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英國東海岸和西海岸哪個更適合居住
摘要 美國東、西兩個海岸都擁有美麗的地理環境,獨特的文化和許多卓越的寄宿制學校供國內和國際的學生來選擇。每個海岸對美國的成形、發展及繁榮都同等重要,各自都貢獻了完全不同的方面。事實上,從環境、地理、天氣、交通、歷史、文化、生活方式、居民和政治上來看,它們存在很大的差異。 東海岸:活著是為了工作VS西海岸:工作是為了生活
2. 美國和英國很遠啊
兄弟,他不會以為英國要作法國,德國,俄羅斯過才會到美國吧!!
地球是圓了,你從中國發行的世界地圖上看,他英國從左邊走一過大西洋就到美國的右邊了,近得很,差不多就中國到澳大利亞差不多.(好像還是蠻遠,不過澳大利亞能歸亞足聯管,想想也不是很遠)網路地圖
3. 英國飛到美國要經過哪些地方 要不要經過俄羅斯,中國或其它國家上空
英國和美國是鄰國所以不用誇別的國家,就隔半個太平洋,是跨海不跨國。
4. 當時英國人從水路向東來中國必須經過哪些大洋
大洋洲的主要國家是澳大利亞,就說澳大利亞黑人的來歷吧
澳大利亞人口,據統計(1984年)為1554.4萬人,其中白種人佔95%似上,但是最早居民是澳洲黑人(Australoids)。科學家們證實澳洲黑人是從外部移入的。這必然產生澳洲黑人的來源問題。
最早提出澳洲黑人起源問題的是英國航海家羅伯特·菲茨羅伊,他在1839年首次指出,澳洲大陸上的黑人和塔斯馬尼亞黑人是非洲黑人的後裔,或是乘船時偶然被暴風吹到這里來的,或是逃亡的黑奴。這樣便出現了關於澳洲黑人起源的「非洲說」。該說顯然是毫無根據的臆測,早為考古資料和有關人類學、民族學和歷史語言學的資料所推翻。雖然菲茨羅伊的「非洲說」不足取,但是,他第一次提出澳洲黑人是從大陸外部移入的觀點是正確的,是有價值的。
1847年,英國人類學家普查里德認為澳洲黑人的祖先原是分布於大洋洲諸島上的「尼格利陀種族」,後來經新幾內亞或帝汶島到達澳洲大陸北岸,然後逐步擴散於大陸各地,因而又產生了「尼格利陀種族說」。
19世紀末20世紀初又有兩位著名的人類學家對澳洲黑人的來源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得出了許多重要結論,他們是英國學者約翰·馬修和A.E.哈威特。馬修認為澳洲黑人是由兩個或三個種族成份混合而成的。他說,澳洲黑人最早的種族成份是居住在新幾內亞南部的巴布亞種族(即尼格利陀種族)成份和與印度的達羅維荼人血緣相近的種族。馬修的理論根據:1.從語言上看,他們都稱呼胞族為「卷發」和「直發」、「暗色的皮膚」和「淺色的皮膚」、「深色血液」和「淺色血液」,等等;2.他們都有同鳥類搏鬥的神話;3.澳洲黑人有巴布亞種族和達羅維荼種族的風俗習慣。
哈威特繼承和發展了馬修的觀點,提出了形成澳洲黑人種族成份的先後次序的理論。哈威特指出,澳洲黑人是由尼格利陀人種和高加索暗色人種混合而成的,先是尼格利陀種族成份,後是較晚近的高加索暗色種族成份。他還說今日印度的達羅維荼人也是高加索暗色人種的後代;至今與澳洲黑人有血緣關系的還有斯里蘭卡的維達人,日本的阿伊努人,中國的苗族和印度的托達人。
馬修和哈威特的功績是,他們指出了形成澳洲黑人的種族成份的因素,他們理論的缺點在於沒有注意到區別民族的文化因素。這個任務由德國學者格雷布納完成了。
