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的階級情況是怎樣的
哥特風格,經濟危機,他們國家君主立憲比較成功,中產基本沒大的影響
Ⅱ 鄉紳階級的存在對英格蘭社會向近代化轉型有何影響
鄉紳階級作為中世紀英國政治經濟充分發展之後的產物,可以說是有一種承上啟下的意義,上承騎士階層,下啟資產階級,而其對英格蘭社會向近代化轉型的具體影響可以概括為:其一是促進了英國農業的發展;其二是推動了資產階級的發展。一、促進了英國農業的發展
鄉紳階級發展自英國的鄉下農村,他們為那些地方帶去了新的農業技術,新的農業生產工具,甚至可以說是推動了整個農業的變革。越來越獲利頗豐的農業也得到了鄉紳更多思想與努力的注入,他們開始發掘土地的最大利益化,從而徹底改變了當時人們的傳統農業觀念。
鄉紳階級對資產階級的意義最重要的就在於其占據了下議院的大量議位,而伴隨著下議院地位的大幅度提高,鄉紳階級的發言權利也更為充沛,正是在他們積極的推動下,不斷地謀求權利的取向中,封建統治受到了更劇烈的動搖,也有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這種創造財富的必要性與可行性,不斷地加入、聲援他們的提議,從而讓資產階級的隊伍不斷壯大,為資產階級革命的進行奠定了基礎。
Ⅲ 英國中世紀時的官爵是怎樣的排列名稱
介紹一下歐洲的中世紀的貴族爵位體系, 以下按照級別高低排列,括弧中為女性成員稱謂。
1. 皇帝 :拉丁語國家和英國,稱Emperor(Empress), 或 Imperator.。日耳曼語(除英語)稱Kaiser(凱撒)。俄國人稱Imperator或Tsar(沙皇)。 拜占庭和波斯人稱Basileus(巴西利烏斯,取代拉丁語的羅馬皇帝舊稱Augustus?奧古斯都),拜占庭還有皇帝稱Autocrator,即獨裁者。
2. 國王:King(Queen). 拉丁語國家從Re一詞演化, 比如法國國王稱Roi.
3. 大公:Grand Duke(Duchess), 神聖羅馬帝國的最高貴族等級,第一個被稱為大公的是15世紀時期強盛的勃艮第公爵腓力三世。
4. 大公:Archke(Archchess), 這個頭銜和在其他日耳曼貴族家族中用的Grand Duke明顯不同,似乎僅在哈布斯堡家族的領地中使用。奧地利王室始終保持Archke的頭銜,以顯示自己和其他德意志各邦的區別。
5. 選侯:Elector (Electress) 神聖羅馬帝國選侯.帝國會議最高組織的成員,擁有選舉德意志國王和神聖羅馬皇帝的權力。
6. 親王:Prince(Princess),西班牙葡萄牙稱infante
Prince 這個頭銜在歐洲有很多含義:
1) 君主的兒子或王位直系繼承人。
2) 在繼承順位上的其他王室成員。
3) 女王的配偶。
4) 中世紀奧地利的一個爵位,級別在公爵和伯爵之間。
5) 沒有得到王室封爵的平民貴族,但掌握了政權,建立起世襲的君主國,這些國家的君主稱親王,比如今天的摩納哥和列支敦斯登。
7. 公爵:Duke( Duchess),德國稱Hertog,,沙俄對等的爵位稱Kniaz。 英國的公爵一定是王室成員,第一位英國王室公爵是14世紀的康沃爾公爵黑太子愛德華。在法國,公爵是領主的最高等級。在德國,中世紀早期的五大公爵(薩克森、法蘭克尼亞、巴伐利亞、士瓦本和洛林)是德國貴族的最高頭銜。 在殖民時代,殖民地的公爵頭銜(比如西班牙在美洲的各位總督的公爵頭銜),被稱為勝利頭銜,也就是說是戰爭勝利的榮譽頭銜,不列入正式的貴族頭銜系統之中。
8. 侯爵: Marquess(Marchioness) 。沙俄對等的爵位稱Boyar. 來源於中世紀的德國的頭銜Margrve(Margravine),即Mark Graf , 邊疆伯爵, 一般認為 其頭銜的等級在公爵和伯爵之間,唯一的例外是1356年的勃蘭登堡邊疆伯爵戈登*布爾被認可為神聖羅馬帝國選侯,地位大大超過了公爵。
9. 伯爵,在英國,英國王室授予的伯爵頭銜稱Earl, 其他王室授予的頭銜稱Count。 法國稱Count(Countess),神聖羅馬帝國以及瑞典沙俄稱Graf。中世紀挪威稱Jarl,是國王之下最高等級的爵位。
10. 子爵,Viscount(Viscountess) 在英國該爵位在玫瑰戰爭中,從大陸引進,地位介於Earl和Baron之間。在歐洲大陸最出名的子爵是米蘭子爵,中世紀米蘭長期是一個自治的子國。在大陸,子爵一般是那些伯爵家族的年輕人,但他們一般不喜歡被稱呼為Viscount (字面意思是副伯爵),稱呼他們一般是這么稱的,比如愛德華子爵是巴黎伯爵家的,就稱為巴黎伯爵家的愛德華(Edward of the count of Paris, 外國繞口令。)
11. 男爵Baron(Baroness),英國世襲貴族頭銜的最低等級。在德國,所有獨立騎士領地的家族,都擁有男爵的貴族頭銜,德國取消貴族頭銜後,這些男爵家族及其後代,依然可以保留他們的頭銜的尊稱: 「馮(Von)」作為他們姓氏的一部分。如果德國人的姓氏前有「馮」,麻煩各位在叫他或寫文章提到他的時候,一定要把這個音節加上。另外,把Von翻譯成「范」也不太好,貴族的味道少了點,「馮巴斯滕」比「范巴斯滕」牛多了。
12. 從男爵, Baronet(Baronetess) , 西班牙、沙俄、低地國家以及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國家無此爵位,在英國,這個是世襲頭銜,但頭銜擁有者不列入貴族系統,即此爵位不在英國貴族系統中使用。
