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有多少聾啞人

英國有多少聾啞人

發布時間:2022-07-30 00:37:50

㈠ 我發現正常人很少瞧不起殘肢和盲人,瞧不起聾人多,為什麼

健全人看到殘肢者的第一感覺應該是憐憫或者厭惡,有時候是兩者兼有,一種很復雜的情感:既哀其不幸,又惡其殘缺之形體。另外,潛意識里可能會產生如果我遭遇不幸我也會變成這個樣子的擔憂。我想,正常人很少瞧不起殘肢的原因大概就是這個吧。
聾人和盲人有很大的相似性:1)兩者以先天性缺陷居多,跟看到殘肢者不一樣,正常人會懷有僥幸心理——我才不會變成那樣子;2)兩者一般都會被認為在智力上低人一等,無論是盲文還是手語,它們的詞彙量遠遠比不上一般文字,這就決定了他們的思維和情感的發展是有限的。
為什麼瞧不起聾人多呢?我覺得原因是在日常生活中聲音語言而不是書面文字是第一順位的。舉一個不太好的例子,幾個正常人遇到聾人,他們可以肆無忌憚地嘲笑這位不幸的聾人,反正他什麼也聽不見是吧。但遇到盲人就不一樣了,人家是能聽得清清楚楚的;難道要拿出筆和紙來用書面文字把對盲人的蔑視的話語給同伴看嗎?——這豈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歸根到底,這種現象的根源在於人的虛假優越感。在聾人身上更容易體會到這種」優越感「:1)連聽覺都沒有,一定沒法掌握文化知識,充其量就是個會說話的動物而已——英國哲學家戴維哈·特利就曾將馴良的狗和馬等四足動物比作已經成年而且有很多知識的聾啞人;2)日常生活中聲音通道的第一地位。
我們可以用魯迅先生所說」吃人「來解釋:因為在社會中的存在太卑微,所以要從殘疾人身上找到自己的優勢地位,從而讓自己心滿意足地活下去。這其實是一種自卑情結,每個人都有,參見阿德勒的《超越自卑》。

再補充一段:健全人對殘疾人的歧視是普遍存在的,只是對不同類別的殘疾人歧視程度不同而已。一個很重要很深刻的社會性原因就是人類必須維持與動物的界限。一般認為動物是沒有感覺、情感和智慧的,這是人區別與動物的獨特性存在。如果承認動物有感覺,有靈魂,那就是等於承認人類是殘暴的,人類對自然界肆無忌憚的統治的合法性就沒了。同樣,承認殘疾人身心缺陷的差異是正常的,就抹殺了人與動物的區別,將帶來人們對人之為人的尊嚴的恐懼。所以,為了轉移他們對人類尊嚴的威脅,在過去,正常人主導的社會寧願把殘疾人視作惡魔,視作怪胎,不把他們當人看,打入到動物的層次。現在的時代雖然進步了很多,但還是有很多缺漏。想要深刻理解這個問題的話,請翻閱王培峰的《特殊教育哲學》86-90頁。

ps:你是個有心人,至少我沒注意到生活中的這個現象。很多時候,提出問題比解答問題更為重要。如果沒有人提出來,恐怕我永遠不會去思考它。謝謝你。

㈡ 聾人夫妻為什麼落淚

英國有一對夫妻,Neil和HelenRobinson,他們兩個都是天生的聾人,平時全靠手語交流。兩個人結婚已經12年,卻從來沒有聽過對方的聲音。

最近,英國南安普頓大學的科研小組為夫妻倆安上了人工耳蝸,讓這對夫妻第一次聽到了愛人的聲音!夫妻倆激動地落下淚來。

㈢ 海倫凱樂 國籍

海倫·凱勒(Helen keller),美國盲聾女作家、教育家。

幼時患病,兩耳失聰,雙目失明。七歲時,安妮·沙利文擔任她的家庭教師,從此成了她的良師益友,相處達50年。在沙利文幫助之下,進入大學學習,以優異成績畢業。在大學期間,寫了《我生命的故事》,講述她如何戰勝病殘,給成千上萬的殘疾人和正常人帶來鼓舞。這本書被譯成50種文字,在世界各國流傳。以後又寫了許多文字和幾部自傳性小說,表明黑暗與寂靜並不存在。後來凱勒成了卓越的社會改革家,到美國各地,到歐洲、亞洲發表演說,為盲人、聾啞人籌集資金。二戰期間,又訪問多所醫院,慰問失明士兵,她的精神受人們崇敬。1964年被授於美國公民最高榮譽–總統自由勛章,次年又被推選為世界十名傑出婦女之一。

