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諾曼底人
維京人定居在諾曼底之後,在宗教信仰上大多皈依了基督教,被稱為諾曼底人。但是,這並沒有改變他們的擴張和搶掠。不久,他們以諾曼底為基地,入侵了英格蘭。後來他們又入侵南義大利以及西西里島。
(注:維京人:早在公元前6000年,維京人的祖先就已經乘著簡陋的小船,走遍斯堪的納維亞。他們說著同一種語言——古斯堪的納維亞語,信奉著同樣的神,在偏僻的農莊裡過著艱苦的生活。
大多數研究者認為,維京人是古代日耳曼人的一支後裔。他們在大約四千年前開始向北歐遷徙,在斯堪的納維亞定居下來。)
公元1016年底,改信基督教的諾曼底人前往耶路撒冷朝聖。這是他們第一次前去朝聖,但在途中發生的一起意外,改變了他們的目的地,也改變了他們此行的目的和性質,使他們的去向由耶路撒冷變為義大利,他們的行動由朝聖變成了侵略,由朝聖者變成了入侵者,後來又變成了統治者。
當諾曼底人途經義大利時,義大利半島正在一場內戰之中,佔有義大利北方的倫巴第人與統治義大利南方的東羅馬人的戰爭正處於僵持狀態。自從西羅馬帝國滅亡以來,義大利本土統治者與意欲恢復統一的羅馬帝國的東羅馬人已經打了多年的仗。這次倫巴第人覺得是一個打擊東羅馬人的機會,於是他們便邀請諾曼底人加入他們一方作戰,並答應如果取得勝利,可將東羅馬佔領的義大利南部交給諾曼底人。早在公元859年,維京人的船隊就曾繞過了直布羅陀海峽,進入地中海,並一度威脅羅馬。維京人的領袖們早有覬覦義大利半島之心。作為維京人的後裔,生性好戰的諾曼底人當然不會放過這樣的良機,他們立即答應了倫巴第人的請求,拿起武器投入到對東羅馬人的戰爭。
羅伯特·吉斯卡爾(?~1085年)是諾曼冒險家中的英雄人物,自從他率領兄弟十人及部屬來到義大利後,就開始了和拜占庭帝國軍隊的作戰,諾曼底人確實是打仗的行家,經過幾次激戰,便將東羅馬軍隊打敗。諾曼底人乘勝進軍南義大利,將所有在南義大利的東羅馬人趕走,征服了東羅馬帝國佔領的卡拉布里亞和阿普利亞,隨後他們就在那裡定居了下來。根據事先與倫巴第人的協定,他們成了南義大利的統治者。吉斯卡爾成為南義大利諾曼底人的領袖。
羅伯特·吉斯卡爾對卡拉布里亞的佔領得到教廷的認可,並和教廷建立了封主和封臣的關系。公元1059年,教皇封吉斯卡爾為公爵,承認他對南義大利的統治,領土包括阿普利亞及加拉巴尼亞。他在梅爾菲向教皇作了封臣宣誓,除了接受阿普利亞、卡拉布里亞和即將佔領的西西里為封地,這位諸侯還答應交納封地租金,而且有義務支持每一位合法選舉的教皇。
戰爭使諾曼底人與東羅馬帝國結下了冤讎,雙方常常互相攻擊爭斗。1081年,羅伯特·吉斯卡爾再度向拜占庭開戰,進軍希臘,途中遭遇風暴,損失慘重,而威尼斯艦隊也開來增援拜占庭,雙方相持於都拉索城。拜占庭皇帝阿列克修斯一世親率數萬大軍前來,向1.5萬的諾曼軍隊發起總攻。羅伯特·吉斯卡爾是個有名的戰略家,他面對三面夾擊,處驚不變,機智地率領八百騎兵從拜軍側翼縫隙殺入,拜軍潰敗,並攻陷了都拉索城。
與一般的北歐海盜不同的是,吉斯卡爾是個偉大的軍事家和戰略家,而不是一般的維京頭領。他曾率領大軍進兵當時是東羅馬領土的巴爾干半島,並試圖從海上進攻並征服東羅馬首都君士坦丁堡,但沒有成功。1084年,羅伯特·吉斯卡爾與威尼斯、拜占庭聯合艦隊進行了三次海戰,均大獲全勝,重創威尼斯和拜占庭,共傷亡1.3萬人。羅伯特·吉斯卡爾處在諾曼底人在歐洲全面侵襲的時代,從他身上我們可以看到諾曼底人的勇猛剽悍和粗暴頑強,他們正是靠著這種素質在歐洲各地不斷取得成功。不久,諾曼底人攻入希臘,但在1085年,羅伯特·吉斯卡爾未能完成他的心願,就離開了人世。