13. 騎士, Knight. 法國稱Chevalie,德國稱Ridder. 貴族等級的最低一層,頭銜不可繼承。英國貴族系統沒有這個頭銜,但一個王室授予的榮譽頭銜:爵士Sir(Dame),可以和此類比,同樣不可繼承。使用Sir這個頭銜的時候必須注意的是,稱呼某人為爵士必須連名帶姓一起稱呼,萬不可只稱呼姓氏,否則是對其本人的不敬(比如Sir Issac Newton, 艾薩克*牛頓爵士,不能稱Sir Newton, 同樣尊稱曼聯主帥為弗格森爵士也是錯誤的。)
14. 在波蘭等東歐國家以及奧地利等地,在中世紀還有Esquire的頭銜,可以翻譯為鄉紳,和騎士基本是一個級別。
Ⅳ 英國有多少貴族多少大的貴族家族能不能說下他門的情況
英國貴族史
貴族起源(盎格魯-撒克遜時期)
千多年前,以軍事貴族的面目出現。為國王效力,履行軍職,財富主要是地產,繼承遺產要繳納捐稅。600年間,戰亂不斷,國王依戰功賞賜給將士土地,而國王自己,通常也被視為「牛」一點的貴族。
開始叫「哥塞特」,後來叫「塞恩」,詞語含義是為他人服務,地位的高低,由被服務的對象決定。彼時,很多自由農變為農奴。約6世紀起,貴族群體中注入宗教成份。
撒克遜人,是傳說中的亞瑟王的手下敗將。在《Wives and Daughters》中,漢姆雷老爺,很為自己是到英格蘭最早的撒克遜人而驕傲。其實,之前,英格蘭是凱爾特人的天地,盎格魯人和撒克遜人,是來自日耳曼的入侵者,經過長達3個世紀的征服與混合,幾個民族融為一個民族,才有了今天的英格蘭人。
刻爾(農民)與哥塞特之間的基本區別,是著名的《伊尼法典》中關於償命金的規定,後者通常是前者的6倍。勤勞且家運亨通的刻爾,就有可能成為哥塞特。大約10世紀,Ealdorman這個詞,開始專指大貴族,漸漸具備了伯爵、方伯、親王等涵義,意即地方統治者。
教會執事這一專職,可能出現在800年前後。早在6-7世紀,不列顛就形成了世俗貴族與宗教貴族關存的體制。教會貴族與英格蘭君主的聯系相當密切,從屬關系比較確定。他們,既能佈道,又能揮舞寶劍。
賢人會議成員,能參與重大決策,有司法權。
直到11世紀前期,大貴族伯爵與普通中下貴族塞恩的等級差別才終於明朗化。
封建貴族制的確立(諾曼時期)
英法兩國的封建制,存在較明顯的差異。
英:我的附庸的附庸也是我的附庸——類似於中國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法: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社會語言開始分化——上層階級說法語,下層民眾講英語。重要的文件,多用拉丁文和法文。直到1259年,亨利三世同時使用兩種語言發表文件,英語才逐漸地在上層政治領域占據了一席之地。
1086年,征服者威廉(諾曼底公爵),弄出一本《土地調查清冊》,把許多自由或半自由的農民,劃成了維蘭(農奴),因此,這本清冊,被英國人民稱為「末日審判書」。
貴族因婚嫁而獲得領地時,需向國王繳納數量可觀的轉讓費。
立憲的細胞,在諾曼登陸百年後就開始顯現,以國王與貴族的對立為表象。
騎士教育,重武輕文。經常進行比武大會,常有傷亡。得勝的騎士,有權親吻一位可愛的女士。所謂騎士精神,即貴族精神。早晨一本正經地彌撒,中午酗酒鬧事,下午洗劫教堂,晚上調戲婦女。
在戰場上,騎士很少殺騎士,死的都是平民步兵。十字軍東征的路上,騎士和北歐海盜沒啥區別。騎士精神化作替私人復仇的戰斗。
騎士精神的副產品是「英雄愛美人」。12世紀起,一個婦人,在丈夫之外要有個情人,否則,就會被視為缺少魅力。
1075年,大會議規定,禁止7代之內有血緣關系的人婚配,禁止與配偶的4代之內的血親成婚。不過,1215年,教廷便將此做了修改,7代改成4代,因為,門當戶對,太不容易了。
興盛與衰落(12世紀末-15世紀)
1399年-1485年間的每次改朝換代,都由大貴族發起,都以一具國王的屍體奠基,而為此受牽連、危及身家性命、失爵丟官的貴族更多。英國的君主,事實上是選出來的,而非世襲。
1215年6月,倫敦25名貴族迫使英王約翰簽署了著名的「貴族綱領」《大憲章》。《大憲章》共有61項條款,大部分都列明一些有利於貴族的權利。例如,國王在國家所有重要事務上,包括征稅,必須徵求貴族的意見並且得到他們的同意;過往不得隨意侵犯貴族的人身自由,等等。「法律至上,王在法下」的法則,從此被人銘記。
1265年的「西門議會」,成為未來下院乃至議會制度的重要起來。1325年,英國議會歷經百年終於形成。1376年,騎士代表彼得•馬克,成為首任議長。15世紀60-70年代,貴族院正式稱為上院,平民院正式稱為下院。
15世紀後期,英國貴族制逐漸成形,最終定製。即公侯伯子男,另外,還有從男爵和騎士,勛爵是獎勵性稱呼。1301年開始,威爾士親王成為不列顛王國的繼承者的名號。
黑死病,成為封建農奴制的殺手。
玫瑰戰爭。1455年,以紅玫瑰為標記的蘭開斯特家族和以白玫瑰為標記的約克家族,多次刀兵相見。持續30年,直至紅玫瑰得勝,都鐸王朝建立。
衰落和變異(1485-1688年)
大貴族揮霍得入不敷出,鄉紳階層開始崛起。
灰、黑逐漸被視為「上色」。長期影響著本國民眾,至今未變。
