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16到18世紀這三百年中英國是不是從殖民地掠奪了很多的財富
英國率先進行了資產階級革命,最早進行了工業革命,科技、軍事、經濟實力在全球遙遙領先,憑借堅船利炮征服了亞非拉大批國家,建立了殖民地,他們建立殖民地的目的就是掠奪資源、爭取廉價勞動力、獲得廣闊的海外市場,其目的就是盡可能多的獲得財富,取得剩餘價值。號稱「日不落帝國」的英國,靠海外掠奪,一度是世界第一強國。
❷ 英國對美國的殖民統治時期的歷史,要非常詳細的
殖民地時代(1493年—1779年)
《五月花號公約》主條目:北美殖民地時代
「在從前無人來到的地方,我們希望移植一個民族。」
十七世紀初,英國開始向北美殖民。最初的北美移民主要是一些失去土地的農民,生活艱苦的工人以及受宗教迫害的清教徒。1620年,他們乘「五月花號(mayflower)」到北美並在船上制定《五月花號公約》。在11月21日於普利茅斯上岸,清教徒與41名自由的成年男人簽署共同遵守《五月花號公約》。內容為組織公民團體;擬訂法規等。奠定自治政府的基礎。
在殖民地時代,伴隨著與北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的長期戰爭,嚴重的勞力缺乏產生了像奴隸和契約奴役這類的非自由勞力,而英國政府的放任政策則讓特有的美利堅精神與文化得以發展出其獨特性。萬惡的黑奴貿易在美國盛行起來。從1607年到1733年,英國殖民者先後在北美洲東岸(大西洋沿岸)建立了十三個殖民地。由於一、英國移民移民北美是為了追求自由和財富,如被迫害的清教徒和貧農。二、地方政府享受自治權。三、殖民地居民有比英人更廣泛參與政治的機會和權利,培養了自治的意識和能力,所以他們相信社會契約中,政府是人民需要保護而得人民支持才組成的。
在十八世紀中期,殖民地的經濟,文化,政治相對成熟,殖民地議會仍信奉英王喬治三世,不過他們追求與英國國會同等的地位,並不想成為英國的次等公民,但是此時英法的七年戰爭結束,急於鞏固領土,使向北美殖民地人民征租重稅及英王喬治三世一改放任政策,主張高壓手段。因此引發殖民地人民反抗,如「沒有代表就不納稅」宣言、「波士頓慘案」、「不可容忍的法案」等。於1775年4月在列剋星頓和康科特打響「列剋星頓的槍聲」揭開美國獨立戰爭的前奏。後來,這些殖民地便成為美國北美獨立十三州最初的十三個州。
[編輯] 重要歷史事件
1619年7月,在弗吉尼亞州詹姆斯敦召開了弗吉尼亞議會,這是世界最早的代議制機構。
1620年11月,一批受英國迫害的清教徒乘著五月花號抵達普利茅斯的港口,共同簽署五月花號公約,決定按照多數人的意願進行管理,建立民治的政府。
1763年,喬治三世禁止北美人民向西拓展,因為避免與印第安人沖突而增加軍費。但此時北美人口和地價激增,農民、商人等是希望積極向西拓展。其中反對最力的是喬治華盛頓與富蘭克林。
1764-1765年,1764年英國國會通過很多條款來向北美征稅及設立海關負責是為彌補七年戰爭的債;1765年的《印花稅法》更為過份,甚至報紙也征稅。發表「沒有代表就不納稅」宣言,聲言殖沒有殖民地代表出席英國國會就不會納稅。從此殖民地人民與英國的拉鋸不限經濟利益,事態升華至政治問題-政府的權力的界定。
1767年英國國會無視北美人民要求,通過「唐申德法案」由北美人民補貼英國本土地稅的減免,波士頓和紐約的商人抵制英貨,英人出兵波士頓,最後發生波士頓慘案(Boston Massacre)。事情引起反英情緒,英方撤銷大部分稅款,只保留茶葉稅。英方保留茶葉稅是為幫助英國東印度公司廉價傾銷茶葉。
1773年波士頓茶葉事件
1774年第一次大陸會議,殖民地代表決定終止對美貿易,不接納「唐申德法案,號召殖民地人民加強武裝,准備作戰。
