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印度的莫卧兒王朝的起源
莫卧兒王朝,又名蒙兀兒王朝、莫卧兒帝國。是巴布爾建立的印度朝代。該帝國的官方語言是波斯語,但是統治者是有突厥血統的蒙古人,是帖木兒(Timur Lenk)的後裔,信奉伊斯蘭教。
印度半島北部的伊斯蘭教古國。十三世紀成吉思汗建立的大蒙古帝國分裂後,其後裔帖木兒建立了帖木兒帝國。十五世紀末,帖木兒帝國分裂後,帖木兒的後裔巴卑爾被烏孜別克人逐出中亞,率軍南下佔領阿富汗,1526年侵入印度北部滅德里蘇丹國後所建。
巴布爾逝世後,其子胡馬雍在1540年為蘇里王朝的舍爾沙戰敗,被逐出印度,但是他隨即重整兵力,於1555年乘蘇里王朝內亂之機卷土重來,恢復了帝國。自第三任皇帝阿克巴一直到第六任奧朗則布統治時期是莫卧兒帝國的鼎盛時期,疆域達到頂峰,經濟繁榮。奧朗則布皇帝駕崩後,莫卧兒帝國開始衰退。1857年,印度民族起義爆發之後英國擊敗西帕衣團,並徹底毀滅已經衰弱的帝國,在印度獨霸一方。
莫卧兒帝國的上層建築是穆斯林的,而基礎則是印度教的。波斯語是宮廷、公眾事務、外交、文學和上流社會的官方語言。
② 被英國殖民前,印度和巴基斯坦是同一個國家嗎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爭端,起因於宗教矛盾、印巴分治。印巴分治是指印度、巴基斯坦通過分別自治的方案,從英國取得獨立。(請參閱《本是同根生, 印度和巴基斯坦為什麼不共戴天》)
那麼,印度和巴基斯坦從英國獨立前,就是一個國家嗎?還是被英國合並在了一起?
2015印巴破冰之旅
1947年8月14日巴基斯坦自治領宣告獨立,成為英聯邦的一個自治領。1956年3月23日,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成立。1947年8月15日印度自治領成立,1950年1月26日宣布為印度共和國。至此,源遠流長的印度分裂成兩個現代主權國家。
③ 為何只有英倫三島的英囯能吞並莫卧兒帝國呢
莫卧兒王朝在1764年完全淪為英國殖民者的手裡。幾代皇帝都被軟禁在首都新德里的王宮紅牆里,受到英國人的監督和控制。依靠英國政府給的年金過著日子。早在1837年鴉片就進入印度王宮,巴哈杜爾·沙二世年幼年起就是個癮君子,吸鴉片成了一種習慣。當時在印度總督戴賀胥提出“失權說”,內容說明,在皇帝死後,如果沒有直系子孫,他的領地和年金都歸東印度公司所有。這簡直是掠奪,但是他就一個兒子,生下來就有病,公元1854年死於疾病。按照英國人的規定,他所有的親屬都不能成為繼承人,就這樣皇室成員從紅堡遷到市郊,贍養費從每月10萬盧比降至15000盧比。一直都很軟弱的巴哈杜爾·沙二世終於站了起來,尋找擺脫英國人的控制的機會。由於東印度公司的疏忽大意,機會突然來了。通過這次起義英國直接把印度帝國合並到英王的管轄之下。根據《印度政府管理法》的規定,總督成為了英國女王的代理,東印度公司的職位由負責印度所有事務。從此以後,只有三個島的英國佔領了3350多萬平方公里古老的國家,淪為殖民地。
④ 莫卧兒帝國的歷史