大約與哈威特同時,德國學者格雷布納發表了關於澳洲黑人起源的文章《大洋洲的文化圈和文化層》。在文章中,他就澳洲黑人的起源問題提出了一個新的理論,所謂「文化圈」或「文化層」理論。格雷布納指出,在今澳洲黑人中有四種不同的文化層或文化圈,這四種文化是在不同的時間從不同的地區傳播到澳洲大陸來的,其為:1.塔斯馬尼亞文化,亦稱古尼格利陀文化;2.飛去來器文化,亦稱新尼格利陀文化;3.圖騰文化,亦稱西巴布亞文化;4.兩等級文化,亦稱東巴布亞文化。他說,上述四種文化都傳播到澳洲大陸,而傳播到塔斯馬尼亞島的只有一種文化,即塔斯馬尼亞文化。傳播到發達的東南沿海地區和南部地區的是前兩項文化。傳播到西北部的是第三項文化,第四項文化以東西走向傳播到整個澳洲大陸。格雷布納說,這四種文化就其時間順序言,前兩種最古老,第三種次之,第四種更次之;就其主次而言,第四種文化遍布澳洲全大陸,不過每個地區有一種文化為主,其餘為次,因而形成了四種文化重疊和混合的歷史現象。格雷布納的學生、天主教神甫施米特繼承了其師的理論,同時從宗教和歷史語言學角度對澳洲黑人起源問題進行了論述,以補充格雷布納的學說。此後學者們一直不停地探討這個問題。近幾十年來,各類科學突飛猛進地發展,尤其考古發掘工作大規模地進行,所有這些都對弄清澳洲黑人起源問題提供了優越的條件。學者們在前人的基礎上結合新的資料,又取得了以下新的成就:
考古學上的新成就。
早在1884年在昆士蘭南部的塔爾蓋,在峽谷的斜坡上2—3米深處,發掘出14—16歲男孩的頭骨碎片,1918年復原後稱「塔爾蓋人」。頭骨結構具有原始人的一些特點:穹窿低下,穹窿骨和臼齒骨都很厚,齶面很大,頜部突出。塔爾蓋人雖然比較原始,但已具有今澳洲黑人的一些特徵:鼻寬而不高,臉型適中,不長不寬。20世紀20年代,從墨累河開渠時,在科乎納地方又發掘出一個頭骨,在類型上與塔爾蓋頭骨相近,石化度也很大,據此可以斷出相對年代來。科乎納人頭骨的特徵是:骨體粗重,頜部突出,眉工粗大,頭骨很長,穹窿卻很低,臼齒很大。這說明科乎納人已比塔爾蓋人的時代更近了一步,但仍具有原始人的某些特徵。科乎納人和今澳洲黑人相比,共同特徵就更多了,如頭骨度較小,臉形不長,寬鼻,突頜,等等。第三次重大考古發現是1943年在墨爾本近郊凱洛爾地方發掘出的頭骨,稱凱洛爾人。其特徵是:腦腔容量很大(1593立方厘米),穹窿高度很大,臼齒較長,齶突出部分較小,幾乎和今澳洲黑人一樣。
這樣,我們看出今澳洲黑人的發展過程:塔爾蓋人→科乎納人→凱洛爾人→今澳洲黑人。
在澳洲黑人祖先的種屬問題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澳史家羅·華德根據人類學資料指出:「澳大利亞的原始居民,即土著,其皮膚雖為棕色偏黑,近黑色,但從體格外貌上看,他們像高加索人種,而不像尼格羅人種或蒙古人種。例如,他們的頭發一般長得濃密,但是既不像蒙古人的頭發那樣細長垂直,也不像尼格羅人那樣捲曲,而像歐洲人的波狀發型;嬰兒的頭發為金黃色。」①阿比教授根據考古資料認為,「原始高加索人種」是澳洲黑人的早期祖先。他指出,「原始高加索人種」在兩萬年以前居住在中亞一帶,後來向外擴散,向西擴散便成為「雅利安人」,向南擴散便成為印度人、錫蘭人和維達人(亦譯「吠陀人」),向東北擴散便成為日本的阿伊努人。
考古學證實了印度支那、馬來半島和印尼有澳洲黑人的同種族居民。
印尼史家薩努西·巴尼根據爪哇發掘出的遠古居民頭骨化石以及馬來半島和印度支那發掘出的類似的頭骨化石,和澳大利亞考古資料對比研究,因而得出了印度支那、馬來亞和印尼的遠古居民「是和澳大利亞原始種族的祖先同種的」的結論。他又根據考古資料證明今蘇門答臘的古甫族和馬來半島的塞芒族是印尼和馬來亞遠古居民的後裔,從而說明今天在印尼和馬來亞還有澳洲黑人的同種族的居民,換言之,澳洲黑人、古甫族和塞芒族在血緣上是親族。
這個問題的解決實質上弄清了澳洲黑人的來源的地區和路線問題。就其來源地區而言,顯然是來自印尼某島和新幾內亞;就其來源的路線無疑是:中亞→印度支那→馬來亞→印尼和新幾內亞→澳洲大陸。
