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美國如何通過軍事力量打壓英國

美國如何通過軍事力量打壓英國

發布時間:2022-07-30 04:54:10

1. 英國是怎麼被美國趕下世界霸主席位的

英國失去霸主地位,基本上是自己“作”。

在1890年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但此時美國,奉行“孤立主義”國策,無意爭霸歐洲。英國人日子卻不好過了,自1871年德國統一後,這個新生德意志帝國,把超越英國當作“國策”,明目張膽挑戰英國霸權,不把英國人霸權踹翻,德國人就不會罷休

2. 英國和美國的軍事交情 急用

戰爭是政治的繼續。國家關系則是主權國家立於本國政治利益上的斗爭與合作關系。二戰中,英美兩國為了從實際中支援蘇軍對德作戰,以求早日消滅危害它們統治利益的法 西斯勢力,都同意開辟對德作戰的第二戰場,並且最終也能就此達成一致行動的協議。這體 現了它們合作的一面。但同時具體到第二戰場開辟的時間、地點等問題時,英美兩國都從自 己國家的根本利益出發,提出自己的方案,並就此展開爭吵和斗爭,另外加上戰略傳統,作 戰條件及對戰後利益的考慮等方面的差異,使這一分歧與斗爭更復雜和持久。 首先,從國家的根本利益來看,對英國而言,維護海上交通線就是從根本上保衛了國家。這是它的根本利益所在。眾所周知,英國不僅是個島國,而且是個殖民大國和工業國,本土資 源多以海外進口,近幾百年來「英國人民的生存,英國的經濟和工業,以及英國同大陸敵人 進行戰爭,全部依賴於這種巨大的海上輸入」。大西洋運輸線和地中海航線是英國的生命線 。 同時地中海航線又是它與東方廣大領地保持聯系的最短路途,也是「戰爭血液」的供應線。此外,埃及和蘇伊士運河更是帝國的「交通樞紐」。埃及的棉花、伊拉克的石油、印度的糧 食、東南亞的橡膠和錫,這些英國進行戰爭的必需物資都經由蘇伊士運河運出,所以在戰略 家眼中,控制埃及和蘇伊士運河的意義不亞於控制倫敦。而當時控制這條通道的義大利法西 斯卻是三國軸心中最弱的一環,因此早在 1 941 年 1 月英國就決定了在這個地區用兵,先打垮 義大利,進而重返歐洲大陸的地中海戰略方針。這個方針的確立是它的國家利益的根本要求。 從美國的根本利益來看,確立它的戰後亞歐乃至世界的霸權地位是利益的根本。美國位於大西洋彼岸,戰前沒有像英國那樣廣闊的殖民地,同時戰火未在本土燃燒,投入戰爭的時間較 晚,因而更多地希望依仗強大的軍事、經濟潛力,力爭「戰時能決定全局」,戰後能「從事 」仲裁主宰世界。所以在美國與蘇聯合作之初,就堅決反對英國急於承認蘇聯新西部邊界要 求的作法,強調美國甘冒「聯合國家的內部分裂」之險,也不支持附有領土條款的英蘇條約 。美國更多地願意在物資援助和開辟第二戰場問題上同蘇妥協,從而使它放棄領土要求,所 以美國提出盡快而直接地開辟歐洲第二戰場,使蘇聯得到實際上的援助,堅定它與美國合作 的決心。 其次,從作戰條件來看,戰初英國由於執行綏靖政策而遭慘敗,後又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堅持與德軍單獨作戰一年,英國實力被大大削弱,而英方軍備物資和領地的軍隊多集中在地中 海一帶,同時,考慮到若在 1 942 年 執行「大鐵錘計劃」,美軍投入兵力有限,戰爭的更大責任要由英國來負擔。這顯然對已很衰弱的英軍實力又是雪上加霜的打擊。因此丘吉爾為保存 實力,既要極力堅持首先與蘇結盟,以防止蘇聯退出戰爭,並可把德軍陸空主力不斷東引, 同時又要從保存實力和奪取交通線的首要目標出發,寧肯答應蘇聯的新邊界領土要求,而不 同意盡快在歐洲直接開辟第二戰場,可見丘吉爾多次回絕斯大林提出的開辟第二戰場的要求 ,也是從英國當時作戰條件的實際情況出發的。 從美國的作戰條件來看,美國參戰晚,此前國內盛行孤立主義,這使美國的軍事力量要在戰爭中逐漸壯大,因此戰初與英軍聯合作戰就非常重要,但同時美國又希望速戰速決,特別是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軍需要兼顧歐亞,兩面迎敵,就更急於在歐洲戰場盡快打敗德軍,控 制住歐洲局勢,防止蘇聯戰敗,以制德日聯合之勢,因而羅斯福一開始就堅持橫渡海峽作 戰的「大鐵錘計劃」,並向蘇聯許諾,在 1 942 年 開辟第二戰場,以穩住蘇聯。