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英國人在日常生活中主要喝什麼酒
外國人大部分喜好喝幾種酒。
威士忌:例如藍方、綠方、黑方、紅方,占邊,芝華士,皇家禮炮,
有的人喜歡加冰,有的喜歡不加冰,有的會加一些飲料兌 著喝,如可樂
白蘭地:人頭馬,軒尼詩,馬爹利,分XO和VSOP,XO檔次高
朗姆酒:百加得,摩根船長,一般都是加冰加可樂喝
金酒:最典型金酒加湯力水,叫做金湯力Jin-Tonic
啤酒:喜力,嘉士伯,在中國有可能愛喝青島(啤酒有瓶啤和扎
啤,具體喜歡哪種,因人而異)
雞尾酒:因人而異,干馬提尼不錯,007的最愛
還有女士喜歡喝的是甜酒或開胃酒
Ⅱ 西方人喝酒的習慣及其方法是什麼
很多西方人都認同這樣一種觀點:只要看一個人拿酒杯的姿勢,就可以判斷他是否懂得品酒,是否是有品位的人。以下幾條是數位禮儀專家們總結出的西餐喝酒禮儀,相信你看了就會明白怎樣喝酒最有品位:
●在西餐廳里,通常服務生會將少量酒倒入酒杯中讓客人鑒別品質是否有誤,而你要做的就是喝一小口,如果覺得沒問題說一聲「Good」就可以了。接著,服務生會按順序幫你們倒酒,這時,你不要動手去拿酒杯,而應把酒杯放在桌上由服務生來倒。
●在西餐禮儀中,正確的斟酒方法是只要倒滿杯子的二分之一就可以了(香檳酒可以倒滿杯子的三分之二),絕不能像我們中國人那樣倒滿杯。
●喝白蘭地的時候,要用整隻手掌包住杯子底部,以保持酒的溫度,增加酒的芳香。
●喝葡萄酒的時候,正確的握杯姿勢是用手指握杯腳。因為葡萄酒宜低溫喝,所以為避免手的溫度使酒溫增高,應用大拇指、中指和食指握住杯腳,小指放在杯子的底台固定。有人拿住杯腳時會翹起小指,這種習慣十分不雅,應盡量避免。
●喝酒時絕對不能吸著喝而是傾斜酒杯。輕輕搖動酒杯讓酒與空氣接觸以增加酒味的醇香,但不要猛烈搖晃杯子。此外,一飲而盡、邊喝邊透過灑杯看人、拿著酒杯邊說話邊喝酒、吃東西時喝酒、將口紅印在酒杯沿上等都是失禮的行為哦。
●拿杯子時,胳膊肘不要支在桌面上,而要懸空拿起。使用高腳杯飲香檳時,不要用手緊緊地握住杯身,應優雅地以手指拿著下半部的杯腳。
●紅葡萄酒適宜飲用的最佳溫度是16~18℃,而白葡萄酒適宜飲用的最佳溫度是8~12℃喝乾白可以加冰塊,喝乾紅就什麼都不要加。有人在喝紅酒時,喜歡兌雪碧等飲料,這是一種很失禮的做法哦。
●如果是那種在專門的酒窖中存放多年的葡萄酒,斟酒時要格外小心,否則酒可能因「後沖」而從瓶嘴向瓶底迴流甚至起泡,並激起瓶底的沉澱。而且瓶中的酒也不能倒空,要留下約一英寸深的酒,因為這些酒會因沉澱而變得有點混濁。
●在西餐桌上,你可以敬酒,但千萬別中國人習慣的那樣勸酒。而且要注意喝酒千萬別過量,如果你是客人,大約以三杯為准。如果因身體問題不想喝酒,可以客氣地說:「我不喝酒,謝謝。」不要用手蓋住杯口。