在來大陸的時間和方式上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澳洲黑人的祖先何時來到澳大利亞的,有兩種看法。一種觀點認為在三萬年至3.5萬年前來的。澳大利亞著名史家曼寧·克拉克說:「澳大利亞和美洲一樣,很可能到最後一次冰河時期才有與以前種屬不同的真人首先移殖到來。碳含量測驗證實三萬年前在澳洲大陸已經有這種人類居住。」①美國史家斯塔夫里阿諾斯也指出:「這些土著可能是三萬年前就已經乘船漂流到澳大利亞來的三種不同種族集團的後裔,那時把大陸和印度尼西亞分隔開來的是一條狹窄的海峽。」②華德也寫道:「人類在澳大利亞至少已生活了3.5萬年。」③
另一種觀點認為,澳洲黑人的祖先在距今八千年從印尼某島乘船漂流而來,先在澳大利亞北岸登陸,然後逐步向南,尤其向東南沿海移動,經過幾百年以至上千年的時間才擴散於整個大陸。
這兩個時間差距很大,究竟那一種觀點正確呢?
首先,從澳大利亞考古發掘出的三種頭蓋骨年代來推測三種頭骨雖具有原始性,但都表明已是真人,而非原始猿人了。
其次,澳洲大陸黑人的祖先到大陸的方式是乘船漂流而來,可以推測出決非在三萬年前。三萬年前的人類絕對不可能有乘船漂流過海的本領。至於說有人提出在最後一次冰河期在澳洲大陸某地和新幾內亞間出現過陸橋,黑人的祖先可以通過陸橋而來,此說也難令人信服。如果確有過陸橋,那末不僅人可以過橋,亞洲大陸上的其他動物亦可以過,為什麼在澳洲大陸沒有歐亞大陸上的胎生哺乳動物,而只有單孔動物和有袋動物呢?為什麼澳洲大陸上沒有亞洲大陸上兇猛的食肉動物呢?僅此一點就可以證明「陸橋說」是一種臆測。
再次,根據近年來有關遠古澳洲黑人的考古資料來推測。考古資料證實澳洲黑人的祖先,約在公元前5500年前就已有帶柄工具;公元前4850年已有線狀雕刻;公元前2820年已使用矛尖工具;公元前1800年已使用薄刃工具;公元前1470年已有專門骨器加工作業。這些資料無可辯駁地證明,澳洲黑人大約在距今七八千年間才剛剛「進入新石器時代。乘船漂洋過海不可能在中石器時代,當然也更不可能在舊石器時代,最多隻能在新石器時代,因此可以斷言,澳洲黑人的祖先大約在八千年前來澳洲大陸的。
三、澳洲大陸黑人的來源與分布
那末,澳洲大陸黑人的祖先是怎樣乘船漂流到澳洲大陸上來的呢?對此問題,學者們進行了長時期探討,提出了各種觀點,「漂流說」和「陸橋說」便是其中的著名的兩個觀點。但是我們認為具有極大說服力的是英國科學家赫胥黎的觀點。他指出,在第四紀晚期,雖然在印度尼西亞群島和澳大利亞、新幾內亞之間不可能有連續不斷的完整陸橋,但是,個別的島群之間有可能存在著狹條陸地(如婆羅洲和菲律之間的巴拉望島)或島嶼環帶(如馬魯古群島),而這些狹條陸地和環帶就有可能聯結成一條通路,但是這條通路間往往有淺水或狹窄的水域相隔。這樣,黑人的祖先可乘船逐段地越過,而動物,那怕是胎生哺乳動物亦難於越過。有的學者還注意到了印度尼西亞從西起越往東,動物愈少,究其原因,動物為隔斷陸路的水域所阻擋。由印尼可聯想澳大利亞根本不存在胎生哺乳動物的原因,同時由此來判斷澳洲黑人的祖先走什麼樣的路來到澳大利亞的。
結論是,澳洲黑人的祖先既走水路又走陸路,在起碼距今八千年前由印尼某島和新幾內亞來到澳大利亞,主要的路線是東線,即從新幾內亞越過托雷斯海峽而來的,而西線是以帝汶島作為出發地。
澳洲黑人的祖先首先到達澳洲大陸北部沿海地區與西北地區,經千百年的繁衍生息,人口逐漸增多,加之從東南亞來的移民又不斷湧入,部落間爭奪漁獵和採集領地日益繁頻與激烈,因而許多黑人部落紛紛南下尋找新領地,這樣在遠古時代的澳洲大陸上開始了歷時近萬年之久的人口大流動,整個澳洲大陸逐步被黑人移民所佔領。北部炎熱而無南部涼爽也是黑人南移的重要因素。
