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請問第一次鴉片戰爭英軍多少人參戰
當時清朝有八旗兵約20萬,綠營兵約60萬,總兵力達80萬人,是當時世界上最龐大的一支常備軍,英國兵力要小的多,全國軍隊加起來正規軍約14萬,加上擔負內衛任務的國民軍6萬,總兵力也不過20萬,與清軍相比大約是1:4,
中英兩國相隔萬里,英軍自然不能全數派往中國,鴉片戰爭初期,英國遠征軍的總兵力,以陸海軍合並計算,大約是7000人,與清軍相比大約是1:110,後英國遠征軍的兵力不斷增加,至戰爭結束時已達20000人,與清軍相比大約是1:40!
第一次廈門之戰:1840年7月3日,清軍戰死9人,受傷16人,英軍無傷亡
第一次定海之戰:1840年7月5日,清軍戰死13人,受傷13人,英軍無傷亡.其中清軍參戰兵力1540人,定海總兵張朝發受傷而亡,定海知縣姚懷祥自盡.
大角,沙角之戰:1841年1月7日英軍採用正面炮擊,陸軍側麵包抄戰術,清軍戰死277人,重傷而死5人,受傷462人,英軍受傷38人,副將陳連升,佐領裕隆(滿族)戰死.
虎門之戰:清軍總兵力11000名,清軍250人戰死,100餘人受傷,總兵關天培戰死,游擊麥廷章戰死.英軍5人受傷.
廣州內河之戰,1841年2月27日--1841年3月18日,其中烏勇之戰清軍參戰兵力1600人,總兵祥福(滿族)以下466人陣亡,英軍8人人受傷.
廣州之戰:1841年5月18日--5月25日,清軍總兵力20000人(用於進攻的不多),清軍數座炮台被毀,戰船43隻,火劃32隻被擊毀,英軍死亡9人,受傷68人.
三元里之戰:1841年5月29日--1841年5月31日,英軍死亡5--7人,受傷23--42人.
第二次廈門之戰,清軍總兵力5680人,1841年8月26日,清軍陣亡40餘人(廈門島南岸)和33人(鼓浪嶼)受傷37人(士兵因石壁堅固傷亡較小),總兵江繼芸,副將凌志(滿族)戰死.英軍戰死1人,受傷16人!
第二次定海之戰:清軍總兵力5600人,1841年10月1日,清軍總兵葛雲飛.鄭國鴻(回族),王錫朋戰死.英軍戰死2人,受傷27人.
鎮海之戰:清軍總兵力4000人,1841年10月9日,清總督裕謙投水而死,損失以百計,英軍傷亡數字有兩說,一說戰死16人,傷數人,另一說英軍戰死3人,受傷16人.清軍總兵謝朝恩戰死!
浙東反攻之戰:1842年3月10日--3月17日,清軍總兵力31000人,但用於進攻的兵力不多.寧波方向,英軍陣亡1人,鎮海方向無傷亡.3月15日,英軍進攻慈溪,清軍將領朱貴,伊星阿(滿族)戰死,英軍戰死3人,受傷一說22人,另一說15人,清軍共戰死340人,雇勇200餘,受傷200名.
乍浦之戰:1842年5月18日,清軍總兵力7000人,英軍在天尊廟傷亡最重,陸軍中校湯林森以下9人陣亡,55人受傷.清軍副督統長喜(滿族),佐領隆福(滿族)戰死,清軍八旗兵陣亡273名,殉難7名,因傷身故6名,失蹤1人!
吳淞之戰:清軍總兵力4700名,1842年6月8日,提督陳化成以下88人陣亡,英軍戰死2人,受傷25人.
鎮江之戰:清軍八旗兵1600人,綠營兵2700人,英軍增派援軍,共計20000人,1842年7月21日--22日,為英軍傷亡最重一次,死亡39人,130人受傷,失蹤3人.清軍傷亡如下表:
部別.......戰死...受傷...失蹤
京口八旗....170....161.....24
青州八旗....55......65.....24
鎮江綠營....3........6......17
湖北綠營....7.......8.......3
四川綠營....3................
河南綠營....1........1.......
江西綠營....2.........3.......
鴉片戰爭時期清軍軍法很嚴,丟失土地要嚴懲.所以許多將領自殺也不逃跑和投降,至於當時清軍傷亡比列不大是因為戰爭的情況與以前不一樣.面對從來沒有見過英軍猛烈炮火,許多士兵逃跑,所以當時大部分清軍是潰散的.
