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兩次工業革命英國和美國迅速崛起的條件
自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前期,經過工業革命和對外侵略擴張,英國一直是頭號資本主義強國,號稱「日不落帝國」。而在經歷兩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迅速崛起,取代了英國的頭號地位,成為超級大國。
17世紀英國發生了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封建專制的君主制,形成了君主立憲制,建立了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統治,為工業革命創造了前提.18世紀中葉,英國已成為海上霸主,控制服了主要航道,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艦隊,在北美和南亞擁有廣闊的殖民地,海外殖民地活動不僅為英國提供了發展資本主義經濟所需的雄厚資金,豐富原料,也為產品開辟了廣闊的市場.從15世紀晚期開始的圈地運動,在資產階級革命完成以後得以公開地大規模地進行曲,大大推動了農業生產和國內市場發展.為工業革命提供了重要的基礎.英國工場手工業非常發達,精細的分工導致了生產工具的專門化,每一種工具都具有一種特定的性能與用途,為以後大機器的發明創造了技術前提.18世紀中,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資本主義殖民國家,國內外市場擴大了,商品銷售量隨之猛增,工場手工來生產已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了,這就越來越要求在生產技術上加以革新,因此,國內外市場的需求使工業革命的發生成為必然..
第二次工業革命,起於19世紀七十年代, 主要標志:電力的廣泛應用(即電氣時代) 第二次工業革命在美國和德國最先開始 發生在美國和英國原因1.國家統一的完成,開辟了統一的國內市場. 2.普法戰爭後法國50億法郎的賠款,為德國增加了經濟發展所必需的資金. 3.得自法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的礦藏,為工業發展補充了重要的資源. 4.作為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德國更易於採用新技術和新設備. 英國早期的基礎,正是他們培養了舊技術強大的依靠者,這部分人有意無意直接間接的反對著新技術革命。而德國,非常希望成為新的霸主,對新技術的應用開發和投入,都遠比英國積極。這一點美國當然更加明顯。英國作為第一次工業革命的中心,他們就象爺爺一樣,自己覺得自己什麼都是最好的,沉浸在過去容易的輝煌中,德國就像爸爸,希望獲得爺爺一樣的地位,自己更加努力並且敢於嘗試新的各種技術,創造更多的技術,以搶奪爺爺的天下,美國是孫子,德國的問題是當德國取得了成績之後也和爺爺一樣的古板起來。開始對過去不願改變。美國則不同,希望自己永遠年輕,永遠可以保持活力和創作性。
在200多年的歷史中,美國經歷了大規模的擴張,疆土東接大西洋,西臨太平洋,面積多達930萬平方公里。它緊跟歐洲強國完成了工業革命,又搶在歐洲列強之前,率先開啟了電氣時代,率先進入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又是這個國家,率先開啟了信息時代。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在軍事、經濟等各個領域實力優勢明顯,成為一個空前的超級大國,其地位延續至今。冷戰結束後,美國更是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
二戰後,美國在全世界范圍內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金融體系,成為海洋統治者,數百個軍事基地分布在世界各地,控制遠離本土的戰略要點,壟斷了原子彈,成為頭號軍事強國,世界資本主義的重心轉移到美國。
B. 英國是怎麼一步步淪為美國的小弟的
因為二戰以後,英國漸漸的就失去了原來的殖民地,所以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也遠遠不如當年那麼輝煌了,但是美國因為二戰受到的影響比較少,加上吸引了很多全球高端人才來美國,為美國進行科研,創新服務,所以說美國的實力也是發展的極其迅速,很快就成為了全球新一代超級大國。
並且當時來到美國生活的,也都是來自歐洲國家的一些高端人才,他們都是具有夢想,敢於創新突破,所以說讓美國的經濟實力和科研能力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包括美國當時還不斷吸引全世界很多精英人才,所以說英國在失去殖民地以後,回到了以前的24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如今無論是規模還是人口都無法恢復超級大國的級別了,但是依然可以做一個經濟發達的小國家。
