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的航母戰斗群現在到哪裡了

英國的航母戰斗群現在到哪裡了

發布時間:2022-07-25 06:42:31

㈠ 世界上有幾個國家有航母數量有多小美國有幾個航母戰斗群

現在各國海軍中屬美國擁有的航母數量最多。目前美國擁有10艘核動力航母和1艘常規動力航母。這些超級航母排水量在10萬噸左右,能夠裝載80架各種作戰飛機。按照美國的計劃,隨著「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的最後一艘「布希」號的服役,以及常規動力的「小鷹」號航母的退役,到2009年1月美國海軍航母編隊將全部核動力化。

傳統的海軍強國英國在皇家海軍旗艦「無敵」號退役後,目前只擁有2艘2萬噸級輕型航母「卓越」號和「皇家方舟」號。不過英國海軍已經決定開工建造兩艘5.5萬噸級的大型航母,它們將分別於2014年和2016年服役,能夠搭載約50架戰機。

同樣擁有兩艘航母的國家還包括義大利和巴西。他們的航母都是兩三萬噸的輕型航母,其中巴西還是采購的英法退役航母。

俄羅斯只有一艘常規動力航母「庫茲涅佐夫」號,排水量約6.7萬噸,目前歸屬於北方艦隊。俄羅斯此前曾宣布未來將新建6個以中型航母為核心的航母戰斗群。

印度海軍只有「維拉特」號輕型航母在役,它從俄羅斯購買的「戈爾什科夫」號航母正在俄羅斯進行改裝,但因為種種原因交付時間被拖後到2012年。

法海軍的核心是「戴高樂」號核動力航母,這是除美國外世界僅有一艘核動力航母。法還計劃與英聯合建造第二艘航母。

西班牙和泰國也各擁有一艘萬噸級的小型航母。除這些擁有正規航母的海軍外,日、韓、澳等國也裝備外形和航母頗為類似的大型兩棲登陸艦。其噸位甚至超過輕型航母,略微改裝後即能搭載.
另外就是中國的剛剛試水的「瓦良格」號。

㈡ 目前有哪些國家擁有航母戰斗群

目前擁有航母的國家

美國:現有航母13艘,其中9艘為尼米茲級核動力航空母艦,最新一艘為「里根」號,其他為常規動力航空母艦。

俄羅斯:僅有1艘「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號航空母艦,隸屬俄羅斯海軍北方艦隊。

英國:編有3艘「常勝」級常規動力航空母艦。

法國:共2艘,「戴高樂」號核動力航母和「克萊蒙梭」常規動力航母。

義大利:「加里波第」號輕型航母1艘,目前正准備建造1艘新型航空母艦。

日本:准航母:2艘「大隅」級兩棲登陸指揮艦,還准備再建4艘准航母。

巴西:共2艘,1艘「巨人」常規動力航空母艦,還購買了法國的1艘「福煦」號常規動力航空母艦。

印度:3艘常規動力航空母艦,「維克蘭特」號、「維拉特」號和「戈爾什科夫海軍元帥」號(蘇聯建)。

泰國:1艘「加克里·納呂貝特」號常規動力航空母艦。

西班牙:1艘「亞斯圖里阿斯王子」號常規動力航母。

㈢ 目前全世界一共有幾艘航空母艦,都是哪個國家的詳細

現在各國海軍中屬美國擁有的航母數量最多。目前美國擁有10艘核動力航母和一艘常規動力航母。這些超級航母排水量在10萬噸左右,能夠裝載80架各種作戰飛機。隨著「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的最後一艘「布希」號的服役,以及常規動力的「小鷹」號航母的退役,2010年4月美國海軍航母編隊已全部核動力化。

傳統的海軍強國英國在皇家海軍旗艦「無敵」號退役後,目前只擁有2艘2萬噸級輕型航母「卓越」號和「皇家方舟」號。不過英國海軍已經決定開工建造兩艘5.5萬噸級的大型航母,它們將分別於2014年和2016年服役,能夠搭載約50架戰機。

同樣擁有兩艘航母的國家還包括義大利和巴西。他們的航母都是兩三萬噸的輕型航母,其中巴西還是采購的英法退役航母。

俄羅斯只有一艘常規動力航母「庫茲涅佐夫」號,排水量約6.7萬噸,目前歸屬於北方艦隊。俄羅斯此前曾宣布未來將新建6個以中型航母為核心的航母戰斗群。

印度海軍只有「維拉特」號輕型航母在役,它從俄羅斯購買的「戈爾什科夫」號航母正在俄羅斯進行改裝,但因為種種原因交付時間被拖後到2012年。

法海軍的核心是「戴高樂」號核動力航母,這是除美國外世界僅有一艘核動力航母。法還計劃與英聯合建造第二艘航母。
中國的唯一一艘航母叫「瓦良格」號,建造於前蘇聯,1991年蘇聯解體,只建成68%,1998年澳門一家公司以2000萬美元買下,2001年到達大連,2005年開始動工重建。2010年7月正式下水。

㈣ 航母戰斗群最早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航母戰斗群最初出現於二戰期間,在二戰期間多次戰斗中得到應用。主要應用於美國與日本的太平洋戰爭中。其中一個有名的例子是中途島海戰,這是美、日海軍的航母戰斗群在海上進行決戰。這也是唯一一次航母戰斗群對航母戰斗群的戰爭。

英國在二戰期間,出動一些規模較小的航母戰斗群在大西洋、太平洋和地中海地區作戰。

二戰後,美國航母戰斗群的兩大任務是在美國與蘇聯沖突中保護大西洋航線的安全使用,以及由海上威脅蘇聯在北大西洋的艦隊以及重要陸上目標。當時蘇聯對應的戰術是以飛機、水面艦艇以及潛艇發射大量反艦導彈攻擊航母戰斗群。

