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英國女王酷愛連衣裙,但長度必須過膝,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英國皇室對於衣著方面要求非常嚴苛,所以在穿著方面英國女王一直都是非常講究的。從她年輕時起,就一直穿的都是中長款的裙子。
而且不僅僅是沒有露出來過小腿,連胳膊肘往上的部位都沒有露出來過,穿著一向是端莊典雅的。
女王有超級多的皇冠還有配飾,而且人家的皇冠上可都是真金白銀大鑽石,那個閃的,是個女生都會心動萬分吧。
女王的所有配飾還有服裝都是有記錄的,有一個專門的職務來記錄她的衣服穿著是否重復還有損毀保存情況。
Ⅱ 那種下擺很寬的長紗裙叫什麼名字就是歐洲皇室女士在宴會上穿的
估計你要問的是歐洲宮廷禮裙(我個人叫著盛裝。)。現在去除英女皇偶爾還穿很少有人穿了。這類裙子倒是不難做,但是裙子裡面的裙撐(《西方服裝簡史》這么稱呼,也有叫群架,群托架之類)。
以下摘自《西方服飾簡史》(我朋友的大學課本)
洛可可初期女裝(即奧爾良公爵攝政時代)
從1715——1730年代從巴羅克向洛可可的過度期,出現了種稱為瓦托式羅布的流行服,又叫羅布·吾奧朗特,衣的領很大,露出酥胸,背部為密密的箱行滋褶,又寬又大的拖裙曳地,款款走來,飄飄欲仙,這種長衣有著整體寬松如袋狀,有的前面緊身,背後為拖地斗篷,加上花邊的飾帶裝飾,臀部突起,使著裝者婀娜多姿。
洛可可末期女裝(即路易十六時代)
自1770年後,近20年間,鼎盛的洛可可服裝的畸形發展必然被新興的服裝所代替。
當大型的帕尼埃之潮退減之後,嶄新的波蘭式羅布問世了。1776年,受波蘭式長袍的影響,法國人設計的羅布,有雙層呢和兩根要線組成,式衣者感到欣長,裙子在後面分成兩片向上提起,形成三個膨起的圓和下邊的弧線,提起的細繩安裝在腰後的扣子上,經裙擺向上束起,也有用環來打理的,這樣的裙子體積變小,裙長縮短而不減貴婦人的雍容華貴,稱為切卡西亞式羅布,還有英國式羅布,去掉帕尼埃,腰身下移,靠褶襇將裙子撐開,更加簡潔、質朴,體現出英國的自然主義傾向。
就圖片來說蘇菲瑪索穿的這個事 簡化的宮廷女裝。沒有裙撐而且還加入很多現在元素。特別是這裙子的材質。
Ⅲ 英國女王的裙子不簡單,裙子上有哪些黑科技
英國女王是從1953年登上王位的,在這幾十年的時間裡面,女王一直給大家的感覺就是十大方、得體的女士。並且她也一直維持著她十分庄嚴和端莊的形象。大家都知道女王非常喜歡穿裙子,但是她從來沒有因為服裝的問題而引起讓人十分尷尬的現象。這是因為設計師在服裝上做了壓重的處理,所以無論再大的風都不會引起難尷的場面。
女王的服裝並不要求是多麼的華麗和時尚,更重要的是大方和端莊。為了避免出現裙子不小心曝光的現象,設計師們將裙子做了壓重的處理方式,這種黑科技讓女王可以安心的穿著裙子,但不用擔心走光的風險。設計師不僅注意走光的問題,還十分注重女王服裝的搭配,會考慮將來出行的地方有什麼風俗,按照風俗來搭配服裝,避免出現冒犯當地的民俗的情況發生。
Ⅳ 這種19世紀英國皇室的禮服叫什麼,就是裙子蓬蓬的
宮廷裝
Ⅳ 英國女王的裙子永遠不會飛起來,這背後究竟是用了什麼秘訣
為什麼英國女王的裙子不會飛起來,而我們普通人在面對大風類似天氣的時候,裙子會不由自主的飛起來,而且不光是普通人,那些耀眼的女明星也是遭遇過類似的事情,那究竟是什麼秘訣那英國女王可以避免這種尷尬的局面。
女王的裙子不會飛起來,並且女王的裙子、帽子、鞋子、手提包等等一系列,都是服裝師根據當地的習俗、當地的環境天氣、當地的禮儀、當地人民接受的服裝結合女王自身的身形來搭配出來的,歷經很長時間的准備,才能在我們面前呈現出那個從不失優雅,時刻透露這皇家氣質完美的女王。
Ⅵ 英國傳統的貴族小姐夫人們穿的那種裙子叫什麼就像黑執事裡面的貴族小姐服裝那種。