C. 第二次工業革命美國德國崛起的根本原因
應該說主要是因為國內市場需求擴大
第二次工業革命發生在19世紀6,70年代,當時的美國剛剛完成南北戰爭,北方的工業資產階級戰勝了種植園奴隸主,黑人奴隸得到解放,為第二次工業革命提供了勞動力和國內消費市場
德國也是同樣道理,1871年德國完成統一,擁有了統一的國內市場,擴大了產品需求。
相比之下英國雖然是最老牌的工業強國,但畢竟國內市場有限,相當依賴海外殖民地。
而法國的工業化程度跟其他國家相比不高,資本的主要用途用於放貸而沒有投放到擴大工業生產上。
D. 英國美國崛起的原因200字
英國崛起的原因
1、 新航路開辟後,海運貿易中心從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國處於大西洋航線的中心線上,海運便利。
2 英國由於手工業的迅速發展,盛行圈地運動,為當時英國手工業提供物質基礎
3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前,正處於伊麗莎白一世統治時期,實行較開明的經濟政策,新貴族與資產階級利益受到保障,女王當時也參與了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股份。
4 由於英國海運業迅速發展,打敗了西班牙無敵艦隊,直接攫取了海上運輸貿易霸權。
美國崛起的原因
關於美國經濟發展的一個謊言是「美國經濟發展得益於『個人創業』與『美國獨特的創造性』。經濟數據顯示,事實並非如此。美國經濟增長絕大部分是依靠資本、勞動力與中間產品投入的大量積累。正如研究美國增長的最重要統計專家(其研究成果現已被經合組織、聯合國與美國所正式採用的經濟增長核算方法作為依據)、哈佛大學教授戴爾喬根森(Dale W.Jorgenson)對二戰後美國經濟發展所作的簡練總結:「美國經濟大規模擴張背後的驅動力,是資本與勞動力資源的大規模配置……資本與勞動力對產出增長的貢獻占逾四分之三。相比之下,生產率水平提高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不到四分之一。」
E. 美國崛起的過程
獨立以後,美國建立起以資產階級和奴隸主聯合專政的聯邦制政權。為了適應資本主義經濟和奴隸制度種植園經濟的發展,從十九世紀起,美國開始了大規模的「西進運動」,即以向西部擴張的運動。美國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就曾宣稱:美國「命中註定」要擴張到「西半球的整個北部」。
1803年,美國利用拿破崙在戰爭中遇到困難的機會,通過談判,以驚人低廉的價格--1500萬美元,從法國手中購買了面積達二百一十萬平方公里的路易斯安那,一下子把美國版圖擴大了一倍。
接著,美國政府又企圖利用英國忙於同拿破崙作戰的機會,北上侵佔加拿大。一向不甘心於美國獨立的英國趁機派兵侵入了美國。這場戰爭從1812年6月開始,到1814年12月結束,前後持續兩年多時間。雙方在海上和北美大陸進行了多次激戰,英國曾一度攻佔美國首都華盛頓,並把總統府和國會大廈等建築付之一炬,但不久又被美軍逐出。1814年12月雙方在根特(今屬比利時)簽訂和約,英國確認美國獨立。這是英美間的第二次戰爭,又稱「第二次獨立戰爭」。通過這次戰爭,美國向北部擴張的企圖遭到挫敗。
1810年,美國趁拿破崙入侵西班牙的機會,強佔了西屬佛羅里達西部;1818年,又出兵佔領了西屬佛羅里達東部。1819年,美國以五百萬美元的象徵性地價強行從西班牙手中把東佛羅里達購買了過去。
1846--1848年,美國發動了侵略墨西哥的戰爭,迫使墨西哥把格蘭德河以北大約相當於法、德兩國版圖之和還多的領土割讓給美國。五年以後(1853),美國又以十萬美元的地價從墨西哥手中購買了現今美國亞利桑那州南端基拉河流域的土地。這樣,墨西哥先後喪失了全部領土的55%,計達二百四十六萬平方公里。
1846年,美國又以戰爭相威脅,迫使英國放棄了北緯四十九度以南的俄勒岡地區。到南北戰爭前夕,美國的領土已經擴張到太平洋沿岸。後來,1867年,美國又以七百二十萬美元的地價從沙俄手中購買了面積一百五十一萬平方公里的阿拉斯加。1898年,美國又吞並了太平洋上的夏威夷群島。這樣,經過近一個世紀的擴張,美國終於形成了今天的全部版圖。
在積極侵略美洲鄰國,擴大版圖的同時,美國開始向遠東擴張。1832年,美國政府以武裝船隊進攻遠東,脅迫暹羅(今泰國)訂約。1840--1842年中英鴉片戰爭期間,美國扮演了英國幫凶的角色。1844年7月,美國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中美廈條約》,除強迫清政府仿效中英南京條約開放五口通商外,還獲得了體面的最惠國待遇。[這種最惠國條款,在列強對華外交史上開創了極其惡劣的先例。]此後,法、比、瑞、挪等資本主義列強按踵而來,紛紛強迫清政府簽訂類似的條款。1851--1864年中國太平天國革命期間,美國政府又積極幫助清政府鎮壓革命。此外,在1853、1866、1867年,美國政府還選後對日本和朝鮮發動了武裝侵略。美國資產階級在自己剛剛掙脫殖民枷鎖不久,就開始把殖民枷鎖強加給別人。
