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何英國的倫敦被稱為霧都
對於霧,大家恐怕都是不陌生的,我們都知道,它的主要成分就是水。所以說,當大霧天的時候,我們的能見度都是比較低的,可以說是會產生一種伸手不見五指的感覺,感覺到四周都是白茫茫的一片。同時,這樣的大霧天氣對於我們的日常生活都是一種非常大的阻礙,那麼全世界范圍內,時常會起霧的地方有很多,但是最出名的也就是英國的倫敦了,我們都知道英國的倫敦又被稱之為「霧都」,那麼,這是由於一種什麼樣的原因呢?
第三個的話,倫敦之所以被稱為霧都,並且它的霧都名號這么出名,可以說與一部小說也是也分不開,那就是《霧都孤兒》,可以說,正是由於這樣的一部在全世界文學史上都有一定影響力的小說,造成了倫敦的」霧都「名號這么的響亮。
由上述幾個原因,我們就應該可以知道,倫敦被稱為「霧都」可以說是名副其實了,我們也可在未來的規劃中,也可以選擇將將倫敦成為我們理想的旅遊地點,往往在這個時候你可以體會到當地的風土人情、可以感受到倫敦的魅力。
B. 為什麼英國倫敦被稱為霧都
英國首都倫敦,是一座古老而又現代化的城市。它不僅是歷史文化名城和國際金融中心,更以「霧都」著稱於世。這里的霧常常彌漫不散,連續好幾天,空中都是充滿了白茫的小水滴。泰晤士河兩岸的尖頂教堂,高層建築都被掩蓋起來,只剩下一些空中樓閣。大霧也給市民帶來了麻煩。1952年12月5日發生的一次大霧,延續了4天多,家庭取暖中排出的煤煙,被濃霧籠罩著,久久不散。白天猶如黑夜,要點燈照明。市區交通停頓,居民感到胸悶,呼吸困難,白廳街的大理石建築遭到腐蝕。
倫敦的大霧和當地的地理環境和大氣污染有關。英國是大西洋中的一個島國,而倫敦又處於英國東南部的一塊盆地上。盆地的南北兩側是東西走向的山嶺,泰晤士河自西向東穿過市區注入北海,市區離河口只有88千米。在西風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下,倫敦的氣候溫暖潮濕,屬溫帶海洋性氣候。秋冬季節,當西風把大西洋的水汽吹向陸地時,白天和晚上的溫差比較大,盆地空氣相對穩定,流動不暢,下層空氣受冷以後,往往會形成漫天大霧,並且循環往復,久不消散。加上倫敦的工業和交通迅速發展,工礦企業和汽車排出的大量煙塵飄浮在空氣中,變成了霧的凝結核,這也是促成大霧的一個原因。
80年代以來,由於英國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環境保護,倫敦上空的可見度已比過去有了提高,年平均日照數也大大增加。絕跡多年的小鳥又重新在倫敦上空翱翔了。
C. 霧都倫敦的由來
20世紀初,倫敦人大部分都使用煤作為家居燃料,產生大量煙霧。這些煙霧再加上倫敦氣候,造成了倫敦「遠近馳名」的煙霞,英語稱為London Fog(倫敦霧)。
因此,英語有時會把倫敦稱作「大煙」(The Smoke),倫敦並由此得名「霧都」。1952年12月5日至9日期間,倫敦煙霧事件令4000人死亡,政府因而於1956年推行了《空氣清凈法案》,於倫敦部分地區禁止使用產生濃煙的燃料。
並且倫敦受北大西洋暖流和西風影響,這屬於溫帶海洋性氣候,四季溫差非常小,夏季很涼爽,冬季溫暖,空氣濕潤,多雨霧,秋冬尤甚。
中國霧都
重慶氣候溫和,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是宜居城市,年平均氣候在18℃左右,冬季最低氣溫平均在6-8℃,夏季較熱冬暖夏熱,常年降雨量1000-1450毫米,春夏之交夜雨尤甚,因此有"巴山夜雨"之說,有山水園林之風光。
重慶多霧,素有「霧重慶」之稱。重慶霧多,是由於重慶地理環境形成的。重慶年平均霧日是104天,有世界霧都之稱的英國倫敦年平均霧日只有94天,遠東霧都的日本東京也只有55天。