服飾是人類文明的產物,是人類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反映了同時代人類的智慧與思想。美國哲學家皮爾士認為,符號是某種對人來說在某一方面或以某種能力代表某一事物的東西,而服飾是一種有意味的形式,那麼,在某種意義上,它就是一種符號。本文通過對服飾的交流功能、價值實現功能、印象操作功能的分析,以此揭示英國貴族階層對服飾的追求是如何影響其它階層的生活方式和價值理念。
一、交流的功能
服飾作為非語言溝通的類型,又稱為「無聲的語言」。人們溝通交流中,絕大多數是在著裝情況下進行的,所以無論是發出信息的一方,還是接收信息的一方,總會從對方的衣著打扮獲取一定的信息。這些信息包括對方所展示的社會身份和地位、興趣愛好、經濟能力及一些個人內在的東西。「服飾本身是沒有思想的,但是服飾作為人的創造物與穿著物,勢必帶有人的意識、情感與情感結。」 因此,服飾在這個過程中起著暗示的作用,它是由一定的社會背景、文化因素所約定的。
撐裙的出現是在18世紀的第20個年頭前後。「1719年,英國的傳統舞蹈表演團在巴黎公演,演員身穿一種內裝輪形撐架的連衣襯裙,給巴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些年輕的女性卻很快的效仿起來,隨後普遍流行開來,成為社會普遍的時尚。」 這是服飾在人們非語言交流的過程中給他人帶來了愉悅的心情、嚮往的神情。在那個時代,一位女士穿著寬大的撐裙,再配上緊身胸衣,她把自己衣著信息傳遞給了別人,那就是性感。服飾在這一過程中不自覺的扮演了一種交流媒介的作用。正因為服飾具有不可替代的媒介作用,社會群體的非語言的交流在某種程度上也是靠服飾來完成的。
「鄉村住宅是英國貴族活動的重要高級場所。它一方面是顯示主人的好客與權威,另一方面也是建立政治聯姻或給兒女提親的大好時機。」 在這樣的一個盛會上,保持體面的外表是必須的。一套別致的服飾或者是華麗高貴的服飾會引來不少的人的贊許與愛慕,在政治聯姻上佔有較大的優勢。因此,一套精緻、漂亮的服飾不僅是取悅他人的工具,彰顯地位的選擇,這也是「一個人在顯示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能誇耀多少就多少。」 這種「炫耀也是一種統治的手段,一種需要,其目的並非打擊地位與自己平等或比自己優越的人,而是因為每個貴族都想在社會等級結構中登上更有利的地位。從而顯得更加光彩。」 所以,華麗的服飾正是他們為了炫耀的一種需要。人是有意志,意志是自覺確定目的,根據目的支配,調節行動,從而實現預定目的的心理過程。鄉村住宅的貴族活動的舉行就是主人實現預定目的的心理過程,也是主人展現自己富有與地位的象徵。這種活動也可以說是各種時髦服飾展示的盛會。貴族們穿的各種款式的服飾及不同的裝飾也必將成為他們之間評足的話題之一。
既然服飾作為一種無聲的語言,而貴族在社會上具有特殊的地位,那麼,著裝華麗、高貴的貴族經常會引來中下層羨慕的眼神。在無意中表達了貴族高貴的生活方式及其自身的價值。貴族同時作為社會的主導階層,其「一舉一動被視為(或在理論上被規定為)其他人的楷模,而貴族也以其在精神上的優越感而高出於民眾之上,使其他人不自覺地產生某種自卑感,自認為在文化精神方面遠遠不
如。」 既然出眾的穿著可以獲得社會優勢。因此,窮人也拋擲大量的金錢去購買服飾。在18世紀30、40年代流行的寬大的裙撐讓貴婦民女爭相競穿,並以沒有裙撐為恥,似乎低人一等。這就說明了貴族把自己的生活方式、審美情趣以及價值理念傳給了中下層人們。
二、價值實現功能
我們穿衣服就像我們講話一樣,是有一些原因的:讓生活和工作更容易且更舒適,宣告或偽裝我們的身份和地位等。服飾作為交流的媒介,同時也是在展現自己的主張、思想、價值觀以及個性。