獨立以後,由於擺脫了殖民壓迫,領土不斷得到擴張,造成了美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到內戰前夕,美國的總人口已由250萬增加到3140萬,人均收入達到514美元。但是,美國經濟的發展是沿著不同道路前進的,因此表現出極大不均衡性。
在北部和西北部,資本主義工農業占據統治地位。
從十九世紀上半葉起,美國開始了工業革命。1814年首先在棉紡織行業採用機器生產。此後,機器迅速推廣到其它工業部門,以機器生產為基礎的工廠制度逐漸取代了手工業生產制度。到四十年代末,已開始用機器製造機器,生產力有了極大的提高。
到1860年,美國北部的資本主義工業已經非常發達,美國發展成為僅次於英、法、德的第四號資本主義工業強國。
與工業資本主義發展的同時,北部的資本主義農業有了很大的進步。關於資本主義在農業中的發展,列寧認為存在著兩條道路「可以叫作普魯士式的道路和美國式的道路。……在後一種情況下,地主經濟已不再存在,或者已被沒收和粉碎封建領地的革命搗毀了,農民在這種情況下占著優勢,成為農業獨一無二的代表,逐漸轉化為資本主義的農場主。……在前一種情況下,基本上是宗法式的農民轉變為資產階級的農場主。」(列寧《社會民主黨在1905--1907年俄國第一次革命的土地綱領》,《列寧全集》,第十三卷,P219),十九世紀上半期,美國北部及西北部地區農業資本主義的發展,就是沿著美國式的道路進行的。
自從殖民地時代以來,小農土地所有制始終是美國北部農業生產的基本形式。獨立以後,隨著領土的不斷擴張,大量的美國居民及新來的歐洲移民紛紛向西部進發,從而在西部地區形成了越來越多的小農階級。在這些小農中,一部人通過向政府購買土地建立了小農場。還有一部分貧苦人民則在政府權力達不到的邊遠地區自行佔地,墾荒耕種,建立起小農場。這些小農階級中存在著極大的貧富差別,並且經常發生分化。一些人因為種種原因破產,淪為農業工人,另一些人發財致富,兼並他人土地,擴大經營,建立起資本主主義大農場。因此,所謂美國式道路,實際上就是建立在自由農民土地所有制基礎上的農業資本主義發展道路。隨著西部土地的不斷開發和資本主義大農場的建立,農產品的產量大大增加。到內戰前夕,美國西北部已經成為世界上重要的糧食產地。芝加哥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糧倉。
在北方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南方的奴隸制種植園經濟也有了很大的發展。
獨立戰爭的勝利是殖民地各種力量聯合斗爭的結果。但是,獨立後各階級之間的矛盾並沒有得到徹底的解決。盡管資本主義在北部和西北部地區有了迅速的發展,但在南方和西南地區仍然保留了奴隸制度,實際上奴隸制度還在不斷擴大。1793年,伊萊•惠特尼發明了軋棉機之後,把清除棉籽的效率提高了一百五十倍,加上國際國內市場上不斷增加的需要,南方的奴隸制種植園經濟更進一步擴大。1860年,南方的棉花產量已達到二十三萬英鎊,黑人奴隸增加到400萬。
南方奴隸制種植園依靠野蠻的奴隸勞動進行生產,生產的棉花等產品大多運往英國,換取需要的工業品,在經濟上具有明顯的殖民地性質。為了降低成本,奴隸主不肯在土地上施肥,往往一塊土地種植幾年就棄而不用,再遷入新的地方。所以南方的經濟制度與北方的經濟制度在勞動制度、關稅政策和西部土地等許多問題上處於尖銳的矛盾狀態。1860年,僅北部的紡織業產值即達一億多美元,而南部各州僅有八百多萬美元。
在奴隸主殘酷的壓迫和奴役下,黑人奴隸不斷進行爭取自由和廢除奴隸制度的斗爭。一些地區的黑人奴隸甚至採用武裝起義的方式,參加者最多時達到近萬人。北方各階層也激烈地反對奴隸制度。一些堅決主張廢除奴隸制度並且為此而斗爭的人被稱為廢奴主義者。在他們的積極倡導下,從十九世紀三十年代起,廢奴運動很快開展起來。1833年,全國性的「美國反奴隸制度協會」(又稱廢奴社)宣告成立。此後,北方各州相繼成立了各種反對奴隸制的組織。到1837年,北方先後成立的廢奴組織有二千多個,參加人數在二十萬左右。在這種形勢下,那些廢奴主義者加緊進行宣傳鼓動活動。如著名的黑人宣傳家道格拉斯就曾經勇敢地批駁了白人優越論。在廢奴運動的高潮中,哈里特•比徹•斯托夫人發表了小說《湯姆叔叔的小屋》(舊譯《黑奴籲天錄》)。小說生動地展現了黑人奴隸的悲慘生活,嚴正地控訴了黑人奴隸制度的罪惡,在世界上引起了極大的震動。以致於在內戰爆發後林肯總統戲謔地對斯托夫人說,你這個小夫人挑起了一場戰爭。
北方的廢奴主義者在宣傳、鼓動的同時,還組織起所謂地下鐵道。積極幫助黑人奴隸逃亡到北方或加拿大,據估計,當時參加地下鐵道活動的大約有三萬人。許多人不怕犧牲,為此坐牢甚至犧牲生命。