帖木兒帝國滅亡後,巴布爾自從被驅逐河中之後,翻山越嶺進入阿富汗,奪取喀布爾,在喀布爾建立了一個小王朝,他率領伊斯邁爾借給他的軍隊匆忙趕回河中,勝利地進入了撒馬爾罕城(1511年10月)。繼撒馬爾罕之後,布哈拉又向他敞開了大門,而蒙古烏茲別克人退到塔什干。巴布爾又去佔領塔什干,成為塔什乾和中亞的統治者。以伊朗人在呼羅珊的勝利為支柱,帖木兒王朝在河中的復辟似乎是完成了。但是,巴布爾開始碰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難。他曾求助過的、並接受其宗主權的波斯人是十葉派穆斯林。布哈拉和撒馬爾罕居民信奉的是遜尼派,他們斥責他與異端邪說者談判,並與他斷絕關系,他們的宗教熱情比他們對帖木兒朝諸王的忠誠更加強烈。由於受到這些宗教騷亂的鼓動,烏茲別克人又卷土重來。波斯將軍納吉姆·沙尼和巴布爾在布哈拉以北的加賈灣發生的一場大戰中與他們交鋒,這次被他們打敗了(1512年12月12日),納吉姆被殺。巴布爾放棄了對河中的所有企圖,退回到他的喀布爾王國,七年以後,他從喀布爾出發,前往征服印度。於是,布哈拉、撒馬爾罕和整個河中地區又轉到蒙古烏茲別克人手中。
巴布爾曾嘗試在中亞擴展自己的疆土,受挫後就把目光投向南方人心渙散、四分五裂的德里蘇丹國。恰在這時巴布爾有了一個方便的借口:旁遮普省總督邀請他出兵把他從其領主蘇丹的手中「解救」出來。於是,他向南方進行了「聖戰」。
印度的德里蘇丹國遭受嚴重的打擊,名存實亡,北部印度陷於分裂狀態。1510年時,蒙古貴族巴布爾就已經統治著印度北部。1525年,巴布爾南下進攻印度,次年攻佔德里,屢敗印度諸侯聯軍,征服北印度大部分地區,建立莫卧兒帝國。可見莫卧兒帝國最初是外族在印度建立的政權。 從此,印度的不同教派,分散的村社走上了民族統一的道路,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富有、最強大的國家之一。 巴布爾開始轉戰於整個印度次大陸,在很短的時間里,就佔領了大半個印度半島。他採用「以印治印」的手法,把印度半島北部尚未征服的地盤劃分給每一個印度的封建主,不管他們採用什麼方法,只要管理那就是他們的領地。不久,印度北部就基本統一了。1527年春天,巴布爾與拉那·桑伽兩軍交火。經過十分激烈的拼殺,拉那·桑伽身受重傷,身上又添13處傷,全身受傷總數突破百塊大關。盡管如此,拉其普特人最終還是被巴布爾打敗了。1528年,馬茂德召集10萬阿富汗聯軍於比哈爾,准備與巴布爾爭一雌雄。在恆河與哥橋拉河交匯處,兩軍擺開戰場。巴布爾親自指揮蒙古人在強大炮火掩護下強渡哥橋拉河,分兵夾擊敵軍。兩軍相遇勇者勝,阿富汗人全線崩潰,馬茂德逃亡孟加拉。這一仗成了巴布爾一生中征戰之絕筆。1530年12月26日,巴布爾英年早逝,年僅48歲。著有《巴布爾回憶錄》。巴布爾在一生的征戰中,佔領了東起哥橋拉河,西至阿姆河,南起瓜廖爾,北至喜馬拉雅山脈的大片領土。 1530年,巴布爾因病去世後,其子胡馬雍繼承皇位。企圖以察合台的突厥人、蒙古人、波斯人、阿富汗人和印度人組成的混合軍隊,征服全印度,以實現父親的遺願。其三位異母兄弟卡姆蘭、欣達勒和阿斯卡里出兵攻擊他,與他爭奪王位。分散在各地的許多阿富汗貴族紛紛起兵反叛。1539年:起兵謀反的東部阿富汗王公舍爾沙,在Chausa剿滅胡馬雍的軍隊,後建立蘇爾王朝。
在此之後,他進行了一系列改革,莫卧兒皇帝胡馬雍於1555年恢復權位之後運用了這些改革。將全國劃分為若干伊克塔(省),下設47個薩卡爾(行政區),薩卡爾又劃分為帕爾迦納,各設阿明(法官)、希克達爾(稅務官)、司庫、文書等地方官吏。為了防止任何腐敗行為,規定按時向官員支付薪俸,官員每隔2-3年調動一次。
1540年,胡馬雍在曲女城戰役中為比哈爾阿富汗酋長舍爾沙擊敗,流亡波斯和阿富汗,莫卧兒帝國在印度的統治暫告中斷。