長子作為家庭姓氏、家產和爵位的優先繼承人,地位格外重要。長子早夭,則由長孫繼承。若無,則次子、幼子循序漸遞。不動產一般只傳一人,其他財產女兒或可繼承。重視家庭禮節,重夫權父權,但貴族婦女有較多自由。
因涉及到財產或爵位等問題,婚戀不自由,基本上是國王或父輩定。宗教信仰也會影響到愛情與婚姻。貴族的非長子的兒子,不容易成婚,而且,在特殊的財產繼承製下,很可能變成窮光蛋。《傲慢與偏見》中的伊麗莎白姐妹,就是沒有不動產繼承權的人。
世俗貴族,文化素質低下。倒是次子、幼子,被送進劍橋、牛津;上流社會,還有一批文化名媛。
伊頓公學建於13世紀。學費很高。游學開始流行,貴族子弟去意法學習語言、文學、藝術、禮儀,經過200多年的潛移默化,前朝的佩劍騎士終於成為通曉文墨的紳士。嘿嘿。幾位知名女作家,都生活在紳士後的時代。
「貴族時代」(1688年-19世紀中葉)
英國貴族的特點是具有政治獨立性、民主意識和紳士風度。
托利黨,Tory,英國政黨。產生於17世紀末。19世紀中葉演變為英國保守黨。「托利」一詞起源於愛爾蘭語,意為不法之徒。在1679年議會討論詹姆斯公爵是否有權繼承王位時, 贊成的人則被政敵稱為「托利」。托利黨人參加了1688年的「光榮革命」。1760年,逐漸成為執政黨。到19世紀中葉,發展成為保守黨。輝格黨,Whig,是它的對立面,名稱可能是Whiggamores(意為「好鬥的蘇格蘭長老會派教徒」)一詞的縮語。輝格黨得益於1688年「光榮革命」帶來的政治變化。
光榮革命,是英國一場和宗教有關的非暴力宮廷政變,發生在1688年到1689年。當時,支持議會的輝格黨人與部分托利黨人為免信奉天主教的詹姆士二世傳位給剛出生的兒子,而把詹姆士二世廢絀。在廢絀國王之後,他們把王位傳於原本的繼承者,詹姆士二世的女兒瑪麗和時任荷蘭奧蘭治執政的女婿威廉。威廉帶兵進入英國,未發一槍,使詹姆士二世倉惶出逃。議會重掌大權,而威廉亦即位成為威廉三世。因為這場革命未有流血,故史稱光榮革命。至此,英國議會與國王近半個世紀的斗爭以議會的勝利而告結束。
貴族含義發生變化。真正意義上的英國貴族,一直最少,但穩定性在歐洲首屈一指,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最穩定的貴族體制。
1707年,蘇格蘭合並於不列顛,1800年,愛爾蘭合並於不列顛。
資產階級革命後,在英國,幾乎無貴族不富。看了一下統計表,《傲慢與偏見》中的達西,也就是大地產者中的中等。幾乎所有的大地產,都是靠舊的繼承製保留下來的。
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是從農業革命開始的。貴族們發展農業、礦業、交通運輸業。托馬斯•科克培養優質綿羊而聞名1837年被封為伯爵。
上院的權利不表現在上院而表現在下院。
拜倫曾任上院議員,雪萊出身於從男爵家庭。
英國貴族不像法國貴族那樣喜歡群聚和沙龍,而是喜歡庄園。「每個人的房舍,都是他們的城堡。」
威斯敏斯特公爵的發家史(現英國首富)。1703年,他的先祖才成為男爵,1874年,便爬到了公爵的位置。
1722年,喬治三世提出,議會通過了《王室婚姻法》。18世紀末-19世紀初,貴族離婚率4%,平民離婚率萬分之一。所以,貴族們的婚姻生活還是相當不安定的。
真正的衰落(19世紀後期至今)
1872年,產生無記名投票法。
1876年,出版《英格蘭的貴族》,不久,再版,更名為《大不列顛和愛爾蘭的大地產者》。它,是1000年來第一本說明土地佔有的不合理情況的專門著作。
1894年開始徵收遺產稅,致使大地主們雪上加霜。資產階級進入貴族,爵位換財富,財富換爵位。
20世紀20年代開始,出現中產階級新貴。一戰、二戰中,死傷諸多貴族,甚至有老貴族斷了血脈。這,與他們受的愛國主義、民族主義、帝國主義教育有關。
大貴族的地產銳減。
丘吉爾不願意自己偉大的名字被陌生的稱號取代,只接受了嘉德勛章。
麥克米倫也曾拒絕封爵。當然,最後,他還是要了世襲伯爵的稱號。
英國貴族存在的時間,超過10個世紀,可是,直到1998年英國議會改革,世襲貴族才算壽終正寢。他們是「世界史上少有的能夠在適當的時候作出適當退卻的階級」。「英國之所以在現代化的社會轉型方面取得成功,避免了革命的震盪,贏得了社會的平穩發展,英國貴族的遠見、勇氣和妥協精神是不可抹殺的。」
Ⅳ 英國有哪些古老的貴族
英國貴族史
貴族起源(盎格魯-撒克遜時期)
千多年前,以軍事貴族的面目出現。為國王效力,履行軍職,財富主要是地產,繼承遺產要繳納捐稅。600年間,戰亂不斷,國王依戰功賞賜給將士土地,而國王自己,通常也被視為「牛」一點的貴族。
開始叫「哥塞特」,後來叫「塞恩」,詞語含義是為他人服務,地位的高低,由被服務的對象決定。彼時,很多自由農變為農奴。約6世紀起,貴族群體中注入宗教成份。
撒克遜人,是傳說中的亞瑟王的手下敗將。在《Wives and Daughters》中,漢姆雷老爺,很為自己是到英格蘭最早的撒克遜人而驕傲。其實,之前,英格蘭是凱爾特人的天地,盎格魯人和撒克遜人,是來自日耳曼的入侵者,經過長達3個世紀的征服與混合,幾個民族融為一個民族,才有了今天的英格蘭人。
刻爾(農民)與哥塞特之間的基本區別,是著名的《伊尼法典》中關於償命金的規定,後者通常是前者的6倍。勤勞且家運亨通的刻爾,就有可能成為哥塞特。大約10世紀,Ealdorman這個詞,開始專指大貴族,漸漸具備了伯爵、方伯、親王等涵義,意即地方統治者。