隨著美國領土大規模的向西擴張和經濟的發展,西部的土地問題日益成為南北雙方矛盾斗爭的焦點。北部資產階級要求在西部新開拓的領土上建立自由州,發展資本主義,壯大資產階級在國會上院的力量。南部奴隸主則要求西部新州成為蓄奴州,擴大奴隸主種植園經濟,繼續保持在聯邦國會和政府中的領導權。於是,圍繞著西部土地問題,雙方的矛盾日益激化。1819年,密蘇里地區申請建州並加入聯邦。當時美國已有二十二個州,自由州和蓄奴州各半,在參議院中雙方議員相等。在這種情況下,密蘇里究竟以自由州還是蓄奴州加入聯邦,就引起了雙方的激烈爭執。1820年,國會通過了《密蘇里妥協案》,確定密蘇里以蓄奴州加入聯邦,同時又從馬薩諸塞劃出一個新州—緬因州作為自由州加入。並規定,此後每有一個奴隸州加入聯邦,就必須有一個自由州加入。還永遠禁止奴隸制度在北緯三十六度三十分以北擴展。《密蘇里妥協案》實際上擴充了奴隸制的地域,但在政治上保持了資產階級在國會中與奴隸主的平衡。顯而易見,北方的資本主義自由勞動制度與南方的奴隸制度在本質上是兩種社會經濟制度的尖銳對立。密蘇里妥協案只不過暫時緩解了這種矛盾。隨著經濟的發展,兩種經濟制度就不可能長期和平共處下去。因此,北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與南部奴隸制生產關系的矛盾,就成為美國內戰發生的根本原因。
1861--1865年的南北戰爭,徹底摧毀了南部種植園奴隸主的統治,完成了獨立戰爭所未完成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任務。此後,在短短的二十年左右的時間內,美國的社會經濟得到飛速的發展。到十九世紀末已經超過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英、法、躍居資本世界第一工業強國的地位。
美國資本主義工業之所以在短時期內得到如此迅速的發展,有著深刻的多方面的原因。
① 美國南北戰爭,即第二次革命,徹底摧毀了南部奴隸制種植園主的統治,結束了獨立後存在近百年之久的兩種社會制度(北部工業資本主義經濟和南產奴隸制種植園經濟)並存的局面,各種妨礙資本主義發展的立法相繼被廢除,有利於資本主義發展的方法相繼確立,這就為資本主義經濟在全國的發展掃清了最後的障礙。此後,國內市場擴大了,國內各地區之間,特別是南北方之間的經濟文化聯系得到加強,這不僅造成了南方經濟面貌的迅速變化,而且極大地促進了北部資本主義工農業生產的飛躍式發展。
② 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移民國家的形成,在美國移植了資本主義。而美國國內又不存在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沒有歐洲那樣濃厚的封建殘余勢力束縛生產力的發展。這是美國資本主義經濟得以高速度發展的又一個重要原因。大家知道,美利堅民族是17世紀以來由歐、亞、非等洲遷移的移民經過一個半世紀左右逐漸發展形成的。在它形成過程中就必然吸收各移民民族的智慧和優點。使美利堅民族成為一個勤勞、勇敢、智慧和積極的優秀民族。而這些遷往美洲的各國移民,約大多數是受封建主義和宗教壓迫,迫害的貧苦人民,他們對封建制度深惡痛絕。大家幾乎懷著同一個逃避封建剝削和壓迫的願望來到北美,並通過獨立建立了資產階級聯邦政府。從政治、經濟、文化、思想以及法律制度上確立起資產階級的絕對統治,這就使它不象歐洲其他國家那樣,濃厚的封建殘余長期延緩和阻礙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同時,大批的外國移民和外國資本也壯大了美國資產階級的力量。1860--1900年的四十年中,以歐、亞、非各洲流入美國的移民計達一千四百萬之多,這些人多數是強壯的技術人員和熟練工人。同時,在這一時期,輸入美國的外國資金達到70億美元。有了充足的勞動力和可供利用的資本,也就促進了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美國資產階級利用到未勞動力和剝削黑人積累了大量資本,有利於資本主義再生產的擴大。
③ 美國三權分立的總統制政治體制,保證了美國政治制度的長期穩定和延續。這也是美國資本主義高速發展的重要條件之一。
④ 美國是一個年青的資本主義國家,內戰後領土面積不斷擴大,盡管各洲移民大量地、不間斷地湧入,但仍然不能滿足工農業生產及其發展的需要,這就促使美國在發展科學技術方面尋求補償。因此,在這一時期,美國一方面大量學習和吸收西歐各國的科學技術成就,一方面積極鼓勵本國的發明創造。僅僅在七十年代,美國政府頒發的專利權許可證即達十二萬五千份,八十年代更達二十多萬份。大量地吸收各國的先進技術和科學技術成果,發展科學,獎勵發明的結果,使美國工業革命一開始就具有起點高、速度快的特點,也就使它得以在內戰後短短的時間里迅速崛起,後來居上,迅速趕上超過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英、法、荷等國。
⑤ 優越的自然環境和地理條件,是美國資本主義高速發展的又一個極其有利的條件。
翻開美國地圖,一方面,可以看到,1865年內戰結束以後,其領土擴張到東臨大西洋,西瀕太平洋,北接加拿大,南至墨西哥的遼闊地區。在它的周圍,不存在足以威脅其國家安全的強鄰,歐洲列強雖然不甘心退出美洲,卻又自顧不遐、鞭長莫及, 這就使美國得以專心致志地發展經濟。另一方面,美國本土自然條件優越,氣候良好,資源豐實,不僅有利於農業的發展,而且便利了工業的進步。優越的自然環境加上上述各種得天獨厚的條件,給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造成了有極為有利的條件。到十九世紀末,終於發展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強國。
