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自由貿易區的產生原因
中國和東盟成員都是發展中國家,經濟實力有限,經濟增長對外部市場的依賴度高,全球經濟的變動會對其經濟產生重大影響。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是為應對經濟全球化中的負面影響和應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快速發展而應運而生。
1、與多邊貿易體制相比,區域內國家易於就自由貿易區達成協議並產生實效。同時,現有的自由貿易區大多富有成效,也激發了更多國家參加自由貿易區。
2、就地區或鄰近國家而言,自由貿易區有利於進一步發揮經貿合作的地緣優勢。鄰近國家間的自由貿易區具有人員往來與物流便利、語言文化相近、生活習慣類似等多種有利條件。因此鄰近國家和地區間具有更多的有利條件來擴大和加深經濟合作以獲得互利雙贏的效果,其效果比參加多邊貿易體系帶來的利益要更明顯一些。
3、在加入多邊合作機制的同時,締結自由貿易區有利於推動各成員國內的經濟結構改革,從而可以藉助更多外力來推進國內改革。
4、20世紀90年代一再發生的地區性經濟危機的教訓,也促使世界各國更加重視地區經濟合作的制度化。1997年的東南亞經濟危機證明,在同一地區國家之間,危機蔓延的速度往往更快,相互影響也更為強烈。因此加強地區內經貿合作不僅有助於防範新的危機,而且也有助於世界經濟的穩定發展。
溫馨提示:以上解釋僅供參考,自由貿易區的產生和發展有其深刻歷史、經濟、政治、文化原因。
應答時間:2021-11-04,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㈡ 英國實行自由貿易政策的原因 OPPO:"^A115
英國經過產業革命確立了「世界工廠」的地位後,以1846年廢除「穀物法」為標志,由原來的保護關稅轉向自由貿易所採取的對外政策。見穀物法、英國成為世界工廠。隨著工業革命的高歌猛進,19世紀四五十年代,英國工業資產階級要求廢除代表土地貴族利益的保護關稅政策,實行代表本階級利益的自由貿易政策,並如願以償.自由貿易政策的實施促進了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和繁榮,使工業資產階級獲得了獨占政治的統治權,但是,對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而言,自由貿易政策則是一種經濟侵略政策. 1840-1842年 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是英國向中國發動的一次侵略戰爭,這次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政治經濟上逐漸從屬資本主義的世界體系,同時也是中國開始進入近代歷史的標志。 1840年4月,英國發動侵略,目的為了打開中國門戶,佔領中國市場。 1842年8月,中國簽訂了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賠款2100萬銀元;割讓香港島;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通商;進出口稅率許「秉公議定則例」。《南京條約》的補充文件《五口通商章程》《虎門條約》:規定進出口稅率為「值百抽五」;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英國人可以在通商口岸租地建屋,永久居住。 鴉片戰爭前,中國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戰後,中國的領土主權、司法主權、關稅主權和貿易主權等開始遭到嚴重破壞。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國家。隨著社會性質的變化,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開始變為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成為各種社會矛盾中的主要矛盾。中國人民肩負著反對外國侵略、反對本國封建統治的雙重革命任務。中國進入了舊民主主義時期 。 1856-1869 第二次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後,英法美三國不滿足於既得利益。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內地市場,擴大侵略權益,提出全面修改條約的要求,被清政府拒絕。1856年,英國以「亞羅號」事件,挑起戰爭。次年,法國以馬神甫事件為借口,參加侵略。美、俄兩國也支持英、法,扮演「調停人」的角色,結成了四國聯合戰線。 1858年,與英、法、美、俄分別簽署《天津條約》:增開牛庄、漢口、九江、南京等10處為通商口岸;外國軍艦和商船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國人可以到內地游歷、經商、傳教;外國公使可以進駐北京;承認鴉片貿易合法化。同時,俄國用武力強迫簽訂《愛琿條約》,強占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以北60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 1860年,清政府與英、法簽訂《北京條約》:清政府承認《天津條約》有效;增開天津為商賈,割九龍司地區一方給英國;賠償英、法兩國軍費各增至800萬兩白銀。沙俄迫使清政府簽訂中俄《北京條約》,割佔中國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的4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1864年,沙俄又強迫清政府簽訂《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割佔了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44萬多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從第二次鴉片戰爭能夠開始到80年代初,沙俄共侵佔中國15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 經過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國的門戶被進一步打開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也進一步加深了。以後,清政府與外國資本主義勢力相互勾結,請政府決定向英、法等國「借師助剿」,中外反動勢力開始共同鎮壓太平天國運動。 英國所謂的自由貿易也是其血腥掠奪的一種體現!