美國海軍為應付這種戰術,除了提升水面艦艇的作戰系統,同時也發展新一代的艦載與機載作戰系統,強化自動目標偵查與識別以及多目標作戰能力,如發展神盾戰斗系統等。

㈤ 各國航母的大概分布是怎樣的

21世紀初世界上一共有十個國家擁有航空母艦:阿根廷、法國、義大利、俄羅斯、西班牙、巴西、印度、泰國、英國和美國以及日本、韓國。

美國:共擁有「小鷹」級、「尼米茲」級和「企業」級在內的13艘大型航母。

英國:無敵級航空母艦系列,現共有3艘,即「無敵」號、「卓越」號和「皇家方舟」號

法國:現役只有1艘3.6萬噸級「戴高樂號」核動力航母。

俄羅斯:現役只有1艘排水量為6.5萬噸的「庫茲涅佐夫元帥號」航母。

義大利:現有 「加里波第號」「加富爾伯爵號」「凱沃爾號」3艘輕型航母。

西班牙:現有1艘滿載排水量1.69萬噸的 「阿斯圖里亞斯親王號」輕型航母。

印度:3艘常規動力航空母艦,「維克蘭特」號、「維拉特」號和「戈爾什科夫海軍元帥」號(蘇聯建)。

韓國:現有1艘滿載排水量1.9萬噸的「獨島號」輕型航母。

巴西:現有「米納斯吉拉斯號」和「聖保羅號」兩艘航母。

泰國:現有1艘航母,即1997年8月從西班牙購買的滿載排水量為11485噸的「加克里•納呂貝特號」輕型航母。

日本:現在自稱擁有3艘「大隅」級「輸送艦」,其規模和作戰能力接近航母。另有1艘所謂的--16DDH「直升飛機驅逐艦」「日向」號。

阿根廷:「五月二十五日」號航空母艦是阿根廷海軍最大的戰艦,也是阿根廷唯一一艘航空母艦。該航空母艦原為英國皇家海軍「巨人」級航空母艦,1948年荷蘭購入並改裝,後於1968年10月又轉賣給阿根廷,1969年2月開始在阿海軍中服役。該航母雖經過三次現代化改裝,但性能仍然較差。阿海軍原計劃80年代末期對它再進行一次現代化改裝,後未進行。 1982年,以它為核心的混編隊攻佔了馬島,返航後就一直龜縮在本土港口內,再未啟用。

中國:曾從前蘇聯購買了瓦良格號、基輔號、明斯克號等航空母艦,但這些航母都未作軍事用途。2006年3月1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科技委員會副主任汪致遠宣布中國將自行建造航空母艦,發展航空母艦戰斗群。

現在世界各國海軍一共有數十艘在使用。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和最大的航空母艦,其它國家的航空母艦比美國的都小得多。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軍艦,其運營開支同樣數目龐大。美國的尼米茲級航空母艦由2座核反應堆和4座蒸汽輪機推動,全長340米,載員6300人,該艦艇價值50億美元,每月的開支需要至少1300萬美元。

㈥ 英國未來將擁有雙航母,能否重新拾回日不落海軍的榮耀

英國未來不可能再回到當時日不落海軍的榮耀,因為現在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是美國,而英國在航母數量以及質量上遠遠不能和美國相提並論,因為美國擁有11艘核動力航空母艦,這是英國遠遠不能夠相提並論的。再加上英國這幾年由於脫歐事件的影響,使得英國的經濟出現了嚴重的下滑。所以英國日不落帝國的夢想,可以說是徹底的破裂了。

但是雙航母戰斗群也可以保護英國本土的安全以及維護國家主權的完整,所以這也有助於英國在北約事務中發揮出更加重要的作用以及影響力。所以這也是英國所希望看到的事情。

㈦ 世界目前所有的航母

1. 美國
美國海軍現有2型3級12艘大型航空母艦,其中包括小鷹級常規動力航母3艘、企業級核動力航母1艘、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8艘。其中,除「小鷹」號母港設在海外的日本橫須賀海軍基地外,其餘11艘的母港均在美國本土的五大航空母艦基地。

美海軍規定,和平時期,每艘航母一個標準的訓練、執勤和休整周期為18個月,並各佔1/3時間。因此,正常情況下,美海軍現役12艘航空母艦,有1/3在海灣地區、西太平洋、地中海等海外前沿地區執勤或擔負作戰任務,1/3進行海上訓練,另有1/3在港內休整或進廠維修保養。當然,戰時其訓練、休整和維修周期會縮短,能執行作戰任務的航空母艦將比平時增加50%至1倍左右,可能會集結6-8艘航空母艦投入作戰。目前部署如下:

CV63「小鷹」號常現動力航母該艦為小鷹級首艦,1961年4月服役,常駐西太平洋執勤;標准排水量60100噸,艦長323.6米;飛行甲板長318.8米、寬76.8米;動力裝置為8座鍋爐,4台蒸汽輪機,28萬馬力;航速32節;續航力為12000海里/20節;可搭載各型飛機80-90架;編制5480人;當時造價為2.652億美元,設計使用壽命30年。該艦原是作為重型攻擊航空母艦設計建造的,1973年改裝為多用途航母,1987年至1991年進行了大規模的現代化改裝,服役期延長15年,滿載排水量增至83960噸。「小鷹」號服役後一直在太平洋艦隊,長期以聖迭戈海軍基地為母港,參加過越戰,多次前往西太平洋和海灣執勤,1998年7月接替退役的「獨立」號航母部署至日本橫須賀、常駐西太平洋。目前,該艦由美海軍第7艦隊第5航母大隊司令指揮,搭載第5艦載航空聯隊,裝備各型艦載機76架,包括F-14戰斗機14架、F/A-18戰斗/攻擊機36架、EA-6B電子戰機和E-2C預警機各4架、S-3B反潛機8架、SH-60F反潛直升機6架、HH-60H救援直升機和ES-3電子偵察機各2架,計劃於2008年退役。

CV64「星座」號為小鷹級航母的第2艘,1961年10月27日加入太平洋艦隊服役,性能與「小鷹」號一樣。該艦服役後一直以加利福尼亞州的聖迭戈海軍基地為母港。1964年8月4日美軍挑起「北部灣」事件後,「星座」號航母便於次日出動艦載機轟炸北越,是美軍發動全面侵越戰爭後第一艘參戰的攻擊航母。此後,「星座」號於1975年改裝為多用途航母,1990年至1993年完成了延長服役期的改裝,並計劃於2003年退役。該艦目前隸屬於太平洋艦隊,艦上搭載第2艦載航空聯隊,裝備各型艦載機76架,通常由2艘導彈巡洋艦、3艘驅逐艦、1艘導彈護衛艦。2艘核潛艇和1艘快速戰斗補給艦擔負護航。

CV67「肯尼迪」號這是小鷹級航母的第4艘,也是美國建造的最後一艘常規動力航空母艦,以美國第35任總統約翰•F•肯尼迪命名,母港設在美國東海岸佛羅里達州的海波特海軍基地。該艦於1964年至1967年建造,1968年9月加入大西洋艦隊服役。與前3艘同級艦相比,「肯尼迪」號的機庫和飛行甲板布置有改進,斜角飛行甲板由傾斜11度20分改為11度,機庫由長225米、寬30米改為長210米、寬32米,結構更趨合理,滿載排水量減至80940噸。該艦曾參加了對古巴的海上封鎖,並於1990年9月14日至199年3月12日連續6個月部署在波斯灣,是參加海灣戰爭時間最長的美國航母。1993年至1995年9月進行了延長服役期改裝,之後轉入海軍後備隊,擔任訓練航母,2000年又回到大西洋艦隊轉為現役航母,現在是美國海軍唯一一艘訓練航母,主要用於訓練航母艦載機飛行員,同時電可以進行現役部署,執行作戰任務,計劃2018年退役,屆時將有50年的服役史。

