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內戰議會的支持者叫什麼名字

英國內戰議會的支持者叫什麼名字

發布時間:2022-07-25 16:09:22

㈠ 1642年8月22,英國第一次內戰爆發,支持國王者被稱為什麼

1642年8月22,英國第一次內戰爆發,支持國王者被稱保王黨

㈡ 英國內戰的第二次內戰

第1次內戰結束後,保王勢力受到了沉重的打擊,革命陣營內各階級、各政治集團的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長老派控制了國家最高權力機關議會,並把它作為維護自己利益的工具。在經濟上,他們通過拍賣王黨和教會的土地而撈取了很大的好處,大批土地落入大資產階級和上層新貴族之手。但是,整個社會的經濟和政治狀況卻沒有改變。戰爭的負擔主要轉嫁到廣大群眾和中小資產階級的頭上。廣大群眾所迫切關心的土地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所以,他們要求把革命進行到底,徹底廢除封建枷鎖。由於長老派控制著議會,獨立派掌握著軍隊,兩派之爭主要表現為議會和軍隊的斗爭。
甚至在第1次內戰結束之前,議會就於1647年2月通過了解散軍隊的議案。它規定除保留一支6000人的軍隊外,其餘部隊全部解散。消息傳來,引起廣大士兵和一部分下級軍官的不滿。政府拒絕補發所欠薪餉更激起了士兵的普遍憤怒。
反映小資產階級利益的激進派別——平等派的思想在士兵中廣泛傳播。該派代表人物約翰·李爾本從人民主權學說出發,主張取消一切封建特權,廢除王權,實行普選制,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在平等派思想的影響下,軍隊士兵為保衛自身利益而組成了「士兵鼓動員委員會」,作為團結和領導士兵的核心。
以克倫威爾為首的獨立派為抗衡長老派控制的議會,表示答應士兵的要求,拒絕執行議會遣散軍隊的命令。軍隊官兵為防止國王與長老派勾結,於1647年6月把國王從赫姆比城堡押到軍隊大本營紐馬克特控制起來。克倫威爾為保持獨立派對軍隊的領導權,成立了以高級軍官為主體,吸收士兵鼓動員參加的全軍會議,代表全軍討論和決定重大問題。同年6月5日,全軍會議通過了《庄嚴協約》和《軍隊聲明》,以全軍名義拒絕執行議會解散軍隊的命令,提出補發軍隊欠餉、實行政治改革等要求。8月6日,在倫敦群眾的支持下,軍隊開進倫敦,許多長老派議員倉皇逃走。獨立派掌握了議會的實權。
1647年8月1日,獨立派發表了《軍隊建議綱目》,提出了建立君主立憲制的政治主張,並以此為基礎與國王進行談判,遭到國王的拒絕。獨立派的政治主張完全忽視了廣大士兵和人民群眾的利益,引起平等派的不滿。士兵鼓動員發表了自己的政治綱領《人民公約》,針鋒相對地提出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主張。在10月28日召開的帕特尼會議上,兩派進行了激烈的辯論。11月,9個團隊的士兵帽子上貼著《人民公約》和「給人民自由,給士兵權利」的標語,舉行武裝示威。在此情況下,克倫威爾決定進行鎮壓。11月11日,在全軍會議上,他以武力驅逐了與會的士兵鼓動員,強令解散全軍會議,其職能由軍官組成的軍事委員會取代。 革命陣營內部的分裂,給國王和保王黨人以可乘之機。1647年11月11日,查理一世從紐馬克特逃往南方的懷特島。他一面同長老派談判,一面又秘密同蘇格蘭人談判,並締結了秘約。同時,加緊煽動各地王黨叛亂,以挑起新的戰爭。
1648年2月,保王黨人在西南部發動叛亂,第2次內戰爆發。大敵當前,革命陣營各黨派重新謀求團結。克倫威爾答應戰勝王軍後實行《人民公約》,將查理一世交付法庭審判。革命陣營的團結保證了第2次內戰的勝利。
