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戰時英國損失太慘了,導致後來一蹶不振,為何英國不放棄本土撤往加拿大啊
英國不同於荷蘭、丹麥、挪威等小國,他沒有成立流亡政府的必要性,因為以他自己的實力,進攻不敢言勝,防守還是值得一拼的。如果英國放棄本土,那麼英國就是名存實亡了。到那時候,如果美德之間不正面開打,美國有可能會偏袒性中立,甚至與德國結盟。如果真是如此,即使日本跟美國人翻臉,德國也極有可能反過來幫助美國。從元首的內心來講,他是很瞧不上日本人的(真的),他對亞洲感情最深的國家是中國。到那時候,即使美國人不打英聯邦(加拿大、印度、澳大利亞等),僅靠英聯邦自己的實力是沒什麼希望重返歐陸的。甚至有可能會出現美國人出錢,德國人出兵干蘇聯的狀況。
所以如果英國丟了本土,英國就沒有作為強國存在下去的可能了。
2. 英國當年如果遷都美洲現在的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
我們把時間回到1756年,這一年歐洲爆發了“七年戰爭”。在英國的支持下,普魯士和周邊的法蘭西、奧地利、俄羅斯打了起來,英國再一次將“大陸均勢”玩到了極致。法蘭西無法脫身的時候,英國在1759年發動了對法國海軍的進攻,消滅了法國的海軍。此後,英國一方面給普魯士提供金錢,讓它繼續戰爭,另一方面,英國不斷搶奪法國在美洲和印度的殖民地。到1761年,法國投降,英國成為了“日不落帝國”。到1800年,英國的殖民地面積達到了1130萬平方公里。
英國遷都北美之後,就不會出現了美國獨立和加拿大獨立的現象,北美洲將會被英國統一,甚至南美洲也會被英國兼並。不僅如此。以整個北美洲為基地的英國,將一直是世界最強大的工業國家,他將對澳大利亞,愛爾蘭、南非、新加坡等牢牢控制,大英帝國的殖民體系無法瓦解。如果這樣,英國直到現在還是一個殖民地遍布全世界的國家。
如果英國的發展重心轉移到了北美,那麼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將難以挑戰英國。英國會堅持“大陸均勢”政策,不斷挑撥歐洲各國之間的關系。世界大戰中,英國就大發戰爭財,工業實力會進一步提高。當然,如果英國遷都北美洲,不知道未來鬧獨立的是不是英國本土。
3. 英國鼎盛時期為何不遷都 澳洲、北美、印度
首都是國家的心臟,只要不發生了什麼不可抗的原因都不會隨意遷都的,倫敦是英國的象徵,這么鼎盛為什麼要遷都?
4. 假設英國當年遷都北美大陸,歐洲的大不列顛島會不會獨立建國
北美大陸和澳洲大陸最開始是被用來流放囚犯和掠奪資源的
以英國人的矜持是不屑於與他們為伍的,再說大不列顛群島有海洋這道天然的屏障但並不是完全孤懸海外
這樣既可以跟先進的歐洲保持聯系還能有險可靠防止被其他歐洲國家吞並,在戰略地位上來言也是相當安全的。
5. 吞並印度後,英國為什麼不遷都到印度確保永遠統治印度
好問題啊,英國女皇怎麼就沒想到這么聰明的解決方法呢?那當然是因為這是蠻夷之地啦,而且你英國女皇真的遷都到印度,那你自己的英國還要不要啦,你到底是英國人還是印度人啊,兩個地方離那麼遠是想幹嘛啊,實力衰弱的時候不就是拱手送人嗎?
