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何英國人如此愛戴英國皇室
英國王室是特殊階層。雖然王室可以享受至高無上的榮譽和富裕的生活。但是作為王室也必須承擔相對應的責任和義務。作為英國王室必須符合兩個特點。第一,必須是貴族。歐洲人對於貴族的理解和我們是不同。並不是多有錢就能當貴族。雖然血統也很重要但這並不是決定性的。貴族可以理解為這樣一種人。他們受過良好教育。舉止優雅。對下等人也彬彬有禮。穿著得體大方。還有一點就是學識淵博。有自己的愛好。簡單說貴族就是一種生活方式。第二,王室都必須具備騎士精神。騎士精神簡單來說就是大無畏的犧牲精神。國家遇到重大的危機比如戰爭。騎士們先死。像馬島戰爭、伊拉克戰爭等等只要是英國參戰的都會有英國王室成員的身影。平時王室也有維護國家形象的義務。比如奧運會王室也會出來搞搞氣氛。所以王室的形象就是愛國愛民敢為國家犧牲。老百姓當然喜歡。
2. 公爵、伯爵、子爵、男爵,為何英國人對頭銜如此重視呢
因為英國人注重貴族傳統,一旦得到爵位,就是榮譽和貴族的象徵。
英國的爵位分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按照英國傳統,幾乎每年除夕,英國皇室都公布一份爵位名單,頒布年度榮獲英王或女王封勛授爵或頒贈獎章的人員。對於獲得爵位等頭銜的人來說,他們獲得了財富、地位、金錢等,因此英國人對頭銜相當重視。具體如下:
1、頭銜是榮譽的象徵
爵位等頭銜是榮譽的象徵。爵位意味著榮耀、極高的身份地位。如1952年被封為康沃爾公爵、卡里克伯爵、倫弗魯男爵、蘇格蘭諸島、大斯圖爾德勛爵的英國王儲查爾斯。
英國著名的有爵位的人有: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蘭開斯特王朝的興建者亨利四世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丈夫愛丁堡公爵菲利普親王、劍橋公爵威廉王子威廉·亞瑟·菲利浦·路易斯·蒙巴頓-溫莎等。親愛的讀者,您還知道哪些關於英國爵位或英國貴族的有趣故事,歡迎在評論積極留言。
3. 英國人是不是很紳士
英國人男士相對是很紳士的,不僅僅表現在談吐及文化方面,更表現在藝術風度,個人約束以及謹慎禮貌方面,他們有一種天然的高貴氣質,無論是坐立行都表現得與眾不同。尤其是表現在對待異性方面,更加突出。不過,隨著社會不斷變化紳士文化已經有淡化的跡象。
4. 為什麼說英國人血統最高貴
他們自己吹的。由於英國曾經很強大、殖民地遍及全球各地,號稱「日不落帝國」。統治世界的時間也較長,統治者的宣傳影響,建立起了自信的原因。
所以,我們也要建立起自信!
5. 誰能講講英國人和美國人的差異
1、從服飾上的差異
英國人非常講究衣著,講究紳士風度,西裝革履,皮鞋鋥亮。美國人則比較隨便,想穿什麼就是什麼,以自己舒適為主,不會去介意別人的評價,別人也不會去評價。
2、性格特點
美國人的性格概括成:熱情、開朗、冒險、創新、奔放活剝、直白的幽默。
相對應英國人的性格特點是:冷漠、含蓄、內斂 、保守、理性嚴謹、紳士的幽默。
3、膚色上的差異
在膚色上,英國人普遍都比美國人白,英國人頭發大多為黃色和金黃,英國人如果沒有過度肥胖,都是長臉尖下巴,小眼睛,白皮膚。
4、飲食上的差異
英國人早餐基本上都是牛肉或者其他葷食,會配咖啡或者牛奶,英國的飲食,也處處散發著英國上流社會應有的高貴氣質,從選材到烹飪,再到餐桌上的一言一行,英國人無不將細致發揮到了極致。
美國人早餐隨處可見的是漢堡或者其他肯德基食物配牛奶或者可樂,美國式飲食不講究精細,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華,比較大眾化。
5、表達上的差異
美國人在對話當中也很容易把自己的立場和目標說的很清楚。他想要的東西一想到就會直截了當直接說出來,美國人一旦覺得沒必要再跟你溝通,也都會明確表示。
可是英國人比較含蓄,對自己的想法更保守一些,很不喜歡自己的心裡核心目標被其他人知道,更別說剛認識的陌生人,英國人更喜歡長期慢慢建立關系,也更喜歡莫名其妙地討好別人。