最後再說說喝紅葡萄酒用不用冰鎮這個問題。歐洲人普遍認為:白葡萄酒才需要凍飲,紅酒可在室溫下飲用。一位國內的品酒專家指出:大概是因為地域和文化背景不同,以至引起國人誤解。歐洲的平均室溫大約在15~18℃左右。況且法國人藏酒只藏在自家的地下酒窖中較陰涼之處,一般溫度是12℃。冬夏季雖有溫差,但還不至於影響到酒的質量。而我國大部分地區夏季的室溫往往會達到30℃. 而所謂15~18℃最佳溫度也只限於波爾多和勃艮地等口味較重的紅酒而言,對於其他口感較清淡的紅酒而言,或許要再冷一點兒才比較好喝。這位品酒專家就曾喝過在烈日照射下的所謂「室溫」紅酒,他說:「此等『熱紅酒』比『熱啤酒』還要令人難以下咽。」而他也因此給出這樣的建議:其實我們不用太拘泥於溫度,若覺得酒溫不對勁,紅酒一樣可以放入冰桶降溫。
Ⅲ 英國人的日常三餐一般都吃些什麼
1、早餐
學生們可能起來吃各種麥片加牛奶,麥片種類從燕麥到油炸到巧克力圈。加上烤麵包配黃油,果醬,乳酪。然後可能會喝果汁最後吃點水果如香蕉橙子蘋果之類的。
甜口的,麥片,干水果或鮮水果,牛奶或酸奶,麵包片抹果醬咸口的,煎雞蛋加烤麵包片,麵包片抹marnalade或者黃油,煎培根(bacon)。
2、午餐
英國人不是很注重午餐的感覺,很少看到他們會坐下來吃點熱的。英國大部分的餐館都有午餐菜單,特選的幾道菜,價格比晚餐便宜很多。
大部分學生或者工作的人都會去超市買meal deal,就是三明治/雞肉卷+一瓶水或者飲料+一小包水果/薯片/餅干,大約3-4英鎊。 其他不吃這種的也會買沙拉/漢堡/披薩/烤爸爸。
3、晚餐
英國家庭主食選擇有土豆,米飯或麵包,要不然義大利面,配的有蒸的各種蔬菜,再加點煮或烤的肉類,比如烤個雞腿雞翅,豬排之類的,加點湯湯水水或者超市裡有現成的做好的食物,買回家擱微波爐或者烤箱里熱熱就可以吃了。晚上喝點酒或者啤酒或者各種烈酒雞尾酒。
(3)英國人喝酒喜歡搭配什麼食物擴展閱讀:
英國優越的福利制度和先進的醫療技術使英國人愈加依賴國家的醫療服務,然而現在的英國卻正在經歷著全民性的健康危機。據英國《每日郵報》8月5日報道,健康調查數據顯示,英國人糟糕的飲食與生活習慣嚴重影響了他們的身體健康,專家們也不禁把這些壞習慣比作人體的「定時炸彈」。
要保持健康的身體,就要做到以下幾點:每天必須吃「五五蔬果」(即每天攝取400g-800g的蔬菜及水果),喝1.5L-2L水,每晚睡7個小時,每周至少要保持150分鍾的鍛煉,BMI(體質指數)值保持在18-25為正常。不吸煙自然為妙。而喝酒,男人每周最多21小杯,女人不超過14。
但據英國國家衛生報告中披露,事實是絕大部分英國民眾都沒有遵循八項基本的健康指南,導致現在的人們出現過度肥胖、過度勞累、營養不良、脫水缺水等不健康的身體問題。
Ⅳ 和啤酒搭配最佳的美食是什麼
與啤酒搭配最佳的美食太多了,數不勝數,種類層出不窮。搭配合不合理主要是根據個人的飲食習慣和口味需求而定。
比如,啤酒搭配羊肉串就是比較上口的美食,炎熱的夏季考上一堆羊肉串,喝上冰涼的啤酒,雖然對身體沒有太多好處,但確實是美味。想想就流哈拉子。
還有成千上萬種搭配方案,只要你敢想,就是美食,希望回答有用。點贊吧,謝謝!
