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英國以前為什麼能夠打贏西班牙荷蘭法國呢
打敗西班牙,英國靠的是私掠許可證,也就是海盜大法,地理大發現時期,不少的航海家實際上也是海盜,別看英國現在高舉人權大棒,想當年最不講人權的就是英國,人家招水兵,就是滿大街抓壯丁。。。
打敗荷蘭,靠的是東印度公司,荷蘭人秉承的是不打架,但我跑路賊快,荷蘭的船基本就是能少裝武器就不裝,因為大炮太沉了影響船速。。。英國佬的船私掠的老辦法對荷蘭船隊有點行不通,畢竟要搶劫首先你得跑的過對方。。所以人家換了一種打法,其實就是金融戰的雛形,也是期貨買賣的雛形,硬生生把荷蘭給做空了。。。
至於法國,╮( ̄▽ ̄")╭,法國號稱歐洲大陸最強陸軍,一直以來對上英國的都是屢戰屢敗,屢敗屢戰,搞得人家英國佬都不好意思了,在地理大發現時代之前的英法戰爭,基本都是以英國戰勝做最終結果的,這個傳統一直延續到二戰。。。至於拿破崙時代,根本就沒有越過英國海上長城之稱的英國皇家海軍的封鎖線。。。拿破崙惜敗於英國海軍將軍納爾遜。。這都是有史可查的。。。
Ⅱ 西班牙是當時的海上霸主,英國皇家海軍為什麼能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
相信大家都從歷史書上學到過,英國皇家海軍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取代了西班牙的海上霸主地位,從此國力蒸蒸日上,終於在19世紀迎來了最高榮光---建立了日不落帝國,成為當之無愧的世界霸主,統治世界近一百年。那麼英軍是如何取勝的呢?
英國海軍勝利的因素很多,包括宗教、軍事、經濟等等,並不是我們歷史教科書中寥寥數語。英國海軍的勝利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輝煌,因為當時西班牙的海軍雖然龐大,但它的戰術是非常原始的,就是靠上敵艦,然後再讓步兵往上沖,實際上就是把陸戰那一套搬到海上。
英格蘭人用勇氣和實力不僅捍衛了自身新教信仰的自由,更使得天主教對其他西歐國家的控制力也開始松動。西班牙這個天主教帝國已經從威望的頂峰滑落,不能再充當羅馬天主教會的無敵打手,人們都徹底意識到通過武力實現歐洲的宗教統一已經不可能,也不會倒退至中世紀天主教會凌駕於各國政權之上的局面。
Ⅲ 西班牙、荷蘭都曾制霸海面,為什麼只有英國成為了「日不落帝國」
英國能獲得「日不落帝國」的稱號,證明了它確實有過人之處,能夠擊敗西班牙和荷蘭,在世界各處建立殖民地。而這個過人之處,就是它對與工業革命與殖民浪潮的精準把握。
因此,無論是英國的優勝之處還是其他國家的天生劣勢,都註定了英國早期的國力會遠超其他幾國,成為一個唯一的日不落帝國。不過其他幾個國家的動作也不慢,他們很快就追上了英國的步伐(法國),後來更是搞出來了一個美國,徹底奪走了英國世界霸主的地位。
不過現在,雖然英國也還是一流強國,但已經大不如前,殖民地也只保留了幾小塊,早已不再是當年「率土之濱,莫非王土」的「日不落帝國」了。
Ⅳ 根據「血與火的征服與掠奪」中,英國為什麼能在16~18世紀的爭霸過程中先後打敗西班牙、荷蘭和法國
西班牙:
西班牙王族對於掠奪而來的的財富是拿去揮霍,而不是拿去投資再生產,這樣國力不及英國。加之天主教的束縛,以及在荷蘭(尼德蘭)陷入戰爭泥潭難以自拔,並且因此與英國開戰,由於時運不濟導致海軍全軍覆沒,使得軍事實力落後於英國。故被擊敗。
荷蘭(尼德蘭):
荷蘭爆發了世界上第一場資產階級革命——尼德蘭革命。1588年尼德蘭建立共和國(聯省共和國),政體領先於世界,並且將掠奪來的財富用於貿易,賺得大量財富,得到海上車馬夫稱號。
但是荷蘭的資產階級政體存在巨大問題。執政(世襲)與大議長分權,事實上是在爭奪權力,由於各為一人,仍然會造成獨裁。執政家族奧蘭治前幾代都是軍事家,但是因為近親結婚導致從威廉四世開始執政的心智都存在缺陷
威廉三世在光榮革命之後成為英國國王,將荷蘭的經濟優勢為英國服務,荷蘭由盛而衰。
但最主要原因的叫做「荷蘭病」。這已經成為了經濟學術語,即過分依賴某一項對外貿易或多項,導致其他產業衰敗使得國家衰敗。故被擊敗。