吉斯卡爾死後,他的弟弟羅奇繼承了他的地位。
自中世紀以來,距離義大利最近的西西里島可謂三易其主。原來,西西里島先是由拜占庭帝國統治,後來又被阿拉伯人統治,羅奇帶領軍隊渡過墨西拿海峽,進軍西西里島,趕走了阿拉伯人。1060年至1090年間,他們從穆斯林人手中奪去了西西里島,使西西里島也處於諾曼底人的統治之下。
從此,這些諾曼底人在阿普利亞和西西里建立了第一批國家。公元1130年,就在諾曼底人征服者威廉成為英國國王之時,在歐洲南部,另一個諾曼底人——羅奇的兒子羅奇二世也在這一年聖誕節,於巴勒摩的大教堂加冕為「西西里、阿普利亞、加拉巴尼亞之王」,也被稱為羅奇大帝。他定都巴勒摩,成為西西里島及南義大利的主人。
1139年,教皇英諾森二世接受了這個事實,正式冊封羅奇二世為西西里國王、阿普里亞公爵以及卡普亞親王。不久之後,羅奇二世佔領了那不勒斯並遷都於此,那不勒斯王國就此誕生。
值得一提的是,在12世紀的歐洲,盡管諾曼人不論和任何帝國交戰都所向無敵,顯赫一時,但他們與一般的征服者還是有所區別的。一般來說,歷史上的征服者往往都要求被征服的人採用征服者的語言、宗教、法律以及生活方式,但是諾曼底人卻允許回教徒、希臘人、義大利人保留他們自己的宗教及風俗習慣。這樣的明智之舉,在以後的歲月中,使南義大利和西西里島充滿了繁榮和富庶,而民族的融合、文化的交流也使得這些地方的建築、藝術產生了一種特殊的風格。
㈡ 英國歷史上的諾曼王朝,諾曼王朝是如何滅亡的
諾曼底王朝(1066年-1154年,House of Normandy):簡稱諾曼王朝,是英格蘭的一個王朝。
一共有四位國王曾統治英格蘭,統治時間由征服王威廉之後的1066年開始,直至1154年。斯蒂芬死後他的表甥亨利二世繼位,金雀花王朝的統治開始。1066年,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以親屬關系要求繼承王位,遭到拒絕後,以武力奪取了英王之位,稱為"征服者威廉"(即威廉一世),建立了諾曼底王朝,但是這也造成了日後百年戰爭的根源。
1153年,馬蒂爾達與她的安茹兒子亨利登陸英格蘭,經過幾場戰斗,他與斯蒂芬達成協議,斯蒂芬繼續擔任國王,死後由亨利繼承王位。次年斯蒂芬死去,亨利二世繼位,金雀花王朝開始。諾曼王朝滅亡。
㈢ 羅馬人撤出英國後英國經歷了哪些時期
公元前55年,凱撒的羅馬軍團第一次入侵不列顛,被英勇的凱爾特人擊敗。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迪烏斯再次派兵入侵,這一次順利征服了不列顛,把英格蘭納入了羅馬帝國的版圖,羅馬人對威爾士,蘇格蘭,愛爾蘭這些偏僻野蠻的地區沒有什麼興趣,英國西北部的凱爾特人部族組織得以保留,羅馬人還在英國修建了防禦凱爾特人的哈德良長城。在羅馬人的統治下,英國人過了三百多年和平的生活,史稱「羅馬治下的和平」。地主的土地由農奴或者奴隸耕作,精神生活受羅馬的文學和藝術的熏陶。四世紀開始,基督教開始在英國傳播,羅馬帝國此時已腐朽不堪,無力抵擋蠻族的入侵,當盎格魯人和撒克遜人從東方登陸,凱爾特人和蘇格蘭人也越過長城,英格蘭遭到嚴重的蹂躪。五世紀,末日迫近的羅馬帝國已無力維持在英國的駐軍,撤出了英國,羅馬在不列顛的統治一共維持了四百多年,此後不列顛長期四分五裂,戰亂不休。