海倫、凱勒生平:
1880年6月27出生在美國亞拉巴馬州塔斯喀姆比亞。
1882年1月因患猩紅熱致盲致聾。
1887年3月安妮·沙利文成為凱勒的老師。
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女子學院。
1902–1903撰寫出版《我的一生》(有的譯作《我生活的故事》)。
1904年6月以優等成績大學畢業。
1908–1913 著《我的天地》(又譯作《我生活中的世界》)、《石牆之歌》、《沖出黑暗》。
1916年遭受婚姻不幸。
1919年應邀去好萊塢主演電影。
1924年成為美國盲人基金會的主要領導人。
1929年著《我的後半生》(也譯作《中流––––我以後的生活》)。
1930年旅遊英國。
1931–1933年榮獲坦普爾大學榮譽學位。訪問法國、南斯拉夫、英國。
1936年10月20日老師安妮·沙利文去世。
1942–1952年出訪歐、亞、非、澳各大洲十三國。
1953年美國上映凱勒生活和工作的記錄片《不可征服的人》。
1955年著《老師:安妮·沙利文·梅西》 榮獲哈佛大學榮譽學位
1959年聯合國發起「海倫·凱勒」世界運動。
1960年美國海外盲人基金會頒布「海倫·凱勒」獎金。
1964年榮獲總統自由勛章。
1968年6月1日與世長辭。

㈣ 一個家破人亡的聾啞人無聲的尋求幫助

NO.1 帶著夢想上路

有夢就有希望。把夢想的翅膀張開,希望之門就會在不遠處為我們打開。帶著夢想上路,夢想就會變成一股神奇的力量,引導並催促著我們馬不停蹄地前行。

上個世紀著名的探險家、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會員和紐約探險傢俱樂部成員約翰·戈達德,8歲時得到祖父送給他的一幅世界地圖。15歲時,寫下人生的項夢想:完成到尼羅河、亞馬遜河和剛果河的探險;登上珠穆朗瑪峰、乞力馬扎羅山和麥金俐峰;探訪馬可·波羅和亞歷山大一世走過的道路;主演一部電影;駕駛飛行器起飛降落;寫一本書;擁有一項發明專利;給非洲的孩子籌集萬美元捐款……有夢才有希望,有夢才有動力,52歲時,約翰·戈達德經歷了18次死裡逃生,克服了難以想像的困難,實現了其中的個願望。我們相信,約翰·戈達德的另外一些夢想肯定也會不斷實現。

夢想能激發人的潛能。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這是電視台曾經做過的一個勵志。它啟示我們,人是有潛力的,當我們抱著必勝的信心去迎接挑戰時,我們就會挖掘出連自己都想像不到的潛能。如果沒有夢想,潛能就會被埋沒,即使有再多的機遇等著我們,也會錯失良機。索尼是日本著名企業,創辦人是井深大和盛田昭夫。這兩個人年輕時就產生創辦實業的夢想,並立下宏願,要出豐富多彩的視聽設備,為改變民眾的生活娛樂方式而努力。身邊的朋友都認為他們是痴人做夢。直到年5月,這兩人注冊了「東京通信工業株式會社」,很多人還認為他們不會成功。年,更名為索尼株式會社,兩人的事業慢慢做大,周圍的人不得不對這他們刮目相看。六十幾年過去了,如今的索尼已成為世界上民用電子、工業電子、信息技術產業及娛樂業等領域的先導企業,井深大和盛田昭夫年輕時的夢想早已成為現實。