6. 英國人的性格
英國人的性格
英國人我認識不少,一部分是在香港認識的,還有一些是在美國認識的,在國內最近也認識了幾個,都是設計界很有影響的人物,從他們身上了解了不少英國人的性格特點。我大概五、六年前在香港買過三聯出版社出版的一套小小的英漢雙語對照的叢書,其中一本叫做《英國人》,作者是Antony Miall 和David Mislsted,看看書後面的介紹,這套書一共六本,講了美國人、德國人、義大利人、法國人和日本人,兩年以後,剛剛好香港三聯的一個編輯李安(不是那個電影導演,並且是個姑娘)找我約稿,我就請她幫我找齊其他幾本,她到香港我住的酒店看我,就把餘下的幾本都帶來了。其中《英國人》這本把英國人的習慣、性格分析的如此精巧,入木三分,我記得當時從香港飛回洛杉磯,在飛機上就一口氣全部看完了。寫書能夠寫得這樣簡練而精緻,實在是功力非凡,我自然是自愧不如了。
把書裡面的描述和我見到的英國人聯系起來,倒時時有叫絕的沖動。最近在杭州有機會見到一個很著名的英國建築家戴維·齊平菲爾德(David Chipperfield),這個人在英國建築界地位很高,當屬大師之列,他設計了好多重要的博物館,包括正在設計的德國「博物館島」改造項目,都是舉足輕重的大工程,他能夠獲得這樣重要的設計項目,說明功力非凡。
前次見他,是杭州當地一個很特別的開發公司請他設計一個叫做「九樹」的住宅項目,屬於頂級豪宅,設計很特別,開發公司請我和他進行一次學術對話,內容自然是建築和城市規劃,主持人請的是清華大學《世界建築》主編王路,對話全部用英語進行,不設翻譯,這樣保證了對話的流暢。我們在他設計的住宅里聊天,窗外是杭州秀美的竹林,實在是很寫意。
對話中,我提到英國受法國的影響,其中我說到「 Normans once occupied England for over seven hundred years, who brought in quite a lot of French words into English .」(「 諾爾曼人曾經佔領英格蘭近七百年,期間把不少法文詞彙帶入了英語中」),戴維笑了起來,搖搖食指,說「ha, watch your language」(注意用語!),之後說「yes, there are many French words in our language」 (的確,我們的語言中是有不少法文詞彙),他是一個很有教養的人,因此確實承認這個歷史事實,但是英國人把英國人之外的人全部看成「外國人」,英國以外的事情全部看成外國的事情,則很容易感覺到。不過他們是個經濟、政治、文化上的大國,看法一回事,事實還是很客觀地承認的。那次談話給我影響很深的印象,其實這段對話佔一個很重要的部分。把所有外部的人都看為外國人是英國人根深蒂固的習慣,但是表達方式卻讓你很舒服,日本人骨子裡如此,但是還有一種對中國傳統文化、德國技術、美國實力的崇尚,而韓國人則是六親不認的民族,和英國人相比,簡直低俗不堪了。
有個英語單詞,叫做「Xenophobia」,是說對外國人或者外部事物的恐懼(phobia 是恐懼這個詞的後綴),說英國人有一點xenophobia 則真是不錯的,雖然他們曾經是日不落帝國,殖民地從加拿大到澳大利亞,從紐西蘭到香港,遍布全球,但是他們這種xenophobia 卻從來沒有消失過。我看最沒有恐外症的民族應該是美國人,而英國人始終有點這個恐懼。諾爾曼人九百年前征服英格蘭,在那裡居然呆了接近七百年,自然就和英國人融為一體了,通婚自然多,英國人不會歧視他們的後裔,就好像英國人現在對全世界的人都彬彬有禮一樣,但是發現你不是正宗安格魯-薩克森後裔,他們會對你冷漠倨傲的。英國人有一種骨子裡的高貴感,他們認為自己無論在社會行為還是在文化上都是世界頂級的,他們遵守法律,謙虛有禮,寬容忍讓,溫文爾雅,慷慨大方,風度瀟灑,行為高尚,用英語形容自己,就是law abiding, courteous, tolerant, decent, generous, gallant ,steadfast and fair。這樣的品質,他們不認為其他民族曾經或者現在擁有。