法國:
政體落後100英國年,在荷蘭建立共和國的第二年,居然還在建立封建統治。1589年的波旁王朝,好奢華,欠外債,窮兵黷武。好在拿破崙出現,令法國重現活力,與英國爭雄,爆發了戰爭。但是在特拉法爾加海戰中,英國艦隊重創法國海軍,導致大陸封鎖政策得以實施,從經濟上封死了法國。拿破崙遠征莫斯科又是一大錯誤決定,導致陸軍衰弱。最終法國在英國面前不堪一擊。
Ⅳ 英西大海戰英國為什麼能贏
1588年8月8日的英西大海戰標志著近代海權霸主開始由西班牙轉變為英國,那麼英國是如何逆襲當時的世界霸主西班牙的呢?要知道這時西班牙的殖民地遍及歐、美、亞、非四大洲,號稱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日不落帝國;相比之下英國當真是彈丸小國。事實上在戰爭正式爆發前和戰爭過程中西班牙無敵艦隊已暴露出諸多失敗的跡象:
其次就英、西雙方的戰備情況而言:英軍是本土作戰以逸待勞;西軍是勞師遠征疲憊不堪——西班牙無敵艦隊是於1588年5月末從當時已被西班牙佔領的葡萄牙里斯本出發的,在8月6日無敵艦隊抵達法國加萊附近海面,想同駐佛蘭德爾的西軍會師後出征英國,然而後者因為被荷蘭起義軍牽制而無法及時增援。鑒於這時西班牙同法、荷的關系都比較緊張又有英國艦只尾隨於後,無敵艦隊並不敢在這附近過多逗留,只得在尚未做好准備的情況下匆匆上路。到了8月7日夜間英國人趁西班牙船員熟睡之機把6艘舊船點燃後放入無敵艦隊陣中——以火攻的形式製造了無敵艦隊的混亂。
最後雙方的戰術思想完全屬於兩個不同的時代:這次出征西班牙無敵艦隊共動用了艦船134艘、船員水手8000多人、搖槳奴隸2000多人以及2.1萬步兵。在8月8日的戰斗過程中西班牙採取的是傳統的沖撞敵艦,然後強行登艦利用自己的步兵優勢進行接舷肉搏。英軍方面共有100多艘戰艦,艦上作戰人員共有9000多人,全是船員水手,沒有步兵。
盡管英國戰艦就體積大小而言不及西班牙無敵艦隊,然而速度快、機動性強並且配置的火炮數量多、射程遠。在8月8日的戰斗過程中英軍充分發揮了自己在火力上的優勢——他們總是能躲過西班牙射程不遠的重型炮彈的轟擊,然後以極快的速度駛到最佳炮位對敵開火。事實上1588年英西大海戰標志著利用艦船機動性和火力優勢的作戰模式開始取代傳統的強行登艦進行接舷肉搏的作戰模式,英國成為了這一新式戰法的受益者。
Ⅵ 英國能打贏西班牙、荷蘭、法國的原因是什麼
工業革命使英國生產力發展,科技經濟水平提高,就是有錢又有軍事力量
Ⅶ 英荷戰爭英國為什麼取勝
英荷戰爭時期英國尚未完成工業革命,加之國家處於內亂時期,實力其實不及荷蘭。三次英荷戰爭英國僅有第一次是明顯勝利,第二次是略微失敗,第三次平手。
戰術上皇家海軍率先採用線式戰術,其戰列艦普遍比荷蘭戰艦大,將領又多為炮術專家,所以總體來說占據優勢。但是荷蘭海軍採用吃水淺的小船使得英軍在數次獲勝的情況下因為忌憚荷蘭海岸的淺談而放棄追擊擴大戰果的機會。而自第二次英荷戰爭開始,經過改革的荷蘭海軍在質量上已經和英軍接近,在堪稱十七世紀最優秀的海軍上將德.魯伊特的指揮下頻頻重創英軍。第三次英荷戰爭更是面對英法聯合艦隊也能不處下風。
戰略上荷蘭的確在三次戰爭中被削弱,但是英國通過對外戰爭轉移國內矛盾的做法也只是更加惡化了國內局勢。說英國通過英荷戰爭獲得海上霸權的說法是不恰當的,如果第三次戰爭不是法國的加入,英國的失敗幾乎是註定的。
三次英荷戰爭的結果應當是一個平手局面,荷蘭英國海上力量達到均衡,荷蘭財力依然勝過英國。戰爭到1672年英國和荷蘭單方面媾和,得到了喘息的機會,而荷蘭則要耗盡家財在陸上和法國對抗到1678年。
之後,荷蘭執政威廉成為英國國王,兩國同盟。當時的海軍實力應該是英法荷三足鼎立。在1692年的拉烏戈海戰中英荷聯合打垮了法國海軍,使得法國海軍從此一蹶不振。之後在漫長的奧格斯堡同盟戰爭和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荷蘭負責用財力支持同盟在陸上對抗法國的戰爭,耗盡了國家的財富,考慮到海上有強大的盟友,荷蘭縮減了本國的海軍,轉而專心陸戰,將海上優勢從此讓給英國。
