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美國英國如何和好的

美國英國如何和好的

發布時間:2022-07-28 07:45:31

Ⅰ 英國為什麼能和美國成為堅定的盟友

二戰,把英美捆綁了,二戰結束,面對著社會主義陣營的強大,二者又得面對共同的敵人。馬歇爾計劃和北約的成立還有幾次局部戰爭讓二者在軍事政治上越來越緊密。 後來的伊拉克阿富汗還有一起面對的恐怖主義,都讓二者站在一起。 由於二戰導致美國大發戰爭財,二戰中大量科學家逃亡至美國,導致美國在各方面都超越英國。英國的經濟和軍事力量則被削弱。政治影響力也不如從前。外加上以前英國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相繼獨立,英國更顯得杯具。他需要美國給自己撐腰,畢竟英國和歐盟的關系不是想像中那麼美好。

Ⅱ 美國和英國的關系以及影響原因

獨立戰爭以後,英國對於北美十三州的獨立一直耿耿於懷,時刻想恢復英國在那裡的殖民統治。它首先在外交上排擠美國,八年不派駐美大使;卻派出重兵占據著按《巴黎和約》的規定早就應撤出的同美國接壤的西北地區七個據點,直到1796年兩國簽訂《傑伊條約》後英軍才完全撤走,但仍在加拿大集結了軍隊時刻想重新佔領美國,英軍在北方的重兵壓境成為長期懸在建國初期美國人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英國還利用在殖民統治時期造成的北美十三州在經濟上對英國本土的依賴使美國在渡過建國初期的危機後不得不成為英國的「經濟殖民地」,美國對英國的原材料出口佔了其出口總額的75%,而英國輸入美國的卻是高附加值的成品,英國從中扼取了大量的利潤,英國財政大臣洋洋自得地宣稱1789年的英國對美出口已達到獨立戰爭前的規模,美國政治上的獨立並未立即帶來經濟上的獨立。

曾在獨立戰爭中給予美國大力援助的法國在1789年7月14日爆發了資產階級大革命,波旁王朝被推翻。以曾參加美國獨立戰爭的拉法耶特伯爵(美國電影《愛國者》中法國志願者的原型)為首的一大批法國志願者成為這次革命的重要推動力量,拉法耶特伯爵還將巴士底獄的鑰匙送給了華盛頓,歷史就是這樣的峰迴路轉,舊勢力的掘墓人往往出身於舊勢力中高層,且多為年青人,不過拉法耶特與後來俄國的多餘人相比他是幸運的,畢竟他找到了實現自己理想的道路,雖說他也險些登上了革命的祭壇。據說美國人為了報恩將路易十六的兒子接到了美國避難,不管這是否屬實,華盛頓在拉法耶特被奧地利扣留期間將他的兒子接到身邊撫養卻是千真萬確。華盛頓與拉法耶特在艱苦的獨立戰爭中結下了名為同志、情同父子的深厚友誼,拉法耶特在美國人心目中的地位就如同白求恩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一樣。受法國革命的影響,美國在歐洲的利益受到了英、法兩國的侵害,特別是英國以執行大陸封鎖令為名大肆掠奪美國船隻,沉重打擊了美國人的經濟利益。美國欲排脫英國的經濟殖民政策與還擊英國侵害美國利益的行為成為爆發第二次獨立戰爭的一個重要原因。另一個原因就是美國資產階級和南方奴隸主早就對加拿大與廣袤的西部垂涎三尺了,他們想趁英國深陷在於拿破崙戰爭時把英國人從北美趕走吞並這兩個地方,同時南取佛羅里達。美國這時已十分熱衷於拓殖疆土,早在1802年,美國總統托馬斯?傑斐遜就做了一筆好買賣:由於拿破崙當時在經濟上正處於困境,傑斐遜以區區6千萬法郎買下了法國佔領地路易斯安那,他可以說是歷史上最成功的地產商。

1812年6月18日,美國國會批准總統麥迪遜的咨文,正式對英宣戰,第二次獨立戰爭爆發。這場戰爭又被稱為英美戰爭或經濟獨立戰爭,對於美英兩國的關系與美國的發展具有特殊的意義。