考古學家們發現了澳洲黑人向南擴散的三條主要路線:一條從西北沿海地區沿西海岸南下的路線,亦稱西部路線,直達西南地區。第二條路線由北部地區南下,深入大陸腹地,直達南部地區,此即中部路線。第三條路線從東北沿海地區出發,沿東海岸南下,到達東南地區,此亦稱東部路線。每條干線又分成若干支線。在這三條大幹線中,以中部干線最為重要,因為這條干線要經過幾條大河,尤其是墨累河與達令河,氣候和物產條件好,因此在這一地區黑人較多。
澳洲大陸黑人經過以萬年計的繁衍,到1788年,其人口總數達30萬人,500餘部落,分布在大陸的各個地區。按區域劃分,可分成七個部落部區域集團。
第一個部落區域集團,居住在墨累河流域的各部落。第二個部落區域集團,居住在達令河流域,包括今整個新南威爾士和昆士蘭的南部地區。第三個部落區域集團在今昆士蘭中部和北部。埃爾湖周圍廣大地區,居住的是第四個黑人部落區域集團,但由於這里土地貧瘠,物產貧乏,故人口不像上述三地區那樣多。第五個部落區域集團居住在西部沙漠地區和西南沿海地區,這里土地亦很貧瘠,土著人數亦較好。定居在西北部和西部沿海地區的是第六個區域部落集團;第七個部落區域集團定居在澳洲大陸北部地區,包括今金伯利高原、阿納姆地和約克角半島,這是澳洲黑人祖先最早到達的地區。
四、塔斯馬尼亞黑人的來源
人類學家認為居住在塔斯馬尼亞島的黑人和澳洲大陸的黑人不是同一人種。塔斯馬尼亞黑人長著毛茸茸而又捲曲的頭發和稍腫的嘴唇,很像美拉尼西亞人,尤其更像新喀里多尼亞人。我們知道美拉尼西亞人和新喀里多尼亞人屬大洋洲尼格羅種人。人類學家告訴我們,無論是非洲的尼格羅種人,或是大洋洲的尼格羅種人都是在潮濕的熱帶氣候條件下形成的。就大洋洲的尼格羅種人而言,他們是在東南亞和美拉尼西亞熱帶森林條件下形成的。學者們據此認定,塔斯馬尼亞人屬大洋洲尼格羅人種,其祖先原住在東南亞和美拉尼西亞熱帶森林中。這個結論幾乎是公認的。
但是,塔斯馬尼亞黑人的祖先是經過什麼樣的路線到達塔斯馬尼亞島的,是有分歧的,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大約在比大陸黑人較早的某個時期由美拉尼西亞乘獨木筏漂流來的,或認為從新喀里多尼亞島來到這里的。途中,他們繞過了澳洲大陸。大部分學者持這種看法。
另一種觀點認為,他們先到達澳洲大陸,然後逐步南下,從大陸的東南端越過巴斯海峽到達島上來。
從各方面的資料判斷,塔斯馬尼亞黑人的祖先從美拉尼西亞或新喀里多尼亞到達塔斯馬尼亞的結論是可信的。在塔斯馬尼亞人中保留了不少的同美拉尼西亞相同的文化,例如,睡覺的枕頭用小長凳,使用獨木筏,鑽木取火的方法,等等。
同時直到今天在澳洲大陸上考古學家們沒有發現任何塔斯馬尼亞人的痕跡,更沒有發現他們的同種人,所有這些說明塔斯馬尼亞人到來的路線,不可能是先到大陸然後再南下的。
5. 獵殺潛航5每一關怎麼過啊,去英國東海岸找不到商船全是warship啊
英國東海岸任務最好的方法其實是去摸港······
6. 怎麼描繪英國哪些著名的地區
倫敦(London)-英國的首都
倫敦是英國的首都也是國際上主要的大都市之一。在倫敦使用的語言種類之多是世界上其它任何一座城市所無法比擬的,而且其影響力也早已突破英國的國境而深入歐洲大陸。
倫敦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幾乎佔了英國全國的五分之一,換句話說,其與俄羅斯全國的國內生產總值相差無幾。倫敦的特別之處在於其超過百分之四十的GDP和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就業機會是以商業和金融服務業為依託的。這兩個行業在倫敦的發達程度超過在英國其它任何一個地方。