你要是離的很近,就像最初的中國那樣,先秦時期,諸子百家各使其法,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大家誰都不服誰,後來秦國統一中國後,還是把都城建立在他自己的秦國都城之上。一直到後來漢朝過去之後,才開始在各個地方有建立都城的,這是因為整個中國又繼續融合了,大家都是一家人,本來在周朝時期就是一家人,打了幾百年又統一了。
所以可以遷都,早就融合了,而英國跟印度那是哪跟哪?才剛剛征服印度就想著遷都,要是真的遷都怕是英國會被啃得骨頭都不剩,不過還好大家都很聰明。
6. 英國鼎盛時期為何不遷都 澳洲、北美、印度
遷都可是個大問題啊,一個地方能成為都城,要考慮各方面因素,如地理位置,文化傳統,經濟,人口結構等等。大英帝國興起於不列顛,那裡是他們的老巢,老巢懂嗎,都是他們英國鬼佬,白皮膚,藍眼睛,一家人在一起好講話。至於於土澳、印度、北美,大家都是去那裡發財的,一個殖民地,搶完就走,誰要呆在那裡。就好比你要去城市裡打工,家人都在老家,你在城市裡發完財,還不是要回家,一個道理。
7. 如果英國當年遷都加拿大,現在是不是就是四國爭霸了
離開歐洲金融中心,跑到北美。 兄弟,你想多啦。
打死英國也會遷都加拿大的。
8. 為何大英帝國當年不整體遷移到廣大的北美洲去
其實英國在稱霸過程中採取的政策並沒有問題,美國的崛起原因是二次世界大戰的撿漏而非必然。當時歐洲是世界最發達的地區,人才輩出、新科技不斷問世、工業革命進行的如火如荼。所以在這種氛圍中如果誕生新霸主,必然會出現在歐洲。所以英國才會立足本土出台類似大陸均衡等政策預防挑戰者的出現,一如今天的美國一樣。這才讓獨立後的美國有了機會,並不是北美大陸這有這樣的風水。如果英國舉國遷往北美,失去制衡的歐洲大陸肯定會很快就會被德國脫穎而出。如果讓德國統一科技實力都首屈一指的歐洲大陸才是大英帝國的災難。
隨著英國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開始,英國就取代西班牙成為世界霸主。隨後英國更通過率先進行工業革命為自己世界霸主地位增添了引擎,龐大的日不落殖民體系為英國提供了充足的礦產和自然資源順利完成了基礎積累。
歐洲是世界資本主義的發源地,工業革命在英國率先進行後迅速席捲歐洲。在工業革命的推動下歐洲結束了紛亂時代,德國和義大利統一初步奠定了歐洲的政治版圖。此時的歐洲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科技和社會生產力最發達的板塊。也就是說如果說還有哪個國家有可能成長為威脅到英國的存在,那麼一定會出現在生產力最發達的歐洲。
小結:
英國的外交在當時非常的先進,具備很強的持續性。英國大陸均衡政策四百年如一日得到忠實的執行就是個實例。所以說英國不會看不到北美發展的巨大潛力,但是如果就憑這一點就放棄群雄並起的歐洲前線舉國遷往北美是不是太兒戲了?
9. 整個北美都曾是英國的殖民地,為何英國不遷都北美
在當時看來北美這個地方就是窮鄉僻壤,沒有什麼發展前景。而且北美作為英國的殖民地英國也從來沒有想過北美會有一天會獨立。再加上當時的情況是英國只是想要追求經濟利益才會去北美殖民,沒有想過往外擴張。如果當時英國遷都可能英國本土都保不住。
雖然現在的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看起來牛哄哄的,但在英國人眼裡,這只不過是就放犯人的地方,窮鄉僻壤,不登大雅之堂。而在美國人、澳大利亞人心裡也一直比較自卑。他們有錢了都會娶個英國破落貴族的女兒當妻子,或者花錢從英國買個爵位,來提高身份。
10. 遷都爭論的事件經過
1980年,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授汪平首先提議共和國首都需遷離北京。
1986年,又有學者提出北京面臨遷都的威脅,引發了民間和媒體熱烈討論。
2006年3月,479名全國人大代表聯名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案,將首都遷出北京。
2007年11月,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在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撰文,稱「中國應認真考慮遷都」。
2010年9月17日當晚,央視主持人白岩松主持《新聞1+1》中,以「令人崩潰」,「慘不忍睹」,「世紀之堵」的字眼來形容,稱其可以在北京堵車史上記下一筆。
全國工商聯房地產商會理事陳寶存稱,北京「首堵」已成常態,不「遷都」已經很難改變城市的路況。
2010年12月13日,上海華頓經濟研究院院長沈晗耀當著媒體面公開發表「遷都」言論,「要想解決北京集中爆發的城市病,遷都是一個最好的選擇。」
2015年6月,有川籍學者提出,遷都還需待時日,但若真要遷都,新城選址的地點不會像某些「專家」說的那樣在南方地區,而更應該在西北地區或秦嶺以北的中原地區。 一是維持北京的首都地位不變,只是對城市結構和職能稍作一點調整。
二是建設「副都」,主要是分擔城市中心區過於龐雜的部份功能。
三是實行「雙都」或「陪都」制度。「雙都」一般是指一個政治都,一個經濟都。
四是「遷都」論,另擇一佳地建立新都,讓北京成為真正代表中國的「文化之都」,而將其它功能分解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