教會執事這一專職,可能出現在800年前後。早在6-7世紀,不列顛就形成了世俗貴族與宗教貴族關存的體制。教會貴族與英格蘭君主的聯系相當密切,從屬關系比較確定。他們,既能佈道,又能揮舞寶劍。
賢人會議成員,能參與重大決策,有司法權。
直到11世紀前期,大貴族伯爵與普通中下貴族塞恩的等級差別才終於明朗化。
封建貴族制的確立(諾曼時期)
英法兩國的封建制,存在較明顯的差異。
英:我的附庸的附庸也是我的附庸——類似於中國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法: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社會語言開始分化——上層階級說法語,下層民眾講英語。重要的文件,多用拉丁文和法文。直到1259年,亨利三世同時使用兩種語言發表文件,英語才逐漸地在上層政治領域占據了一席之地。
1086年,征服者威廉(諾曼底公爵),弄出一本《土地調查清冊》,把許多自由或半自由的農民,劃成了維蘭(農奴),因此,這本清冊,被英國人民稱為「末日審判書」。
貴族因婚嫁而獲得領地時,需向國王繳納數量可觀的轉讓費。
立憲的細胞,在諾曼登陸百年後就開始顯現,以國王與貴族的對立為表象。
騎士教育,重武輕文。經常進行比武大會,常有傷亡。得勝的騎士,有權親吻一位可愛的女士。所謂騎士精神,即貴族精神。早晨一本正經地彌撒,中午酗酒鬧事,下午洗劫教堂,晚上調戲婦女。
在戰場上,騎士很少殺騎士,死的都是平民步兵。十字軍東征的路上,騎士和北歐海盜沒啥區別。騎士精神化作替私人復仇的戰斗。
騎士精神的副產品是「英雄愛美人」。12世紀起,一個婦人,在丈夫之外要有個情人,否則,就會被視為缺少魅力。
1075年,大會議規定,禁止7代之內有血緣關系的人婚配,禁止與配偶的4代之內的血親成婚。不過,1215年,教廷便將此做了修改,7代改成4代,因為,門當戶對,太不容易了。
興盛與衰落(12世紀末-15世紀)
1399年-1485年間的每次改朝換代,都由大貴族發起,都以一具國王的屍體奠基,而為此受牽連、危及身家性命、失爵丟官的貴族更多。英國的君主,事實上是選出來的,而非世襲。
1215年6月,倫敦25名貴族迫使英王約翰簽署了著名的「貴族綱領」《大憲章》。《大憲章》共有61項條款,大部分都列明一些有利於貴族的權利。例如,國王在國家所有重要事務上,包括征稅,必須徵求貴族的意見並且得到他們的同意;過往不得隨意侵犯貴族的人身自由,等等。「法律至上,王在法下」的法則,從此被人銘記。
1265年的「西門議會」,成為未來下院乃至議會制度的重要起來。1325年,英國議會歷經百年終於形成。1376年,騎士代表彼得•馬克,成為首任議長。15世紀60-70年代,貴族院正式稱為上院,平民院正式稱為下院。
15世紀後期,英國貴族制逐漸成形,最終定製。即公侯伯子男,另外,還有從男爵和騎士,勛爵是獎勵性稱呼。1301年開始,威爾士親王成為不列顛王國的繼承者的名號。
黑死病,成為封建農奴制的殺手。
玫瑰戰爭。1455年,以紅玫瑰為標記的蘭開斯特家族和以白玫瑰為標記的約克家族,多次刀兵相見。持續30年,直至紅玫瑰得勝,都鐸王朝建立。
衰落和變異(1485-1688年)
大貴族揮霍得入不敷出,鄉紳階層開始崛起。
灰、黑逐漸被視為「上色」。長期影響著本國民眾,至今未變。
長子作為家庭姓氏、家產和爵位的優先繼承人,地位格外重要。長子早夭,則由長孫繼承。若無,則次子、幼子循序漸遞。不動產一般只傳一人,其他財產女兒或可繼承。重視家庭禮節,重夫權父權,但貴族婦女有較多自由。
因涉及到財產或爵位等問題,婚戀不自由,基本上是國王或父輩定。宗教信仰也會影響到愛情與婚姻。貴族的非長子的兒子,不容易成婚,而且,在特殊的財產繼承製下,很可能變成窮光蛋。《傲慢與偏見》中的伊麗莎白姐妹,就是沒有不動產繼承權的人。
世俗貴族,文化素質低下。倒是次子、幼子,被送進劍橋、牛津;上流社會,還有一批文化名媛。
伊頓公學建於13世紀。學費很高。游學開始流行,貴族子弟去意法學習語言、文學、藝術、禮儀,經過200多年的潛移默化,前朝的佩劍騎士終於成為通曉文墨的紳士。嘿嘿。幾位知名女作家,都生活在紳士後的時代。
「貴族時代」(1688年-19世紀中葉)
英國貴族的特點是具有政治獨立性、民主意識和紳士風度。
托利黨,Tory,英國政黨。產生於17世紀末。19世紀中葉演變為英國保守黨。「托利」一詞起源於愛爾蘭語,意為不法之徒。在1679年議會討論詹姆斯公爵是否有權繼承王位時, 贊成的人則被政敵稱為「托利」。托利黨人參加了1688年的「光榮革命」。1760年,逐漸成為執政黨。到19世紀中葉,發展成為保守黨。輝格黨,Whig,是它的對立面,名稱可能是Whiggamores(意為「好鬥的蘇格蘭長老會派教徒」)一詞的縮語。輝格黨得益於1688年「光榮革命」帶來的政治變化。
光榮革命,是英國一場和宗教有關的非暴力宮廷政變,發生在1688年到1689年。當時,支持議會的輝格黨人與部分托利黨人為免信奉天主教的詹姆士二世傳位給剛出生的兒子,而把詹姆士二世廢絀。在廢絀國王之後,他們把王位傳於原本的繼承者,詹姆士二世的女兒瑪麗和時任荷蘭奧蘭治執政的女婿威廉。威廉帶兵進入英國,未發一槍,使詹姆士二世倉惶出逃。議會重掌大權,而威廉亦即位成為威廉三世。因為這場革命未有流血,故史稱光榮革命。至此,英國議會與國王近半個世紀的斗爭以議會的勝利而告結束。
貴族含義發生變化。真正意義上的英國貴族,一直最少,但穩定性在歐洲首屈一指,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最穩定的貴族體制。