戰爭爆發時,美英兩國的軍事實力對比仍是懸殊的,美國第四任總統麥迪遜1809年上台時僅有正規軍3000人。他不顧國會的反對加緊進行戰爭准備,到1812年4月美國已有陸軍1.74萬人,其中有5000名是當年招收的新兵。美國人有個良好的習慣就是重視後勤保障,這一點值得我們學習,無論是在作戰還是工作中。為增加軍隊後援機構的效費比美國於1812年3月設立了軍需部,類似於中國的總後勤部,陸軍部中設立了采購軍糧局,受陸軍部長領導。後勤供應從文官手中轉到了軍隊直接控制下。國會還成立了軍械部,負責軍事裝備的研製和生產,擴建了工兵與炮兵等技術兵種,新設立了坑道工兵與地雷工兵,擴充了西點軍校,並屯集了大量軍火,海防建設也初具規模,經過20多年建設,大西洋海岸已修建要塞24個,大炮三百餘門,新型快速戰艦六艘,十幾艘較小軍艦,150隻快艇,318艘私掠船。宣戰後美國國會授權將陸軍增至13個團2.5萬人,再增加5萬民兵服現役,還准備建造四艘戰列艦與六艘快速戰艦,但這些軍艦未等建造完成戰爭就已結束了。

這時的美國與獨立戰爭時相比經濟實力大增,全國人口770萬人,國土面積較獨立初期擴大四倍,工業革命已開始。英國人口1800萬人,陸軍總兵力近10萬人,海軍有15萬水兵,800艘軍艦,其中有230艘超過美國最大的軍艦,曾有人戲言:英國軍艦總數比美國大炮總數還多。但英國因歐洲大陸戰事的影響真正能投入的兵力不多,當時加拿大人口才50萬,駐加英軍僅有7000人,還在不斷抽調到歐洲戰場,另外還可動員民兵1萬人,戰爭開始時僅有1艘戰列艦與七艘快速艦,整個戰爭期間英軍最高兵力僅1.65萬人,還有2500名印第安人的支持。英軍的訓練與裝備均超過美軍,指揮人員有經驗,部隊戰鬥力強。美軍在人員數量方面佔有優勢,並佔有天時與部分人和,而英軍的海軍佔有優勢,掌握制海權,封鎖了美國海岸,在海軍的支持下英軍可以隨心所欲地調動兵力,在美軍的薄弱環節進行襲擊,取得了戰略主動權。而美軍的民兵雖多,但裝備差、素質低,這主要是組織性差,而不是槍法不好,肯塔基仍是槍手如雲的地方。美軍上層指揮人員腐敗無能,沒有戰斗經驗,陸軍少將迪爾博恩60多歲了從未指揮過團以上的隊伍,陸軍部長尤斯迪斯是文官,毫無軍事知識。

第二次獨立戰爭從1812年6月起到1815年1月止,共打了2年半,戰爭共有四個戰場,美加邊境、大西洋沿岸、墨西哥灣沿岸、海上,以美加邊境為重點,戰爭分為三個階段。

美國的進攻階段(1812.6.---1813)

這時的英軍兵力空虛,僅在加拿大駐軍4500人,形勢對美國十分有利,早在1812年初,美國陸軍部就擬定了戰略計劃。美軍的目標是奪取加拿大,要動員四、五萬兵員,分三路進攻,東路進攻加拿大首府蒙特利爾,中路從安大略湖兩側北進,西路從底特律向加拿大進攻。但開戰後,各州不願參戰,使徵兵額未達預定的4萬人,計劃被迫改變,麥迪遜總統決定進攻蒙特利爾,新英格蘭各州怕把戰火引到自己身邊,堅決反對開戰,西部地區則力主從大湖地區進攻,最後美放棄了三路進攻的計劃,先向西部地區進攻,美國的戰略一開始就埋下了隱患,沒有攻首---蒙特利爾,把加拿大一分為二,最後斷英軍的腿,通向大西洋的海路,迫使加拿大英軍投降。而是去進攻枝末---聖勞倫斯河支流及五大湖區。英軍一開始沒有準備,美軍達到了戰略的突然性。英將布羅克指揮軍隊在民兵和印第安人的支援下,於7、8兩月擊退了美軍進攻,還佔領了美國邊境上的幾個重要堡壘,8月15日迪爾本堡美國守軍35人在撤退途中遭印第安人伏擊全軍覆滅。8月16日密執安准州州長威廉?赫爾在防守底特律時一槍未發就率2500人向700名英軍繳械投降,英軍將重點轉到中路,10月12日晚在尼亞加拉河以1000人擊退了3美軍3000人的進攻,在這次戰斗中,美正規軍還未交兵便四散而逃,民兵則按兵不動。東路美軍11月向蒙特利爾進軍,但民兵拒絕進入加拿大,美軍只向前進攻了20公里就回師了,美軍三路進攻都失敗了,西北地區的印第安人紛紛開始參加對美作戰。這次作戰的失利與美國邦權過大有關,重大決策的產生可以是群策群力,但在具體執行中必須權力集中,這時再講民主就會出現美國當時遇到的情況,這也就是中國共產黨提出的民主與集中的問題,但這不應成為獨裁的借口。