CVN65「企業」號為美國海軍第一艘核動力多用途航空母艦,1958年至1960年建造,當時造價為4.5億美元,1961年11月加入大西洋艦隊服役,1965年至1990年部署在太平洋艦隊,1990年至1994年進行為期4年的更換核燃料和現代化改裝,之後加入大西洋艦隊,目前母港設在弗吉尼亞州美國最大的海軍基地諾福克。該艦標准排水量73570噸,滿載排水量93970噸,全艦長342.5術,飛行甲板寬76.88米,載機約90架,由8台A2w型核反應堆為4台齒輪傳動式汽輪機提供蒸汽,航速33節,更換一次核燃料可連續航行20萬海至。1964年8至10月,「企業」號航母在核動力導彈巡洋艦「長灘」號和「班市裡奇」號的護航下,組成世界上第一支全核動力特混艦隊,進行了史無前例的環球航行,途中沒有加油和再補治,歷時64天,總航程32600海里,充分顯示了核動力的巨大續航力,開創了航空母艦發展的新紀元。該艦曾參加對古巴的海上封鎖以及越南戰爭和科索沃戰爭,先後四次更換核燃料。現隸屬於大西洋艦隊,執行任務時搭載第3艦載航空聯隊,裝備各型艦載機78架。

CVN68「尼米茲」寫這是繼「企業」號之後的第二艘核動力超級航空母艦,以二戰時期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司令尼米茲上將命名,1968年動工,1972年下水,1975年5月加入大西洋艦隊服役,1987年轉入太平洋艦隊,母港設在布雷默頓,1998年3月進入位於諾福克的紐波特紐斯造船廠進行歷時3年的大修,計劃2002年完成。該艦標准排水量74042噸,滿載排水量91487噸,總長333米,飛行甲板,寬76.8米,由2座A4W型壓水式核反應堆提供動力,28萬馬力,航速30節以上,更換一次核燃料可連續運行13年,續航力達80-100萬海里,可載各型艦載機90-100架,編制艦員5930人。「尼米茲」導採用了功率更大、結構更完善、壽命更長的A4W型核反應堆,並裝備了計算機數據處理系統和「海麻雀」艦空導彈,服役時間可長達50年。1997年9月5日至1998年2月28日,該艦隸屬太平洋艦隊,搭載第9艦載航空聯隊,從美國西海岸的聖迭戈出發。橫跨太平洋和印度洋,在炎熱的波斯灣執勤3個月,參加了對伊拉克的空襲作戰,然後又穿越紅海、蘇伊士運河、地中海和大西洋,抵達美國東海岸的梅波特海軍基地,在175天內環球航行一周。

CVN69「艾森豪威爾」號為尼米茲級的第2艘,以美國第34任總統命名,性能與「尼米茲」號一致,1977年服役,部署在大西洋艦隊,母港為諾福克海軍基地,曾參加波黑戰爭空襲波黑塞族武裝,多次前往地中海和海灣執勤。該艦目前隸屬太平洋艦隊,搭載第7艦載航空聯隊,裝備各型飛機80架。

CVN70「文森」號該艦以二戰前海軍的堅定支得者美國眾議院武裝部隊委員會主席「卡爾•文森」命名,性能與尼米茲級前二艘一樣,1982年3月加入大西洋艦隊服役,1983年部署至太平洋艦隊,母港為布雷默頓海軍基地。該艦曾多次在海灣執勤,參加過對伊拉克的空襲作戰,目前由第3航母大隊司令指揮,搭載第11艦載航空聯隊,裝奮各型飛機78架。

CVN71「羅斯福」號是尼米茲級的第1艘,以美國第26任總統命名,性能略有改進,滿載排水量增至97574噸,1986年10月服役,部署在大西洋艦隊,母港為諾福克海軍基地。該艦曾參加海灣戰爭,1999年又參加了科索沃戰爭,在同級艦中實戰經驗最為豐富。目前搭載第8艦載航空聯隊,裝備各型艦載機80架.並由2艘巡洋艦、4艘驅逐艦、2艘核潛艇和1艘快速戰斗支援艦擔負護航。

CVN72「林肯」號以美國最受擁戴的林肯總統命名。性能進一步改進,裝載2900噸航空彈葯和350萬加侖航空汽油後,滿載排水量達102000噸,是世界上第一艘超過10萬噸的航空母艦。該艦1989年服役,先部署在大西洋艦隊,1990年轉入太平洋艦隊,母港由諾福克移至華盛頓州的埃弗雷特。目前由,搭載第14艦載航空聯隊,裝備各型飛機78架,配屬2艘導彈巡洋艦、6艘驅逐艦、2艘護衛艦、1艘核潛艇和3艘後勤艦,正在波斯灣執勤,每天出動艦載機對伊拉克進行空中監觀和封鎖。

CVN73「華盛頓」號以美國開國總統喬治•華盛頓命名,性能與「林肯」號一樣,1992年服役,部署在大西洋艦隊,母港為諾福克海軍基地。目前隸屬於第2巡洋艦驅逐艦大隊,搭載第17艦載航空聯隊,裝備各型飛機78架,正在地中海執勤,由導彈巡洋艦「諾曼底」號、驅逐艦「布里斯科」號和「加農」號、護衛艦「辛普森」號、核潛艇「安納波利斯」號和「阿爾巴尼」號、快速戰斗支援艦「供應」號擔負護航。

CVN74「斯坦尼斯」號,這是尼米茲級的第7艘,1995年12月服役,是美海軍第一艘裝備IT-21「21世紀信息技術」系統,實現網路化的現代航空母艦,核動力裝置也得到進一步改進,一次加註核燃料可連續運行23年,因此在45-50年的服役期內只需要換一次核燃料。該艦加入現役後先部署在大西洋艦隊,1998年8月轉入太平洋艦隊,母港也由梅波特移至聖迭戈海至基地。2000年上半年,該艦搭載第9艦載航空聯隊各型飛機74架,首次前往西太平洋和波斯灣進行為期6個月的海外執勤。

CVN75「杜魯門」號為美海軍20世紀最後服役的航母,造價高達45億美元。該艦以美國第33任總統命名,1993年至1996年建造,1998年7月服役,部署在了西洋艦隊,母港為諾福克海軍基地。目前,該艦正在中大西洋進行作戰部署前的最後一次海上訓練,由第2航母大隊司令指揮,搭載第3艦載航空聯隊的飛機74架。