② 鴉片戰爭英國有多少人
第一次定海之戰(1840年7月5日)
是第一次鴉片戰爭初期,英國遠征軍為攻打定海與清軍發生的一場戰役。這場戰事最終以定海陷落英軍獲勝而告終,定海總兵張朝發,知縣姚懷祥等先後殉職。定海之戰為鴉片戰爭期間英軍攻佔的第一座城池,也是近代史上西方軍隊第一次佔領中國領土的戰斗。清軍投入戰船21艘,船炮170位,兵丁940名。岸上兵丁600名,炮20位。英軍投入白人兵2300人,印度兵650人。損失:清軍戰死14人,受傷13人。英軍無傷亡。
沙角大角之戰(1841 年1月 7日)
英軍乘清欽差大臣琦善裁撤海防和對外妥協的時機,向穿鼻洋的沙角、大角炮台進攻。守將陳連升率軍堅決抵抗,因援兵不至,英勇戰死,炮台陷落。清軍總兵力8000人,沙角大角兩炮台共計炮91位,英軍登陸兵力1461人。損失:清軍戰死277人,受重傷而死5人,受傷462。英軍無死亡,受傷38人。
虎門之戰(1841年2月26日)
英國艦隊向廣東虎門進逼。清軍提督關天培向總督琦善請求增兵,琦善不允。23 日英艦向虎門一帶進攻。關天培率領所屬部隊固守橫擋、永安、靖遠、鎮遠各炮台。25 日英軍從橫擋登陸,次日攻破各炮台,關天培在靖遠炮台率兵抵抗,負傷數十處,仍與英軍搏鬥,英勇戰死。虎門陷落後,英軍侵入珠江。清軍一線兵勇8500人,炮377位。全部兵力1萬余,炮450位以上。英軍登陸兵力約2000人。損失:清軍死傷500人,被俘1300人。英軍5名士兵輕傷。
黃埔烏涌之戰(1841年2月27日)
2月26日,英國侵略軍攻陷虎門,2月27日,英軍戰艦加略普號、先鋒號、阿里耶打號、硫磺號、摩底士底號及汽船復仇神號、馬達加斯號共七艘,溯珠江水道而上,於當日中午到達頭道灘,向烏涌炮台發動猛烈的攻勢,最後沈占鱉、洪達科及湖南鎮軍祥福所部的大部分官兵均壯烈犧牲。清軍投入廣東廣西兵700人,湖南兵900人。47門岸炮,10門船炮。英軍登陸兵力180人。損失:僅湖南兵就戰死31名軍官,415名士兵。英軍1人戰死,8人受傷。
廣州之戰(1841年3月21日至25日)
英軍佔領虎門要塞後,溯江而上,連陷烏涌等炮台,兵臨廣州城下。清軍投入陸師2。5萬人,算上水師和後勤人員為4萬。戰船100餘只,炮200餘位。英軍投入3200人,其中陸軍2223人。損失:清軍陣亡1000餘人,受傷3000餘人,損失火炮182位。英軍
③ 1638年英國人真的到過廣州
史上1638年,最先來到廣州的英國人是威代爾所率領的一隊武裝商人。
④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國幾次入侵中國的時間
英國侵略者在一八五六年入侵廣州被擊退後(1次)。
於第二年底,英、法兩國又糾集了五、六千人(2次),再次進犯廣州。
一八五九年六月,英法公使借換約之機,率領一支艦隊氣勢洶洶地來到大沽口外。(3次)
一八六○年春,英、法兩國調集了兩萬多兵力,二百多艘艦船,殺向中國(4次)。
⑤ 英軍在廣州三元里村燒殺搶掠,廣州的群眾是怎樣英勇抵抗的
5月29日,盤踞四方炮台的英國鬼子和往常一樣外出搶掠。在三元里村口,他們遇到了正在勞作的菜農韋紹光及其妻子李喜。一見美貌的婦女,英國鬼子嘻皮笑臉地圍了上去,就想調戲。平日練得一身好功夫的韋紹光哪容他們如此放肆。只聽他大喝一聲,沖入敵群,左右開弓,拳打腳踢,當即打倒幾個傢伙。周圍有的鄉親馬上鳴鑼告警。附近村民聞訊紛紛趕至,把壓在心底多日的怒火全部發泄在這些鬼子的身上,當場打死了十幾個侵略者。其餘英軍見勢不妙,鼠竄而去。
估計到吃了大虧的英國人不會善罷甘休,晚上三元里全村父老相約來到村北的三元古廟。這古廟前後兩進,青磚石腳,古色古香,已有百餘年歷史,向來是全村人集中議事的地方。這天晚上,廟內火燭齊明,有如白晝。韋紹光站在桌上,揮動著拳頭說:「鄉親們,鬼子兵占我良田,搶我財物,辱我妻女,無惡不作,天理難容,我們該怎麼辦?」「殺了他們!」「趕走他們!」眾鄉親揮舞著手中的鐵鋤、鐵叉,喊聲此起彼伏。「好!」韋紹光喊道,他一把拔出廟內神像旁的神旗,把這面三角形,黑底白邊,綴著三連星的神旗插在地上,「這就是令旗!旗進人進,旗在人在!我們和鬼子拼了!打死無怨……」