Ⅳ 英國的就餐禮儀
飯店的預約
在西方,去飯店吃飯一般都要事先預約,在預約時,有幾點要特別注意說 清楚,首先要說明人數和時間,其次要表明是否要區或視野良好的座位。 如果是生日或其他特別的日子,可以告知宴會的目的和預算。在預定時間到達, 是基本的禮貌。再昂貴的休閑服,也不能隨意穿著上餐廳吃飯時穿著得體是歐 美人的常識。去高檔的餐廳,男士要穿整潔;女士要穿套裝和有跟的鞋 子。如 果指定穿正式的服裝的話,男士必須打領帶,進入餐廳時,男士應先開門 ,請 女士進入。應請女士走在前面。入座、餐點端來時,都應讓女士優先。特別是 團體活動,更別忘了讓女士們走在前面。
入座
最得體的入座方式是從左側入座。當椅子被拉開後,身體在幾乎要碰到桌子的距離站直,領位者會把椅子推進來,腿彎碰到後面的椅子時,就可以坐下來了。用餐時,上臂和背部要靠到椅背,腹部和桌子保持約一個拳頭的距離。兩腳交叉的坐姿最好避免。
點酒
在高級餐廳里,會有精於品酒的調酒師拿酒單來。對酒不太了解的人,最好告訴他自己挑選的菜色、預算、喜愛的酒類口味,主調酒師幫忙挑選。主菜若是肉類應搭配紅酒,魚類則搭配白色。上菜之前,不妨來杯香檳、雪利酒或吉爾酒等較淡的酒。
上菜的次序
正式的全套西餐上菜順序是:①前菜和湯②魚③水果④肉類⑤乳酪⑥甜點和咖啡⑦水果,還有餐前酒和餐酒。沒有必要全部都點,點太多卻吃不完反而失禮。稍有水準的餐廳都歡迎只點前菜的客人。前菜、主菜(魚或肉擇其一)加甜點是最恰當的組合。點菜並不是由前菜開始點,而是先選一樣最想吃的主菜,再配上適合主菜的湯。
如何使用餐巾
點完菜後,在前菜送來前的這段時間把餐巾打開,往內摺三分之一,讓三分之二平鋪在腿上,蓋住膝蓋以上的雙腿部分。最好不要把餐巾塞入領口。
飲酒與食物的搭配
飲酒時應該搭配食用什麼食物,時常困繞著人們,幾百年來,飲酒時選擇適當的食品似乎已經形成了一條條的規律。但是,隨著現代的社會中新食品和新型酒類的不斷涌現,這些規矩顯得陳舊,越來越不適用了。如果再有朋友告訴你喝白葡萄酒必須吃魚的話,你就可以說現在是21世紀了,那些19世紀的規矩已經過時了。 飲酒如何搭配食物首先應該明白一點,生活因個人喜好不同,飲酒和食物搭配毫無疑問的也應該隨個人品味隨意搭配。你可以按自己口味點叫酒和食物,即使是規則中不允許的,或者與你同桌用餐的朋友堅決反對的話,也不用害羞或不好意思。生活中有許多看起來不宜搭配的事物組成在一起,還是顯得那樣和諧。 然而,晚飯時應該用什麼酒,你還是拿不定主意時,該怎麼辦?是不是求助於那些規則搭配呢?多年來,我積累了些經驗,可以解決你遇到的難題。這些所謂的「原則」不是告訴你喝酒時吃些什麼,只是說明食物與酒類之間如何影響,相互作用的。 飲酒時搭配食物重要的是根據口味而定。食物和酒類可以分為四種口味,這也就界定了酒和食物搭配的范圍,即:酸,甜,苦和鹹味。
酸味: 你可能聽說過酒不能和沙拉搭配,原因是沙拉中的酸極大地破壞了酒的醇香。但是,如果沙拉和酸性酒類同用,酒里所含的酸就會被沙拉的乳酸分解掉,這當然是一種絕好的搭配。所以,可以選擇酸性酒和酸性食物一起食用。酸性酒類與含鹹食品共用,味道也很好。
甜味: 用餐時,同樣可以依個人口味選擇甜點。一般說來,甜食會使甜酒口味減淡。如果你選用加利福尼亞查頓尼酒和一小片烤箭魚一起食用,酒會顯得很甜。但是,如果在魚上放入沙拉,酒里的果味就會減色不少。所以吃甜點時,糖份過高的甜點會將酒味覆蓋,失去了原味,應該選擇略甜於一點的酒類。這樣酒才能保持原來的口味。
苦味: 仍然使用「個人喜好」原則。苦味酒和帶苦味的食物一起食用苦味會減少。所以如果想減淡或除去苦味,可以將苦酒和帶苦味的食物搭配食用。