侵入英國的盎格魯撒克遜人屬於條頓部族,膚色白皙,原來在萊茵河下游地區進行農業耕作,四世紀開始侵入不列顛,一路屠殺破壞,本地的凱爾特人奮起抵抗,這就是傳奇的亞瑟王時期,亞瑟王是一個基督教徒,凱爾特人此時已開始接受基督教,到7世紀中期,不列顛全境都接受了基督教。829年,威塞克斯國王愛格伯特徵服了德文郡和康沃爾地區的凱爾特人,戰勝了麥西亞,成為至少在名義上統一了英格蘭的第一個國王。愛格伯待政府中沒有一個有組織的中央政權和有戰鬥力的軍隊,國王依靠效忠王室的本地地主、扈從、部落長老和主教,英國的王權從一開始就表現出軟弱的特點。盎格魯撒克孫人和凱爾特人此時都已紮根土地,安心耕作,不再是以前勇猛的武士,無力擊退新的入侵者。
新來的入侵者是從北歐來的維京人,維京人對英國的襲擊開始於八世紀,到九世紀中期遂發展為大規模的入侵和征服活動,挪威人侵佔了北蘇格蘭和赫布里底島、坎伯蘭以及蘭開郡,最後征服了愛爾蘭,丹麥人蹂躪英格蘭東部,約克郡成為丹麥人的王國,英格蘭西南也受到丹麥人的威脅,威塞克斯王國苦苦支撐,10世紀末期,威塞克斯王國也被摧毀。1016年,維京人完全征服了不列顛,不列顛成了丹麥帝國的一部分。不過維京人的統治沒能維持多長時間,1042年,懺悔者愛德華又恢復了英國的舊王朝,1066年,懺悔者愛德華死後無嗣,諾曼人乘機入侵。從法國來的諾曼人原來也是北歐維京人,此時已被法國化,成了法國人。
諾曼人征服英國後建立了嚴格的封建制度,國王威廉把土地賜給追隨自己的貴族,封建主義這個詞是從「封地」派生出來的,也指使用特定土地的等級,封建制度是建立在承租土地的基礎上的,不是指所有權,國王才是土地的最高所有者,少數主要承租人(王公大臣)從國王那裡得到封地,規定派出一定數量的騎士為國王服兵役作為報答,次一級的轉租人從封臣那裡得到土地,最低級的轉租人就是騎士,社會最底層的是農奴,終年耕作在封建主的土地上。英國舊有的大量自耕農此時都必須隸屬於領主,淪為農奴,農奴們有的實行兩圃輪種法,即耕種和休閑,有的實行三圃制,即冬播、春播和休閑。
㈣ 諾曼征服與清軍入關是一樣的性質嗎諾曼人是法國人的一部分,他們征服了英國,200年後又被英國人同化,直
諾曼人也屬於日爾曼民族,諾曼大公國也是法蘭西國王的臣民。但諾曼大公國領主威廉公爵也有英格蘭王位繼承權。在英格蘭國王懺悔者愛德華去世後不久,挪威國王哈拉爾德三世與威廉相繼起兵爭奪繼承權。前者在斯坦福橋被哈羅德國王所殺,後者則在黑斯廷斯一戰中取得了最終德勝利。諾曼人從此成為了英國的王室。但諾曼人僅僅是征服的貴族,所以在其融入英國之後,就不再有諾曼人了。但法語仍然是英國的宮廷語言,直到十六世紀英國國教改革以後,英語才正式作為英國的官方語言。但法語在英語中的影響仍然比比皆是。而諾曼大公國本身,仍然作為法王的臣民繼續存在著,諾曼公爵也有法王的繼承權。但到英法百年戰爭結束後,諾曼公國被徹底消滅,諾曼人徹底融入法國。