夢想是前進的指南針。因為心中有夢想,我們才會執著於腳下的路,堅定自己的方向不回頭,不會因為形形的誘惑而迷失方向,更不會被前方的險阻而嚇退。蘋果電腦CEO喬布斯在他的職業生涯中幾經起伏,雖多次被董事會罷免,但他始終忠誠於自己的夢想,以其天才的設計贏得了無數用戶和同行的熱愛、尊敬。由於是必不可少的人,他每次被罷免後,都能夠東山再起。

夢想人人都可擁有。它和時間一樣,對天下蒼生都是公平的,既不會厚愛任何人,也不會歧視任何人。只要心中有夢想,山溝里也能飛出金,苦娃子也能崛起為將軍。著名企業家吳燦坤自稱是「吃地瓜長大的孩子」。當他17歲時,家裡仍在點煤油燈,一天三頓吃地瓜。然而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歲月里,吳燦坤沒有忘記自己的理想:長大後,要讓家裡有電燈,有水泥地板。因為有夢想,上中學時,吳燦坤用功讀書,每門功課都拿到「優」,學習之餘,他還喜歡收聽有關「創業」的專題節目,後來,他創辦了燦坤電器,生產的多款小家電在國際上創下了銷量第一的紀錄。

一位文學家說得好:帶著夢想上路,你就會忘記路途的遙遠和沿途的勞累。趁年輕,帶著夢想上路吧。

NO.2 帶著感恩上路

上帝給了我們一雙眼睛,讓我們用它去尋找陰霾後的彩虹;上帝給了我們一對耳朵,讓我們用它去聆聽喧囂後的寧靜;上帝給了我們一張嘴巴,讓我們用它去品味苦澀後的甜蜜;上帝給了我們一顆火紅的心,讓我們用它去學會感恩。

——題記

「感恩的心,因為有你……」電視里陳紅動情地唱著。我的心安靜、平和且溫暖,把目光停在手身後——那些不是在表演的表演者——幾十位聾啞人身上。說他們不是在表演,是因為她們只是用手語翻譯了詞,僅此而已。可是就是那一個個美麗的手語深深地打動著我——那又哪裡僅僅是翻譯,是一我們認為不幸的人的幸福感言!

年輕的臉龐,明亮的眼睛,嫻熟的手語,安安靜靜的她們帶來安安靜靜的感動。無聲的世界並沒有帶走年輕的身影,鮮亮的色彩是飛揚的活力,燦爛的笑容時熱烈的希望,清澈的明眸是最深的感悟!

聽懂了她們的語言,動人的話在腦中想起:「我們有青春,有夢想,有愛;我們可以看到、聽到、感覺到;我們能夠去給予,去付出,去奉獻……」晶亮的眼睛裡流露出幾分自豪,幾分幸福。

「可是……」為出口的話被微笑堵住。

「足夠了,真的。」安安靜靜,笑面如花,如陽光般絢爛……

——只因為有顆心,有顆感恩的心。

有顆感恩的心,黑夜在不可怕,這是上天給予你面對自己的好時間;有顆感恩的心,貧窮不再醜陋,這是生活給予你的財富;有顆感恩的心,失敗不再恐怖,這是環境給予你的經驗;有顆感恩的心,夢想在不遙遠,因為她一直在那等你——不曾離去。

是的,感恩的心,只要有它在,哪怕你一無所有,可還是滿滿的!

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很多商人賠凈家產,痛不欲生。有這樣一位年輕母親,她那富貴的家族彷彿在一夜之間土崩瓦解!父母經不住沉重的打擊,先後病逝;她的丈夫也流著淚,從高樓上飛身而下,一了百了,卻留下了年輕的妻子和兩個幼小的孩子!