倫敦是世界藝術創作、傳媒文化之都。粼粼總總的戲劇、音樂、電影、舞蹈、歌劇和視覺藝術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絡繹前往。倫敦人從這些精彩卓絕、種類繁多的城市藝術中獲利匪淺,然而絕大多數藝術活動都集中在倫敦市中心。英國演藝界人士、電影電視工作者中約有半數定居在倫敦。半數以上的倫敦人去電影院看電影。將近三分之一的人會每年至少去一次劇院或美術館。
在倫敦,你不僅可以看到坐落在歐斯敦大街的大英圖書館,還可以見到數以百計的街區免費公共圖書館。倫敦不僅是個求知的中心,就其城市本身而言,也蘊含著許多值得學習的東西。在大英圖書館中的圖書目錄索引中,如果輸入關鍵詞「倫敦」進行搜索,就會找到大約一百七十五萬本與其有關的作品。
倫敦的與眾不同還在於它各式各樣的市場:從倫敦股票交易所到瓦爾薩姆斯托市場--西歐地區最大的街頭市場;從交易金融衍生產品的倫敦國際金融期貨交易所到進行花卉買賣的哥倫比亞馬路市場。算起來,在倫敦大大小小的街道市場有超過100個之多。
倫敦警察廳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警察機構。自成立之日起,倫敦警察廳就本著「警察廳是所服務社區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這一理念開展工作。在首都大約有近三萬家警察局。在1998至1999年間,共接到倫敦地區報案約一百萬起。
人口:超過7百萬
倫敦地鐵是世界上歷史最為悠久的地下鐵路系統。十一條不同的線路縱橫356公里。在過去的50年間僅新建了兩條新的地鐵線路。而在近二十年間,倫敦地鐵的夜間載客量增加了百分之一百二十以上。每天清晨,約有四十萬人乘坐地鐵趕赴倫敦市中心。
伯明翰(Birmingham)-英格蘭工業重鎮
伯明翰是靠貿易起家的城市,從曲別針到小汽車,什麼都生產,產量佔英國出口總額的1/4。著名的羅佛(Rover)和美洲虎(Jaguar)汽車,流行組合UB40和吉百利巧克力都是產自伯明翰。
伯明翰是英國兩大珠寶產地之一(另一個是倫敦的哈頓公園「Hatton Garden」)。伯明翰的珠寶業可以追溯到12世紀。
伯明翰的運河加起來比威尼斯的還長,是「伯明翰運河航線」的一小部分。18世紀時這些運河被用來運輸物資。今天,運河區的老倉庫都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辦公樓、酒吧、咖啡館和夜總會。
伯明翰是「巴蒂(Balti)之都」,因為這種味道辛辣的菜是移居此地的大量克什米爾人帶來的。巴蒂的字面意思是「吊桶」,但實際上是一種帶把手的圓底鍋。今天,這種作法簡單、味道辛辣的烹飪方式風靡英國。現在伯明翰的100多家巴蒂餐館每周都吸引兩萬多人前來就餐。
人口:100多萬(還有500萬人居住在離伯明翰市區50英里以內的地區)
交通:倫敦西北190公里,乘火車到倫敦需1小時20分鍾
伯明翰是三個職業足球俱樂部(阿斯頓維拉、伯明翰城和西布羅姆維奇)的所在地,也是Edgbaston國際板球比賽的賽場。
格拉斯哥(Glasgow)-旅遊、文化和建築藝術之城
格拉斯哥是蘇格蘭最大的城市,坐落於克萊德河西岸。格拉斯哥人熱情好客,幽默風趣,口音濃重。
Finniston吊車是格拉斯哥昔日榮耀的最好象徵,那時格拉斯哥給全世界的火車製造機車,當時許多世界最大的輪船都是在克萊德河畔的造船廠製造的。20世紀50年代以後,輪船需求銳減,導致格拉斯哥工業下滑。但今天,格拉斯哥仍是英國除倫敦以外的第三大製造業城市,僅次於伯明翰和利茲。主要工業門類有工程建設、出版業、食品飲料業和服裝業。