清軍入關的形勢則與此不同。清人本為明朝臣民,建國之地本為明朝轄境。乘虛入關,奄有中原。清朝對明朝的繼承,不是血統意義上的繼承,而是文化意義上的繼承。清朝服膺漢文化,主動學習中原文明。滿人作為一個民族,積極地學習漢語,在當時為大勢所趨,盡管清帝三令五申,仍不能止。即使清帝自己,仍需自覺學習漢文化,如乾隆帝自己就曾作御制詩四萬三千餘首。但清軍入關是以民族征服的形式進行的,因此雖然在其國亡以後,在中國國內仍然有其遺胤存在,但滿清的發祥地則依然是中國的一部分。
諾曼征服是來自異國的征服,它從未消除掉英吉利海峽的重要性。清軍入關是來自本國的征服,它一勞永逸地消除了長城南北的敵意。
諾曼征服是先進者的征服,使英國走出了史前時代,征服者有著文化的優越感,直到外力壓迫,才被迫與被征服者親近。清軍入關是落後者的征服,使中國在經濟文化上停擺了半個世紀之久,征服者在文化上高度自卑之餘,又產生了盲目的崇拜,直到西方列強的槍炮,才使中國醒來。
㈤ 明明是侵略者,卻被英國人尊為開國元勛,威廉一世如何征服英格蘭
威廉一世一直被英國人視為是與伊麗莎白、維多利亞等人同等重要的歷史人物。直到今天,關於他的歷史考證與傳說辨疑仍然沒有停止。他究竟做過什麼,能讓歷史如此銘記?
一、諾曼人、丹麥人、英格蘭人的三族融合
如果說日耳曼人是羅馬人之後歐洲的第一波外來者,那諾曼人則是當之無愧的繼任者。早在8世紀末,來自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諾曼人就開始遷徙到歐洲各處,位於法國北部的諾曼底,便是法王賜給他們的第一個大陸領地。911年,諾曼首領羅洛同法王達成協議,獲得了在諾曼底一帶的定居權。諾曼底從此成為了北歐人向歐陸遷徙擴散的第一中心。
裝束頗具法國貴族風情的威廉
傳統英格蘭貴族與北歐交往密切,各地教會與羅馬教廷的結合緊密,這些趨勢都在威廉征服之後發生轉向。此後的英格蘭更加深了與西歐王室的交往,並第一次產生了「海外拓殖」的需要。英國王室將其觸手伸向法國西北部、德意志西部等地,後來又與義大利等發生了聯系,英國從此成為了一個對外政策統一的國家,這為其發展提供了不小的便利。
㈥ 英國人是哪裡遷徙去的古代哪國人
英國人中從古羅馬帝國遷徙過去的人並不算多,當時主要是古羅馬軍隊在大不列顛省駐扎,但到了羅馬帝國晚期羅馬軍隊從大不列顛省撤回羅馬,還有一批羅馬商人在此處經商,尤其是到羅馬時代晚期,帝國戰火紛飛,也有一部分羅馬人遷到大不列顛。羅馬軍隊走後,盎格魯薩克遜人成為當時英國人的主體,在中世紀時期,九世紀開始,北歐維京人開始入侵英國,這其中包括丹麥人進攻蘇格蘭地區,挪威人主要進攻英格蘭的盎格魯薩克遜諸國。到盎格魯薩克遜國家之一的韋塞克斯國王阿爾弗雷德大帝時,英國開始統一進程。10世紀90年代,韋塞克斯國王成為全英國國王,但此時並不包括蘇格蘭地區。1066年諾曼征服,諾曼人開始入主英國。從此時看,英國人中有一部分羅馬人,更多的是盎格魯撒克遜人,以及後來的丹麥人和挪威人。
㈦ 諾曼王朝是怎麼興起與滅亡的
公元9—10世紀,居住在斯堪得納維亞半島和波羅的海沿岸的諾曼人(與丹麥人屬同一種族)向外大舉擴張。其中一些諾曼人人侵英格蘭東北部,而另一些則侵入法蘭西的東北部。公元911年。諾曼人首領羅隆侵佔法國部分領土,建立了諾曼底公國,並得到了法國的承認。諾曼人承認對法國的附庸關系。後來,諾曼人信奉基督教,吸收法蘭西文化,甚至拋棄了自己的語言而學習法語。到11世紀,諾曼人的文化基本上都是法蘭西文化了。公元11世紀初,英格蘭與諾曼底關系密切,英王愛德華的母親是諾曼底的貴族,而他自小也在諾曼底長大。公元1066年愛德華死後無嗣,英國貴族哈羅德與諾曼底公爵威廉展開了王位爭奪戰。哈羅得是愛德華王後的兄弟,而威廉的父親是愛德華的舅父。威廉理應比哈羅德有更優先的王位繼承權,但沒想到卻被哈羅德捷足先登。戰爭不可避免地發生了。