這位嬌貴的母親甚至不知道怎樣做飯,怎樣洗衣!活著,僅僅是因為有兩個孩子緊緊地拉著她的衣襟,不知道過了多久,突然地,透過眼中的茫然,她看到了那兩位曾經錦衣玉食的「小公子」——臟兮兮的衣服和蒼白的小臉!她哭了,終於哭了,天昏地暗,從開始到結束一切委屈統統倒了出來……

好像是結束,又是一個開始,這位母親——嬌氣的大小姐,尊貴的夫人學會了洗衣做飯打苦工。

時間艱難地流淌著。有天,她發現當小兒子面對粗茶淡飯時眼中的絕望與頹然,大兒子面對富人時眼中的妒嫉與羨慕時,卻突然感到了比家破人亡更巨大的恐慌,於是,她對兒子們說:「孩子們,我們在吃飯來做一件工作,每天寫出十件值得感激的事情!」她咬了咬嘴唇,繼續說,「誰不做,不許吃飯啊!」

第一天,孩子們絞盡腦汁也想不出住這種破子,吃這種草根爛菜有什麼好感激的。於是,她狠心地沒讓他們吃飯。

第二天,我得發慌的大兒子寫出了這樣的句子:感激有生命,感激有媽媽,感激有弟弟,感激有子住,更感激有飯吃……

母親看著笑著流著淚,看著小餓狼似的兒子,她有些心疼,盛了滿一大碗飯。小兒子沒寫出,大兒子將飯分給了弟弟一半——他們都沒吃飽卻都很滿足。飯後,小兒子低著頭走到媽媽面前,輕聲說:「我感激媽媽做飯,還感激哥哥給我飯。」她摟著兒子,笑得很甜很甜……

後來,孩子們越來越覺得滿足,日子依然很清苦的家卻笑語不斷!

是啊!有了感激就有了不竭的快樂,有了感激就有了堅定的信念,有了感激就有了成功的開始……有了感恩的心,即使再小的快樂也會讓幸福滿滿的;有了感恩的心,即使再大的困難,也不會將信念摧毀干凈……

風會柔,冰會暖,雲會笑,太陽也會暖。鑄造一顆感恩的心,帶著感恩上路,一直通到幸福。

NO.3 帶著誠信上路

誠信——荒原上流淌的一汪清泉;

誠信——寒冬臘月凌雪傲放的一枝臘梅;

誠信——夜晚行路時前方如豆的不滅之燈;

誠信——浮浮沉沉漂泊不定的人海中導航的一座燈塔……

——題記

誠實守信,是我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千百年來,人們講求誠信,推崇誠信。誠信之風質朴醇厚,歷史越悠久,誠信之氣越光大華夏,充盈中華。她早已融入我們民族文化的血液,成為文化基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簡單說,誠信就是真誠、誠實,守信重諾。誠與信是分不開的,只有誠實可靠才能取信於人。

社會需要誠信,時代需要誠信。然而當今世界物慾橫流,許多人跑斷了腿就為了追逐名利,人們之間的誠信卻被丟在一邊,視若無睹。好心人將發生車禍的人送進,而其家屬卻一口咬定他就是肇事者;小學生為了救途經鐵軌的老人,被迎面而來的列車撞得血肉橫飛,而老者卻悄然擠出人不知去向。誠信何在?

誠信,體現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就比如與朋友聚會時的守時守約,這便是一種誠信。有些人,就是從這些小事做起,從而在人們心中樹立了一個誠信的高大形象;懂得誠信的人,不管在生活中還是事業上往往都能事半功倍。

時期,白衣戰士們堅守崗位、兢兢業業,這難道不是對國家和負責,對病人的守信嗎?在這非常時期,他們沒有「打退堂鼓」,沒有臨陣脫逃,這種精神,就是最偉大的誠信!廣東省一家的護士和葉欣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因為工作,不幸染上了,可就在當天早上,當她感到身體極度不適的情況下,仍不肯休息,堅守崗位,連續工作了14小時,期間,她沒有吃過一粒飯、喝過一口水。這種不負,不失信於民的精神,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嗎?
瑪格麗特·桑斯特曾說過:「有一個古老的諺語說,一個人講了一次謊言,就不得不講更多的謊言。就像一個變質的蘋果一樣,總是先有一個小斑點,然後慢慢擴大,最後直至整個蘋果都爛掉。」因此,我們應該告誡自己,不要講謊話,一次也不要,不然就會有第二次,第三次,最後心靈會被謊言吞沒,就像蘋果一樣,逐漸爛掉。
從古到今,關於誠信的故事舉不勝舉。它是衡量一個人的標准。一個人如果做到了「誠信」,就一定會得到別人的尊重。它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人際交往中必不可少的,如果世界沒有誠信,又將成為怎樣?且不說商場上爾虞我詐,風譎雲詭;且不必說場內小販們短斤少兩,以次充好;也不必說黑心米販污油兌陳米,自來水摻甲醇;就是某一天天氣晴好,你也心情愉快,一不小心在馬路邊發現一個鼓囊囊的錢包:你敢撿嗎?只要你手一觸到那包,麻煩就上身了。此時,我憶起一句話:誰對命運不誠,命運就將對他不信。跋涉在漫長的人生路上,在艱辛且步履蹣跚的奮斗之路上,誰不去踏踏實實印下誠信的足印,將永遠走不出渺小與狹隘的怪圈。誠信對人,誠信待己。