1707年,蘇格蘭合並於不列顛,1800年,愛爾蘭合並於不列顛。
資產階級革命後,在英國,幾乎無貴族不富。看了一下統計表,《傲慢與偏見》中的達西,也就是大地產者中的中等。幾乎所有的大地產,都是靠舊的繼承製保留下來的。
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是從農業革命開始的。貴族們發展農業、礦業、交通運輸業。托馬斯•科克培養優質綿羊而聞名1837年被封為伯爵。
上院的權利不表現在上院而表現在下院。
拜倫曾任上院議員,雪萊出身於從男爵家庭。
英國貴族不像法國貴族那樣喜歡群聚和沙龍,而是喜歡庄園。「每個人的房舍,都是他們的城堡。」
威斯敏斯特公爵的發家史(現英國首富)。1703年,他的先祖才成為男爵,1874年,便爬到了公爵的位置。
1722年,喬治三世提出,議會通過了《王室婚姻法》。18世紀末-19世紀初,貴族離婚率4%,平民離婚率萬分之一。所以,貴族們的婚姻生活還是相當不安定的。
真正的衰落(19世紀後期至今)
1872年,產生無記名投票法。
1876年,出版《英格蘭的貴族》,不久,再版,更名為《大不列顛和愛爾蘭的大地產者》。它,是1000年來第一本說明土地佔有的不合理情況的專門著作。
1894年開始徵收遺產稅,致使大地主們雪上加霜。資產階級進入貴族,爵位換財富,財富換爵位。
20世紀20年代開始,出現中產階級新貴。一戰、二戰中,死傷諸多貴族,甚至有老貴族斷了血脈。這,與他們受的愛國主義、民族主義、帝國主義教育有關。
大貴族的地產銳減。
丘吉爾不願意自己偉大的名字被陌生的稱號取代,只接受了嘉德勛章。
麥克米倫也曾拒絕封爵。當然,最後,他還是要了世襲伯爵的稱號。
英國貴族存在的時間,超過10個世紀,可是,直到1998年英國議會改革,世襲貴族才算壽終正寢。他們是「世界史上少有的能夠在適當的時候作出適當退卻的階級」。「英國之所以在現代化的社會轉型方面取得成功,避免了革命的震盪,贏得了社會的平穩發展,英國貴族的遠見、勇氣和妥協精神是不可抹殺的。」
Ⅵ 英國古代的爵位等級排列是什麼
傳統世襲貴族為「公、侯、伯、子、男」五爵。
公爵作為世襲貴族的第一等,其詞源原意是「領袖、統帥」,早在羅馬帝國時期,這一封號常常被授予開疆拓土的功勛統帥。
侯爵最早來自德文,原意是藩侯、方伯, 即我們所謂的封疆大吏,在英國歷史上,侯爵最早指的是威爾士地區的邊疆領地主,大約到了15世紀,侯爵慢慢演變為了英國貴族階層的第二級爵位。
伯爵是最為大家所熟知也是英國歷史上出現最早的爵位,詞源也來自英文詞,是由古英語eorl轉化而來。
子爵這一稱號源於法國,原意類似於我們說的「郡守」,子爵處於世襲貴族的第四級,最早是伯爵的副手,不過在歷史上,子爵有時也會是權傾一方的諸侯。
男爵是五等貴族階級里的最末一等,也是進入英國上議院(House of Lords)的最末一等。英國的男爵出現於11世紀。到12世紀初國王把大部分的世俗貴族都被封為男爵。
歐洲爵位分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
幾乎每年除夕,英國皇室都公布一份名單,頒布年度榮獲英王或女王封勛授爵或頒贈獎章的人員。英國封爵起源於14世紀中葉。始創於1350年的「嘉德勛銜」至今仍是英國歷史最悠久、地位最高的勛位。
英國勛銜可以分三大類:一是皇族勛位(royal orders),賜封予皇族或最高級的貴族(安妮公主之類);二是貴族勛位(noble or family orders),賜予一般貴族(該隱那一級的世襲貴族),三是功績勛位(orders of merit),賜予有重大貢獻的人士(英國首相,撒切爾女男爵)。
皇族與貴族的勛銜(peerages)共分五大級,其名稱與它們的相對女性稱謂如下:公爵Duke(Duchess)、侯爵Marquis(Marchioness)、伯爵Earl(Countess)、子爵Viscount(Viscountess)、男爵Baron(Baroness)。但男爵之下還有從男爵(Baronet),是世襲爵位中最低級者。
一般只有皇室的至親(如英王之兄弟、英王之丈夫等)才可獲公爵勛銜。公爵在世時,其長子尊為侯爵,以次類推,平民是與此等爵位無緣的。
Ⅶ 英國有哪些著名人物
歷史人物:牛頓
近代著名物理學家、數學家,科學巨人,一生有無數科學成就,遍及力學、光學、數學、哲學等許多領域。這位英國科學巨匠目睹蘋果從樹上墜落而產生有關萬有引力的靈感,是科學史上的一個美麗傳奇。
生平大事記
1642年12月25日,牛頓誕生於烏爾索坡。出世時,父親己過世。
1645年母親改嫁鄰材牧師,牛頓與外祖母相依為命。
1649年進私塾念書。製造日晷儀、水車。
1655年進格蘭姆皇家中學,寄宿葯師克拉克家。製造風車、水漏時鍾。
1656年母親的第二任丈夫去世,牛頓休學回家幫忙。
1658年重回格蘭姆學校。
1661年入劍撟大學三一學院,當工讀生。
1664年獲得三一學院獎學金,停止工讀,專心研究。
1665年~1666年這段時間,是牛頓創造力量旺盛的時期。牛頓一生中的重要成果,遍及力學、光學、數學、哲學等許多領域,但他的幾乎所有主要的數學物理思想,都誕生於這一時期。按照牛頓本人的說法,力學三定律,萬有引力定律,微積分,色彩理論等等,都是在這一時期構思而成的。
1665年大學畢業,留校研究。發明二項式定理。