威廉率軍掃平了英格蘭境內的反對力量,進駐倫敦。公元1066年聖誕節,威廉在維斯米斯特教堂被加冕為英國國王。諾曼征服戰爭以威廉的勝利結束,從此開始了英國歷史上的諾曼王朝。這一征服將西歐大陸的封建制度移植到英國。為英格蘭王權的確立奠定了強大的物質基礎和階級基礎,並使王權的統治范圍擴大到了全國。公元1086年,威廉一世完成了對全國土地賦稅狀況的調查、登記和造冊工作。這一舉措,確立了英國的封建領地均受自國王的觀念。他同時還確立了不同於其他國家的封建原則:英國的大小封建主都要直接受命於國王,直接為國王服役,禁令封建主之間發生爭斗。
為了加強王權的統治。威廉一世將教會的審判權嚴格控制在有關靈魂的案件之內,禁止教會插手其他事務。到亨利二世時,王室的司法權又進一步擴大到教會和領主的某些領地、轄區。王室法庭審理的范圍不僅包括重大案件,一般的民事案件也被納入王室法庭的許可權。同時,亨利二世還廣泛採用陪審制,使司法審判更趨合理。隨著王權不斷得到加強,到公元12世紀末,英格蘭的封建化過程宣告完成。
㈧ 為什麼人們說「諾曼人完全撤出英國時,這從來不是一個完全的佔領」
什麼也沒說悶,嗯,諾曼人們文明出行模式這從來不是一個文章的領地,對啊,他因為他有相關的歷史不相關的。當時因為的政策是所以說,是不一樣。
㈨ 跪求英國歷史上的三次征服
諾曼征服、約翰治下及玫瑰戰爭
玫瑰戰爭:英國封建貴族的葬禮
1337年至1453年間,英國和法國斷續進行了長達百年的戰爭。在這百年戰爭中,英國的各封建貴族都建立有自己的武裝。這種武裝力量體制同外敵作戰也許還管用,但對於維護內部政權來說不啻是一種禍根。在這百年戰爭之後,英國內部各封建貴族利用自己手中握有的武裝蠢蠢欲動,企圖掌握國家的最高統治權。經過一番分化組合,貴族分為兩個集團,分別參加到金雀花王朝後裔的兩個王室家族內部的斗爭。其中,以蘭開斯特家族為一方,以紅薔薇為標志;以約克家族為另一方,以白薔薇為標志。這兩個封建集團之間為爭奪王位繼承權進行了長達30多年的自相殘殺。由於這次戰爭以薔薇為標志,所以稱為「薔薇戰爭」。薔薇又名玫瑰,所以也叫「紅白玫瑰戰爭」。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1327—1377年是英國歷史上金雀花王朝愛德華三世在位時期。1376年長子愛德華死後,王位幾經更替,傳位於亨利六世。
在百年戰爭中,英國遭到慘敗,這不僅引起農民而且也引起富裕市民和新興中小貴族的不滿,因而爆發了農民起義。
起義軍處死了一批罪大惡極的貪官污吏,嚇壞了新興中小貴族和富裕市民,他們寄希望於改朝換代,因而支持約克家族奪取政權。1455年,亨利六世患病,約克家族的理查公爵被宣布為攝政王。蘭開斯特家族對此不能容忍,依靠西北部大封建主的支持,廢除攝政,雙方的長期混戰從此開始。
1455年5月,亨利六世下令在萊斯特召開咨議會。約克公爵以自己赴會安全無保證為理由,率領他的內侄、驍勇善戰的沃里克伯爵及數千名軍隊隨同前往。亨利六世在王後瑪格利特和執掌朝廷大權的薩姆塞特公爵的支持下,也率領一小股武裝赴會。5月22日,雙方在聖阿爾朋斯鎮附近相遇。約克公爵於上午10時下令向搶先佔據小鎮的亨利六世軍隊發起進攻。經數次沖鋒,亨利六世的軍隊招架不住,吃了敗仗,死亡約100人,亨利六世中箭負傷,藏在一個皮匠家中,戰斗結束後被搜出抓獲。