在海戰方面美軍卻取得重大勝利,私掠船起了很大作用,海上游擊戰令英軍不知所措,以保羅?瓊斯為代表的獨立戰爭老兵留下的傳統仍然起到了很大作用。在戰爭的頭幾個月,美海軍就擊沉英艦三艘,俘獲英艦船500艘以上,使英國大為震驚。海戰的勝利抵銷了陸戰的慘敗,很多美國人都認為戰爭已經打贏了。

這一段戰事,美軍陸敗海勝,陸敗原因是陸軍指揮人員無能,麥迪遜總統缺乏軍事才能,陸軍部長尤斯迪斯指揮不得力,如宣戰的當天讓赫爾趕到底特律而不告訴他戰爭已經開始,使他措手不及而率眾投降,而當迪爾博恩任西北戰區司令時,卻認為底特律不在他的轄區,對赫爾不管不問,尤斯迪斯對此幾周不去糾正。想起來赫爾也是夠慘的,這簡直就是迫害,當時他主動投降也是為了避免無謂的犧牲。不過當時要是由共產黨當領導肯定會血戰到底,主動投降是不為接受的,這兩種行為到底哪種更有利於歷史進程還真是讓人費思量。美軍還缺乏訓練部隊紀律渙散,民兵本位思想嚴重,只想守家衛土不願支援正規軍作戰,1812年改建的後勤供應系統沒經過調試,效率低下,部隊供應時常得不到及時的供應,大大影響了戰鬥力,哈里森率軍在西北地區作戰時,就主要靠老百姓製造子彈和衣服來支援作戰,美軍失去了得勝的大好時機。

英軍轉守為攻奪取主動權(1813-1814)

1813年英軍從歐洲抽調了大批海軍到北美,掌握了制海權,從而奪取了戰略上的主動權,只是陸軍還難以抽調較大兵力因而無法擴大戰果。

美軍吸取了前段作戰的教訓,改組了指揮機構,由約翰?阿姆斯特朗取代了尤斯蒂斯任陸軍部長。國會設立了總參謀部協助陸軍部長指揮戰爭,大提高了部隊的指揮作戰效率。這一階段美軍的目標是收復底特律,加強五大湖區的的水上力量,越過安大略湖進攻加拿大,作戰范圍擴大到東海岸和墨西哥灣沿岸,主戰場是五大湖區。在底特律,1813年初美軍在哈利遜指揮下兵分三攻底特律。布羅克指揮英軍,不等三路美軍會師就將其中兩路擊潰,美軍有900人遭到屠殺,以後戰事轉到五大湖區。

五大湖區是通往加拿大的門戶,以安大略湖最為重要。1813年4月美軍在安大略湖海軍的支持下,攻佔了上加拿大首府約克(今多倫多),焚毀此城後撒出,為爭奪對五大湖的控制,雙方開展了造艦競賽。9 月10日美軍司令佩利率領由9艘艦艇組成了小艦隊,同英艦隊在伊利湖的普特因灣激戰,迫使擁有6艘軍艦的英國艦隊扯起白旗,這是英國海軍史上唯一的一次整個艦隊投降的事件。美軍控制了伊利湖就打開了通往安大略湖的門戶,切斷了英軍的後勤供應線,迫使英軍撤出底特律,美軍哈里森部3500人乘機追擊,10月5日在泰唔士河邊的莫拉維安鎮追上了英國與印第安人組成的聯合部隊約1600人,將其擊敗,英軍被殲500多人,被俘600多人,印第安人著名首領特庫姆塞被殺。這是美軍當年在陸戰中取得的唯一次勝利,它使英印聯盟瓦解,加強了對西北地區的控制,10月,美軍13000人兵分兩路向蒙特利爾發起鉗形攻勢,但還未到蒙特利爾就被英軍擊退,到了年底,英軍舉行反攻,將美軍趕出了喬治堡。在比伏坦之戰中印第安人殲滅了美軍一支小部隊,不久英軍又攻佔了尼亞加拉,加強了對美加邊境的控制。

1813年春天,英國海軍對從緬因到弗吉利亞的整個東海岸進行炮擊、騷擾、燒毀了一些工廠和村莊,美國軍民進行了抵抗,如6月22日諾福克保衛戰,美軍以寡敵眾,擊退了英軍2000人的海陸攻擊,使英軍傷亡81人,美軍無一傷亡。在墨西哥灣沿岸美軍主要與受英軍挑拔的克里克印第安人作戰,在米克斯堡之戰中,克里克人擊敗美軍,美軍400多人戰死,500人被俘。

在海戰方面,英海軍封鎖了美國海岸,一部分美艦再也沒在這場戰爭中露面。英國加強了對商船的保護,美國的私掠船受到扼制,只有少數艦只突破英海軍的防線,其中「厄塞克斯」號戰艦曾繞過合恩角進入太平洋,6個月捕獲了價值2500萬元的英國船隻,「大黃蜂」號也曾俘獲英國「孔雀」號戰艦。美國人有個習慣,就是喜歡將歷史上曾取得重大戰果的艦名反復使用,這「大黃蜂」號就成了美國海軍長期使用的艦名了,與此類似的還有「企業」號等。