保持12艘大型航母編隊,是美國國防部為「打贏兩場幾乎同時發生的戰區戰爭」而確定的最低標准。在21世紀初,美海軍將繼續維持這一計劃,到2008年,等10艘尼米茲級航母CVN77將接替「小鷹」號;而在研的CVNX級將於2006年開始建造,2013年接替「企業」號;第2艘CVNX級航母將於5年後取代「肯尼迪」號,屆時,美海軍航母將全部核動力化。
2. 俄羅斯。目前,隸屬於北方艦隊的庫茲涅佐夫號航母是俄海軍唯一一艘在役航空母艦。庫茲涅佐夫號艦長306.3米,艦寬37米,吃水9.87米,動力裝置為4台蒸汽輪機,總功率20萬馬力,最大航速29節,標准排水量53000噸,滿載排水量67500噸,這個數字也使它成為了俄羅斯海軍現役艦艇中噸位最大的艦只。庫茲涅佐夫號的最大特點就是,它既有艦隊型航母所特有的斜直兩段甲板,又有輕型航母通用的上翹角滑躍式起飛甲板,庫茲涅佐夫號的服役使世界海軍中首次出現了滑躍起飛、攔阻降落這一新穎的航母起降方式,其飛行甲板長304.4米,寬72米,庫茲涅佐夫號上可裝載飛機40架(戰時可擴張至60架),包括有蘇-33戰斗機、蘇-25攻擊機、卡-27反潛直升機和卡-29RLD預警直升機等。
3. 法國。「克萊蒙梭」級的首艦「克萊蒙梭」號於1955年11月在布勒斯特船廠開工,1957年12月下水,1961年11月建成服役,於1997年7月退役。第2艘R99「福煦」號於1960年7月下水,1963年7月服役,2000年退役後出售給巴西海軍。 「戴高樂」號是法國海軍第一艘核動力中型航空母艦,也是法國海軍目前唯一一艘現役航空母艦,於1983年5月開工建造,1994年下水,2000年9月正式服役。「戴高樂」號航母艦長261.5米,艦寬31.5米,吃水8.5米,標准排水量35500噸,滿載排水量為39680噸,「戴高樂」號的動力裝置為2座K-15一體化循環壓水堆,總功率為76200馬力,核反應堆加一次燃料可工作5年以上。「戴高樂」號航母實際重量竟然比設計初的標准整整超重了10%,由此產生的直接後果就是其航速達不到設計標准,其僅僅27節的航速使其「摘取」世界航速最低的航空母艦的桂冠。飛行甲板長261.5米,寬64.4米,可搭載「陣風」M型戰斗機、E-2C鷹眼預警機和NH-90直升機等各種艦載機40餘架。它的作戰能力僅次於美國的大型核航母,在世界海軍中排在第二個檔次。法國原來的計劃是建造2艘該級航母來代替即將退役的2艘「克萊蒙梭」級常規動力航母,但迄今只有「戴高樂」號1艘入役。
4. 英國。英國無敵級航空母艦系列,現共有3艘,即「無敵」號、「卓越」號和「皇家方舟」號,無敵級航母艦長210米,寬36米,吃水6.5米,排水量20600噸,動力裝置為4台TM-3B型燃汽渦輪機,總功率11.2萬馬力,航速28節。無敵級航母飛行甲板長167.8米,寬13.4米,可搭載9架「鷂式」戰斗機、3架「海王」式MK2A空中預警直升機和9架「海王」式HAS-MK6反潛直升機。「無敵」級最大的特點是應用了「滑躍」跑道,所謂滑躍起飛,就是將飛行跑道前端約27米長的一段做成平緩曲面,向艦首上翹,「無敵」號和「卓越」號的上翹角度為7度,「皇家方舟」號為12度,「海鷂」艦載機通過滑躍甲板起飛,在滑跑距離不變的情況下可使飛機載重增加20%;載重量不變的情況下可使滑跑距離減少60%。 2005年8月3日,英國皇家海軍旗艦——「無敵」號航空母艦在這里黯然提前退役。退役後的「無敵」號將被封存,可在50天內重新作好戰斗准備。到2010年,它將被出售。為重新打造「全球艦隊」,英法兩國正共同研製新型航母,新航母排水量6萬噸,最多可搭載固定翼飛機和直升機50架。建成後,它將成為歐洲各國海軍中最大的航母。英軍的兩艘新航母將分別於2012年和2015年服役,
5. 巴西。「聖保羅」號航空母艦是2000年巴西從法國購買的「福煦」號,是目前巴西海軍唯一一艘航空母艦。該艦原是1963年進入法國海軍服役的「福熙」號,排水量為3.278萬噸,艦長265米,寬31.7米,可搭載固定翼戰斗機37架、直升機2架。該艦可載水兵1300名。 「米納斯吉拉斯」號。原屬英國「巨人」級,原名「復仇者」號,1942年 建造,1945年在英國海軍服役,1956年巴西購買後進行了改裝。1960年12月編入巴西海軍服役。
6. 印度:3艘常規動力航空母艦,「維克蘭特」號、「維拉特」號和「戈爾什科夫海軍元帥」號(蘇聯建)。1957年,印度從英國購買了「維克蘭特」號航母(巨人級),1997年1月「維克蘭特(Vikrant)」號退役。2004年,印度購買了俄羅斯退役的「戈爾什科夫元帥」號航母。
7. 泰國:1艘「加克里•納呂貝特」號常規動力航空母艦。該艦由西班牙Izar造船公司建造,1992年7月簽訂建造合同,在西班牙Izar造船公司的El Ferrol 造船廠建造,1994年7月開工,1996年1月下水,1997年3月服役。該艦與西班牙的「Principe de Asturias」航母相似。排水量:11486噸滿載,最大航速:26海里/時(僅用柴油動力時為16海里/時),巡航時速:16海里/時,最大航程:10000海里(航速12海里/時),全艦長度:182.6米,飛行甲板:174.6 ×27.5米,艦載機:固定翼飛機- 6架AV-8S 「鷂式」;直升機-6架S-70B「海鷹」。
8. 西班牙:1艘「亞斯圖里阿斯王子」號常規動力航母。1967年,西海軍向美國租借了二戰老航母「迷宮」號,後於1973年正式買入,但「迷宮」號已經是老態龍鍾了。1979年10月,西班牙巴贊造船公司開工建造R11「阿斯圖里亞斯親王」號輕型航母, 1988年5月3日正式進入海軍服役。全長195.5米,寬24.3米,吃水9.4米,滿載排水量16900噸,全通式飛行甲板長175.3米,寬29米,滑躍起飛跑道前部的躍升角為12度。其動力裝置為2台LM-2500燃汽輪機,總功率46400馬力,最大航速27節,續航力為6500海里/20節。它平時載機22架,包括10架AV-8B垂直/短距起降戰斗機,6架「海王」直升機和2架「海王AEW」預警直升機以及4架AB-212直升機;但在緊急情況下可載機37架,其中17架放在機庫中,20架放在甲板上。該艦編制艦員600人,另有230名航空人員。
9. 阿根廷。二戰結束後,英國將四艘「巨人級」航母出售給荷蘭,澳大利亞,巴西,印度。荷蘭買入 「尊敬」後,1968年鍋爐艙起火,造成重大損害,因此准備將其退役。阿根廷購買,1969年 2月在阿海軍中服役,取名:「五月二十五日」。
馬島戰爭開始後,准備使用該航母,但由於年久失修,動力嚴重不足,航速太低(遠達不到宣稱的22.5節速度),航母迎風力太小,導致攻擊機無法起飛,在其「貝爾格拉諾」巡洋艦被英國核潛艇擊沉後,考慮到「巨人級」航母基本不具有抗沉設計與結構,因此退出戰場。排水量 19896噸(滿載)。長211.3米,寬24.4米。主機2台蒸汽輪機,航速:24節。艦載機:12架「超軍旗」戰斗機、6架S-2E「追蹤者」反潛機、 4架SH-3D「海王」反潛直升機、l架A-103「雲雀」—Ⅲ直升機。