格拉斯哥的建築在歐洲也數一數二,1999年被命名為「英國建築設計之城」。
格拉斯哥的第一所大學建於1451年,之後一直被譽為學術聖地。卡爾文爵士、亞當·斯密和詹姆士·瓦特都是格拉斯哥輝煌的學術史上耀眼的明星。
人口:66萬多
交通:倫敦以北639公里,蘇格蘭西部,乘火車到倫敦需4小時
格拉斯哥最有特色的是它的街區劇場,經常上演幽默劇,來揭示城市和人們生活中的問題。
曼徹斯特(Manchester)-歐洲最有活力的城市之一
曼徹斯特是英格蘭西北地區的中心城市,也是英國除倫敦以外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工業革命發源於此,現在是英國最具活力和動感的城市之一。
曼徹斯特經歷了驚人變化,正面臨巨大挑戰。它是西北地區的金融、商貿、零售、文化和休閑中心,有大型國際機場,是歐洲學生人數最多城市之一。曼徹斯特正從一個製造業為基礎的工業城市轉變為一個繁榮、現代而又充滿活力的國際大都市。在鞏固製造業地位的同時,曼徹斯特也重視發展知識經濟,已經躋身歐洲十大最佳商業城市行列。
近年來,曼徹斯特的音樂成就也讓世界刮目相看,SimplyRed、Black Grape、Oasis、M People樂隊都為自己來自曼徹斯特而驕傲。
曼徹斯特的體育運動名氣也不小。除了曼聯,還產生了奪冠王牌蘭卡瑟爾郡板球俱樂部,以及籃球、冰球、賽車和橄欖球等的出色球隊。曼徹斯特有英國最棒的體育設施,現在仍在為2002年在這里舉行的英聯邦運動會進行擴建。
人口:6百多萬
交通:倫敦西北326公里,乘火車到倫敦需2小時30分鍾
曼徹斯特有除倫敦以外最大的華人團體,建於1987年的中國藝術中心極大推動了當地的中國藝術和文化發展,使華人後裔感受到自己的文化歸屬。
利物浦(Liverpool)-創新之城
利物浦是一個富於創新的城市,孕育了許多世界聞名的藝術家、表演者、喜劇演員、發明家和政界要人。
利物浦地處英格蘭西南腹地,是國家旅遊局認定的英國最佳旅遊城市,每年都吸引數百萬觀光客來到海濱參觀重建的阿爾伯特港。拱頂的牌樓下,鵝卵石的街道兩旁布滿了購物中心、畫廊、博物館、酒吧和寫字樓。
利物浦人極具表演天賦,培養出無數天才畫家、音樂家和詩人。利物浦也是體育運動之城。利物浦、埃文敦足球俱樂部享譽世界。利物浦還是最著名的安特里國家大賽(Grand National at Aintree)賽馬運動的發祥地。
忠於家鄉的利物浦人有一種獨特的生活態度和些許尖刻的幽默感,他們的熱情好客常使外鄉人倍感親切。利物浦人的一個別名叫斯高斯人,可能來源於「大雜燴」一詞,這是水手們常吃的豬肉蔬菜一鍋燉。
人口:50萬多
交通:倫敦西北325公里,乘火車到倫敦需2小時40分鍾
利物浦是聞名世界,令無數流行樂迷傾倒的甲殼蟲樂隊的故鄉。樂隊的四人-保羅·麥卡特尼、喬治·哈里森、林格·斯塔爾、約翰·列農都出生、成長在這里,他們演唱過無數膾炙人口的單曲,給現代流行音樂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加的夫(Cardiff)-威爾士的首府
加的夫剛剛經歷過政治改革。1997年,威爾士舉行全民公決,決定成立威爾士議會,1999年5月,由60人組成的議會選舉完成,使威爾士人在英國和全世界的地位有了顯著提高。
加的夫是威爾士的工商業中心,1991年以來投資的快速增長促進了加的夫的經濟繁榮,尤其是製造業和金融服務業的發展。
威爾士人的音樂天賦舉世公認,威爾士男子合唱團享譽世界,加的夫是每兩年舉辦一次著名的「加的夫年度最佳歌手大獎賽」的故鄉。
威爾士語是這個民族的重要象徵,講威爾士語的人超過50萬,而且還在與日俱增。威爾士的官方和日常用語有英語和威爾士語兩種,還有雙語的報紙、電視和廣播。