但要實現這一諾 言,無論從作戰人員上,還是從戰略物資上看,都離不開與英軍合作。然而丘吉爾是不會將本國實力孤注一擲地冒這個險的,因此,最終羅斯福權衡當時的作戰條件,做出了讓步,將 北非登陸作為權宜之計。 再次,從對戰後利益的考慮來看,英美也有不同。戰前英國擁有廣闊的海外殖民地,而在戰後力爭保住這些殖民地是丘吉爾等英國統治階級首先考慮到的,所以他們一再堅持對北非地 區和中東地區的最有效控制。美國則極力反對這種大殖民主義思想,認為這種思想已過時, 更重要的是戰後應由軍事力量和經濟力量都強大的美國來主宰世界。特別是隨著戰爭的演進 ,蘇聯已脫穎而出,這時若再不執行歐洲登陸方案,恐怕要出現一個「布爾什維克化的歐洲 」。加速在歐洲的行動正是美國利益所在,美國必須「在歐洲東部前線的後面部署足夠軍力 以對抗紅軍……歐洲不能成為軍事真空而讓俄國入侵」。可見羅斯福對戰後歐洲事務的安排 問題早有考慮。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已經意識到戰爭使英國削弱和蘇聯在歐洲地位的加強。魁北克會議期間的 一份美國文件集中反映了美國的想法,其中寫道:「俄國在歐洲的戰後地位將是一種占優勢的地位。德國戰敗後,歐洲將沒有力量可與它的巨大軍事力量抗衡。事實上,英國正在地中 海造成一個與俄國相對峙的地位,這將使它在日後歐洲的均勢中得到好處。然而即便在這地 方,它也無法同俄國匹敵,除非它有可能得到其他方面的支持……有必要發展和保持同俄國 的最友好關系。美國在對俄國關系中必須考慮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太平洋戰爭的進行。」這份 文件所表明的政策對日後德黑蘭會議決議起著指導意義。由此可見英國為了保持海外殖民地 的統治,為了謀求在歐洲重建英國的勢力范圍,遏制蘇聯勢力,就要謀求同美國合作。然而 ,美國另有打算,它不僅要考慮戰後如何與蘇聯聯合統治世界即羅斯福的戰後藍圖,它還要 顧及太平洋戰勢,要力爭蘇軍出兵對日作戰,以減少美國在太平洋戰爭中的消耗和損失。羅 斯福此時更多地要考慮與蘇聯而不是與英國共謀合作,「我們戰後將會同英國發生的糾紛, 也許比目前同德發生的糾紛更大」。因此,美國堅持歐洲登陸方案,反對丘吉爾的地中海戰 略,並最終促使這一方案執行。 最後,再從戰略傳統來看,英國的邊緣戰略占重要地位。這一戰略主要是由老威廉·皮特在 「七年戰爭」中提出的,主張英國在同歐洲大陸的國家作戰時,不必在大陸投入主力部隊, 而是向盟友提供物資援助,由它們負責大陸內部的戰爭,英國則要利用海軍優勢,對敵人 進行海上封鎖,破壞敵人的海上貿易和攻擊敵人的海外殖民地。這樣就可以較小的代價取得 勝利。丘吉爾就是邊緣戰略的鼓吹者。由於戰初法國淪陷,英軍根據自身處境和力量,積極 推行這一戰略,將目標重點轉向地中海。這是比較符合客觀實際的。但到後來,丘吉爾仍堅 持這一戰略,並想將美國力量也拖入地中海,就遭到了美國的堅持反對。 而從美國方面看,由於地理位置優越和周邊國家的弱小,美國就有反常備軍的傳統,實行 戰時召募民兵制,同時厲行「先宣戰,後准備」的作法。但是臨時召募來的民兵缺乏訓練,紀 律渙散,又受季節影響大,農忙就要回家。這使美國戰爭指揮者不敢打長期的消耗戰,同而力求打短而快的戰爭。戰略上,喜歡採用進攻型戰略,甚至不怕冒險。「大鐵錘計劃」的提 出就明顯地缺乏對戰爭條件和客觀情況的充分認識,帶有冒險成分。這也是直接承襲了美 國的作戰傳統的產物。 總之,第二戰場開辟問題不僅是重大戰略決策問題,也是復雜的外交斗爭問題,在此英美的合作與分歧,其根本原因是國家根本利益的不同,當然還有一些諸如作戰傳統、作戰案件和 對 戰後事務安排的考慮等原因。僅就國家利益而言,國家關系中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合作與斗爭是並存的。同時在分析戰爭問題時,還應注意戰爭自身發展的規律性, 就開辟第二戰場問題來說,1942年的「大鐵錘計劃」顯然不具備實施條件,只會招致失敗 ,而1944年則條件具備,再實施「地中海戰略」就沒有道理且延誤戰機。必須承認,在戰爭中任何主觀沖動的計劃只能帶來損失和教訓。因此我們應該客觀地、實事求是地看待英美的 合作與斗爭,並始終把握住一點:國家利益是根本所在。