與經濟增長的同時,生產和資本的集中也以同樣的速度發展著。而且,每一次經濟危機的發生,都加速了這一過程。在美國,生產集中的速度,規模和程度超過了世界上任何國家。從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到十九世紀末,在美國社會的各個行業都普遍建立了壟斷組織托拉斯。托拉斯成為這一時期美國壟斷組織的最普遍的形式。1860--1890年,美國出現二十四個托拉斯,1899年增至九十二家,1902年已經發展到800家以上。因此,列寧稱美帝國主義為托拉斯帝國主義。例如:洛克菲勃的石油托拉斯(美俘石油公司)和摩根聯邦鋼鐵托拉斯(聯邦鋼鐵公司)就是十九世紀後期至二十世紀初美國最大的兩個托拉斯壟斷組織。美孚石油公司1870年成立,1882年改組成為托拉斯組織。到1900年就已經壟斷了美國石油生產的90%,美孚石油公司除了直接生產石油的部門,還擁有七萬公里的輸油管,以及許多根本與石油生產無關的企業,如冶金、電氣、製糖等。此外,它在世界各地都建有碼頭,有自己專門的油輪,旅館等等。
聯邦鋼鐵公司建於1901年,它控制了美國鋼鐵生產的三分之二,擁有自己的礦山,鐵路以及其他各種附屬企業。僅僅其礦山就雇傭工人十一萬人。可見規模之大。
美孚石油公司和聯邦鋼鐵公司都擁有自己的銀行。美孚石油公司的大通銀行和聯邦鋼鐵公司的花旗銀行就是當時美國九家大銀行中最大的兩家。通過這種關系,這兩家托拉斯又控制了許多與自己有債務關系的企業。兩大財團通過種種關系控制了美國全部國民財富一千二百億美元的三分之一。工業資本與銀行資本的結合,形成為金融資本,這一是帝國主義的重要特徵,也成為美國兩黨制度的支柱。
二、兩黨政治及其對內對外政策:
內戰以後,在民主黨和共和黨進一步確立的情況下,出現了兩黨輪流執政的局面。民主黨成立於1828年,乃是在傑斐遜當選為美國第三任總統後,在原民主共和黨的基礎上改組而成的。民主黨建立初所代表的階層包括:西部新興的植棉奴隸主和南部舊有的奴隸制種植園主,以及小農、邊陲居民和工匠等。這時的民主黨,是一個小農為主體的政黨。到內戰前夕,民主黨已經演變成一個代表大資產階級和南方奴隸主利益的政黨。
共和黨成立以前,與民主黨對立的是由原民主共和派分化現來的國民共和黨。1832年,國民共和黨改稱輝格黨,這是工商業資產階級和南部奴隸主的聯盟。隨著奴隸制問題在美國社會的日趨尖銳,輝格黨內部的資產階級和奴隸主逐漸無法共存,逐於40年分化為北部輝格黨和南部輝格黨,到50年代它的力量更加衰弱,以至最後瓦解。與此同時,民主黨也逐步分化為北部派,前者以新興工業家為骨幹,主張發展資本主義,後者以奴隸主為核心,堅決維護奴隸制度。這樣,在美國的政治生活中就孕育著兩黨的大分化,大改組。
19世紀四十、五十年代,圍繞著維護還是廢除奴隸制度的問題,民主黨和輝格黨支持工業資產階級的一派走向聯合,而兩黨中維護奴隸制的一派也拉起手來。
1854年7月,共和黨宣布成立,它由北部輝格黨人、北部民主黨人和自由土壤黨的一部分人組成,以反對奴隸制在美國領土繼續擴展為宗旨。1860年,共和黨首次在大選中獲勝,其侯選人林肯當選總統,掌握政權。也就在這個時候,民主黨的成份也發生了重大變化,一部分人轉入共和黨,而原南部的輝格黨人卻合並過來,民主黨完全成為一個代表南部奴隸主利益的政黨。正是在該黨總統布坎南的慫勇下,南部11州脫離聯邦,挑起長達十年的美國內戰。
1860年以後,共和黨連續執政24年(1860--1884年)。共和黨代表與奴隸制相抗爭的資本主義勢力,它在內戰中擊敗了南方的奴隸主階級,不僅順應了歷史潮流,使奴隸製作為一種合法的制度被消滅,而且使資產階級政權在全國范圍內得到確立,從而保證了美國資本主義的順利發展。
但是,十九世紀末,自從美國進入壟斷資本主義以來,由於奴隸制度已經被消滅,共和黨和民主黨的根本分歧消失了,兩黨的區別越來越小,都逐漸被壟斷資產階級所操縱,成為他們的統治工具。兩黨表現為互相競爭,勢不兩立,實際上卻配合默契,你上我下,互相收拾殘局,共同排斥第三黨進入國家政權機構。這時候的共和黨已逐漸成為大業資本家與金融資本家利益的代表;而民主黨也逐漸變成了南方新興工業、農業資本家利益的代表。到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在美國形成了共和黨與民主黨輪流掌權的局面,可是,這兩黨在階級利益上已沒有根本差別,所不同的,只是在關稅問題和統治手法等細小問題上的意見分歧。在對內政策上,兩黨都權力加強國家機器,鎮壓工人運動。
在對外政策方面,兩黨也是大同小異,都執行侵略擴張政策。
早在十九世紀末,美國壟斷資產階級的擴張主義呼聲就越來越高。美國所謂的「現代海軍之父」馬漢,就以反動的社會達爾文主義作為理論基礎,認為生命競爭不僅是生物發展的法則,而且也是社會發展的規律。他在其《海上權力對歷史的影響》一書中,大肆鼓吹建立海上霸權的重要性,提出所謂的「海上實力論」,為美帝國主義制訂了一幅依靠海上力量奪取制海權,重新瓜分殖民地,爭奪世界霸權的藍圖。
為了爭奪海上霸權,實現其稱霸世界的全球戰略計劃。美國積極擴充軍備,發展海軍。到九十年代初,美國已經由世界第十二位海軍國家上升到第五海軍強國,從此,美帝國主義就把其侵略矛頭指向亞洲、太平洋地區和拉丁美洲。
