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英國國王想跟清朝通商,乾隆是怎麼回復他的
當年乾隆皇帝拒絕英國通商請求,不能不說是與英國強大有關,英國先進的槍炮和軍艦對他的內心肯定有所觸動,乾隆之所以一口回絕英國通商要求。雖然歷史沒有如果,但當年清廷開放了中國市場,也許中國會成為英國傾銷商品和低價購買原材料之地,暫時對清朝經濟不利,不過最終是可以促進清朝的近代化,而這種和平進入近代化對清朝來說何嘗不是一件好事呢?
乾隆時期清朝的GDP佔世界份額超過30%,比美國占的分量還要多,乾隆時期中國人口超過3億,佔世界人口的1/3,相當於清帝國是當時世界最大的市場,這樣富強的國家在亞洲是無敵的存在,世界排名也是位於前列。
所謂的乾隆盛世的假象,被英國三句話總結完畢:①清政府的相關政策,無外乎就是自負所導致的。②他們想凌駕於世界各國的頭上,卻沒有這個本事,還鼠目寸光。③他們所做的就是在阻止自己的人民進步,他們想要自己的國民一直保持愚蠢。
馬戛爾尼回國後評價清朝說,清朝的軍事力量比英國落後三四個世紀,而且他把清朝評價成為一個破舊的大船,可以說馬戛爾尼的出使讓英國人徹底看清了清朝的沒落,所以英國在40年後敢於發動鴉片戰爭。
乾隆皇帝拒絕與英國通商,拒絕開放本國市場,相當於拒絕了全球化,這是大清國運的轉折點,閉關鎖國的結果是他的孫子道光皇帝遭遇第一次鴉片戰爭,重孫咸豐皇帝遭遇第二次鴉片戰爭,最悲催的是重孫媳婦慈禧再遭八國聯軍入北京之恥,自此後大清帝國走向了末路。
㈡ 英國為什麼不在乾隆時期入侵中國
18世紀的世界是飛速發展的世界,雖然這種發展幾乎與大清乾隆朝沒有關系,但是這種發展帶來的世界進步還不足以讓遠在重洋之外的英國能入侵中國大清朝。
大清乾隆朝是非常穩定的一個朝代,雖然邊疆有些摩擦,內部有些小叛亂,但是整體國力來說還是非常的強盛的,甚至在整個世界領域來說,都是數一數二的強國。
隨著工業革命的快速發展,英國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並且迅速壯大起來,西方國家德、俄、美等國都撘上了那班快車,世界都在高速發展,只有當時最大的帝國大清還沉浸在天朝上國的美夢中,一直眾列強船堅炮利打上門來,才如夢初醒,但已經為時晚矣。後世當警醒。
㈢ 被稱為坑爹狂魔的乾隆,他都做過哪些坑爹的事情
乾隆皇帝晚年昏庸到了什麼地步?
乾隆在位期間,是清朝發展的最高峰,俗稱「康乾盛世」西方稱"High Qing" ,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後一個盛世。
不過很多人對此持不同的意見,認為可以稱「康雍盛世」,這乾隆就是一個「富三代」,最懂得享受,生活奢靡,朝政腐敗,他死後,大清朝也開始走向衰敗。
不過不管大家持何種意見吧,這乾隆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好命」皇帝。
爺爺穩固了江山,開拓了疆土。父親發展了經濟,充足了國庫。到他做皇帝的時候,清朝的文治武功達到了頂點。
不過乾隆也是做出了一定功績的,持續發展了經濟,平定了准噶爾與回疆大小和卓之亂,使川黔等地改土歸流。
清朝國土大大增加,史稱「漢、唐以來未之有也」。不過這一切都無法掩蓋乾隆晚年的問題。說乾隆晚年昏庸,大致涉及下面幾個問題。
3國庫空虛,閉關鎖國乾隆為體現自己關心民情,曾六下江南。每到一處,當地的官員極盡討好,鋪張浪費至極。