1555年,胡馬雍重征印度平原,佔領德里和阿格拉,恢復了莫卧兒帝國在印度的統治。1556年,阿克巴繼位,實行了進步的內政改革,採取寬容的宗教政策,擴大了莫卧兒帝國統治印度的社會、政治基礎。他建立中央集權制,開疆拓土,統一了次大陸廣大地區,推動了印度社會經濟的向前發展。 1556年,胡馬雍重登帝位六個月後逝世。年僅十三歲的阿克巴繼承了帝位。阿克巴幼時未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在將軍巴伊拉姆汗的輔佐下,開始治理莫卧兒帝國。他剛繼位時,莫卧兒帝國的領土很小,首都德里被阿富汗貴族希姆佔領。希姆聚集起十萬軍隊想一舉消滅莫卧兒人。而阿克巴的軍隊總共只有兩萬人。一些大臣勸阿克巴退出印度,回喀布爾休養生息。但巴伊拉姆汗將軍力排眾議,提議調動一切力量與希姆決戰。阿克巴採納了這建議。決戰的地點,是德里以北的帕尼帕特,三十年前阿克巴的祖父巴布爾取得重大勝利的地方。
阿克巴18歲時,他奪回大權,命令他的舅父到聖地麥加退隱。阿克巴終於自己獨力執政了。 阿克巴擺脫左右羈絆後,便開始擴張領土的征討,他對不同的地區採用不同的政策。對表示願意歸順的地區,他仍讓原來的頭領管理土地,並對他的子孫委以重任。1567年,阿克巴攻打梅瓦爾,用了4個月的時間攻下,屠殺了3萬人,並把作為王國象徵的大銅鼓和母神座上的大燭台拆下,當做自己的戰利品。阿克巴用武力和懷柔的手段,15年的時間里統一了北印度。他又用16年時間把版圖擴大到遙遠的西北地方。最後,他又用了3年的時間,平定了南方的幾個王國,從而建立了一個強大的莫卧兒帝國。
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他對自己國家的內務進行改革整頓。他命令官員重新丈量土地,將帝國分為182個稅區,嚴格分別等級征稅;他還廢除將戰俘賣為奴隸的習俗;下令取消人頭稅、香客稅(對朝聖的印度教徒征服的稅)、田賦附加稅,遇到天災人禍,則一律免交田賦;阿克巴統一了全國度量衡,有力地促進了工商業的發展。阿克巴信仰伊斯蘭教,而印度長期流行的是印度教,因此印度教和伊斯蘭教之間經常發生矛盾沖突,這極大地影響了國家的安定團結。為了協調印度教和伊斯蘭教教徒們的關系,阿克巴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他宣布各教派平等,他選用印度教人士做高級官員。阿克巴自己還在宮庭中採納印度教慣例。阿克巴出於自己「寬容大度的個性」和自己「對宗教思想的追求」,他還創立了一個沒有上帝、沒有先知、沒有教務的「聖教」。
1605年10月,阿克巴去世。他去世後,他的後代統治印度的五十多年(1605—1657年)是莫卧兒帝國興盛、封建經濟發展的時期。阿克巴為莫卧兒帝國的繁榮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他是莫卧兒帝國功勛顯赫的最著名的人物之一。 阿克巴去世後,莫卧兒帝國先後由賈漢吉爾和沙賈汗統治。賈汗吉國王(1605—1627在位)時期,錫克教第五代祖師阿爾瓊把教區改為行政機構,向信徒徵收賦稅。這一舉動在莫卧兒帝國內引起震動,它顯然具有分庭抗禮的意味。阿爾瓊還在阿姆利則建立金店,作為錫克教聖地和行政管理中心。錫克教聖典《阿底格蘭特》也成書於這個時期。錫克教過去一直標榜為和平靜修的團體,祖師只關心傳教,從不幹預政治。阿爾瓊卻捲入了莫卧兒皇室的紛爭,庇護叛亂的王子,從而遭到賈汗吉國王的嫉恨,1606年引來殺身之禍。以此為發端,錫克教和平發展時期結束。
