為歷史發展的趨勢。
(6)國家統一的實現及維護是重要的前提條件。
三、產生不同的原因:
(1)各國民主傳統不同
(2)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方式不同
(3)各國資本主義發展的程度與水平,及資產階級力量的大小
四、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體的基本特徵
各國實行代議制民主,是一種間接的民主制,有別於古希臘的民主制(小國寡民);形式上實行分權原則;各國都以立法的形式將國家政體加以確定;多數實行政黨政治。
五、對各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1)君主立憲制的作用:
①英國君主立憲的確立和發展,為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②各派可以通
過議會斗爭,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並使其政治斗爭在一個有序的狀態中,對社會的穩定起
著不可低估的作用。③英國的君主立憲政體雖然有其歷史局限性,但它結束了英國的封建專
制制度,使英國走上資產階級政治民主化的道路。它代表了歷史發展的趨勢,是歷史的一大
進步。④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這一制度的確立和不斷完善,不僅對
鞏固資產階級在英國的統治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為世界上很多國家樹立了一種模式,不少
國家後來都採用了這一模式。
(2)美國的總統制共和制
①聯邦制賦予政府強有力的權力,利於國家的鞏固;聯邦政府實行三權分立原則,權力之間制約平衡,防止專制獨裁,保障了資產階級民主制度。②體現和維護了獨立戰爭的重大成果,使政府建立在民主原則的基礎上,帶來美國的長期穩定。國家的統一與穩定成為美國經濟迅速發展的政治前提。
(3)法國議會制的民主共和制
①共和派掌握實權,共和體制的最終確立;②與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帝制獨裁對比,共和體制的確立是歷史的進步;③隨著法國工業資產階級勢力的上升,為工業資產階級提供了參政機會,對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4)德意志帝國的君主立憲制
有利於維護德國的統一,和資本主義的發展,然披上了民主的外衣,但有濃厚專制色彩。軍國主義傳統影響深遠。
七、各國民主制實行過程中遇到的主要問題是什麼?
英國斯圖亞特王朝的復辟,美國既要保留中央政府的權力要要保留共和制;法國防止舊王朝的復辟,德國國家的四分五裂狀態。
八、各國民主制的弊端及完善
美國:忽略了婦女、黑人公民的權利,保留了奴隸制,存在種族歧視
完善:
英國:隨著工業革命深入發展,新興工業資產階級力量壯大,通過1832年議會改革法案,使普選不斷擴大,確保了資產階級民主政體穩定和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
美國:內戰結束後,美國國會通過憲法第14條修正案。該法案規定:「任何一州,都不得制定或實施限制合眾國公民的特權或豁免權的任何法律。」這就進一步肯定了聯邦法律的至上性和國家的統一。)
法國:第三共和國建立後,共和派和人民群眾為維護和發展民主共和制進行了不懈的斗爭,最終共和派取得了議會選舉的勝利,促使議會對憲法做了修正和補充,以堵塞所有君主派
的復辟之路,並確定《馬賽曲》為法國國歌,7月14日為法國國慶日
德國教訓:在德國這樣的專制主義影響深遠的國家,要想真正建立民主共和政體,必須進行徹底的社會變革。
國家權利的分配問題是關鍵
㈤ 概述英國政治制度的特點和作用
特點:第一、英國實行議會民主制,體現「議會至上」的原則。議會至上,即立法權在三權中居於核心地位。
第二、實行內閣制,作為「議會至上」原則在行政權與立法權關繫上的制度體現。即國家的權力體系以內閣為核心,內閣擁有國家的最高行政權力。
第三、英王更多的是一種榮譽性職位,並無真正的實權。在英國政治制度中,國王作為國家元首均為世襲,更多地體現為一種象徵性、禮儀性意義,是在特殊情況下介入政黨間的權力調解。
第四、英國政黨的組織體系相對比較嚴密,但右翼黨比左翼黨要鬆散。政黨無論是作為群眾黨還是精英黨,大都有一個從上到下的組織系統。
作用:結束了英國的封建專制制度,使得英國走上資產階級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它代表了歷史發展的趨勢,是晉中之窗歷史的一大進步。不僅對鞏固資產階級在英國的統治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對其他國家的資產階級建立新的制度,也有著巨大影響。
㈥ 英國現在是否堅持君主立憲制政體君主立憲制有什麼特點好處,缺點在哪裡
英國現在是君主立憲制政體。
其特點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過立憲,樹立人民主權、限制君主權力、實現事實上的共和政體。
優點……其實沒什麼優點,君主立憲制本來就是在資產階級革命中革命的不徹底,導致的一種妥協產物。如果當時的情況不是非保留君主不可,我相信熱血上頭的革命者們是很樂意殺掉皇帝的(看看:查理一世、路易十六、尼古拉二世),而君主立憲制很大程度上意味著這次的革命者和皇室是同一立場階級的(瞅瞅:明治維新、光榮革命、清政府還試圖搞過「預備立憲」)。
非要說點優點出來,也就是滿足一下對國民對國王和皇室的崇拜尊敬。
韓國電視劇《宮》不就是沒有皇室YY皇室出來的產物……可見不管社會制度怎麼「進化」,對「貴族」啊「王子公主啊」之類XXOO的崇拜幻想總是會存在的……