1666年發明萬有引力、微積分學,研究光譜及望遠鏡。
1667年重回劍撟大學,被選為特別研究員。發明反射望遠鏡。
1668年獲碩士學位。
1669年任三一學院的數學講座教授。開始講授光學。
1671年向皇家學會提供反射望遠鏡。
1672年被選為皇家學會會員。
一六七五年發現『牛頓環』,提供光的『微粒說』。
一六七七年萊布尼茲宣告發明微積分學,兩人產生論戰。
一六八四年開始寫『數學原理』。
1687年,出版了自己的劃時代名著《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一書被看作經典物理學的《聖經》。
1689年被選為國會議員。
1690年發表宗教論文。
1693年微積分學出書。駁斥無神論者。
1696年任造幣局監督。
1699年任造幣局局長。擬訂歷法修正案。接外甥女來往。
1700年發明六分儀。
1701年連任國會議員。
1703年任皇家學會會長。
1704年《光學》一書出版。
1705年安妮女王封為爵士。
1708年微積分學公開論戰。
1711年出版分析學。
1725年遷居郊區養病。
1727年3月20日逝世,葬於西敏寺,與英國歷代君主和名人長眠在一起,供世人瞻仰。
英國歷史人物:達爾文
達爾文的進化之聲(2001.2.11)
很久很久以來,好像誰都沒能准確回答這樣一個問題:人類到底是從哪裡來的?第一個人是怎麼誕生的?一直到一個叫達爾文的英國人的出現。他是一個偉大的科學探索者,又是一名反叛者,是他改變了人類的地位。
他被安葬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墓地,葬在牛頓的旁邊。墓碑上僅刻著:
「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生於1809年2月12日,死於1882年4月19日。」
少年時代
1809年,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出生於英格蘭的魯斯布里。父親是一位內科醫生,在鄉間聲名顯赫,是有名的鄉紳。母親體弱多病,在他8歲時就去世了。他父親對他要求非常嚴格。在少年時代達爾文就開始酷愛博物學,熱衷於去野外打獵、捉鳥、搜集標本甲蟲等。以至父親擔心他會成為一個游手好閑的人。為了長大後有一個可靠的職業,他聽從父親的建議進入了愛丁堡大學學醫。但枯燥乏味的醫學課程引不起達爾文的興趣,於是在1828年,進入了劍橋大學學習神學。
在劍橋大學的學習期間,他遇到了約翰·亨斯羅教授,是他改變了達爾文的一生。亨斯羅教授是一位專職牧師,也是一位業余的植物學家,是他喚起了達爾文對大自然的激情。達爾文開始同大自然打交道,並親自深入大自然去探索。他狂熱地搜集動植物標本,並貪婪地閱讀著有關科學探險的書籍,夢想著擁有同樣的探險經歷。
「貝格爾號」
劍橋大學畢業後,達爾文回到了家鄉。不久他收到了亨斯羅的一封信,問達爾文有沒有興趣跟英國軍艦「貝格爾號」去一次環球旅行。達爾文欣喜若狂,並最終說服了原先對此持反對意見的父親。
1831年,達爾文踏上了征程,在此過程中他把暈船和暴風雨等所帶來的痛苦,都融入到對大自然的體驗中。他不知疲倦地收集著數百種異國生命的化石、皮毛和屍骸。船航行至阿根廷時,他遇上了如野獸一般生活的提拉弗格野人。當時他簡直不能相信上帝造人會有如此大的差別。像他以及劍橋的教授是如此的文明優雅,而他們是如此野蠻。這次經歷使他相信人本來也來自動物王國。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其實都有親緣關系,他們都是自然進化的結果。達爾文定期將收集到的標本打包,運回給劍橋的亨斯羅教授。亨斯羅高度評價了達爾文所做的工作。
海龜———海底甲殼動物
他用8年時間來分析海底甲殼動物。在加勒比島嶼上的發現徹底改變了他的命運和整個西方歷史學的傳統觀點。這些島嶼上的動物極不尋常,它們都很馴良,同時每個島嶼上的動物都有幾乎相通的生理特徵和生活習性。達爾文終於認識到所有這些動物物種都來自同一個祖先。而《聖經》里說世上所有的動物在造物之初便定型。加勒比地區的動物形態使達爾文相信動物都是會進化的。達爾文的發現似乎直接向上帝造物論發起了挑戰。
1836年,「貝格爾號」在航行了5年後終於回到了英格蘭。在這次旅行中,他發現了1500種動物的化石,發現了4000種動物的表皮,骨頭的標本,其中有許多歐洲人還是第一次了解。因而達爾文處處受到人們的尊敬,英國的科學界的精英們力邀這位年輕人加入他們的圈子。此後,達爾文在坐落於英國鄉間的自家後院里繼續著他的研究和觀察。
1839年,他出版了《「貝格爾號」航海記》,這部書十分暢銷,再次表明了他的科學觀點,並為他贏得了很高的聲譽。
從猴子想到的進化
1842年,他寫了一篇長達35頁的論文,闡述了進化論的框架。他把論文封在一個信封里交給了他的妻子,叮囑她,如果他突然死去,請她將論文發表。這是因為在那個年代教授進化論,等於把自己放在異端的位置上,他將被視作危險人物。達爾文別無選擇,他只能將他的理論埋藏在心裡。1851年當達爾文所鍾愛的大女兒安妮夭折後,達爾文受到刺激,他開始公開他的進化論。他用數年的時間著書,並進行修改。
1853年11月,達爾文榮獲倫敦皇家學會的皇家勛章。在之前的12年中他寫完了《「貝格爾號」動物學》,出版了《「貝格爾號」地質學》,修改了《考察日記》。他還通過《一八四八年概要》這部有條理的手稿,形成了自己的「物種起源」的理論。1854年,達爾文開始花全部精力研究物種起源的問題,並進行了一些必要的觀察和實驗。