而且擾民嚴重。連年的對緬甸征戰,致使國庫嚴重損耗。而同時期的英國工業革命開始蓬勃發展,從乾隆三十年到嘉慶年間,英國的紡紗機、蒸汽機、郵輪等工業逐步完善。
中國老百姓還在手工製造產品的時候,英國人已經使用機器了,效率何止幾十倍。乾隆末期,華盛頓就任美利堅合眾國的第一任總統。
乾隆死於1799年,僅40餘年後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大清朝徹底被英國人打懵了。
而國內,由於人口暴增,土地兼並嚴重,很多農民失去土地後無法生存,在乾隆晚期和嘉慶時期就陸續爆發民變。
內憂外患下,清朝國力日衰,這和乾隆晚年的好大喜功和自大狂妄有很大的關系。
至此,中國遭受了長達百年的恥辱。乾隆的子孫無力改變這一現狀,最後大清國也是轟然倒塌。
㈣ 英國在工業革命的時候,乾隆在干什麼
乾隆正在忙著做夢,做天朝上國的夢。乾隆一直被人們稱為是清朝最有福氣的皇帝,乾隆有個好爺爺康熙,有個好爸爸,雍正,康熙是清朝入關後最有作為的皇帝,康熙奠定了清朝的發展基調,使清朝快速發展,雍正嘔心瀝血幾十年,把一個富強的江山交到了乾隆手中。
乾隆三十年,1765年,英國開始進行工業革命,英國紡織工發明了新式紡車珍妮紡紗機,乾隆五十年,1785年,英國人卡特萊特發明水力織布機,同時,瓦特改良了蒸汽機,蒸汽時代到來。當西方國家正在轟轟烈烈的向蒸汽時代邁進的時候,從封建社會向工業社會邁進的時候,乾隆時期的中國還沉浸在天朝上國的美夢中,拒絕對外交流,使中國錯過了發展機會,造成了中國近300年落後於西方國家。
㈤ 乾隆為什麼不接受西方科技
1792年,英國人馬戈爾尼在帶領使團來拜訪中國,希望兩國能夠交往和通商,並希望展示英國經過工業革命以後的科技實力。
使團乘坐的「獅子號」炮艦,裝有64門大炮,是當時英國第一流的軍艦。英王還特意贈送了當時英國規模最大並裝備有110門大口徑火炮的「君主號」戰艦模型。英國人在禮單中還專門提及了「榴彈炮、迫擊炮」以及手提武器如卡賓槍、步槍、連發手槍,希望能引起中國的興趣,以便帶來兩國貿易。英國使團還帶去了一些精美的儀器,比如地球儀,上面標有各大洲、海洋和島嶼,可以看到各國的國土、首都以及大的山脈,並畫出了所有這些遠航的航海路線 。
馬戈爾尼還帶來了英國英國國王喬治三世給乾隆寫的非常友好、包含祝願、交往和通商意願的國書。
但是此次交流並不愉快,首先因為磕頭禮儀的問題產生了矛盾。而後乾隆皇帝宣稱,中國物產豐富,不需要通商,但是念在你們大老遠來了,走了快一年的路,禮物就收下了,並且送了馬戈爾尼一些土特產。英國人最關心的貿易問題,沒有達成任何成果。
但是後來英國用鴉片和戰爭打開了中國的大門。
那麼為什麼乾隆皇帝對外國先進的技術,尤其是軍事裝備,視而不見呢?為什麼推行嚴厲的閉關政策,真的是康乾盛世,夜郎自大,交通封閉,預測不了世界發展的局勢嗎?
反觀唐朝,是一個很發達且開放的朝代,專門為外國人設立科舉,外國人來中國考察學習包往返路費,洋人可以在唐朝從事重要職務,外國的商人,使者,學生,在長安城裡熙熙攘攘,中外文化藝術食物等在唐朝獲得空前交流,極大的豐富了人民的生活。有一次日本使者回國,唐朝派官員帶國書一起到日本,因為日本國王不跪著接旨,唐朝官員一怒之下帶聖旨回國,但是皇帝聽說了這件事之後,立即罷了他的官!
其實皇帝比一般百姓聰明多了、見得多了。他可能就是揣著明白裝糊塗。如果康乾盛世真的比得上唐朝,為什麼還要閉關鎖國,嚴防洋人呢!