1460年7月10日,雙方在北安普頓發生第二次戰斗。戰斗中又是沃里克伯爵率軍打敗了蘭開斯特軍隊,隨軍的亨利六世再次被抓住。這兩次勝利沖昏了約克公爵的頭腦,他未與親信貴族磋商就提出了王位要求,迫使亨利六世宣布他為攝政和王位繼承人,這就意味著亨利六世的幼子失去了王位繼承權。王後瑪格利特聞訊大怒,她從蘇格蘭借到一支人馬,集合了追隨蘭開斯特家族的軍隊,在約克公爵的領地騷亂。約克公爵匆忙湊合一支幾百人的隊伍,前去征剿,由於輕敵冒進,被包圍在威克菲爾德城。12月30日,在內外夾攻下的約克軍四散逃跑,約克公爵及其次子愛德蒙被殺死,約克公爵的首級還被懸掛在約克城上示眾,並扣上紙糊的王冠,用以譏諷。
但約克公爵19歲的長子愛德華於1461年2月26日進入倫敦。3月4日,他在沃里克伯爵和倫敦上層市民的支持下自立為王,稱愛德華四世。他知道瑪格利特決不肯罷休,遂在一些大城市召集到一支部隊,向北進發,去打瑪格利特。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1461年3月29日,雙方在約克城附近展開決戰。蘭開斯特軍隊有2.2萬餘人,遠遠超過了約克軍。當時蘭開斯特軍隊處於逆風之中,撲面的風雪打得他們睜不開眼睛,射出的箭也發揮不出威力。而約克軍隊則借強勁的風力增加了發射弓箭的射程,並蜂擁沖上山坡,使蘭開斯特軍隊損失慘重。
蘭開斯特軍隊為扭轉被動的防守局面,決定向山下的敵人發動反攻,雙方一直激戰到傍晚,仍然難分勝負。這時,約克軍隊的後續部隊趕到,這支生力軍向蘭開斯特軍隊未設屏障的一側發動進攻。蘭開斯特軍隊抵擋不住,被迫退潰。約克軍隊一直追殺到深夜。瑪格利特帶著亨利六世和少數隨從倉皇逃亡蘇格蘭。
這次戰役的勝利使愛德華四世的王位暫時得以鞏固。
1465年,亨利六世再次被俘,被囚禁在倫敦塔中,瑪格利特只好攜幼子逃往法國。 玫瑰戰爭中這幾次大戰役,都使用當時特有的戰法,即雙方騎士乘馬或徒步進行單個分散的搏鬥。通過交戰,雙方共損失5.5萬人以上,半數貴族和幾乎全部封建諸侯都死掉了。
在以後的戰爭過程中,約克派內部矛盾激化起來,最高統治權幾度易手,集中表現在愛德華四世和沃里克伯爵的斗爭上。愛德華四世趁沃里克不在倫敦之際,召集一支部隊離開倫敦北行,他一面鎮壓北方叛亂,一面迅速擴軍。沃里克在愛德華的大軍面前不得不逃亡,投靠法王路易十一。不久,沃里克在路易十一支持下,卷土重來,打回英國。這回輪到愛德華四世逃亡,他逃到尼德蘭,依附於他妹夫勃艮第公爵查理。
1471年3月12日,愛德華四世利用英國人對沃里克普遍反感的情緒,親率軍隊與沃里克在倫敦以北的巴恩特決戰。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愛德華四世共有9000人的軍隊,而沃里克卻有2萬人的軍隊,由於力量懸殊,愛德華四世決定先發制人,清晨4時許,他率軍在濃霧中發起攻擊。沃里克本人被殺,其部下戰死者達1000人。接著在5月4日,愛德華四世又俘獲了從南部港口威第斯偷偷登陸的瑪格利特王後,將她和她的獨生幼子及許多蘭開斯特貴族殺死。之後又秘密處死了囚禁的亨利六世。