1633年,沙賈汗擊敗並兼並了艾哈邁德訥格爾王國。然而,這次勝利卻激起幾股力量的反抗,這些力量將加速莫卧兒帝國的滅亡。沙賈汗於1638年重新佔領坎大哈,但於1649年再次失去了它。在一次徒勞無功的攻佔撒馬爾罕的嘗試中,他損失了5,000人。他只在南方取得了勝利,在那裡,他首先追擊一位因被懷疑叛國而於1629 年逃到艾哈邁德訥格爾王國的將軍。沙賈汗在布爾漢布爾指揮軍事行動。
1657年,沙賈汗病重,他的四個兒子開始爭奪皇位。沙賈汗寵愛他的長子達拉·什克(Dara Shikoh),但他的第三子奧朗則布在諸王子中最有能力,他和達拉·什克特別仇視對方。沙賈汗恢復了健康,但那時他的兒子們之間的沖突已經到了沒有回頭路的地步,因此他無法阻止家族內部的戰爭。1658年,奧朗則布獲勝,廢黜了他的父親。
17世紀中期,莫卧兒帝國處在黃金時代。印度人本是傑出的建築師,皇帝沙賈汗時期,印度建成了德里的紅堡等許多著名建築。在這眾多的名勝古跡中,最著名的是沙賈汗為其死去的寵妃建造的禮物——阿格拉市的泰姬陵。
奧朗則布是莫卧兒帝國最重要但也最具爭議的皇帝。他放棄了莫卧兒帝國初期尤其是阿克巴時代的宗教寬容政策,加強伊斯蘭教的宗教地位,企圖使印度完全伊斯蘭化。奧朗則布恢復對非穆斯林徵收人頭稅,將印度教徒逐出政府,並大舉拆毀印度教廟宇與神像。這些短視的政策導致帝國境內的非穆斯林與政府的矛盾突然尖銳起來,並很快演變成武裝斗爭。堅持自己信仰的錫克教徒和拉其普特人成為莫卧兒帝國公開的敵人;奧朗則布雖然多次打敗他們,卻無法徹底消滅其反抗力量。最危險的國內敵人是新興的馬拉塔人國家,它後來發展出可與莫卧兒帝國匹敵的軍事能力。
另一方面,由於奧朗則布力圖消滅他的政治對手,莫卧兒帝國的疆域在他在位時擴張到最大限度。他長期駐留在德干指揮對該地區各穆斯林小國的征服,這些國家是16世紀初德乾的伊斯蘭教強國巴赫馬尼王朝分裂後形成的。其結果是奧朗則布取得了勝利,將德乾地區並入帝國版圖,成為印度南方的最高統治者。除了南亞次大陸的南端和馬拉塔王國以外,奧朗則布統一了整個印度次大陸。奧朗則布去世後的莫卧兒帝國稱為「後期莫卧兒」。這一時期的特點是,皇帝大都昏庸無能,馬拉塔人愈戰愈強,大有取莫卧兒而代之的趨勢。但是,決定印度命運的因素是新生的歐洲列強。 18世紀初,到奧朗則布去世時,留下的已是一個四分五裂的帝國。當時,歐洲殖民者,特別是英國殖民者正加緊侵略印度,而印度已陷於分裂,削弱了抵抗力量。結果,正如馬克思所分析的:「大莫卧兒的無限權力被他的總督們打倒,總督們權力被馬拉塔人打倒,馬拉塔人的權力被阿富汗人打倒,而在大家這樣混戰的時候,不列顛人闖了進來,把他們全部征服了。」首先,旁遮普農民用自己的錫克教作為思想武器和組織形式,要求消滅種姓區別,提出建立土地歸農民所有的「真理王國」。他們發動了堅持數十年的農民武裝斗爭,斗爭此起彼伏,規模愈來愈大,起義地區實際上一度擺脫了莫卧兒帝國的管轄。但由於各自為戰,後來被國家統治者各個擊敗。同時,莫卧兒帝國統治也開始衰落了。