10. 義大利。輕型航母C551「加里波第」號,1987年8月正式服役。「加里波第」號曾是世界上最小的航空母艦,標准排 水量10100噸,滿載排水量13370噸,可停放6架AV-88鷂II式垂直起降飛機或6架SH-3D海王直升機,全艦編制825人。2004年7月底,義大利新航母「凱沃爾」號下水,「凱沃爾」號能供12架直升機和8架「鷂」式短距垂直起降戰機起落,也可搭載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生產的「聯合攻擊戰斗機」。
2001年7月17日,泛安科納造船公司開始為義大利新航母切割鋼板,該航母按計劃將於2007年服役。將命名為"安德烈婭•多里亞"號。
該航母排水量約22500噸,長235米,大小約為"朱塞佩•加里波第"號航母的兩倍。該航母可容納1290人,包括450名兩棲作戰隊員。艦載機初定AV-8B"鷂"Ⅱ式飛機和已經在"加里波第"號航母上使用過的垂直短距起降(STOVL)飛機,以及EH工業公司的EH-101直升機。懸而未決的是關於未來採用固定翼飛機的決定,一種解決方案是採用聯合攻擊機的垂直起降型。

有消息說韓國的輕型航母已於7月12日下水,但從資料看,一是才1萬多噸,二是目前尚沒有確定艦載機,三是編隊艦艇不明,因此,更象是一艘兩棲作戰艦,而是航母。而日本的所謂航母,目前只能叫大型運輸艦,而不能叫航母,雖然其是按航母的標准建造的。

另外阿根廷的航母現已退役,所以已經不是航母國家了。現在擁有航母的只有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印度、義大利、西班牙、巴西、泰國共9個國家。

㈧ 什麼是航母戰斗群

航空母艦所以能成為美國海軍的三朝元老,倚重日盛,一則「武藝」過人:集艦艇與飛機於一身;二則不斷變革:由常規動力發展為核動力,由螺旋槳飛機發展為噴氣機,由每艘載四、五十架飛機發展到載近百架飛機。象前面說到的「尼米茲」級核動力航空母艦排水量達到9萬噸,載有性能先進的預警機、戰斗機、攻擊機、電子戰機、反潛機和直升機,還有反應快速的指揮、控制、通信、情報系統。

「尼米茲」級航母的首艦「尼米茲」號的造價,由於歷時14年,經歷美國的能源危機、通貨膨脹等因素,竟高達18億美元(1975年),是1961年建成的美國第1艘核動力航空母艦「企業」號造價(4億5千萬美元)的4倍多,比同時建造的常規動力航空母艦「小鷹」號貴1倍,被稱為「價值數十億的航空母艦」,一時在美國國內成了議論的話題。

一艘航空母艦除了它自身的裝備外,還須配備飛機。一個航空母艦飛行聯隊的飛機總價大約與航母的建造費用相當。此外每年使用所耗的費用,包括數千名官兵和近90架飛機的維護費,大約需要3億美元,相當於航母造價的一成(80年代建造的核動力航母造價約30億美元)。每架F—14A「雄貓」式戰機飛行1小時就耗費3000美元。

航空母艦藝高威重,造價昂貴,戰時是敵方攻擊的重要目標。臨陣作戰,自然不能單槍匹馬,需要配備一些護衛艦艇乃至物資供應船。

美國海軍編組的「航空母艦戰斗群」,每一戰斗群包括:航空母艦1艘、巡洋艦1~2艘、驅逐艦4~6艘、補給艦1~2艘。如果是核動力航空母艦,就配備核動力巡洋艦。據說,另外還配備核動力攻擊型潛艇1~2艘護航。所以航空母艦一出動真是浩浩盪盪,前呼後擁,威風凜凜。

一個航空母艦戰斗群,不一定只有一艘航空母艦。一般在形勢比較緊張的地區,美國海軍就用2艘航空母艦組成戰斗群;而在較緩和地區則派遣重新服役的戰列艦配以巡洋艦和驅逐艦,組成水面艦艇作戰群(SAG)。

航空母艦戰斗群以時速60公里以上的速度在海上活動,能控制以航母為中心、半徑1000海里(1850公里)以內的海洋及陸地。它不必象空軍要擔心作戰地區基地問題,也不必象陸軍部隊要考慮如何到達目的地。美國戰後往往先派遣航空母艦編隊到發生「危機」的地區去,就是充分利用其獨立性和機動性。

將軍馬前卒——艦載機眾生相

航空母艦戰斗群的作戰能力,主要決定於它的艦載機性能和多種艦載機的組合是否符合作戰要求。

美國海軍的現役航空母艦,一般都配屬一個艦載機聯隊(或稱航空聯隊)。聯隊的編制隨艦載機的發展和作戰需求的變化而多次調整。1984年,美海軍研究提出了一種所謂「新概念」艦載機聯隊組成方案,並於1987年6月開始在尼米茲級核動力航空母艦的第4艘「羅斯福」號上部署。它的編成是:

2個戰斗機中隊——20架F—14A「雄貓」

2個戰斗攻擊機中隊——20架F/A—18「大黃蜂」

2個重型攻擊機中隊——20架A—6E「入侵者」

1個空中預警中隊——5架E—2C「鷹眼」

1個電子戰中隊——5架EA—6B「徘徊者」

1個空中反潛中隊——10架S—3A「北歐海盜」

1個直升機反潛中隊——6架SH—3H「海王」

共計10個艦載機中隊,86架飛機。

這是20世紀90年代美國艦載機聯隊的主要樣式。這種混合編隊使航空母艦具有搜索、警戒和打擊能力,以及為攻擊機和航母戰斗群本身提供戰斗掩護。

F—14A是美國第4代超音速戰斗機,美海軍用來取代F—4「鬼怪」式戰斗機用於防空的。1970年首次試飛,時速達到2485公里。它不但能全天候作戰,全方位攻擊,而且既能下視下射,又能上視上射。

裝備有AWG—9火控系統,能同時跟蹤24個目標,使用「不死鳥」空空導彈從100公里以外能同時攻擊6個不同高度和距離上的空中目標。它的雷達的探測距離達180公里。

F—14A可攜帶「不死鳥」或「麻雀」或「響尾蛇」空空導彈6枚,也可攜載普通炸彈。另有M61A「火神」20毫米6管航炮一門。

「雄貓」的作戰半徑為925公里,是目前世界上作戰半徑最大的艦載機。重量達25~32噸(攜載導彈時重達32噸)。具有可變翼,所以戰斗能力很強。據報道,它和美國空軍的F—15戰斗機(目前美國最先進的戰斗機)進行過20餘次模擬格鬥,勝了20局,平了幾局,只敗了一局。

「雄貓」機的缺點是價格太貴,每架超過4000萬美元,且需2名乘員(駕駛、領航)。

在海灣戰爭中,以美軍為主的多國部隊使用了多種新型武器,其中有美國第4代超音速戰斗機最晚服役(1983年)的機型—F/A—18。美國第4代超音速戰斗機最初只有兩種型號:F—14「雄貓」(1972年服役)和F—15(1975年服役)。但由於F—14和F—15尺寸大,重量重,設備復雜,價格昂貴,海、空軍無力購買所需數量(須替換4000餘架F—4「鬼怪」式),海軍只買了500多架F—14,空軍只採購了700多架F—15。後來海、空軍各自決定再研製一型相對輕、小,價格低一些的(作戰性能也稍低的)戰斗機,這就是F—18和F—16的由來。(去年美國決定售台的就是F—16戰斗機)。

F—18飛機要代替大部分F—4「鬼怪」和A—7攻擊機(一部分F—4由F—14取代)。這樣F—18既要有對空作戰能力,也要有對地(艦)作戰能力,所以它的編號為F/A—18(F是對空作戰的意思,A是對地作戰的意思)。

由此可知,F/A—18是一種多用途戰斗機,主要用於中近距離的防空和對地、對海攻擊任務。

為了使F/A—18既有較高的技術水平又有合理的價格,研製時海軍沒有提出過高的要求,最大速度只要求M1.8(M為馬赫,馬赫為音速,1.8馬赫即1.8倍音速)(F—4為2.2,F—14為2.4)。實際上M1.8已經可以順利執行F/A—18所擔負的作戰任務,因為當用於對海攻擊時,掛載了彈葯以後,所有的飛機最大速度都只能是M0.9左右,太大的速度也用不上;而用於近距離空戰時,速度范圍一般為M0.2~M1.5,有M1.8已足夠了。只有用於緊急攔擊時,希望速度越快越好,這時使用F—14最合適。

這就是航母的艦載機聯隊為什麼既配備F—14,又配備F/A—18(形成高低搭配,既能遂行作戰任務,又能節省經費)的原因。在「沙漠風暴」行動中,美艦載機起降18120次,其中21%執行防空任務,這一任務的67%是由F—14執行的,33%是由F/A—18完成。

F/A—18重16~22噸,實際最大時速1910公里,裝備APG—65脈沖多普勒雷達,能同時跟蹤10個不同目標,能攜帶「麻雀」和「響尾蛇」空空導彈6枚,有M61A20毫米炮。當執行對地攻擊任務時,最大掛彈5~7噸,但通常只帶2噸左右。

F/A—18「大黃蜂」的價格約2000萬美元,為F—14和F—15的1/2。

A—6E是1972年開始裝備美國海軍的,是全天候攻擊機,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艦載攻擊機。在海灣戰爭中表現十分活躍。1991年1月,當時的美國國防部長切尼宣布撤銷A—6的後繼機型A—12的研製計劃。這樣,A—6還將在美海軍繼續服役多年,所以是一個值得重視的艦載機型,它已有多種改進型,還有空中加油型和電子對抗型。

A—6E的發展背景與F/A—18有點類似。戰後,美海軍為了使艦載機能攜載核炸彈而研製了A—5「民團團員」艦載攻擊機。核炸彈掛在兩台發動機之間的彈艙內,當飛機到達目標上空時,用高壓氣體將核炸彈推出。時速為2倍音速。但A—5重達36噸,起落性能不很好,價格比亞音速飛機貴很多,且低空性能也欠佳,所以沒有大量裝備海軍。

美國海軍研究分析後得出,為完成相同的攻擊任務,從費效比看,高亞音速攻擊機比超音速攻擊機要合算(購買一架超音速攻擊機的費用可購買兩架高亞音速攻擊機,而兩架比一架的突防成功率要高很多)。

A—6E「入侵者」重型攻擊機是並列雙座、雙發動機的高亞音速飛機,最大時速為1037公里(M0.9)。兩名乘員中,左座為駕駛員,右座為領航轟炸員。它裝有APQ—148導航和攻擊雷達、導航和攻擊計算機、攻擊效果攝象機、前視紅外裝置及激光照示器等。能繪制並顯示飛機前方16公里內的外景投影圖,在低空飛行時可以進行地形迴避和地形跟蹤。所以它的良好的低空遠距離准確飛行和攻擊能力,是輕型攻擊機所難以企及的。

A—6E載彈量超過8噸,可使用普通炸彈、激光制導炸彈、空對艦導彈、空對地導彈和反輻射導彈等。

E—2C艦載預警機用於艦隊的遠程警戒和空戰的引導指揮,是航空母艦的空中指揮所和機動預警雷達站。

它裝備有APS—138三坐標雷達(飛機背上象園桌面似的東西就是雷達天線)。這個雷達相當先進,它對高空轟炸機的發現距離約740公里,對低空轟炸機的發現距離為460公里,對艦船為360公里,對低空戰斗機為408公里,所以它能為航空母艦提供20分鍾以上的預警時間。它能同時跟蹤250個空中目標,並能對其中30個目標加以控制,即能引導己方30批戰斗機進行截擊作戰。