人都有對美的需要,這是人類精神生活中的潛在欲求。美學家認為它表現為對形式、結構、秩序、規律的一種把握與感受的慾望。18世紀初,緊身胸衣與裙撐的流行是貴婦人對一種性感、高貴美的追求和需要。正是這種形式與結構帶來了他人的愉悅,以得到別人的贊許與青睞,從而實現自我的一種價值認同。
裝扮是一種重要的文化表達,也是誇耀階層的一種手段。「在傳統上,過多布料不僅代表財富和上流階層。」 裙撐的服飾結構勢必會消耗過多的面料。1600——1900年間,有社會地位的中產階級和上流社會的女性至少要穿三件襯裙:倘若小於三件,人們就覺得她很可憐,而且顯示她不檢點或貧窮。另外利用裙撐圈或臀墊來撐起裙子,以便展示更大容量的布料,因為罩裙、駝籃式撐裙和曳地裙都需要額外過多的布料。 這兩種服飾結構、裝飾都是在宣告自己優越的地位,是自身價值的彰顯。
款式、面料、妝飾都能體現穿著者的自身價值、意識形態。當這些很難使自己處於一種優越感時,著裝者總在推翻自己的歷史與現有的既定服飾形象,極力在區別於「原我」中,再造一個「新我」。因此,工業革命的進展,階級障礙有所減弱,財富可以更容易、更快速地變為上流時,用顏色和樣式來象徵社會地位的社會結構已經開始瓦解。繼而取代來劃分等級的是服飾的價格:昂貴的質料、過多的緣飾和難做的款式。
長久以來,貴族都選擇比較昂貴的面料,這樣更能提升她們自身的價值。緊身胸衣和裙撐使人穿著都不舒服,甚至嚴重影響人的健康。穿著勒緊的胸衣,呼吸困難,吃不下飯;龐大的裙子行走都極為不方便。有的裙撐甚至周長達到5.5米,落座和進門都很困難。但是,正是這樣的裝束形成了這一階段的時尚潮流。這種現象,用美國的社會學家韋伯倫(T.B Veblen)的觀點來看,她們在向人們宣告:我是一個有閑階層的人,我是一個高貴的人,與眾不同,我不用參加勞動。這些都是在暗示著她的身份與地位。而女子的發型裝飾卻更為誇張,她們崇尚高大的發型。除了利用假發外,還用金屬框架來支撐,加以各種飾帶、羽毛、假花、紗網等來裝飾。有的甚至異想天開地在上面裝飾著小型的房子、樹木、動物以及整整一條軍艦! 最大型的頭發可達30厘米左右的高度。由於假發,理發費用都比較昂貴,她們很少洗頭發以保持發型。由此可見,貴族階層的婦女們用這種病態的裝飾竭力來表現自己的價值與個性,努力使自己在社會中處於一種優勢的地位。
三、「印象操作」功能
外觀在對人認知、印象形成,特別是第一印象形成中有著重要意義:人們在交往中有時會有意識地選擇一定的裝束、言辭、表情或動作以給他人留下一個獨特的印象。這種有意識控制別人對自己形成各種印象的過程,就叫做「印象整飾」。也叫做「印象操作」。
一個人意識到或想像到他人會如何看待或評價自己時,便利用衣著服飾、化妝美容或其他方式,使人形成一種好的印象來吸引他人注意,一般來說.一個人很難改變或無法改變自己的基本相貌、體型、性別和年齡,卻可以利用衣著服飾和巧妙的化妝對外表加以修飾以突顯出內己的持點,掩飾自身的缺點。
貴族要加強對中下層的控制,印象整飾具有重要的意義。宴請賓客、購買奢侈品、參加戶外的活動、建造鄉間別墅等都是貴族炫耀權威的一種方式,也是印象整飾的途徑。購買奢華的服飾是奢侈品重要內容之一。貴族在購買服飾上往往一擲千金。加上昂貴的裝飾如珍珠、天鵝絨、絲綢,這些人就把「全部的家產穿在身上」。 而中下層階級以向「向上流社會看齊」作為自己的價值取向。像貴族一樣的生活,以貴族的行為、生活方式來約束自己。但是要達到這樣的標准必須付出高昂的代價。既要有貴族那樣的風度,也要有貴族體面的外表。因此,中下階層也投入大量的錢到服飾之中。由於工業革命的影響,他們掙錢的機會比過去多,花錢的機會也多,所以,他們往往被斥為富人的仿效者。「揮霍是當時的時髦。……。這是一個以時髦為榮、追求享樂的口味日益復雜以及人們用很大的努力來成功地滿足這些慾望的時代。」 因此,購買華麗的時髦服飾自然是他們仿效貴族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