誠信是一粒種子,沐著春風,喝著秋雨,它一點點地長大。幾度風雨,幾度磨練,它就是希望,它是生命的源泉。聰明人有了它,事業有成,一帆風順;愚笨者遇到它,拋棄自卑,勇往直前。成功者有了它,信心百倍,攻入新關;失敗者遇到它,重整旗鼓,東山再起。它是,是金鑰匙,給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效力,讓他們學會正視自己,熱愛生活。
人與人的理解,心與心的交匯,就在誠信之間。只有擁有它,你會創造人生最美好的里程。如果沒有它,你只能停留在被世界遺忘的角落。

朋友請喚醒你的誠信,帶著她上路!

㈤ 世界上有哪些殘疾人做出了哪些貢獻

史蒂芬.霍金當代非常著名的物理學家。我找了很長時間,只能找到繁體字的,不過基本上也看得懂的。
史蒂芬.霍金 (Stephen Hawking) 於1942年1月8日生於牛津,那一天剛好是伽利略逝世三百年。可能因為他出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代,所以小時候對模型特別著迷。他十幾歲時不但喜歡做模型飛機和輪船,還和學友製作了很多不同種類的戰爭游戲,反映出他研究和操控事物的渴望。這種渴望驅使他攻讀博士學位,並在黑洞和宇宙論的研究上獲得重大成就。

霍金十三、四歲時已下定決心要從事物理學和天文學的研究。十七歲那年,他考到了自然科學的獎學金,順利入讀牛津大學。學士畢業後他轉到劍橋大學攻讀博士,研究宇宙學。不久他發現自己患上了會導致肌肉萎縮的盧伽雷病。由於醫生對此病束手無策,起初他打算放棄從事研究的理想,但後來病情惡化的速度減慢了,他便重拾心情,排除萬難,從挫折中站起來,勇敢地面對這次的不幸,繼續醉心研究。

七十年代,他和彭羅斯證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並在1988年共同獲得沃爾夫物理獎。他還證明了黑洞的面積不會隨時間減少。1973年,他發現黑洞輻射的溫度和其質量成反比,即黑洞會因為輻射而變小,但溫度卻會升高,最終會發生爆炸而消失。

八十年代,他開始研究量子宇宙論。這時他的行動已經出現問題,後來由於得了肺炎而接受穿氣管手術,使他從此再不能說話。現在他全身癱瘓,要靠電動輪椅代替雙腳,不但說話和寫字要靠電腦和語言合成器幫忙,連閱讀也要別人替他把每頁紙攤平在桌上,讓他驅動著輪椅逐頁去看。

霍金一生貢獻於理論物理學的研究,被譽為當今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他的著作包括《時間簡史》及《黑洞與嬰兒宇宙以及相關文章》。雖然大家都覺得他非常不幸,但他在科學上的成就卻是在他在病發後獲得的。他憑著堅毅不屈的意志,戰勝了疾病,創造了一個奇跡,也證明了殘疾並非成功的障礙。他對生命的熱愛和對科學研究的熱誠,是值得年輕一代學習的。