這一段戰事中,陸戰改觀是因指揮機構改組,海戰失利是因敵我力量發生重大逆轉,美軍這種勤於改革的習慣恐怕只有在中蘇軍隊中才有,而中國的軍隊近來是越來越不思進取了,不知這是否與軍中高層缺少年輕人有關。老前輩是我們永遠的學習榜樣,但老前輩也要學會與時俱進,不然落得個與布瓊尼一樣的下場可是不值,雖說我是很喜歡看《第一騎兵軍》的。

美軍打破英軍進攻(1814-1815.1)

美軍鑒於上一階段的戰況,進一步實行軍事改組,大膽啟用年輕軍官以取代老朽無能的將領。提升立有軍功的雅各布?布朗為少將,指揮尼亞加拉前線部隊,提升39歲的喬治?伊澤比為尚普蘭湖前線的司令。還提拔了斯科特、安德魯?傑克遜等6名軍官為准將。高級指揮人員的年齡從60歲降至36歲,進一步提高了指揮效率與領導層的活力。以北部戰區副司令斯科特為首的一批軍官加強了軍事訓練,斯科特以斯圖本為榜樣,用教範嚴格進行訓練,他還親自對軍官講課,教授步槍、刺刀的戰術應用,再由軍官回去教士兵,每天進行10小時的訓練,嚴明軍紀,槍處決逃兵,美軍戰鬥力有較大提高。

在這期間,英國從歐洲戰火中脫身,抽調出大批軍力投入到北美戰場,英國掌握了戰略主動權,一方面從東部沿海地區選擇美軍防線的空隙,發起了一系列的攻擊,一方面計劃從尼亞加拉、尚普蘭湖和新奧爾良湖三個方向南北夾擊,並進攻切薩皮克灣。美國一度入於困境。

在陸戰方面,雙方展開了更激烈的拉鋸戰,在大湖區,雙方競相建造更大的戰艦,以奪取主動權。在尼亞加拉方向,7月3日,美軍攻佔重鎮伊利堡,7月5日,雙方在奇普瓦一線展開激戰,經斯科特訓練的4000名美軍第一次與英軍面對面交鋒,展開了白刃戰,擊退了英軍,使英軍大為震驚。此次交戰美軍傷亡了335人,英軍也傷亡了664人。7月25日,美軍在隆迪斯蘭與英軍激戰後撤出,2000名美傷亡了853人,英軍傷亡了878人。這兩次戰役顯示美軍戰鬥力有很大提高。1814年8月,普雷沃斯特准備率英軍沿傳統的尚普蘭湖——哈得遜河一線入侵美國。9月11日,麥克多諾指揮美軍14艘軍艦與2倍於已的英艦隊作戰,取得大勝,並俘獲英艦4艘,迫使英軍退回了加拿大。「麥克多諾大捷」(又叫普拉茨堡戰役)解除了英軍從加拿大入侵紐約和佛蒙特的威脅,並對雙方正在比利時舉行的會談起了重大影響,迫使英國放棄了強硬立場。

在東海岸,8月19日羅斯率領4000名英軍在切薩皮克灣登陸,其中2000直迫華盛頓。美軍集中正規軍和發兵共7000人阻擊,但在300名英軍面前卻潰不成軍,麥迪遜總統及政府成員逃往費吉尼亞山區。8月24日25日英軍佔領華盛頓,為報復美軍年前對約克鎮和紐瓦克的破壞,放火焚毀了白宮與除專利局以外的政府建築物。由於華盛頓失守,阿姆斯特朗引咎辭職,由門羅接任。9月12至14日,英軍從海陸兩方面進攻巴爾的摩,美正規軍和民兵奮起抗擊,擊斃了英軍司令羅斯將軍。在麥克亨利堡要塞美冒著槍林彈雨英勇戰斗,律師費朗西斯?斯科特?基在英軍集中營中看到堡壘上空迎風招展的星條旗,激動萬分,譜寫了傳世之曲《星條旗永不落》,這首歌後來成為美國國歌,在華盛頓地區的戰斗中,英軍傷亡294人,美軍傷亡200餘人。美國白宮被毀比火燒圓明園還早了幾十年,不管別人說麥迪遜是志大才疏還是什麼,我始終認為身體羸弱的他做得比清朝皇帝強多了,在困難中他沒有屈服,而是迅速組織撤退,進行反攻,最後奪回首都,如當時清朝上層統治者有他一半的堅韌也不會有近代中國近百年的屈辱。不過仔細一想,如當時清朝能使中國跟上世界發展的腳步,中國最多也就是個較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因為當時已不是發展資本主義的最好時期了,日本就是例子。正是因為清朝政府及以後歷代政府的完全腐敗才培育了社會主義在中國的開花、結果,當今的中國儼然已是人類社會一代新制度的代表,前途不可限量。