衰落了的國家機關無力抵禦來自西北方的外族入侵。1748年,阿富汗人侵入莫卧兒北部,幾度進佔德里。1761年,阿富汗游牧軍與馬拉塔人10萬大軍在巴尼帕特會戰,馬拉塔人又遭慘敗。馬拉塔人是莫卧兒一支抵抗西方侵略者的強大力量,但經過這次會戰,受到嚴重削弱。這時與英國爭奪莫卧兒的勁敵是法國,經過1756—1763年的英法「七年戰爭」,英國驅逐了法國的勢力。在「七年戰爭」期間,英國殖民者首先向富庶的孟加拉省下手。1757年1月,英國派遣臭名昭著的殖民強盜克萊武率領侵略軍在孟加拉省登陸,收買孟加拉省總督屬下的內奸,打敗孟加拉軍,實行野蠻統治。最後使得他所立的傀儡米爾·卡西姆也不能容忍他的控制,遷都備戰,率兵兩萬,於1763年發動反英起義。1774年,佔領孟加拉後,英國殖民者立即把孟加拉西北的奧德邦收為附庸,並轉而南侵邁索爾邦,逐步實施征服整個次大陸的狂妄計劃。但邁索爾邦的蘇丹海達爾·阿里和他的兒子鐵普蘇丹(1782—1799年在位)領導人民英勇抗擊英軍。鐵普蘇丹於1799年5月,在保衛首府戰役中英勇犧牲。 從19世紀40年代起,英國侵略的矛頭轉向北面錫克教人居住的旁遮普地區(今巴基斯坦境內)。錫克教徒英勇抵抗,但是封建主怕發動群眾,加上指揮不當,沒有團結伊斯蘭教和印度教徒共同對敵,以致旁遮普為英國所侵佔。當時次大陸上已經沒有權威的國家組織,莫卧兒帝國已徒有虛名,宗教、民族、種姓、地區等種種對立,使英國侵略者能夠利用來各個擊破,分而治之。
英國在1849年吞並旁遮普以後,莫卧兒帝國完全淪為英國殖民地,對莫卧兒在政治上繼續採用「分而治之」的手段進行統治,政府實權在英國人手裡,莫卧兒皇帝只是一個傀儡而已。
1857年5月,為了反對英國殖民者,莫卧兒民族反英起義爆發。起義者擁立早已名存實亡的莫卧兒帝國末代皇帝巴哈杜爾·沙二世為印度皇帝,以他的名義發布文告,號召全國人民不分宗教信仰,一致奮起驅逐英國殖民者。9月,英軍殖民者進入起義的重要中心德里城,以巴哈杜爾皇帝為首的蒙古族封建貴族集團投降,起義軍撤退,德里失陷。在章西邦,章西女王(1835—1858年)是反英起義中的重要領袖。她是章西邦王後,夫死後,國土被東印度公司吞並,受英國直接統治,剝削加重。1857年,章西女王親自率領本邦軍民起義,驅逐英軍,佔領章西,重新復國。次年初,章西成為中印度起義中心,女王親自指揮章西軍民與英軍激戰八天,重創英軍。後率軍向西轉移,與英軍決戰中身先士卒,奮勇殺敵,最後英勇犧牲,死時年僅23歲。莫卧兒帝國完全被英國殖民者佔領。但莫卧兒民族反英起義也沉重打擊了英國殖民統治,「使英國的統治從印度的一端到另一端發生動搖」。之後,莫卧兒帝國末代皇帝巴哈杜爾被英國殖民當局放逐。 莫卧兒帝國消亡後,英國又直接統治印度共90年,至1947年。當莫卧兒人擺脫英國統治的時候,已變成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阿富汗、伊朗等諸國,早年從中亞遷來的伊斯蘭教蒙古人早已與這些國家的各民族融合為一體。如今,在阿富汗、伊朗等地有莫戈爾人和哈扎爾人。
⑤ 為何英國可以滅亡莫卧兒帝國,卻不能滅亡清王朝
清王朝當時的人們也是一致對外的。而且當時的皇帝都是自己是上手的,當時人口也比較少,一旦控制不行,漢人也會造反,大清的江山也沒有辦法保存下來,所以當時也設立了軍機處和什麼大學士,但是他們也沒有發出命令的權力,只是咨詢的,地位雖然地位高,但是沒有實權,印度宗教民族也是比較復雜的,印度的民族共有160多種,印度人也團結信仰問題,也是各種不一樣習俗,當時英國也是給他們印度的子彈塗了各種印度民族的信仰所以他們信仰也不能被泄露所以他們真正的團結對外雖然結果很快被鎮壓了。
⑥ 我想知道莫卧兒王朝的詳細情況
1526~1858年統治南亞次大陸絕大部分地區的伊斯蘭教封建王朝。