鄉親們知道,要想打敗兇殘的侵略者,單憑一個村子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於是,韋紹光立即派人連夜向周圍的唐夏村、蕭崗鄉告急求援,又修書數封分別送往鄰縣南海、番禺等地,約定共同起事。唐夏村、蕭崗鄉及南海、番禺等地的群眾早就憋足了一口氣,聞訊立即舉旗響應,星夜趕到三元里。這樣,廣州周圍一百零三鄉的群眾,都集合到了反侵略的義旗之下。
敵人裝備精良,力拚不是辦法,因此各路首領一合計,決定以智取勝。這時,韋紹光發話了:「村外四五里地有個叫牛欄岡的小山,上面樹老林深,藏上幾百人不成問題。山腰就是鬼子來犯的必經之路,再往山腳,又有大片的爛泥坑。這個地方地勢險要,山路既窄又難行,正是伏擊鬼子的好地方。大家說怎樣?」「好哇!那我們便在山上埋伏,再派些人把鬼子引過來,在牛欄岡擺桌鬼子宴!」唐夏村義勇首領顏浩長,快人快語定下了對敵策略。於是,各鄉義勇依計行事,凌晨時分,一切准備就緒。
5月30日清晨,對三元里人民恨之入骨的英軍侵略者,由司令官卧烏古率領,氣勢洶洶地向三元里撲來。離三元里還老遠,鬼子兵便不時遭到鳥槍、弓箭的零星阻擊。仗著武器優良,侵略者緊追不舍。
沒想到中國義勇「毫不禁打,一戰即潰」,英國人大為得意,追得更帶勁了。這天天氣異常悶熱,英國兵們又不像當地百姓能在羊腸小道上行走如飛,沒多久,一個個都累得直喘粗氣。10點多鍾,英軍三三兩兩地追到牛欄岡附近,眼看手下的士兵精疲力盡的樣子,卧烏古不得不下令就地休息。
敵人越聚越多,抄後路的義勇看到鬼子兵差不多全進了包圍圈,便依計向天放了一槍。槍聲劃破了沉悶的空氣,只見山頂三星令旗一動,霎時間殺聲震天,旌旗遍野。埋伏在樹林里、大石後的眾義勇一齊殺出,揮舞著手中的大刀、長矛、鐵鋤、釘耙等,向橫七豎八躺在地上休息的英國鬼子沖了過去。
鬼子兵哪裡見過這種場面,慌忙拿起槍邊頑抗邊四下逃命。勇敢的獵手怎允許落網的獵物輕易脫逃,只見身材魁梧的顏浩長手持長矛沖在最前面,所擋者非死即傷,勇猛無比。在雜葬嶺,他截住了一個全副武裝的英軍軍官。「是鬼子兵頭頭畢霞!」有人認出了那個軍官。「好!」顏浩長斷喝一聲,一抖長矛沖上前去。畢霞自恃身高馬大,又是全副武裝,心想對付眼前這個貌不出眾的農民不成問題,便獰笑著迎了上來。好個顏浩長,出手如電,「唰」的一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刺畢霞咽喉。畢霞做夢也沒有想到,對方出手如此之快,連叫都沒來得及叫便一命嗚呼了。
正在勇士們群起殺敵的時候,一場暴雨從天而降。一時間,風急雨橫,雷電交加,沒多久,四周頓成一片汪洋。侵略者笨重的大皮靴在泥濘的小路上舉步維艱,曾令他們頗為自得的火槍又因火葯盡濕成了廢鐵。如此,陷入重圍的侵略者只剩下挨打的份兒。不少人慌不擇路,失足跌下山來,命喪黃泉;有的還打算作困獸之斗,被當場擊斃;也有些人眼見上天無路、人地無門,只得舉手投降,「一時乞命之聲震山谷」。
一群鬼子被趕進了牛欄岡山腳的爛泥坑裡,爛泥齊腰,笨拙的敵人怎麼也掙扎不出來,急得哇哇亂叫。但追趕他們的義勇趕到了泥坑邊,也不敢貿然進去,眼見鬼子近在跟前,卻無法殲滅,急得眾義勇抓耳撓腮。情急中,有人找來長繩,拴上鄉村裡常用的耙鉤,看準了朝敵人扔去。鉤子不偏不倚地鉤住了一個鬼子兵的衣服,沒等鬼子掙扎,義勇一使勁,就把鬼子拖出泥坑,旁邊的人手起刀落,結果了這個鬼子。其他義勇連忙如法炮製,輕松地消滅了這股敵人。
⑥ 鴉片戰爭時,侵略中國的英國遠征軍的人數,艦船的數目。
1900年8月3日,從天津出發進攻北京的八國聯軍,人數最多的是日軍,8000人;第二俄軍,4800人;第三英軍3000人,40艘船;第四美軍,2100人;第五法軍,800人;第六奧地利軍,58人;第七義大利軍,53人。還有7000德軍在海上,來不及上陸。真正上陸作戰的加起來總共18811人,就這么點兵力!