戰爭在威爾士、東部和北部3個地區進行。5月3日,克倫威爾親率議會軍精銳部隊5個團近7000人出征威爾士。議會軍迅速攻佔丹比、齊普斯托等地。至5月底,叛軍被迫退至港口城市彭布魯克,企圖負隅頑抗。克倫威爾對該城進行幾次強攻,但因城防工事堅固,均未得手。最後,議會軍調來重炮猛轟叛軍工事,終於於7月11日攻克彭布魯克,頑固的保王黨人、要塞司令波耶爾被迫投降。
與此同時,費爾法克斯率7個團向肯特郡進軍,6月1日在梅德斯通大敗叛軍。接著橫穿肯特郡,掃盪叛軍各孤立據點。但戈林率領的叛軍約三四千人,企圖襲擊倫敦,但響應者寥寥無幾,被迫調頭北上埃塞克斯郡,與查爾斯。盧卡斯爵士指揮的叛軍會合,一起開往科爾徹斯特,但遭到費爾法克斯等人統率的議會軍的圍攻。直到8月底,東部各地的叛軍才被徹底擊敗。
正當議會軍分頭平息叛亂之時,強大的蘇格蘭軍隊對英國構成巨大威脅。蘇格蘭人在第1次內戰中曾是英國議會軍的盟友,但是,隨著英國革命的深入發展,蘇格蘭長老派右翼轉而支持查理一世。(見阿蓋爾公爵詞條下的阿蓋爾第八伯爵)1648年4月,蘇格蘭議會向英國議會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允許國王返回倫敦,解散獨立派和其他民主教派等。蘇格蘭人企圖乘議會軍被牽制在南威爾士和英格蘭東部之機,揮師南下,直奔倫敦,把查理一世重新扶上王位。但漢密爾頓指揮的蘇格蘭軍主力,多為新征入伍的士兵,訓練差,裝備缺,加之門羅指揮的另一支蘇格蘭軍未能及時與之會合,因此,蘇格蘭軍隊推進速度十分緩慢,克倫威爾因此贏得了時間。 克倫威爾攻佔了彭布魯克後,立即率五六千人的精銳部隊揮師北上,迎擊蘇格蘭軍。這是一次漫長而艱苦的行軍。行軍途中,大雨滂沱,士兵衣衫不整,靴襪磨破,但他們卻毫無怨言。他們深知,他們是為正義事業而戰,為反對專制王權而戰。他們冒雨前進,從廣漠荒涼的威爾士草原來到滿布礦坑的北部山區。7月27日,克倫威爾的先頭部隊與蘭伯特指揮的北部騎兵會合。8月5日,克倫威爾抵達諾丁漢,8日進入約克郡的道恩凱斯特,12日在里茲和約克城之間與蘭伯特會師,比預定時間提前了6天。兩軍會合後,議會軍總人數達到9000餘人。
與此同時,蘇格蘭軍隊則沿西部大道,經坎伯蘭、威斯特摩蘭和蘭開夏向南推進。由於部隊行動遲緩,2.4萬多人的兵力散布在裡布爾河谷,南北伸展約十五六英里。當時,克倫威爾的軍隊就在附近,而且正在准備發動進攻。但漢密爾頓公爵卻固執地認為克倫威爾不可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趕到這里。8月16日,他把大本營遷到裡布爾河以北的普雷斯頓。
8月17日,克倫威爾首先向位於蘇格蘭軍左側的英國王軍蘭代爾部發起猛攻。蘭代爾率部依託有利地形進行頑抗,同時請求漢密爾頓增援。但漢密爾頓的援軍遲遲未到。經過4個小時的激戰,議會軍終於擊潰王軍。克倫威爾乘勝直撲蘇格蘭軍,當時蘇格蘭軍正在匆匆搶渡裡布爾河,多數人已經過河,只有漢密爾頓率兩團步兵、幾營騎兵在河右岸掩護。克倫威爾立即率兵將河右岸的敵軍擊潰,並渡河追擊。
次日晨,議會軍繼續追擊蘇格蘭軍。在距普雷斯頓15英里處的威根追上蘇格蘭軍,克倫威爾立即率部插入敵陣,將其後衛部隊切成數段,分而殲之。
議會軍連戰皆捷,士氣大振,19日又繼續窮追敵軍。蘇格蘭軍雖人數居多,但連戰皆敗,無心戀戰。漢密爾頓率部退至沃林頓附近時,企圖依託一條地形有利的山隘,突然殺個回馬槍。雙方進行了蘇格蘭軍入侵以來最激烈的戰斗。結果,克倫威爾軍奪取了山隘,隨後又奪佔了沃林頓附近默西河上一座橋梁。蘇格蘭軍因退路被斷,陷入一片混亂,大部人馬投降。漢密爾頓率少數殘余退往斯特拉福德郡。