至此,蘭開斯特家族被誅殺殆盡,只有遠親里士滿伯爵亨利·都鐸流亡法國,他聲稱自己是蘭開斯特家族事業的繼承人。
1471—1483年,英國國內恢復了和平,愛德華四世殘暴地懲治了不順從的大貴族。1483年4月愛德華四世死後,其弟理查登上了王位,他也同樣使用殘酷和恐怖的手段處決不馴服的大貴族,沒收其領地。他的所作所為,反而促使蘭開斯特和約克家族都聯合在蘭開斯特家族的亨利·都鐸周圍來反對他。1485年8月,理查同亨利·都鐸的5000人的軍隊激戰於英格蘭中部的博斯沃爾特。戰爭的緊要關頭,理查軍中的斯坦利爵士率部3000人公開倒戈,約克軍遂告瓦解,理查三世戰死,從而結束了約克家族的統治。出身於族徽為紅玫瑰的蘭開斯特家族的亨利·都鐸結束了玫瑰戰爭,登上了英國王位,稱亨利七世。為緩和政治緊張局勢,他同愛德華四世的長女伊麗莎白(約克家族的繼承人)結婚後,將原兩大家族合為一個家族。
在這次戰爭中,蘭開斯特家族和約克家族同歸於盡,大批封建舊貴族在互相殘殺中或陣亡或被處決。新興貴族和資產階級的力量在戰爭中迅速增長,並成了都鐸王朝新建立的君主專制政體的支柱。從這個意義上說,玫瑰戰爭是英國專制政體確立之前封建無政府狀態的最後一次戰爭。恩格斯說:
「英國由於玫瑰戰爭消滅了上層貴族而統一起來了。」這對於英國歷史發展來說,無疑是一件幸事。隨著政治的統一,各地區的經濟聯系得到進一步加強,封建農業開始向資本主義農業轉變,導致英國農村出現了許多資本主義農場,出現了一批與資本主義密切聯系的新貴族,他們把積累起來的資本直接或間接地投入工業,使得英國工業、手工業迅速發展起來。
㈩ 諾曼底入侵英國,對英國造成怎樣的影響
諾曼人(Norsemen或Northmen)屬於8—11世紀自北歐日德蘭半島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等原住地向歐洲大陸各國進行掠奪性和商業性遠征的日耳曼人。其中在不列顛群島、西歐、南歐等地定居的諾曼人很快被當地居民同化,而在法國西北部建立公國的諾曼人則接受了法語、基督教和法國的政治制度,並於1066年在英格蘭建立諾曼底王朝,同時又在義大利南部建立西西里王國。諾曼人又稱「維京人」。
紅色為諾曼人征服的地方
諾曼人指定居在法國北部(或法蘭克王國)的維京人及其後裔。諾曼人建立諾曼第公國,派軍遠征義大利南部、西西里以及英格蘭、威爾斯、蘇格蘭、愛爾蘭,並向這些地區移民拓殖。
就在盎格魯-撒克遜人經過幾百年的苦戰終於在不列顛安定下來後不久,又要面臨其他民族的入侵了,這次的入侵者是諾曼人。諾曼人(意為北方人)是目耳曼人的一支,也稱維京人,指的是居住在斯堪的那維亞半島和目德蘭半島的挪威人,瑞典人與丹麥人。諾曼人生活的地方森林茂密,耕地稀少,他們善於造船、航海,是一個勇於進取、具有冒險精神的民族。隨著人口不斷增長,當地的出產已不能養活他們了,諾曼人只好於8至9世紀時開始擴張。他們的擴張在9至11世紀形成一個高潮,在13與14世紀還有影響。在這期間,諾曼人擴張的方式也從劫奪轉變為殖民。
諾曼人的擴張分為三條路線,中線主要為丹麥人。公元789年,丹麥人第一次入侵不列顛,豐富的收獲使諾曼人記住了這個地方,以後不斷前來襲擾。851年,他們第一次在英格蘭過冬,進而在英格蘭東北部建立了「丹麥統治區」。