鹹味: 一般沒有鹽味酒,但有許多酒類能降低含鹹食品的鹽味。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食用海產品如魚類時,都會配用檸檬汁或酒類,主要原因是酸能減低魚類的鹹度,食用時,味道更加鮮美可口。
刀與叉的使用
英美人的飲食習慣不一樣。吃肉菜時,英國人左手拿叉,叉尖朝下,把肉紮起來,送入口中,如果是燒爛的蔬菜,就用餐刀把菜撥到餐叉上,送入口中,美國人用同樣的方法切肉,然後右手放下餐刀,換用餐叉,叉,叉尖朝上,插到肉的下面,不用餐刀,把肉鏟起來,送入口中,吃燒爛的蔬菜也是這樣鏟起來吃。吃飯時,利用叉子的背面舀起來吃雖然不是違反餐桌的禮儀,不過看來起的確是不怎麼雅觀。吃米飯之類的料理時,可以很自然地將叉子轉到正面舀起食用,因為叉子正同的凹下部位正是為此用法而設計的。這時候,也可利用刀子在一旁輔助用餐動作。將餐盤上的料理舀起時,利用刀子擋著以免料理散落到盤子外面,如此一來就可以很利落地將盤內食物舀起。如有淋上調味醬的料理了,也可以利用刀子刮取調味醬,再以湯匙或調味醬用湯匙將料理與資料一起送入口中。如以叉子叉住,再用湯匙淋上調味醬後食用,則是錯誤的動作,因為這樣一來,在料理送往口中時,醬料會滴滴答答落得到處都是,搞得一團糟。以叉子舀起料理時,以左手持用叉子,將食物置於叉子正面的叉腹上送入口中。在與朋友聚餐的輕松場合,如果不須用到刀子,可以用右手拿叉子進餐。飯應以正面叉腹而非叉子背面舀起,這樣可以比較容易食用,而且也較優雅自然。當盤子內的細碎食物聚集時,可利用刀子擋著,再以叉子靠近舀起。利用湯匙代替刀子也是可以的。以叉子將料理聚集到湯匙上,再以湯匙將食物送入口中。調味醬用湯匙與一般湯匙的用法是一樣的。應利用叉子將料理推到調味醬湯匙上食用,而非以叉子叉住料理再以調味醬用湯匙淋上醬料,因為後者是違反禮節的。
刀與叉的種類
刀、叉等銀器類皆稱為Cut-lery。刀、叉又分為肉類用、魚類用、前菜用、甜點用,而湯匙除了前菜用、湯用、咖啡用、茶用之外,還有調味料用湯匙。調味料用湯匙即是添加調味料時所使用的湯匙,多用於甜點或是魚類料理。如今所使用的餐具依料理的變化而不斷變化。正式西式料理的套餐中,,常依不同料理的特點而配合使用各種不同形狀的刀叉,並不是一開始就全部擺出來的。說到全套,很容易使人聯想到在餐桌上擺滿銀器的畫面,而現在大都是以點用2-3道單品料理的方式為主流。所以,在餐桌上擺滿銀器的正式用餐擺設,可能只能在喜宴上才能看得到了。最近,使用一組的刀與叉的情況漸少,僅吃2-3道前菜的人愈來愈多,而刀叉也並不隨之變換,大都是以一組刀叉吃接著送上的前菜。而那種在刀叉上擺著的刀與叉(或湯匙),並放置於餐盤右側的餐廳也日漸增加。肉類料理所使用的刀的形狀,不論是哪一家餐廳大致上都一樣,不過魚類料理所使用的刀,往往依各餐廳而有所不同。尤其是最近,與肉類料理用刀的寬度相同的魚類料理用刀有逐漸增加的傾趨勢,且比這寬度更寬的也很常見,也有一些刀幅更寬並在刀刃部分加上豪華裝飾的魚類料理用刀。此外,還有餐廳以調味料湯匙代替魚類料理用刀。刀叉就像是中國的筷架一樣。有時是刀與叉(或湯匙)兩只為一組放置在刀叉架上;有時是將刀、叉、湯匙三隻為一組,放置在刀叉架上;有時是刀與叉(或湯匙)兩只為一組的放置其上,使刀的刀刃部與叉子的前部不會碰觸到桌巾。
如何擺置刀與叉