克倫威爾把追殲漢密爾頓的任務交給蘭伯特,他本人則率部北上,跟蹤監視退往邊境的門羅指揮的另一支蘇格蘭軍。8月25日,漢密爾頓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被迫向蘭伯特投降。至此,第2次內戰以英國議會軍粉碎蘇格蘭軍和王軍的進攻而告結束。 英國內戰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過程中資產階級新貴族與封建專制王權之間的大搏鬥。通過戰爭,封建腐朽勢力受到沉重打擊,專制王權被推翻,新貴族和資產階級確立了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統治地位。第2次內戰結束後,根據議會的判決,查理一世於1649年1月30日被處死刑。同年2月,議會通過決議,廢除上院和王權。5月,英國宣布為共和國。至此,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發展到頂點。
英國內戰在英國軍事史上佔有突出地位,是英國近代正規陸軍創建之始。戰爭中創立的新模範軍是新型的資產階級軍隊,是英國歷史上第一支正規陸軍。新模範軍在許多方面具有近代正規軍的特色:軍費由國家預算撥款,保證了軍需物資的供應和官兵薪餉的支付;實行統一軍服,統一編制,統一紀律;由總司令對全軍實施統一的指揮,等等。議會頒布的強制募兵制是近代徵兵制的雛形,它保證了新模範軍有充足的兵源。
在戰爭中,議會軍在克倫威爾等人的指揮下,實行積極。進攻、力爭主動的戰略,依靠廣大民眾的支持,先後擊敗王軍和蘇格蘭入侵軍,保證了革命的勝利。需要指出的是,新貴族和資產階級雖然掌握革命的領導權、在英國內戰中起到了領導作用,但廣大自耕農和城市平民則是革命的主力軍。他們不僅是新模範軍的基礎,而且還以組織民兵、自發的武裝等形式給議會軍以巨大的支援。
英國內戰中涌現出的傑出將領克倫威爾等人在騎兵戰術的運用上頗有創新,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以騎兵實施長途奔襲。第2次英國內戰中,蘇格蘭軍利用英國議會軍被牽制在南威爾士和英格蘭東部之機,企圖揮師南下,直取倫敦。當時,議會軍處境極為不利。克倫威爾在攻佔彭布魯克後,率精銳騎兵從南威爾士直奔英國北部,經過近1個月的長途行軍,突然出現在蘇格蘭軍的翼側,迫其陷入被動。另一方面是騎兵橫隊戰術的創新。騎兵橫隊戰術是三十年戰爭期間由瑞典人創造的。其主要特點是,將騎兵列成三四排的橫隊,對敵軍翼側實施快速迂迴,以一次猛烈的突擊擊潰敵軍。這一戰術曾經在三十年戰爭中被廣泛運用,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其缺陷是一次沖鋒結束後,勝利者就四散追擊或奔向敵方營地去擄取物資和輜重。騎兵在一次沖鋒勝利後就難以重新聚攏,形不成新的突擊拳頭。而克倫威爾的騎兵經過嚴格的訓練,雖然也採用橫隊戰術,但他們所依靠的是優勢的力量而不僅僅是一次)中擊。他們在訓練中學會了聽令止步、旋轉、成一個集團或幾個小隊作戰,成為靈活而又堅強的戰斗群體。在戰斗中,他們快速而又有條不紊地向敵沖擊,勝利後能重新集結起來,向敵步兵或另一側敵騎兵實施側後攻擊。在馬斯頓草原之戰和納斯比之戰中,克倫威爾的騎兵戰術與魯珀特親王的騎兵戰術形成鮮明的對照。
總之,議會軍之所以能戰勝王軍和蘇格蘭入侵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議會軍一方進行的是正義戰爭,力量對比上占優勢等客觀原因之外,議會決定創建正規軍和克倫威爾等將領採取正確的戰略戰術等主觀因素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㈢ 英國內戰的爆發的是查理一世挑起還是議會挑起的呢