王朝的興衰 1526年,中亞封建主蒙古-突厥族後裔巴布爾入侵印度。在第一次帕尼巴特戰役中戰勝洛迪蘇丹,宣布為印度斯坦皇帝,標志著莫卧兒王朝統治印度的開始。之後,巴布爾又經過1527年的坎努戰役和1529 年的戈格拉戰役,統一了北印度。1530年,胡馬雍繼位 (1530~1556)。1540年,胡馬雍在曲女城戰役中為比哈爾阿富□酋長舍爾沙擊敗,流亡波斯和阿富□,莫卧兒王朝在印度的統治暫告中斷。1555年,胡馬雍重征印度平原,佔領德里和亞格拉,恢復了莫卧兒王朝在印度的統治。1556年,阿克巴繼位,實行了進步的內政改革,採取寬容的宗教政策,擴大了莫卧兒王朝統治印度的社會、政治基礎。他建立中央集權制,開疆拓土,統一了次大陸廣大地區,推動了印度社會經濟的向前發展。到查罕傑(1605~1627在位)和沙·賈漢(1628~1658在位)時代,莫卧兒王朝國勢日盛。文化藝術亦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這一時期的藝術特點,是民族傳統與中亞及波斯藝術相結合,舉世聞名的泰吉·瑪哈爾陵,可以作其典型代表。
奧朗則布統治時期,向南印度進行軍事擴張,王朝版圖幾乎囊括了整個南亞次大陸。但他強制推行政教合一的政治體制,並恢復對印度教臣民迫害的政策,因而引起拉傑普特封建主、錫克教徒及馬拉特人的激烈反抗。奧朗則布死後,各省總督紛紛獨立割據,莫卧兒帝國陷於四分五裂。1740~1761年期間,德里的莫卧兒皇帝先後成為入侵印度的波斯人、阿富□人及馬拉特封建王公的傀儡,莫卧兒王朝名存實亡。1764年,莫卧兒皇帝阿拉姆沙在布克薩爾戰役中投降英國東印度公司,莫卧兒王朝淪為英國殖民者的附庸,名義上存在到1858年。
中央集權制的建立 莫卧兒王朝通過阿克巴的內政改革,建立了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的軍事官僚政治體制。權力集中於皇帝一身,由 4名重要的大臣輔助。他們是掌握軍事的「米爾·巴克希」,主管宗教、司法的「薩德爾-烏斯-蘇杜爾」,掌握財政、稅務的「迪萬」,管理工廠、倉庫的「米爾·薩曼」。此外,還有私人秘書等重要官員。仍保留宰相「瓦齊爾」的職位,但無實權。
全國劃分為15個「蘇巴」(即省,奧朗則布時擴大到21個)。主管省政府的省督稱「蘇巴達爾」或「納瓦布」,有 4名重要官員協助工作。各省的財政、稅務和民事審判官「迪萬」名義上由省督管轄,實際上起中央政府監視省督的作用。「帕爾迦納」(縣)是農村行政的核心,其行政首長為「阿米勒」。省與縣之間設置管轄若干縣的「薩爾卡爾」(專區),由執行軍事、行政、司法和警備任務的長官「福吉達爾」主管,他在賈吉爾達爾徵收田賦時提供軍事支持,鎮壓農民。
莫卧兒王朝的行政制度實行軍事化。從阿克巴開始,將所有文武官吏分為38級,按軍事方式編制,其俸祿按品級高低領有大小不等的賈吉爾——軍事封建領地。
封建土地制度的發展 莫卧兒時期有 3種土地佔有形式,即直屬國王的封建領地、賈吉爾達爾的非世襲領地——賈吉爾和柴明達爾制度的世襲領地。直屬國王的封建領地約佔全國耕地的1/2,主要在德里和亞格拉地區。其收入主要用於維持皇室、宮廷官員和衛隊。
賈吉爾制度早在德里蘇丹國家時期就已實施,那時稱「伊克塔」。16~17世紀中葉,賈吉爾成為莫卧兒印度土地佔有的基本形式。在查罕傑統治時,賈吉爾約佔全國耕地的70%,賈吉爾的持有者稱賈吉爾達爾。17世紀中葉,莫卧兒印度共有8210個賈吉爾達爾,分上中下三層,分布全國各地,上層68個,由王子和貴族組成,中層 587個,下層7555個。他們彼此之間無隸屬關系。賈吉爾達爾對其賈吉爾沒有所有權,只有徵收規定的田賦和名義上非法實際上合法的各種雜稅的權利。賈吉爾達爾持有賈吉爾必須以服軍役為條件。賈吉爾是非世襲的,甚至是非終身的。但是到奧朗則布統治時期,賈吉爾同柴明達爾制領地漸趨一致。