㈢ 十九世紀四十年代英國實行自由貿易政策的原因
英國是最早實行自由貿易政策的國家,它最先完成產業革命,是19世紀最強大的工業國家,1850年其工業產量佔世界30%。同時英國又是最大的殖民帝國,版圖佔地球陸地面積四分之一,殖民地面積超過本土10倍。英國成為世界工廠,商品銷向全世界,原料、食品購自全世界。這就決定英國必須沖破國內保護貿易的限制,積極推行自由貿易政策。
㈣ 18世紀英國從重商主義發展到自由貿易的原因
英國長期以來實行的是保護性的重商主義,是因為土地貴族長期掌權,是為了保護土地貴族的利益,保護國內市場,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弊端日顯,它阻礙了商品流通,阻礙了與國際市場的交流與競爭,越來越不利於經濟的發展。
18世紀中葉,英國已經完成工業革命,機器大工業代替了工廠手工業,英國的工業產品競爭力、工業資產階級力量增強,強大的工業已經不再需要國家來保護了。
1832年議會改革後,工業資產階級上台掌權,他們便開始了爭取廢除一系列重商主義法律的斗爭,以便積極應對國際競爭,維護工業資產階級的利益。
㈤ 英國確立自由貿易原則的原因
自己金融霸權的推動啊。這樣獲得利益比殖民更加好
㈥ 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推行自由貿易的國家。 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為什麼
工業革命使英國成為「世界工廠」。
19世紀產業革命以後,英國經濟競爭力大大增強。為了擴大市場,追求高額利潤,形成以英國為中心的國際分工,確立單方面的自由貿易政策,並通過各種渠道推行,甚至通過戰爭,強加給戰敗的國家。
英國拓展亞洲和非洲市場,要求各國開放貿易和投資市場;1840年發動第一次鴉片戰爭,以炮艦政策逼迫中國開埠通商;向美國、德國等國家發放出口信貸,鼓勵各國購買英國的機車、船舶和設備,對海外投資予以保護。英國於1846年廢除《穀物法》,免除農產品進口關稅;1853年開放殖民地市場,解散特權貿易公司;1854年廢除航海條例,實行航運自由;1859年改革關稅制度,逐步取消進口關稅,廢除出口稅;
1860年取消對殖民地的貿易壟斷,英法兩國簽訂自由通商條約,條約包括航運、投資、貿易等內容,以後又有英意、英荷、英德等自由通商條約,相互提供最惠國待遇。英國的自由貿易政策較之壟斷貿易政策,比較容易被各國和殖民地國家接受,以往的不平等貿易增加了平等的成分,各國貿易政策逐步由對抗轉向包容,自由貿易成為趨勢。
(6)英國為什麼會興起自由貿易擴展閱讀:
在20世紀初期,隨著英國經濟競爭力的下降和大危機的降臨,自由貿易政策被超保護貿易政策取代。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成為經濟強國。為了對外擴張,美國從二次戰前的貿易保護主義轉向自由貿易政策,並推動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建立,推行貿易自由化,把單邊的自由貿易政策演變為多邊的自由貿易政策。隨著資本國際化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1995年建立世界貿易組織,取代1948年生效的關稅與貿易總協定,使多邊的自由貿易政策得到加強。
世界貿易組織建立以來,貿易自由化成為世界貿易政策主流。從整體看,它促進了世界貿易組織成員的經濟貿易發展和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由於發展不平衡和經濟日益相互依靠,自由貿易政策帶有被迫性,貿易夥伴被迫就貿易利益進行協商和談判,達成貿易協議,享受權利並履行義務。在自由貿易政策實施中,受到國家利益的驅使,一般重視權利的享受,疏於義務的履行,出現管理失衡的狀態,影響了貿易協議的真正落實。
㈦ 近代英國施行自由貿易的原因是什麼
英國的時代是自由資本主義的時代,英國的興盛是由自由資本主義支撐的。因此,打破大陸封鎖,「不僅是不列顛的軍隊的勝利,也是市場經濟的勝利。」而在拿破崙看來,這只不過是「小店主」的勝利。1852年英國議會曾發表一項原則聲明,稱自由貿易是英國的國策。英國靠「自由放任」達到興盛的頂峰,因此也希望自由資本主義的時代永遠保持下去。但時代終究變化了,到19世紀下半葉時,自由資本主義走向了終結。