美國第32任總統富蘭克林·D·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1933—1945),一直被視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是20世紀美國最孚眾望和受愛戴的總統,也是美國歷史上惟一連任4 屆總統的人,從1933年3月起,直到1945年4月去世時為止,任職長達12年。曾贏得美國民眾長達7周的高支持率,創下歷史記錄。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出生於紐約。父親詹姆斯·羅斯福是一個百萬富翁。母親薩拉·德拉諾比父親小26歲。羅斯福曾就讀於哈佛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1910年任紐約州參議員。1913年任海軍部副部長。1921年因患脊髓灰質炎致殘。1928年任紐約州長。1932年競選總統獲勝。執政後,以 「新政」對付經濟危機,頗有成效,故獲得1936年、1940年、1944年大選連任。第二次世界大戰初,美國採取不介入政策,但對希特勒採取強硬手段,以「租借法」支持同盟國。1941年底,美國參戰。羅斯福代表美國兩次參加同盟國「三巨頭」會議。羅斯福政府提出了軸心國必須無條件投降的原則並得到了實施。羅斯福提出了建立聯合國的構想,也得到了實施。63歲時由於腦溢血去世。

羅斯福扯起美國之帆

1945年4月12日,一位現代歷史上的巨人與世長辭,他就是富蘭克林·羅斯福。雅爾塔會議結束後兩個月,身心疲憊的羅斯福在喬治亞溫泉休養時,悄然逝去。

■架雙拐登上總統寶座

1882年1月30日,富蘭克林·羅斯福出生在紐約哈得孫河畔一個顯貴的家庭里。命運賜給他的是英俊的容貌、善良的性格和聰明的天賦。他14歲進入著名的格羅頓公學學習,四年後來到哈佛大學,並於1901年加入共和黨人俱樂部,開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也正是這一年,他的堂叔西奧多·羅斯福成了美國歷史上最年輕的總統。

羅斯福決心仿效堂叔進入政界,並在1910年找到了一鳴驚人的機會。他打算競選紐約市參議員,但卻是以民主黨候選人的身份出現。當他把這個決定告訴身為共和黨人的總統叔叔時,對方怒而罵道:「你這個卑鄙的兔崽子!你這個叛徒……」但是富蘭克林·羅斯福沒有改變前進方向。他乘著一輛紅色的汽車,每天進行十多次演說,最終當選紐約市參議員。1913年,威爾遜總統任命他為海軍助理部長,他在任七年,表現傑出。1920年,羅斯福被提名為副總統候選人。雖然此次競選失敗了,但他的作為政治新星的光芒卻未曾削減。

智慧、干練、胸懷寬廣、深孚眾望,似乎什麼都不能阻擋這個39歲的男人邁上政治峰巔的腳步。但是,無情的災難就在這時降臨。1921年夏天,羅斯福帶全家在坎波貝洛島休假,在撲滅了一場林火後,他跳進了冰冷的海水,因此患上了脊髓灰質炎症。高燒、疼痛、麻木以及終生殘疾的前景,並沒有使羅斯福放棄理想和信念,他一直堅持不懈地鍛煉,企圖恢復行走和站立能力,他用以療病的喬治亞溫泉被眾人稱之為「笑聲震天的地方」。1924年,他又拄著雙拐重返政壇,並在1928年成為紐約州州長。

政敵們常用他的殘疾來攻擊他,這是羅斯福終生都不得不與之搏鬥的事情,但是他總能以出色的政績、卓越的口才與充沛的精力將其變成優勢。首次參加競選他就通過發言人告訴人們:「一個州長不一定是一個雜技演員。我們選他並不是因為他能做前滾翻或後滾翻。他乾的是腦力勞動,是想方設法為人民造福。」依靠這樣的堅忍和樂觀,羅斯福終於在1933年以絕對優勢擊敗胡佛,成為美國第32屆總統。
八十年代的「中國保爾」張海迪