我感覺最主要的就是查理一世,國王的權力越來越受到議會的制約。畢竟查理一世是對權力欲極度膨脹的一個君王。當他的權力受到制約的時候,他必然會反抗的。
另外,在議會的強制下。查理一世的兩個寵臣。一個寵臣走上了斷頭台。另一個寵臣被關進來倫敦塔。再就是為了限制查理一世的權力,議會還制定了「三年法案」。
打開網路App,看更多美圖
可以說,種種的跡象表明,查理一世的權利越來越受到議會的制約,已經不能滿足查理一世國王至高無上的極度的權利慾望。所以挑起內戰,是查理一世一個必然的決定。

㈣ 英國議會在內戰中的角色

英國議會分為兩院,上院是國王任免的,通常為保守大貴族和宗教人士,所以代表國王、宗教一派的保守勢力,下院應為是選舉產生的,大部分為商人,中下層市民,所以代表的是新興的資本主義勢力,後來白發了戰爭,結果下院戰勝了國王為代表的保守勢力,並處死了國王,議會經過改組後變成代表資本主義勢力的軍人、、新興商人和中下層市民的結合。

㈤ 就是議會斗爭階段、內戰階段、共和國階段、護國主階段、復辟階段和光榮革命時,英國掌權者都是哪些人

議會斗爭階段有很多,不知道你說的是哪次還是每一次。每一次的話牽涉時間很長,人物都不太清楚。
比較清楚的是英王約翰最先與議會簽訂《大憲章》,作為議會斗爭階段的啟示。此階段到內戰階段英國掌權者都是英王,內戰階段的掌權者是查理一世。
從共和國階段到護國主階段都是克倫威爾掌權。
復辟階段指的是由查理二世領導的斯圖亞特王朝復辟。此時的英國掌權者又變回了英王。
光榮革命是英國掌權者是議會,沒有具體人物。性質是資產階級,也就奠定了英國的國家性質為資本主義國家。

謝謝。

㈥ 有關英國的內戰

英國內戰(英文:-{English Civil War}-),是1642年至1651年在英國議會派與保皇派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武裝沖突及政治斗爭;英國輝格黨稱之為清教徒革命(英文:-{Puritan Revolution}-),馬克思主義史觀稱之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English Bourgeois Revolution}-)。是一場導致資本主義制度在英國確立起來的革命。他對於英國和整個歐洲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歷史學家一般將革命開始的1640年作為世界近代史的開端。

16世紀開始,英國出現圈地運動,資本主義發展迅速。但是這不可避免的與當時的保守勢力產生沖突,因而到了1560年代英國出現清教運動,抨擊教會。到了17世紀初,斯圖亞特王朝的詹姆斯一世和查理一世時期議會中形成了反對派。1628年議會通過了限制王權的權利請願書。次年查理一世將議會解散,以後11年未再召集議會。
1630年代末發生了蘇格蘭人起義。查理一世為了籌措軍費,於1640年4月13日召開新的國會。遭到了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議員的抵制,他們要求進一步限制王權,給予發展工商業的自由。但遭查理一世拒絕,於是於5月5日又解散了議會。史稱短期議會。
隨著蘇格蘭起義軍又大舉進攻,查理一世被迫於11月3日重開議會,議會一直存在到年4月20日,史稱長期議會。一般把這個議會的召開視為革命開始的標志。
第一次內戰
長期議會召開後,議會處死了國王的寵臣斯特拉福伯爵溫特沃思;通過《三年法令》,規定議會應定期召集,不經議會同意不得將其解散;廢除了星室法庭。經過多次的斗爭,查理一世無計可施,於1642年1月離開倫敦到英國北部約克郡。8月間在諾丁漢升起王家軍旗,宣布討伐國會,挑起了內戰。
在1645年6月納斯比戰役中,克倫威爾領導的國會軍隊戰勝了國王的軍隊,取得決定性的勝利。1646年6月又攻克國王的大本營牛津。第一次內戰以議會的勝利而結束,國王也成了議會的階下囚。
第二次內戰
1648年春,南威爾士、肯特、埃賽克斯等地王黨暴動,並與蘇格蘭軍隊同盟,發動了第二次內戰。克倫威爾在8月的普雷斯頓戰役中擊潰蘇格蘭軍隊,並將蘇格蘭並入英國,第二次內戰結束。
內戰結束後,1648年12月軍隊第二次開進倫敦,佔領了議會,將長老會派議員清洗出去,餘下議員約200餘人。此後,長期議會就稱為殘余議會。這個議會設立審判查理一世的最高法庭。1649年1月30日,最高法庭判決「查理·斯圖亞特作為暴君、叛徒、殺人犯及國家的敵人,應該被斬首」,查理一世被當眾處決。隨後,議會又先後通過取消上院和廢除君主制的決議。5月19日正式宣布英國為「沒有國王和上院」的共和國和自由邦。
年4月20日,克倫威爾解散了殘余的長期議會,另組小議會(貝爾邦議會)。因其中部分激進的議員不斷提出改革要求,小議會又被迫解散 。接著克倫威爾於年12月16日被宣布為護國主,共和制被推翻,建立了護國公制(護國政體)。
王朝復辟
1658年9月克倫威爾去世。此後,在高級軍官和議會之間展開爭奪權力的斗爭,國內政局動盪。駐扎在蘇格蘭的蒙克將軍率軍回到倫敦,並與亡命法國的查理·斯圖亞特達成復辟協議。1660年4月4日查理-{發}-表《布雷達宣言》 ,表示宣言發布後40天之內向國王表示效忠的一切革命參加者,可予寬大赦免。1660年5月查理回到倫敦登位,即查理二世,斯圖亞特王朝復辟。
1685年查理二世死後,其弟詹姆斯繼位,即詹姆斯二世。
1688年,輝格黨和托利黨發動光榮革命,廢黜詹姆斯二世,迎接其女兒瑪麗和女婿荷蘭執政威廉到英國來,尊為英國女王及國王,即瑪麗二世和威廉三世,並確立了君主立憲君主制。