用餐中為八字形,如果在用餐中途暫時休息片刻,可將刀叉分話盤中,刀頭與叉尖相對成」一」字形或」八」字形,刀叉朝向自己,表示還是繼續吃。如是是談話,可以拿著刀叉,無須放下,但若需是作手勢時,就應放下刀叉,千萬不可手執刀叉在空中揮舞搖晃。應當注意,不管任何時候,都不可將刀叉的一端放在盤上,另一端放在桌上。 刀與叉除了將料理切開送入口中之外,還有另一項非常重要的功用。刀叉的擺置方式傳達出「用餐中」或是「結束用餐」之訊息。 而服務生是利用這種方式,判斷客人的用餐情形,以及是否收拾餐具准備接下來的服務等等,所以希望積閏能夠記住正的的餐具擺置方式。特別要注意的是刀刃側必須面向自己。用餐結束的擺置方式有兩種:用餐結束後中,可將叉子的下面向上,刀子的刀刃側 向內與叉子並攏,平行放置於餐盤上。接下來的擺置方式又分為英國式與法國式,不論哪種方式都可以,但最常用的是法國式。盡量將柄放入餐盤內,這樣可以避免因碰觸而掉落,服務生也較容易收拾。 出席結婚餐宴時,不論怎麼將餐具擺成「用餐中」的位置,只要主要賓客用餐結束,就應立即把所有的料理收起。所以宴會時,切記皆以主要賓客為中心進行。在宴會中,每吃一道菜用一副刀叉,對擺在面前的刀叉,是從外側依次向內取用,因為刀叉擺放的順序正是每道菜上桌的順序。刀叉用完了,上菜也結束了。中途需是談話或休息時,應該將刀叉呈八字形平架在盤子兩邊。反之,刀叉柄朝向自己並列放在盤子里,則表示這一道菜已經用好了,服務員就會把盤子撤去。前菜或是甜點等,如果是可以直接用叉子叉起食用的料理,沒有必要刻意地一定使用刀子。在家庭內的餐會或是與朋友之間的輕松聚餐,像沙拉或是蛋包飯之類較軟的料理也可以只使用叉子的進餐。但是在正式的宴席上使用刀叉,能給人較為優雅利落的感覺。另外,在歐洲等地,常可看見有人右手拿叉子,左手則拿著麵包用餐。不管吃得怎麼利落優雅,這樣用餐也只能在家庭或大眾化的店中,在高級餐廳內是絕對行不通的。 沒用過的刀子,就這樣放在桌上即可,服務生會自動將它收走。 雖說將刀與叉放在餐盤上並攏是代表結束用餐的訊息,但是沒有必要把干凈刀子特地放入弄臟的餐盤內。 沒有用過的餐具保持原狀放在原處即可,硬要追求形式的規則反而顯得奇怪。隨機應變,依當時的狀況處理事物才是最正確的。 即使掉了也不算出醜,但是自己彎下腰去撿就滿丟臉的。所以東西掉了的時候最好請服務生過來替你撿起。服務生隨時都在注意客人的情況,所以會很快地再拿新的餐具過來,萬一服務生沒有注意到,可以面向服務生稍微地將手抬高一下,盡量不要引起其他人側目注視。 服務生的工作是為了使客人能更愉快地用餐,所以盡可向他們提出要求。
各種刀法的運用
切是使用非常廣泛的加工方法。這種刀法的要領是:刀和原料成垂直狀態,右手握手,左手按穩原料,用食指、中指和無名小指的第一骨節抵住刀左側,均勻地控制刀的後移,從上向下操作。這種方法主要用於加工一此無骨的原料。切,可分為直切、推切、推拉切、鋸切、滾切、轉切、撥切等方法。
1、 直切:操作要領是,用刀筆直地砌下去,一刀切斷,切時既不前推,也不後拉,著力點在刀的中部。 這種刀法主要適宜切一脆硬性的原料,如各種蔬菜。
2、 推切:操作要領是,用刀由上往下壓的同時,有往前推的動作。由刀的中前部下刀,最後的著力點在刀的中後部。 這種刀法適宜切較厚的脆硬性原料,如土豆、蘿卜等。也適宜切略有韌性的原料,如較嫩的肉類。
3、 拉切:操作要領是,用刀由上往下壓的同時,有向後拉的動作。由刀的中部入刀,最後的著力點在刀的前部。 這種刀法適宜切較細小或鬆脆性原料,如黃瓜、蔥頭、芹菜、西紅柿等。
4、 推拉切:操作要領是,用刀由上往下壓的同時,先向前一推,再向後一拉。向前一推是便於入刀,向後一拉時切斷,這樣一推一拉,不再重復,由刀的中部入刀,最後的著力點在刀的中前部。 這種刀法適宜切韌性較大的原料,如各種生的肉類等。
5、 鋸切:操作要領是,用刀由上往下壓的同時,先向前一推,再向後一拉,這樣反復數次,最後切斷。由刀的中部入刀,最後的著力點仍在刀的中部。 這種刀法適宜切較厚的並帶有一定韌必的原料,如各種熟肉、腸子等。
6、 滾切:操作要領是,用刀由下往上壓直切下去,切一刀滾動原料一次,著力點在刀的中前部。 這種刀法適宜切圓形或長圓形質地脆硬的原料,如蘿卜、土豆等,主要用來加工滾刀塊。