80年代,一個光輝的名字--張海迪,在神州大地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張海迪的事跡到處傳頌,海迪精神到處弘揚。這位三分之二軀體失去知覺而不向命運之神屈服的姑娘輪椅上唱出了高昂激越的生命之歌,被譽為「當代保爾」、「80年代的新雷鋒」。張海迪成為中國改革開放後第一個全國典型。
張海迪1955年出生在山東半島文登縣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里。5歲時因患脊血管瘤,胸部以下完全失去了知覺,生活不能自理。但是身殘志堅的張海迪沒有放棄生命更沒有放棄生活,他一面以堅強的毅力與決心同病魔作斗爭,一面用勤奮的學習和工作延續生命。她不僅自學完了小學、中學全部課程,而且還自學了大學英語專業。後來又堅持學習日語、德語、和世界語,翻譯了16萬字的外文著作和資料。她刻苦學習潛心鑽研了《人體解剖學》、《內科學》、《針灸學》等十幾種醫學書籍。她用學到醫學知識和針灸技術,為周圍群眾治病達一萬多人次。她還學過無線電技術、音樂、繪畫和書法等多門類知識與學科,以此做為人民服務的本領。
提到80年代沒有一個名字比張海迪更深入人心,她影響了中國幾代人。
1981年12月,《人民日報》首次報道了張海迪的事跡。1983年2月1日,《中國青年報》一版顯著刊登張海迪照片和她的長篇自述《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發表社論《讓理想的光芒照亮生活之路》。
1983年3月7日,團中央授予張海迪「優秀共青團員」的光榮稱號,號召大家向。海迪學習、學習她身殘志不殘,艱苦奮斗的精神。鄧小平同志揮毫題詞:「學習張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共產主義新人!」陳雲同志題詞:「以張海迪為榜樣,勤奮學習,熱心助人,做八十年代的新雷鋒。」
1983年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先後翻譯了《海邊診所》、《小米勒旅行記》和《麗貝卡在新學校》,創作了《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等一百多萬字的作品。現為山東省作家協會文學創作室一級作家。
1993年張海迪通過考試和論文答辯,獲吉林大學哲學碩士學位。1994年參加遠南運動會。1997年入選日本NHK「世界五大傑出殘疾人」。1998年起擔任中國肢殘人協會主席。2000年獲得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微笑的桑蘭又來到美國(女,20歲,肢體殘疾)
又見到了桑蘭,許許多多美國人關愛和牽掛的桑蘭,一個動人的故事。這次,她將隨中國殘疾人藝術團訪美,並用英語朗誦《我的夢》,深情地向人們傾訴她的,也是所有殘疾人的渴望--平等與友愛。
桑蘭,著名體操運動員,被譽為中國的「跳馬王」。
但,這是在1998年7月21日之前那是在美國紐約,第四屆友好運動會的體操賽場。只是一次賽前訓練,只是一次偶然,桑蘭的一個沒有做完的手翻轉體動作,結束了她的體操生涯,但她依然「著名」,甚至更為「著名」。讓桑蘭「著名」的,是她的精神,她的毅力,是她永遠燦爛的微笑。