在墨西哥灣一線,傑克遜率2500人及印第安軍從1813年11月至1814年4月向克里克人發動6次攻勢,最後在亞拉巴馬州的馬蹄灣打敗了克里克人,屠殺了557名克里克人,迫使克里克人割地求和,傑克遜損失不到50人,1814年8月,英軍又唆使克里克人挑起戰爭。傑克遜又率軍於11月7日攻陷了彭薩科拉,打敗了克里克人,粉碎了英軍的牽制企圖,並使英國徹底失去了克里克人的協同作戰。美國控制了亞拉巴馬的大部分。1814年12月,英國50多艘戰艦和7500名士兵企圖攻佔美國南方的戰略重鎮新奧爾良,進而奪取墨西哥灣沒岸地區,以便作為和談中計價還價的籌碼,同時英國還企圖使路易斯安那與美國分離,當時防守新奧爾良的美軍只有6000人,其中75%是民兵,海軍只有2艘小軍艦與幾只炮艇。美軍城防司令傑克遜下令構築堅固工事,精心嚴密組織防禦。傑克遜對敵人可能進攻的路線作了研究,決定對其中的6條路線嚴加防守。為了保衛新奧爾良,他召集了一支「世界化的軍隊」,其中包括一些海軍陸戰隊士兵、水手,幾個正規團,田納西和肯塔基的民兵和志願兵,路易斯安那的民兵,2個旅的新奧爾良自由黑人,還有800名海盜。

面對傑克遜的阻擊,英軍也絞盡腦汁研究最佳的進攻路線。在經過周密策劃後,一支英軍神不知鬼不覺地跨過了博格納湖,他們還發現了一條通往內陸但卻不知為什麼無人防守的路可以直逼城下,當英軍順利進至離城關只有9英里遠的地方。消息傳到傑克遜那裡後,傑克遜以彭大將軍式的氣魄聲言,「不能讓英軍在我們的土地上過夜」。於是,他率軍乘夜襲擊了基恩的陣地,英軍的刺刀與美軍的刀斧相互砍殺,展開了一場混戰。

這次戰役被稱為第一次新奧爾良戰役,雙方幾近打成平手,傑克遜損失少些,略占上風。但從戰術需要出發,第一次新奧爾良戰役後,傑克遜後撤了兩英里,在寬闊而又無水的羅德里格斯運河後面30碼的地方修築了防禦陣地。陣地右臨密西西比河,左靠長著柏樹的沼澤,使敵人很難從側面發動進攻。陣地前方是一片開闊地,可在傑克遜部隊火力的控制之下。

聖誕節那天,英內閣任命的陸軍指揮官帕克南趕到戰場,並於12月28日和元旦對美軍發動了兩次進攻,雙方又打成平手,這兩次戰役被稱為第二次、第三次新奧爾良戰役。第四次戰役發生在1月8日,帕克南派遣回個西印度群島的黑人團強行通過沼澤,主攻路線沿沼澤地的柏樹邊緣進行,並把一支預備隊部署在戰場的中央,以備急用。還命令一個縱隊沿密西西比河大堤向前突擊,可謂多管齊下。不僅如此,他還率一路步兵渡過河對岸,襲擊美軍炮兵。

英軍原計劃在晚上發起進攻,但因故耽誤了一些時間,戰役發起的時間只好被推遲至第二天清早。剛好這天早上有大霧,濃濃的大霧遮掩了他們的行動,似乎讓英國人交上了好運。大霧消散時,他們離美軍的陣地還有650碼。接著,一場廝殺開始了。

到上午8點半,戰斗結束,大約有2000多名英軍橫七豎八地躺在開闊地上。當傑克遜得知美軍的傷亡人數僅有71名時,他振臂高呼:「造物主之手在冥冥中庇護了我的士兵。」 1815年1月8日,帕克南爵士指揮5300名英軍向新奧爾良發起進攻。早已森嚴壁壘的美軍以堅決猛烈的炮火打退了英軍。英軍傷亡被俘達2000人,帕克南也在此役斃命, 這是這場戰爭中的最後一戰,美軍取得了最大的勝利,不過此戰對戰爭結局已無多大影響了,因為《根特和約》早在關個月前就已簽字了,由於通訊設備落後,這一消息來遲了。但「新奧爾良大捷」仍作為美國贏得第二次美英戰爭的重要標志載入史冊。這次戰役使美國正式成為被西方列強承認的強國,對美國人具有非凡的意義,就如同我們經常提到朝鮮戰爭一樣。

第二次獨立戰爭是美國成立後發動的第一次大規模對外戰爭,這時的美國正處於上升時期,兵民積極向上,獨立戰爭中的少年已成長為國家棟梁,而老一代中托馬斯?傑弗遜尚在人世,可以為他們出謀劃策,所以盡管美國在戰爭初期受到了不少挫折,但最終仍取得了勝利,這可不是僥幸!