7、 轉切:操作要領是,用直刀法運刀,切一刀轉動原料一次,著力點在刀的中前部。 這種刀法適宜用3號分刀切圓形的脆硬性原料,如土豆、胡蘿卜、蔥頭等,主要用來加工西瓜塊。
8、 撥切:操作要領是,用直刀法運刀,切一刀向旁邊撥動一次,著力點在刀的中前部。 這種刀法適宜切質地綿軟容易粘刀的原料,如面球、土豆泥等。 片 片也是使用廣泛的刀法之一。
操作要領是:左手按穩原料,手指略上蹺,刀與原料平行或成銳角和鈍角。這種方法適宜加工無骨的原料或大型帶骨的熟料。由於原料的性質不同,在刀法上可分為平刀片、反刀片、斜刀片。
1、 平刀片:刀與原料成平行狀態的片法叫平刀片。由於原料的性質不同,在操作中又分有直刀片、拉刀片、推拉刀片。
1) 直刀片:操作要領是,刀與原料平行,從右端入刀,平行向前推進,一刀片到底,著力點在刀的中部。 這種刀法適宜片形狀較小、質地較嫩的原料,如肉凍、黃油等。
2) 拉刀片:操作要領是,從原料右前方入刀,入刀後由前向後拉一刀,將原料片下。 這種刀法適宜片形狀較小,質地較嫩的原料,如雞片、魚片、蝦片等。
3) 推拉刀片:操作要領是,從原料中部入刀,入刀後先向前推,再向後拉,可反復1~2次,最後將原料片斷。這種方法一般由原料的下方出片。 這種刀法適宜加工韌性較大的原料,主要是各種肉類。
2、 反刀片:刀口向外與菜板約成135~1800角。用直片或推拉片的方法由原料的上面片下。 這種方法適宜加工大型、帶骨且有一定韌性的熟料,如烤羊腿、烤小牛腿等。
3、 斜刀片(又叫抹刀片):刀口向里,與菜板約成0~450角,用拉片的方法從原料的上面片下。 這種方法適宜加工形狀較小、質地較嫩的原料,如裡脊、魚、蝦等。 拍 拍是西餐傳統的加工方法。由於這種加工方法對原料的組織結構有一定的破壞性,故目前在西方不再提倡。但在製作一些傳統菜餚時仍然使用。而在我國,由於受原料的局限性和傳統操作習慣的約束,以致這種加工方法目前在我國的西餐中仍普遍使用。 拍的方法主要用來加工肉類原料。
它的作用是
①破壞原料的纖維,使原料的質地由硬韌性變松軟;
②使原料的形狀變薄,平面面積變大;
③使原料的表面平滑均勻。 拍的操作要領是:把切割好的原料橫斷面朝上放在菜墩上按平,右手握住拍刀向下拍。用力的大小根據原料的硬韌程度而定,原料的纖維越粗硬,用力就越大。左手按住原料的骨把,如無骨把,就每拍一下,左手指隨之輕按一下按料,以防被刀帶起。
拍的方法又可分為直拍和拉拍兩種。
1、 直拍:操作方法是,右手握拍刀柄平面朝下直拉下去。 這種方法適宜加工較嫩的原料或是原料拍制的開始階段。
2、 拉拍:操作方法是,從上往下用力拍的同時,再向後或向左、右方各拉出。操作時可在刀平面抹些清水,以防原料粘刀。 這種方法適宜加工韌性較大或需要拍制很薄的原料。在加工原料時,通常是直拍和拉拍交替使用。一般先用直拍把原料的纖維拍開,再用拉拍的方法把原料拍薄。
剁 剁也是經常使用的刀法之一。操作方法是右手握刀,垂直向下用力,沒有前推後拉的動作。與切不同的是抬刀高,運刀快,用力大。左手控制原料,但不用手指的第一骨節抵住刀側。根據加工要求的不同,可分為剁斷、剁爛、剁形三種方法。
1、 剁斷:這種方法使用砍刀或厚背沉重的分刀。操作方法是,左手抓住原料,右手握刀,用小臂和腕部的力量直剁下去。要求運刀准確有力,一刀剁斷,不要反復剁。 這種刀法用來加工帶有小骨的原料,如雞、鴨、豬排等。
2、 剁爛:這種加工方法使用2號分刀即可。操作方法是,先將原料切成小片或小丁,然後用刀順序直剁。也可以兩手各握一把刀同時剁,邊剁邊翻弄原料,使之均勻一致。 這種刀法用來加工各種肉泥、魚漲、蝦泥等。