重慶是名符其實的「霧都」,而重慶璧山區的雲霧山全年霧日多達204天,堪稱「世界之最」。
D. 倫敦為什麼被稱為「霧都」
英國首都倫敦,是一座古老而又現代化的城市。它不僅是歷史文化名城和國際金融中心,更以「霧都」著稱於世。這里的霧常常彌漫不散,連續好幾天,空中都是充滿了白茫的小水滴。泰晤士河兩岸的尖頂教堂,高層建築都被掩蓋起來,只剩下一些空中樓閣。大霧也給市民帶來了麻煩。1952年12月5日發生的一次大霧,延續了4天多,家庭取暖中排出的煤煙,被濃霧籠罩著,久久不散。白天猶如黑夜,要點燈照明。市區交通停頓,居民感到胸悶,呼吸困難,白廳街的大理石建築遭到腐蝕。
倫敦的大霧和當地的地理環境和大氣污染有關。英國是大西洋中的一個島國,而倫敦又處於英國東南部的一塊盆地上。盆地的南北兩側是東西走向的山嶺,泰晤士河自西向東穿過市區注入北海,市區離河口只有88千米。在西風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下,倫敦的氣候溫暖潮濕,屬溫帶海洋性氣候。秋冬季節,當西風把大西洋的水汽吹向陸地時,白天和晚上的溫差比較大,盆地空氣相對穩定,流動不暢,下層空氣受冷以後,往往會形成漫天大霧,並且循環往復,久不消散。加上倫敦的工業和交通迅速發展,工礦企業和汽車排出的大量煙塵飄浮在空氣中,變成了霧的凝結核,這也是促成大霧的一個原因。
80年代以來,由於英國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環境保護,倫敦上空的可見度已比過去有了提高,年平均日照數也大大增加。絕跡多年的小鳥又重新在倫敦上空翱翔了。
E. 英國為什麼叫霧都
倫敦叫霧都因空氣濕潤,多雨霧,所以倫敦市區常常充滿著潮濕的霧氣,因此有個叫「霧都」的別名。
20世紀初,倫敦人大部分都使用煤作為家居燃料,產生大量煙霧。這些煙霧再加上倫敦氣候,造成了倫敦「遠近馳名」的煙霞,英語稱為London Fog(倫敦霧)。因此,英語有時會把倫敦稱作「大煙」(The Smoke),倫敦並由此得名「霧都」。
倫敦(London),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簡稱英國)首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與紐約和香港並稱為「紐倫港」。
倫敦位於英格蘭東南部的平原上,泰晤士河貫穿其中,城市中心坐標為北緯51°30′、東經0.1°5′。大倫敦都會區人口約828萬(2016年),面積為1577平方千米。2016年,倫敦的地區生產總值已達到5535億美元。
F. 為什麼稱倫敦為霧都
因為在20世紀初,因倫敦氣候原因與倫敦大部份人使用煤作為家居燃料,產生大量煙霧使倫敦成為霧城而得名。
倫敦霧城來源:
20世紀初,倫敦人大部分都使用煤作為家居燃料,產生大量煙霧。這些煙霧再加上倫敦氣候,造成了倫敦「遠近馳名」的煙霞,英語稱為London Fog(倫敦霧)。因此,英語有時會把倫敦稱作「大煙」(The Smoke),倫敦並由此得名「霧城」。
1952年12月5日至9日期間,倫敦煙霧事件令4000人死亡,政府因而於1956年推行了《空氣清凈法案》,於倫敦部分地區禁止使用產生濃煙的燃料。
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英國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環境保護,倫敦上空的可見度已比過去有了提高,年平均日照數也大大增加。絕跡多年的小鳥又重新在倫敦上空翱翔了。時至今日,倫敦的空氣質量已經得到明顯改觀。
(6)英國首都為什麼被稱為霧都擴展閱讀
霧都影響:
倫敦處於死風狀態,空氣中積聚著大量的煙塵,經久不散,風太弱又無法帶走林立的工廠煙囪與家庭排出的各種有害的煙塵。於是,大量的煤煙從空中紛紛飄落,美麗的泰晤士河谷被煙霧籠罩。一位在船上幹活的小徒工,煙霧的入侵使他淚如泉涌;煙霧穿門入室,鑽進了格林威治區的居民家中,使人們痛苦難忍。
霧雲在城市上空懸浮了5天,逐步變得更臟和更有毒。倫敦市中心空氣中的煙霧量幾乎增加了10倍。煙霧使數千受害者患了支氣管炎、氣喘和其他影響肺部的疾病。最後,到12月10日煙霧散去時,估計已有4000人死亡,其中多數是年長者。
煙霧的主要起因是機動車所排放的廢氣的污染。像洛杉磯、墨西哥城等大城市內,煙霧一直懸浮在空中。使用無鉛汽油和安裝機車排氣催化轉化器,有助於減少受這種污染而損害健康的危險。但是,這仍是一個有待解決的嚴重問題。
G. 霧都——倫敦的來歷
倫敦, 人們就會把「霧都」的稱號與它相連。的確在上世紀60年代之前, 倫敦稱為霧都是世人共知的。 倫敦煙霧繚繞, 迷茫一片。盡管街頭路燈明亮, 但能見度仍然很差, 看不清10米以外的東西。在人們的眼前總感到模模糊糊。可如今,倫敦上空已基本難見其滾滾濃煙和彌漫黃霧。絕跡多年的上百種小鳥重返倫敦飛翔, 許多魚兒又回到了泰晤士河。空氣中的塵埃大為減少, 使倫敦摘掉了「霧都」的帽子, 應歸功於近30多年來對污染的治理。倫敦將燃煤的工廠盡量關閉或遷出市區, 城市居民杜絕燒煤, 汽車全部使用無鉛汽油。使汽車尾氣的排放量減少了 75%以上, 從而在根本上「趕走了」污染源。英政府制定的《環境法》, 確保了環境政策和具體措施的貫徹。在倫敦, 公共場所亂扔廢物被認為是一種犯罪行為, 處以高額罰款。在公共場所嚴禁吸煙, 違者最高罰款 1000 英鎊。近年來, 倫敦更積極增設公園和綠地, 實現城區內不露泥土, 市郊建立 10 多座衛星城, 城區擁擠現象大為減輕。現在的倫敦, 市區公園星羅棋布, 林木蔥郁, 綠草如茵。基本告別了「霧都」形象, 成為一座潔凈的城市。然而, 去年冬天倫敦又出現一次彌漫煙霧, 這就說明對污染源的整治一刻也不能放鬆, 應常抓不懈。
早在中世紀,倫敦就開始出現煤煙污染大氣的問題,當時的英國國會還頒布過國會開會期間禁止工匠使用煤炭的法令。由煤支撐的工業革命開始以後,由於工廠大多建在市內,居民家庭又大量燒煤取暖,煤煙排放量更是急劇增加。在無風的季節,煙塵與霧混合變成黃黑色,經常在城市上空籠罩多天不散,形成曾經客居倫敦的老舍先生描繪過的"烏黑的、渾黃的、絳紫的,以致辛辣的、嗆人的"倫敦霧。
H. 為什麼倫敦被稱為霧都,是因為倫敦的霧氣很重嗎
霧都,顧名思義就是每年的"霧日"比起其他國家要多得多,倫敦就是這樣一個"霧都",在每年春秋之交的時候,生活在倫敦的人們就像生活在仙境一般,到處都是霧氣,能見度極低,並且這樣的大霧天,每年可以高達七八十次。
算下來,平均五天就會有一個大霧天,自然形成的霧氣治理方法相對比較少,因為這畢竟是倫敦所處的自然環境造成的,但倫敦被稱為霧都並不完全因為地理環境所造成的大霧天氣,而是由於在16-17世紀,也就是工業革命後的時間里,倫敦因為趕上了工業革命這趟列車,能源上自然就會以煤炭為主。
而當時的技術又不是很先進,所以大量燃燒煤炭而造成的大量煤煙,沒有過濾設置,都排放到了倫敦的空氣中,再加上地形地勢的原因,形成的煙霧難以散去,煙患十分嚴重,那工業革命後倫敦的煙患到底嚴重到什麼地步?政府又是如何治理的呢?
其次是政府開始對各種工廠的煤炭使用量進行了相對的控制,畢竟煤炭的使用為因果的海上力量壯大提供了強大的推動力,這對當時想要稱霸的英國是非常重要,因此政府在控制煤炭使用量的同時,也是在默認著煤炭的繼續使用,雖然治理效果不是很明顯,但也算是有所管理了。
伊麗莎白一世、查理一世等所有國王都對煤煙十分厭惡,盡管出發點有所不同,但其本質都是為了皇室成員的身體健康,對煤炭的使用量,對煤煙的排放量及其源頭都有所管理了,對倫敦的煙患雖然是杯水車薪,但仍然是好過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