1856年初,達爾文開始著手寫《物種起源》一書。然而一件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一個名叫華萊士的學者同樣提出了非常接近生物進化的思想。達爾文與華萊士在互相獨立和彼此不知道的情況下,創立了同樣一個非常巧妙的學說———物種起源。1858年7月1日,植物學界成立的林納學會召開了緊急會議,會上由學會書記宣讀了達爾文和華萊士的論文。英國最偉大的地質學家和植物學家賴爾、虎克十分肯定的介紹了達爾文著作的重要性,指出了他的思想觀點是建築在從事實得出的廣泛結論的基礎上的觀點,是經過多年深思熟慮而驗證的觀點。他們希望達爾文和華萊士著作中的一些帶指導性的成果,能成為公眾的財富。
我想我知道人類起源的真相
按進化論的說法,人類在遙遠的過去只不過是一種沒有高尚靈魂的動物,這是基督教所無法認同的。沒有靈魂,就沒有追求美好生活的動力。就沒有天堂和地獄。就沒有恩賜和懲罰。在努力完成自己的著作時,達爾文感到自己正在遭受的煎熬。
他被燙傷了,他倒地摔傷了腿。他連走路都不能走。他一邊嘔吐,一邊修改著他的著作,他將該書的副本寄給他在劍橋的朋友們以及他的牧師,同時附上給他們的信。他在信中說:「你們也許恨不得將我釘上十字架。」
1859年11月24日,這是一個歷史性的日子,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物種起源》一書出版了。第一版的1250冊全部在一天內銷售一空,第二版的3000冊書也很快被搶售一空。此後這本書在英國發行了4萬多冊。歐洲各國也開始翻譯這本書,西班牙、波蘭、俄國都有譯本。達爾文的生物進化的基本思想,是在他乘「貝格爾」號環球旅行時產生的,經過20多年的深思熟慮和艱苦勞動,通過對大量事實的研究和收集,達爾文終於將這些思想整理成書。
《物種起源》一書出版的這一天,不只是在達爾文的個人生活中具有重大意義,這也是19世紀50—70年代大批有學問的人對生物界的觀點和對人在生物界中的地位的觀點改變的一天。
《物種起源》雖然一版再版,但達爾文只是把它看做是一部巨著的摘要。他隨後又陸續出版了《蘭花的傳粉》、《攀緣植物》、《動物和植物在家養下的變異》等著作。為此他獲得了英國科學界的最高榮譽———科普雷獎章。
1871年2月14日達爾文又出版了《人類的起源》一書,並取得了無可置疑的成功。由於此書觸及了人類在自然中的位置這一極為根深蒂固的宗教觀念,因而引發了一陣既有憤怒,又有贊賞和驚異的浪潮,並受到了宗教觀點的衛道士們及唯心論者們的攻擊。但達爾文在眾多科學界的朋友幫助下,特別是赫胥黎給了達爾文許多無私的關懷和幫助。使達爾文得以度過那個極困難的時期。
劍橋大學授予達爾文法學博士的稱號,並撥款繪制了達爾文的肖像。同時他還被選為法國科學院植物學部通訊院士,達爾文謙虛地稱這是一個「天大的笑話」,因為他從來都不認為自己是一個植物學家,只認為自己是一個植物愛好者。同年他又被選為柏林科學院通訊院士。
在艾瑪懷中去世
《物種起源》發表後的20年間,世界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盡管仍有人反對達爾文的觀點,但討論這一命題不再受人嘲笑,達爾文成了一位受人尊敬的長者,並被劍橋大學授予榮譽學位。此時距他離開劍橋大學已有50年。他的靈魂重又回復了寧靜,但與他的妻子艾瑪之間的痛苦沖突卻依然沒法解決。
艾瑪堅信人可以在天堂獲得永生,但每當想起她和達爾文將不能在天堂里共度美好時光時,她便十分悲傷。
在他們晚年,信仰上的沖突變得日益強烈。但在生命的最後幾天,他的賢惠的妻子依然給了他無微不至的照顧。他是在艾瑪懷中去世的,他的頭枕在她的胸口,彌留之際,他一直反復說著他希望他們能永遠在一起。但他知道在艾瑪的信仰中,她會獲得永生,而他不會。
1882年4月19日,達爾文因心臟病而去世。
達爾文在他死後的一個多世紀里,《物種起源》一書以29種語言被印刷了400多次。
他的理論喚起了人們對自然力量的認識,改變了人們對這個世界的觀點。恩格斯將達爾文的進化學說列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
進化論
在18世紀中葉以前,人們認為,生物是神創造的,是一成不變的。1859年,英國科學家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問世了。達爾文不主張神造說,他在書中提出了進化論。
所謂進化,就是一切生物都經歷了由低級向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發展過程,生物不是不變的,是逐漸進化的。進化論是在生物分類學的基礎上,建立了一個生物系譜,在生理器官的比較中建立了生物之間的普遍聯系,並發現了生物的同源。達爾文的學說不僅被生物學考古和生物解剖學所證實,而且現代的生物基因學說也證實了生物之間的普遍聯系。
當然進化論不是十全十美的,最不足的是回答不了生命的起源的問題。達爾文自己也感到深深的遺憾,甚至擔憂:一旦有誰證實了生命的最初不是他推想的樣子,進化論豈不變成了空中樓閣?達爾文的局限是當時整個科學發展水平的局限,達爾文不可能在當時一攬子地徹底地解決問題。
19世紀三大發現