1775年列剋星頓和康科特戰役為八年的美國獨立戰爭作前奏。
1775年第二次大陸會議於費城召開,喬治華盛頓為大陸軍隊的總司令
1776《常識》(Common Sence)一書出版。作者湯馬斯‧培恩(Thomas Paine),在這本小冊子中提出殖民地必須獨立,原因首先英國剝削殖民地利益;其次,北美洲不是大不列顛的,美洲上是有法國人,德國人等在這新世界追求自由及財富的。這本書在北美洲十分流行,其有很大影響。
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通過《獨立宣言》,宣言新國家是獨立的,完全脫離英國,目的是為『圖生存、求自由、謀幸福』,實現啟蒙運動的理想。
❸ 英國從殖民地掠奪了多少財富
當時的英國以東印度公司的名義壓榨了印度,(按克萊武個人在1757年就收入相當於6000萬英鎊的財物)英國在印度的勢力范圍廣大。法國來到印度的時間晚於英國,又因為馬拉地聯盟、孟加拉國於英國的「良性互動」,法國人在於兵力資源、匱乏,還有來自法軍高層對南亞大陸的缺乏興趣,在於1746年達成停戰,英國在印度的勢力開始增加。克萊武在1755年重返印度,隨著歐洲局勢日益緊張(七年戰爭),英國在印度的壓榨開始增加,在所有的殖民地中印度的收益是最高的,在後期戰爭中起到極大的經濟幫助,所以說印度對英國是皇冠上的最明亮的。
❹ 以前西方國家掠奪了多少財富
1492年8月3日義大利水手哥倫布在西班牙國王的資助下,帶領88名水手乘3艘帆船橫渡大西洋,於10月12日到達中美洲巴哈馬群島,1493年返回西班牙。此後,西班牙人就開始大規模征服這塊大陸。為了掠奪財富,他們對印第安人進行了種族滅絕的大屠殺,他們還強迫印第安人到金礦勞動。從16世紀到18世紀的二百年中,西班牙殖民主義者從美洲搶走了250萬公斤的黃金和1億公斤的白銀。
(回答完畢,若有價值,請予採納)
❺ 英國統治印度200年,到底掠奪了多少財富
英國統治印度兩百年,據史學專家統計,英國兩百年之間從印度得到的財富在54萬億美元左右。如果平攤下來的話,每年大概在兩千億美元以上。所以英國在統治印度的這兩百年之間,從印度的身上搜颳了不少的財富。並且我們從現在印度的發展狀況也可以看得出來,印度的整體經濟發展速度是非常快的。所以英國在掠奪統治印度的時候,其實是非常多的財富。
根據英國的歷史專家,英國200年從印度獲得的財富多達54萬億美元,相當於現在英國GDP的近20倍。分攤到200年時間裡面,那麼每年達到2700億美元,也就是說英國一年從印度搜刮財富2700億美元,這可是一個天文數字,而且這個錢還是不費吹灰之力就得到的錢。
當時英國因為數目太大,還專門成立東印度公司管理,使得這個公司成為世界上最賺錢的公司了。這也是英國為何不到萬不得已,不願放棄印度的原因了。在二戰後,英國失去印度,整個直接就從世界第一強國跌落到三流大國的地位,遠遠不如美國、蘇聯,甚至不如法國、德國,衰落得很厲害。
❻ 英國以前從殖民地掠奪了多少財富
當時的英國以東印度公司的名義壓榨了印度,(按克萊武個人在1757年就收入相當於6000萬英鎊的財物)英國在印度的勢力范圍廣大。法國來到印度的時間晚於英國,又因為馬拉地聯盟、孟加拉國於英國的「良性互動」,法國人在於兵力資源、匱乏,還有來自法軍高層對南亞大陸的缺乏興趣,在於1746年達成停戰,英國在印度的勢力開始增加。克萊武在1755年重返印度,隨著歐洲局勢日益緊張(七年戰爭),英國在印度的壓榨開始增加,在所有的殖民地中印度的收益是最高的,在後期戰爭中起到極大的經濟幫助,所以說印度對英國是皇冠上的最明亮的。
❼ 英國在殖民地掠奪了多少財富
十億英鎊
❽ 以前 英國掠奪了多少財富
可以說是無法估量,除第一次鴉片戰爭的賠款之外還有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及後來的庚子賠款等。