3、 剁形:這種刀法要先經過切、拍等工序,然後把原料平放在菜墩上,用刀尖把原料的粗纖維剁斷。同時用左手配合收邊,逐步剁成菜餚要求的形狀,如樹葉形、橢圓形等。 這種刀法在操作中要求掌握「碎而不爛」的原則,剁斷粗纖維的目的是使原料受熱後不因纖維收縮而變形。但如果把原料剁得過爛,也會使原料中含有的很多營養成分的汁液流失,影響菜餚的質量。 這種刀法用來加工肉扒、雞排等。
包卷 包卷也是西餐傳統的加工方法之一。操作方法是把拍刀加工成薄片的原料,平鋪在菜墩上,用刀尖把粗纖維剁斷,也要掌握「碎而不爛」的原則。剁好後,仍使原料平鋪在菜墩上,再把一定形狀的餡心放在中央,然後用刀的前部把原料從兩側中部包嚴,操作時可以在刀上抹些水,以免粘刀。
包卷的質量要求是:
①外形美觀,符合菜餚的形狀規格;
②要把餡心包嚴,不能在加熱時漏餡;
③要把原料均勻,不能有的部位厚,有的部位薄,以至在加熱時不能同時成熟。
刀與叉的基本使用方式
料理上桌後的基本動作,即是「右手拿刀切開,然後左手拿叉將料理叉起」。以叉子壓住料理的左端,固定,順著叉子的側邊以刀切下約一口大小的料理後,叉子即可直接駐起料理送入口中,簡單說即是「以叉子壓住後再以刀切開」。如果想順利地將食物切開,首先就從姿勢開始吧!正確的姿勢與適當的角度非常重要。兩側手肘過高會使刀叉角度過大,而呈直立狀態;相反地,如果手肘過低將使刀叉呈倒下狀態,所以沒有辦法好好地將料理切開。將肩膀與手腕放鬆,兩臂不要張開,刀與餐盤的角度保持在15度左右。這里歸納成七個要點:面向料理端正坐好;肩膀與手腕放鬆;兩臂貼著身體;手肘不要過高或低;刀叉與餐盤呈傾斜角;以叉將料理緊緊按住;輕輕地移動刀子,壓住時可用力。這樣一來,不但能輕易地將食物切開,而且姿勢看起來也相當地優雅。刀的移動方式也有要領。首先用力於左手的叉子,再輕輕地移動刀子。注意,將刀子拉回時不可用力,而是在往前壓下時用力,這樣才能利落地將食物切開。
兩側手肘過高時,將會使刀與叉的角度過大,而無法利落地將食物切開。刀與叉也不可以過分傾斜。叉子可依料理的特性,自由地變換拿法以方便用餐。當叉起食用時,叉子的背面必須向上,不過,如果是舀起食用時,叉子應面向上方使用。與筷子不同的地方,即是叉子可依料理特性上下轉動以利於使用。
已設置好的餐具不可隨意改變位置,不過如果你是左撇子,在吃的時候可將刀叉互相更換使用。只是在用餐完畢後,餐具必須依右撇子的人的用法放置,將刀叉的柄向右放置於餐盤上,這么做的原因主是要為了不造成服務人員的困擾
Ⅵ 英國的飲食文化有什麼特點
1.早餐求快
傳統的英式早餐有煎培根、香腸和煎土司。這叫做「煎食」。但現在多數人都很忙,沒辦法每天都吃這種豐盛的早餐,所以現在最流行的早餐種類有:一碗玉米片加牛奶;一些優格加新鮮水果;土司塗果醬,通常在早餐時喝茶、咖啡、或果汁。
英國人仍在周未享用傳統的英式早餐。各個旅館或飯店,尤其是大家所熟知的家庭式旅館(B&B's)皆有供應傳統的英式早餐。
2.午餐從簡
英國的飲食和烹飪不斷地發生著很大的變化。中餐、印度餐、義大利餐、法國餐與英國各地傳統飲食一樣受到歡迎,麥當勞、漢堡王、義大利批薩餅、印度餐館、中國餐館和外賣店彼彼皆是。在大多數城市,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餐館與黎巴嫩、波斯、印尼、西班牙、墨西哥的摩洛哥餐館爭奇斗艷。這些舶來品飲食,就構成了英國的現代飲食。
Ⅶ 英國人的飲食習慣有哪些
英國人的飲食習慣每天四餐:早餐、午餐、下午茶、晚餐。
早餐 英國人十分重視早餐,尤其是周日的早餐。英國人用早餐的時間一般是7:00-9:00。傳統的英式早餐比較復雜,開始吃一點麥片粥(以正宗蘇格蘭風味的粗燕麥片粥最為可口,而且富有營養,尤其是加入牛奶或奶油以及糖或鹽之後);接著時熏肉片或加雞蛋或臘腸加熏肉片,有時還吃熏魚或鮮魚;最後吃黃油或果醬烤吐司麵包,有時還有些水果,飲料是茶或咖啡。