1984年,香港理工學院下面的「太古設計學院」院長麥克·法爾( Michael Farr)和學院的理論系教授馬修·透納( Mathew Turner)請我去理工講課,課後認識了一大批英國設計師和教授,他們陪了我幾天,非常有禮,非常客氣,安排得非常精細,但是在言談之中,他們的那種優越感依然是很明顯的。英國人的性格裡面有一對矛盾的東西,就是他們一方面希望變化,同時卻也希望延續和連貫,殊不知這對期望是矛盾對立的。你看看倫敦建築,有多麼延續和連貫,但是突然冒出一個稀奇古怪的現代作品,Norman Foster 的,Richard Rogers的,或者是David Chipperfield的,就有點奇怪了,如果你知道英國人這種心態,道理就很清楚了。他們不像我們中國人,希望變化,倒對連貫、延續沒有什麼興趣,因此可以活生生的把一個北京這樣的古城拆了,英國人不會如此,但是他們會在倫敦古城中見縫插針的建造一些莫明其妙的建築,則是這種心態的發泄了。
英國人高度重視自己的傳統,這是根深蒂固的民族性。他們極為懷舊,英語叫做nostalgic的,傳統就是連貫,保護傳統是可以不惜代價的,這點我們最不像他們了。倫敦街頭那些近百年的紅色老電話亭,紅色的郵箱、人們手上永遠拿著的大雨傘、粗呢大衣、惠靈頓皮靴、溫布登網球,都是英國人情感中不可動搖的東西,他們的城市,特別是倫敦,簡直就是一個建築博物館,從羅馬時代開始,直到二十一世紀的,應有盡有,第二次大戰中給德國炸毀的建築,戰後整舊如舊,為的就是這個nostalgia。這種懷舊,也表現在行為中和語言中。議員們戴古老的大禮帽,法國還是戴假發套,皇家儀仗隊的士兵的那頂黑色羔皮高帽,好像三百年沒有換過一樣,人們之間彬彬有禮,敬語用得比美國人多十倍不止,從來克制的不在人面前炫耀自己的職位和頭銜,在公眾場合絕不喧鬧,有專門的詞描述這種在公眾場合製造喧鬧的情況,說hoo-hah,說hullabaloo,或者稱那些鬧事的人為Palaver, Kerfufle,都是含有藐視意思的。不過他們也崇尚中庸,大凡出現這樣的喧鬧,特別是有人喝醉酒的時候,他們一般保持沉默,僅僅是冷眼看看,或者選擇走開而已。
英國人不喜歡表露自己的感情,如果你坐飛機,旁邊一個美國人,他在幾個小時裡面可能把祖宗十八代的事情都告訴你,而如果是一個英國人,你聽到的是彬彬有禮的客套,然後最多問問你天氣如何而已,喜怒哀樂不是他們的表達方式。他們雖然把愛爾蘭、蘇格蘭、威爾士視為低等一點的民族,但是比較歐洲大陸的其他民族來說,他們還是會把他們視為「自己人」,對法國人、德國人他們肯定不喜歡,你看Benny Hill 搞笑電視劇中,這些人總是他們拿來開玩笑的對象。對法國人是愛恨交加,他們喜歡法國的葡萄酒、美食佳餚,還有比他們優秀的氣候,他們蜂擁去法國度假,我看他們骨子裡可能認為法國人不值得住在這么好的地方吧。而德國人太嚴肅刻板,義大利人情緒化,俄羅斯人簡直郁悶透頂,東方人則是危險和好像謎一樣的神秘。他們對加拿大人、澳大利亞人非常喜歡,因為都是他們的後代,並且保持了英國人的氣質和習慣,而美國人則太強勢,一般英國人把美國人也看作自己人,就是覺得他們英語講得太差了。他們受不了美國英語的口音,但是卻又不好直說。美國的國力太強大,英國人自己跟他們走,但是這種密切的關系中,其實有點五味雜陳、酸甜苦辣盡在其中的意思。
中國人很在意人家怎麼看他們,如果外面的媒體有點對中國人不敬的說法,不但民間會有強烈反彈,有時候政府外交部門都會發表講話嚴辭批駁,你很少見到英國人對批評進行反駁的,他們的政府就更加不會這樣做,倒不是他們缺乏民族尊嚴感,是他們根本從骨子裡覺得這些說法不值一駁:英國本身就是極為優秀的,有知識的人自然知道。雖然在外國人看來,英國這個小島上僅是業余偵探、足球流氓、刻板貴族、土氣農夫而已,他們也不在乎這種看法,你看從工業革命,或者早到大憲章運動以來,英國從來沒有過有組織的宣傳企圖改變這種印象的――外國人怎麼想我們無所謂,我們自己覺得好就行了。