英國人不得不承認,自由放任過時了。霍布豪斯在《自由主義》一書中這樣說:「19世紀可被稱為自由主義時代,但是到了這個世紀的末葉,這項偉大運動卻大大地衰落了。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那些代表自由主義思想的人都遭到了毀滅性的失敗。……它正在對自己失去信心。它的使命似乎已經完成。」自由主義正在被拋棄,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古典自由主義向新自由主義轉變。所謂古典自由主義,即斯密和李嘉圖等人提出的、反對國家干預的自由放任學說,它是19世紀英國政府制訂經濟政策的指導思想。但是,面對19世紀後期的強烈的市場競爭和英國經濟優勢地位的喪失,以及貧富不均、環境污染等工業化負面問題的加重,古典自由主義指導思想開始受到質疑。從某種意義上說,在英國經濟地位下降的同時,古典自由主義的主流地位也在發生動搖和變化。特別是當德國等新興國家依靠國家支持,經濟實力迅速發展甚至超過英國的時候,新自由主義社會思潮和政策主張也開始在英國出現。人們一般將牛津大學教授托馬斯·格林看成新自由主義的奠基人,他最早提出了積極自由的概念,並主張用政府幹預式的自由代替放任主義式的自由,認為國家權力的增加並不意味著對個人自由的損害,積極自由不是削弱而是促進人的道德自由。
格林的思想意味著英國哲學在相當程度上認同了德國哲學的理念,而德國哲學特別是黑格爾哲學在本質上是國家主義的。新自由主義的代表人物霍布豪斯認為,以平等為基礎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社會條件和公共福利的改進,將使個人獲得更大的安全保障,自由也將隨之增加。國家應該採取積極的干涉措施,通過有效的改革活動為自由提供基本的社會條件。霍布豪斯指出,自由主義之所以在1910年前後能夠絕處重生,原因在於「與社會主義交換思想的過程中吸取了不止一個教訓」,從格拉斯頓傳統出發的自由黨人已在很大程度上認識到:「自由貿易雖然為繁榮奠定了基礎,但是並沒有使大廈落成。」
1936年約翰·凱恩斯發表了《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提出了著名的凱恩斯理論。該理論從根本上否定了英國從斯密就開始的自由主義理論傳統,提出利用國家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對經濟進行干預,即通過刺激消費達到充分就業,從而消除貧困。國家的作用在凱恩斯的理論中被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標志著自由放任時代在英國的徹底結束。
無形帝國向有形帝國轉變。政治家思想的轉變很好地迎合了新自由主義思想,突出體現在帝國問題上。19世紀70年代以後,英國失去了工業壟斷的地位,美國、德國、法國等國家的商品越來越多地擠進國際市場;而且,德國和法國甚至西班牙、比利時、荷蘭等歐洲國家都在拚命爭奪或者保住自己的殖民地。
在這種情況下,自由貿易和開放英帝國的市場是否更有利於其他國家?更重要的是,英國要不要與其他國家爭奪更多的殖民地,即使承受負擔也在所不惜?這一問題在19世紀最後30年中一直是議會兩大政黨最大分歧所在。自由黨政府所堅持的傳統「自由帝國政策」越來越受到質疑,保守黨的有形帝國政策似乎更受青睞。但不管是哪一種帝國,英國人有一點是明確的,就是不要用戰爭和生命來換取。而正是戰爭使英國從帝國的地位上滑落下來,一戰加速了英國從無形帝國向有形帝國的轉變。
在戰爭中,英國被迫放棄自由放任的經濟思想,轉而實行對經濟的直接控制,保證國家按照戰爭需要來組織生產。因為戰爭,金本位被中止,平衡財政被破壞,自由貿易政策被更改,而這三者正是戰前維持無形帝國經濟發展的三大支柱。對於英國這樣一個島國來說,自由貿易是它的立國之本,帝國則是維系貿易順利進行的保證。
當英國強大之時,無論是無形帝國還是有形帝國政策都可以保證其在全世界的貿易優勢地位,但如果國力下降到與其他國家差不多時,無形帝國論的基礎就失去了,即使有悖於自由放任的思想,英國最終選擇有形帝國也是無可奈何之舉。
自由貿易政策被終止。關稅是自由貿易的核心問題,即使一戰使英國在經濟上已不再像過去那樣風光無限,但它仍在力圖堅持自由貿易的政策,到1931年9月止,仍有80%以上的進口商品免稅。不過在30年代大蕭條的打擊下,英國的金本位制已形同虛設,自由貿易政策實在是難以為繼了,英國被迫對經濟政策進行調整。
1932年議會通過《進口關稅法》,規定除小麥、肉類和英國不生產或短缺的原材料外,所有的進口商品都要徵收進口稅。該法案的出台,標志著英國實行幾個世紀的自由貿易原則被放棄了。內維爾·張伯倫私下說:只有《進口關稅法》這樣的政策才能夠救帝國。
甚至連保守黨領袖斯坦利·鮑德溫都說,自由放任已經走到盡頭,就如同奴隸貿易一樣。自由貿易是英國經濟政策的基石,也是英國在19世紀稱霸世界的經濟哲學。自由貿易政策的終止,標志著英國衰落了,屬於不列顛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㈧ 英國將自由貿易定為國策的歷史條件和目的是什麼
歷史條件:英國已經進入工業化階段,國力強盛,尤其是海上貿易。目的:工業革命的需要,誇大海外市場,掠取原材料和廉價勞動力
㈨ 為什麼英國在19世紀引導創立了自由貿易體制
19世紀產業革命以後,英國經濟競爭力大大增強。為了擴大市場,追求高額利潤,形成以英國為中心的國際分工,確立單方面的自由貿易政策,並通過各種渠道推行,甚至通過戰爭,強加給戰敗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