好像跑題了……回來說缺點:
這種制度最大的缺點就是國家和納稅人需要額外支出一筆巨大的費用以維持皇室成員「高貴體面」的生活。當然,並不是皇室成員的所有開支都是國家出,但是像城堡宮殿的修繕、君主出席的場合等等這些「國有」的東西是需要國家掏腰包的……看看英國皇室,為了減少開支都開始「裁員」了⊙﹏⊙b汗~
反正君主也只是個象徵,對國家大政方針沒什麼影響。
㈦ 英國保留君主立憲制,保留女王,這對英國的政治、經濟有什麼好處和積極影響
英國皇室已經成為了國人崇拜的對象,其實很多國家都是如此,例如日本。何況
他們並不影響政治,但一但廢除,會使國際駭然,民心難定,而且在英國沒有人能夠有這個權利廢除君主立憲制(與早期君主立憲制有不同),女皇在外交中也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而且當英國兩大政黨勢均力敵或發生嚴重矛盾時,國王以不偏不倚的中立態度進行調解,作出決定,正如工黨一理論家珍妮.李說:"君主制是個有價值的緩沖器"。
第五,英王是英聯邦團結的象徵。自從大英帝國沒落後,英國及其自治領、殖民地和其他成員國組織了一個鬆散的集合體--英聯邦英王在法律上是英聯邦的元首,英國駐各自治領和殖民地的總督都由女王委派,英國資產階級利用英王的威望把英聯邦成員國聯合起來,並通過她和王室的活動起著紐帶作用。
除此以外,英國憲法學家白傑浩特認為英王還有三種殘余權力,即知會權,警告權和鼓勵權。所以英王有權獲得有關內閣會議和所屬各委員會的詳細報告和記錄。歷任首相每周有一次要向她匯報國情,重大的國家事務首相也要與英王磋商,國王如認為內閣的決策有問題可以向首相提出警告,在遇困難時可鼓勵首相剋服困難。由於英王在任時間長,了解情況多,政治經驗豐富,因而她的建議往往得到首相的重視,從而對內閣決議產生實際的影響,這就是英王的"潛在大權"。
恩格斯曾指出:「英國憲法沒有君主政體淡化不可能存在的,在……去掉王權整個這一座人造的建築物便會倒塌。英國憲法是一座顛倒過來的金字塔,塔頂同時又是底座。所以君主這一要素在實際上變得越來越不重要,它在英國人的眼光中意義就會越重大。大家知道,沒有一個地方比英國更崇拜統而不治的人物。」
㈧ 英國政治制度有什麼歷史作用
英國的政治制度,代表性的是英國採用議會制君主立憲制政體。
英國有長達千年的王室傳統,傳統文化比較保守,深刻地影響著英國的現在與未來。
在日常政治生活中,英王(女王)具有咨詢權、支持權和敬告權;英王(女王)作為英聯邦首腦,還起著維系英聯邦紐帶的作用。作為國家的象徵,英王可以在維護國家團結、調解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等方面發揮作用,或就內政、外交問題提供可資參考的意見;在特殊情況下,也還可以行使憲法賦予的某些權力。
㈨ 英國政治制度的特點,與作用
英國是世界上最早確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英國的君主立憲制是英國「光榮革命」後建立起來的。大約在13世紀中期,貴族在同英王亨利三世的斗爭中獲勝,成立議會。13世紀末以後,議會經常召開,議員由貴族、市民和騎士組成,由於各個階層的利益不同,常常不在一起開會,14世紀以後,議會逐漸分成上下兩院。此後,下院的權力不斷擴大,15世紀末,下院已經有提出財政議案和法律議案的權力。但是,這一時期議會仍然是封建性質的等級代議機構。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前後,議會成為資產階級同代表封建勢力的斯圖亞特王朝斗爭的政治中心。光榮革命以後,議會相繼通過《權利法案》和《王位繼承法》,從法律上確認「議會主權」原則,進一步限制王權。未經議會同意,國王不得擅自批准法律、廢除法律或中止法律的實施;並規定,國王必須信奉英國國教,天主教徒或同天主教徒結婚者不得繼承王位。英國的君主立憲政體初步確立。
傳統馬克思主義認為立憲君主制優於專制君主制,但共和制又優於立憲君主制,英國保留君主制實行君主立憲制是封建殘余濃厚的表現——但現在有很多學者對此有不同看法。比如歷史學家劉宗緒、劉祚昌、唐德剛等都反對簡單地把君主制與封建殘余等同,認為在特定歷史環境下君主立憲制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可能更大。
比如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確立的君主立憲政體大大削弱了國王的權力,議會及政府逐步掌握了治理國家的權力,結束了英國的封建專制制度,使得英國走上資產階級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它代表了歷史發展的趨勢,是歷史的一大進步。不僅對鞏固資產階級在英國的統治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對其他國家的資產階級建立新的制度,也有著巨大影響。
㈩ 伏爾泰是如何描述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和兩黨制的在他看來,英國的這種政體有何好處
伏爾泰反對君主專制。希望通過開明君主的改革,過渡到英國式的君主立憲制 ... 英國女王只是「虛位元首」,名義上是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總司令,具有象徵性的地位。 英國女王的作用有四個: 1 作為國家元首,體現英國政治制度的歷史延續性。 2 承擔國家元首禮儀性的職責。 3 維持英聯邦的團結。 4 在政治生活中行使三項重要的權力:磋商權、鼓勵權和警告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