1866、1867、1871和1882年,美國四次侵略朝鮮,迫使朝鮮簽訂不平等條約。
1875年,強迫太平洋島國夏威夷簽訂商約;1893年策動政變,成立親美「臨時政府」;1898年,正式吞並夏威夷,並把它變為自己的海軍基地。
為了爭奪西班牙殖民地菲律賓和古巴,1898年發動了對西班牙的戰爭,迫使西班牙承認古巴在美國保護下「獨立」,並把菲律賓、波多黎各、關島割讓給美國。美西戰爭是進入帝國主義時期,重新分割殖民地的第一次帝國主義戰爭。
對於地大物博的中國,美帝國主義垂延已久,但是,當美帝國主義崛起的時候,中國已經被其他帝國主義國家瓜分完畢。於是,1899年,美國麥金菜政府國務聊約翰•海照會英、德、俄、法、日意,提出了列強在中國的「門戶開放」、機會均等原則,這實質上是美國要求和其他帝國主義共享侵略中國的權利,然後憑借自己的經濟優勢,排擠其他帝國主義國家,達到獨霸中國的目的,1900年,美國又以保護僑民為代借口參加了八國聯軍對中國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的鎮壓。
二十世紀初,美國又以「大棒政策」和「金之外交」作為對外侵略的手段,加緊對拉丁美洲的侵略。美國第二十六屆總統西奧多•羅斯福(1901年9月--1909年3月在位)就曾經公開宣稱:「應付國國際關系的正當辦法在於嘴裡說話要溫和,手裡要提根大棒」。「大棒政策」由此得名,並成為美國公開干涉拉丁美洲各國內政的通用名詞。「大棒政策」最典型、最露骨的表現,就是奪取巴拿馬運河地區。
在巴拿馬地峽開鑿運河,本來是拉丁美洲人民的夙願,而美國則乘機擴張。巴拿馬運河早在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就由法國公司破土開工,美國利用該公司破產和巴拿馬運河舞弊案被揭露的機會,買了全部股票,排擠了法國的勢力。接著,在1903年策劃叛亂,宣布成立脫離哥倫比亞的巴拿馬共和國(老羅斯福所為),同時派軍艦進入巴拿馬海域,迫使巴拿馬共和國簽訂不平等的美巴條約。美國取得了巴拿馬運河的開鑿權和穿過巴拿馬地峽沿運河地帶的永久租讓權,這樣,巴拿馬運河區從此成為美國統治下的國中之國。
1914年巴拿馬運河鑿通以後,美國從大西洋到太平洋的航程縮短了一萬多公里,大西洋和太平洋海軍艦隊從此可以隨時調動,互相增援,這就大大便利了美國對拉丁美洲,特別是對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擴張和侵略。
繼老羅斯福總統的「大棒政策」之後,美國第二十七屆總統塔夫脫在1912年的國情咨文中聲稱,美國對外政策的特點是「用美之代替槍彈」,即所謂「金之外交」。實際在,從老羅斯福時代起,美國政府就不僅用「大棒政策」,而且也用「金之外交」在拉丁美洲大肆侵略擴張。美國以「援助弱小民族」為幌子,通過貸款等方式,先後控制了海地、洪都拉、,尼加拉瓜等國家的財政,並用暴力鎮壓古巴革命。到第二十八任總統威爾遜時(1913.3-----1921.3)兩次直接出兵干涉墨西哥革命,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整個拉丁美洲幾乎都為美國所控制。
參考資料:劉宗緒主編:《世界近代史 吳於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近代史編上下卷》
F. 美國工業革命迅速發展的原因是什麼
19世紀下半葉,美國由落後的農業國一躍變成了工業強國,美國工業革命迅速發展,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奴隸制度廢除後出現了資本主義自由發展的局面。
獨立戰爭後,美國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制度,為工業革命創造了必要的政治前提,工業化問題很快提上議事日程。
南北戰爭以前,美國北方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南方發展奴隸制種植園經濟。南方奴隸制種植園經濟是以奴隸勞動為基礎,排斥了資本主義生產的基礎—自由僱用勞動,這種制度成為北方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最大障礙。而且南方種植園經濟主要面向國外,向英國提供棉花、煙草等原料,從英國輸入日用品,這就影響了北方資本主義國內市場的擴大,成為北方經濟發展的又一大障礙。
經過1861-1865年的南北戰爭,一方面掃除了美國經濟發展的障礙——奴隸制度;另一方面使美國經濟獲得了最後獨立,廣大的南方不再是英國工業品的傾銷市場,而成為消化本國產品的國內市場。這為美國工業的高速度發展開辟了無比廣闊的市場。這就造成了「能夠充分發展商品生產,能夠最自由、廣泛、迅速地發展資本主義的條件。」
2、國內資源豐富,市場廣闊。
農業迅速發展為工業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美國有一個潛在的廣闊的國內市場,西部處女地不斷地吸引著移民前往開墾,而西部的開發就意味著國內市場的擴大。