海倫·凱勒1880年出生於亞拉巴馬州北部一個叫塔斯喀姆比亞的城鎮。在她一歲半的時候,一場重病奪去了她的視力和聽力,接著,她又喪失了語言表達能力。然而就在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裡,她竟然學會了讀書和說話,並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美國拉德克利夫學院,成為一個學識淵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臘五種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走遍美國和世界各地,為盲人學校募集資金,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業。她贏得了世界各國人民的贊揚,並得到許多國家政府的嘉獎。
一個聾盲人要脫離黑暗走向光明,最重要的是要學會認字讀書。而從學會認字到學會閱讀,更要付出超乎常人的毅力。海倫是靠手指來觀察老師莎莉文小姐的嘴唇,用觸覺來領會她喉嚨的顫動、嘴的運動和面部表情,而這往往是不準確的。她為了使自己能夠發好一個詞或句子,要反復的練習,海倫從不在失敗面前屈服。
從海倫7歲受教育,到考入拉德克利夫學院的14年間,她給親人、朋友和同學寫了大量的信,這些書信,或者描繪旅途所見所聞,或者傾訴自己的情懷,有的則是復述剛剛聽說的一個故事,內容十分豐富。在大學學習時,許多教材都沒有盲文本,要靠別人把書的內容拼寫在她手上,因此她在預習功課的時間上要比別的同學多得多。當別的同學在外面嬉戲、唱歌的時候,她卻在花費很多時間努力備課。
海倫能夠走出黑暗,達到那麼高的學術成就,除了靠她自己的頑強毅力之外,同她的老師莎莉文的循循教導是分不開的。她說「我的老師安妮·曼斯菲爾德·莎莉文來到我家的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她使我的精神獲得了解放」。是她的老師教她認字,使她知道每一事物都有個名字,也是老師教她知道什麼是「愛」這樣抽象的名詞。海倫幼年得病致殘後,變得愚昧而乖戾,幾乎成了無可救葯的廢物,但後來她卻成為一個有文化修養的大學生,這確實是個奇跡。可以說這個奇跡有一半是海倫的老師安妮·莎莉文創造出來的,是她崇高的獻身精神和科學的教育方法結出的碩果。莎莉文小姐不管教海倫什麼,總是用一個很好聽的故事,或是一首詩來講清楚,她的教育經驗十分豐富,教育方法也與眾不同,她從不把海倫關在房間里進行死板的、注入式的課堂教育。
海倫用頑強的毅力克服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痛苦。她熱愛生活,會騎馬、滑雪、下棋,還喜歡戲劇演出,喜愛參觀博物館和名勝古跡,並從中得到知識。她21歲時,和老師合作發表了她的處女作《我生活的故事》。在以後的60多年中她共寫下了14部著作。

司馬遷

司馬遷,他受了宮刑還寫出《史記》這巨著

司馬遷是我國古代歷史中身殘志堅的典範

司馬遷(前145或前135~?)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西南)人。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說生於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馬遷10歲開始學習古文書傳。約在漢武帝元光、元朔年間,向今文家董仲舒學《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國學《古文尚書》。20歲時,從京師長安南下漫遊,足跡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區,所到之處考察風俗,採集傳說。不久仕為郎中,成為漢武帝的侍衛和扈從,多次隨駕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馬遷繼承其父司馬談之職,任太史令,掌管天文歷法及皇家圖籍,因而得讀史官所藏圖書。太初元年(前104),與唐都、落下閎等共訂《太初歷》,以代替由秦沿襲下來的《顓頊歷》,新歷適應了當時社會的需要。此後,司馬遷開始撰寫《史記》。後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獲罪下獄,受腐刑。出獄後任中書令,繼續發憤著書,終於完成了《史記》的撰寫。人稱其書為《太史公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對後世史學影響深遠,《史記》語言生動,形象鮮明,也是優秀的文學作品。司馬遷還撰有《報任安書》,記述了他下獄受刑的經過和著書的抱負,為歷代傳頌。

㈥ 英國聾啞人打工一個月多少錢

摘要 親,你好,這邊已經看到你的問題,正在為你整理答案,請稍等一下

閱讀全文

與英國有多少聾啞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的傢具有哪些 瀏覽:285
中國播音學是屬於什麼樣的專業 瀏覽:620
5萬越南幣等於中國多少錢 瀏覽:902
印尼醫療和中國哪個好 瀏覽:662
印度白糖什麼時間種植 瀏覽:832
越南春卷里的豬肉如何做 瀏覽:132
去印尼怎麼打電話便宜 瀏覽:900
伊朗總理和總統哪個權力大 瀏覽:289
伊朗最高戰略是什麼 瀏覽:526
中國式離婚冷靜期多久 瀏覽:59
唱中國的歌曲有哪些歌曲 瀏覽:669
義大利英語音標怎麼寫 瀏覽:836
義大利vs西班牙在哪個場地 瀏覽:377
怎麼評價印尼這個國家 瀏覽:1002
印尼市場適合賣什麼 瀏覽:926
印尼椰蒂盤了是什麼顏色 瀏覽:385
大連海中國房子怎麼樣 瀏覽:628
越南斗雞體型多少錢一隻 瀏覽:99
在義大利生活拍自媒體的有哪些人 瀏覽:862
印尼要用什麼轉換插頭 瀏覽: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