其他資料暫時不知道
⑦ 1840年雅片戰爭時,英軍來了多少人多少船他們是從哪來的
道光二十年夏,由四十八艘艦船和四千餘名官兵組成的英國遠征軍封鎖了廣州珠江口,鴉片戰爭爆發。
鴉片戰爭
道光二十年(1840)年的鴉片戰爭(Sino-British Opium War)改變了中國的歷史,也改變了香港的命運。
嘉慶中葉後,清朝的統治日趨衰落。清政府仍以「天朝上國」自居,虛驕自大,閉目塞聽。而同一時期的歐美列強卻有長足發展,並把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的中國,作為他們擴大海外市場的主要目標。而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農業國家,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加上保守的「天朝上國」思想,一直以來中國人對外來的產品的需求很小。外國商人為攝取暴利,從華南將大量鴉片走私輸入中國,鴉片的輸入量由道光即位之初的四千餘箱,到道光十八年,即鴉片戰爭爆發之前,已猛增到四萬零二百箱。鴉片的泛濫,影響了民眾的身心健康,使吏治敗壞導致中國白銀外流,政府財政收入短絀。道光延續自雍正以來的禁煙政策,但鴉片走私不但不見收效,反而日益猖獗。事態的發展引起的朝野人士的警覺。道光下令封疆大臣討論禁煙的看法,朝野對禁煙的看法不一,最終打東道光帝的是當時湖廣總督林則徐的禁煙奏摺。林則徐一針見血地指出:若再聽由鴉片泛濫下去,則數十年之後中原再無可御敵之兵,也沒有可以充餉之銀。這種局面顯然是道光帝無論如何也不想看到的,道光十八年十一月(1848)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東查禁鴉片。
林則徐抵達廣州,隨即開展禁煙,嚴查煙販,整頓水師,曉諭外商呈交鴉片。同年四月二十二日,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二萬余箱鴉片。中國的禁煙措施,遭遇英國政府的強烈反應。道光二十年夏,由四十八艘艦船和四千餘名官兵組成的英國遠征軍封鎖了廣州珠江口,鴉片戰爭爆發。在林則徐的部署下,廣州軍民嚴陣以待。英軍無隙可乘,逐北犯廈門,也未得逞。又進犯並攻陷浙江定海,繼而又前往天津海口,將英國外交大臣的照會送交直隸總督琦善,琦善受命前往天津虎門口外的穿鼻,與英軍統帥談判,議定草約,稱為《穿鼻草約》。中國割讓香港,賠款六百萬圓,英國歸還定海,兩國國交平行等。清政府大為震怒,於是清政府於道光二十一年一月對英宣戰,並派皇侄奕山為靖逆將軍,率兵赴廣東作戰。次月,英軍攻佔虎門炮台,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戰死。琦善被鎖拿入京問罪。同年四月,廣州城郊三元里發生民眾自發抗擊英國侵略者的斗爭,顯示了中國人民反抗外來入侵的勇氣。
同年夏秋,英軍繼續擴大戰火,先後攻陷福建廈門,浙江定海,鎮海和寧波。皇侄奕經奉命赴浙江主持軍務,連遭挫敗,逃至杭州。道光二十二年,應軍攻陷吳淞口炮台,守將陳化成戰死。之後,英軍一度侵佔上海,寶山,又闖入長江,攻陷鎮江,切斷京杭大運河南北交通,繼而直抵江南重鎮---南京城下。同年七月二十四日,清政府在英軍的炮口下,被迫簽定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這是清政府第一份不平等條約,嚴重損害中國的主權。他規定中國割讓香港,賠償二千一百萬銀元,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個口岸城市對外通商,此外英國還享有協議關稅,領事裁判權和片面最優惠國待遇等特權。美國,法國隨之也接蹱而至,先後脅迫清朝政府與他們簽訂了不平等條約。道光二十九年,葡萄牙驅逐中國在澳門的官吏,停付租金,公然強佔了澳門。