Ⅲ 美國和英國關系怎樣

美國和英國的關系
英美關系(英語:United Kingdom–United States relations)是指英國和美國之間的外交關系。自1607年美國成為英格蘭在北美最初的長期殖民地開始,英國和美國之間就有著十分復雜的關系。英國和美國雖然在歷史上有過多次沖突,但兩個之間亦有著極為深厚的友好合作關系,被稱為英美特殊關系。現在英國仍然將英美之間的關系定為英國的「最重要的雙邊關系」。美國也將美英關系視為美國最重要,最持久的兩國間關系之一。兩國在貿易、商業、金融、科學技術、學術、藝術等領域均有緊密合作,並且美軍和英軍之間也常有共同的軍事作戰和維和活動。英國和美國亦互為對方的最大的投資國。兩國在文化方面亦有緊密的關系。
2015年3月12日,英國宣布參與由中國領頭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被美國強烈批抨。

Ⅳ 英國和美國的關系為什麼那麼好

一個是昔日的世界霸主 一個是現在的世界霸主 現在是英國要緊緊追隨美國 他們兩個可以說是難兄難弟 雖然說有些國家跟他們結盟 就是現在的北約 但是到底有幾個服美國的呢? 在北約裡面除了美國 其他的 都是牆頭草 你美國不行了的話 大家又開始跳槽 所以說美國其實很寂寞 英國跟美國好 大多數原因還是因為利益太大 中東的石油 世界軍事的平衡 多方面需要美國的幫忙 而美國也不能一個人干啊 總要有個朋友跟他一起挑擔子啊 所以就選英國咯 法國不聽話 德國太嚴肅 在世界上配的上跟美國做朋友的 就只有英國 中國 但是中國不會跟他好的原因是 中國自己都想當老大 還聽他的? 不可能

Ⅳ 二戰後的美國與英國關系

美國和英國是戰略同盟關系。美國和英國在許多高科技領域是合作關系,戰場信息統一,聯合作戰部早在二戰就建立了,美國的原子彈計劃「曼哈頓計劃」是在英國的原子彈計劃「合金管計劃」的基礎上建立的。同時美英兩國又都是撒克遜-盎格魯後代,有同宗的特殊關系。英國在國內為美國提供各種基地,還有戰略轟炸機部隊和核武器。英國的武器大量是美式裝備。英國的經濟也和美國有捆綁的關系,經濟上是戰略合作夥伴。他們的文化也大同小異,都是英語國家,關系非常緊密,兩國的互相開放程度可以把兩個國家看作是一個國家,由此樓主可以看出美英兩國的關系是什麼樣的了

Ⅵ 為什麼美國和英國的關系這么好~~

他們都是同一個祖先,主體民族是同一個,類似於中國的漢族和海外的華人,澳大利亞,美國,紐西蘭,加拿大都對英國有著復雜的情感

Ⅶ 美國和英國什麼關系

美國原是英國的殖民地。1775——1783年,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1776年從英國統治中獨立出來後,1789年成為統一的聯邦共和國。

自1607年美國成為英格蘭在北美最初的長期殖民地開始,英國和美國之間就有著十分復雜的關系。英國和美國雖然在歷史上有過多次沖突,但兩個之間亦有著極為深厚的友好合作關系,被稱為英美特殊關系。

現在英國仍然將英美之間的關系定為英國的「最重要的兩國間關系」。美國也將美英關系視為美國最重要,最持久的兩國間關系之一。

兩國在貿易、商業、金融、科學技術、學術、藝術等領域均有緊密合作,並且美軍和英軍之間也常有共同的軍事作戰和維和活動。英國和美國亦互為對方的最大的投資國。兩國在文化方面亦有緊密的關系。

(7)美國英國如何和好的擴展閱讀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簡稱「英國」(United Kingdom),本土位於歐洲大陸西北面的不列顛群島,被北海、英吉利海峽、凱爾特海、愛爾蘭海和大西洋包圍。

英國是由大不列顛島上的英格蘭、威爾士和蘇格蘭以及愛爾蘭島東北部的北愛爾蘭以及一系列附屬島嶼共同組成的一個西歐島國。除本土之外,其還擁有十四個海外領地, 總人口超過6500萬,其中以英格蘭人(盎格魯-撒克遜人)為主體民族,佔全國總人口的佔83.9%。

1688年的光榮革命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30年代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國力迅速壯大。18世紀至20世紀初期英國統治的領土跨越全球七大洲,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和第一大殖民帝國,其殖民地面積等於本土的111倍,號稱日不落帝國。