恩格斯將能量守恆和轉換定律、細胞學說、進化論列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
能量守恆和轉換定律:
能量既不會消滅,也不會創生,它只會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其他形式,或者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物體,而在轉化和轉移的過程中,能量的總量保持不變。
細胞學說:
細胞是一切生物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它能夠表現各種生命現象,例如新陳代謝、生長和發育、繁殖、遺傳、變異、應激性和對環境的適應等。1665年英國科學家R·胡克用簡單的顯微鏡觀察軟木薄片的結構時,發現它是由許多蜂窩狀小室組成的。胡克最早把這種小室稱為「細胞」(cellulae)。雖然當時他所看到的只是死亡的植物的細胞壁,但是細胞這一表示生物結構基本單位的名稱,後來得到廣泛使用。
1893年德國生物學家M.J.施萊登和T.A.H.施萬分別從大量的植物和動物的觀察中得出結論,創立了著名的細胞學說,明確了從單細胞生物直到高等動植物都是由細胞組成的。
進化論:
進化論是在生物分類學的基礎上,建立了一個生物系譜,在生理器官的比較中建立了生物之間的普遍聯系,並發現了生物的同源。
英國歷史人物:瓦特
瓦 特
瓦特出生於英國的格林諾克,由於家境貧窮沒機會上學,先是到一家鍾錶店當學徒,後又到格拉斯哥大學去當儀器修理工,瓦特聰明好學,他常抽空旁聽教授們講課,再加上他整日親手擺弄那些儀器,學識也就積累的不淺了。
1764年,格拉斯哥大學收到一台要求修理的紐可門蒸汽機,任務交給了瓦特。瓦特將它修好後,看看他工作那麼吃力,就象一個老人在喘氣,顛顛顫顫地負重行走,覺得實在應該將它改進一下。
他注意到毛病主要是缸體隨著蒸汽每次熱了又冷,冷了又熱,白白浪費了許多熱量。能不能讓它一直保持不冷而活塞又照常工作呢?於是他自己出錢租了一個地窖,收集了幾台報廢的蒸汽機,決心要造出一台新式機器來。
從此,瓦特整日擺弄這些機器,兩年後,總算弄出個新機樣子。可是點火一試,那汽缸到處漏氣,瓦特想盡辦法,用氈子包,用油布裹,幾個月過去了,還是治不了這個毛病。
一天他又趴到汽缸前觀察漏氣的原因,不小心一股熱氣沖出,他急忙躲閃,右肩上已是紅腫一片,就像被一把熱刀削過一樣,辣辣地疼起來,弄得他心煩意亂。他真有些灰心了,這時,是他的妻子給了他勇氣,妻子用激將法又激起了繼續研究下去的雄心。
他又回到地下實驗室,將過去的資料重新翻閱一番,打起精神又幹了起來,干累了就守著爐子燒一壺水喝茶。一天,他一邊喝茶,一邊看著那一動一動的壺蓋。他看看爐子上的壺又看看手中的杯子,突然靈感來了:茶水要涼,倒在杯里;蒸汽要冷,何不也把它從汽缸里也「倒」出來呢?
這樣想著,瓦特立即設計了一個和汽缸分開的冷凝器,這下熱效率提高了三倍,用的煤只有原來的四分之一。這關鍵的地方一突破,瓦特頓然覺得前程光明。他又到大學里向布萊克教授請教了一些理論問題,教授又介紹他認識了發明鏜床的威爾金技師,這位技師立即用鏜炮筒的方法制了汽缸和活塞,解決了那個最頭疼的漏氣問題。
1784年,瓦特的蒸汽機已裝上曲軸、飛輪,活塞可以靠從兩邊進來的蒸汽連續推動,再不用人力去調節活門,世界上第一台真正的蒸汽機誕生了。
Ⅷ 英國的新貴族是由什麼人組成
新貴族主要是屬於中、小貴族階層的鄉紳,他們是「從舊貴族內部分裂出的一種資產階級化的貴族,即所謂新貴族。這些新貴族多半是兼營工商業的中小貴族(鄉紳和騎士),經營牧場或農場的大貴族,獲得了土地而成為新地主的富商與金融家。
Ⅸ 鄉紳是什麼意思
指一種社會階級。
系指在地方上有錢、有文化、有聲望、有社會地位的一個特殊階層,主要由科舉已考取,未仕或落第士子、當地有文化的地主、賦閑或解職退休歸鄉的前任官吏、宗族耆老等一批在鄉里有影響力的人物所構成。紳士可能為官(成為士大夫),也可能是候補或退休的官員。
紳士是平民,而在平民之上;非官員,卻不亞於官員,他們與官員同為地方事務的要角,常並稱官紳。另外,紳士有機會與商人來往,本身經商的亦不少,常並稱紳商。
(9)英國有多少名鄉紳擴展閱讀
英國的鄉紳:
在中世紀英國,「gentry」(紳士階級)是一個社會階層,社會地位僅次於貴族。此階層的男性成人當時稱為「gentleman」(紳士)。
也由於中國傳統的紳士,與英國傳統的紳士在社會及文化上有其類似的重要地位,因此近代此一概念傳入時便以此把紳士作為「gentry」的翻譯。
英國社會傳統上的階級分析把貴族和擁有土地的紳士階級統稱為「上層階級」(Upper Class),以對應由資產階級和小資產產階級組成的「中產階級」(Middle Class)和無產階級組成的「下層階級」(Lower Class)。
Ⅹ 英語里的鄉紳什麼意思
country gentleman 鄉紳
鄉紳是英國封建社會中晚期出現的新興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代表。就其構成成份雖然復雜 , 社會地位和財富的多寡有所不同 ,但他們在以資本主義僱傭方式經營農牧業方面卻是一致的。其本質原因是英國農業、工商業中資本主義生產方式 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