社會經濟的發展 莫卧兒社會仍以農業經濟為主,農業中商品生產擴大,出現商品糧和棉花、生絲、藍靛、煙草等經濟作物的專業化產區,產品遠銷歐亞市場。
莫卧兒時期的手工業十分發達,主要手工業生產的技術水平超過當時歐洲先進國家。手工業生產的主要形式是封建制經濟的作坊和家庭手工業,大型官營作坊的優質產品主要為滿足宮廷和貴族奢侈生活的需要,其次才供出口。在一些港口城市,包買商通過預付款項、提供原料並收購其產品等手段來控制手工業者的小型作坊的生產,但尚未出現先進的工場手工業。
商品經濟的發展促使商業和外貿的發展。16~18世紀印度的一些主要城市雖仍是封建統治的政治中心和貴族的消費基地,但已開始起著工商業中心的作用。德里、亞格拉、拉合爾、阿默達巴德的城市規模可與當時北京、巴黎、倫敦相比。活躍的商業貿易逐步打破了各地區的閉塞隔絕狀態。沿著陸路和水路商道形成許多區域性的國內市場。孟加拉和古吉拉特則是對外貿易最發達的地區,商船往來歐亞非各地及中國。
商品經濟和貨幣交換的發展促使商人資本的興起。擁有雄厚貨幣資本的錢商在各大城市開設錢庄、銀行,經營存放款業務。發行期票和匯票。財力雄厚的班尼亞商人種姓充當皇室、貴族及官方的御用商人和財政金融經紀人。但印度這時期的商業資本尚未轉化為資本主義性質的產業資本。
1740~1761年期間,德里的莫卧兒皇帝先後成為入侵印度的波斯人、阿富汗人及馬拉特封建王公的傀儡,莫卧兒王朝名存實亡。1764年,莫卧兒皇帝阿拉姆沙在布克薩爾戰役中投降英國東印度公司,莫卧兒王朝淪為英國殖民者的附庸,名義上存在到1858年。
⑦ 莫卧兒王朝
1526~1858年統治南亞次大陸絕大部分地區的伊斯蘭教封建王朝。
王朝的興衰 1526年,中亞封建主蒙古-突厥族後裔巴布爾入侵印度。在第一次帕尼巴特戰役中戰勝洛迪蘇丹,宣布為印度斯坦皇帝,標志著莫卧兒王朝統治印度的開始。之後,巴布爾又經過1527年的坎努戰役和1529 年的戈格拉戰役,統一了北印度。1530年,胡馬雍繼位 (1530~1556)。1540年,胡馬雍在曲女城戰役中為比哈爾阿富□酋長舍爾沙擊敗,流亡波斯和阿富□,莫卧兒王朝在印度的統治暫告中斷。1555年,胡馬雍重征印度平原,佔領德里和亞格拉,恢復了莫卧兒王朝在印度的統治。1556年,阿克巴繼位,實行了進步的內政改革,採取寬容的宗教政策,擴大了莫卧兒王朝統治印度的社會、政治基礎。他建立中央集權制,開疆拓土,統一了次大陸廣大地區,推動了印度社會經濟的向前發展。到查罕傑(1605~1627在位)和沙·賈漢(1628~1658在位)時代,莫卧兒王朝國勢日盛。文化藝術亦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這一時期的藝術特點,是民族傳統與中亞及波斯藝術相結合,舉世聞名的泰吉·瑪哈爾陵,可以作其典型代表。
奧朗則布統治時期,向南印度進行軍事擴張,王朝版圖幾乎囊括了整個南亞次大陸。但他強制推行政教合一的政治體制,並恢復對印度教臣民迫害的政策,因而引起拉傑普特封建主、錫克教徒及馬拉特人的激烈反抗。奧朗則布死後,各省總督紛紛獨立割據,莫卧兒帝國陷於四分五裂。1740~1761年期間,德里的莫卧兒皇帝先後成為入侵印度的波斯人、阿富□人及馬拉特封建王公的傀儡,莫卧兒王朝名存實亡。1764年,莫卧兒皇帝阿拉姆沙在布克薩爾戰役中投降英國東印度公司,莫卧兒王朝淪為英國殖民者的附庸,名義上存在到1858年。