㈦ 英國內戰是指玫瑰戰爭嗎

玫瑰戰爭(又稱薔薇戰爭,英語:Wars of the Roses;1455年─1485年)是英王愛德華三世(1327年-1377年在位)的兩支後裔:蘭開斯特家族和約克家族的支持者為了爭奪英格蘭王位而發生斷續的內戰。
兩大家族都是金雀花王朝王室的分支,約克家族是愛德華三世的第四子的後裔、蘭開斯特家族是愛德華三世的第三子的後裔。玫瑰戰爭是約克家族的愛德華三世的第五代、第六代繼承人對蘭開斯特家族的愛德華三世的第四代、第五代繼承人的王位戰爭。
"玫瑰戰爭"一名並未使用於當時,而是在16世紀,莎士比亞在歷史劇《亨利六世》中以兩朵玫瑰被拔標志戰爭的開始後才成為普遍用語。此名稱源於兩個家族所選的家徽,蘭開斯特的紅薔薇和約克的白薔薇。
戰爭最終以蘭開斯特家族的亨利七世與約克的伊麗莎白聯姻為結束,也結束了法國金雀花王朝在英格蘭的統治,開啟了新的威爾士人都鐸王朝的統治。 也標記著在英格蘭中世紀時期的結束並走向新的文藝復興時代。
為了紀念這次戰爭,英格蘭以玫瑰為國花,並把皇室徽章改為紅白玫瑰。

㈧ 英國內戰中保皇派和議會派分別支持誰

保皇派支持國王查理一世,而議會派是反對國王專制、支持議會的勢力,但沒有至高無上的領袖人物。克倫威爾是新貴族出身的議會派,是由於在內戰中擊敗國王軍的卓越功勛而崛起的,不過內戰時還不是最高領袖。

閱讀全文

與英國內戰議會的支持者叫什麼名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越南人游中國怎麼樣 瀏覽:856
您好中國英文怎麼寫 瀏覽:548
英國為什麼分為三個地方 瀏覽:399
為什麼印度那麼冷 瀏覽:843
為什麼英國喜歡下午茶 瀏覽:611
開普敦到中國飛機多久 瀏覽:156
印度伊馬替尼和瑞士的有什麼區別 瀏覽:457
英國紅磚名校是什麼 瀏覽:995
聯通英國流量如何收費 瀏覽:254
伊朗西邊是什麼國家 瀏覽:277
美國為什麼拉黑伊朗 瀏覽:776
哪裡有去印尼火山的旅行社 瀏覽:991
印尼最近情況怎麼樣 瀏覽:550
印度炸的球叫什麼 瀏覽:12
伊朗防疫措施是什麼 瀏覽:550
越南海邊有什麼魚 瀏覽:355
印尼海嘯推了多少米 瀏覽:99
中國女性哪個地方多 瀏覽:337
伊朗高鐵怎麼樣 瀏覽:946
去越南買流量怎麼買 瀏覽: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