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取得了勝利,但國力嚴重受損。到20世紀下半葉大英帝國解體,資本主義世界霸權的地位被美國取代。不過,現在英國仍是一個在世界范圍內有巨大影響力的大國。

美利堅合眾國(英語: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簡稱「美國」(United States),是由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50個州和關島等眾多海外領土組成的聯邦共和立憲制國家。

其主體部分位於北美洲中部,美國中央情報局《世界概況》1989年至1996年初始版美國總面積是937.3萬平方公里,1997年修正為983.4萬平方公里(加上五大湖中美國主權部分和河口、港灣、內海等沿海水域面積),人口3.2億,通用英語,是一個移民國家。

Ⅷ 英美兩國歷史淵源

美國原是英國的殖民地。1775——1783年,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1776年從英國統治中獨立出來後,1789年成為統一的聯邦共和國。

自1607年美國成為英格蘭在北美最初的長期殖民地開始,英國和美國之間就有著十分復雜的關系。英國和美國雖然在歷史上有過多次沖突,但兩個之間亦有著極為深厚的友好合作關系,被稱為英美特殊關系。

現在英國仍然將英美之間的關系定為英國的「最重要的兩國間關系」。美國也將美英關系視為美國最重要,最持久的兩國間關系之一。

兩國在貿易、商業、金融、科學技術、學術、藝術等領域均有緊密合作,並且美軍和英軍之間也常有共同的軍事作戰和維和活動。英國和美國亦互為對方的最大的投資國。兩國在文化方面亦有緊密的關系。

(8)美國英國如何和好的擴展閱讀:

英美關系發展變遷

英美關系發展的第一個里程碑是1823年的《門羅宣言》。由於英國擔心歐洲強國以鎮壓西班牙殖民地起義為名干涉到拉美事務中來。

英美關系發展史中另一個關鍵性的里程碑是1895年的委內瑞拉危機。委內瑞拉危機的起因是1811年委內瑞拉從西班牙統治下獨立出來時,其東部與荷屬蓋亞那的邊界糾紛。英美關系發生戲劇性的轉折。委內瑞拉危機本來很有可能激化英美矛盾,卻轉折成為兩國關系改善的重要里程碑。

此後英美關系快速發展。在1896年美西戰爭爆發前,英國首相索爾茲伯里明確表示,尊重美國在加勒比海的地位,不論美國採取什麼樣的政策,英國不考慮發表任何意見。在美國尋求獲得巴拿馬運河的開鑿權的過程中,英美經過談判達成《約翰·海-龐斯富特條約》,英國再次承認美國在加勒比海地區的主導地位。

英美特殊關系的第三個里程碑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初,即美國正式參戰之前的階段。由於受到1937年的中立法案和1934年的約翰遜法案束縛,必須採取「現款自運」;美國向交戰國提供的武器必須被證明是對美國自身國防並不需要的才行。

此後,羅斯福總統利用美國法律的漏洞,提出《租借法案》,進一步加大對反法西斯國家的援助力度。

英美兩國緊密關系形成的最初原因並非通常認為的共同文化和歷史,更多的出於各自利益的現實考慮。從十九世紀初一直貫穿到二戰,英國對於美國來說,始終是阻擋歐陸大國染指西半球的屏障。

大英帝國時期,英國霸權的核心是大西洋和印度洋,英國也希望看到一個友好的美國將發展方向指向太平洋。此外,英國的殖民體系得以維持的重要原因之一即是保持歐洲大陸的實力均衡,英國也不希望看到歐陸強國染指西半球。因此,英國和美國的全球戰略是互補的,這是英美特殊關系形成的最重要基礎。

Ⅸ 美國和英國在軍事武器和戰略物資上是如何協商的

7月12日,英蘇簽訂了在對德戰爭中採取共同行動的協議,英國准備向蘇聯提供軍事援助。8月,丘吉爾和羅斯福在大西洋的一艘軍艦上會晤,這是他們第一次會晤。結果,雙方擬定了大西洋憲章,決定共同援助蘇聯,向它提供武器和戰略物資。並聲明英美兩國在戰勝德國和它的附庸國之後致力於建立公正和民主的世界。