E—2C的活動半徑為375公里,續航時間6小時,乘員5人。

艦載空中預警機被認為是遠洋艦隊作戰不可缺少的機種。1981年馬島戰爭中,英國艦隊由於沒有預警機,致使「謝菲爾德」號驅逐艦被阿根廷飛機炸沉;而1982年以色列在與黎巴嫩和敘利亞的一場空戰中,借E—2C之助,創造了1∶79的戰績。在「沙漠盾牌」和「沙漠風暴」行動中,美國海軍在空中自始至終保持有1架E—2C,提供對波斯灣中、北部的預警,對一些戰斗巡邏機實施控制並負責航母戰斗群的中繼通信。

E—2C是由E—2、E—2A、E—2B發展而來,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裝備部隊的。

EA—6B「徘徊者」是在A—6艦載攻擊機基礎上改裝而成的專用艦載電子戰飛機,乘員4人,是美國海軍主要的電子戰飛機,也是世界上唯一的海軍艦載型電子戰飛機。它的主要任務是壓制敵電磁探測設備,掌握戰區的制電磁權。在與其他艦載機協同作戰時,EA—6B往往擔負使用電子對抗手段,壓制敵防空兵器和掩護己方兵力撤離戰場等任務。

機上裝有4噸多重的電子干擾設備,主要包括超短波通信干擾機、回答式欺騙干擾機、雜波干擾和箔條投放器等。

EA—6B於1967年開始服役,迄今已進行了34次改裝,1990年剛進行了一次現代化改裝,主要提高4個方面的能力:

一是改進戰術干擾系統,包括改裝ALQ—99世界上功率最大的機載電子干擾系統,加裝新研製的ALQ—149型干擾機,擴大了干擾范圍,加強了通信干擾能力。

二是提高威脅探測能力,包括加裝可根據目標速度和截面積對目標進行區別和分類的ALQ—156導彈探測系統。

三是裝備「導航星」全球定位系統和聯合戰術信息分配系統,提高了多架飛機協同作戰時的信息交換能力。

四是更換大推力發動機。

該機是法國海軍原有的軍旗Ⅳ型的後繼機,1974年首飛,最大時速略超過M1。武器有2門30毫米航炮,另可裝載多種炸彈,AS37「馬特」空地導彈及AM39「飛魚」空艦導彈等。

「超級軍旗」從1977年開始大量生產。法國海軍戰斗機主要是F—8「海盜」,現在「超級軍旗」也擔負戰斗機的任務。

「超級軍旗」出售給阿根廷14架。在馬島戰爭中,阿根廷使用「超級軍旗」戰斗/攻擊機發射「飛魚」反艦導彈擊沉了英國最新型的「謝菲爾德」號驅逐艦和英國的大型運輸船「大西洋運送者」號。

「海鷂」多用途艦載垂直/短距起降戰斗、偵察和攻擊機,是從「鷂」式飛機改型而來,主要由英國海軍「無敵」級輕型航空母艦攜載,1979年開始服役。它的最大特點是,不需要使用航母上的蒸汽彈射器來彈射起飛,也不需要攔阻索阻攔著艦,只要有一塊半徑15米的起降區便可垂直起飛和降落。

「海鷂」速度較低,最大平飛速度M0.95;作戰半徑較小,約460~750公里。可攜載2枚「海鷹」空艦導彈或炸彈2噸,有2門30毫米航炮。裝備有「藍狐」雷達、火控系統等。

「蘇—27」是蘇俄第一種艦載超短距起降飛機,也是世界上第一種艦載超短距起降飛機。它首次裝備在蘇俄第一艘大型航空母艦「庫茲涅佐夫」號上。

「蘇—27」具有很大的推重比(1.0以上),自主加速能力很強,低速大迎角時升力特性極好,起飛速度小,滑跑距離短,這使其在航空母艦上率先擺脫了彈射器,降落也只需輕型攔阻裝置。它只需藉助航行中形成的甲板風,再在航母上設一斜升式起飛甲板,使飛機起飛時獲得很大的迎角,便可起飛。這種自主式超短距起飛,是普通超音速噴氣式飛機不用彈射器能在航空母艦上安全起飛的首例。最大平飛速度2.3倍音速。

「蘇—27」在1969年開始研製時的目標,就是陸海兩用,從而節省了費用,在設計思想上走在西方的前面。

「蘇—27」有10個掛架,最多可掛10枚空空導彈,也可攜帶空地(艦)導彈和炸彈,最大載彈量6噸;還有1門30毫米6管旋轉航炮。火控系統中有紅外探測儀、激光測距儀、平視顯示器等。特別是稱為「看到哪就打到哪」的頭盔瞄準具,可帶動紅外導彈制導頭,指向飛行員所搜索的同一目標,此時如發射導彈,導彈就會自動飛向所「看」到的目標,而不需要飛機和導彈的縱軸線對准目標。西方專家認為,在這一點上蘇俄領先西方8年。

雅克—38「鐵匠」飛機實際上可以說是蘇制「海鷂」,1978年服役,與「海鷂」同期。目前世界上真正進入實際使用階段的這類飛機也只有這兩種,所以它們都是先驅。

「鐵匠」飛機的使命與「海鷂」相同,用於艦隊防空。它採用升力發動機同可轉動噴口的主發動機相組合,在氣動方面所付出的代價較小。

「鐵匠」除配備AA—2空空導彈和攻擊小型艦艇用的AS—7近程空艦導彈外,還可攜帶火箭彈和23毫米雙聯裝機關炮。

垂直起降垂直發射

海軍不但航空母艦載有飛機,其他水面艦艇,如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兩棲艦和一些輔助艦船都載有飛機,甚至最近建造的小型艦艇也有設計裝載飛機的。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海軍的一個新的發展趨勢。這種趨勢不是一二個海軍大國的情形。許多有海軍的國家都在這樣做。

水面艦艇裝載的飛機,除航空母艦有戰斗機、轟炸機等較多機種外,其他艦艇裝載的都是直升機,主要是反潛直升機和多用途直升機。直升機幫助水面艦艇擴大了搜索和攻擊潛艇的范圍,裝上大功率的雷達和電子設備可以作偵察、警戒用,還可以支持海軍陸戰隊登陸作戰,執行垂直補給、佈雷、掃雷等任務。所以,海軍艦艇用的直升機的研製,大都在向著大型和多用途的方向發展。

看好直升機,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便是海軍艦艇不可能擁有足夠長的跑道。即使是大型航空母艦,飛行甲板的斜角部分也才有將近240米的長度。直升機可以垂直起飛,不需要很大的面積,更不需要長長的跑道。