英國人對個人隱私非常重視,因為他們都守法,所以法律之外的空間就是自己的,我到倫敦看電影,感覺非常好的就是大家盡量在座位上和你隔開一個,除非特別擁擠,你身邊的位置總是空著的。我們中國人喜歡擁擠,做汽車一擁而上,甚至坐飛機都要插隊搶頭上去,雖然飛機不會因為你先上就先飛,在英國人,基本看不到這種qingkuan。
7. 英國人真的很紳士嗎
大家可能都聽說過英國的人是非常紳士的。但是這個定論其實並不準確。其實大部分的人都是非常紳士的,但是凡事都不會那麼絕對。不能一概而論,凡事都有例外。
當然大部分的英國男人都是非常注重自己的形象的。可能這是他們從小到大所培養的一種習慣吧。而且英國那裡的教育也是非常好的。所以他們的素質都是相較與比較高的,而且那些紳士教育曾經風靡過全國。所以這種紳士的風度肯定會影響到每個人,可以說,英國的人,大部分還是比較紳士的。
8. 為什麼英國人比美國人更紳士、更有禮貌
因為紳士(Gentleman )這一說法起源於英國,這是他們的文化傳統
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幾乎所有歐洲國家的人談吐舉止都比美國人要更文雅,更有有禮貌
這主要是因為美國是一個只有230年左右的年輕國家,它不像世界上其他國家那樣有千年的文化積淀(英國,法國之類都有1-2千年的歷史),它幾乎從建國開始就是一個現代化,民主制的國家,並不像英國或者其它國家那樣,有著傳統的文明禮儀習俗
美國所帶表的是現代流行文化,如果把美國比作現代搖滾樂的話,那英國就是古典交響樂,交響和搖滾,哪一個個人的感覺更高雅脫俗?當然是交響樂
美國人豪放不羈,粗俗大方的性格和他們所處的北美大陸有關,也許正是這片在美國建國之初還是荒蠻廣闊的大陸練就了美國人充滿激情的性格,雖然有時候不太高雅入流
不過至今還是有一些美國人保持著從他們的歐洲祖先那繼承下來的高貴舉止,但畢竟還是少數,現在美國大部分年輕人都早已不在乎這些
9. 英國人為何稱為藍血貴族
「藍血貴族」源自西班牙王室。古老的西班牙人認為貴族身上流淌著藍色的血液。那時古老的卡斯蒂利亞貴族宣稱自己的血統最為高貴、純正。
貴族常自豪地挽起袖管,展示自己雪白小臂上清晰可見的藍色靜脈血管,稱之為藍血。這與膚色黝黑的摩爾人大不相同。因為不從事體力勞動所以膚白如雪,貴族由此顯示自己與「勞動者」的根本區別。
其實造成「藍血」的真正原因和貴族的生活習慣也有密切的關系,比如銀器。歐洲貴族十分喜歡用各種銀器,餐具、盛水器皿、盥洗用具、宗教禮器等,因為白銀本身殺毒消菌的作用,使人皮膚十分白皙、細嫩,導致靜脈血管都依稀可見,看上去像是藍色的血。
(9)為什麼英國人看起來高貴擴展閱讀
英國5級貴族的定型
英國5級貴族大致定型於13—15世紀。它與中國周初的5級貴族分封制不同。不是在某一特定時刻一次建立起來的,而是在漫長的歲月里逐漸形成,最終成為定製的。
14世紀初,在5級貴族之上的王室貴族中,還出現了一個頗為獨特的、專為王儲所佔有的稱號——「威爾士親王」。該稱呼最早為一度統一過全國的威爾士王子利維倫製造出的名號。
1282年,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率領大軍與艦隊攻打威爾士,利維倫死於非命。兩年後,威爾士合並於英格蘭,愛德華在1301年把威爾士親王之頭銜加給不列顛王位的繼承者。
在政局動盪、戰事連綿的中世紀後期,歐洲各封建君主為了使各級貴族在騎士精神的感召下建功立業、效忠國王,除了利用貴族爵位科賜臣下之外,還別出心裁地設立了劃分為不同等級名分的勛章勛位,獎賞他們的戰功政績。
10. 為什麼英國女王仍然如此受人尊敬
其實英國女王出生的時候並不是按照王儲來培養的,而她只是喬治五世的長孫,一個無憂無慮的小公主而已。直到10歲以後,她的伯父愛德華八世退位的決定徹底改變了伊麗莎白公主的命運,她知道從那天起她就要扛起國家的重任,她也要以王儲的責任來要求自己。
在面對自己這一位任勞任怨又有著慈愛面容的老人時,英國人實在是找不出討厭她的理由,因此將愛放在她身上便是大多數英國人對於這位老者致以最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