所以直到1713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結束,說英國獲得了海上霸權才算是實至名歸。荷蘭算是英國在崛起路上遇到過的最強大也是唯一沒有戰勝的對手。通過與如此強大對手的交戰,英國海軍磨練了自己,其先進的戰術理念和頑強的戰斗精神幫助她在之後兩百年稱霸海洋。
Ⅷ 英西戰爭中英國為什麼會取得勝利
英西戰爭是英國和西班牙為爭奪海上霸權和殖民地所進行的一系列戰爭。處在資本主義發展階段的英國於16世紀下半葉開始爭奪銷售市場和殖民地,同當時最大的海上殖民強國西班牙展開了競爭,這就是引起戰爭的原因。
1586~1604年英西戰爭,揭開了兩國武裝爭奪的序幕。西班牙菲利普二世政府力圖打倒英國這個競爭對手,決定建立一支為數4萬人的遠征軍入侵英倫三島。
於是,成立了一支龐大的艦隊。這支艦隊主要由便於載運部隊但不太適合海戰的大型高舷船隻組成。英國為了制止入侵,派出了幾支區艦隊對西班牙沿海一帶及其各殖民地的船隻和移民點進行襲擊。1587年英國一支分艦隊襲擊了西班牙加的斯港,使西班牙艦隊開往英國海岸的時間推遲了一年。
1588年,由130艘艦只組成的西班牙艦隊開往英國沿海,但在英吉利海峽遭重創。新的遠征准備工作又被英國艦隊在西班牙沿海的有力行動所破壞。
1596年,由17艘英艦、24艘荷艦、150艘運輸船隻組成的英荷聯合分艦隊攻佔了加的斯港。1597年,西班牙曾試圖支援愛爾蘭起義,並派兵在愛爾蘭登陸,但以失敗告終。
4年後,即1601年,西班牙陸軍1個支隊在愛爾蘭登陸成功,但因孤軍無援而被迫投降。1604年締結了和約。西班牙雖保持了原有的殖民地,但其海上貿易的壟斷權卻大為削弱。
1625~1630年英西戰爭中,荷蘭和法國支持了英國。這次戰爭以雙方不分勝負告終。英荷艦隊試圖重新奪佔加的斯港,但未成功。1630年11月宣告戰爭結束,在馬德里締結了和平同盟條約。
1655~1659年英西戰爭中,法國支持英國。1655年5月,英國艦隊攻佔了牙買加島。1657年4月,英軍在法軍的援助下於特納里夫島近擊敗西班牙艦隊,1659年6月攻克敦刻爾克。戰爭至1659年底結束。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英軍於1704年8月4日攻佔戰略要地直布羅陀,並在那裡建立了海軍基地。西班牙相繼喪失了撒丁島、西西里島、米蘭和那不勒斯。此外,英國還獲得了在西班牙各殖民地販賣黑奴的壟斷權。
1718~1720年英西戰爭中,西班牙企圖收復其地中海的領地。
但是,賓格海軍上將統率的英國分艦隊擊潰了西班牙的地中海艦隊。英軍的基本戰略方針是:既靠本國的兵力,又藉助法國、荷蘭、奧地利等盟國的兵力來消滅對方的艦隊,這樣便最後決定了戰爭的結局。
1726~1728年英西戰爭中,西班牙再次試圖收復直布羅陀,又未成功。英國艦隊封鎖了西印度群島,使西班牙政府無法繼續進行這場戰爭。
1739~1748年英西戰爭,是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的一個組成部分。在這期間英國力求奪取西班牙在巴拿馬海峽的殖民地,但以失敗告終。為此英國曾建立了兩支分艦隊,一支從墨西哥灣進攻,另一支從太平洋進攻,結果都未能完成既定任務。1762~1763年英西戰爭是7年戰爭的一個組成部分。
英國在這次戰爭中給予西班牙以最後一擊。英國艦隊憑借其在西印度洋海域的巨大優勢,奪得了古巴的哈瓦那。與此同時,東印度公司佔領了菲律賓的馬尼拉。
這樣,西班牙實際上已喪失了整個艦隊。
根據1763年巴黎和約,西班牙被迫將佛羅里達割讓給英國,以交換哈瓦那和馬尼拉。北美獨立戰爭中,西班牙於1779年與法國、荷蘭王國一起反對英國。
根據1783年凡爾賽和約,佛羅里達的一部分和梅諾卡島歸還西班牙。
英西戰爭的結果是,西班牙喪失了殖民地和海上威力。英國當時正處在資本主義發展的上升時期,在這幾次戰爭中取勝是符合規律的。
英國擁有一支用當時第一流武器裝備起來的較強大的海軍,這一點在英國海軍當局的軍事學術中也有所反映,如在海上交通線上積極展開活動,進行大規模的封鎖行動,巧妙地選擇主要突擊的時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