午餐 午餐一般在12點至下午2點之間。但對於大多數外出上班或上學的人來說,午餐則是一頓便餐。有些中、小學免費供應午餐。對於大多數工作人員來說,午餐休息時間較短,他們或去所在單位自助餐廳或鄰近的快餐店吃頓快餐,或吃自帶的簡便快餐。這種自備午餐由乳酪、麵包、黃油構成,通常還有西紅柿、萵苣、芹菜以及沙拉和酸黃瓜。在家中吃午飯的,大多數人的午餐也比較簡單,吃些頭天晚上剩下的冷肉,外加一些用蔬菜製成的冷盤,以及肉餅、布丁和水果,飯後喝咖啡。也有少數人認為午餐是主餐,要吃牛排、羊排或魚以及甜餅、餅干、乾酪,還喝啤酒。
下午茶 下午4-5點鍾,有一道下午茶,吃下午茶的英國人不僅僅是喝點飲料或吃一頓飯,而且是一種傳統。下午茶一般是紅茶、蛋糕、麵包和餅干。英國人稱下午茶為「茶休」(teabreak),時間是一刻鍾至二十分鍾,不少人還有喝上午茶的習慣。英國人主要是喝奶茶。其做法是先用沸水將茶杯溫一下,放進茶和奶,再沖入沸水。奶茶沖好後,有的直接喝,有的在奶茶里加糖、鮮檸檬汁等。糖和檸檬汁等事先放在旁邊的器皿中,個人根據口味自取,但絕不能同時加奶和檸檬汁。
晚餐 晚餐一般是一天中的正餐,一些講究的人家進餐前要換上晚禮服。正規的晚餐至少包括三道菜,最常見的主菜就是烤炙肉類澆肉汁,以及牛排、火腿、魚等,通常是每人。一大塊肉(雞肉、羊肉、豬肉、牛肉等),一盤拌了黃油的土豆泥,一盤青菜(沙拉等)。另外,飯前每人有一碗湯,飯後有點心、冰淇淋以及水果。晚餐時一般要喝啤酒或葡萄酒,一些富人則喝烈性的蒸餾酒——威士忌。
Ⅷ 英國人的膳食特點是什麼
在飲食上英式菜是世界公認的名流大菜,它歷史悠久、工藝考究,很得世人青睞。與此相關,英國人在用餐上也是很講究的。一般的英國家庭一天通常是四餐:早餐、午餐、午茶點和晚餐。有極個別地區的人還要在晚上九點鍾以後再加一餐。英國人講究口味清淡,菜餚要求質好量精,花樣多變,注意營養成分。他們喜歡吃牛肉、羊肉、蛋類、禽類、甜點、水果等食品。夏天喜歡吃各種水果凍、冰淇淋,冬天喜歡吃各種熱布丁。進餐時一般先喝啤酒,還喜歡喝威士忌等烈性酒。
Ⅸ 威士忌搭配什麼食物好
1. 薄香甜型威士忌
壽司
雖然戴夫·布魯姆曾經和我說過,其他類型的威士忌和壽司也搭配得很好,但我依然堅持薄香型的威士忌和壽司才是最搭的。
煙熏三文魚,以野生三文魚味道為最佳。
填蟹蓋(Dressed crab)
填蟹蓋是倫敦海鮮小吃攤上的一種海味,用白水煮熟螃蟹後把螃蟹肉剔出來,將白色的蟹肉和蟹黃分開填在蟹蓋里,做成了所謂「填蟹蓋」,最後撒點椒鹽和香料,滴上幾滴新鮮檸檬汁。填蟹蓋的鮮香也能搭配得起薄香型的威士忌。
適合搭配薄香型威士忌的家常食物還有韭菜雞湯和雞蛋蔥豆飯、黃油麵包布丁和軟奶油芝士。
2. 中等酒體的威士忌(略帶泥煤味)
酒體中等,略帶泥煤味的威士忌比較適合搭配煙熏類和肉質感。如煙熏馬鮫魚、煙熏貽貝、煙熏牡蠣、煙熏鹿肉等煙熏類食物;樟茶鴨、雞肝醬或鴨肝醬、烤扇貝和培根、黑鱈魚(日式料理)、肉餡羊肚、生火烤野雞或野生蘑菇醬燉珍珠雞等肉質食物。
3. 酒體飽滿、經過雪利桶或歐洲橡木桶陳年的威士忌
適合搭配這款威士忌的食物有烤牛排、叉燒肉、焦糖烤、鹿肉、水果蛋糕、聖誕布丁、肉餡餅和核桃派。
4. 酒體強勁的威士忌
對於酒體強勁的酒類與食物搭配,我一般比較保守慎重。但是戴夫卻主張大膽搭配:像烤扇貝、培根和黑巧克力這三種無論是口感還是味道差別那麼大食物,都可以和這款威士忌搭配。
其他適合搭配的食物有鯷魚、煙熏三文魚、肉餡羊肚鯷魚、腌金槍魚、茶熏雞和藍莓乾酪,以洛克福羊乳乾酪製作為原材料的乾酪最佳。
切記,威士忌與食物搭配最重要的一點是:酒精度很高的威士忌原酒在兌水稀釋後與食物配餐,味道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