西部土地開發,推動了農業生產力的提高,使美國農業與工業同步發展,互相促進。發達的農業不僅為工業提供了糧食、原料和商品市場,而且大宗的農產品出口也彌補了國際貿易逆差,為工業的發展積累了資金;同時為科技成果的應用開辟了廣闊的天地,縮短了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過程。
3、注重科學技術研究,充分採用外國新技術並重視獨創,是工業迅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美國在學習和引進歐洲最新科技成果的同時,大力開展應用研究,並在尖端領域有所突破,從而使美國的應用科學和工藝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美國資產階級為了奪取競爭的優勢,闖出了一條具有美國特色的科技發展之路。
首先,科學研究與生產密切結合,重視實驗和應用技術。19世紀末20世紀初,為適應社會化大生產的需要,美國在全國各地建立了各種研究所和工業實驗室。其次,美國不單純照搬外國經驗,而是在學習和引進的基礎上,在一些尖端領域大膽地應用和創新。如新興的電學理論和電機製造技術起源於英國和德國,但電機的完善和電力的大規模應用卻是由美國發明家完成的。最後,美利堅民族的性格和當時人們的精神面貌,對美國的科技發展也起了重要作用。
4、政府對產業革命所作出的積極對策是工業起飛的重要保證。
工業的發展需要一個統一和穩定的政府作為支撐。美國是一個新興國家,沒歷史的積淀的同時,也沒有強大的歷史保守著的強大阻力既沒有強大的飛劍實力的阻力,基於這一點,美國政府是資本主義化的,它的政策也是有利於資本主義的,所在政策上也有利於它的工業化。
聯邦政府還實行了一系列社會經濟改革措施。如實行保護關稅政策,改革金融和貨幣制度等。這些為美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經濟的騰飛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5、大量移民涌進,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大量勞動力、技術和經驗。
美國是一個移民組成的國家,外國移民源源不斷地涌進美國,為美國工業革命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勞動力。據統計,1790—1860年間,進入美國的移民達500萬人。其中不少人是熟練的手工業者,美國第一架水力紡紗機就是英國人斯萊特製造的。
6、國際環境優越,少受戰爭之禍
美國遠離動亂的歐洲,南北有弱國為鄰,東西有兩大洋保護,這種優越的地理位置,一方面使美國有可能長期保持和平安定局面,較少遭受戰爭破壞,有助於工業生產持續、穩定的發展。另一方面,有條件打著中立國的旗號,利用歐洲戰爭,坐收漁翁之利。
7、對外侵略和掠奪也是工業迅速發展的重要因素。
工業發展需要大量的資本積累。美國工業革命所需資金有以下幾個來源:第一是奴隸貿易;第二是掠奪印地安人的土地;第三是西部土地投機;第四是聯邦政府償還國債的政策。
G. 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美國為什麼崛起
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美國崛起的原因:
一、抓住新技術革命的機會窗口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與美國大量出口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新興產業產品相反,美國在棉紡織業這個第一次工業革命主導產業的技術上雖然也有很大改進,但生產仍不能滿足國內需求,一直是棉織品凈進口國。這種歷史事實說明,一國在傳統產業上落後於發達國家的情況下,在新興產業上可以一躍超過發達國家。
演化經濟學對此在理論上已經證明,落後國家利用勞動力、資源等成本要素價格低廉的比較優勢,試圖在傳統產業上實現對發達國家的追趕,將永遠不會縮小與後者的經濟差距。相反,在新技術革命剛剛興起的時候,雖然新技術最初出現在發達國家,但由於其技術體系處於最原始的早期階段,科技知識大都處於公共領域並停留在實驗室階段,知識的意會性程度很低,落後國家在這時如果能夠迅速進入新技術體系,就有可能把發達國家在早期新技術和科學基礎的領先地位轉移到本國。
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最初三十多年中,德國也是這樣崛起的,而英國卻因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的領先地位,鎖定在舊技術經濟範式之中,導致了其工業力量的衰落。
二、巨大國內市場規模的關鍵作用
在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時,美國並不是新技術的最初發明者;即使是從一開始就走在世界前列的電力電氣工業,美國在技術發展上也不具有佔先優勢,基礎科學研究更是落後於英、法、德,那麼,美國是如何抓住新技術革命機會窗口的呢?