3. 美國加強在英國的軍事存在,是否為了阻撓英國的分裂

美國沒有這么好心,美國完全是為了加強在他國的軍事存在。在他國駐軍,也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全球霸權服務的。

也是為了加強對別國的控制,英國對美國,唯馬首是瞻,充當美國的小弟,處處緊隨美國步伐,這是眾所周知的。

為何維護它的全球霸權,在全世界各地製造動亂和不穩定,哪裡有流血,哪裡有動亂,哪裡就有美國的影子。加強在英國的軍事存在,是為它的全球霸權利益服務的,也是為了更好的控制別的國家,進一步分析威脅俄羅斯,做夢都想把俄羅斯弄解體。讓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心甘情願聽命於自己,為美國的霸權服務,至於這個國家會不會鬧分裂?是否會出現不穩定?這些問題美國都是不會去操心的。

4. 美國是如何脫離英國控制的

美國是通過從1775年開始的美國獨立戰爭來脫離英國控制的,具體如下:

第一點,美國的獨立戰爭也有工業革命的影響,隨著工業化帶來的影響,美國的無產階級迅速崛起,美國當時是英國的殖民地,可以說這是一場殖民地人民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戰爭,其實加拿大以前是英國殖民地,但是當時發展還沒有很快,殖民的好處是帶來文化和技術,拉動當地的發展,不好的地方是影響了當地的文化傳承,同時也限制了當地人的民主和自由。這場革命也是無產階級的農民和傳統手工業者,追求自由民主的革命。