貴族對自己的特殊地位和行為方式有明確的認定,那就是自己是上等人,在言行舉止、生活方式上都要與下等人不同,以便成為民眾的「表率」。 貴族的著裝加上昂貴的裝飾,其價格自然不菲,讓一般人難以岌及。但還是會引起中、下階層的羨慕、嚮往。因此,貴族在展現的同時也影響了了中下層的思想、生活觀念、價值理念。
四、結論
英國是一個等級觀念十分強的社會,濃厚的等級觀念和對自由的嚮往共同構成了英國的傳統文化。服飾通過服飾的交流,價值實現,印象的操作,形成了非正式性的規范。實際上,這種規范是一種社會文化的「約定」。貴族階層利用服飾作為媒介,向其他階層輸入其生活觀念、價值理念。服飾作為一種符號,它在社會生活中被賦予了豐富的意義。它不僅是交流的符號,還是價值的符號。英國貴族通過服飾——至少在某種程度上是如此——的方式,輸出自己的生活方式、價值理念,從而影響中下層社會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並且還形成了中下層向上層社會看齊的價值規范。這是當時的社會賦予服飾的時代意義。
注釋:
【1】華梅著 董克勤插圖:《服飾心理學》[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4頁
【2】鄭巨欣 著:《世界服飾史第》[M]寧波:浙江攝影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121頁
【3】錢乘旦、陳曉律著:《英國文化模式溯源》[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78頁
【4】錢乘旦、陳曉律著:《英國文化模式溯源》[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78頁
【5】姜德福著:《社會變遷中的貴族——16-18世紀英國貴族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第134頁
【6】錢乘旦、陳曉律著:《英國文化模式溯源》[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91頁
【7】[美]Alison Lurie 著、李長青譯:《解讀服飾》[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0年,第120頁
【8】[美]Alison Lurie 著、李長青譯:《解讀服飾》[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0年,第121頁
【9】張乃仁 楊藹琪:《外國服飾藝術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2年10月,第212頁
【10】A.l.Roese,The England of Elizabeth:The Structure of Society,p.255
【11】Asa Briggs,A Social History of England,Butler and Tannrt Ltd,London,p174
【12】錢乘旦、陳曉律著:《英國文化模式溯源》,[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第282頁。
Ⅶ 凱特王妃的新裙子花色顯廉價,為什麼卻優雅感十足
英國王妃凱特和西班牙王後萊蒂齊亞是歐洲王室的兩位美女。他們優雅時尚,給各自國家的君主政體帶來榮譽和關注。