首先一點乾隆帝明白,自己國家未必真的像自己美化的那麼好!其二一點,乾隆帝未必不知道外面世界有變化了,很多洋玩意早就進了皇宮。但是懶,不想面對,真的有事留給子孫!第三一點,滿清是憑借當年的軍事實力打下的天下,也有一定的因緣際會,如果如今世界真的產生了變化,把這種變化引入中國,對清朝來講,會不會是危險的!漢人人數眾多,意味著能人也多,而且本來漢文化和科技上就先進於滿蒙,兩相碰撞,會不會威脅清朝統治!保持現狀不洗牌是最好的!
所以說,清朝統治者從根本上還是有民族觀念,否則在皇帝的選妃上也不會以滿蒙為貴來保持血統。在這種觀念的主導下,打壓科技發展,製造文字獄,修改史書,美化統治,種種都把精力放在了治內上。而對於外來先進事物,首先當做對自己統治的威脅!
有的人說,歷史就是這樣,如果乾隆不閉關鎖國,你還留著辮子呢!我認為不應該否認歷史,也不應該挑撥民族矛盾。中國自古就是多民族國家。但是在漢人統治的時期,遠的不敢說,就新中國少數民族在生育和高考上的優惠,就是元和清原來民族政策的清流!像人分五等和剃發易服,其實也不怪別人,這都是歷史,無法改變的。
我想引申的一點是,將來如何避免這種乾隆這樣明知先進又不敢學的怪圈?如何避免先進文化被落後文化統治的災難?歷史不會改變,但是我們要以史為鑒,那就是必須重視軍事,重視武力。每個中國人也要注重自身體質,加強鍛煉。不要一味的沉迷於文化藝術,否則戰端一起,彪悍鐵蹄所到覆巢之下,再絢爛的文明也會隕落!
㈥ 有人說乾隆是中國歷史第一罪人,這種說法有什麼道理
乾隆時期都說乾隆盛世,可是大興文字獄、閉關鎖國、揮金如土、寵信貪官,百姓也看在眼裡,第二次工業革命浪潮中國錯失良機。乾隆把國庫揮霍了,接手時的8000萬白銀,到嘉慶已空,朝廷腐敗,國家封閉,百姓抱怨。
乾隆曾六次到江南,說是效仿雍正治水患,實際遊山玩水,隨從畫師畫風景,回到圓明園再模仿修建美景,江南美女多,將其娶回宮,勞民傷財。在乾隆去世的時候,府庫已經不足200萬兩銀子了。
同時乾隆愛聽好話,寵信貪官。一方面是乾隆老年雖身體尖銳,還想獨攬大權,而和珅能文能武,平衡朝野實力,又能為自己花錢找到缺口。因此即使乾隆前四十多年治理不錯,面對貪污不容法眼,但老年乾隆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乾隆繼承皇位時,英國、法國、西班牙已經發生翻天覆地變化,各地都在進行工業革命,生產力和技術遠超過我們人工操作。
由於乾隆自大與封閉,與西方同步發展機會是沒有了卻不自知,歷代革新再也無法撼動與改變,清朝的頹敗。
㈦ 1793年乾隆拒接了英國的要求,50年後英國做了什麼
英國用火炮轟開了清王朝的大門,接下來的歷史發展也是我們都知曉的帝國主義入侵、八國聯軍等情況了,我們都知道中國自古以來可以說都算是世界的中心了,實力強大,一向也是視周邊國家為蠻夷,而且中國的瓷器和茶葉等物品可以說是風靡世界,因此在當時英國去清王朝一方面是對這個國家抱有尊敬,另一方面則是與清朝商議通商方面的事,但奈何清王朝顯得夜郎自大,基本對英國使臣都沒有正眼看的,還拒絕了對方的提議。
一個國家的狂妄最終都會吃下苦果,在50年後最終被英國人用大炮轟開了國門,而且英法聯軍打到了北京城後發現清朝用的火槍啥的都是明朝時期製造的,而且英國人送的8門大炮最後還是在吃灰,可以說這樣的國家滅亡也是正常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