海軍的其他飛機,也都在向短距和垂直起降的方面發展。世界上第一種垂直、短距起降的戰斗機,是英國研製的「鷂」式戰斗機。這是一種音速、單座戰斗機,集中了直升機和戰斗機的優點,有靈活的中低空機動和作戰能力。它的實用升限15240米,最大外掛彈葯量,垂直起降時可以達到2270公斤,短距起降為3630公斤。有2門30毫米航炮,5個武器外掛架,可掛普通炸彈,也可掛2枚空對空導彈。它靠一台旋轉噴口推力轉向發動機,提供起降時需要的升力、過渡飛行和正常飛行時需要的推力。不足的地方是航程短,載彈量小。英國在「鷂」式戰斗機的基礎上發展了海鷂式艦載機,已經裝備英國海軍。

世界上真正具有超音速飛行能力的垂直、短距起降戰斗機,要算是俄羅斯的雅克—141戰斗機。它的最大速度可以達到M1.7,實用升限1.5萬米以上,最大航程2100公里。

除了飛機,海軍艦艇的導彈,也在朝著垂直發射的方向發展。過去,許多艦艇的導彈發射方式是這樣的:露天甲板上設置導彈發射架,導彈則存放在甲板下的彈庫里,發射時要經過許多程序,才能把導彈提到甲板上,再按指揮系統指令進行瞄準,這一連串過程至少要用20秒時間。下一枚導彈的發射又得如此重復一遍,再花20秒鍾,顯然不適合海戰要求。垂直發射技術,是把導彈垂直裝在一個特製的單元容器里,容器垂直裝在艦艇的導彈庫里,導彈庫的頂部就是艦艇的上甲板。導彈發射,只要打開甲板上每枚導彈的發射口蓋,接通發射電路就可以。這就省去了許多機械動作,發射時間大大縮短。50年代中期,蘇聯首先採用這種發射系統。美國人急起直追,也很快研製成功。美國海軍的這種垂直發射系統,取模塊設計,把包裝筒和發射筒合二為一,以8個為一個單元,8個單元為一個發射裝置,發射一枚導彈只需1秒鍾的時間。

這種裝置重量輕、體積小,可以充分利用艦艇上的空間靈活布置,自動發射,而且即使有一枚導彈因故發不出去,也不會影響其他導彈的發射。美國海軍自己吹噓說這是它的三大法寶之一,「將使未來海戰發生根本變化」。

美國海軍吹噓的其他兩大法寶,一個是宙斯盾系統,就是由指揮、武器控制、導彈火控、導彈發射、相控陣雷達、戰備檢查等6個部分組成的全自動作戰指揮與武器控制系統。另一個是艦載巡航導彈,其中最著名的是戰斧式巡航導彈,被稱作「會思考」、「有眼睛」的導彈。這種導彈還有個稱號叫「掠地飛」。它能超低空飛行,在海上貼著海面7~15米高度飛行,在崎嶇山地能在150米高度以下飛行,能鑽山溝,拐急彎,也能突然升高。在海灣戰爭中美軍用了不少。

㈨ 二戰的時候英國的航空母艦為什麼那麼衰

主要是兩個原因
第一個是運氣太差,比如說光輝號在絕對安全的海域碰到了兩艘裝甲艦....然後....勇猛號是在加油的時候出了事故,沒人打他。。我也就呵呵了
第二個是因為疏於防範,勇敢號,復仇號,老鷹號,皇家方舟號是被德國潛艇幹掉的,正常情況下航母戰斗群有多艘驅逐艦護航,偵查的飛機也不會少,就算潛艇有機會發射魚雷聲吶也可以發現,有躲避的機會,還有光輝號被襲擊的時候船員都在休息,飛機也沒有戰斗准備,升到甲板上的飛機很多都還掛著深水炸彈。直到被擊沉也只放飛了五架魚雷機
當然二戰時英國要對付的主要是德國人的潛艇,航母自然也不會有什麼戰績,而且當時英國有很多良好的基地,無論是在北非還是在本土英國人的飛機都可以直接從地面起飛前往戰區作戰,航母在這種情況下用處不大
當然二戰時英國的航母也有過輝煌的戰績,比如說襲偷塔蘭托英國就把航母艦載機優勢發揮的淋漓盡致,還有在圍殲俾斯麥號戰列艦時要是沒有航母上起飛的魚雷機搗亂俾斯麥號說不定就逃走了

㈩ 英國在地中海的兩艘航空母艦分別是什麼

英國在地中海的兩艘航空母艦,一艘是「鷹」號,它跟隨坎寧安轉戰1年,曾多次遭到義大利岸基飛機的攻擊,已顯得老態龍鍾;另一艘是「光輝」號,它剛剛服役4個月,顯得生氣勃勃。

「光輝」號航空母艦是皇家海軍的驕子,它艦長226米,寬29.2米,排水量為2.3萬噸,吃水7.3米,航速31節,載機36架,其中「箭魚」式魚雷機24架,「管鼻燕」式戰斗機12架。「箭魚」式魚雷機是一種老掉牙的飛機,其最高時速只有138海里,和年輕的「光輝」號實在不太相稱。讓它們在夜間溜進塔蘭托港貼著水面低飛,在離目標幾百米時投下魚雷,那無異於去送死。

為此,他們對「箭魚」飛機進行了改裝,領航員被擠在後座上,炮手被取消,空位上加放了1個60加侖的副油箱,以延長飛機的續航力。為完成突襲任務,還從艦隊中挑選了一批經驗豐富的飛行員,抓緊進行夜間訓練。駕駛員練習陡直下降,在快要碰到浪尖時再把飛機拉起來,然後朝模擬目標投雷。

對這樣大噸位的航空母艦來說,「光輝」號的載機量也許過少。然而,這正是英國人在設計上的巧妙之處。當時的海軍大臣丘吉爾敏感地預見到即將到來的空中威脅,他指示:「寧可犧牲載機量,也要加強防護能力!」

閱讀全文

與英國的航母戰斗群現在到哪裡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開普敦到中國飛機多久 瀏覽:156
印度伊馬替尼和瑞士的有什麼區別 瀏覽:457
英國紅磚名校是什麼 瀏覽:995
聯通英國流量如何收費 瀏覽:254
伊朗西邊是什麼國家 瀏覽:277
美國為什麼拉黑伊朗 瀏覽:776
哪裡有去印尼火山的旅行社 瀏覽:991
印尼最近情況怎麼樣 瀏覽:550
印度炸的球叫什麼 瀏覽:12
伊朗防疫措施是什麼 瀏覽:550
越南海邊有什麼魚 瀏覽:355
印尼海嘯推了多少米 瀏覽:99
中國女性哪個地方多 瀏覽:337
伊朗高鐵怎麼樣 瀏覽:946
去越南買流量怎麼買 瀏覽:763
印尼號碼加什麼 瀏覽:266
中國維族人口有多少 瀏覽:951
印尼巴士怎麼弄上面的字 瀏覽:464
英國的熊貓怎麼畫 瀏覽:508
英國音箱怎麼使用 瀏覽: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