西班牙女王選擇了一件黑色褶皺連衣裙,胸前有蕾絲設計,充滿女性氣質。她又加了一套白色西裝、黑色高跟鞋和黑白手袋,既現代又優雅。與凱特王妃的花裙相比,西班牙女王的花裙過於富有質感。這套衣服很有層次感。是女裝害死了凱特王妃。
Ⅷ 英國王室的小王子洗禮時穿著手工蕾絲裙,這有什麼傳統或習俗嗎
英國王室小王子洗禮穿著手工蕾絲裙,這的確是有一定的傳統和習俗的。其一、封建迷信說。其二、蕾絲裙是英國王室的傳家寶。
畢竟王室之間的規定還是很繁瑣的,比方說英國王室規定女性在正式場合只能穿裙子,就好像我們看到女王黛安娜凱特出席宴席和活動都是清一色的裙裝。這也就是英國王室洗禮時穿著手工蕾絲裙的傳統和習俗的原因。
Ⅸ 圖片上這種裙子叫什麼就是英國貴族女性穿的那種像撐開的傘一樣的裙子
張愛玲在《連環套》里說:「西洋女人的腰是用鋼條跟鯨魚骨硬束出來的。細雖細,像鐵打的一般。」跟中國女人裹腳差不多,自從路易十五的情婦蓬巴杜夫人的發明了「鯨骨裙」後,外國女人便流行束腰。貴族女子為了參加社交活動,從十幾歲開始就穿這種束腰衣,把腰勒得小小的,所以流行這種裙子的年代,歐洲貴婦很容易暈倒,因為緊身衣讓他們根本喘不過氣來,再加上食量也小,稍稍刺激一下就暈了。
.「鯨骨裙」是用緊身衣把身體箍成一個「S」型後,外面要再穿一個裙撐,形成一個優美而誇張的弧線。這個裙撐曾經用鐵絲、木架做過,後來便採用鯨魚骨,確切地說是鯨魚胡須。鯨魚須其實就是鯨魚食道里長長的,柔軟但是有韌性的東西,因為鯨魚沒有牙齒,它靠吃浮游生物和小魚小蝦為生,就靠這些鯨魚須把海水和食物過濾開,所以這個須是做裙撐的最好材料,非常柔軟有彈性又不容易壞,女士們穿著它也便於坐立。但是鯨魚須實在是太稀少了,一頭成年長須鯨的鯨須做不了幾條裙子的裙撐,所以那時候人們大量屠殺鯨魚,而很多歐洲商人也靠從生活在北極圈周圍的愛斯基摩人手裡倒賣鯨魚須發財。
但是長期穿著這種「鯨骨裙」,會導致血脈不通,內臟受壓迫,導致便秘、痔瘡等一系列疾病,還有不少婦女因此骨骼變形,生孩子時候盆骨過窄而導致難產死亡。
Ⅹ 西方中世紀皇室貴族穿的蓬蓬禮裙叫什麼
蓬裙是歐洲古代貴婦穿的那類裙子。裡面一般是有金屬撐或是用很多層內襯稱起來。
關於【名稱】
現在的膨裙也叫公主裙,泡泡裙,蛋糕裙,南瓜裙,娃娃裙。這些叫法指帶略有不同。本身這類衣服是由歐洲小洋裝演化來的,最開始大陸地區就叫他小洋裝。這些叫法多半是從台灣和日本過來的。
關於【代表】
蓬蓬裙代表著一種懷舊的記憶,是過去歐洲的淑女們參加宴會時的必備行頭。後來,DIOR和Chanel的小禮服、小洋裝等,打破了當時女裝保守古板的線條和款式,令蓬蓬裙一時被眾人所遺忘。 關於【風靡】
而到了2005年,懷舊風尚被一一發掘,蓬蓬裙終於等到了出頭之日,大舉反攻。在2005紐約時裝周中,蓬蓬裙不約而同地出現在各大設計品牌中。無論是搭配西裝式外套、連身可愛小洋裝、或是簡單輕松的運動外套,都將女人的嫵媚與風情滲透在層層襯裙間,成為一股新街頭浪潮。
腰間打細褶,呈現圓裙型態的圓蓬裙發展至今,已變成了「實穿版」的現代蓬蓬裙———A字造型展開的大圓裙,短則及膝,長及小腿肚。蓬蓬裙以各種小圓、大圓、中圓的裙幅表現,風格不一,浪漫有如芭蕾女伶,搖曳生姿。
要說把蓬蓬裙推向高峰的,不得不提Alexander McQueen,這位才華橫溢的設計師的強烈風格有種戲劇性的張力。在2005年春夏秀上,以收腰上裝,襯托下截突然向外延展的蓬蓬裙,十分可愛。Marc by Marc Jacobs以俏麗的上世紀80年代中期風格為創作靈感,大量運用蓬蓬裙,將頹廢雜亂的街頭風,轉化為干凈細致的甜美時尚;而Luella則以沉穩低調的設計,將高腰的娃娃裝大圓裙呈現兼具端莊隆重和復古俏麗感;DKNY也添入了異國風情的農村女孩可愛蓬蓬裙,帶來了不同風格的俏麗繽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