鴉片戰爭的結果是使中華帝國關閉自守五千年的古老大門,從此被英國的尖兵利炮打開。從此再也不能復合,美國總統泰勒隨即派全權大使乘軍艦到廣州,清政府已成驚弓之鳥,急忙跟他簽訂《望廈條約》。法國軍艦開到廣州海面示威,宣稱將北上攻擊舟山群島,道光帝連忙跟他簽了《黃埔條約》。幾個中國人聽都沒聽過的西方國家葡萄牙,西班牙,比利時,普魯士(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荷蘭,丹麥,瑞典等等,「一些中國曾經聽說過,或從沒有聽說過的彈丸小國,在過去就是前來進貢也不夠資格的,現在排隊而來。」(柏楊的《中國人史綱》下卷)他們一一和中國簽訂了條約,而且均享有和《南京條約》中英國人一樣享有的特權。中華帝國頓時陷入半殖民地狀態。五千年來,從未受此侮辱。
第二次鴉片戰爭
十九世紀五十年代,英、法、美等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生產進一步發展,要求有更多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他們越來越不滿足於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從中國掠奪到的權益,要求在《南京條約》的基礎上簽訂新的不平等條約。1854年和1856年,英、法、美曾兩次以幫助鎮壓了太平天國為借口,向清政府提出包括中國全境開放、鴉片貿易合法化等無理要求,遭到了清政府的拒絕。隨後,英法兩國即策劃了一場新的侵華戰爭,以武力來達到其罪惡的目的。這就是英法共同侵略中國的第二次鴉片戰爭。
法國以1856年2月法國神父馬賴在廣西西林從事非法活動被殺事件作為侵華借口。英國則急不可奈地製造了一個發動戰爭的借口——「亞羅號」事件。亞羅號是一艘中國走私船,曾經在香港領過一張登記證,已經過期。1856年10月,中國水師在廣州附近登上亞羅號拘捕匪徒,遭到英國駐廣州領事巴夏禮的抗議。盡管兩廣總督葉名琛同意交還在亞羅號上被捕的中國水手,英方卻不予理睬。10月下旬,英軍突然發動進攻,佔領廣州以南沿江各炮台,並一度沖進廣州城內。由於力量不夠,1857年1月英軍從省河撤退,等待援軍。
1857年9月,英國全權代表額爾金統率海陸軍來到香港。10月,法國全權代表葛羅也率兵到達。12月中旬,英法聯軍5000餘人發動了對廣州的進攻,29日佔領廣州。兩廣總督葉名琛被俘。廣東巡撫、廣州將軍等人投降敵人,在英法監視下組織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地方傀儡政權。
1858年4月,英法艦隊到達大沽口外海面。5月20日,聯軍發動進攻,大沽炮台在經過頑強抵抗後失陷。英法艦隊隨即溯白河(即海河)而上,到達天津。清政府慌作一團,立即派大學士桂良等趕往天津議和。在英法的威嚇下,桂良於6月下旬分別與英、法簽訂了可恥的賣國條約——中英、中法《天津條約》。《天津條約》規定:外國公使駐北京;開牛庄(後改營口)、登州(後改煙台)、台南、淡水、潮州(後改汕頭)、瓊州、漢口、九江、江寧(南京)、鎮江為通商口岸;中國海關僱用外人;外國傳教士入內地自由傳教;外國人往內地游歷通商;外國商船可在長江各口來往;中國給英國賠款銀400萬兩,法國200萬兩。在此以前,中俄、中美《天津條約》已先簽訂。
1859年初,英、法政府分別任命普魯斯和布爾布隆為駐華公使。6月中,英法公使率軍艦到達大沽口外,拒絕清政府從北塘登陸的指定,蠻橫地要經大沽口溯白河進京換約。6月25日,英法軍艦向大沽炮台發動進攻。經過整頓的大沽守軍奮起反擊,擊沉擊傷英法兵艦十餘艘,斃傷侵略軍四、五百名。英法聯軍狼狽撤出大沽口。