中央集權制的建立 莫卧兒王朝通過阿克巴的內政改革,建立了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的軍事官僚政治體制。權力集中於皇帝一身,由 4名重要的大臣輔助。他們是掌握軍事的「米爾·巴克希」,主管宗教、司法的「薩德爾-烏斯-蘇杜爾」,掌握財政、稅務的「迪萬」,管理工廠、倉庫的「米爾·薩曼」。此外,還有私人秘書等重要官員。仍保留宰相「瓦齊爾」的職位,但無實權。
全國劃分為15個「蘇巴」(即省,奧朗則布時擴大到21個)。主管省政府的省督稱「蘇巴達爾」或「納瓦布」,有 4名重要官員協助工作。各省的財政、稅務和民事審判官「迪萬」名義上由省督管轄,實際上起中央政府監視省督的作用。「帕爾迦納」(縣)是農村行政的核心,其行政首長為「阿米勒」。省與縣之間設置管轄若干縣的「薩爾卡爾」(專區),由執行軍事、行政、司法和警備任務的長官「福吉達爾」主管,他在賈吉爾達爾徵收田賦時提供軍事支持,鎮壓農民。
莫卧兒王朝的行政制度實行軍事化。從阿克巴開始,將所有文武官吏分為38級,按軍事方式編制,其俸祿按品級高低領有大小不等的賈吉爾——軍事封建領地。
封建土地制度的發展 莫卧兒時期有 3種土地佔有形式,即直屬國王的封建領地、賈吉爾達爾的非世襲領地——賈吉爾和柴明達爾制度的世襲領地。直屬國王的封建領地約佔全國耕地的1/2,主要在德里和亞格拉地區。其收入主要用於維持皇室、宮廷官員和衛隊。
賈吉爾制度早在德里蘇丹國家時期就已實施,那時稱「伊克塔」。16~17世紀中葉,賈吉爾成為莫卧兒印度土地佔有的基本形式。在查罕傑統治時,賈吉爾約佔全國耕地的70%,賈吉爾的持有者稱賈吉爾達爾。17世紀中葉,莫卧兒印度共有8210個賈吉爾達爾,分上中下三層,分布全國各地,上層68個,由王子和貴族組成,中層 587個,下層7555個。他們彼此之間無隸屬關系。賈吉爾達爾對其賈吉爾沒有所有權,只有徵收規定的田賦和名義上非法實際上合法的各種雜稅的權利。賈吉爾達爾持有賈吉爾必須以服軍役為條件。賈吉爾是非世襲的,甚至是非終身的。但是到奧朗則布統治時期,賈吉爾同柴明達爾制領地漸趨一致。
社會經濟的發展 莫卧兒社會仍以農業經濟為主,農業中商品生產擴大,出現商品糧和棉花、生絲、藍靛、煙草等經濟作物的專業化產區,產品遠銷歐亞市場。
莫卧兒時期的手工業十分發達,主要手工業生產的技術水平超過當時歐洲先進國家。手工業生產的主要形式是封建制經濟的作坊和家庭手工業,大型官營作坊的優質產品主要為滿足宮廷和貴族奢侈生活的需要,其次才供出口。在一些港口城市,包買商通過預付款項、提供原料並收購其產品等手段來控制手工業者的小型作坊的生產,但尚未出現先進的工場手工業。
商品經濟的發展促使商業和外貿的發展。16~18世紀印度的一些主要城市雖仍是封建統治的政治中心和貴族的消費基地,但已開始起著工商業中心的作用。德里、亞格拉、拉合爾、阿默達巴德的城市規模可與當時北京、巴黎、倫敦相比。活躍的商業貿易逐步打破了各地區的閉塞隔絕狀態。沿著陸路和水路商道形成許多區域性的國內市場。孟加拉和古吉拉特則是對外貿易最發達的地區,商船往來歐亞非各地及中國。
商品經濟和貨幣交換的發展促使商人資本的興起。擁有雄厚貨幣資本的錢商在各大城市開設錢庄、銀行,經營存放款業務。發行期票和匯票。財力雄厚的班尼亞商人種姓充當皇室、貴族及官方的御用商人和財政金融經紀人。但印度這時期的商業資本尚未轉化為資本主義性質的產業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