人口:36萬多
交通:倫敦以西253公里
Brains啤酒產於加的夫。這個家庭釀酒廠釀制的苦啤酒和黑啤酒(black ale),在威爾士的每一個酒吧都有出售。
紐卡斯爾(Newcastle)-英格蘭的娛樂之城
紐卡斯爾是英格蘭北部的政治、商業和文化中心。紐卡斯爾人以其非凡的成就,獨特的性格和口音名滿天下。紐卡斯爾「活力之城」的美譽來自19世紀,因為那時喬治和羅伯特·史蒂文森造出了蒸汽機,約瑟夫·斯萬改進了電燈泡。
一到周末,成千上萬的遊客就從英格蘭北部湧入紐卡斯爾。這里的大量學生使城市夜生活豐富多彩。紐卡斯爾被評為世界八大娛樂城市之一。
紐卡斯爾人又叫喬德人(Geordies),原因可能有三:其一,1745年的雅各比特起義中,紐卡斯爾支持喬治王;其二,對喬治王的支持使該市居民得到了喬德人(Geordies)的綽號;其三,或許是因為當地的少數民族使用喬治·史蒂文森發明的安全燈。
人口:30多萬
交通:倫敦以北441公里的東海岸,乘火車到倫敦需2小時50分鍾
紐卡斯爾布朗淡啤酒是英國人最喜歡的淡啤酒,創始於1927年,用釀酒廠特製的發酵原料和一種獨特的鹽水混合物釀制而成
7. 第一次去美國,是去東海岸,還是去西海岸
如果是還在計劃旅行的情況,可以做幾個對比。
東海岸和西海岸都有直飛,國內可以直飛紐約、芝加哥、西雅圖、舊金山、洛杉磯等。
東部的主要旅行目的就是紐約、華盛頓首都區、費城、波士頓等。
如今的美國是從東部發展起來的, 1776年美國的獨立宣言就是在賓夕法尼亞州的費城批準的。東部的人文歷史景點也最多, 常青藤名校除了斯坦福都在東部,所以東部的波士頓、劍橋等都是名校旅遊區。
西部太平洋海岸線,有著美國最出名的Pacific coast high way以及1號公路,可以從舊金山沿海一路開車到聖地亞哥。 而舊金山的蘋果總部大樓,也已是網紅打卡景點,一路可以達到蒙特雷,美國觀鯨最佳地點。
洛杉磯有好萊塢,星光大道以及著名的環球影城。
所以可以根據個人的興趣決定去玩東海岸還是西海岸,如果是為了將來的移民做打算,可以先去加州看看。
8. 去英國旅遊去那些景點最好呢
倫敦。大本鍾、塔橋(英國人最愛吹的東西)、博物館(……不說了)、蠟像館、溫莎城堡、白金漢、格林威治(在山上看東倫敦的老航道)、看場足球(氣氛超好,要是能進溫布利就更好了)等等。
之後向西去威爾士,途經巨石陣(幾塊石頭的神秘主義)、巴斯(必去的世界文化遺產!)、布里斯托。威爾士的風光和英格蘭不一樣,加迪夫(城堡,海港,千年球場)。
往上是第二大城市伯明翰,對工業城市歷史感興趣的話可以去曼切斯特和利物浦,都是城市游,看個人愛好了。之後是溫德密爾湖區。
再上就是蘇格蘭。格拉斯哥和愛丁堡,和傳說中的蘇格蘭高地。
從東海岸回來,可以順路去紐卡斯爾。
往下走到臨近倫敦,可以去牛津劍橋。
蘇格蘭、威爾士、英格蘭風情不同,建議都走到。
9. 英國東海岸為什麼風也很大
英國是沿海國家,四周靠海,東面是北海,隔著英吉利海峽與法國相望,因此形成風的狹管效應,風大。請採納
10. 去英國留學的主要交通方式有哪些
只有飛機。在英國留學的朋友告訴大家需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英國的火車票分為單程和往返,英國留學生常用交通方式 自駕車 相對來說,最自由,最方便的交通工具是自駕車。
國際對外漢語教師已成為中國教育培訓行業最緊缺人才,缺口高達30、40萬,工作1-3年後平均年薪可超10萬,優秀的國際對外漢語教師年薪甚至可達20萬。並有更多國外就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