美國巨大、豐富的市場使美國在國際比較中具有獨特的優勢。許多技術創新源於歐洲,但由於可以在美國市場中實現規模經濟,其發展卻是在美國進步最快。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初期,由於本國市場狹小,歐洲技術創新在原有的技術軌道上難以開發新產品並大幅度提高生產率,而一旦被引入到美國,美國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就能夠很快開發出生產率高於歐洲的新產品和新工藝,申請新專利,開辟新的技術軌道,搖身一變成為新技術革命的領導者,並反過來佔領甚至壟斷技術先發國的市場。
三、排斥外國直接投資,獨享巨大國內市場為美國提供的技術創新租金
美國在19世紀許多行業上技術落後於歐洲國家,但令人驚訝的是,這些行業中基本沒有外國直接投資,而直接投資卻是開發優勢技術的天然渠道。美國第28任總統伍德羅·威爾遜對此是不會感到驚訝的,因為他在1913年就指出,曾有人說拉丁美洲給外國資本以特許權,但從未聽人說美國給外國資本以特許權,這是因為我們不給他們這種權利,原因就在於投資於某個國家的資本會佔有並且統治該國。美國的這種傳統一直延續至今,華為和三一重工最近在美國的遭遇就是明證。正是由於實行了高關稅保護和排斥外國直接投資的政策,一旦國外先進技術通過「反向工程」被引進,美國巨大的國內市場就會為這種技術的進一步創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西歐的技術領導地位也就不得不讓位於美國了。
四、高工資戰略
由於具有巨大的國內市場規模,美國的崛起並不是通過出口導向型經濟、而是通過內向型經濟實現的,國內市場規模除了人口規模外,美國民眾的工資增長是其最重要的決定性因素。美國崛起時期的政治家認為,工業化不能像英國那樣靠剝削工人來實現,而要靠開發大自然的技術創新租金為美國人民提供高工資來實現,所以,他們絕不允許像100多年後的跨國公司那樣「把利潤帶走,把GDP留給中國」,因為這樣的話,美國人民的高工資就成了無源之水和無本之木了。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與西方主流經濟學把低工資看做是競爭優勢相反,當時的美國工業保護主義者卻把低工資看做是「禍根」,稱作是「乞丐勞動力」。他們認為,從國際比較的角度來看,機器生產將使高工資國家在單位勞動力成本上比廉價勞動力國家更低,原因就在於機器生產率的增長超過了工資的增加,因此,「不管在何處,由高收入勞動者所組成的國家都必將戰勝『乞丐勞動力』的國家」。
在美國經濟崛起過程中,美國工人的高工資刺激了用機械替代昂貴的勞動力,而機械發明導致了更高的生產率,從而使工資更高,這反過來又刺激了在更高程度上採用新的發明。因此,在技術創新與工資增長之間就形成了一種正反饋的良性循環,這是美國依靠美國人民收入的不斷增長實現經濟崛起的重要基礎,這也是美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頭四十年就脫穎而出的重要原因。
五、發明創造和企業家的創新精神深植於民族文化的血脈之中
這種文化的形成與美國政治家的大力提倡是密不可分的:自本傑明·富蘭克林以來,對科學技術的尊崇就成了美國文化的一個持久特徵。美國卓越的政治家亨利·克萊在鴉片戰爭爆發前就指出,一個建立在科學基礎之上的、培育實用技術和製造工藝優勢的國家在力量上必將勝過依靠勞動力數量的國家;而在鴉片戰爭150年之後的中國,政治家們一方面在津津樂道「人口紅利」,另一方面在帶頭購買外國品牌汽車,其命運的差別由此可略見一斑。法國著名政治學家托克維爾在訪問美國後,在他1836年的經典性著作《美國的民主》中由衷地贊嘆到:在美國,人們對科學中純粹實用部分的理解令人欽佩,同時又對那些在應用中直接需要的理論部分給予認真的關注,在這方面,美國總是展現出一種自由的、原創的和富於發明的心智力量。
因此,這種文化造就了對技術新動向的高度敏感,歐洲的任何技術動向,幾乎馬上在美國就有反映,其反映之快,超過歐洲大陸本身,這幾乎成為美國的一個傳統。例如,1803年,英國開始研發蒸汽動力機車,但在英國還沒試製成功的時候,1807年美國就成功地試航了蒸汽推動的輪船。歐洲人發明了電的理論,而對之理解最透徹的卻是美國的愛迪生和貝爾等人。
H. 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是怎樣使得英國崛起成為世界大國為什麼它要工業革命
在18世紀到20世紀初的那段時間里,英國以強大的綜合國力、強大的手腕登上了世界舞台,第一次進入人類現代化的大門,開啟了一個工業強國。百年戰爭之後,英國的資本主義經濟崛起了。面對大海,英國的民族性格得以確立,正是在這個時候,伊麗莎白一世掌權。與瑪麗女王不同,她把英國當作自己的國家。跟隨伊麗莎白一世的兩位國王走了自己的路,最終導致了英國革命,奠定了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基礎。18世紀下半葉,工業革命成為英國稱霸世界的前提。而在對法戰爭中,英國一直頑強地反抗拿破崙的霸權。
民族精神是英國崛起的最重要因素。生活在大不列顛島上的英國人保留了自己的個性,相對獨立於大陸。在13和4世紀,英國提倡清教主義所強調的精神,一方面是勤奮,另一方面是禁慾。主要是新的城市中產階級,通過自己的努力擴大生產和創造財富,並創造了一種新的機制,可以激發農民對市場的興趣,有利可圖地銷售他們的剩餘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