丘吉爾希望美國盡快參戰。在遠東,日美關系日益緊張。日本已經同德國結盟,日美沖突終將導致美德開戰。因此,丘吉爾盡一切可能慫恿美國政府對日本表現強硬。

由於成功地領導了英國人民抗擊法西斯德國的斗爭,丘吉爾此時在全國軍民心目中樹立了崇高的威望。

8月3日,丘吉爾發電報給英國駐華盛頓大使洛西恩侯爵說:「把英國擁有的一些基地讓與美國,可以答應,不過我們寧願無限期地租借而不願意賣出。」鑒於空戰之後德軍有立即入侵的可能,所以丘吉爾在給羅斯福總統的多次電報中都竭力向他說明,如果英國一旦被擊敗,如果萬一英國出現一個吉斯林式的政府,以交出英國艦隊從德國換取遠為寬大的條件,那麼,希特勒就成了歐洲的霸主,將會掌握歐洲全部造船廠和海軍,而這對美國是極其危險的。美國人如果坐山觀虎鬥,以為堅持孤立主義還可以撿到英國艦隊的殘余。這樣想是十分可怕的。丘吉爾這種說法對美國高級官員以至孤立主義者都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因為存在這種危險的可能性是顯而易見的。

美國方面已准備同意英國以基地換取驅逐艦,但同時要求英國保證,一旦美國參戰,則英國必須在萬一戰敗時將英國艦隊或其殘部駛往美國,否則這一做法要想獲得美國公眾輿論支持是極端困難的,而這又是國會是否同意的前提。8月6日,羅斯福通過洛西恩侯爵傳來信息說,他希望得到如下保證:如果英國被佔領,英國艦隊將在海外為帝國繼續戰斗,決不投降,也決不鑿沉。這一保證對美國國會將最有說服力。

8月15日,丘吉爾在給羅斯福的電報中說:「我們要用艦隊戰斗到底,我們誰也無意用艦隊的投降或鑿沉去購買和平。當你引用我這一再提及的保證時,請記住,如果竟使人們產生一種印象,認為很容易就能征服英倫三島及其海軍基地,那麼,我認為這種觀點是有害的。」

8月16日,羅斯福在記者招待會上透露了就獲得海、空軍基地而與英國政府磋商的消息。羅斯福竭力說明,美國用幾只陳舊的驅逐艦便可在危急時刻換取無限安全是非常有利的。

9月5日,丘吉爾以謹慎的措辭將此事正式通知了下院,並且「獲得了他們的默認——實際上是全體同意。」50艘驅逐艦很快交到了英國海軍手中,這批艦艇使英國戰時計劃中新造艦只交付使用之前,英國海軍可以極其順利地渡過艦艇短少的時期。

Ⅹ 美國和英國,法國,義大利怎麼如何和諧他們之間沒矛盾么

美國和英國沒矛盾是真的。
美國和法國的話得分情況了。主要原因在於德國。作為歐洲大陸的兩大強國法國和德國,之間的關系向來比較對立。多數情況都是競爭對抗的。歷史上也爆發過多次戰爭,拿破崙,普法戰爭,一戰二戰等等。而英國作為一大島國,對於歐洲的局勢向來保持高度關注,英國的唯一目的就是決不允許存在一個強大而統一的歐洲大陸,以免威脅到自己的利益。英國的戰略就是保持歐陸均勢,誰強大了我就收拾誰,誰弱了我幫誰。美國在這一點上和英國的利益一樣。
知道了這層關系,那麼就很好理解了:當德國比較強硬的時候,美英就會拉攏法國,反之亦然。舉個例子。法國總統希拉克在位的時候,法國對歐洲一體化很熱心,也很積極的牽頭要甩脫美國對歐洲的影響,這時期的美國就拉攏德國總理科爾,美德關系很好美法關系一般;到後來德國總理施羅德上位後,此人是反美人士,政策比希拉克還激進。在伊拉克阿富汗問題上積極和美國唱反調。美國就開始拉攏法國,在各方面限制德國。直到現在的德國總理默克爾上台後回到親美戰略,兩國關系才開始回暖。
義大利的話,因為地處南歐,和美國沒有切身利益相關,所以比較靠邊站。

閱讀全文

與美國英國如何和好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哪些膠水廠商在越南有工廠 瀏覽:952
美國為什麼不救義大利 瀏覽:179
中國近代如何重建文化自信 瀏覽:373
印尼大米多少一斤 瀏覽:413
一般去義大利都代購什麼 瀏覽:861
義大利剎車片品牌有哪些 瀏覽:164
義大利ac怎麼發音 瀏覽:868
越南咖啡怎麼沖水 瀏覽:754
小印度是哪個城市 瀏覽:113
印度為什麼停止購買戰斗機 瀏覽:280
如何辦理中國移動英國卡 瀏覽:236
英國斯諾克純手工桿多少錢 瀏覽:307
中國有多少個衛隊 瀏覽:156
英國征服印度了多少人 瀏覽:446
1元換印尼盾多少人民幣 瀏覽:183
伊朗人伊拉克什麼關系 瀏覽:186
越南為什麼打贏了戰爭 瀏覽:908
越南話不對怎麼說 瀏覽:60
加勒萬河谷沖突中國傷亡多少人 瀏覽:321
伊朗的遜尼派有多少人 瀏覽: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