這是自己理解的美國脫離英國控制的三部曲,雖然不是特別詳細,也概括了一下重要事件和關鍵時間節點,望採納~

5. 美國通過什麼策略和手段替代了英國的第一帝國位置

首先:一個強國形成的首要因素是國土面積和人口數量。再天才的一個人也無法做到千人萬人所做之事,領土亦是如此。英帝國雄踞世界時占據著全球五分之一的土地,而且是工業革命的發祥中心,先進的君主立憲制度都是其崛起的原因。
美國實現這種轉移靠的無非也是這幾點,先進的三權分立制度,南北戰爭後的資本主義生產模式為本國的發展和對歐貿易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因此第二次工業革命讓優越社會條件下的美國一展激情,美國隊交通電器領域,德國對化學物理學以及生產領域的優勢迅速凸現出來,因此此時英國的傳統輕工業就不足以跟上美國的發展速度了。也如樓上所說,兩次世界大戰拖垮了正在崛起的德國,也讓英國元氣大傷,戰後殖民地也紛紛獨立,盡管丘吉爾在諾曼底登陸計劃,戰後世界重鑄方面都極力想恢復英帝國的末日輝煌,但是未受戰火波及的美國憑其經濟 科技 人才 以及不斷擴張至937W平方公里的土地儼然成為世界霸主。這種轉移有大戰的原因 也有美國內部原因,無疑 大戰是個催化劑 它讓美國的崛起快了幾十上百年。
美國之後的第一強國,要全面從政治經濟文化軍事領域超過它,估計也是百年以後的事情了,一超多強,中國只有文化可與之媲美,俄的軍事,歐盟的政治經濟。我們東方那倆鄰國,說實話,歷史就是附庸,國土就是彈丸,飲食就是泡菜。根本甭管它有啥動作,要非得找一個美國之後的傳承的話,歐盟吧。

6. 獨立戰爭美國為何能戰勝強大的英國

美國獨立戰爭是以弱勝強的典型戰例,得到國內外人民群眾的擁護與支持(參加獨立戰爭的國際志願人員約7000人),廣大軍民英勇奮戰,對戰爭的勝利起了決定作用。戰爭中,美國執行靈活的外交政策,利用國際矛盾取得法、西、荷等國的援助。美軍戰略戰術靈活,採取正規戰與游擊戰相結合的作戰樣式,摒棄傳統的線式戰斗隊形,根據地形地物採用疏開隊形作戰,不拼消耗,不計一城一地之得失,而著眼於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獨立戰爭的勝利,為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了道路,對後來法國大革命和拉美民族解放運動均有重大影響。

1、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沒有經歷封建社會,沒有反封建的任務,斗爭的對象明確而單一。
2、美國獨立戰爭是一場民族解放戰爭,《獨立宣言》的發表和美利堅合眾國的成立為獨立戰爭提供了旗幟和目標,資產階級、種植園主階級與下層勞動群眾在反殖民壓迫方面目標一致,革命的群體和力量大。
3、美國獨立戰爭過程中得到了希望藉此報殖民戰爭中戰敗的一箭之仇的法國和荷蘭等外國力量的幫助。
4、是一場正義的戰爭
5、廣泛的群眾基礎和領導人的出色才能,人民英勇抗戰
6、得到外國力量的支持

7. 英國為什麼打不過在打獨立戰爭的美國,是因為他們軍事力量不行嗎

不知道大家知道不知道這樣一件事情,那就是在美國的獨立戰爭後期,英國是有和美國打仗的,但是當時的英國並沒有多餘的動作,也沒有說加大兵力的投入,那麼這都是為什麼呢?下面我們就著這個問題一起來簡單的分析解謎看看。

因為力不能及。英國何嘗願意

而到戰爭後期,法國也參戰了,法國海軍比較強大,對英國海上運輸造成直接的威脅。而此時持久戰下,英國在美國的部隊,英國陸軍損失3萬多人,黑森僱傭軍損失1萬5000人,等於損失了一半以上,又無法補充,仗沒法打了。比如最後,法美聯軍共1.7萬人完成對約克鎮的合圍,英軍防禦約克鎮的部隊只剩下8000人,沒有補給,沒有援軍,只能投降。

換句話說,美國損失也不小。美國陸軍初期有4萬人參戰,但戰爭傷亡被俘高達4萬人,等於損失百分之百。但美國是在本土作戰,又是為了民眾自身的利益,所以這些損失能夠承受。反之,英國就不行。