9世紀初,威塞克斯國王兼並六國,統一全英格蘭,但對丹麥人卻無可奈何。879年,英格蘭國王的阿爾弗雷德(871——899年在位)打敗了丹麥人,與他們訂立和約。和約規定以倫敦向西北延伸到徹斯一線為界,北部,東北部為丹麥人統治,丹麥統治者向當地收取「丹麥金」,南部仍屬英格蘭。
當時諾曼底公國已是法國境內最強大的諸候。威廉一世(1027——1087年,1066——1087年在位)1035年登位,由於他當時年僅8歲,公國內亂不斷。他於1047年得到法國國王享利一世幫助平定了叛亂,樹立起自己的權威。1053年,他同佛蘭德爾伯爵鮑德溫五世的女兒馬提爾達結婚,從而使諾曼底公國與這一歐洲最富地區結成聯盟,1063年,他征服緬因,後又控制了布列塔尼,勢力大為增長,野心也恢復到他祖先的水平。據他聲稱,愛德華曾許諾將王位傳與他。1064年,哈羅德乘船在英吉利海峽失事,為朋蒂烏伯爵所獲,送到諾曼底,哈羅德為了能返回英國被迫向他宣誓,支持他對英國王位的要求。自認為已在封建習慣法與輿論上佔了上風的威廉公爵開始大肆幕集軍隊,並取得了教皇與法國、德國、丹麥諸王的支持。1066年夏,一切都准備就緒,只侍出發了。
哈羅德得到消息後急忙也集合軍隊准備應戰,他的軍隊是民軍性質的,裝備十分簡陋,軍中還有使石斧的。這時,他的兄弟陶斯提格在挪威國王的支持哈拉德-哈德拉達的支持下率軍在約克郡登陸,目的是與他爭奪王位。1066年9月25日,兩軍在斯坦福橋激戰,哈羅德軍大勝,挪威國王與陶斯提格被殺。正當哈羅德歡慶勝利時,威廉於9月28日率軍在伯文西登陸,哈羅德急忙率軍南返。這時哈羅德軍隊才進行了一次大戰,已十分疲憊,北方兩個大封建領主艾德溫和莫爾卡伯爵出於個人自私的理由不肯支援,按理說哈羅德是不能立即與威廉正面作戰的,他只要利用英格蘭南部對他有利的民心疲憊威廉軍隊就可穩操勝算,可哈羅德的急性子卻讓他不甘等待。
10月14日,雙方在黑斯廷斯決戰。威廉大軍分三路,左翼為布列塔尼伯爵阿南指揮的不列顛人,右翼是勃羅根的歐斯特斯指揮的雇擁兵,中路是威廉率領的諾曼人,打著教皇的「神旗」,總兵力12000人,哈羅德兵力為6300人。戰斗中哈羅德勇猛有餘,計謀不足,他本來已在戰役初期數次挫敗威廉軍隊的進攻,占足上風,但他在威廉軍隊佯退的引誘下離開了有利地形,遭到威廉部隊騎兵的突擊,戰役的結果是威廉大勝,哈羅德戰死。
12月25日,威廉在倫敦登上王位,稱威廉一世,這就是「諾曼征服」。這以後英國的盎格魯-撒克遜人進行了長期的武裝斗爭反抗諾曼人的統治,但均未成功,當初不顧大局的兩個大封建領主艾德溫和莫爾卡伯爵也被消滅了。1072年威廉征服了全英國。他在全國建立封建庄園,變自由農民為農奴,使英國的封建化進程很快完成。
威廉一世除了保留盎格魯-撒克遜人騎士的領地外,其他貴族的領地都被剝奪了。他大肆分封與他打江山的臣下,因土地的分封是隨戰事進行的,所以相當分散,各諸候不能形成統一的地方勢力來與國王作對,無意中加強了王權。威廉一世本人佔有全國耕地的七分之一,還佔有了絕大部分的森林,構成了王權的強大物質基礎,他還將教權置於王權之下。1086年,他下令在全國進行土地調查,編成了《土地賦役調查簿》,因調查的方式類似審判,所以這也被稱為《末日審判書》,他的此舉是為了了解全國的人口與土地狀況,以使國民承擔封建義務和納稅義務時不得取巧。大批的自由農民在這次調查中轉為了農奴,因為在調查時很多自由農民被登記為農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