1860年4月,英、法全權代表額爾金和葛羅率大批軍隊再度開到中國。5月下旬,英軍佔領大連灣。6月初,法軍占煙台,完成了對渤海灣的封鎖。8月1日,英法聯軍在北塘登陸,21日陷大沽炮台,24日佔領天津。清軍退守張家灣、通州(今通縣)一線。9月9日,聯軍向通州推進,21日在通州八里橋打敗清軍。次日,咸豐皇帝倉皇逃往熱河。10月初,聯軍佔領圓明園,在恣意搶劫破壞之後,又放火焚燒,一座世界上最瑰麗多姿的宮苑傑作就這樣毀於英法侵略軍之手。13日,北京留守當局向英、法投降,交出安定門,聯軍兵不血刃控制了北京城。10月下旬,清政府代表、恭親王奕欣與英、法代表先後交換《天津條約》批准書,並訂立《北京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至此結束。《北京條約》規定:開天津為商埠;准許華工出國;割讓九龍司地方給英國;發還天主教資產;對英、法賠款增加到800萬兩。
⑧ 當時侵略中國的英國人只有四千多名,而大清國卻有整整80萬常備軍。為什麼偌大
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侵略軍可不是4000多人。而是整整19000人,包括海軍和陸軍。其中陸軍包括5個營級英籍正規軍,3個印度步兵團,以及1個印度工兵團。英陸軍配備火槍及火炮。海軍戰艦在戰爭伊始就有16艘,其中有3艘74炮戰列艦作為主力艦、4艘蒸汽武裝船作為輔助艦。此外還有28艘運輸用艦。
大清是80萬軍隊,快馬彎刀,處於冷兵器時期。
英軍火槍是需要從前方裝填彈葯的,也沒有膛線,很原始。打一槍,需要蹲下重新裝填火葯,很慢。按道理快馬彎刀不是不能戰勝他們。為什麼還會輸?
因為大清兵力雖多,但分布在全國,卻沒有發展鐵路,導致運輸遲緩。信息傳遞過於慢,皇帝知道英國人進攻的時候,英國人都打了好多勝仗了。皇帝全國動員,再等聖旨到了大營的時候,仗打完了。那還管什麼用啊。
英軍一條龍,廣州-廈門-定海-天津(第一階段)廣州-寧波-鎮海-南京(第二階段)。全軍組成拳頭,由海軍配合陸軍,在沿海地區自南向北的進攻。第一階段,英清談判。第二階段,大清投降。
⑨ 咸豐六年英國人為什麼要炮轟廣州
樓主既然看了歷史書,我想樓主對歷史背景應該有一定了解.
那我從地理上解釋..
因為英國人從海上來..中國海岸線從西到東第一個大城市就是廣州.不打廣州打哪呢?
⑩ 第一次鴉片戰爭是哪國入侵中國的多少侵略軍
第一次鴉片戰爭發生的時間是1840年。1840年,英國政府以林則徐的虎門銷煙等為借口,決定派出遠征軍侵華。1840年6月,英軍艦船47艘、陸軍4000人在海軍少將喬治·懿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率領下,陸續抵達廣東珠江口外,封鎖海口,鴉片戰爭開始。1842年,鴉片戰爭以中國失敗並賠款割地告終。
1842年,清政府被迫接受了英國提出的議和條款,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
中英《南京條約》共十三款,其中主要內容要求中國:
1、割讓香港島。
2、向英國賠償鴉片煙價、商欠、軍費共二千一百萬銀元。
3、五口通商,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允許英人居住並設派領事。
4、協定關稅,英商應納進出口貨稅、餉費,中國海關無權自主。
5、廢除公行制度,准許英商在華自由貿易等。
此外,也規定雙方官吏平等往來、釋放對方軍民以及英國撤軍等事宜。
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影響
中國開始向外國割地、賠款、商定關稅,嚴重危害中國主權,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喪失獨立自主的地位,並促進了小農經濟的解體。同時,鴉片戰爭也揭開了近代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歷史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