8. 華盛頓是怎樣帶領美國打敗日不落帝國走上獨立的

我覺得這個要分為幾個原因,首先華盛頓很聰明,這是無可置疑的。並且他很有趣事能力,他是著名的軍事家,他更能夠激起人民的鬥志。他本來出生在一個比較富裕的家庭裡面,但是他毫不猶豫的投身於美國的獨立戰爭之中。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美國的思想比英國的思想先進,美國人不會把錢存進銀行等他升值,而是會拿錢做一些投資,因此美國的科技技術是比英國發達的。

美國人的有一些思想確實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一個發達的國家只能說他們的普通智商都比正常人的高。因為他們有眼界會向前看,就像蒸汽機火車和飛機都是美國發明的。落後就要挨打,所以美國現在就沒有挨打過,因為他們先進。

9. 二戰期間美國是怎樣訛詐英國的

大炮一響,黃金萬兩。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打響,讓美國大發戰爭橫財,使其漸漸成為世界頭號強國。在這期間,美國大顯高超訛詐的手段,削弱它忌憚已久的大英帝國。現在看來,二戰一爆發,美國從沒有認為德、意、日這三個軸心國真能成大事,也不擔心德國最終會勝利,或者蘇聯會擴張,他擔心的是戰後大英帝國的實力。所以,美國先是坐山觀虎鬥,之後伺機削弱英國的實力,這樣戰後的世界將是美國一家獨大。美國就像一個精明的投機商人,撥打著實力對比的算盤,就這樣盤算著。

於是,哈默利用各種關系,推銷他的方案。終於,他的建議「通過租賃或其他方式」取得英國的島嶼領土,被國會列入議案。不過,並不那麼順利,因為國會不願意得罪國內反戰的民意。可是,哈默還是堅信他的方案,心想這么大的買賣哪能那麼容易。於是神奇的哈默幹了一件事,他僱人把最近一段時間各大報刊的編輯部評論收集起來進行整理,結果發現編輯部評論有92%是贊成援助盟國的,這就是民意支持的證據!

哈默就帶著他的證據,找各種關系去見羅斯福,因為畢竟他曾為羅斯福競選捐過錢。羅斯福一邊看他拿來的證據,一邊聽他的「驅逐艦換軍事基地」對美國未來何等重要的高論。羅斯福認為哈默方案,實際就是美國未來的全球霸權計劃。哈默的計劃實現了!英國得到的50艘美國驅逐艦,在1941年的海戰起到了重要作用。不過,哈默從來不提他在這筆天大的買賣中他到底賺了多少。

二戰之中,美國人的高超訛詐技巧,在英國身上演藝得淋漓盡致,把英國打得再也沒有資格與美國平起平坐,一直到如今仍然是美國的小跟班!

10. 為什麼英國會被美國控制比如軍事,政治方面。連關繫到國家安全的核力量也被美國限制:發射核武器必須美

二戰過後,英國被打廢了,還欠下巨額外債,又失去了廣袤的殖民地,在很多方面只能依託美國,這種影響一直延續到現在

閱讀全文

與美國如何通過軍事力量打壓英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最貴的酒多少錢一瓶 瀏覽:101
印度紫檀木手鏈多少錢 瀏覽:201
四大糧食中原產於中國的是哪個 瀏覽:914
中國調味品第一鎮是哪個 瀏覽:741
伊朗胖人體重多少斤 瀏覽:385
義大利語黑手黨怎麼說 瀏覽:868
騰沖距離越南多少公里 瀏覽:954
義大利吃烤串長什麼樣 瀏覽:768
英國海運到韓國多久 瀏覽:40
中國愛國酒30年多少錢 瀏覽:602
伊朗男排身高最高的是多少 瀏覽:115
義大利布客氣怎麼說 瀏覽:930
印尼購買什麼區別 瀏覽:14
印度一斤雞肉多少錢 瀏覽:27
伊朗經歷了多少個王朝 瀏覽:92
去印尼做生意需要什麼手續 瀏覽:498
中國什麼造不出來 瀏覽:866
中國美國土地哪個大 瀏覽:543
伊朗靠近伊拉克城市叫什麼 瀏覽:451
中國最火的河是什麼河 瀏覽: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